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Military版 - 中国最大的贡献:造纸 科举 灌钢 陶瓷
相关主题
中国的印刷术晚商是世界青铜器文明的最高峰,不服不行
反击污蔑贬低中国历史的虚无分子---中华民族炼钢的伟大成就您把文艺复兴的功绩也安到了郑和的头上
中国古代两项最伟大的发明:造纸,灌钢不如西汉!中南海大跃进疯狂“炒钢”
为什么原苏联会让非俄罗斯人当领袖?【一段尘封的历史:北京钢铁工业学院和土法炼钢】
山大数学排名第二不是完全靠名人,是整体实力,包括学生的素质五毛请注意体制内也不好混-我的父亲陈云秘书的控诉 (转载)
希特勒还是列宁,这是个问题米犹说实话了。
中国近两千年除了四大发明对人类发展还有什么贡献?男子冒充省领导秘书骗财骗色获刑一年
汉族有哪些高贵天赋?(知乎)永远的毛轮在重庆(图)!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iron话题: carbon话题: steel话题: wrought话题: cast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c****e
发帖数: 1628
1
纸张,使知识保存传播容易100倍
科举,始于隋唐(那时候西欧北欧的还住在草丛树丛),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过去是自
荐(姜太公到毛遂到张苏游说)推荐(孟德举孝廉)门阀(魏晋),现在被全世界使用;
灌钢,大大减低钢铁制造成本,大规模制造兵器,农具成为可能,领先西方1000年
陶瓷:各种日用器具
N***i
发帖数: 4104
2
要客观的说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唯一一个确定无疑泽被全世界的发明
科举和西方的社会制度甚至考试制度毛关系没有
炼钢术,中国不早于其他文明,同期也不优于其他文明,不过是流传的文字记载较多
陶瓷,早一个世纪还是奢侈品呢,虽然现在还算用得比较广泛

用;

【在 c****e 的大作中提到】
: 纸张,使知识保存传播容易100倍
: 科举,始于隋唐(那时候西欧北欧的还住在草丛树丛),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过去是自
: 荐(姜太公到毛遂到张苏游说)推荐(孟德举孝廉)门阀(魏晋),现在被全世界使用;
: 灌钢,大大减低钢铁制造成本,大规模制造兵器,农具成为可能,领先西方1000年
: 陶瓷:各种日用器具

N******K
发帖数: 10202
3
你历史不及格

【在 N***i 的大作中提到】
: 要客观的说
: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唯一一个确定无疑泽被全世界的发明
: 科举和西方的社会制度甚至考试制度毛关系没有
: 炼钢术,中国不早于其他文明,同期也不优于其他文明,不过是流传的文字记载较多
: 陶瓷,早一个世纪还是奢侈品呢,虽然现在还算用得比较广泛
:
: 用;

s**b
发帖数: 40
4
指南针居然不算?
N******K
发帖数: 10202
5
航海技术的传播 导致西方殖民世界

用;

【在 c****e 的大作中提到】
: 纸张,使知识保存传播容易100倍
: 科举,始于隋唐(那时候西欧北欧的还住在草丛树丛),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过去是自
: 荐(姜太公到毛遂到张苏游说)推荐(孟德举孝廉)门阀(魏晋),现在被全世界使用;
: 灌钢,大大减低钢铁制造成本,大规模制造兵器,农具成为可能,领先西方1000年
: 陶瓷:各种日用器具

N***i
发帖数: 4104
6
航海用指南针只能说是“中国是有记载最早使用的”
现在没有很强的理由认为别处的指南针是中国传过去的。因为第二个使用指南针的是西
欧,晚了几十年。中间的阿拉伯人两百年以后才用上指南针。

【在 s**b 的大作中提到】
: 指南针居然不算?
N******K
发帖数: 10202
7
你这个黄皮尼格 历史是跟黑人一起边吸毒边看地摊文学学的

【在 N***i 的大作中提到】
: 航海用指南针只能说是“中国是有记载最早使用的”
: 现在没有很强的理由认为别处的指南针是中国传过去的。因为第二个使用指南针的是西
: 欧,晚了几十年。中间的阿拉伯人两百年以后才用上指南针。

g******l
发帖数: 5103
8
还有外F女
f****i
发帖数: 9419
9
炒钢法的时候,中国就已经优于世界了,何况优于炒钢法的灌钢法出现的时候?

【在 N***i 的大作中提到】
: 要客观的说
: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唯一一个确定无疑泽被全世界的发明
: 科举和西方的社会制度甚至考试制度毛关系没有
: 炼钢术,中国不早于其他文明,同期也不优于其他文明,不过是流传的文字记载较多
: 陶瓷,早一个世纪还是奢侈品呢,虽然现在还算用得比较广泛
:
: 用;

l********e
发帖数: 1256
10
搞科学研究这玩艺,老中文化的人真不行。
我们习惯把问题给复杂化。西方人喜欢用简单的东西把复杂的问题给简单化。

用;

【在 c****e 的大作中提到】
: 纸张,使知识保存传播容易100倍
: 科举,始于隋唐(那时候西欧北欧的还住在草丛树丛),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过去是自
: 荐(姜太公到毛遂到张苏游说)推荐(孟德举孝廉)门阀(魏晋),现在被全世界使用;
: 灌钢,大大减低钢铁制造成本,大规模制造兵器,农具成为可能,领先西方1000年
: 陶瓷:各种日用器具

相关主题
希特勒还是列宁,这是个问题晚商是世界青铜器文明的最高峰,不服不行
中国近两千年除了四大发明对人类发展还有什么贡献?您把文艺复兴的功绩也安到了郑和的头上
汉族有哪些高贵天赋?(知乎)不如西汉!中南海大跃进疯狂“炒钢”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y*h
发帖数: 25423
11

本质的区别是西方的工业革命发明了专利这种东西。中国人一直到现在都不习惯专利制
度,从技术获取利益主要靠保密。

【在 l********e 的大作中提到】
: 搞科学研究这玩艺,老中文化的人真不行。
: 我们习惯把问题给复杂化。西方人喜欢用简单的东西把复杂的问题给简单化。
:
: 用;

d****n
发帖数: 10034
12
问题是中国这样只能跟别人屁股后边走。
你看现在国产手机用安卓,挺好,你好我好大家好。
但是下一次通讯设备革命,尼玛我敢肯定还是老美发明并领先潮流,中国回头又的跟人
家学。日本在这点上也不如美国,数字化电视就是个例子。

【在 y*h 的大作中提到】
:
: 本质的区别是西方的工业革命发明了专利这种东西。中国人一直到现在都不习惯专利制
: 度,从技术获取利益主要靠保密。

l********e
发帖数: 1256
13
黑格尔好像有个理论
说西方人中世纪之前,就相信上帝,全是神棍,整天没事干就是在路边拣树枝绑起来,
对着祈祷。
饿了就架个壶,随便煮个野果子吃,顶多。渴了就喝凉水。拉屎就随地拉。
黑死病一来,欧洲人口死了一大半,神棍们发现祈祷没有用了,就开始研究自然了。西
方人一根筋,天然适合作科学研究。
就跟老黑天生适合作体育一样

【在 y*h 的大作中提到】
:
: 本质的区别是西方的工业革命发明了专利这种东西。中国人一直到现在都不习惯专利制
: 度,从技术获取利益主要靠保密。

N***i
发帖数: 4104
14
中国的钢优于全世界这个说法是胡扯
几乎任何时候中国(中原)地区的钢都劣于周边,甚至游牧民族。印度镔铁就不提了,
就算是西夏的钢制刀剑也远胜愤青口中都已经快工业革命的北宋,被当时称为天下第一。
中国古代各种炼钢花样百出,就是炼不出好钢,从来只听闻周边各国甚至蛮夷产好钢好
铁好兵器。愤青自以为豪的依据就是文字记载多一点,把各种华而不实的花样记载下来
了。而别处的炼钢术往往记载得少,就算遗留下来的实物从质量到年代都优于中国的,
愤青们反正就视而不见。

【在 f****i 的大作中提到】
: 炒钢法的时候,中国就已经优于世界了,何况优于炒钢法的灌钢法出现的时候?
f****i
发帖数: 9419
15
你到底搞懂炒钢法和灌钢法什么时候产生的么?至于后来这些方法流传出去,别的地区
再改良那是以后的事情。是不是优劣不得看技术出现的时代么?

