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Wisdom版 - 学佛要捨离一切的慾望吗?
相关主题
有钱没钱,做到这点都能快乐J,你确实病了。
在五欲中行走自如责任
寂静之道----第二部 修行纲要之行菩提心妄自菲薄的说一点感想
转些正能量如何看待其他修行方法 --阿姜查法师答问
个人学佛的一些总结,仅供参考观察他人过失的本身就是一种过失Zz
2013-06-29 圣者法语反省自己修行方式的阴影(转载)
请教修行(3):如何认识心/自性 (修改文)一日不起烦恼便是修行
什么叫修行【净元禅师著】佛教的物种起源说——堪布慈诚罗珠开示 (上)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修行话题: 欲望话题: 少欲话题: 一切话题: 烦恼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s******2
发帖数: 4
1
人都有很多的慾望,想要吃好的、穿好的、住好的……等。但这些慾望常常是引起烦恼
的根源。许多宗教谈到「烦恼」的时候,也都是以贪慾作为要对治的目标。像是基督教
、天主教,希望信徒不要太着重于世间的荣华富贵,要勇于追寻上帝的脚步,按照上帝
的指示做事。印度教吸取了部分佛教的名词,也说世间的一切都是幻化的,不应费心去
执着这些幻化的事物,应清淨少欲,才能和「梵」合而为一。中国的老庄道家也教大家
少欲知足,一味地追求物慾,使人眼见不真、耳听不清,丧失了灵性。由此来看,许多
宗教,都是教大家要远离慾望的。
佛教本身呢?由于有出家与在家两种不同的修行途径,对离慾就有不同程度的要求
。如果选择出家修行,自然须远离世俗的慾望而严持戒律,精进修行。若是在家修行,
对较浅层次的学佛人,也是希望能少欲知足。因为少欲知足可以让人减少目前的世间烦
恼。
对于想要超脱三界生死,或完全解脱烦恼的在家修行人,了解到是为对治烦恼,所
以要降伏慾望,因此对于夫妻、亲子、眷属之间,能有分寸的拿捏,不必刻意去排除所
有的感情。只要把握住修行的目标、不贪着的原则和对解脱道或佛菩提道的正确认知,
虽身在红尘,却不迷失自己而能澹泊于财色名利等慾望,并积极进取,本着与众生同事
的道理,一方面自己修行,一方面也能够和众生广结善缘。则又何必刻意把世间所有的
一切全部都排除呢?
更进一个层次,如果能够破参明心——就是找到每个人都有的真心如来藏,可以观
行到真心的种种功德,并且真实的受用这些功德,对于在家的修行将是一个非常大的助
益。在家修行人周围的环境可能会和自己修行的目标有所违背,要如何在这个环境中仍
然能够把握住修行的方向呢?若能找到本心——也就是真心,就可以在一切的环境、一
切的境界中,体会到本心是如何清淨地运作;若能转依此清净的本心,所有一切的慾望
,都不会再成为困扰的所在而能够在五欲中行走自如。所以在家修行的菩萨,是不必远
离所有的慾望的。
G**W
发帖数: 1865
2
因为少欲知足可以让人减少目前的世间烦恼。
Y**u
发帖数: 5466
3
欲就是不满足. 与其舍离 不如理解, 当我们发现一切原来就是这么好的时候, 还
有什么能困扰呢。
c***h
发帖数: 2262
4

我的理解是
满足会有一种贪到了的快乐
例如
我们很想吃某种美食,吃到了,除了有好吃之外,还有一种满足感的快乐
想吃 想吃 想吃 终于吃到了 很快乐
世上很多快乐都是这种满足感的快乐
当然不满足会有一种贪不到的遗憾,不爽。
如果是这样定义,欲望就不是一种不满足,
当然如果不是这样定义满足、不满足,那就另当别论
我个人分为欲望的引发,欲望的善后,两者凡圣都有差别
我用”引发,善后”来看,可以叫容易理解欲望是怎么回事
不过应该不会有,”一切原来就是这么好”
但是有一种,原来如此的理解,可能也解决了很多人的困恼
欲望有可能是贪引发的 (可能你或者后代有些人说的是这种欲望)
但欲望也可以是中性的,不是贪引发的
阿含中一个例子是,人问阿难圣者欲望的问题,
阿难说有欲望,就像想走去一个地方,到了目的地,欲望就消失
由此可知,佛陀当时说的欲望,定义较广,可以是中性的。
若是贪引发的可能叫贪欲吧
善后方面
圣者与凡人的差别是,做到或做不到,内心的变化有差。
若没做到会怎样。
一般人会遗憾不爽嗔恨…之类,圣者不会
后世有些人可能搞错了,认为圣者所有欲望都不能有
那….就只能坐着等死了
即使如此,还有人会说,还不想立刻死,那就是还有”想活”的欲望
于是立刻死
想立刻死,那就还有”想死”的欲望,那根本不是解脱的圣人
结果搞得死活都不对 非常困恼
以上我说的不一定对,仅能当参考而已

【在 Y**u 的大作中提到】
: 欲就是不满足. 与其舍离 不如理解, 当我们发现一切原来就是这么好的时候, 还
: 有什么能困扰呢。

Y**u
发帖数: 5466
5
我们这里讨论的应该是世俗意义上的欲望, 这个欲望当然是一种想法,但是和正见,
正思维里的想法是有区别的。 一个是染着世间五欲, 一个是出离五蕴烦恼。 欲望也
是分正分邪的。。我同意消除欲望并不能导致解脱, 相反, 有欲望才有可能解脱。。
出离五蕴烦恼的前提是认识到这个世界的本质是苦的, 而并不是我们以为的美好。。
所以有了最早的无常, 无我, 苦, 不净的教导。。
后期大乘的教育则不仅仅限于此。 大乘认为那是阶段性的成就, 是出世的成就, 如
果能在次基础上更进一步的话, 可以对这个世界有新的认识, 那就是重新认识这个世
界, 本来圆满, 无欠无缺。 常乐我净重新被提出, 但已经不是原本的常乐我净。
这个应该是不喜欢大乘的同学所不能接受的, 好像是在说怎么走着走着我去, 又回到
圆点了的感觉。。我的理解把, 就好象我们说老人像孩子一样, 只是像而已, 不可
同日而语吧。。
我说的也不一定对,仅能当参考而已...
1 (共1页)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佛教的物种起源说——堪布慈诚罗珠开示 (上)个人学佛的一些总结,仅供参考
《快乐之歌》讲记—— 无著菩萨 著 索达吉堪布 译讲2013-06-29 圣者法语
[讨论] 修行,所向何方?请教修行(3):如何认识心/自性 (修改文)
修行,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什么叫修行【净元禅师著】
有钱没钱,做到这点都能快乐J,你确实病了。
在五欲中行走自如责任
寂静之道----第二部 修行纲要之行菩提心妄自菲薄的说一点感想
转些正能量如何看待其他修行方法 --阿姜查法师答问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修行话题: 欲望话题: 少欲话题: 一切话题: 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