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上山下乡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P**5
发帖数: 7467
1
浙江下乡时3000女知青被奸污
2014-12-21 澎湃新闻网1642评
摘要浙江省1979年底的统计说,到上山下乡运动结束时全省共发生破坏上山下乡案件
2942起,其中属于一类案件(即迫害女知青案件)2557起,其中强奸、轮奸531起,奸
污1906起,猥亵、侮辱99起,诱逼婚31起,占案件总数86.9%,受迫害人数3248人。
《中国新方志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史料辑录》
50余名知青志愿者,历时4年,从数以千计的地方志中辑录出的600万字史料集——《中
国新方志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史料辑录》(六卷本)终于要出版了。
从2011年冬天开始,这些退休知青就从四面八方赶往上海浦东,登高爬下地搜罗上海通
志馆中的史料,后来又陆续到上海图书馆、国家图书馆辑录补充。
两位主编——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金光耀、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金大陆—
—也是“志愿者”,他们制定方案、培训团队、辨析释疑,并与部分知青共同完成文稿
资料的整理。
和刘小萌、定宜庄等第一代知青史研究者一样,金光耀和金大陆都曾亲历上山下乡运动
,后来在各自的领域耕耘,最近十几年才转而研究知青史。这种转向的原因,或许和那
些分文不取投... 阅读全帖
f***e
发帖数: 5443
2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aterWorld 讨论区 】
发信人: P235 (老来多健忘 能饮一杯无), 信区: WaterWorld
标 题: 复旦历史教授:浙江下乡时3000女知青被奸污 (转载)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Apr 14 11:33:33 2015, 美东)
发信人: P235 (老来多健忘 能饮一杯无), 信区: History
标 题: 复旦历史教授:浙江下乡时3000女知青被奸污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Apr 14 11:30:30 2015, 美东)
浙江下乡时3000女知青被奸污
2014-12-21 澎湃新闻网1642评
摘要浙江省1979年底的统计说,到上山下乡运动结束时全省共发生破坏上山下乡案件
2942起,其中属于一类案件(即迫害女知青案件)2557起,其中强奸、轮奸531起,奸
污1906起,猥亵、侮辱99起,诱逼婚31起,占案件总数86.9%,受迫害人数3248人。
《中国新方志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史料辑录》
50余名知青志愿者,历时4年,从数以千计的地方志中辑录出的600万字史料集——《中
国新方志知识青年上山下... 阅读全帖
P**5
发帖数: 7467
3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P235 (老来多健忘 能饮一杯无), 信区: History
标 题: 1972年安徽某县七十余名女知青为上大学全部失去贞操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Apr 14 11:19:48 2015, 美东)
学者:文革时期下乡女知青被迫用肉体换取回城?
时间:2013-9-18 4:21:41 作者: 来源:新华网 编辑:梵音
“1972年,安徽某县首次由贫下中农推荐上大学,全县数万知青展开大规模竞争,
最终有七十余人获得幸运,在进行上学前体检时,七十余名女知青没有一名是处女,而
且不是陈腐性裂痕,她们都是在招生通知发下以后失去贞操的。”
这则“女知青用身体换回城通行证”的故事,在微博和论坛里被疯狂转播;同时,
其真实性也遭到了一些人的质疑。有一些质疑看起来也很有道理,譬如:“1、大学体
检竟有妇检且做数字统计?2、全国知青总数约1600万,安徽哪个县能分得数万知青?
……
这些质疑站得住脚吗?这则故事,是真的吗?
网络上的各种流传,在交待史料来源时大错特错
微博、论坛以及纸媒网站,在转载这则“女知青用身体换回城通... 阅读全帖
P**5
发帖数: 7467
4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P235 (老来多健忘 能饮一杯无), 信区: History
标 题: 复旦历史教授:浙江下乡时3000女知青被奸污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Apr 14 11:30:30 2015, 美东)
浙江下乡时3000女知青被奸污
2014-12-21 澎湃新闻网1642评
摘要浙江省1979年底的统计说,到上山下乡运动结束时全省共发生破坏上山下乡案件
2942起,其中属于一类案件(即迫害女知青案件)2557起,其中强奸、轮奸531起,奸
污1906起,猥亵、侮辱99起,诱逼婚31起,占案件总数86.9%,受迫害人数3248人。
《中国新方志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史料辑录》
50余名知青志愿者,历时4年,从数以千计的地方志中辑录出的600万字史料集——《中
国新方志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史料辑录》(六卷本)终于要出版了。
从2011年冬天开始,这些退休知青就从四面八方赶往上海浦东,登高爬下地搜罗上海通
志馆中的史料,后来又陆续到上海图书馆、国家图书馆辑录补充。
两位主编——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金光耀、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 阅读全帖
l****t
发帖数: 1580
5
☆─────────────────────────────────────☆
ronger12345 (蓉儿) 于 (Sun Apr 10 19:54:21 2011, 美东) 提到:
逛逛那么多坛子,,,
到处吵架的乱哄哄的烦死人,,,要么就是慷慨激昂的愤青政治话题,,,
还是狼这里好,,,
我反正啥也看不懂,,,也不知道你们在说啥,,,只是觉得你们都很朝气蓬勃
上回那谁说你们都在装嫩哈!! 哈哈,,,挺好,,,不错,,,
很轻松,,,
今晚吃啥? 你们呢
我晚饭就是两样青菜,咖喱鸡腿炖土豆,,,很简单今天,才回家挺累的
最喜欢做的水饺锅贴烧卖这些很久没做了,,,太麻烦了,做好了也不饿了
狼,你们 晚饭吃啥?
☆─────────────────────────────────────☆
JianlianYi (Air Yi) 于 (Sun Apr 10 20:00:38 2011, 美东) 提到:
我一会儿烤猪排吃。。。

☆─────────────────────────────────────☆
ronger12345 (蓉儿) 于 (Sun A... 阅读全帖
R******k
发帖数: 4756
6
正文揭秘:
1978年云南知青 集体大返城事件爆发前后
2010年08月30日
核心提示:由于兵团知青大多是1969年前后从京津沪及部分省会城市来到边疆的,年数
长达七八年以上,常年生活在条件艰苦的基层连队,看不到前途,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所以他们要求返城的愿望比插队的知青更迫切,更强烈。然而,粉碎“四人帮”两年
过去了,国家的整体情况在好转,唯独知青的生存状态未得到根本改善,这就必然导致
他们对有关政策强烈不满。一些了解知青尤其是兵团知青内情的人不无忧虑地说:“知
青状况如果不从根本上加以解决,我看迟早要出乱子!”果然,就在1978年的年底,震
撼全国的云南知青大返城运动爆发了。
本文摘自:
《世纪风采》2010年第8期,
作者:王心文,
原题:云南知青大返城事件爆发的前前后后
1968年12月,毛泽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这一指
示的发表,标志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已发展为一场席卷中国大地的大运动。其时,上山
下乡“一片红”成了“文革”的一个“战略部署”,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作为运动推向
极端,从而改变了一个时代的面貌。1978年云南知青的集体抗争事件拉开... 阅读全帖
z*******g
发帖数: 416
7
1. 行贿轻车熟路:"第一次写完入团申请后,我把大队支部书记请到我的窑洞来,一盘
炒鸡蛋,吃俩个热馍。吃完后我说,我的入团申请书您该递了吧?"
