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Military版 - 5米深的地下呼啸而过
相关主题
中国潜艇技术获重大突破 振动噪音问题或已解决(十)沧海桑田 A.工业基因
武汉万亩工业园深陷空城危机 空置率高达90%中缅天然气管道今全线贯通投产
一位农民工蹲在上海地铁7号线站内蹭网的视频用爱发电,用心诈骗
其实唐朝的军队远不如想象中的厉害阿波罗17号是6次登月中的最后一次登月活动
登月这个事,我老几年前就研究了、断定了50年前蹬了现在怎么登不了了?
登月这个事,我老几年前就研究了,基本上是假的 (ZT)24000吨核潜艇巨兽下水
欧阳自远 --“阿波罗登月”绝不是惊世骗局中国核潜艇迎来超级钢
中缅天然气管道开始向中国输气华卓精科:中国光刻机核心零部件顶尖供应商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振动话题: 地铁话题: 北大话题: 减振话题: 精密仪器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s*****r
发帖数: 43070
1
北京地铁4号线列车在13.5米深的地下呼啸而过,100米外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
学院大楼中,一台电子显微镜内“仿佛刮起了一阵飓风”。
用肉眼看,这台1米多高的白色金属镜筒安稳立在桌上。将它调至最高精度却
会发现,显示屏上的黑白图像长了“毛刺”,原本纤毫毕现的原子图案因为振动变得模
糊不清。
据《中国青年报》25日报道,在北大校园内,因地铁运行受到影响的精密仪器
,远不止这台价值数百万元的电镜。4号线开通时,北大有价值11亿元的精密仪器,其
中4亿元的仪器受到影响。
为了减少地铁振动对这些仪器的干扰,北京市和北大都付出了巨大努力。在4
号线北大东门段,地铁公司铺设了最先进的减振轨道。北大专门在较远处新修了综合科
研楼,转移了部分精密仪器,但地铁振动的影响仍难以消除。一些学者只能在地铁停运
后的半夜做实验。

北京地铁四号线(资料图自中新网)
2019年,离综合科研楼600米的地铁16号线二期全线将会开通,北大内精密仪
器将面临两面夹击的窘境。北大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环境保护办公室主任张志强认为,
如果不采取更多减振措施,形势不容乐观。

规划后的2020年北京地铁线路网
面临地铁振动干扰的科研单位不止北大。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了解得知
,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复旦大学、南京大学、首都医科大学、郑州大学医学院也曾
遭遇相似困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南通大学周边即将修建地铁。
城市里越来越密集的地铁网络、科研机构中越来越灵敏的精密仪器,都是中国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标志。可当高精尖仪器遇上地铁线路,谁该避让,成了难以调和的
矛盾。
地铁振动的蝴蝶效应
一条条地铁轨道正在北京快速生长。到2020年,它们的总里程将有近千公里。
高峰时期,近千辆列车将同时在轨道上飞驰。
在运载乘客的同时,这些重量超过100吨的列车,也成了一个个巨大的振动源
。振动通过钢轮、钢轨、隧道和土壤,像波纹一样扩散到地表,进入建筑物内。
很少有人注意到这种振动给城市带来的影响。北京交通大学轨道减振与控制实
验室是国内较早开展研究的团队。他们测试的数据显示,10多年间,北京市离地铁100
米内的地层微振动提高了近10倍。
交通带来的微振动强度虽不算大,但持续时间长,影响隐蔽不易被发觉。它曾
让捷克一座古教堂出现裂纹继而倒塌,曾长期影响巴士底歌剧院的演出效果,也曾干扰
英特尔公司在集成板上雕刻纳米级电路。
在地铁激荡起的振动中,对精密仪器干扰最严重的是低频振动。这种振动波长
很长,不易在土层中衰减。北大环境振动监测与评估实验室主任雷军,曾和学生拎着地
震仪,测量过北京多条地铁线路,他们发现,在精密仪器更敏感的低频范围内,离地铁
100米内地表振动强度比没有列车通过时高了30~100倍。
