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LeisureTime版 - 夏志清夏濟安書信集:卷一(1947-1950)
相关主题
徐志摩,张爱玲,钱钟书,冰心...........zz一个中国人和哥大东亚系
张爱玲晚年信件 夏志清早年八卦(ZZ)周末昆曲小记
夏志清张爱玲等,都是资产阶级小文人而已孩子“阅读”从哪里开始 (转载)
编中国短篇小说选 by sasa好羡慕我的小外甥女儿
推荐bbc探案剧luther给tx们朱老师(天文)谈胡老师(兰成)
【小人儿书以后的阅读经验 - 钱锺书的宋诗选注】夏志清已于12292013离世
现在电驴之类的是不是都不能用了?”这就是我们的名利场“——记杨必(ZZ)
转让三联精装版《钱锺书集》杨绛103岁生日 (转载)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夏志清话题: 张爱玲话题: 夏濟安话题: 文學话题: 書信
进入LeisureTime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s*******w
发帖数: 2257
1
夏志清夏濟安書信集:卷一(1947-1950)
出版日期:2015/04/24
印刷:黑白印刷
裝訂:精裝
頁數:448
開數:25開(高21×寬14.8公分)
EAN:9789570845617
出版社:聯經
主編:王洞
編著者:季進
庫存量>10
SubmitSubmit
定價:590 元優惠價:79 折466 元
|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 | 目次 | 序文 | 選文 | 延伸閱讀 | 主題閱讀 |
內容簡介
家常、感情、文學、電影、時政
中國現代文學批評界的兩大巨擘──夏濟安、夏志清夏氏兄弟
18年的魚雁往返,是一代知識分子珍貴的時代縮影
現代中國學術史料的重大事件
濟安與志清,雖個性不同,但興趣相投,他們都喜好文學,愛看電影,聽京戲。濟安交
遊廣,童芷苓,張君秋,都是他的朋友。兄弟二人在信裡,除了談論時政家事外,就講
文學,評電影,品京劇,也月旦人物,更多的時候是談女人與婚姻。──王洞
從1947年底至1965年初,夏志清先生與長兄夏濟安先生之間魚雁往返,說家常、談感情
、論文學、品電影、議時政,推心置腹,無話不談,內容相當豐富。精心保存下來的六
百多封書信,成為透視那一代知識分子學思歷程的極為珍貴的文獻。
──季進
在滯留海外的歲月裡,夏氏兄弟在薄薄的航空信紙上以蠅頭小字寫下生活點滴,欲望心
事,還有種種文學話題。這對兄弟志同道合,也是難得的平生知己。
──王德威
夏志清(1920-2013)1961年憑《中國現代小說史》英文專著,一舉開下英語世界研究
中國現代文學的先河。之後的《中國古典小說》更將視野擴及中國古典敘事。其兄長夏
濟安(1916-1965)的學問和洞見絕不亞於乃弟,1950年代曾在國立臺灣大學任教,調
教一批最優秀的學生如劉紹銘、白先勇、李歐梵等,也創辦《文學雜誌》,為日後臺灣
現代主義邉拥於ɑA。夏氏兄弟在學術界享有大名,生長在充滿戰亂的193、40年代,
日後遷徙海外。
《夏志清夏濟安書信集:卷一(1947-1950)》,即夏濟安、夏志清兄弟於1947年至
1965年之間往來六百多封書信的第一批,從1947年至1950年共一百二十一封,說家常、
談感情、論文學、品電影、議時政,推心置腹,無話不談,內容豐富。這些精心保存下
來的書信,成為透視那一代知識分子學思歷程的極為珍貴的文獻,不論就內容或數量而
言,這批信件的出版都是現代中國學術史料的重要事件,深具意義。
↑Top
作者/譯者/繪者簡介
編著者:季進
江蘇如皋人,文學博士,蘇州大學文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現代中外文學關係研究