一。

【在 N***i 的大作中提到】
: 中国的钢优于全世界这个说法是胡扯
: 几乎任何时候中国(中原)地区的钢都劣于周边,甚至游牧民族。印度镔铁就不提了,
: 就算是西夏的钢制刀剑也远胜愤青口中都已经快工业革命的北宋,被当时称为天下第一。
: 中国古代各种炼钢花样百出,就是炼不出好钢,从来只听闻周边各国甚至蛮夷产好钢好
: 铁好兵器。愤青自以为豪的依据就是文字记载多一点,把各种华而不实的花样记载下来
: 了。而别处的炼钢术往往记载得少,就算遗留下来的实物从质量到年代都优于中国的,
: 愤青们反正就视而不见。

N***i
发帖数: 4104
16
就是因为中国古代的钢横向对比都是劣质钢,所以(除向日本传播外)你能找到一个例
子,中国古代炼钢术有向其他主要文明地区传播么?
人家都是识货的,你花样再多,弄出来的玩意低劣,干嘛要学你的?何况人家又不是没
有先进的技术,只是文字记载少,有些情况下对于古代炼钢的细节比较难考证。
而且炼钢真正的技术瓶颈是炉温,提高炉温主要靠鼓风技术。中国古代的鼓风技术受制
于机械工艺,炉温很难达到1000度(所以才有炒钢这类半吊子工艺来对付烧得半化不化
的铁水)。而古代南亚甚至东非的炼钢术,就能够达到大大超过1000度的温度,从而有
效去除杂质,炼出好钢。

【在 f****i 的大作中提到】
: 你到底搞懂炒钢法和灌钢法什么时候产生的么?至于后来这些方法流传出去,别的地区
: 再改良那是以后的事情。是不是优劣不得看技术出现的时代么?
:
: 一。

x****u
发帖数: 12955
17

别扯淡了。中国古代炼钢的短板是铁矿品质差,用煤烧炉造成含硫偏高,而绝对不是炼
钢的技术。

【在 N***i 的大作中提到】
: 就是因为中国古代的钢横向对比都是劣质钢,所以(除向日本传播外)你能找到一个例
: 子,中国古代炼钢术有向其他主要文明地区传播么?
: 人家都是识货的,你花样再多,弄出来的玩意低劣,干嘛要学你的?何况人家又不是没
: 有先进的技术,只是文字记载少,有些情况下对于古代炼钢的细节比较难考证。
: 而且炼钢真正的技术瓶颈是炉温,提高炉温主要靠鼓风技术。中国古代的鼓风技术受制
: 于机械工艺,炉温很难达到1000度(所以才有炒钢这类半吊子工艺来对付烧得半化不化
: 的铁水)。而古代南亚甚至东非的炼钢术,就能够达到大大超过1000度的温度,从而有
: 效去除杂质,炼出好钢。

D*****i
发帖数: 8922
18
《汉书·西域传》:"其地皆无丝漆,不知铸铁器。及汉使亡卒降,教铸作它兵器。"

【在 N***i 的大作中提到】
: 就是因为中国古代的钢横向对比都是劣质钢,所以(除向日本传播外)你能找到一个例
: 子,中国古代炼钢术有向其他主要文明地区传播么?
: 人家都是识货的,你花样再多,弄出来的玩意低劣,干嘛要学你的?何况人家又不是没
: 有先进的技术,只是文字记载少,有些情况下对于古代炼钢的细节比较难考证。
: 而且炼钢真正的技术瓶颈是炉温,提高炉温主要靠鼓风技术。中国古代的鼓风技术受制
: 于机械工艺,炉温很难达到1000度(所以才有炒钢这类半吊子工艺来对付烧得半化不化
: 的铁水)。而古代南亚甚至东非的炼钢术,就能够达到大大超过1000度的温度,从而有
: 效去除杂质,炼出好钢。

r*g
发帖数: 3159
19
轮子是最伟大的发明。比中国这几个不是一个量级的。

用;

【在 c****e 的大作中提到】
: 纸张,使知识保存传播容易100倍
: 科举,始于隋唐(那时候西欧北欧的还住在草丛树丛),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过去是自
: 荐(姜太公到毛遂到张苏游说)推荐(孟德举孝廉)门阀(魏晋),现在被全世界使用;
: 灌钢,大大减低钢铁制造成本,大规模制造兵器,农具成为可能,领先西方1000年
: 陶瓷:各种日用器具

f****i
发帖数: 9419
20
我是真心对你无力吐槽,炒钢法就是炼的百炼钢,成于西汉,胜于东汉。当时汉朝就是
凭借这个技术和训练骑兵军事上横扫匈奴的。(有其他原因,但是铁器冶炼技术是重中
之重)这个时候整个中东西域冶炼技术比中国差了几十条街都不止。之后百炼钢传入的
西域中东。而当时被汉朝赶走的匈奴一支,跑去祸害罗马去了。这都不知道?
中国从来炼钢技术都不落后,只是武器打造喜欢用铸造,不喜欢用锻造,导致那种精良
武器比例比较小罢了。你根本都没搞清楚钢材成材和炼钢之间的差别。但是你要明白,
当时西方的罗马,除了剑用锻造的铁器,身上都是铜甲,他们的装备规模远远小于中国。
而且谁说中国炼钢瓶颈在炉温?中国瓷器比陶器好的地方就是陶器炉温都在900多度,
而瓷器的炉温是在1200——1400度。你是真不懂还是假不懂?炒钢法是半吊子,那么当
时罗马和西方连吊子都不是了。你简直搞笑到不可理喻了都,能搞出1400度的烧瓷窖,
炉温很难达到1000度。你的想象力很强大,还有,跟你说清楚,炒钢法是得到的钢,西
方当时都是熟铁,多谢了你。

【在 N***i 的大作中提到】
: 就是因为中国古代的钢横向对比都是劣质钢,所以(除向日本传播外)你能找到一个例
: 子,中国古代炼钢术有向其他主要文明地区传播么?
: 人家都是识货的,你花样再多,弄出来的玩意低劣,干嘛要学你的?何况人家又不是没
: 有先进的技术,只是文字记载少,有些情况下对于古代炼钢的细节比较难考证。
: 而且炼钢真正的技术瓶颈是炉温,提高炉温主要靠鼓风技术。中国古代的鼓风技术受制
: 于机械工艺,炉温很难达到1000度(所以才有炒钢这类半吊子工艺来对付烧得半化不化
: 的铁水)。而古代南亚甚至东非的炼钢术,就能够达到大大超过1000度的温度,从而有
: 效去除杂质,炼出好钢。

相关主题
【一段尘封的历史:北京钢铁工业学院和土法炼钢】男子冒充省领导秘书骗财骗色获刑一年
五毛请注意体制内也不好混-我的父亲陈云秘书的控诉 (转载)永远的毛轮在重庆(图)!
米犹说实话了。基辛格访问重庆行程全景呈现 称唱红歌体现信念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N***i
发帖数: 4104
21
你有点常识好不好,烧陶瓷的炉子是密闭炉,和中国古代炼钢一向使用的开放炉有可比
性吗?中国古代炼钢炉温低,难以超过1000度,无法去除杂质,导致钢的质量很差,这
个是基本常识。你去任何一个讨论古代技术的论坛,说烧陶瓷能达到多少度,为嘛炼钢
达不到,不被笑死才怪。
中国古代钢差,造出来的武器不要说和乌兹钢造的武器比,就是和周围少数民族地区都
没法比。比方说前面说的西夏之于北宋,还有甚至南蛮瑶人的钢都大大强于汉人(宋代
曾敏行《独醒杂志》卷四)。归根结底就是中国古代从来没有解决炉温(鼓风)这个问
题。达不到高温,就无法有效去除杂质,特别是硫。你们吹嘘的古代各种炼钢花样,比
如炒钢灌钢,全部是因为只能得到半液态稠浆状铁水的无奈之举。
古代其他地方的炼钢术,比方说南亚的钢之所以出名,一方面是较好的原材料,另一方
面是利用了强大的自然风(季风)来送风,达到了远超中国古代的鼓风效果(可见中国
古代的鼓风能力...)。而一般认为古代炼钢术炉温最高的是东非haya人,被认为可以
达到1800度。他们得益于炼钢炉的独特形状,和对燃料的预处理(可以快速高效燃烧)
。近代炼钢术的突破,就在于欧洲人在文艺复兴以后,利用了机械工艺的优势,造出了
强大的鼓风机(超过两个大气压),极大的提高了炉温。
最后说到炼钢术的传播,你脑补出来的“整个中东西域冶炼技术比中国差了几十条街都
不止”?早在战国时期,中东就是印度的乌兹钢一统天下,难道几百年后还要中国的劣
质钢?维基上“steel”这个条目里面就指出了,炼钢术是从南亚向中国传播,而不是
相反:
“Along with their original methods of forging steel, the Chinese had also
adopted the production methods of creating Wootz steel, an idea imported
into China from India by the 5th century AD.[27]”