对北大和清华的精密仪器来说,地铁几乎意味着“灾难性打击”。
地铁开通之前,在这两所中国最著名的高校,因公交和铁路引起的环境振动,
已逼近甚至超过某些仪器规定的安全值。不过,因为这些仪器在制订正常使用环境振动
要求时留有富余量,绝大部分仍能正常工作。临近的地铁线一旦开通,两所大学中对振
动敏感的精密仪器,很可能无法在最高精度下正常工作。
有学者认为,这造成巨大的浪费,“花100万美元买回来的仪器,只能当10万
美元的用”。
许多仪器的使用者并不知晓,地铁振动会影响仪器。曾有同事找到雷军,抱怨
实验室一台测量岩石年龄的精密仪器突然不正常了。这位老师叫来厂家,左调右调,愣
是修不好,厂家也摸不着头脑。
雷军问:“什么时候开始不正常的?”对方说:“从2009年开始。”事实上,
并非仪器坏了,而是地铁4号线开通后,振动干扰了仪器。
“国内研究地铁振动问题的专家,包括设备厂商,总共不到百来人。”北交大
副教授马蒙感慨,这是一个非常小的学术圈子,其中大部分专家还在同一个微信群里。
10多年来,雷军一直在各种场合呼吁关注地铁振动问题。作为九三学社社员,
他多次写建议书希望向全国人大反映这一问题。一有机会,他便向不了解的学者和学生
科普地铁振动的影响。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原本搞地震学的他,一门心思扑进这个冷门的学术领域。
家人常劝他,别“不务正业”。
在雷军看来,这个领域相当重要。他敲着桌子问:“中国正经历工业化转型,
可为什么这些年我们的科技成果都是大块头的?一些核心电子元件,包括芯片、光刻机
、光栅薄材等许多领域零部件的加工,为什么即便我们买回了国外全套生产线,也造不
出一样的东西?很大一个原因就是环境振动超标。今天我们已经能生产粗犷的工业品,
我们的短板主要在精度上,一小一精就不行。”
他曾为两个单位做过环境振动评估。一个是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是国家最高
计量科学研究中心,原址环境振动严重超标,后来搬迁到昌平,评估却发现新址仍有一
些问题。另一个是某国防计量站,环境振动超标100多倍。
对专门研究环境振动的专家来说,地铁引起的微振动,看似蝴蝶扇动翅膀,但
在对振动敏感的高精尖领域,足以酿成灾难性的风暴,从而制约一个国家的发展:光刻
机需要在1毫米内画上千条线,需要外部环境保持极度稳定;导弹系统中高速旋转的陀
螺仪,加工时必须保证质量中心和几何中心完全重合,否则就会指东打西。
两败俱伤的妥协
同许多外界学者一样,雷军原本也不知道地铁振动对精密仪器有影响。在中国
,北大与地铁的激烈抗争,头一回让这一问题浮出水面。
2003年,北京市地铁4号线方案公布,将贴北大东门一路向北。地铁线两边紧
密分布着北大几大理工科学院及众多重要实验室,北大相当一部分精密仪器集中在这些
科研楼中。有学者提醒北大,得研究下地铁对精密仪器是否有影响。
雷军此前研究建筑物抗震,都是较大级别的振动,没怎么关注过微振动的影响
。着手采集北京市其他地铁线的振动数据后,他才发现,“这个问题很复杂,比想象的
要严峻得多”。
因为他和同事的报告,北大反对4号线经过。当时北大和地铁公司为两个方案
反复争论:要么北大整个搬走,要么地铁4号线改线。
直至最后一次研讨会,双方仍僵持不下。那次会议由北京市一位副市长主持,
邀请了一位院士和多位北大校外专家。
那位院士在会上表示,轨道隔振方案可行。他拿自己做过的一个方案打比方,
“用手一摸,振动感觉不到了。”
北大一位代表当场反问:“人的手这种传感器灵敏度有多高?”北大对振动最
为敏感的那台电子显微镜,敏感度是人体的成百上千倍。
会上最终形成决议,采用一个折中的方案——4号线经过北大的789米轨道段,
将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轨道减振技术,也就是在钢轨下铺设钢弹簧浮置板。这种浮置板
由一家德国公司发明,上面是约50厘米厚的钢筋混凝土板,下面是支撑着的钢弹簧,能
将列车的振动与道床隔离。
“对列车来说,这相当于垫了一个很软的垫子,同时弹簧将振动隔开了。”北
京交通大学的马蒙副教授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这种轨道减振技术目前在一
定程度上已到极限,更软的话,列车运行安全性可能得不到保证。
这种浮置板在总体上能很好隔振,但它也有一个很大的缺点:由于隔振原理,