2.以权谋私,特别照顾自己插队的村。如果是企业家或者以个人名义,无可厚非,而且
应该得到赞扬,但如果列省部级干部,动用权力影响力,则是严重破坏公平公正原则。
他帮那个村就不是因为那个村穷(因为比它穷的村还有很多很多),而是因为他在那里
住了7年,说白了,因为自己。
"我插队的那个村不通电,我走了以后帮他们搞了个变压器,通了电。前几年,又帮他
们修了小学。1999年,又修了桥。这些都不是我出钱。有的是我介绍去的帮扶项目,有
的是我给当地领导说说,引起重视后解决的。"
3.中学是红卫兵小头目,被抓,时机感得好,上山下乡,一开始吃不了苦,回来姨姨姨
夫劝"西北人朴实,没文化,你多干点农活,就能跟群众打成一片,你还想回来,在城
市里你还不被揪斗死?"习一想,在理,就回去安心了。你后来受到照顾,成了工农兵
大学生。等小平把他爹放回来后,他就一步登天了。直接干国防部长的秘书。后来他老
爹肯定告诉他,要想往上爬,最好还是从基层干起。最后处处得到照顾。由于习吃... 阅读全帖
c******2
发帖数: 4019
8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伤痕文学:知青大返程
1968年12月,毛泽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这一指
示的发表,标志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已发展为一场席卷中国大地的大运动。1978年云南
知青的集体抗争事件拉开了全国知青大返城的序幕。
一、到1978年年底,大规模的上山下乡运动进入第十个年头,全国下乡与支边的知青总
数已高达2000万人,实际尚在农村或边疆接受“再教育”的还有1000万。
全国的知青大致分为两类:一种是插队落户,如遇机会,可以被抽调回城。另一类便是
支边的生产建设兵团的知青。他们名义上是兵团战士,享受微薄的工资,但不能招工回
城,也不能招干,这样的知青有200万人,占全国知青的五分之一。
由于兵团知青大多是1969年前后从京津沪及部分省会城市来到边疆的,常年生活在条件
艰苦的基层连队,看不到前途,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们要求返城的愿望更迫切。一
些了解知青尤其是兵团知青内情的人不无忧虑地说:“知青状况如果不从根本上加以解
决,我看迟早要出乱子!”
果然,就在1978年的年底,震撼全国的云南知青大返城运动爆发了。
导致这次运动的一个前提原因是,这年秋天,全国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在北京开了40多天
... 阅读全帖
d**********i
发帖数: 2036
9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春华秋实:为毛泽东时代正名zt
春华秋实:为毛泽东时代正名

为毛泽东时代正名
——纪念毛主席诞辰118周年
12月26日是毛主席诞辰日。在主席健在的岁月,中国老百姓会吃寿面,以表祝福。在主
席逝世后的一段时间,街头出现了出售主席像的摊位。笔者亲见一位带着孩子的母亲买
了主席像,小孩要拿,她连忙护住,说别搞坏了。由此可见人民对主席的深厚感情。再
往后数年,在主流媒体上,毛泽东思想渐渐式微了,代之以所谓的“反思”。诸如“贫
穷落后”;二元结构“欺负农民”;上山下乡是“劳命伤财”;热衷阶级斗争,不搞生
产;不顾人民生活;毛泽东犯了“晚年错误”,文革是“十年浩劫”等等谬论,把毛泽
东时代描绘的一无是处。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对比,这些污蔑渐失市场,证明
毛泽东时代是光辉灿烂的社会主义社会,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阶级斗争、生产
斗争、科学实验及文化革命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国家欣欣向荣、蒸蒸日上,取得辉
煌成就。以下就几个方面逐一论述。
一、毛泽东时代为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努力卓有成效
城乡二元结构是指社会化大生产的城市经济和小生产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这是
农业国的特征,在我国,这一特征反映到户籍上,便有“农... 阅读全帖
s*****r
发帖数: 43070
10
编者按:近日,北大教授于鸿君就大学生就业问题撰文《启动“新时期上山下乡工程”
》,以下为文章全文。
(一)
当前,受金融危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据统计,2009
年全国有610万高校应届毕业生,历年累积的未就业的大学生有250多万,目前全国共有
860万大学毕业生等待就业。同时,2000多万失业农民工同样需要就业,还有几百万自
然增加的青年等待就业,当然还有其他方面,如复转军人、新增农民工等。据测算,今
年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最多为900万。两者之间的缺口显而易见,结合当前的经济形
势来看,我们面临的就业形势是极其严峻的。
等待就业的860万大学毕业生是家庭和国家培养的最为宝贵的人力资源之一,如果得不
到充分就业,不仅是家庭的重大损失,也是我国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同时也会影响到
社会的正常运行。因此,做好当前大学生就业工作,是我们面临的最为迫切的任务。
但是,城市的就业容量十分有限,历年累计的250多万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就是明证。
长期累积下去,没有哪个社会能够负担,而且愈来愈严重,人力资源的浪费也将长期存
在。因此,必须以改革创新的思路,立足长远发展,面对... 阅读全帖
c*********d
发帖数: 9770
11
2015-12-07 08:00作者:裴毅然
法国汉学家潘鸣啸(Michel Bonnin)先生的《失落的一代》(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009年中译本),乃“知青学”集大成专著。知青研究再演“敦煌故事”(敦煌在中国
,敦煌学在国外)──知青运动在中国,知青学在国外。《失》著所引参考文献,外文
也比中文热闹。
知青运动距今已超过四十周年,按说应该出现“知青学”专家与集大成专著。然而,上
山下乡运动不仅栓系文革,而且钩挂红色意识形态,牵扯着赤左学说的价值大方向,因
此只要马列之旗还是中国上空的唯一之旗,只要这场运动肇始者还享有“三七开”的政
治豁免权,“知青学”就无法在寰内得到真正有深度的展开,就必须“宜粗不宜细”与
“淡化处理”。这场规模如此巨大、影响如此深远的运动,居然从未跻身国家课题,白
白“让”与人家老外。《失落的一代》可谓生逢其辰,觑着其时。
周恩来早已策划三千万知青下乡
大陆“知青学”也出现一些台阶性成果,但均属初级阶段的数据性归扫,由于民间行为
,所录数据大多局限于下层个体亲历,即便涉及宏观整体,亦受“必须克制”的局限,
尤其面对出版严审雄关,作者本人就“自觉”过滤掉不少数据... 阅读全帖
c***s
发帖数: 70028
12
新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习近平成为中共胡锦涛时代的“接棒者”,中国向何处去?“察其言,观其行”是为解答方法。在一篇于2000年的专访文章中,习近平较全面地讲述了其从政前后的生活经历与内心世界,成为考察其性格特质与政治取向的较为详尽的文本。
文章刊登于《中华儿女》2000年第7期,由该社社长采访。其时,习近平当选福建省省长不久,正以其47岁的年龄当选部长级大员,成为中国政坛年轻高级领导干部中耀眼明星。
习近平在采访中开宗明义,他不愿意宣传个人,反感写人时流行的写法――放进一个背景:这是谁的孩子,“因为背景已经不是什么新闻,炒来炒去没意思”。
1999年习近平由福建省委副书记升为福建省代省长,次年转正。这一主政一方的新官,实施新政的理念,有着传统官员的谦逊与谨慎。他强调,自己是在前任省长打下的基础上做工作,要继承前人,“不能就此划线,什么都要搞自己的。”
但同时,他也指出,作为接力赛,他要跑好自己这一棒。实施新政,他主张“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思想,采用“小火烧温水,常烧不断火”的办法,有时还给添点冷水,而不是烧三把火。
从政多年,他的政治经验贯穿着“团结”。他认为中国历史上的统治者刘邦、刘... 阅读全帖
s*******w
发帖数: 2257
13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叶辛:我所经历的知青回城 [
叶辛:我所经历的知青回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2-3 18:16:37
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下乡知青通过各种途径大规模回城,一时间形成一股
大潮,这对知青个人、农村、城市乃至整个社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改革开放30年后
的今天尤有回响。我也曾是到贵州插队的一名上海知青,由于写作《蹉跎岁月》、《孽
债》等知青小说,接触和采访了大量的下乡知青,对知青回城的整个过程比较熟悉。下
面,我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与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与大家一起来回顾这段历史。
响应号召下农村
要讲知青回城,就得先说一下知青是怎么到农村去的。
1968年12月21日晚上,新闻广播中播出毛主席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
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的干部和其他人,把他们高中、初中、大学毕业的
子女送到农村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要欢迎他们去。第二天,全国所有的报
纸都发表了毛主席这段最新最高指示。
当时有一些青年热血沸腾,十分积极,咬破了手指,写了血书,表示坚决响应毛主
席号召,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但是也有一小部分人,从种种渠道感觉到了城
乡差别很大,不是很想去。实事求是地说... 阅读全帖
T***l
发帖数: 9
14
【 以下文字转载自 Faculty 讨论区 】
发信人: merme (狼烟起江山北望), 信区: Faculty
标 题: 看习近平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Mar 22 11:12:29 2015, 美东)
对faculty,越senior,领导才能比如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就越重要, even though
institutions and culture are formed to handle personal relations。处理人际关
系需要对个人有正确的定位,大气,感悟能力。看习近平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习近平早年自述从政之路
2000年出版的第7期《中华儿女》杂志中曾刊登了一篇对习近平的专访文章《习近平:
我是如何跨入政界的》。彼时习近平任福建省省长,采访者为时任《中华儿女》杂志社
社长杨筱怀。在这篇近15年前的采访中,习近平就对自己的从政之路有着清醒的认识:
一是要立志当“公仆”做大事。熊掌和鱼不可兼得,从政就不要想发财;二是在从政的
整个过程之中,不要把个人的发展、升迁作为志在必得的东西;三是要有不怕艰难险阻
,持之以恒干工作的准备。...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15
2017-11-27 00:10
“毛泽东时代没有失业工人”,这也是毛左人士经常引以为豪的话题。事情果真如此吗
?诚然,从表面上看,毛时代确实是没有失业工人——从一九六八年开始,陆续有几千
万所谓的“知识青年”被驱赶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去了——这些人难道不是
失业人员吗?