国。

【在 f****i 的大作中提到】
: 我是真心对你无力吐槽,炒钢法就是炼的百炼钢,成于西汉,胜于东汉。当时汉朝就是
: 凭借这个技术和训练骑兵军事上横扫匈奴的。(有其他原因,但是铁器冶炼技术是重中
: 之重)这个时候整个中东西域冶炼技术比中国差了几十条街都不止。之后百炼钢传入的
: 西域中东。而当时被汉朝赶走的匈奴一支,跑去祸害罗马去了。这都不知道?
: 中国从来炼钢技术都不落后,只是武器打造喜欢用铸造,不喜欢用锻造,导致那种精良
: 武器比例比较小罢了。你根本都没搞清楚钢材成材和炼钢之间的差别。但是你要明白,
: 当时西方的罗马,除了剑用锻造的铁器,身上都是铜甲,他们的装备规模远远小于中国。
: 而且谁说中国炼钢瓶颈在炉温?中国瓷器比陶器好的地方就是陶器炉温都在900多度,
: 而瓷器的炉温是在1200——1400度。你是真不懂还是假不懂?炒钢法是半吊子,那么当
: 时罗马和西方连吊子都不是了。你简直搞笑到不可理喻了都,能搞出1400度的烧瓷窖,

k**o
发帖数: 15334
22
我觉得纸没有明显提高知识传播,可能有一点点效果吧,但是极不明显。
最明显的还是古登堡打印机,前后传播速度差别非常明显。

用;

【在 c****e 的大作中提到】
: 纸张,使知识保存传播容易100倍
: 科举,始于隋唐(那时候西欧北欧的还住在草丛树丛),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过去是自
: 荐(姜太公到毛遂到张苏游说)推荐(孟德举孝廉)门阀(魏晋),现在被全世界使用;
: 灌钢,大大减低钢铁制造成本,大规模制造兵器,农具成为可能,领先西方1000年
: 陶瓷:各种日用器具

m*******l
发帖数: 12782
23
没有纸,怎么打印?

【在 k**o 的大作中提到】
: 我觉得纸没有明显提高知识传播,可能有一点点效果吧,但是极不明显。
: 最明显的还是古登堡打印机,前后传播速度差别非常明显。
:
: 用;

k**o
发帖数: 15334
24
呵呵,材质多得是,纸发明之前,也有别的材质写字。纸发明之后也有,比如
圣旨就全部是丝绸的。
现在热门的3D打印,也不用纸。
纸是最方便廉价的一个option,但不是必须条件。

【在 m*******l 的大作中提到】
: 没有纸,怎么打印?
N***i
发帖数: 4104
25
印刷术不能算一种独立的发明,而是随着纸张的普及而自然应用的。原始印刷术(比方
说印章),古代各地都会。如果有了能大量制造的纸张,还不搞印刷就是脑子有问题。
谷腾堡印刷机确实是一个重大的发明,但是谈不上“大发明”。这个类似于在已有电脑
技术和手机技术的基础上,发明smart phone。

【在 k**o 的大作中提到】
: 我觉得纸没有明显提高知识传播,可能有一点点效果吧,但是极不明显。
: 最明显的还是古登堡打印机,前后传播速度差别非常明显。
:
: 用;

r*g
发帖数: 3159
26
没错。从埃及莎草纸到圣经用的羊皮纸,世界文明发展的好好的。
中国纸对文明传播的作用,没那么大。

【在 k**o 的大作中提到】
: 呵呵,材质多得是,纸发明之前,也有别的材质写字。纸发明之后也有,比如
: 圣旨就全部是丝绸的。
: 现在热门的3D打印,也不用纸。
: 纸是最方便廉价的一个option,但不是必须条件。

c****e
发帖数: 1628
27
文科傻妞的弱智逻辑。现在还往石头上刻字呢。
说的就是成本低,容易保存传播

【在 k**o 的大作中提到】
: 呵呵,材质多得是,纸发明之前,也有别的材质写字。纸发明之后也有,比如
: 圣旨就全部是丝绸的。
: 现在热门的3D打印,也不用纸。
: 纸是最方便廉价的一个option,但不是必须条件。

c****e
发帖数: 1628
28
从那儿google一点鸟玩意就拿来胡说。
中国的灌钢技术之所以伟大,在于中国人在东汉就认识到,可以通过“灌钢”调节碳的
含量,
来制造钢。使大规模制造成为可能。印度那技术,生产几十斤都贵得要命。
而中国,在宋代,钢产量已经超过几百年后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钢产量。
一直到17世纪,欧洲人都没认清钢实际上是调节铁碳含量的产物。
印度人知道这个,所以他们就崇拜印度。
西方的科技史都是以欧洲为主,地理位置原因,受中东,印度影响,所以他们的成就都
写进去。
对中国的科技成就,都是根本不提或者简要掠过,甚至说是他们发明的(比如印刷:中国
早就有雕版,活字印刷,欧洲人非说是古滕堡发明的)

【在 N***i 的大作中提到】
: 你有点常识好不好,烧陶瓷的炉子是密闭炉,和中国古代炼钢一向使用的开放炉有可比
: 性吗?中国古代炼钢炉温低,难以超过1000度,无法去除杂质,导致钢的质量很差,这
: 个是基本常识。你去任何一个讨论古代技术的论坛,说烧陶瓷能达到多少度,为嘛炼钢
: 达不到,不被笑死才怪。
: 中国古代钢差,造出来的武器不要说和乌兹钢造的武器比,就是和周围少数民族地区都
: 没法比。比方说前面说的西夏之于北宋,还有甚至南蛮瑶人的钢都大大强于汉人(宋代
: 曾敏行《独醒杂志》卷四)。归根结底就是中国古代从来没有解决炉温(鼓风)这个问
: 题。达不到高温,就无法有效去除杂质,特别是硫。你们吹嘘的古代各种炼钢花样,比
: 如炒钢灌钢,全部是因为只能得到半液态稠浆状铁水的无奈之举。
: 古代其他地方的炼钢术,比方说南亚的钢之所以出名,一方面是较好的原材料,另一方

y***i
发帖数: 11639
29

http://longquanzs.org/articledetail.php?id=8621
“在美国借鉴中国科举制度的过程中,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基督教新教教会长老派传教士
丁韪良,英文名字是威廉·马丁(WilliamAlexanderParsonsMartin,1827~1916)。
丁韪良是清末在华外国人中首屈一指的“中国通”,曾任中国同文馆的总教习和京师大
学堂首任西学总教习。1868年他在美国召开的美国东方学会(
AmericanOrientalSociety)会议上宣读了题为“关于中国的竞争考试”(
CompetitiveExaminationinChina)的论文。文中他极力建议美国政府像新近实行文官
考试的英、法、德等国一样建立文官考试制度,并向长期有效实行科举制的中国学习。
他说:"中国的这种制度最为成功,如果此次能从他们的经验中获益,那么这不是第一
次也绝不会是最后一次获益,和火药、造纸术一样,我们也会获得大的收益。他们的这
些贡献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中之一是影响了现代社会彻底变革;对经
济文化同样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应该承认,如果我们采用了他们的测试候选人能力的方
法来为政府提供最佳人才,那么我们的获益绝不会比刚才提到的那些发明少。"这些声
音无疑加速了美国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

