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Military版 - 看看美国人韩丁对改革的认识
相关主题
太祖其实早知道文革会失败人在丧气满满的时候,需要的只有睡眠而已
威廉·韩丁:我理解了走资派和文革的深刻含义“大篷车”挺进美国深刻反映了现在的 中国悖论 困局
珍贵文革纪录片:Morning Sun 八九点钟的太阳 (转载)韩丁: 陈香梅说中国腐败带头人就是邓小平家族
一个毛轮对文革的怀恋威廉.韩丁:究竟中国是否正在变回半殖民地呢? (转载)
老衲怀疑《天安门》导演卡玛当年也是红卫兵小将[ZZ]〖天涯头条〗张天师的兴起与没落 (转载)
马ks理论显然已完全不适合在各级学校里面继续教授我爱吃的几个常见鲁菜
马、列批判:“极具说服力;极谬误”戏剧大家英若诚的线人生涯
为什么那么多成年人喜欢开车?一个女儿是在野山坡下一个被毒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韩丁话题: 卡玛话题: 中国话题: 张庄话题: 革命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S*******T
发帖数: 5156
1
他是美国人,中文名字叫韩丁。
1945年,他以美国战争情报处分析员身份目睹了重庆谈判,同毛泽东多次会
谈。
1947年,他随联合国救济总署到中国,在共产党治下的河北冀县,为解放区
恢复生产培养出第一代农机人员。翌年,他以观察员身份亲历了山西张庄的土改,后创
作了长篇纪实文学《翻身》,10种文字出版,写道:"不了解土地问题,就不能了解中
国革命。"
1953年,他从中国回到美国,被麦卡锡等人冠以"叛国者"罪名,遭受政治厄
运。接下来是16年的独自耕种和与女儿卡玛的18年分离。
1971年,他应周恩来之邀重返中国,先后5次与周会面,频频出现在报刊电视
上,成为中国人家喻户晓的"老朋友"。
后来的30年,他始终奔波在中国乡村,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洒下汗水。但在
报纸上电视里,他的名字和身影渐渐消失。
2004年5月15日,85岁的他在美国马塞诸萨州康克市悄然辞世,墓地遥向东方。
为了韩丁与中国的情缘,为了他对中国的付出,《凤凰周刊》于5月20日在美
国波士顿采访了他的长女卡玛。
"他的心在中国。"卡玛说。
特殊的教育成就独立的思想
1919年2月,韩丁生于美国芝加哥。英文名为William H. Hinton,1940年代
到中国后被音译为威廉·亨特,1948年由其文化友人、后来的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取
中文名韩丁。卡玛解释说:"'韩'和 'Hinton'都是H打头,'丁'简单好写又挺文雅。有
人把我爸爸的名字译成威廉·韩丁,其实不对,韩丁是他的中文名。"
韩丁早年就读于佛蒙特州帕尼学校,一所由他母亲创办的新型私立学校。母亲
有着独到的办学理念和宗旨,主张:学习不为文凭和荣誉,而是为了发现真理,增长对
世界的认知和对人类的了解;关怀社会,为社会做贡献,而不要生活在象牙塔里的;克
服由于不同的经济、政治、种族、宗教背景所造成的偏见,把自己置身于别人的位置,
不论他们相距多么遥远;具有开拓精神,但不盲目行事,求得精神上的成熟,最终达到
文明的境界。"我祖母是杜威的信徒,她的办学思想和传统的美国人、中国人都不一样
。"卡玛说,"她认为人必须知道自己吃的东西是从哪儿来的,不能离开土地。她在学校
办了个农场,每个学生都要参加体力劳动。她说人应该乐于体力劳动,从中学到技能,
并引以为自豪。这些思想对我父亲的影响太深了。"
1936年,17岁的韩丁被哈佛大学录取,但他决定推迟入学,用一年时间去探
索世界。他从佛蒙特出发,一路打工遍游美国。翌年春天,他找到一份水手的工作,随
船由旧金山驶向日本。在东京做了5个月记者后,经中国东北、西伯利亚来到苏联,后