有些的毛粉人士却这样解释:这正是毛主席的伟大——让“知识青年”到农村接受思想
改造,以使他们更健康成长……”事情果真如此吗?幸好我们这些历史见证人仍在,否
则,后人真会被毛粉们这些言论所迷惑和欺骗——这些所谓的“知识青年”,其实最高
文凭的只有高中毕业,绝大多数是初中毕业的学生。有许多人年纪只有十六七岁,他们
是最须要接受知识教育的年龄,然而,由于城市无法安置这些人。所以,便被一个极冠
冕堂皇的借口“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名义驱赶到农村!除了有权有关系者之
外,绝大多数“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少刚三五年,多则十年,长期在农村接受
“贫下中农再教育”!
这些“知识青年”在农村能接受什么“教育”?没有文化,思想觉悟极低的“贫下中农
”,能传授给这些城里的孩子们什么“知识”?而这些城里孩子在贫困愚昧落后的... 阅读全帖
m***e
发帖数: 428
16
来自主题: Faculty版 - 看习近平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对faculty,越senior,领导才能比如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就越重要, even though
institutions and culture are formed to handle personal relations。处理人际关
系需要对个人有正确的定位,大气,感悟能力。看习近平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习近平早年自述从政之路
2000年出版的第7期《中华儿女》杂志中曾刊登了一篇对习近平的专访文章《习近平:
我是如何跨入政界的》。彼时习近平任福建省省长,采访者为时任《中华儿女》杂志社
社长杨筱怀。在这篇近15年前的采访中,习近平就对自己的从政之路有着清醒的认识:
一是要立志当“公仆”做大事。熊掌和鱼不可兼得,从政就不要想发财;二是在从政的
整个过程之中,不要把个人的发展、升迁作为志在必得的东西;三是要有不怕艰难险阻
,持之以恒干工作的准备。
2000年《中华儿女》杂志采访习近平后与其母亲齐心及家人留影
习近平(以下简称“习”):时任福建省人民政府省长。
杨筱怀(以下简称“杨”):时任《中华儿女》杂志社社长。
我是在前任省长打下的基础上做工作。这是个接力赛,要接好接力棒,跑好自己这一...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9656
17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成都有个“青训班”
http://my.cnd.org/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30247
唐龙潜
“青训班”的全称叫成都市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训练班,开办于1964年,其组织领导机构
是当时的共青团成都市委。
1964年的上山下乡动员工作大致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呢?一方面官方喉舌正进入一种热烈
的舆论准备,《人民日报》开始辟出“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专栏,河北的邢燕子、天
津的侯隽,以及江苏的董加耕等下乡、回乡而“大有作为”的事迹正在广泛宣传报道。
但从全国来看,城市知青下乡还未形成一种运动,缺乏规模,理论上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特别是如何组织实施的手段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摸索、探讨、总结。另一方面,潜在的
上山下乡对象已经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广泛存在,他们是在高中、大学升考中被淘汰而又
无法在城市就业的待业青年。在这些人中很大一部分是被升学录取过程中贯彻的“阶级
路线”贯彻下来的人,时髦的称谓叫“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因为家庭没有什么问题的
青年,即使被升学的分数线拒之门外,也大多能够通过就业这一关。那时当个工人或售
货员什么的是只需“政审”而无须进行文化考核的。只有... 阅读全帖
z****g
发帖数: 3340
18
文章刊登于《中华儿女》2000年第7期,由该社社长采访。其时,习近平当选福建省省
长不久,正以其47岁的年龄当选
部长级大员,成为中国政坛年轻高级领导干部中耀眼明星。
习近平在采访中开宗明义,他不愿意宣传个人,反感写人时流行的写法——放进一
个背景:这是谁的孩子,“因为背
景已经不是什么新闻,炒来炒去没意思”。
1999年习近平由福建省委副书记升为福建省代省长,次年转正。这一主政一方的新
官,实施新政的理念,有着传统
官员的谦逊与谨慎。他强调,自己是在前任省长打下的基础上做工作,要继承前人,“
不能就此划线,什么都要搞自己
的。”
但同时,他也指出,作为接力赛,他要跑好自己这一棒。实施新政,他主张“弱鸟
先飞,滴水穿石”的思想,采用“小
火烧温水,常烧不断火”的办法,有时还给添点冷水,而不是烧三把火。
从政多年,他的政治经验贯穿着“团结”。他认为中国历史上的统治者刘邦、刘秀
、刘备“三刘”还有农民领袖宋江,
感觉上很窝囊,但他们最大的一个本事,就是能团结一帮有本事的人。这种团结哲学,
也来自他的父亲习仲勋。这一
条,正是外界传出的“他被各方所接受”的原因之一。
在充满感性的回忆中,他自... 阅读全帖
b****a
发帖数: 4465
19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幸运的上访户,倒霉的牺牲品
我知道的李庆霖上书毛主席的一些情况-----张玉钟
1972年12月20日,福建省莆田县小学教师李庆霖给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写了一封信,反
映他儿子李良模上山下乡中屡遭苦难的状况。信寄出4个多月后的1973年4月25日,毛主
席亲笔给他回信,并给他寄了300元人民币。随即李庆霖的名字全国家喻户晓。他的这
封信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两千万知识青年的生存状况。当年,我才23岁,也是一个下乡
知青,比较幸运的是已在莆田地委宣传部通联站工作;这是个专门从事新闻报道的机构
。由于工作关系,我多次陪同新华社记者采访李庆霖,是莆田地区内第一个知道毛主席
回信的人,也是因此事第一个接触李庆霖的人,因此我有许多第一手资料。后来我读了
许多关于此事的报道文章,其中不少与事实有出入,现在此事早已成为历史,我想把许
多还鲜为人知的情况及细节,归纳为几点解密于此以飨世人
一、李庆霖的信是如何到毛主席手上的?