、海外漢學(中國文學)研究、錢鍾書研究。主要著作有《錢鍾書與現代西學》、《陳
銓:異邦的借鏡》、《閱讀的鏡像》、《另一種聲音》、《彼此的視界》等,主編有「
海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譯叢」、「西方現代批評經典譯叢」、「蘇州大學海外漢學研究
叢書」等。
主編:王洞
夏志清夫人,台灣大學經濟系畢業,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教育碩士,耶魯大學語言學碩
士。曾任哥倫比亞大學初級研究員、康州大學講師。婚後相夫教女,年逾半百,改學電
腦,獲哥倫比亞大學電腦學士,任職美林證券公司。現退休,定居紐約。
s*******w
发帖数: 2257
2
王德威/平生知己──《夏志清夏濟安書信集》後記
2015-04-24 09:20 聯合報 王德威
夏濟安(1916-1965)與夏志清(1920-2013)先生是中國現代文學批評界的兩大巨擘。
志清先生1961年憑《中國現代小說史》(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
1917-1957)英文專著,一舉開下英語世界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的先河。之後的《中國古
典小說》(The Classic Chinese Novel: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1968)更將視野
擴及中國古典敘事。他的批評方法一時海內外風行景從,謂之典範的樹立,應非過譽。
志清先生治學或論政都有擇善固執的一面,也因此往往引起對立聲音。但不論贊同或反
對,我們都難以忽視他半個世紀以來巨大的影響。
與夏志清先生相比,夏濟安先生的學術生涯似乎寂寞了些,爭議性也較小。這或許與他
的際遇以及英年早逝不無關係。他唯一的英文專書《黑暗的閘門》(The Gate of
Darkness: Studies on The Leftist Literary Movement in China, 1968)遲至身後
三年方才出版。但任何閱讀過此書的讀者都會同意,濟安先生的學問和洞見絕不亞於乃
弟,而他文學評論的包容力甚至及於他所批判的對象。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夏濟安1950
年代曾在台灣大學任教。不僅調教一批最優秀的學生如劉紹銘、白先勇、李歐梵等,也
創辦《文學雜誌》,為日後台灣現代主義運動奠定基礎。
本文作者(左起)與季進、夏志清夫人、奚密於錢鍾書故居前合影。 圖/聯經出版提供
分享
夏氏兄弟在學術界享有大名,但他們早期的生涯我們所知不多。他們生長在充滿戰亂的
一九三◯、四◯年代,日後遷徙海外,種種經歷我們僅能從有限資料如濟安
先生的日記、志清先生的回憶文章等獲知。志清先生在2013年底去世後,夏師母王洞女
士整理先生文件,共得夏氏兄弟通信六百一十二封。這批信件在夏師母監督下,由蘇州
大學季進教授率領他的團隊一一打字編註,並得聯經出版公司支持,從2015年──夏濟
安先生逝世五十周年──開始陸續出版。
不論就內容或數量而言,這批信件的出版都是現代中國學術史料的重要事件。這六百一
十二封信起自1947年秋夏志清赴美留學,終於夏濟安1965年2月23日腦溢血過世前,時
間橫跨十八年,從未間斷。這是中國現代史上最為動盪的時期,夏氏兄弟未能身免。但
儘管動如參商,他們通訊不絕,而且相互珍藏對方來信。1965年夏濟安驟逝,所有書信
文稿由夏志清攜回保存。五十年後,他們的信件重新按照原始發送日期編排出版,兄弟
兩人再次展開紙上對話,不由讀者不為之感動。