辗转欧洲,再度做水手,返回美国。随后,韩丁入学哈佛。虽然他在哈佛学业优异,但
却觉得这里离现实社会过于遥远。1939年,韩丁转入康奈尔大学攻读农业,由此走上了
农学家的生涯。
《西行漫记》将他引向中国
1943年,韩丁阅读了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受到强烈震撼。有报道
说,这本书使他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产生了兴趣,并且改变了他的人生,从一个和
平主义者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卡玛对此有不同解释:"可以说这是他马克思主义思想进程
的一步。斯诺并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何以直接使韩丁成为马克思主义者?此前他是一个
和平主义者,反对一切战争,看了这本书转变了看法,认为有些战争是正义的,值得支
持。他说过,如果他是一个中国人,也一定会拿起枪,抵抗日本侵略。"
时逢美中联盟抗击日本,韩丁报名参军,却因耳疾未能进入战斗部队。但他还
是设法实现了自己的心愿,于1945年以美国战争情报处分析员的身份来到中国。重庆谈
判期间,韩丁结识了国共双方很多要员,包括毛泽东、周恩来、宋庆龄等。在同毛泽东
等人的多次谈话中,他对中国革命及其前途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1947年,联合国救济与重建总署捐助一批拖拉机给中国,韩丁作为一名技术
人员,又一次来到中国。在解放区河北冀县,他和中国同事一起,培养出第一代农机人
员。第二年,韩丁以观察员身份亲历了晋东南张庄的土地改革,将所见所闻记录下来,
形成了1000多页纸的调查笔记。新中国成立后,韩丁继续留在中国,培训农业技术人员
。1953年,韩丁返回美国,当时不到4岁的卡玛和母亲留在了北京。卡玛说,父亲选择
回国,主要是出于对苏联专家的反感。"他是比较个性化的人,也比较务实,苏联专家
一来,一切都按官僚体制规程来做,他对这种做法感到不满。"
然而一回到美国,韩丁便遭遇到麦卡锡势力的迫害。海关没收了他的笔记,上
交国会参议院内政委员会,即伊斯特兰为首的非美国活动委员会。伊斯特兰等人称韩丁
是"对美国国家安全的威胁",他的笔记是"一个叛国者的自传"。韩丁被列入黑名单,置
于FBI的监督之下,护照被吊销了15年,无法再回中国。他被禁止从事一切教学工作,
也没有其他雇主敢于聘用他。之后的16年,韩丁务农为生,独自耕种母亲在宾夕法尼亚
的200多英亩土地。
1959年,韩丁第二次成家,后与妻子Joanne(雷州安)生下一儿两女。
在遭受迫害的日子里,韩丁不断发表演讲,坚持笔耕,积极参加争取种族平
等的民权运动和反对越战等政治活动。他将美国政府告上法庭,打了5年官司,终于在
1958年胜诉,要回了被没收的笔记。
1968年,韩丁通过诉讼重新得到护照,但是并没有完全被"解禁"。美国在麦
卡锡时期立法规定,公民为联合国工作必须通过政府的"忠诚检查"。这项法律在后麦卡
锡时代名存实亡,1980年代却被里根政府再度实行。韩丁受聘联合国中国项目顾问,受
到政府百般阻挠,到赴华前三天还不被批准。愤怒之下,韩丁再次上诉公堂。"他说这
项恶法违反宪法,非得推翻不可,结果他赢了。"卡玛笑道,"他这个人就是这样,总是
麻烦不断,抗争不断。"
《翻身》引发的反响和非议令人意外
1966年,韩丁反映张庄土地改革的长篇纪实文学《翻身》,由纽约《每月评
论》出版社出版,引起强烈反响。《纽约时报》书评称:"这是一部非同一般的关于中国
革命的书卷……它向我们展现了新生的共产党政权建立过程中一个村庄生动、撼人的故
事。Hinton先生为我们了解共产党取得政权前夜中国北方农村的生活,做出了有价值的
、在某种意义上独一无二的贡献。"《翻身》最初在美国国内销量20多万册,国外30多