1973年4月29日,也就是毛主席给李庆霖回信的第四天,新华社福建分社记者赖玉
章突然来到莆田地委,点名要我陪他去办一件事(地委宣传部通联站共9 个人中只有我
一个莆田人,他每次来莆田采访多数由我陪同)。这一次他...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15629
20
农民:上山下乡运动中的失语者
他们曾被当作资本原始积累的工具;他们曾被强行纳入到一种奇特的城乡二元体系当中
;他们曾经丧失了自由迁徙的权利;他们曾经无法支配自己绝大部分的劳动成果……农
民是他们的阶层身份,他们是这个国家的失语者,当知青们如潮水般涌来,又如潮水般
退去,再如潮水般争相回味往事的时候,他们仿佛只是一种装饰性的历史背景……
官方资料承认:知青下乡与农民争土地、争工分、争口粮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1968年毛泽东如是号召。
随后,全国兴起上山下乡的热潮。毛泽东的号召夹在《人民日报》一篇报道的编者按语
中发表的,这篇报道名为“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市里吃闲饭!”
“不在城市里吃闲饭”,这句话传达的意图甚是明了,当时城市劳动人口过剩,政治高
层推动上山下乡运动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将过剩的城市劳动人口转移到农村去。
农村无法一下子消化大规模的人口,再说当时大部分农村的劳动力已富余了。土地有限
,增人不增地,有农民抱怨说,个人收入减少了,极端就像在广东台山县,那儿的劳动
力已经太多了,以致农民不得不轮流出工。可以说,知青对于农村来说是个负担,知青
的到...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21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贺卫方:将罪恶变成了伟业
http://hx.cnd.org/?p=121968
为罪恶招魂
把毕业的未毕业的学生大规模地下放到农村,在和平年代终结教育体系,这是曾经发生
过的,让我们亲身经历过的一种罪恶。即使用那些踹度、猜测、论证出来的目的粉饰,
也改变不了人类自产生文明史以来最为诡异的事实。毛泽东1968年的最高指示已经过去
了快50年,可“很有必要”的“按语”,依然无解。
大中小学一概停止招生,本身就是古今中外前所未有的荒唐之举。
潘忠林,算不算知青博物馆的负责人了?我不知道。不过号称亲身体验知青一代历史,
大话过头了。潘先生称:知青博物馆与文革没有一点关系。他说1955年的上山下乡的杨
华就与文革无关,对的。可是知青博物馆更多的内容却不是杨华。在回答贺卫方的评论
时,潘先生显然偷换概念,而且混淆了历史。潘先生自称亲身体验知青一代历史,是不
是搞错了?潘先生体验的是那一段知青历史呢?你有没有体验过1968年以后的知青历史
呢?
我是个知青,巧了,当年下乡就在黑河地区所属孙吴县。下乡那年15岁,同学里还有小
的,14岁。现在退休了,社保的跟我同学说,14岁那年的工龄不能算,按现行法律规定
14岁是童工,所以... 阅读全帖
c*********d
发帖数: 9770
22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微信号n180424
目以 微信号n180424
功能介绍
网络资讯
作者:邓晓芒,来源:共识网
共识网请国内著名哲学家邓晓芒先生,就他最近的反思“知青上山下乡”一文及其他研
究成果同共识网读者进行深入交流,共识网(微信)共征集到121个问题,编辑遴选其中
11个问题,供邓先生回答。以下是精选出来的部分问题以及邓老师的回答:
一、关于知青下乡
1、作为知青,经历了从保守封闭到改革开放的成长经历,对人性有了较为全面的把握
,应该如何做好新一代青年的教育与培养,把这种宝贵的人生财富传承下去?
答:我们经历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从死亡的边缘到逐渐复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最能够清楚地看出中华民族在现代世界中的出路、活路何在,看出我们为什么一度走
入死胡同。
所以,我们可以用我们的亲身经历,比如大跃进和三年大饥荒、下乡、四清、文革,以
及改革开放以来民间所展示出来的活力,来对下一代言传身教,戳破他们被别有用心地
灌输到天真头脑里面的各种谎言,特别是告诉他们凡事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以及对照
现实生活来思考,不要盲从。
我们曾经被那些冠冕堂皇的大道理害苦了,要教育下一代成为一个诚实的人,至少要有
清醒的头脑,这在今天... 阅读全帖
s**********t
发帖数: 1846
23
农民:上山下乡运动中的失语者
他们曾被当作资本原始积累的工具;他们曾被强行纳入到一种奇特的城乡二元体系当中
;他们曾经丧失了自由迁徙的权利;他们曾经无法支配自己绝大部分的劳动成果……农
民是他们的阶层身份,他们是这个国家的失语者,当知青们如潮水般涌来,又如潮水般
退去,再如潮水般争相回味往事的时候,他们仿佛只是一种装饰性的历史背景……
官方资料承认:知青下乡与农民争土地、争工分、争口粮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1968年毛泽东如是号召。
随后,全国兴起上山下乡的热潮。毛泽东的号召夹在《人民日报》一篇报道的编者按语
中发表的,这篇报道名为“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市里吃闲饭!”
“不在城市里吃闲饭”,这句话传达的意图甚是明了,当时城市劳动人口过剩,政治高
层推动上山下乡运动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将过剩的城市劳动人口转移到农村去。
农村无法一下子消化大规模的人口,再说当时大部分农村的劳动力已富余了。土地有限
,增人不增地,有农民抱怨说,个人收入减少了,极端就像在广东台山县,那儿的劳动
力已经太多了,以致农民不得不轮流出工。可以说,知青对于农村来说是个负担,知青
的到... 阅读全帖
r*******g
发帖数: 32828
24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od_CHN_Hist 讨论区 】
发信人: zhonghangyue (中行说), 信区: Mod_CHN_Hist
标 题: 组图:1978年云南五万知青罢工下跪请愿回城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Apr 13 08:25:01 2014, 美东)
2013年10月10日15:01
在1978年冬到1979年春,云南的西双版纳发生了一场五万知青罢工请愿大返城的事件。
图:云南五万知青罢工下跪、请愿,要回家!
我们要回家,这是云南知青的呼喊!
云南知青在北京请愿。
云南知青率先喊出了“我们要回老家去”。
据史料记载最早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在1955年。那时的情况肯定是无法与“文革”中
的上山下乡相比较的。
在“文革”前的知青上山下乡无论是规模上还是历史的影响上都是无法与我们现在所说
的“文革”中知青上山下乡比较的。
关键是那时还没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没有领袖们决策时复杂的政治意识。
根据记载,在毛泽东的这个指示发表以后,全国大中城市上山下乡落户的知青,已超过
“文化大革命”前10余年知青总数的几十倍,数百万大中学生浩浩荡荡地奔赴祖国内地
和边疆的广... 阅读全帖
S*****n
发帖数: 4185
25
“知青”,是一个打着时代烙印的词语。全称“知识青年”,特指从1950年代开始一直
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为止从城市下放到农村做农民的年轻人。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解决城
市中的就业问题,从50年代中开始就组织将城市中的年轻人移居到农村,尤其是边远的
农村地区建立农场。1955年,毛泽东提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
有作为的。”在这句“最高指示”的鼓舞下,累计有1000多万知青上山下乡,形成19世
纪50、60、70年代中国的一道特别风景线。
当成百上千万的知青满怀热情来到农村劳动、生活时才发现,农村的确是一个广阔的天
地,但却未必“大有作为”。相当多的知青在劳动和生活中都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
1973年4月25日,毛泽东收到了一封知青来信。写信人是福建莆田上林公社一位叫李庆
霖的小学教员,他在长达2000多字的信中陈述了下乡知青生活上的困难境遇和上山下乡
运动中的一些阴暗面。李庆霖在文中以哭诉般的语言写道:
“毛主席,我深知您老人家的工作是够忙的,是没有时间来处理我所说的事。可是,我
在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困难窘境中,只好大胆、冒昧地写信来北京告御状了,真
是不该之至!”