這批信件的出版至少有三重意義。由於戰亂關係,20世紀中期的信件保存殊為不易。夏
氏兄弟1947年以後各奔前程,但不論身在何處,總記得互通有無,而且妥為留存。此中
深情,不言可喻。他們信件的內容往往極為細密詳盡,家庭瑣事、感情起伏、研究課題
、娛樂新聞無不娓娓道來。在這些看似無足輕重的敘述之外,卻是大歷史「惘惘的威脅
」。
首輯出版的一百二十一封信件自夏志清赴美起,至夏濟安1950年準備自港赴台止,正是
大陸易色的關鍵時刻,也是夏氏兄弟離散經驗的開始。1946年,夏志清追隨兄長赴北大
擔任助教,一年以後獲得李氏獎學金得以出國深造。夏志清赴美時,國共內戰局勢已經
逆轉,北京大學人心浮動。未幾夏濟安也感覺北平不穩,下一年離校回到上海另覓出路
。但政局每下愈況,夏濟安不得已轉赴香港擔任商職,從此再也沒有回到上海。
1947年的夏氏兄弟正值英年。夏濟安在北大任教,課餘醉心電影京劇,但讓他最魂牽夢
縈的卻是一樁又一樁的愛情冒險。從他信裡的自白我們看出儘管在學問上自視甚高,他
在感情上卻靦腆缺乏自信。他渴望愛情,卻每每無功而返。他最迷戀的對象竟只有十三
、四歲──幾乎是洛麗塔(Lolita)情結!而剛到美國的夏志清一方面求學若渴,一方
面難掩人在異鄉的寂寞。兩人在信中言無不盡,甚至不避諱私密慾望。那樣真切的互動
不僅洋溢兄弟之情,也有男性之間的信任,應是書信集最珍貴的部分。
讀者或許以為既然國難當頭,夏氏兄弟的通訊必定充滿憂患之情。事實不然。世局動蕩
固然是揮之不去的陰影,但兩人談學問,談剛看過的好萊塢電影,追求女友的手法、新
訂做的西裝……林林總總。夏濟安即使逃難到了香港,生活捉襟見肘,但對日常生活的
形形色色仍然懷抱興味。而滯留美國的夏志清在奮鬥他的英國文學課程的同時,也不忘
到紐約調劑精神。
這也帶出了他們書信來往的第二層意義。或有識者要指出,夏氏兄弟出身洋場背景,他
們的小資情調、反共立場,無不與「時代」的召喚背道而馳。但這是歷史的後見之明。
夏氏兄弟所呈現的一代知識分子的生命切片,的確和我們所熟悉的主流「大敘事」有所
不同。但唯其如此,他們信件的內容還原了世紀中期平常人感性生活的片段,忠實呈現
駁雜的歷史面貌。
1947、48年政局不穩,但彼時的夏氏兄弟仍未經世變,他們直率的表達對政治的立場,
也天真地以為戰爭局面過後一切總得回歸常態。然而時局短短一兩年間急轉直下,再回
首新政權已經建立,夏氏兄弟發現自己「回不去了」。
2004 年,夏志清(左)、王德威師徒合影。 圖/聯經出版提供
分享
比起無數的逃難流亡或清算鬥爭的見證,夏家的經歷畢竟是幸運的。從通信中我們得知
四九年以後兄弟兩人遷徙海外,仍與上海家人保持聯絡。但我們也看出他們心境的改變
。他們的信裡沒有驚天動地的懷抱,有的是與時俱增的不安。他們關心父親的事業,家
庭的經濟,妹妹的教育;匯款回家成為不斷出現的話題,何況他們自己的生活也十分拮
据。改朝換代是一回事,眼前的生計問題才更為惱人。到了1950年,夏濟安準備離開香
港到台灣去,逐漸承認流亡的現實,夏志清也有了在美國長居的打算。他們何嘗知道,
離散的經驗這才剛剛開始。
夏氏兄弟的通信還有第三層意義,那就是在亂世裡他們如何看待自己的志業。國共內戰
期間知識分子不是心存觀望,就是一頭栽進革命的風潮中。兩人信中時常提到的錢學熙
就是個例子。但如果僅就夏氏兄弟信中對共產革命的反感就判定他們對政治的好惡,未
免小看了他們。作為知識分子,他們的抉擇也來自學術思想的浸潤。
夏氏兄弟傾心西洋文學,並承襲了1930年代以來上海、北平英美現代主義和人文主義的
傳統。這一傳統到了40年代因為威廉.燕卜蓀(William Empson)先後在西南聯大和北
大講學而賡續不斷。燕卜蓀在共產革命前夕何去何從,也成為兄弟通信中一個重要的代
號。夏志清出國以後,更有機會親炙「新批評」(New Criticism)的大師如布魯克斯
(Cleanth Brooks)等。這樣的傳承使他們對任何煽情的事物,不論左派與右派,都有