万册,后被译成法、德、日、意大利、西班牙、中文等10种语言出版。英国著名剧作家
大卫·哈利将《翻身》改编为话剧,先在伦敦后在世界各地上演。《翻身》并成为一部
经典之作,是美国大学中国历史、政治、人类学等专业学生的必修书。
韩丁本人将《翻身》称为"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在书中,他"试图通过
张庄这个缩影,揭示中国伟大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的本质。这场大革命在20世纪上半叶改
造了中国,它所迸发出来的巨大的政治、社会力量,不断地震撼着中国以至于全世界。
"韩丁认为,"张庄的历史对今天现实生活的意义,是怎么强调也不会过分的。故事是围
绕土地问题展开的,不了解土地问题,就不能了解中国革命,而不了解中国革命,也就
不能了解今日的世界。"
《翻身》获得了成功,却也遭到非难。卡玛说,"破除神话和具有争议性是我
父亲作品的特点。"她回忆说,"父亲因为同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而在美国遭受过迫
害,然而《翻身》刚一出来,马上又遭到来自共产党营垒的非议。"
这是因为,韩丁在书中不但肯定了土地改革带来的变化,也披露了存在的问题
:"地主豪绅的势力和特权被一举摧毁后,张庄发生了迅速的社会进步,人民从来没有
这样意气风发,热情高涨,喜气洋洋,信心十足。同时,也发生了一些过火行为和悲惨
事件,至少有十几个人被愤怒的群众活活打死,一些自食其力的小私有者被错误地剥夺
了,还发生过具体领导土改的干部欺压群众的事件。"他还谈到国共两党的尖锐斗争:"
季风造成的洪水成了两军对垒的手段。双方都把发水的河流掘开,企图淹没对方,或分
割对方的军队。"
由于暴露了这些问题,韩丁招到指责。批评者称:"攻击革命的大有人在,不
需你再去助一臂之力"。还说,"为了正义的目标所采用的手段怎么能和敌人的暴行相提
并论?"披露这些事实本身就已"丧失了革命立场。"
《翻身》中文版的问世亦多有磨难。有报道说,周恩来曾经亲自过问《翻身》
中文版的翻译出版,卡玛纠正了这种说法。事实是,卡玛在农村插队的一些朋友看了《
翻身》,在劳动之余,就着煤油灯光开始将它译成中文,在一些下放到"五七干校"的资
深翻译家的帮助下,用了几年时间最终完稿。但却不能出版,因为书中引用了大量刘少
奇的话,而刘少奇那时尚未平反。朋友便建议把那些话删掉,韩丁不肯通融,说那是他
当年的真实思想,不能屈从政治的压力随意修改。"我的朋友们十分恼火,觉得在那种
情况下翻译、出版一本好书多不容易,有必要适当做点儿妥协,这个倔老头子怎么这么
不近人情。"卡玛回忆道,"然而气还未消,风向又变,刘少奇得以平反,又成了'伟大
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翻身》随即于1980年出版。"当时国内某大报在报道中赞扬韩丁
坚持不删去刘少奇言论的"高度原则性",卡玛说,"其实父亲在坚持不删刘少奇的话时
已经对他推行的某些政策持了批评甚至是否定的看法,而且并未因为刘少奇的平反而改
变。"
"他的批评从来不被报道"
1971年,中美开始对话,韩丁应周恩来邀请重返中国。在7个月的访问中,周
恩来先后5次同韩丁会面,称他是"中国人民患难与共的老朋友"。回国后,韩丁参与创
建了美中人民友好协会,并担任第一任主席。出版刊物《新中国》,发表了《周恩来:
与美国人的谈话》等文章。之后,韩丁多次前往中国,曾受聘为联合国粮农组织中国项
目专家和中国农业部高级顾问。他曾在内蒙古参与粮农组织的项目达8-9年之久,并由
该组织支持,在中国四个省发展村庄机械化项目。
这一切给人的印象,韩丁对中国的政策和发展充分肯定,然而事实却不尽如此
。卡玛说:"父亲从1971年一踏上中国就对文革的很多做法有很多批评,当然也有很多