...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3107
26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毛轮的智商是硬伤啊!!!
尼玛, 还 "打黑工"?
你知道70年代抓“流窜犯”的运动不?不管乡下城市, 中国人都被户口束缚在村里/单
位; 彼此都认识。 来个陌生人, 如果没有介绍信, 不出24小时, 就会被“民兵”/
居委会扭送到保卫部去 (75年之前是直接吊起来打), 这就叫“流窜犯”。。。
尼玛, 还能/敢 "退" 出“上山下乡”, 买张票回城打黑工???
你到底多大? 当毛轮之前, 先回家问问你奶奶有关文革的规矩, 再来这儿喷!!!
http://www.mitbbs.com/article_t1/Military/43035361_0_2.html
发信人: tgtg (tgtg),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Re: 文革中的上山下乡运动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Jan 13 22:33:06 2015, 美东)
赞这个回答!
发信人: xinchong (文革余孽),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Re: 文革中的上山下乡运动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Jan 11 16:11:57 2015, 美东)
好像你是支书似的

发信人: xinchong... 阅读全帖
s******n
发帖数: 518
27
** 转者按:中国现在的阶级社会,资产阶级当道,才是现在教育不平等的最大问题
2018-12-20 20:55
178
原作者: 苜蓿 来自: 人民食物主权论坛
食物主权按:最近《冰点周刊》发布的《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让挤过独木桥的考试
大军们感动不已。这块屏幕是直播的屏幕,这个故事是成都七中帮扶禄劝一中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的叙述里,从四川都市到云南乡村,技术进步似乎填补了二者在资源上的巨
大鸿沟。上游向下游无私传输先进知识和信息,下游的拼搏追赶激励上游奋发努力,这
仿佛成为了“先富带动后富”的理念在教育领域率先实现的结果。
“共同富裕”的教育平权似乎指日可待,寒门学子的春天也即将被技术的钥匙解锁。然
而,技术真的能够成为拯救农村教育危机的诺亚方舟么?
图片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 者 | 苜 蓿 人民食物主权志愿者
责 编 | 侯 戈
排 版 | 童 话
《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一文一出,惹得无数人落泪。248所贫困地区的中学、7.2万
名贫困地区的中学生,因为接入了名校的课程直播,全天候跟随号称“中国最前列的高
中”的成都七中同步上课、作业、考试,当地高考升学率获得了巨大的提升。
... 阅读全帖
O*********9
发帖数: 552
2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向大家推荐越尘集
老毛要人家上山下乡,
当然说 上山下乡 比城市小资产阶级强。
确实,有的人 上山下乡,是为心理感受
不一定真喜欢上山下乡
却喜欢说上山下乡比城市小资产阶级强。
当然,你也可以说老毛诓人玩。--------比喻大乘经片人玩。
真实情况是,说喜欢小资的,也不一定小资的起来
说喜欢上山下乡,也不一定真的决定上山下乡
大概是:
驻在城里的如果已经发了, 欢迎和大家交流经验
上山下乡的如果已经做大了,也欢迎和大家交流经验
这样比较好。
吵来吵去,
很重要么?
z**********e
发帖数: 22064
29
2013年10月10日15:01
在1978年冬到1979年春,云南的西双版纳发生了一场五万知青罢工请愿大返城的事件。
图:云南五万知青罢工下跪、请愿,要回家!
我们要回家,这是云南知青的呼喊!
云南知青在北京请愿。
云南知青率先喊出了“我们要回老家去”。
据史料记载最早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在1955年。那时的情况肯定是无法与“文革”中
的上山下乡相比较的。
在“文革”前的知青上山下乡无论是规模上还是历史的影响上都是无法与我们现在所说
的“文革”中知青上山下乡比较的。
关键是那时还没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没有领袖们决策时复杂的政治意识。
根据记载,在毛泽东的这个指示发表以后,全国大中城市上山下乡落户的知青,已超过
“文化大革命”前10余年知青总数的几十倍,数百万大中学生浩浩荡荡地奔赴祖国内地
和边疆的广大农村。
到1978年10年中,全国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累计达1700万人(年均达160多万人)。
1700万人的大迁移,这在世界史是都是罕见的。
云南知青开始了大返城的进军。
没有1978年的思想大解放,就没有云南知青的大返城。
“文化大革命”中的上山下乡使我们的国家到了崩溃的边缘,这是任... 阅读全帖
c***s
发帖数: 70028
30
国家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习近平是清华大学法学博士。2003年,福建省外大学校友会等机构编撰《福建博士风采》丛书。首卷入编381位博士,有网民贴出习近平在书中「自述」全文,本报特全文刊出,以飨读者。
“格言:老实做人,扎实做事;不事张扬,只求实绩;勿忘人民,甘作奉献;鞠躬尽瘁,奋发有为。”
我1969年从北京到陕北的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穫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麽叫实际,什麽叫实事求是,什麽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
记得父亲要求我们从小就要做讲团结和善于团结的人。走上社会后,对这一点的体会就更深刻了。我感到:凡事团结处理得好,工作就能做得比较好;如团结处理不好,凡事就做不好。特别是当年上山下乡到陕北,远在千里之外,举目无亲,靠的就是团结。在梁家河我跟大家一起干活,生活习惯了,劳动关也过了,群众到我这串门的人也多了,我那洞逐渐成了那个地方的中心—村中心。每天晚上,老老少少络绎不绝,讲古今中外,讲他们感受到的新鲜事,渐渐地就连支部书记有什麽事都找我商量。他说,年轻人见多识广,比他懂得多。回想我刚下乡... 阅读全帖
J*******3
发帖数: 1651
31
历史转折中,还原真实的邓小平
转贴《历史转折下的邓小平》
作者:文贝 · 时间:2014-08-20
文献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运用一定的意义表达和记录体系记录在一定载体的有历
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知识。文献是记录、积累、传播和继承知识的最有效手段,是人类
社会活动中获取情报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由于文献的历史性和权威性,文献许多
时候被当作信史,成为固化的历史而被引证。正因为此,文献需要客观、公正、全面、
真实。
中央文献研究室与中央党校、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编译局、人民日报社、求是杂志社
、光明日报社、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中国延安干部学院一样,同
属于中共中央的直属事业单位,是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的办事机构和党中央的工作
部门,它的主要任务是编辑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著作,研究他们的思想和生平,编辑
、研究党和国家及军队的当代文献和历史文献。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著作集,党的重要
文献集,老一辈革命家传记、年谱、手迹、画册和宣传。目的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武
装全党、教育人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服务。
中央文献研究室为中共中央直属正部级单位,内部... 阅读全帖
s*******w
发帖数: 2257
32
文贝:《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失去民众的信任
发表于 2015 年 10 月 02 日 由 舟巷
文献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运用一定的意义表达和记录体系记录在一定载体的有历
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知识。文献是记录、积累、传播和继承知识的最有效手段,是人类
社会活动中获取情报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由于文献的历史性和权威性,文献许多
时候被当作信史,成为固化的历史而被引证。正因为此,文献需要客观、公正、全面、
真实。