本能的保留。相對的,他們強調文學是文化與社會的精粹。經過語言形式的提煉,文學
可以成為批評人生內容,改變社會氣質的媒介。他們相信文化,而不是革命,才是改變
中國的要項。
在紅潮席捲中國的時分,夏氏兄弟的論調毋寧顯得太不實際。他們出走海外,除了「避
難」之外,也代表了一種知識(未必總是政治)立場的選擇。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們
所服膺的英美現代批評與其說是形式主義的操練,更不如說是從文學中再現──與發現
──充滿扞格的生命情境的實驗。文學與人生張力是他們念茲在茲的話題。
夏氏兄弟的通信風格多少反映了他們的文學信念。他們暢談英美佳作大師之際,往往話
鋒一轉,又跳到電影愛情家事國事;字裡行間沒有陳詞高調,穿衣吃飯就是學問。文學
形式的思考恰恰來自「作為方法」的現實生活。夏濟安分析自己的情場得失猶如小說評
論,夏志清對好萊塢電影認真的程度不亞於讀書。這裡有一種對生活本身的熱切擁抱。
唯其如此,日後夏濟安在《黑暗的閘門》裡,對左翼作家的幽暗面才會有如此心同此理
的描述,而夏志清在《中國現代小說史》中發掘了張愛玲筆下日常生活的政治。
在滯留海外的歲月裡,夏氏兄弟在薄薄的航空信紙上以蠅頭小字寫下生活點滴,慾望心
事,還有種種文學話題。這對兄弟志同道合,也是難得的平生知己。我們不禁想到西晉
的陸機(261-303)、陸雲(262-303)兄弟俱有文才;陸機更以《文賦》首開中國文論
典範。陸氏兄弟嘗以書信談文論藝,至今仍有陸雲《與兄平原書》三十多封書信傳世,
成為研究二陸與晉康文化的重要資源。千百年後,在另一個紊亂的歷史時空裡,夏氏兄
弟以書信記錄生命的吉光片羽,兼論文藝,竟然饒有魏晉風雅。我們的時代電郵與簡訊
氾濫,隨起隨滅。重讀前人手札,天涯萬里,尺素寸心,寧不令人發思古之幽情?
s*******w
发帖数: 2257
3
中央研究院4月27日舉辦「夏志清先生紀念研討會」,特邀夏志清夫人王洞女士來台與
會。開幕式由中研院副院長王汎森致歡迎詞,王洞致詞感謝,接著進入數場學術研討會。
講員集兩岸三地學者菁英與台灣當代著名小說家於一堂,群賢畢至,包括白先勇、李歐
梵、王德威、梅家玲、陳平原、夏曉虹、陳國球、張淑香、胡曉真、陳芳明、陳子善、
孔海立、雷勤風、高嘉謙,小說家朱天文、駱以軍和郭強生等人,會場座無虛席。
白先勇和李歐梵是夏濟安的學生,當年夏濟安主編「文學雜誌」,以新批評的方法寫評
論,年輕寫作者都受到啟發,白先勇說, <遊園驚夢>便受到新批評的影響。夏志清身
在北美,但常在「文學雜誌」發表文章,影響力「遙控」台灣文壇。他們兄弟情深,好
比北宋的二蘇 — 蘇軾與蘇轍。受西方教育,但受儒家影響,做人厚道,是道地的中國
人。李歐梵說,夏氏兄弟的共通之處是細讀作品,提出洞見,並從西方人文傳統出發,
審視中國文學。
當天下午舉行《夏志清夏濟安書信集:卷一(1947-1950)》新書發佈會。王洞說,夏志
清晚年的願望是發表張愛玲給他的信件及他與兄長濟安的通信。兩兄弟的書信共六百餘
封,她獨自整理編注打字,工作量極重。後來王德威推薦蘇州大學教授季進幫忙,自去
年九月起率學生進行編注打字,第一卷書信集得以在今年四月由聯經出版社發行,預計
出版五卷。
王洞指出,此書最可看的是兩兄弟的感情觀,夏濟安把婚姻看得太神聖,以致終生未娶
。每次失戀,夏志清必訴說自己失戀的事安慰他。當年決定出版夏濟安日記,因他對愛
情的專一,也因寫到抗戰末期的政局、物價,具有史料價值。
季進教授說,此書是一本情感史,讓讀者期待看發展;是學術史,能看到知識結構的形
成脈絡;也是文化史,談論許多電影和戲曲等。他們始終堅持寄錢回家,有助於我們認
識那一代的學者。(圖/文: 姚嘉為)
s*******w
发帖数: 2257
4
上个星期天去了一趟波士顿图书馆,借了10本书,这是其中之一。
好书!