它对低于自振频率的振动没什么用,甚至很可能会放大。
2009年,4号线北大东门段开通后,马蒙和同事又作了测试,验证了这一理论
。在马蒙看来,这段轨道减振措施还是有用的,保证了很多要求没那么高的仪器能正常
使用,但对于一些极度敏感的设备,它反而会加重干扰。

地图上与地铁线路相邻的北京大学校园
北大对这个结果并不满意。经观测发现,西南边的校医院旧址振动强度稍小。
北大决定在该地盖综合科研楼,将部分受影响的仪器搬过来。但受限于场地和经费,只
有约三分之一的设备能入驻。
2011年,大楼地基已经打好,低层正在施工之时,另一个消息传来:地铁16号
线将绕经北大西门,离综合科研楼仅200米。
由于校内精密仪器已无处可挪,北大强烈抗议。雷军分析,之所以会出现这种
尴尬局面,是因为地铁公司以为减振成功了,并不知道北大正打算搬仪器。同时,他们
也没将规划方案提前告知北大。
北京市拨出上千万元专项资金,让市政总院、北交大、中国电子工程设计研究
院、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及北大联合组成攻关项目组,拿出一套综合的解决方案,除了
地铁轨道减振外,还包括重新设计综合科研楼,考虑在低层装减振平台,用弹簧将上面
的建筑整体悬浮起来。
雷军记得那几个月,每周有两三天要开会讨论,几方经常为具体方案争得脸红
脖子粗。一位电子设计院专家告诉记者,北大的要求过于理想化,而且双方对数据的采
集和分析方法不同,导致数倍的差异。
有专家听过一句玩笑话:如果这事处理得不好,会影响北大“冲击诺贝尔奖”。
正当各方吵得不可开交之时,项目戛然而止。据说北大领导和一位市领导在某
个会议碰面,双方握手言好。地铁16号退后一步,往西绕开300多米,甩掉两座车站,
北大也不再提要求。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杨宜谦是项目组专家之一。在他看来,在这场博弈
中,北大看似赢了,实则不然。这不是完美的解决方案,这恰恰是“两败俱伤的妥协”。
缺失的环保标准
杨宜谦认为,地铁退后一步,能减少对北大精密仪器的干扰,但这个距离往往
不足以消除影响。另一方面,地铁改线后,失去了吸引客流的作用。
他当时建议,北大将精密仪器楼搬至郊区,从而完全排除干扰。但对许多北大
教师来说,这样的建议难以接受。杨宜谦也能理解,毕竟北大建校在先,地铁在后,让
谁搬谁都不乐意。
他和雷军都认同,避免这样的矛盾冲突,应当在规划时讲究先来后到。新规划
的地铁线应尽可能避开对振动敏感的高新技术区域,新修建的高新区应尽可能选在没有
地铁的郊区。
目前问题的症结在于,科研单位的精密仪器往往购置在先,地铁规划方案形成
时却没有考虑相关影响。
杨宜谦对国外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很熟悉。日本有专门的《振动法》。美国的轨
道交通环境影响评价标准中涉及振动敏感设备。
这两个国家也曾有过教训。东京大学曾将一整栋楼用弹簧悬起,仍无法消除振
动影响。美国华盛顿大学由于轻轨穿越校园,采用轨道减振措施,并降低车速,但15栋
敏感建筑中仍有5栋振动超标。
“减振是世界难题,目前最好的办法就是避让。”雷军常举日本筑波科学城的
例子。这个集聚了日本科研人才的城市始建于1963年,直到40多年后才通地铁,且同城
区相隔2.5公里。
中国尚无环境振动污染防治法,虽然环境保护标准中有关于振动对居住建筑、
办公建筑、医院、学校内的人影响的规定,却未涉及对精密仪器的干扰。这导致地铁规
划方案进入环境影响评价阶段时,环保部门很少考虑这一层面。
最近,生态环境部发布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城市轨道交通(征求意见
稿)》,但仍未提及振动对振动敏感仪器的影响。
杨宜谦还发现,连环保从业人员都对这一问题的态度存在分歧。有人认为,这
一问题理所当然归环保部门管,也有人斩钉截铁地认为不归。
相关评价标准的缺位,导致很多途经科研机构及工业园区的地铁方案考虑欠周
。有省会城市在规划地铁时,为了方便病人出行,特意在一家大学附属医院内设了地铁
站,没想到让一些医疗检查设备没法正常使用。
发现潜在问题时,往往已经晚了。一旦某条具体地铁方案通过层层审批,“往
外挪个100米都几乎不可能”。
这常造成高校与地铁的对抗。15号线原计划下穿清华大学,遭清华极力反对。
最终,15号线只进入清华校内120米,没与4号线相连,形成换乘站。