【在 N***i 的大作中提到】
: 要客观的说
: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唯一一个确定无疑泽被全世界的发明
: 科举和西方的社会制度甚至考试制度毛关系没有
: 炼钢术,中国不早于其他文明,同期也不优于其他文明,不过是流传的文字记载较多
: 陶瓷,早一个世纪还是奢侈品呢,虽然现在还算用得比较广泛
:
: 用;

k**o
发帖数: 15334
30
你这个类比不对,没有古登堡之前,手抄效率远高于原始印刷术,成本还低。
直到清朝,出书也是手抄为主。
古登堡印刷机,是将一个手抄为主的世界,带入了机械印刷为主的世界,效率
提高了千万倍。是有无的问题,不是简单地在某某基础上提高。
你要类比的话,那就是掰手指头算数 vs CPU算数的区别。

【在 N***i 的大作中提到】
: 印刷术不能算一种独立的发明,而是随着纸张的普及而自然应用的。原始印刷术(比方
: 说印章),古代各地都会。如果有了能大量制造的纸张,还不搞印刷就是脑子有问题。
: 谷腾堡印刷机确实是一个重大的发明,但是谈不上“大发明”。这个类似于在已有电脑
: 技术和手机技术的基础上,发明smart phone。

相关主题
日本福岛核反应堆温度急剧升至82度 超安全限度zz反击污蔑贬低中国历史的虚无分子---中华民族炼钢的伟大成就
建议中组部大力提拔阳痿等男性患者到关键领导岗位!中国古代两项最伟大的发明:造纸,灌钢
中国的印刷术为什么原苏联会让非俄罗斯人当领袖?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c****e
发帖数: 1628
31
注意这段话"Current evidence from archaeology indicates that cast iron was
first produced in Europe at two sites in Sweden, Lapphyttan and Vinarhyttan,
sometime between 1150 and 1350"并且有可能是蒙古人从中国带过去的。
中国汉代就知道把生铁和“熟铁”合炼,调节铁碳含量而成钢。也就是所谓的“灌钢
”。
在欧洲,直到17世纪才认识到这一点。
Medieval Iron and Steel -- Simplified
Bert Hall
Institute for th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of Toronto
----------------------------------------------------------------------------
----
Iron is one of the most useful metals ever discovered, but it is also one
of
the more difficult metals to understand in history, especially in medieval
history. Iron comes in several forms, and the complications involved in
producing each of them fosters further confusion. What follows is the
layman
's guide to medieval iron -- as simple as possible, but not one bit more!
----------------------------------------------------------------------------
----
Three Forms of Iron:
Pure, unadulterated iron is only moderately hard, as anyone who has bent a
nail with a hammer can attest. When it becomes red hot, say at about 700
degrees Celsius, it can be easily bent and formed into whatever shape the
artisan wishes -- straps, hinges, horseshoes. For this reason we speak of "
wrought iron," (wrought, from wreak, to bend or twist). Unfortunately, it
is
also only moderately tough; it can easily be bent when being used. It also
loses any sharp edge very quickly under the pressure of work or abrasion.
Cast iron, on the other hand, is enormously strong. Cast iron takes its
name
from the fact that it emerges from the smelter in liquid form (see below)
and can be cast into moulds rather like bronze or silver. Unfortunately, it
is rather brittle, and worse, it can't be bent or shaped in any way once it
has solidified. Hammering on red hot, even white hot, cast iron will simply
break it.
Steel, iron with a small amount of carbon dissolved inside its structure,
combines the best of both worlds. It can be cast into moulds from the
furnace, shaped when red hot, and it holds an edge when it has been
sharpened, even under fairly heavy use. Steel is clearly the prince of
ferric metals, but it's not easy to make.
Carbon is the major variable that distinguishes between wrought iron, steel,
and cast iron. Too little, and one gets wrought iron; too much and the iron
begins to flow as cast iron. Just the right amount of carbon (around 1% or
a bit more) and you've got steel. So why didn't everyone make steel?
Because
the smelting furnace doesn't let the operator control the carbon content
with any degree of precision.
----------------------------------------------------------------------------
----
What Happens in the Smelting Furnace?
The job of the smelting furnace is to reduce the metal from its chemically
combined state to a metallic state. Iron is a reasonably common substance
in
the earth, but as any owner of an old car will attest, most of the time it
takes the form of rust, iron oxide. In the smelter, iron oxides and other
chemically combined forms of iron have their chemical bonds broken. This
allows the iron atoms to combine into a mass of metal. Rust goes in; iron
comes out.
The smelting furnace has two tools to bring about this transformation: heat
and carbon. Smelters, like all furnaces, burn carbon fuels to produce heat;
that much is obvious. But burning is never complete, and the hot gases
within a smelter are rich in carbon that is chemically active. Hot carbon
has a strong affinity for oxygen, and the oxygen atoms are literally
stripped away from the iron by the gaseous carbon. Left without any
chemical
partners, the iron atoms form a mass of nearly pure metal.
----------------------------------------------------------------------------
----
Heat and the Forms of Iron
The temperature inside the furnace is a critical variable. Most early
smelters in Europe could no reach average temperatures of about 700 degrees.
Now pure iron has a very high melting point, about 1530 degrees. So when
the newly-formed mass of iron coalesces at 700 degrees, it remains a red-
hot
, slightly plastic solid called a bloom. The smith can hammer on this hot
mass to shape it (and to make it extrude lumps of impurities that it might
otherwise congeal around).
The bloomery type of smelter must produce wrought iron. No carbon can
dissolve in the iron bloom at 700 degrees. But what happens if we start
raising the temperature inside the carbon-rich conditions of the smelter?
Simplistically, we would expect to have to get to about 1500 degrees before
the bloom would start to melt. But this isn't the case at all.
At much lower temperatures, around 1150-1200 degrees, the iron starts to
flow as a liquid. What has happened is one of the great "tricks" of physics
-- a so-called eutectic point. When the temperature in a smelter rises,
more
and more carbon is absorbed by the iron. At about 3.5% carbon content, the
iron-carbon alloy has a melting point much lower than either element would
have by itself. It liquifies and begins to try to flow out of the furnace.
Iron has an extremely strong tendency to behave this way. The energy in its
chemical bonds is such that the iron will absorb free carbon up to the 3.5%
mark very quickly once the right temperature is reached, and the iron
liquifies itself in the process. There is simply no way to stop the process
once it starts, and that is why no master smith can realistically expect to
make steel in a smelter.
What you get out of a smelting furnace depends on the amount of heat it
generates. At lower temperatures, the iron is reduced without ever becoming
liquid; it is drawn out as a spongy solid, red-hot and malleable, with
virtually no carbon in its crystalline structure. At higher temperatures,
the iron flows from the furnace into moulds, but it is virtually saturated
with carbon and it cannot be shaped any further after it has cooled and
been
removed from its mould.
----------------------------------------------------------------------------
----
Making Steel
Both wrought iron and cast iron have their uses, but since neither form of
iron has ideal properties, the smith will probably want to make steel, at
least in small amounts. To do this, he needs another type of furnace. If he
is faced with high-carbon cast iron, he must use an oxygen-rich furnace to
try to "decarburize" or reduce the carbon content. If he is faced with low-
carbon wrought iron, he must somehow produce a carbon-rich environment that
would encourage limited amounts of carbon to combine with the iron.
Both tasks are hard to control in practice, but there is evidence that both
methods were practiced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world. Western smiths
usually followed a process of heating the low-carbon wrought iron in some
type of sealed container containing carbon, the idea being to promote the
migration of carbon atoms into the metal. It was tricky, and often produced
only small amounts of steel, but steel was simply so useful for tools and
weapons that even small amounts were important. Steel edges were usually
welded to a wrought iron core or blade to make a steeled tool in the most
economical manner.
----------------------------------------------------------------------------
----
Some History
Broadly speaking, Europeans were devoted to the bloomery process until late
in the Middle Ages, while the Chinese followed the opposite path, producing
high-quality iron castings from the Chou Dynasty onward. The Chinese made
steel or wrought iron by decarburizing their high-carbon cast iron, while
Europeans made steel from their low-carbon wrought iron and seem not to
have
used cast iron at all. (There is some evidence the Romans made small
amounts of cast iron by accident and discarded it as a "waste product.")
Throughout the European Middle Ages there is a great deal of iron in use.
There are many centers of production, and a great deal of experiment in
changing technique. One constant theme is the application of water-power to
the "muscle jobs" of hammering the bloom and blowing air onto the smelter
fire. The larger bellows that a water-wheel can operate mean a hotter fire
in the smelter, and along with changes in the size and shape of the
furnaces
, they make it possible to reach the critical temperatures.
Current evidence from archaeology indicates that cast iron was first
produced in Europe at two sites in Sweden, Lapphyttan and Vinarhyttan,
sometime between 1150 and 1350. This suggests a possible connection with
the
much earlier Chinese practice of iron casting perhaps via the Mongols and
the "Viking" settlements in the Volga region. This suggestion is supported
by the general shapes of the furnaces as well. On the other hand, it may
simply have been that bigger furnaces and bigger bellows led inevitably to
cast iron flowing from the smelters.
One mystery remains: even if Europeans were making cast iron is Sweden by
the thirteenth century, they weren't using it as iron castings. We have no
pots or pans or bells or firebacks from such an early a date. Most likely
the Swedish smiths were decarburizing the product of their smelters to make
common wrought iron. Indeed, it is even possible that their effort failed
and their knowledge lost for a time.
The market for cast iron objects in Europe appears late in the fourteenth
century when cannonballs came to be in demand. Iron casting could make
cheap
, uniform cannon shot in vast quantities, and with this as a base, iron
masters learned to produce and sell other simple objects for household use.
Smiths also became skilled at making different forms of steel from cast
iron
, objects of high value when made into weapons.
In time, they would learn to make cannons as well as cannonballs out of
cast
iron, but the bulk of the smelter's output was destined to be converted
into wrought iron, the familiar and easily-worked form of iron on the
European market. It wasn't until the mid-nineteenth century that Henry
Bessemer learned how to make steel in vast quantities and at prices that
could compete with wrought iron.