wh
发帖数: 141625
5
“他們信件的內容往往極為細密詳盡,家庭瑣事、感情起伏、研究課題、娛樂新聞無不
娓娓道來。在這些看似無足輕重的敘述之外,卻是大歷史「惘惘的威脅」”
——“惘惘的威胁”好古怪。

【在 s*******w 的大作中提到】
: 王德威/平生知己──《夏志清夏濟安書信集》後記
: 2015-04-24 09:20 聯合報 王德威
: 夏濟安(1916-1965)與夏志清(1920-2013)先生是中國現代文學批評界的兩大巨擘。
: 志清先生1961年憑《中國現代小說史》(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
: 1917-1957)英文專著,一舉開下英語世界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的先河。之後的《中國古
: 典小說》(The Classic Chinese Novel: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1968)更將視野
: 擴及中國古典敘事。他的批評方法一時海內外風行景從,謂之典範的樹立,應非過譽。
: 志清先生治學或論政都有擇善固執的一面,也因此往往引起對立聲音。但不論贊同或反
: 對,我們都難以忽視他半個世紀以來巨大的影響。
: 與夏志清先生相比,夏濟安先生的學術生涯似乎寂寞了些,爭議性也較小。這或許與他

d**********h
发帖数: 2795
6
读起来好费力气啊。。。

【在 wh 的大作中提到】
: “他們信件的內容往往極為細密詳盡,家庭瑣事、感情起伏、研究課題、娛樂新聞無不
: 娓娓道來。在這些看似無足輕重的敘述之外,卻是大歷史「惘惘的威脅」”
: ——“惘惘的威胁”好古怪。

s*******w
发帖数: 2257
7
正在读。。。
感觉是:小时候家缺粮吃,父母就让我拿个铁铲,和村子里的小朋友们一起到邻村的红
薯地里,去找一找“漏网之鱼”,有时候没有好运气,刨了半天地,一无所获;灰心丧
气的时候,突然一个大红薯从地里冒了出来。。。。
看夏志清夏濟安書信集,
that's exactly what i am feeling....
d**********h
发帖数: 2795
8
呜呜
我小时候也干过这个“搂地瓜”的活儿
总是看到别人so lucky。。。

【在 s*******w 的大作中提到】
: 正在读。。。
: 感觉是:小时候家缺粮吃,父母就让我拿个铁铲,和村子里的小朋友们一起到邻村的红
: 薯地里,去找一找“漏网之鱼”,有时候没有好运气,刨了半天地,一无所获;灰心丧
: 气的时候,突然一个大红薯从地里冒了出来。。。。
: 看夏志清夏濟安書信集,
: that's exactly what i am feeling....

