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Military版 - 名女人的骗术——从杨澜、周励、靳羽西开讲
相关主题
乌有之乡毛左朝鲜扫货以示支援 回国后发现被坑只有中国人才会搞权术
乌有之乡成员朝鲜扫货以示支援 回国后发现被坑骗子
杨澜早就是美国公民了。数学:一个定律,幸福就是被催眠
很牛啊:美国现全球首位艾滋病治愈案例杨澜:让母乳成为孩子来到世界上尝到第一种味道
神奇的国度:魔都高尚小区业主开来劳斯莱斯等多辆车堵住小区多个出入口杨澜称谈女性美:林徽因是“中国丽人”榜样(图) (转载)
新浪头版竟然登这个了:"独立媒体”的真面目不能在同一条河里淹死两回——再说“比左和比忠”
郭纪:1%掌管西方媒体的人只为1%服务白人终于跑进10秒了,黄人什么时候?
1%掌管西方媒体的人只为1%服务老美很纳闷:中国人为何总是要外国人爱中国?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杨澜话题: 美国话题: 中国话题: 电视网话题: 周励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j***h
发帖数: 3205
1
·罗向真·
(一)欧洲有一位作家曾说过,世界上有两种成功:一种靠的是自己 的勤奋,一种靠
的是他人的愚蠢。对于一些善于钻营的“名人”来说,利 用中国大众对美国某个方面
情况的不了解来虚构或夸大自己在美的“成就 ”不失为一种在华捞取政治资本、确立
自己地位及形像的捷径。在大陆出 版《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一书的周励便是一例。在
这本自传中,作者对自 己竭尽吹捧之能事,从自己掌握英语的神奇速度到自己的“商
业成功”而 成为“巨富”的经历,侃侃而谈。作者称自己在短期内熟练地掌握了英语
并经营着上千万美元的贸易公司。一时间,在当时鼓励致富的中国,她的 书十分走红
。她成了在美华人的骄傲;她成了华人在美的新富。有多少中 国女子视其为楷模而对
其成功趋之若骛。“我也要到美国去,走周励的道 路!”一位上海的女大学生曾对笔
者激动地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美的 华人们渐渐了解到,周励与其美国丈夫当时租
借着一个纽约较好的公寓套 间,她自己在家办公并做些贸易生意,仅此而已——既没
有独立的办公场 所,也没有雇员。在一次自沪返美的航班上,一位同座的、熟悉情况
的纽 约华人对周的自诩嗤之以鼻。他告诉笔者:周的经济状况常常捉襟见肘; 甚至有
拖欠房租的时候。众所周知,学外语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每一种语 法现象都得逐步掌
握;每一个单词都得认识、记住。就像是造楼房:砖头 是要一块快地垒上去的。即使
你是天才也无法发明窍门对大量词汇进行闪 电式“集体突破”而无须跟这些单词一个
个地打交道。诚然,学语言有快 慢之分。但我们知道,对一个单词的全面了解是通过
经历很多不同场合才 达成的。至于其上千万美元的生意也是纸上说说而已。
另一个例子是靳羽西女士(其英文名字叫 Kang Yue-Sai)。她是一
位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中国的报刊媒介把她说成是美国新闻界的明星和 著名电视主
播,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中方认为她在美电视台上不断介 绍中国的进步,使美国