赞扬,但是他的批评从来就不被报道。比如70年代中期中国提出,1980年基本实现全国
农业机械化,他觉得这根本就不切实际,和五八年大跃进时浮夸、说大话一样。但报道
却说,他是如何祝贺中国,期待农业机械化早日实现,把那些大话由他的嘴再说一遍。
还有农业机械化的标准,中国和苏联一样,以拖拉机马力来计算,我爸爸说这样计算是
误导,是错误的。拖拉机到地里只有一个犁,耕完地什么也干不了,真正的机械化得能
翻地、能播种,能中耕,又能收割,所有配套农具都要跟上,否则就不要奢谈机械化。
只一个环节上机械化,拖拉机耕完地就用不上了,所有的都在公路上跑。而跑公路,拖
拉机是非常低效、浪费的,还不如生产农用小卡车。他对中国官员说,从上面政策就错
了,到底下根本行不通,3-4年内实现全国农业机械化是不切实际的。"
"他到黑龙江考察," 卡玛接着说,"提出的很多是批评意见,可报道时全是说他怎
么赞扬。比如他批评国营农场的拖拉机站不讲效率,说你们一个机耕队,拖拉机手没几
个,却一大堆干部。可报道却说,他说大规模经营如何好,如何先进。他在国外演讲时
,也经常说中国人浮于事、机构臃肿,但是像这样的话中国从来不报道。"
1971年,卡玛随父亲5次见到周恩来。一次,周恩来对韩丁说,到农村考察,
不但要看成绩,还要看阴暗面,中国农村还有很多落后陋习。"这年头谁敢考察阴暗面
呀,回头再说你别有用心。"卡玛忍不住说。"卡玛,你太敏感了。" 周恩来笑道。
"周恩来比其他官员有水平,观点也不太一样,比那些最极端的人温和得多。"
卡玛回忆说,"比如他说提倡'大公无私'不合适,不应该是大公无私,而应该是先公后
私,照顾到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我听了,觉得他是在有意扭转当时一些极左的提
法。"
谁知,周恩来这番话却让韩丁陷入尴尬。回美国后,他发表了同周恩来的谈话
,遭到美国极左分子的攻击,说他歪曲了周恩来的观点。韩丁向中国外事部门求证,中
方以沉默回应。直到"四人帮"倒台后,有关人员才向他"解释":"当时绝对不能承认总
理说了那些话,怕被'四人帮'抓住把柄。"
这期间还曾有过一个小插曲:官方安排韩丁到大寨参观,他拒绝,执意要去张
庄,说在那里能看到真实情况。周恩来出面"圆场",说先去大寨,再去张庄。韩丁去了
大寨,印象颇佳,而在张庄,他看到了中国农村最真实的一面--解放20多年,这里依然
一贫如洗。"他看了大寨,觉得的确搞得不错,但他不赞成不顾各地具体情况硬性推行
学大寨的那种做法。有个陪同的官员听了他的一些批评后说,'听说韩丁是左派,其实
不过是个资产阶级记者'。"卡玛笑出了声,"他去张庄前,上面派工作队先去整顿,撤
了年轻的党支部书记王金红,以示文革成功了,走资派抓到了。王金红其实是个不错的
干部,后来恢复了职务,不搞左的那一套,不搞不正之风,一心一意领着老百姓致富,
后来把张庄搞得特别好。"
"张庄是我的第二故乡"
韩丁对中国情真意切,虽然他在1989年辞去联合国中国项目顾问返回美国,
之后的若干年,却仍然住在中国。他的身份由外交官变为外交官之夫--妻子雷州安病逝
后,韩丁于1987年与美籍华裔邱女士结婚。邱女士由联合国儿童组织派驻中国,韩丁同
往。
此间,韩丁与中国民间交往不断,以个人名义发展一些项目,安排基层代表团
到美国考察,帮助地方上引进小型农业机械等。他的儿子麦克也来到中国,就读于北京
中医学院。麦克在北京与四川姑娘熊敏结成伉俪,毕业回国后,夫妻俩在宾夕法尼亚开
了一间中医诊所。"我弟弟想学医,爸爸就鼓励他到中国学习中医。"卡玛说,"他的心
在中国。"
继《翻身》之后,韩丁先后创作了6部作品,包括以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为内
容的纪实文学《铁牛》和《翻身》的续集、反映50到80年代中国农业发展的《深翻》等
。"我写这些书的目的是向世界各国介绍中国的革命和建设。"韩丁说。
2000年,韩丁在台湾演讲时心脏病发作,手术后回到美国,从此在马塞诸萨