s*******w
发帖数: 2257
9
刨地瓜这活,现在回想起来是很苦,但当时的感觉很好!小孩不懂事啊,就知道好玩。
地瓜是好吃,但让你天天吃,到最后一想到地瓜就恶心。
有地瓜吃就不错了,听老人说起过饿死人的事情。
e*******c
发帖数: 2133
10
来回那点琐事啊,找对象看戏啥的,没嘛正事。

【在 s*******w 的大作中提到】
: 夏志清夏濟安書信集:卷一(1947-1950)
: 出版日期:2015/04/24
: 印刷:黑白印刷
: 裝訂:精裝
: 頁數:448
: 開數:25開(高21×寬14.8公分)
: EAN:9789570845617
: 出版社:聯經
: 主編:王洞
: 編著者:季進

s*******w
发帖数: 2257
11
别的书我都暂时放在一边了,只读这本。
看这样的书,要求读者的经历参与进来。
比方说,蒋介石和胡适选总统的故事;抗战爆发后西南联大创立的背景;俩弟兄对名校
的看法感受;夏还是白先勇的老师!俩弟兄对婚姻爱情的感受。。。。
等等等等。。
很精彩!夏志清还是王徳威的老师!
夏志清刚来美国时的奋斗,彷徨。。。这是很吸引我的地方!
夏的哥哥对北大的反感!
M********c
发帖数: 11672
12
看起来很不错的样子。有点想看了,可惜我这里没有~

【在 s*******w 的大作中提到】
: 别的书我都暂时放在一边了,只读这本。
: 看这样的书,要求读者的经历参与进来。
: 比方说,蒋介石和胡适选总统的故事;抗战爆发后西南联大创立的背景;俩弟兄对名校
: 的看法感受;夏还是白先勇的老师!俩弟兄对婚姻爱情的感受。。。。
: 等等等等。。
: 很精彩!夏志清还是王徳威的老师!
: 夏志清刚来美国时的奋斗,彷徨。。。这是很吸引我的地方!
: 夏的哥哥对北大的反感!

s*******w
发帖数: 2257
13
【导读】著名中国文学评论家夏志清教授于2013年12月29日(北美时间)在美国纽约去
世,享年92岁。夏志清好友、著名学者陈子善亦在微博中透露,已经从纽约、台北和其
他渠道证实,夏志清先生29日下午在纽约逝世。夏志清最广为人知的作品是1961年由耶
鲁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英文代表作《中国现代小说史》,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上具有开创
性的意义。作者发掘并论证了张爱玲、张天翼、钱钟书、沈从文等重要作家的文学史地
位,使此书成为西方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经典之作,影响深远。他最早发现了张爱玲
的价值,他贬低老舍《四世同堂》,他认为鲁迅被拔高,钱锺书的《围城》无出其右。
有“快人”之称的夏志清在学术上也爱憎分明,虽引得众议纷纷,但无人否认他《中国
现代小说史》的厚重价值……
“贬低”鲁迅 “捧红”张爱玲
《中国现代小说史》对张爱玲、钱钟书和沈从文等人极力推崇。尤其张爱玲一直被认为
是通俗小说家,在批评家眼里她“不登大雅之堂”,但夏志清在小说史中给予张爱玲的
篇幅比鲁迅的还要多上一倍。他对鲁迅的偏见可谓从始至终,无论是对其文学还是为人
。夏志清对张爱玲文学地位最重要的断语有三:张爱玲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
家”;《金锁记》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秧歌》在中国小说史上是
“不朽之作”。这些断语下于1957年、1961年。振聋发聩的见解,改变了张爱玲作品的
命运,改变了现代文学史的作家构成,改变了文学史研究的方向。
1961年初,时年40岁的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专章讨论张爱玲,将她誉为20世
纪中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藉着夏志清的“慧眼”,张爱玲从此进入现代中国文学史。