社会对中国有了全面的了解。因此,她也成了中国 政府的嘉宾。当然,从思想自由的
角度而言,对靳的选择和思想我不想干 涉、也不必干涉。但中国大陆不了解的是:她
只是在纽约的一个华语电视 台当节目主播。美国主流社会根本就不了解她主持的节目
内容,也不认识 她本人。可以这么说,你在任何美国城市问老美:你知道 Kang
Yue-Sai 是谁?我敢说,10个老美中会有10个说不知道。她的技巧就在
于把华人社 区和美国主流社会相提并论以混淆概念。她与房地产商马明斯的婚姻更是
被国内媒体吹得天花乱坠:什么名门嫁富豪啦;什么马明斯是美国最富有 的人之一啦
;什么“他风度翩翩地走过来了,这位美国的房地产巨头、亿 万富翁”等等。笔者当
时颇为惊讶,忙去查阅福布斯杂志富人榜,连马明 斯的影子都没看到。对她的吹捧尽
管是中国媒体所为(当然,世界各地的 媒体都有炒作新闻的趋势),我尚未发现靳直
接用语言吹捧自己,但她自 己应该向中国公众实事求是地说明情况而不是享用。此后
,她利用此名人 效应在中国大力经营自己,开发了“羽西”化妆品系列,其它业务也
越做 越大。此种“名人效应”对他人形成了不公平竞争。
我希望有更多的华人成功,如谭恩美、马友友、何大一等。对他们我 毫无妒意,
反而感到欣喜。但对弄虚作假的人必欲加以揭露,以建设一个 公平竞争的人文环境,
制止投机行为。因为他们在以某种狡猾的方式嘲弄 大众。对某些“名人”的打假已到
了刻不容缓的地步。那么,杨澜如何? 她正是我要谈及的第三个例子。比之前两位,
其技巧更为高明。
(二)几个月前,上海的《解放日报》把杨澜称作“中国最有智慧的 女人”。在
常人看来,一个年纪轻轻的女子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就获得了 名誉及经济上的如此巨
大的成功,确实了不起。他们所没有认识到的是, 几年前杨澜回国时对报界撒了个弥
天大谎。从某种意义上说,在骗术上她 恐怕是中国最有智慧的女人了。
杨澜曾因在中国的一家电视台主持综艺节目而小有知名度。报载,她 曾就读于北
外院西语系;她本人曾在一次访谈中披露,她赴美留学是得到 了一位泰国富商的扶助
。本文并不想讨论她与该泰国先生的关系,因为这 既不是笔者的关注点,也非恰当,
应为那毕竟是别人的私事。然而,她自 美回国定居被中国媒体抄作之事却让人记忆犹
新。
五、六年前,她与丈夫吴征回国了。《新民晚报》采访了她俩。那时 ,中国虽已
摆脱了要求人们直接“向党表忠心”的教条程式,但对表示“ 放弃在美优越的条件而
报效祖国”的态度仍十分赞赏而加以厚爱。不错, 选择到哪儿定居是人的意愿,应该
得到尊重。不论是留美还是回国,那是 个人的喜好而不应对其嘲讽或指责。关键问题
是回国者要说实话,而不是 夸大自己或虚构故事。常人会认为,采访一个观众曾经熟
悉的电视播音员 是正常的事。但从深处想,她返华定居有一系列的问题要向好奇的观
众解 释:为什么回国?在美奋斗得怎么样?今后有何打算?等等。实质上,这 次采访
关系到她们夫妇形像的重塑、机会的索取和再分配、在华的定位以 及政治态度的含蓄
表白。大凡投机者们对机会的性质有着超乎寻常的敏感 。杨、吴夫妇也一定明白,不
仅老百姓在注意她们,而且广电部、文化部 的领导与港台各界也必然会阅读影响很大
的《新民晚报》。
该报介绍说,吴在美是一位成功的商业人士;杨澜则称,在美攻读国 际新闻专业
2年多毕业后,美国ABC、NBC、及CBS等三大电视网都邀她“加 盟”;公共
电视网的总裁还亲自写信给她聘请她。然而,她俩决定回国定 居,因为她们的前途在