州康克市一家老人院卧床休养,直到逝世。为了完成韩丁的遗愿,他的家人计划与海外
中国教育基金会共同建立韩丁中国农村教育基金,用来资助农村贫困儿童入学。
在韩丁的中国情结中,尤其值得一书的是他同张庄人的感情。1948年,正在晋
东南北方大学执教的韩丁,以观察员身份随同学校土改工作队,第一次来到张庄。在后
来的英文表述中,韩丁把"张"字拆开,将张庄称为"长弓村"(Long Bow Village)。在
将近一年的时间里,韩丁和张庄农民吃住劳作在一起,朝夕与共、风雨同舟,结下手足
深情。
1971年后,韩丁多次前往张庄,帮助这里发展农业机械化。卡玛介绍说,父
亲在张庄搞过一个机械化实验,取得了成功。他和张庄人共同设计制造新型农机具,使
田间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近年来,韩丁还帮助张庄发展工业,合资办起了山西长弓玛
钢公司,并帮助把产品出口国际市场。卡玛等人也于1982到1986年拍摄了反映张庄发展
的系列纪录片《中国一乡村》,并借"长弓"之名,将他们的公司取名Long Bow Group。
"张庄是我的第二故乡。"韩丁说。他对张庄的热爱得到这里人们的真情回报
,他们亲切地称他"老韩"。1999年韩丁80寿辰时,张庄人出版了画册《中国人民的老朋
友--韩丁》,作为给他的寿礼,由他的老友王金红专程前往波士顿,送到韩丁手中。
卡玛心目中的父亲
卡玛对父亲的记忆被历史切割成两段,1953年以前和1971年以后。
1949年12月,卡玛生于北京。1953年父亲回国时,卡玛不到4岁,但已经记得
一些事情。"我记得不学英文的事。"卡玛伸出左手,"爸爸妈妈说,这是 hand。我说,
什么hand,这明明是手。我一天到晚纠正他们,以为他们不会说话。在外语学院幼儿园
的事记得也挺清楚的。我爸爸那时在双桥农场上班,给我做了一个美国小孩玩的小拉车
,拿到幼儿园大家都特别喜欢,拉着跑。那时他每个周末回来,骑个摩托车,摩托车一
响我就知道爸爸回来了……"后来,摩托车的响声没有了,母亲告诉卡玛,"爸爸回不来
了。"多年后懂事了卡玛才知道,时间和距离已经结束了这段婚姻。
1971年,21岁的卡玛在离别18年后终于再次见到了父亲。"我没有多少陌生感
,很容易和他交流。"卡玛说,"不过我对文革很失望,他没有想到我对中国、对文革的
批评那么多。他在国外听到口号式的东西比较多。"
卡玛说,18年中,她和父亲没有通信。"那时我还小,不知道写信。而且美国
对中国禁运,他也不能寄抚养费,麦卡锡时期,往中国寄钱触犯'与敌人贸易法 '。"这
期间,卡玛收到父亲的《翻身》,但是读不懂。很多年后她写道:"30年前,一部描述
华北农村土地改革的长篇著作《翻身》在美国出版了。这是父亲韩丁根据1948年在晋东
南的一个村庄考察土改时所做的笔记写成的。当时16岁的我,在北京打开父亲送的这一
大本英文书,几乎满篇都是生字。真正看懂是数年以后的事情了。"
这是卡玛在《天安门》(影片文稿与争论文章)自序中的一段话,很多人知
道卡玛的名字正是缘于这部反映"六四"的纪录片。最近卡玛和她的合作者又拍摄了反映
文革的影片《八九点钟的太阳》,再度引起反响。然而,父亲韩丁对她的一些观点却不
认同。
卡玛觉得,她和父亲的观点分歧是很正常的事。"我对父亲的人格很尊重,他
关注底层,关注民众,言行一致,不像有些人满嘴革命词藻,却不断滥用权力去追求个
人利益。他总想为农民做实事,一天到晚在农村,非常反对和官员大吃大喝,这些我是
非常尊重的。至于他对总体的社会变革持什么样的观点,我想我们之间是不同方法、不
同思想的争论,太正常了。实际上,世界的前景到底怎么样,现在谁也不能下定论,大
家都应该以开放的心态认真倾听不同的观点。"
韩丁逝世后,有作者称他为"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战士"。对此卡玛认同一半:"无
产阶级的定义是什么?谁是无产阶级?那些当了官有了很大权势的人是不是无产阶级?