中央文献研究室与中央党校、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编译局、人民日报社、求是杂志社
、光明日报社、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中国延安干部学院一样,同
属于中共中央的直属事业单位,是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的办事机构和党中央的工作
部门,它的主要任务是编辑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著作,研究他们的思想和生平,编辑
、研究党和国家及军队的当代文献和历史文献。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著作集,党的重要
文献集,老一辈革命家传记、年谱、手迹、画册和宣传。目的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武
装全党、教育人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服务。
中央文献研究室为中共中央直属正部级单位,内部设七个...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7628
33
(2010-10-20)
(联合早报网讯)香港明报报道,中国国家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习近平是清华
大学法学博士。2003年,福建省外大学校友会等机构编撰《福建博士风采》丛书。首卷
入编381位博士,有网民贴出习近平在书中“自述”全文。
“格言:老实做人,紮实做事;不事张扬,只求实绩;勿忘人民,甘作奉献;鞠躬
尽瘁,奋发有为。”
7年上山下乡 学懂团结群众
我1969年从北京到陕北的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7年上山下乡的
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
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
记得父亲要求我们从小就要做讲团结和善于团结的人。走上社会后,对这一点的体
会就更深刻了。我感到:凡事团结处理得好,工作就能做得比较好;如团结处理不好,
凡事就做不好。特别是当年上山下乡到陕北,远在千里之外,举目无亲,靠的就是团结
。在梁家河我跟大家一起干活,生活习惯了,劳动关也过了,群众到我这串门的人也多
了,我那洞逐渐成了那个地方的中心—村中心。每天晚上,老老少少络绎不绝,讲古
今中外,讲他们感受到的新鲜事,渐... 阅读全帖
s*****V
发帖数: 21731
34
杨:听说您原来在中央军委机关工作,所处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岗位可以说是许多人可望
而不可求的,当初您为何要做出下到地方基层工作的选择
习:我是从中央军委办公厅下放到河北正定县的。到河北后,地委书记谢峰同志找
我谈话,那是一位非常朴实的地委书记,解放初,20多岁就当了张家口地区专员,后来
任河北省省长。我说,你对我有什么要求他说,“既然你能下来走这步路,我想我就不
必嘱咐了,你也不是那种草率从事的人。我就嘱咐你一条,就是你当年在农村之所以干
起来,那是因为你置于死地而后生。我听了你的经历,你当时被打成‘反动学生’,最
后像‘四类分子’一样下到那里,举目无亲,你是华山一条路,必须走下去,也可能这
样你就成功了。但现在你不同了,你是本人选择下来的,人家可能不会理解。”
当时,确实有许多人对我的选择不理解。因为我在到河北之前是给耿飚同志当秘书
,他当时是国防部长,又是政治局委员。他说,想下基层可以到野战部队去,不必非要
去地方下基层。那时候从北京下去的人,实际上就是刘源和我。他是北师大毕业,要下
去。我是在中央机关工作了几年,我也要下去,我们俩是不谋而合。刘源当时去了河南
。走之前也参加了好几个聚... 阅读全帖
p***i
发帖数: 194
35
文献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运用一定的意义表达和记录体系记录在一定载体的有历
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知识。文献是记录、积累、传播和继承知识的最有效手段,是人类
社会活动中获取情报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由于文献的历史性和权威性,文献许多
时候被当作信史,成为固化的历史而被引证。正因为此,文献需要客观、公正、全面、
真实。
中央文献研究室与中央党校、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编译局、人民日报社、求是杂志社
、光明日报社、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中国延安干部学院一样,同
属于中共中央的直属事业单位,是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的办事机构和党中央的工作
部门,它的主要任务是编辑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著作,研究他们的思想和生平,编辑
、研究党和国家及军队的当代文献和历史文献。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著作集,党的重要
文献集,老一辈革命家传记、年谱、手迹、画册和宣传。目的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武
装全党、教育人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服务。
中央文献研究室为中共中央直属正部级单位,内部设七个局级机构。根据业务区分,除
办公厅和科研管理部和局级出版社以外,还有第一至第五编研部。第一编研部...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7039
36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拔高邓小平 戏说编历史
拔高邓小平 戏说编历史
作者:文贝
2014.08.22
电视剧《历史转折下的邓小平》总编剧龙平平,是现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三编研部
主任,长期从事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当代文献的编辑研究工作。作为历史见证人和长期邓
小平研究者,理应了解情况,把一个真实的历史场景和邓小平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恰恰
相反,由于他对邓小平“高大全”思想的固化,画蛇添足的违背历史事实,反而使这部
具有纪念意义的作品弄巧成拙。
看过《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前几集的人都有种印象,编剧和导演像是从另一星球的过
来人,根本不了解那个时代。其中的许多情节完全脱离了真实,从而让作者想诠释的政
治理念黯然失色。不仅没有勾起人们对邓小平的怀念,反而玷污了他曾经的辉煌。
作为政治性文艺作品,虽然电视剧不似传记片那样主要情节受历史人物本身事迹的制约
,不能凭空虚构,只允许在真实材料的基础上作合情合理的添加和润色。但作为表现时
代尤其是以真名实姓表现的电视剧,它的润饰和加工也必须真实合理,不能像历史片那
样想像和假设推理。
比如粉碎四人帮是毛泽东的生前部署,按编剧的解释是毛泽东曾说过“上半年解决不了
,下半年解决;今年解决不了,明年解决,... 阅读全帖
l*********e
发帖数: 5385
37
☆─────────────────────────────────────☆
cocofei (可可肥) 于 (Sun Feb 10 15:02:31 2013, 美东) 提到:
家里婆婆总说我们这一辈不能吃苦,但是我真心不这么觉得。总说他们当年如何如何,
瞧不起现在的年轻人。
婆婆大学一毕业到一个小企业做,开始就几个人,后来变比较大,做到二把手,现在退
休了,54岁,请退的。退休的原因是,不想干了,要享清福。退休后就喜欢抱怨我们这
一辈的不能吃苦。
我真的觉得,现在任何一个大学生几乎都不可能一毕业就拿到职位,而且是可以发展到
很大,开始的几个人绝对到最后都是高管的那种职位。我觉得我婆婆自己明明就是幸运
多。(不要说当时大学生值钱,她们当时的大学绝对不难考,其实跟现在比,还比较容
易上),现在就算念到博士也找不到工作。
说实话,如果她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战争,等等,上了大学,我还能佩
服下,可是现在,我真的觉得,他们当年的确物质不丰富,生活苦一点,但是绝对没有
过吃
不饱的时候,最多是不能尽情吃肉的程度。而且就业没有压力,住房没有压力,升级没
有压力,工资没有压... 阅读全帖
p***i
发帖数: 194
38
来自主题: MitbbsColumn版 - 【影评】北京青年
《北京青年》:自由与责任(2012-08-20 16:34:14)转载▼标签: 电视连续剧北京青年
自由梦想责任文化 分类: 文化艺术
提前看完了三十六集电视连续剧《北京青年》。用人物众多、情节复杂曲折等词汇
来描述它当然可以,但这种万金油般的客套话没多大意义。最简单明了地评价电视连续
剧《北京青年》——这是一个现代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插队落户的故事。除了时代
不同外,最典型的不同在于,当年不少上山下乡是被迫的,而电视连续剧《北京青年》