中国

【在 c****e 的大作中提到】
: 从那儿google一点鸟玩意就拿来胡说。
: 中国的灌钢技术之所以伟大,在于中国人在东汉就认识到,可以通过“灌钢”调节碳的
: 含量,
: 来制造钢。使大规模制造成为可能。印度那技术,生产几十斤都贵得要命。
: 而中国,在宋代,钢产量已经超过几百年后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钢产量。
: 一直到17世纪,欧洲人都没认清钢实际上是调节铁碳含量的产物。
: 印度人知道这个,所以他们就崇拜印度。
: 西方的科技史都是以欧洲为主,地理位置原因,受中东,印度影响,所以他们的成就都
: 写进去。
: 对中国的科技成就,都是根本不提或者简要掠过,甚至说是他们发明的(比如印刷:中国

c****e
发帖数: 1628
32
又一个随口扯淡的。宋朝开始,中国书籍基本都是(雕版)印刷的了。
白痴也知道,用木版印刷书籍比手抄快。

【在 k**o 的大作中提到】
: 你这个类比不对,没有古登堡之前,手抄效率远高于原始印刷术,成本还低。
: 直到清朝,出书也是手抄为主。
: 古登堡印刷机,是将一个手抄为主的世界,带入了机械印刷为主的世界,效率
: 提高了千万倍。是有无的问题,不是简单地在某某基础上提高。
: 你要类比的话,那就是掰手指头算数 vs CPU算数的区别。