早在1955年,清华大学就曾让铁路改过线。京张铁路位于清华校园同侧,振动
曾严重干扰科研,在清华的争取下,铁路线向东迁了800米。
并非所有大学都拥有强大的谈判能力。有985高校没经太多考虑,直接在同意
文件上盖了章。有的高校遭遇了损失,不愿意公开化。
等到地铁方案已成事实,只能采用其他减振措施。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有限公
司曾给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多个受地铁影响的高校做过减振方案。
振动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师左汉文告诉记者,目前效果最好的方案是综合减振,
除了在轨道下铺设钢弹簧浮置板,同时在仪器楼修建之初装上靠弹簧撑起来的隔振支架
。如果楼已竣工,只能在每一台仪器下加装减振台,成本将大大提升。
16号线开通后,北大只能采取第二种方案。北大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环境保护
办公室主任张志强估计,一个最先进的空气弹簧减振台,大约要花费一两百万元,北大
需要减振的仪器“在几十上百个这样的数量级”。
见证了高级的德国浮置板、繁琐的修楼搬迁和昂贵的地铁改线,北大最精密的
电子显微镜未来身下还将装上复杂的减振台。但它能否逃脱地铁振动的干扰,谁也不敢
保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郭路瑶  (2018年04月25日 11版)
s*****r
发帖数: 43070
2
在雷军看来,这个领域相当重要。他敲着桌子问:“中国正经历工业化转型,可为什么
这些年我们的科技成果都是大块头的?一些核心电子元件,包括芯片、光刻机、光栅薄
材等许多领域零部件的加工,为什么即便我们买回了国外全套生产线,也造不出一样的
东西?很大一个原因就是环境振动超标。今天我们已经能生产粗犷的工业品,我们的短
板主要在精度上,一小一精就不行。”
i***l
发帖数: 9994
3
政府认为的政策倾斜导致了人,财,物都他妈一股脑拥挤到大城市,如同一窝忙忙碌碌
的蚂蚁,彼此间不停碰撞冲突。这他妈不是自找的吗?
美的这边,很多牛逼大学都是在兔子不拉屎的地方,人才,资源,全国各地相对平均。
一句话,自作孽,不可活。
a***g
发帖数: 2402
4
哥伦比亚,George town 这些在市中心的大学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4

【在 s*****r 的大作中提到】
: 在雷军看来,这个领域相当重要。他敲着桌子问:“中国正经历工业化转型,可为什么
: 这些年我们的科技成果都是大块头的?一些核心电子元件,包括芯片、光刻机、光栅薄
: 材等许多领域零部件的加工,为什么即便我们买回了国外全套生产线,也造不出一样的
: 东西?很大一个原因就是环境振动超标。今天我们已经能生产粗犷的工业品,我们的短
: 板主要在精度上,一小一精就不行。”

b********6
发帖数: 35437
5
拉不出屎怪茅坑
整台设备可以放在气垫上,什么震动都影响不了
1 (共1页)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华卓精科:中国光刻机核心零部件顶尖供应商登月这个事,我老几年前就研究了、断定了
大兴机场建得有多快?相当于每天盖18层高楼登月这个事,我老几年前就研究了,基本上是假的 (ZT)
天津秦皇岛铁路客运专线开工,设计时速350公里欧阳自远 --“阿波罗登月”绝不是惊世骗局
没有实体经济,遇到危机就完蛋中缅天然气管道开始向中国输气
中国潜艇技术获重大突破 振动噪音问题或已解决(十)沧海桑田 A.工业基因
武汉万亩工业园深陷空城危机 空置率高达90%中缅天然气管道今全线贯通投产
一位农民工蹲在上海地铁7号线站内蹭网的视频用爱发电,用心诈骗
其实唐朝的军队远不如想象中的厉害阿波罗17号是6次登月中的最后一次登月活动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振动话题: 地铁话题: 北大话题: 减振话题: 精密仪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