中的“上山下乡”是自愿的。
电视连续剧中的几个“北京青年”,有公务员、大学教师、医生、海归等知识青年
,也有富家子弟和普通社会青年。他们觉得在北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比较无聊,也觉得
自己面对社会的能力不足,便纷纷辞职,或以停薪留职等理由离开原来的工作生活环境
,先是到山东烟台,后来到广东深圳,宁愿去做端盘子、洗衣服、搞装修、快递送货、
市场管理员、酒吧服务员等社会底层的体力劳动和基础工作。原先有积蓄也不能用,规
定一百元花十天,除此之外要花钱必须自己找工作挣,看自己能否在社会中养活自己。
这种方式据说是从国外引进的,现代词汇叫做“生存...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39
http://hx.cnd.org/?p=102289
文献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运用一定的意义表达和记录体系记录在一定载体的有历
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知识。文献是记录、积累、传播和继承知识的最有效手段,是人类
社会活动中获取情报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由于文献的历史性和权威性,文献许多
时候被当作信史,成为固化的历史而被引证。正因为此,文献需要客观、公正、全面、
真实。
中央文献研究室与中央党校、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编译局、人民日报社、求是杂志社
、光明日报社、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中国延安干部学院一样,同
属于中共中央的直属事业单位,是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的办事机构和党中央的工作
部门,它的主要任务是编辑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著作,研究他们的思想和生平,编辑
、研究党和国家及军队的当代文献和历史文献。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著作集,党的重要
文献集,老一辈革命家传记、年谱、手迹、画册和宣传。目的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武
装全党、教育人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服务。
中央文献研究室为中共中央直属正部级单位,内部设七个局级机构。根据业务区分,除
办公厅和科研... 阅读全帖
l********k
发帖数: 357
40
国家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习近平是清华大学法学博士。2003年,福建省外大学校友
会等机构编撰《福建博士风采》丛书。首卷入编381位博士,有网民贴出习近平在书中
「自述」全文,本报特全文刊出,以飨读者。
“格言:老实做人,扎实做事;不事张扬,只求实绩;勿忘人民,甘作奉献;鞠躬
尽瘁,奋发有为。”
我1969年从北京到陕北的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7年上山下乡的
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穫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麽叫实际,什麽叫实
事求是,什麽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
记得父亲要求我们从小就要做讲团结和善于团结的人。走上社会后,对这一点的体
会就更深刻了。我感到:凡事团结处理得好,工作就能做得比较好;如团结处理不好,
凡事就做不好。特别是当年上山下乡到陕北,远在千里之外,举目无亲,靠的就是团结
。在梁家河我跟大家一起干活,生活习惯了,劳动关也过了,群众到我这串门的人也多
了,我那洞逐渐成了那个地方的中心—村中心。每天晚上,老老少少络绎不绝,讲古
今中外,讲他们感受到的新鲜事,渐渐地就连支部书记有什麽事都找我商量。他说,年
轻人见多识广,比... 阅读全帖
n****d
发帖数: 2241
41
来自主题: ChinaNews版 - 主流媒体终于开始对文革批判了
专题:知青岁月真的是“青春无悔”吗?
【评论】老知青悲贱 新知青荒唐 女知青被糟蹋现象很普遍
【热议】谢逸群:某些知青说“青春无悔”纯属自我安慰
艰苦而单调的生活无异于劳改
农村生活贫苦,这是人所公知的,城市青年下乡后要承担繁重的体力劳动,其不适
也可想而知。他们中断学业,长期务农,造成知识人才严重匮乏,学术后继乏人。上山
下乡运动声称令中国城市青年能接触中国广大农村地区,但是这种以强迫封锁的方式,
使得他们了解深入知识只限于课本文字和政府宣传。在一些农村地区,知识青年受到当
地干部的管制和欺压。他们很难谈得上有人身自由,有些青年为了返城不得不行贿乃至
献身。因此有人认为上山下乡是对人民的愚弄和变相迫害。林立果(林彪之子)等起草
的反对毛泽东的纲领性文件“五七一工程纪要”指出,让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变相
劳改。【详细】
将上山下乡运动美化,鼓吹苦难,甚至说“为国家扛着苦难”,无疑是遮掩了政权作恶
的本质。所谓的“青春无悔”,应该是对青春时光的追忆,而不是对往昔苦难的向往。
否则,罪恶无法曝光,暴政得不到批判,经验得不到吸取,剩下的只是苍白追忆和虚假
的美好。

无数家庭骨肉离散... 阅读全帖
i***s
发帖数: 39120
42
这时,有人拿出一个小本子说,我们是自愿绝食,请大家都签个名。很快,211名知青在本子上签了名。然后参加绝食的知青全体跪在地上宣誓。许世辅领誓,大家 跟着他念。内容大概是,我们向皇天后土宣誓,绝食的目的是要求回家,不达目的绝不罢休!要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等。几百名知青齐刷刷跪在地上,场面异常 悲壮。绝食的知青们还给成都的亲人发了电报,告知勐定知青绝食的消息。
本文摘自《龙门阵》2005年第11期作者:杨全 原题为:《1979:云南支边知青大返城》
引子
1971年3月至7月,成都市应届毕业的初中生陆续来到云南生产建设兵团支边,前前后后总数达一万六千多人,如果加上重庆的知青总共有四万一千多人 在云南支边。“云南支边知青”,就成了这个群体的特殊称呼。1974年,云南生产建设兵团恢复了原国营农场建制,但是,知青们似乎并不认同,还是称自己是 某师某团某营某连的知青。到1978年,这几万名知青在云南已经度过了第八个年头。这期间,不断有知青通过各种渠道调离农场。尤其是1977年,大学恢复 招生考试,一些知青通过1977、1978两届高考离开了农场。1978年,成都市又在知青中进行了一次试题极其简单... 阅读全帖
H****g
发帖数: 14447
43
建设兵团从建国后就有,但是大规模兴起始于1968年底,也就是人民日报刊登毛泽东号
召“知青到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之后。
动员数以百万的知青到边疆可以实现两个目标。一个是防御来自北方的威胁,构建人民
战争的汪洋大海;另一个呢,就是加快汉族和少数民族的融合。如果是平时,一下子把
几十万汉族青年塞到新疆,阻力肯定是很大的。但是全国一盘棋的情况下,阻力相对就
小很多。
和部队戍边的重大区别是,知青在当地安家扎根,不再是铁打的营盘流水兵。所以说,
百万知青的确是为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稳定做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很不幸的是,邓小
平为了清算毛泽东和文革左派,全面否定文革,不遗余力的抹黑上山下乡,政策上的断
裂导致78年之后这一具有战略意义的知青戍边运动被终止。
再加上80年胡乱帮在西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要“80%的驻藏汉族干部都撤走”,这也
导致新疆的知青和汉族干部人心浮动,大量知青争先回城。应该说,78年到80年大量知
青突然回城,等于是釜底抽薪,导致中国本来已经搞了二十年的民族融合毁于一旦,危
害极大。
下面就列出上海市政府网站的一些数据,从中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知青上山下乡的一个掠
影。
1968-1... 阅读全帖
s*****V
发帖数: 21731
44
习近平(以下简称“习”):欢迎你们来。从我个人来说,这么多年来,对我个人的采
访,我拒绝了有100次以上。我不愿意宣传个人,因为我们都在工作岗位上,你不宣传
大家都在注意你了。
从另一方面说,我们做了一些工作,那是应尽的职责;我们有了成长进步,也都是
党和人民培养的结果,个人没有什么好宣传的,所以有关宣传个人的采访我都推掉了。
还有人要写传记,我也都全部推掉。
杨:我们想也是这样的。因为这种宣传弄不好会引起副作用。
习:特别是现在流行的写法总要把这个人放进一个背景:这是谁的孩子啊,谁的先
生啊,你要写的是这个人,写这些有什么用再说,这个背景已经不是什么新闻,大家都
知道,再炒来炒去真没意思。
杨:这种宣传确实没有意思,也没有必要。但是,作为高级领导干部,你们是群众
和舆论关注的焦点,通过新闻和出版媒介让人民群众了解你们的工作,我认为这种宣传
还是有必要的。
习:领导干部不是不可以宣传,但是不能多,并要把握好分寸。现在有一种倾向,
一写领导干部就要将你写得多么完美,多么高大,要知道,世界上是没有至善至美的东