对于意思含混不清的词干脆不要用。如果说他是国际主义者我觉得是可以的,他是美国
人,愿意支持中国的建设,关注中国人民,脱离开本国疆土限制,把目光投向更广大的
世界,把这称作国际主义,可以这么说吧。"
卡玛说,她不愿意把人分门别类贴标签,也不愿意为一种思想体系所束缚。"
我不愿意把人冠以左派、自由派等,因为每一派中的人观点都有很多分歧,这样归类非
常不准确。但我可以比较确切地说,我爸爸是马克思主义者。"卡玛还说,"我们家从我
祖母到我父亲到我都是无神论者,我们都是信自己心里的一种原则。对于真正的宗教精
神,比方说,对人类的博大关怀、爱心,对个人的道德约束我们都相信,但是对于具体
的宗教教条,对于那些自称能够解释世界一切的封闭的宗教体系,我们都不相信。但我
父亲相信马克思主义,我觉得他也进入了一种封闭的体系。我认为,不能拿某一个思想
体系来解释一切。"
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韩丁对后毛泽东中国的发展不无存疑。他晚年对中
国的遗憾主要反映在他的英文论著The Great Reversal(《大回潮》)中。"父亲担心中
国让西方大财团进来,会重新沦为殖民地,这是他最不愿意看到的。"卡玛说,"他的有
些观点我赞同,很多观点我不赞同。不过我不去评价他,我谈他的观点也未必谈得准确
,你最好去看他自己写的东西。"
卡玛这样结束了谈话,留下一个思考空间。而这种留有余地对于评价她的父
亲也许是最自然、最公允的。毕竟,这位从黄土地上一路走过的美国老人,留下了太多
不同寻常、值得体味和揣摩的理念和经历。
那么,在为支撑更大的组织而逐步扩大集体化规模的同时,农民们究竟可以得到些什么
呢?规模经营、生产力发展、投资积累、机械化、多种经营、专业化、改造自然、改造
社会,特别是社会福利方面、妇幼保健、医疗服务、照顾老弱病人,对各个年龄层次的
所有人的各种水平的教育。从长远来看,这就意味着最终消减三大差别--工农差别、城
乡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从短期来讲,将意味着动员全部的人力物力为当
地的发展而奋斗。
毛泽东的“以粮为纲”一直被嘲笑为片面的,并因诸如砍伐果树、森林种粮食等行
为而受到指责。但“以粮为纲”只不过是下面这一段话中的一句:“以粮为纲,为发掘
农村的潜力发展农、林、牧、副、渔业。”
毛的观点远不只一个方面,而是全面而有综合性,具有远见的,它指出了中国广大
农村的方向。那些拒不解散的大队,全面贯彻了毛的指示,都繁荣起来了。在那些集体
解散了的大队中(实际上是绝大多数的大队)只有那些特殊优惠的地区--像长江下游、珠
江三角洲、山东北部沿海、天津和北京周围的华北平原、沈阳、长春和哈尔滨的东北地
区,搞起了一些多种经营,当然主要是搞了与所属地区的城市中心有联系的工业活动。
其余的地方,绝大多数都停滞不前。尽管粮食价格和主要农产品的价值升高了,尽管化
肥、农药和良种的投入增多了,但由于投资缺乏(例如在搞个体生产或大队不再积累的
村庄),又分开了耕地而使得有效的机械化实际上不可能了,而地势偏僻和交通通讯状
况差,导致必要的农业投入和他们的产出之间不合理的价格比例,使他们受到了制约。
主要地,是由于“单干”意识所引起的混乱状态使他们受到了制约。不是激发人类美好
品质的“先公后私”,而是诱发坏事的“发家致富”。
如果这些地区不重新组织起来,如果他们不以各种形式重新学会如何在一起工作,
那么他们的问题就会变得更糟,两极分化只会加剧,经济萧条只会加深,“像面条一样
的细长的农田”不可能发展,只是死路一条。
我认为《深翻》,写出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本质和这个运动的正确性,它澄清了
当前歪曲合作化运动的愚民宣传。但在本书涉及到的大的政治问题上,在毛泽东和刘少
奇间的政策分岐的性质上,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胜利以后革命的性质上,《深翻》做的
不好。书中提出了许多恰当的问题,但却很少给出清晰的答案。
我在书的163页写道:这两种具有强烈分岐的不同观点(毛泽东和刘少奇的观点)的
确是存在的。“它们只是反映了中国问题的两个完全不同的方面,体现了两个截然不同
的政治立场。现在的问题不是分歧本身,而是它们是否有阶级性,这两种观点是代表了
两个对立阶级的阶级观点呢?还是走社会主义道路问题上采取什么步骤最好的意见上的
不同?