中国,云云。她的口气给人一种印象,似乎这三大 电视网外加PBS邀其去作节目主
播而遭其谢绝。多伟大啊!Peter Jennings, Dan Rather
,Tom Brokaw,Jim Lehrer们都该让路了。他们的横跨全球的
电视网都急需一位英语仍然在进步中、美国人文、历史知识还在熟悉中的 中国女子来
辅助!而这百万年薪的工资竞遭到了谢绝!是啊,美国本土长 大的一届又一届的新闻
及广播毕业生以及在职的上千播音员们的语言、风 度、历史及国际知识肯定没有杨澜
好,因为杨女士曾是中国一电视台综艺 节目的主持人呀!
对美国就业市场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文科的某些专业(如哲学、历 史、新闻、
国际政治、音乐)毕业后找工作不容易。因此转行的人不少, 或则须经历一个艰难的
求职历程。你在中国小有名气并不意味着美国人都 知道你。到了美国,一切都得从新
开始,陈冲如此、龚雪如此、夏霖亦如 此。
杨澜编造的故事之荒诞性就在于:美国三大电视网不可能主动写信给 邀聘她;P
BS的总裁更不会写信给她。这4大电视网很可能根本就不知道杨 澜其人。美国电视
网对节目主持人要求很严;其口语表达的生动流利程度 、对本国及世界各地区人文历
史的了解及气质和风度等使众多受过高等教 育的美国人都无法胜任。电视网对主持人
的气质有特别的要求:必须具有 中年或以上的年龄,其形像能显现魅力与稳重,又时
常不失幽默。
看看我上次提到的几位主持人均如此。特别在发生重大事件时,他们 有即兴发挥
的能力,能在没有讲稿的情况下把索马里的冲突渊源或法国农 民和政府的对立讲得头
头是道而又不显出罗嗦或乱侃。这就是其难以替代 的水平和能力。这种特殊要求使得
即使像Connie Chung这样资深的主持人 都曾一度靠边站。电视网对地区
性特约采访记者的要求也非常高。看看那 些记者们的口若悬河和对各类事件的生动表
达便可知道。这些美国人也得 经过特殊语音训练班的锤炼。
杨澜的技巧在于,她利用了中国公众对这一切的不了解而虚构了自己 在美国新闻
界心目中的“地位”。连美国社会都在青睐她,那么她必然是 当今求之难得的奇才了
。她清楚地知道,如果把自己在美求职不如意的事 如实道来,如果把外国人(特别是
中国这样政治文化背景不同的人)如何 难以打入电视广播这一美国人占据的世袭领域
的事真实地说出,那么对中 国民众来说无疑是承认自己在美的奋斗失败。尽管回国求
职并不一定表示 本人的无能,但那时国内往往是这么看待归国的人士的——除非你能
讲一 个放弃美国优越生活和职位的故事。因此,杨需要叙说一个在美成功的故 事,但
她的吹嘘也实在太离谱了。否则,杨澜能够出示那些美国电视网邀 请她“加盟”的信
吗?可能“丢失”了吧!
她的故事之所以能在中国被接受而尚未受到质疑,是因为中国的民众 和政府部门
(包括中国电视台的老总们)不可能对我以上谈的几点了解得 如此确切,因为他们毕
竟未在美长期生活过、不了解美国的就业市场。利 用这种由于不同地域和生活方式而
带来的认知上的差距,这是骗术中较为 高明的一种。那么,向《新民晚报》虚构故事
对杨澜在华事业的窜升究竟 有何重要意义?杨澜是如何把媒体形像转化成对己有利的
商业优势的?
f*****9
发帖数: 6768
2
10几年前的东西了
j***h
发帖数: 3205
3
我第一次知道山林华的故事就是周励写的《曼哈顿的中国女人》,里面很自豪很享受的
写到了一点她跟白男做爱的场景,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外F真不要脸。