西的,你把一个人写得完美了,人们就不相信了。同时,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离开
人... 阅读全帖
M******a
发帖数: 6723
45
·秦 晖·
五,“知青下乡是巩固专政的需要”?——在意识形态话语的背后
其实,有很多的事都标榜同样的意识形态理由,细看却完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就
以“十年文革”期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而论,现在无论称赞的还是反对的,
都把它与1950年代“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以来的知青史相联系,1968年关于知青接受贫
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12·22“最高指示”发表后,“大有作为,很有必要”
更常被连成简明的口号,认为这都是基于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改造世界观、培养革
命接班人、解决“三大差别”等意识形态动机。甚至连近年否定上山下乡的著作,也是
把这些“极左思想”当作主要归咎对象的〔43〕。
但史实却是:1955年“大有作为”的那些人并非城市知青,甚至也不是乡村“小资
”。按原资料的叙述,其实是郏县大李庄乡因为搞合作化,“全乡在贫农和下中农里面
,有7个没升学的中学生和25个高小毕业生,把两个中学生分配到老社,其余的全部分
配到7个‘社架子’去,以便解决会计和记工员不够的困难”〔44〕。人家原来就是有
点文化的“贫下中农”(其时去土改未远,“贫下中农子弟”尚未长成,贫下中农本身
有人读过书...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6
打土豪→分田地→收租收税→收田地→经济崩溃→打土豪…… 在过去几拾年,神州经
济的发展就是上述过程的一场接一场轮回。
从中央苏区到延安根据地,从全国打土豪到大跃进,从大饥荒到文ge,从上山下乡到打
倒四人帮,从改革开放到价格双轨制,从出口导向到国企大倒闭,从WTO到房地产爆发
,从4万亿到新常态,神州在短短几拾年间,各种重大事件层出不穷,经济风向不停变
换。不过,不论什么样的风向或者事件,实质都是轮回,只是形式不断变化,规模越来
越大。
在中央苏区,打土豪分田地的基础模式成型。最初,∮共到农村地区流窜,对地主实施
绑票,要求赎金,这种行为既遭到地主的反对,也不受农民的欢迎。随后∮共改变策略
,从勒索部分财产,到以打土豪为名义全面瓜分地主财产。打土豪之后,∮共把金银和
其它贵重物资拿走,把便宜的财物和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农民得到土地后,积极支持
∮共,包括参军入伍和贡献钱粮,∮共军队从流寇变成军阀。∮共控制当地后,为了维
持各种费用加大粮食税收。而农民分了地主的田后,耕种效益比地主管理时期大幅下降
,加上税收增加,农民的收入反而变差。多次翻饼反复打土豪分田地后,苏区面临饥荒
。农民逃离苏... 阅读全帖
M******a
发帖数: 6723
47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Mayingba (吳鐘學),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手段”比“目的”更重要(下)——从毛泽东发动文革的“思想史研究”谈起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Sep 6 16:47:10 2016, 美东)
·秦 晖·
五,“知青下乡是巩固专政的需要”?——在意识形态话语的背后
其实,有很多的事都标榜同样的意识形态理由,细看却完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就
以“十年文革”期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而论,现在无论称赞的还是反对的,
都把它与1950年代“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以来的知青史相联系,1968年关于知青接受贫
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12·22“最高指示”发表后,“大有作为,很有必要”
更常被连成简明的口号,认为这都是基于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改造世界观、培养革
命接班人、解决“三大差别”等意识形态动机。甚至连近年否定上山下乡的著作,也是
把这些“极左思想”当作主要归咎对象的〔43〕。
但史实却是:1955年“大有作为”的那些人并非城市知青,甚至也不是乡村“小资
”。按原资料的叙述,其实是郏县大... 阅读全帖
w****2
发帖数: 12072
48
统计数据表明,十年“文革”中,被招工进城的农民数量与被下放到农村的知青数量基
本持平,都在八百万左右。
============================
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潘鸣啸(Michel Bonnin)教授的《失落的一代:中国上山下
乡运动·1968-1980》。
《失落的一代》一书认为,毛泽东发动上山下乡运动的动机有三种。第一种在意识形态
方面,它在1968年的动员宣传中具有突出地位。毛泽东认为,中国的学校教育是资本主
义、修正主义教育,青年越来越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脱离革命理想,因此,他们必须
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才能成为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与此同时,上山下乡还
能实现另一个意识形态目的,即缩小“三大差别”(工农业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
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
第二种动机是要降伏红卫兵,恢复社会秩序,重新稳定局面。在1968年,中国各个省市
都结束了造反和“天下大乱”的局势,成立了革命委员会,但红卫兵仍然没有停止派性
斗争,争吵不断,武斗不断,从7月底起,毛泽东派解放军和工人的宣传队进入大学,
强行制止派性、恢复秩序,紧接着就掀起了上山下乡运动。这个运... 阅读全帖
j**n
发帖数: 13789
49
来自主题: ChinaNews版 - 温铁军:告别百年激进
温铁军:告别百年激进
来源:社会学视野网
来源日期:2010-12-30
今天是我们新闻与传播前沿讲座第11讲,我们荣幸地请来了大家非常景仰的一位学
者,他是多次到我们这里来讲课。温老师今天讲座的题目叫做“告别百年激进”。
我简单地介绍一下温铁军教授,温教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
、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是中国人民大学的二级教授,相当于我们文科中的
最高级别教授。他在执教前曾经有过11年的工农经历,实践经验比较丰富。温教授的研
究方向包括,国际方面为发展中国家的比较研究,国内方面包括国情与增长、制度变迁
、乡村建设及农村财政金融税费体制改革等。
下面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温老师的讲课。
温铁军:
说到我是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的,有点不好意思。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我已经来讲过
至少三次了,但还从来没有在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做过任何讲座,主要是自我感觉像传播
学门下的不肖弟子,一直没有好好做新闻,反而改行做了研究。
今天,汇报一下最近的思考,我们在有关“十二五”和此前的一些讨论中,注意到
有几个历史性的重大变化。
第一个是新世纪以来,我们已经告别了以前的百年短缺,进入... 阅读全帖
f****i
发帖数: 9419
50
教育方面我给你转个文章,你看看对比现今的社会现状是不是这么一个理。说了这么多
,我从来就没有说我反对现在如何如何,我说过很多了社会是需要发展的。其他的分开
给你回,转的文章太长。
毛泽东的教育奇谋
伍迪希
有关毛泽东及文化大革命,中外都有许多不同的论述,大体来说,70至90年代,中
国知识分子(尤其港、台),对文革都抱全面否定态度。他们的著作多针 对文革的过
程及斗争的残酷。而外国著作则对毛晚年政绩及文革有褒有贬,并非一面倒的批评,著
作多论及当时政治权力转变过程及后果。究其原因,相信因为中国知识分子阶层是文革
及毛晚年各项政策的受害人,文革对他们大部分人来说是横祸一埸,基于自身及家人、
朋友等不幸遭遇,难对毛晚年政绩作全面客观分析。但据中国教育大事典1949-1990及
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数据显示,在毛晚年,中国普及基础教育取得巨大成就。小
学入学率即由1963年的57%,大幅提升至1976年的96%(同期印度小学入学率为1961年40
%,上升至1978年58%),亦有研究认为“小学生为文革时期的唯一受益人”。毛泽东不
但大增基础教育,还取消职业中学,大幅度提升初中及高中普通...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