t*******l
发帖数: 3662
33
中国人啥时候不从老祖宗找自豪感,啥时候就对人类社会开始有大贡献了
c****e
发帖数: 1628
34
发表于 2005-10-15 22:34 只看该作者
信誉 83 / 粟米 795 / 恶评 0 / 不满 3 / 帖子 12362 / 精华 5 / 在线 738 小时 /
注册 2004-2-13
1、 印刷历史悠久 规模宏大
概括地说,中国的雕版印刷(block printing)比欧洲约早七百余年,活
字印刷术(typography)比德国谷登堡约早四百余年。中国雕版印刷起源于隋代的记载
,有明人陆深《河汾燕闲录》所记“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十二月八日,敕废像遗经,悉令
雕造”。唐代的雕版印刷现存实物最早的,大概是1966年韩国东南庆州佛国寺释迦塔石
塔内发现的《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此经也是世界现存最早的木板印刷品,七○四至
七五一年间刊行的,比题为“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阶为二亲敬造善施”,即印于八六
八年著名的《金刚经》早约一百多年。比日本宝龟本(770年)百万塔《无垢净光根本
陀罗尼经》等也早几十年。[1] 文献记载如长庆四年(824年)诗人元稹为白居易《长
庆集》作序,讲到扬州、越州有人将白居易及自己的诗“缮写模勒”出售,“模勒”
即刊刻。不过,唐代印书尚未盛,五代冯道印五经,至宋印刷业方大为发展。
宋代是以“右文”政策著称的朝代,政府对文化事业予以鼓励,因而印书的发展十
分惊人,据宋人洪迈《容斋随笔》记载:“国初承五季乱离之后,所在书籍印版至少”
,但到北宋中期,“濮安懿王之子宗绰,蓄书七万卷。……宣和中,其子淮安郡王仲糜
进目录三卷,忠宣公在燕得其中帙,云:‘除监本外,写本、印本书籍计二万二千八百
三十六卷’。观一帙之目如是,所谓七万卷者为不诬矣”。宋政府鼓励刻书,真宗时国
子监书板有十余万,比宋初增加几十倍。神宗时解除书禁许可印书,入南宋而极盛,十
五路几乎无不刻书的。据估计,宋代刻书当有数万部,明人《朝野异闻录》记明代权相
严嵩被抄家时,有宋版书六千八百五十三部,可惜今存宋版书不过千部,且多为残书复
本。[2]
宋代官私刻印事业蓬勃兴旺,另外一些寺院也有刻印经书的,形成了许多出产精品
或规模宏大的中心地,主要有京、浙、蜀、闽四大中心。京(开封国子监刻本称“北监
本”,杭州刻本称“南监本”等),浙(如浙东西茶盐司本、浙东安抚使本、浙西提刑
司本以及诸州、府、县本等),蜀(如成都府刻本、眉山本等),闽(如福建转运司本
、建安漕司本等)。刻印规模十分惊人,宋初刻印《大藏经》,雕版十三万块,历时十
余年之久。再如几部千卷之巨的大类书,其雕刻印制亦是十分可观之举,又清人有“丛
书之刻始于宋人”之论。[3] 私刻作坊有“书肆”、“书坊”、“书林”、“经籍铺
”、“文字铺”等名称,大多为刻印经售一体的坊店,著名的如开封相国寺荣六郎书铺
、杭州陈宅书籍铺、浙江金华双桂堂、婺州蒋宅崇知斋、四川眉山程舍、西蜀崔氏书舍
、建阳麻氏书坊、麻沙刘氏宅、建安余氏万卷堂等等。
15318951128 田
Rank: 27Rank: 27Rank: 27UID2684 阅读权限100 性别男 最后登录2013-10-11
查看详细资料
TOP
离线 我为泉狂 已通过身份证认证370721************ 已认证手机153****1128 辅国
大将军·永久会员
+ 加关注
关注 41 粉丝 77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品藏大赛2012
3樓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5-10-15 22:34 只看该作者
信誉 83 / 粟米 795 / 恶评 0 / 不满 3 / 帖子 12362 / 精华 5 / 在线 738 小时 /
注册 2004-2-13
2、 宋刻内容广泛 技艺精湛
大体说来,宋代官刻主要是历代经史典籍与官颁历书等,私刻则主要是名人诗文
笔记稗史,也印日用书籍字画等,但如福建私坊也刻经史诸书。宋刊书籍内容广泛,经
、史、子、集均有印刊,如《九经》、《十三经传注》、《道德经》、《十七史》、《
资治通鉴》、《太平寰宇记》、《金石录》、《武经七书》、《太平御览》、《册府元
龟》、《刑统》等等;宋代统治者崇尚佛道,有宋一代多次刊印佛道经藏;历代文集的
印行,不仅保存了大量的珍贵文献,而且传抄之书经刊印而成定本;此外各种专谱、医
药、科技之书的印行,也是宋代印刷业的重要内容。元人称自印书则“无汉以前耳授之
艰,无唐以前手抄之勤,读者事半而功倍”,大大便利于文化传播。印刷术对于印染技
术也有影响,南宋台州有“雕造花板印染斑缬之数凡数十片”的记述。[4]
值得注意的是,宋代印刷物还有报纸、纸币、茶盐钞引和印契、广告等等,雕版不
仅有木板而且有铜版。中国报纸起源问题有各种说法,但唐代的《开元杂报》被为世界
最早的报纸,比一六○九年德国出版欧洲最早的报纸,要早约九百年,《中国印刷史》
扉页有此报的图录。宋代的官报“邸报”发行俨然有制,[5]又有私出的小报和新闻。[
6] 据记载宋报名称繁多,如“边报,系沿边州郡列日具干事人探报平安事宜,实封申
尚书省院。朝报,日出事宜也,每日门下后省编定请给事判报,方行下都进奏院,报行
天下。其有所谓内探、省探、衙探之类,皆衷私小报,率有泄漏之禁,故隐而号之曰新
闻。”[7]一般视小报、新闻之名自宋为始。《武林旧事》、《西湖老人繁盛录》等,
有记述“供朝报”、“卖朝报”为业者;苏东坡有“坐观邸报谈迂叟,闲说滁山忆醉翁
”之句,王安石曾斥《春秋》为“断烂朝报”等等,证明宋报发行普遍。
最早的纸币也产生于宋代,印纸币需要精湛的工艺技能,而且宋代的纸币发行量很
可观,纸币印制是宋代印刷技术水平的有力证明。北京历史博物馆现藏南宋印制会子“
大壹贯文省”的行在会子库铜板。另外,一九八四年在安徽东至县发现了景定五年(
1264年)贾似道发行的行在金银现钱关子铜板。茶盐钞引以及印契文书等的印制,也需
要高超的技术水平,是民间契约关系的普及与金融信用的提高在印刷业中的反映。再就
是广告的印制,更证明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达。宋代的印刷广告,主要是私刻书籍“牌
子”中诸如“精加校证”、“如履通衢”、“用是为诗战之具,固可以扫千军而降劲敌
”等等促售的内容。所谓“牌子”,即宋版书常有刊语,说明刊处或时间,有的还有价
格等,从数字到数十字上百字不等,刊语外周环以墨围线,形成一“牌子”也叫“牌记
”,下述版权保护问题也与牌子相关。宋代书铺也刊广告,如杭州沈二郎经坊广告,不
仅说明其印刷精良校对点句,而且讲明其用纸上乘,“望四远主顾,寻认本铺牌额”云
云。[8] 再如其他行业也有印广告的,北宋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就有铜板印刷的广
告。
宋代刻书不仅刻工技艺精纯,而且纸墨装潢精美,书法精妙纸质坚润,蝶装黄绫开
卷墨香。至今宋版印刷物之所以珍贵,一是历史悠久,二则物品精良,成为稀世珍品,
明代《五杂俎》有:“所以贵宋板者,不惟点画无讹,亦且笺刻精好若法帖然。凡宋刻
有肥瘦二种,肥者学颜,瘦者学欧”。宋体和仿宋体,今天依旧是印刷物中常用字体。
不过,宋板并非无讹,宋人及明清诸学者多有评议。宋版书大体如当时人所议“今天下
印书,以杭州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9] 书籍避讳盛行于宋,辽、金避讳较少
,元代不避讳,至清又大兴。
15318951128 田
Rank: 27Rank: 27Rank: 27UID2684 阅读权限100 性别男 最后登录2013-10-11
查看详细资料
TOP
离线 我为泉狂 已通过身份证认证370721************ 已认证手机153****1128 辅国
大将军·永久会员
+ 加关注
关注 41 粉丝 77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品藏大赛2012
4樓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5-10-15 22:34 只看该作者
信誉 83 / 粟米 795 / 恶评 0 / 不满 3 / 帖子 12362 / 精华 5 / 在线 738 小时 /
注册 2004-2-13
3、发明活字排版 印刷革命
有关中国的活字印刷术产生于何时,也有不同的说法。如清人叶德辉《书林清话》
卷八中有“活字板印书之制,吾窃疑始于五代”之语,然而证据不够充分。现存可信的
活字印刷术重要史料,是沈括《梦溪笔谈》卷一八所记:“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
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
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
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
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
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
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贴,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
,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
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 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升死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对于泥活字的实用问题,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或认为泥字不能印刷,或认为非泥而
是石膏或锡类等等。事实上,泥字印刷有实证,据元初名儒姚枢之侄姚燧《牧庵集》卷