我接着写道“在这一点上让人感到不太明白的是刘少奇的观点,他号召巩固新民主
主义制度,是否是号召搞资本主义”。
在写这些话的当时,我对这些问题并不十分清楚,然而现在,改革开放十四年以后
,问题就清楚得多了。我现在认为毛是对的,像我在165页上解释的那样,不但农民迫
切需要组织起来,搞土地合作,防止两极分化是对的,而且对问题的对立面的性质的分
析也是对的。这是两条路线斗争的第一个尖锐的现象,这个斗争从一解放就一直支配着
中国的政治。毛在考虑需要一场文化大革命时,总结道,合作化问题上的争论反映了工
人阶级和资产阶级间的阶级斗争,前者倾向于走社会主义道路,而后者则倾向于走资本
主义道路。
但是,这个阶级斗争又不像在世界大多数国家中的阶级斗争一样,有一个明确的工
人阶级存在,在中国,决定性战役是在共产党内部展开的。在党内展开的原因是,共产
党在1949年的胜利是那样的全面,它的威望是那样的高,权力是那样的大,以致它成了
一个政治活动的竞技场,同时,党内本身就有像党外一样多的派别,这样,各种各样的
团体在党内共存是因为党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反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革命)就
把包括民主资产阶级在内的所有进步力量联合在一起。这个新民主主义的统一战线,是
由不同阶级建立起来的,这个统一战线的建立,是因为几十年来不同阶级在政治和军事
的战斗里有联合的必要。但这样的联合是暂时的。各个阶级对未来的社会有不同的目标
。因此就分裂了。只是在毛活着的时候,一直把社会主义作为一切政策的中心,并通过
反对所有对它的攻击来保护着它、动员人民通过群众运动来改造社会,并在运动的过程
中教育人民、教育党,提高领导和被领导者觉悟,不断的寻求新的途径来为改造社会更
进一步。
然而,在前进中的每一步,毛的路线都会遇到反对和抗拒,这反对和抗拒主要来自
中央围绕在刘少奇旁边的一群较保守的人,刘少奇认为共产党在一切之上,他们认为党
应该不受外部监督,只要党内自我整风就好,不必把党深入到人民的群众运动中。这些
人不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依靠的是计划者,他们强调专家和技术、等级制度
和一人专政。他们片面地把物质刺激作为社会进步的关键,否定把个人世界观的改造作
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必要的基本的工作。
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执行和结果上,两条路线发生了一连串的尖锐的争执,在一
系列的冲突达到顶点以后,毛总结道,党的高级层内一小撮走资派已成了社会主义革命
发展中不可逾越的绊脚石。耐心的说服和教育,以及迄今为止党所进行的整风,已证明
对解决这个问题无济于事。这时,毛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这是一场从下而上整顿党的,
属于党外人民的群众运动。
毛当时得到的结论,即阻碍社会主义建设的对抗性矛盾就在党内,是令人吃惊的,
是前所未有的。而他所提出的解决这个问题办法--发动全体人民,更是令人吃惊的和前
所未有的,这是一个大胆而不可预知、充满困难且不能保证成功的计划。很少人--甚至
在毛的最坚决的支持者中--真正理解这个计划。当然,我也不太明白。在张庄较有政治
觉悟的,像党支部的干部们也不明白,他们后来告诉我“我们确实不知道什么是资本主
义道路。毛主席谈过、说明过、解释过,可我们还是不明白,对我们的生活来说,它意
味着什么。只有现在,改革以后,实行了责任制以后,我们不得不把所有的东西都承包
给个人去谋利之后,我们才有了一点资本主义道路的经历,才明白了一点儿”。
不能原谅的是,我也一直被同样的问题所困扰着。在美国长大,我至少有许多年与
资本主义打交道的经历,对于它我极少有错觉,但也只是到了改革开放后将社会主义经
济基础的一个个部门都拆毁了(这是我以前从来不认为是可能的),我才终于开始明白毛
所说的中国的资本主义道路和“走资派”是什么。这样,1979年以来全面展开的改革教
育了我,我开始明白,它并不是像改革派所说的,他们所作的只不过是要探索对国家发
展最有效的道路。他们也不是要通过错误和挫折学到什么,他们尝试这个或反对那个,
也不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也不是像改革派所说的,他们只不过是在“摸石过河”
(一种非政治的概念,因为它不告诉你他们要过哪条河)相反地,它是一套有意识的、逐