【在 f*****9 的大作中提到】
: 10几年前的东西了
k**********4
发帖数: 16092
4
what does she have to do with Shan?

脸。

【在 j***h 的大作中提到】
: 我第一次知道山林华的故事就是周励写的《曼哈顿的中国女人》,里面很自豪很享受的
: 写到了一点她跟白男做爱的场景,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外F真不要脸。

g****t
发帖数: 4493
5
杨澜是哥伦比亚大学的校董吗?
N*********6
发帖数: 2302
6
好文,己收藏。
我要努力,为梦想而奋斗。



【在 j***h 的大作中提到】
: ·罗向真·
: (一)欧洲有一位作家曾说过,世界上有两种成功:一种靠的是自己 的勤奋,一种靠
: 的是他人的愚蠢。对于一些善于钻营的“名人”来说,利 用中国大众对美国某个方面
: 情况的不了解来虚构或夸大自己在美的“成就 ”不失为一种在华捞取政治资本、确立
: 自己地位及形像的捷径。在大陆出 版《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一书的周励便是一例。在
: 这本自传中,作者对自 己竭尽吹捧之能事,从自己掌握英语的神奇速度到自己的“商
: 业成功”而 成为“巨富”的经历,侃侃而谈。作者称自己在短期内熟练地掌握了英语
: 并经营着上千万美元的贸易公司。一时间,在当时鼓励致富的中国,她的 书十分走红
: 。她成了在美华人的骄傲;她成了华人在美的新富。有多少中 国女子视其为楷模而对
: 其成功趋之若骛。“我也要到美国去,走周励的道 路!”一位上海的女大学生曾对笔

N*********6
发帖数: 2302
7
Lol
把别人当傻子的人其实自己最傻,跟皇帝的新装似的:)

【在 g****t 的大作中提到】
: 杨澜是哥伦比亚大学的校董吗?
N*********6
发帖数: 2302
8
那书我也看了,当时我觉得水得不得了。。现在内容全部忘记了。。:)

脸。

【在 j***h 的大作中提到】
: 我第一次知道山林华的故事就是周励写的《曼哈顿的中国女人》,里面很自豪很享受的
: 写到了一点她跟白男做爱的场景,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外F真不要脸。

T****i
发帖数: 15191
9
中国人自称聪明,却没有一点critical thinking,加上大家都想快速暴富,在心理上
对这类骗子缺乏免疫力。近十年好些了,因为网络媒体的发达,中外信息流通方便。



【在 j***h 的大作中提到】
: ·罗向真·
: (一)欧洲有一位作家曾说过,世界上有两种成功:一种靠的是自己 的勤奋,一种靠
: 的是他人的愚蠢。对于一些善于钻营的“名人”来说,利 用中国大众对美国某个方面
: 情况的不了解来虚构或夸大自己在美的“成就 ”不失为一种在华捞取政治资本、确立
: 自己地位及形像的捷径。在大陆出 版《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一书的周励便是一例。在
: 这本自传中,作者对自 己竭尽吹捧之能事,从自己掌握英语的神奇速度到自己的“商
: 业成功”而 成为“巨富”的经历,侃侃而谈。作者称自己在短期内熟练地掌握了英语
: 并经营着上千万美元的贸易公司。一时间,在当时鼓励致富的中国,她的 书十分走红
: 。她成了在美华人的骄傲;她成了华人在美的新富。有多少中 国女子视其为楷模而对
: 其成功趋之若骛。“我也要到美国去,走周励的道 路!”一位上海的女大学生曾对笔

1 (共1页)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老美很纳闷:中国人为何总是要外国人爱中国?神奇的国度:魔都高尚小区业主开来劳斯莱斯等多辆车堵住小区多个出入口
人民日报:使用iPad源自跟风心理 (转载)新浪头版竟然登这个了:"独立媒体”的真面目
在台湾与民众谈两岸问题:台湾人的心中还有多少中国情?郭纪:1%掌管西方媒体的人只为1%服务
回国杂想1%掌管西方媒体的人只为1%服务
乌有之乡毛左朝鲜扫货以示支援 回国后发现被坑只有中国人才会搞权术
乌有之乡成员朝鲜扫货以示支援 回国后发现被坑骗子
杨澜早就是美国公民了。数学:一个定律,幸福就是被催眠
很牛啊:美国现全球首位艾滋病治愈案例杨澜:让母乳成为孩子来到世界上尝到第一种味道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杨澜话题: 美国话题: 中国话题: 电视网话题: 周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