一五 《中书左丞姚文宪公神道碑》记,姚枢曾教其弟子杨古用沈氏活字版,印朱熹的
《小学》、《近思录》和吕祖谦的《东莱经史论说》诸书,并“散而之四方”。此事发
生在一二四一至一二五○年间。清道光十年(1830年)苏州人李瑶印《南疆绎史勘本》
八十部,封面背后有“七宝转轮藏定本,仿宋胶泥板法印”篆文两行,凡例中有“是书
从毕升活字例”字样。安徽泾县秀才翟金生,自造泥活字,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
印出《泥板试印初编》,清楚标明是泥字板,自称“泥斗板”或“泥聚珍板”,现为北
图收藏。又翟氏泥活字有被北京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买到的。另
外还有与翟氏同时的无锡、宜黄等地的人,用仿泥字印书的事例。此外泰安的徐志定,
于一七一八年制作了磁活字,印行《周易说略》,封面题有“泰山磁版”字样。[10]
然而,有关宋代活字印刷的记载虽不少,如清代以来藏书目录中记录的有七、八种
宋活字本,但记述不一或难经推敲,可信的实证材料并不多,如《书林清话》著录的宋
活字本,《天禄琳琅书目》记为普通宋板。淳?本《璧水群英待问会元》有“丽泽堂活
板印行,姑苏胡升缮写,章凤刻,赵昂印”的字样,但丽泽堂存于何时不能断定,另外
有意见认为“淳?”二字为后补入者。宋本《毛诗 》中 《唐风·山有枢 》篇内“自”
字横排为活字板铁证,且书中避宋太祖名讳,“匡”、“筐”字缺笔,一般都认定是宋
活字板。然而,有研究提出明活字本《世庙识余录》、《思玄集 》中的 “匡”字也都
缺笔;而且宋本 《毛诗 》 用蓝印,与此二书均同,而蓝印起于明。如此等等,确有
一些疑点存在。
 但是,宋版活字印书的证据还是有的。一条难以质疑的重要证据,是绍熙四年(
1193年)周必大用活字自印《玉堂杂记》。周必大《周益文忠公集》卷一九八,有绍熙
四年与“程元成给事”札子,提到:“某素号浅拙,……近用沈存中法,以胶泥铜板移
换摹印,今日偶成《玉堂杂记》二十八事,首 台览。尚有十数事,俟追记补段续纳”
。这段文字是毕升活字应用的重要证明,最早由台湾学者黄宽重发现。[11] 一一九三
年印的此书,恐是迄今世界第一部有准确记年的活字印刷之书。另外,《书林清话》
卷八中,叶德辉说:“吾藏《韦苏州集》十卷,即此板。其书纸薄如细茧,墨印若漆光
,惟字划时若啮缺,盖泥字不如铜铅之坚,其形可想而知也。”这段史料也不易推翻。
唐代韦应物此集,据考最早的校刻本为熙宁九年(1076年),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
、乾道七年(1171年)又有刻本,若如叶氏所见为泥活字印刷亦无不可能。近年,有一
项新出土的文物对于活字印刷的考证很有价值,即1991年秋在宁夏贺兰拜寺沟方塔废墟
,发现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其中不仅有单字倒排的情形,而且据考有木
活字印刷的痕迹,此经被认为是西夏后期之物。[12]即在相当与南宋晚期的中国西部地
区,也有用活字(甚至可能是木活字)印刷的实物存世。
 入元后,活字印刷有了发展,王祯造木活字一套三万多字,还发明了轮盘拣字盘,
提高排字效率。在一二九八年用了不到一月时间,印了他修的《旌德县志》百部,证明
活字印刷大大提高了印书效率。他的《农书》卷二二记《造活字印书法》,此文还说到
以锡作字印刷的事,证明中国的金属活字亦早于西方。到明清,各种质地的活字印刷更
加普及,至今保留下来不少珍品。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使印刷“极为神速”,对文化传
播是一场革命。
印刷事业的普及,特别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随之而来的即是政府对此加强管理,
及印刷者对产品与利益的保护意识和措施。两宋政府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印刷管制法令,
,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版权保护问题,在文化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
15318951128 田
Rank: 27Rank: 27Rank: 27UID2684 阅读权限100 性别男 最后登录2013-10-11
查看详细资料
TOP
离线 我为泉狂 已通过身份证认证370721************ 已认证手机153****1128 辅国
大将军·永久会员
+ 加关注
关注 41 粉丝 77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品藏大赛2012
5樓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5-10-15 22:35 只看该作者
信誉 83 / 粟米 795 / 恶评 0 / 不满 3 / 帖子 12362 / 精华 5 / 在线 738 小时 /
注册 2004-2-13
4、 规定出版审查 书刊禁令
 A 规定出版审查制度。宋政府一再下令,重申“今后雕印文书,须经本州委官看定
然后刊行”,“不经看验校定文书,擅行印卖,告捕条禁颁降其沿边州军,仍严行禁止
”,“其他书籍欲雕印者,选官详定有益于学者,方许镂板。候印讫送秘书省,如详定
不当取勘施行,诸戏亵之文不得雕印,违者杖一百”。同时发布告赏之令,如为正“经
术本源”而“诏立赏钱一百贯告捉,仍拘版毁弃”,私自刻印会要、实录“告者赏缗钱
十万”,对“夜聚晓散传习妖法能反告者,赏钱五万,以犯者家财充。”[13]
B 禁印奏议国史帝王字像。“大臣之奏议,台谏之章疏,内外之封事,士子之程文
,机谋密画,不可漏泄。今为传播街市,书坊刊行,流布四远,事属未便。……严行禁
止,其书坊见刊版及已印者,并日下追取,当官焚毁。”另外还禁令“凡议时政得失边
事军机文字,不得写录传布。本朝会要、实录不得雕印,违者徒二年,告者赏缗钱十万
。”另外“有摹刻御书字而鬻卖者,重坐之。”[14] 又有“以历代帝王画像列街衢以
聚人者,并禁止之。”
C 禁刻学术“不正”之书。如柴宗庆刻印 《登庸集 》,因“词语僭越”被诏令“
悉收众本,不得流传”。福建等地印苏轼、司马光文集,“诏今后举人传习元?学术,
以违制论;印造及出售者与同罪,著为令”。又如“风谕士子,专以语孟为师,以六经
子史为习,毋得复传语录,以滋盗名欺世之伪,所有进卷待遇集,并近时妄传语录之类
,并行毁版”。
D 法令、天文、宗教、纸币等印刷禁令。政府颁布的法律敕令的权威也被刻书赢利
之风所动摇。如宋仁宗时“知仁和县太子中舍翟昭应,将《刑统律疏》正本改为《金科
正义》,镂板印卖,诏转运司鞠罪毁其板”。此后又有“诏禁民庶传录编敕”等禁令。
宋延续唐以来的规定“天文等书,悉已有禁”,但“奉法弛慢,私藏盗习”的情况时有
发生,大观元年(1107年)七月十六日,诏令“一被告讦,诖误抵罪。可令诸路应系禁
书,限一季首纳并与免罪,不首复罪如初。”天文历法之书,由国家统一印行。因民间
“传习妖教”,多次诏令禁印“不根经文”、“妄诞妖怪之言”,流传的要“交纳焚讫
”。纸币由国家发行后屡有禁私印之令,宋神宗时“立伪造罪赏如官印文书法”,宋徽
宗时规定“私造交子纸,罪以徒配”,宋高宗“定伪造会子法”,但私印纸币的事仍有
发生。[15]
E 禁止泄露军机。主要针对书刊中有边防军机内容和宋书流到辽金地界,宋政府禁
约“商旅往来,因兹将带皇朝臣僚著撰文字印本传布往彼,其中多有论说朝廷防遏边鄙
机宜事件,深不便稳,诏今后如合有雕版文集,仰于逐处投纳,附递闻奏,候差官看详
,别无妨碍,许令开版,方得雕印。”“国朝令甲雕印言时政边机文书者,皆有罪”。
苏辙使辽,曾说:“本朝民间开板印行文字,臣等窃料北界无所不有”。说明书禁有名
无实,因为“此等文字贩入虏中,其利十倍”。[16]由于辽金广泛流传宋书,“其间不
无夹带论议边防兵机夷狄之事,深属未便”,因此诏令雕印书铺必须经过“看验校定”
方许印行,“擅行印卖告捕条禁颁降其沿边州军,仍严行禁止,应贩卖藏匿出界者,并
依铜钱法出界罪赏施行。”同时禁止书籍入境,沈括曾有“契丹书禁甚严,传入中国者
法皆死”之说,政府规定“商贾许往外蕃,不得辄带书物送中国官”。
15318951128 田
Rank: 27Rank: 27Rank: 27UID2684 阅读权限100 性别男 最后登录2013-10-11
查看详细资料
TOP
离线 我为泉狂 已通过身份证认证370721************ 已认证手机153****1128 辅国
大将军·永久会员
+ 加关注
关注 41 粉丝 77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品藏大赛2012
6樓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5-10-15 22:36 只看该作者
信誉 83 / 粟米 795 / 恶评 0 / 不满 3 / 帖子 12362 / 精华 5 / 在线 738 小时 /
注册 2004-2-13
5、实施版权保护 史无先例
《书林清话》卷二有《翻板有例禁始于宋人》的条目,翻版就是翻刻盗印。从法令
来看,中国自宋代确有版权保护的法令。北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正月二十一日,
“刑部言,诸习学刑法人,合用敕令式等,许召官委保,纳纸墨工真(具?),赴部陈
状印给,诈冒者论如盗印法。从之。”[17]这条史料说明北宋时已有“盗印法”。
从实物来看,现存宋代书籍中有三例刊记可以证实版权问题。一是眉山程舍人宅刊
本《东都事略》,其牌记有:“眉山程舍人宅刊行,已申上司,不许覆板。”这就相当
于“版权所有,不准翻印”。书刊何时不详,据《中国印刷史》记为绍熙(1190—1194
年)刊印,据考此书曾于淳熙十二年(1185年)因洪迈修《四朝国史》而进呈朝廷,[
18] 总之恐是最早的版权保护施行记录。《书林清话》及清代大藏书家陆心源《宋楼
藏书志》、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均有记载。
另一例是建安祝穆编刊《方舆胜览》,自序后有:
“两浙转运司录白,据祝太傅宅干人吴吉状,本宅见雕诸郡志,名曰《方舆胜览》
、及《四六宝苑》两书,并系本宅进士私自编辑,数载辛勤。今来雕版,所费浩瀚,窃
恐书市嗜利之徒,辄将上件书版翻开,或改换名目,或以《节略舆地胜纪》等书为名,