步去执行的、完整的计划。这个计划一步步地拆毁了社会主义上层建筑,逐块挖掉社会
主义经济基础基石。
改革从一开始就是一场特别熟练精心安排和计划的战役,它要做的正是它公开宣传
不做的事,每一个阶段都以选择社会主义政策或制度中一些小的、难以反驳的弱的关节
,作为攻击的对象开始,再掩盖和取消与这个关节相连的整个结构的联系。他们搞的时
间越长,这一点就越清楚。他们要做的根本不是“摸”,而是要不屈不挠地展开一个宏
伟的蓝图,把中国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牢牢的拴在一起,使中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完整
体系中的一个部分。通过什么办法呢?通过把中国改变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一个落后的
内地,使中国再一次陷入新殖民主义的剥削。
如果我现在能重写《深翻》,有了从改革的实践中获得的认识,我就会非常不同地
,更具有批判性地去评价解放后关于巩固新民主义体制的矛盾。我也会批判我以前所认
为的,阻碍社会主义建设的绊脚石是封建主义,而不是党内走资派的错误看法,我会对
毛在庐山会议的斗争,对毛与批评毛的人之间的冲突,作出更加积极的评价。毛抓住了
绝大多数人(其中包括我自己)没有抓住的一幅清晰的图画。这幅图画告诉我们那些大肆
声张的批评出自何处,告诉了我们批评的阶级所带的偏见,他坚决支持社会主义改造的
总路线,坚决推动大跃进。如果我有今天的认识,我会对文化大革命有更正面的评价,
我会更正面地对毛的一生的工作做出评价,特别是他的晚年,因为正是在他的晚年,毛
作出最有创造性的贡献,他看得最远,对于人类和社会辩证的发展探索得最深。
我们这个世纪的社会主义革命,包括毛领导的都已在混乱中结束,至少暂时已结束
。但是尽管毛的伟大战略计划——文化大革命没有能够挽救中国的社会主义,但他的分
析却揭示了过去的无产阶级革命者所面临的问题的关键,并给未来的革命提供了沉痛的
教训,像太阳必然升起一样,它们一定会再完整地出现。毛的远见和他的勇气揭露了在
社会主义建设期间,共产党内一直都在进行的、对抗性的阶级斗争。他坚持,只有通过
动员真正创造历史的人民群众,来掌管和纠正党,才能挽救革命。毛坚持说: “党本
身只是继续革命的辩证过程中的一种工具,它不是统治者……。党不能站在革命运动的
外边去预见发展的规律,为了让人民了解这些规律,他们必须深入到运动中去。先锋队
也不能例外,它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发现规律。”(见毛泽东,评苏联政治经济学教
科书,Mao Tsetung,A Critique of Soviet Economics,Monthiy Review Press,
1977,第二十页)
我多么希望当初我写《深翻》时,已经能对这些观点做出很有说服力的说明,如果
真能做到这样,它对那些在下一个世纪必须改造世界的人将是一本有用的书。然而,现
在重写它是不可能的了。在张庄三部曲的第三部中我还有机会把这些谈清楚。这第三部
叫《分山》(我改变以前名命为《立春》的决定),《分山》将告诉你一个小村庄集体农
业解散,采用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故事。
1 (共1页)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一个女儿是在野山坡下一个被毒老衲怀疑《天安门》导演卡玛当年也是红卫兵小将
两岸军机叛逃实录(1949--1989) (zhuan)马ks理论显然已完全不适合在各级学校里面继续教授
济空飞行员为避免飞机坠落居民区推迟跳伞牺牲马、列批判:“极具说服力;极谬误”
中国十大悍匪战斗力排名榜(转载)[社会] (转载)为什么那么多成年人喜欢开车?
太祖其实早知道文革会失败人在丧气满满的时候,需要的只有睡眠而已
威廉·韩丁:我理解了走资派和文革的深刻含义“大篷车”挺进美国深刻反映了现在的 中国悖论 困局
珍贵文革纪录片:Morning Sun 八九点钟的太阳 (转载)韩丁: 陈香梅说中国腐败带头人就是邓小平家族
一个毛轮对文革的怀恋威廉.韩丁:究竟中国是否正在变回半殖民地呢? (转载)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韩丁话题: 卡玛话题: 中国话题: 张庄话题: 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