翻开搀夺,致本宅徒劳心力,枉费钱本,委实切害,照得雕书,合经使台申明,乞行约
束,庶绝翻版之患。乞榜下衢、婺州雕书籍处,张挂晓示,如有此色,容本宅陈告,乞
追人毁板,断治施行。奉台判备榜须至指挥。
右今出榜衢、婺州雕书籍去处,张挂晓示,各令知悉。如有似此之人,仰经所所属
陈告追究,毁板施行,故榜。
 嘉熙贰年拾贰月(空二格)日榜
 衢、婺州雕书籍去处张挂
 转运副使曾(空六格)台押
福建路转运司状,乞给榜约束所属,不得翻开上件书板,并同前式,更不再录白。”[
19]
证明印书之人为了保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可以申明官府“庶绝翻版”。
再一例是贡士罗樾刊印段昌武《丛桂毛诗集解》前有行在国子监禁止翻版的公文:
“行在国子监据迪功郎新赣州会昌县丞段维清状,维清先叔朝奉昌武,以《诗经》而两
魁秋贡,以累举而擢第春官,学者咸宗师之。 山罗史君瀛,尝遣其子侄来学,先叔以
毛氏诗口讲指划笔以成编。本之东莱《诗记》,参以晦庵《诗传》,以至近世诸儒一话
一言,苟足发明率以录焉,名曰《丛桂毛诗集解》。独罗氏得其缮本,校雠最为精密。
今其侄漕贡樾,锓梓以广其传。维清窃惟先叔刻志穷经,平生精力毕于此书,傥或其他
书肆嗜利翻板,则必窜易首尾增损音义,非惟有辜罗贡士锓梓之意,亦重为先叔明经之
玷。今状披陈,乞备牒两浙、福建路运司备词约束,乞给据付罗贡士为照。未敢自专,
伏候台旨。呈奉台判牒,仍给本监。除已备牒两浙路、福建路运司备词约束所属书肆,
取责知委文状回申外,如有不遵约束违戾之人,仰执此经所属陈乞,追板劈毁,断罪施
行。须至给据者。
 右出给公据付罗贡士樾收执照应。淳祐八年七月(空一格)日给。”[20]
综上,北宋时有“盗印法”,主要为保护政府印刷物的权威性,除了刑法书外,大
概纸币等也在此之列。三例刊记都是南宋私刻书籍请官府出面,行使版权保护。保护的
主要是出版者的经济利益,但也包括作者的著作权益。处罚的方式如“追人毁板”、“
追板劈毁”等,是很严厉的。但一书之版权需个别申明,又说明宋代的版权保护还未成
普遍的定制。然而自此开启了中国版权保护之先河。据《书林清话》卷二记:“此风一
开,元以来私塾刻书遂相沿以为律例”,如元黄公绍《古今韵会举要》的牌记中有“已
经所属陈告,乞行禁约”。这在文化发展史上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15318951128 田
Rank: 27Rank: 27Rank: 27UID2684 阅读权限100 性别男 最后登录2013-10-11
查看详细资料
TOP
离线 我为泉狂 已通过身份证认证370721************ 已认证手机153****1128 辅国
大将军·永久会员
+ 加关注
关注 41 粉丝 77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品藏大赛2012
7樓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5-10-15 22:36 只看该作者
信誉 83 / 粟米 795 / 恶评 0 / 不满 3 / 帖子 12362 / 精华 5 / 在线 738 小时 /
注册 2004-2-13
6、增强版权意识 保护权益
上述规定和记载,虽然证明了宋代版权的存在,但人们的版权意识以及实际中的权
益保护情形如何呢?一方面,政府颁布的各种印刷禁令,往往不能有效的实施,所以要
屡屡下令;另一方面,盗印翻版的确有利可图,从而保护版权的意识和行为也就客观存
在。
例如,洪迈在淳熙十四年(1187年)拜见宋孝宗,孝宗提及读了他写的《容斋随笔
》,但他全然不知“退而询之,乃婺女所刻,贾人贩鬻于书坊,贵人买以入,遂尘乙览
”。说明不经作者同意而盗刻印卖的事是存在的。洪迈没有追究,因为得皇帝圣览“书
生遭遇,可谓至荣”,[21]反而鼓励他继续写续集。不过,别人并非都有这样的荣幸,
比如,大名鼎鼎的朱熹,写了《四书问答》,但因无暇订正重编而“未尝出以示人”,
而“书肆有窃刊行者”,朱熹“亟请于县官,追索其版”。[22]这反映了他有明确的著
作保护权益观念。再一个例子是,有人作《和元祐赋集》假冒范浚之名,刻印散卖,被
范浚知道后,为保护自己的权益,范浚告到官府,“移文建阳破板”。[23]从这些事例
中可以看出,南宋时的版权意识与保护版权的实际行动已经产生,这是将印刷书籍的经
济利益与精神权益的保护,从规范、要求向具体操作发展的过程,证明中国宋代保护知
识产权,已有一定的法制建设和社会基础。
本文对宋代印刷事业及其管理措施的阐述,说明在远早于西方的古代中国,由于文
化的发达和法制的发展,尤其是官府保护著作人与印刷者的权益,以及民间的版权保护
意识与实际应用,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中,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是将古典文明向近代科学
推进的重要一步。证明中国自古即有保护知识产权的历史,即有尊重知识和文化的传统
。当然,我们不能用九百年后今天的标准,来苛求宋代法律制度的完善性,和宋人法律
意识的健全性,这也是基本的常识。
—————
注释:
[1] 张秀民:《南朝鲜发现的佛经为唐朝印本说》,载《中国印刷年鉴》(1982—
1983)第248页、上海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印刷印钞分会编:《雕版印刷源流》, 印刷工
业出版社1990年版,第285—288页。
[2] 参见张秀民:《中国印刷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8页。
[3] 叶德辉:《书林清话》卷8。
[4] 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18《按唐仲友第三状》。
[5] 参见《宋史》卷319《刘奉世传》、卷320《吕溱传》、卷352《曹辅传》等。
 [6] 参见《中国印刷史》第205—206页、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中国新闻出版社
1985年版,第27页。
[7] 赵升:《朝野类要》卷4。
[8] 丁申:《武林藏书录》卷末。
[9] 叶梦得:《石林燕语》卷8。
[10] 参见《中国印刷史》,第665—666页、杜石然等:《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下册
, 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2页。
[11] 黄宽重:《论南宋活字印刷史料及其有关问题》,1984年12月香港中文大学举办
国际宋史研讨会会议论文。
[12] 参见《文物》1994年第9期。
[13] 《宋会要辑稿·刑法二》,以下凡出此不注。
[14]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93。
[15] 《宋史》卷181《食货志三》。
[16] 苏辙:《栾城集》卷41《北使还论北边事札子》。
[17] 《宋会要辑稿·刑法》二之四○。
[18] 此件见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编:《国立中央图书馆宋本图录》,台北中华丛
书委员会1958年版第123—124页。《中国印刷史》第85页记此书刊于绍熙年间。关于此
书进呈朝廷的具体时间,另一说为淳熙十四年(1187年),但是进呈之书不一定是刊印
本,总的看来此书的刊印大致在1190年前后,说明这时民间印书已有刊记“不许覆板”
的。
[19] 此件见于日本书志学会编:《图书寮宋本书影》,东京1936年版。咸淳本《新编
方舆胜览》录嘉熙二年(1238年)两浙转运司、咸淳二年(1266年)福建转运司禁翻刻
告白原文,《书林清话》卷二录嘉熙文,与此件文字稍有不同,如记《方舆胜览》、《
四六宝苑》外,还记《事文类聚》“凡数书”云云。
[20] 此件据张金吾:《爱日精庐藏书志》,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版,第96—97页
。《书林清话》卷2录此文。
[21] 《容斋续笔》卷1《序》。
[22] 《四库全书总目》卷35。
[23] 《香溪集》卷16《答姚令声书》。
15318951128 田
k**o
发帖数: 15334
35
你copy paste这么多有鸟用啊,既然那么早就“基本”都是印刷了,为什么
清朝还存在大量的手抄书?你随便去古董市场看看都有一大堆啊,很便宜的。
你如何解释?
白痴也知道,木板印刷比手抄快?我看难说吧,如果我只需要一百本,
雕版成本和时间,是雇人手抄数十倍以上。雕版只有上数千本的级别,
才划算。
雕版印刷只能用于巨量出版的书,论绝对数量,可能比手抄书要高,因为
雕一次不容易啊,得多印点。但是论多样性,普遍性,比手抄书差远了。
另外中国人自己也明白雕版印刷不行,所以也研究出来了很原始的
活版印刷书,但是比古登堡印刷机差远了。古登堡印刷机的意义,是
就算我只要一百本,十本,都比手抄效率高,成本低。

【在 c****e 的大作中提到】
: 又一个随口扯淡的。宋朝开始,中国书籍基本都是(雕版)印刷的了。
: 白痴也知道,用木版印刷书籍比手抄快。

1 (共1页)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永远的毛轮在重庆(图)!山大数学排名第二不是完全靠名人,是整体实力,包括学生的素质
基辛格访问重庆行程全景呈现 称唱红歌体现信念希特勒还是列宁,这是个问题
日本福岛核反应堆温度急剧升至82度 超安全限度zz中国近两千年除了四大发明对人类发展还有什么贡献?
建议中组部大力提拔阳痿等男性患者到关键领导岗位!汉族有哪些高贵天赋?(知乎)
中国的印刷术晚商是世界青铜器文明的最高峰,不服不行
反击污蔑贬低中国历史的虚无分子---中华民族炼钢的伟大成就您把文艺复兴的功绩也安到了郑和的头上
中国古代两项最伟大的发明:造纸,灌钢不如西汉!中南海大跃进疯狂“炒钢”
为什么原苏联会让非俄罗斯人当领袖?【一段尘封的历史:北京钢铁工业学院和土法炼钢】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iron话题: carbon话题: steel话题: wrought话题: 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