此后半个多世纪,张爱玲的“神话”因着她的“清贞决绝”,因着“张学”和“张派”
作家的推波助澜不断被强化,早已超出了文学的疆域。
在文学评论“捧红”张爱玲之外,夏志清先生也可谓是张爱玲人生中不可多得的真正知
音,这既体现在夏志清对张爱玲的文学评述上,体现在他对张氏著作的出版关切上,也
体现在他对张爱玲去美之后的工作安排、生活关照以及很多方面的鼓励和友情上。
张爱玲的人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半生是人们已经太过熟悉的旧上海,后半生是美国
。在美国的这部分是陌生的,幸而这段生活有白纸黑字的铁证可循,那就是信件。张爱
玲避不见人,信件成为和外界联络的重要方式,最主要的通信对象是宋淇夫妇和夏志清
。而夏志清作为“登高一呼”给予张爱玲文坛重要地位的人,和张爱玲的通信意义自然
非同寻常。今年3月,当时92岁高龄的夏志清在台湾出版《张爱玲给我的信件》,张爱
玲在美国的境况,因此有了清晰一些的面貌。
夏志清和张爱玲的通信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无法完整见证张爱玲的美国生活,但也覆
盖了其中的大部分。他对张爱玲的友谊不显山不露水地藏在信中。张爱玲刚到美国时经
常在信里托夏志清帮忙,最多的是求推荐。张爱玲也矜持,信里最常见的是“请不要特
地回信”“请不要特地写信为我……”。夏志清不善求人却硬着头皮都去帮张爱玲做了
。张爱玲数度提出要给夏志清算介绍出版的commission(佣金),夏志清猜测她“不习
惯用中文谈金钱出入的事情”,只用英文“大方些”,当然自己是“不会拿她一分钱的
”。夏志清对张爱玲的关心程度,由此可见。
虽然学界对于夏志清学术上的争论颇多,但在对张爱玲的评价上,夏志清直到去世之前
都没有改变。颇为有趣的是,对1960年代之后的电影已经没有太多兴趣的夏志清,2007
年又去看了一场电影——根据张爱玲同名小说改编的《色-戒》。《色-戒》上映之前,
李安的团队想听听文学专家的意见,找到王德威。王德威说,我给你们推荐一位张爱玲
专家,他推荐的是夏志清……>>详细
赞《围城》推崇学者讲故事 摆乌龙“追悼”生者钱锺书
除了张爱玲之外,夏志清还挖掘论证了钱锺书小说的文学价值。钱锺书是学者,他的小
说本为世人疏漠。夏志清却评品他的《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写得最有趣、最细
腻的小说,或许是最伟大的小说。”经他这么一评,众人刮目,再度审视,果真精彩绝
伦,获得认同;加之改编成电视剧一播,竟至家喻户晓。
正因夏志清对钱锺书的殷殷垂注,方才闹出一则笑话,让健在的钱锺书在瞑目前20年,
看到挚友夏志清撰的悼文——1975年,友人误传钱锺书过世的消息,夏志清悲哀难抑,
他匆匆写了篇《追悼钱锺书先生》长文,交台北《中国时报》发表。两人都是大名人,
此事以讹传讹如迅雷。风从西方来,直刮得钱家声震屋瓦,“悼”得家人坐立难安。若
干年后,钱锺书访问哥伦比亚大学,夏志清只好双手揖拱谢罪。
夏志清和钱锺书在哥伦比亚大学见面后,便写了《重会钱锺书纪实》。等到钱锺书逝世
,夏志清又写了《钱氏未完稿〈百合心〉遗落何方?》悼念他。夏志清说:“钱锺书对
我很好,很感激我,他是在意大利看见我那本《中国现代小说史》的,一看到,就大为
感动。本来内行都知道他才高博学,可是在1940年代末期,上面有意要打击他,他的小
说就没人看了。后来大捧他是我的书发行以后。钱锺书就是写信太捧人了,客气得一塌
糊涂。钱锺书待人过分客气,但对我真是当知心朋友看待的。”钱锺书给夏志清的信中
称道:“文笔之雅,识力之定,迥异点鬼簿、户口册之伦,足以开拓心胸,澡雪精神,
不特名世,亦必传世。”
其实,夏志清与钱锺书毕生只面晤三次。一是1943年秋在上海夏志清的老友宋淇先生家
,那时夏刚由沪江大学毕业不久,钱此时亦尚伏草莽;二就是1979年钱访“哥大”;三
是1983年夏的寻根之旅。他们的互敬,是一种纯粹的“义气相投,文气相通,同气相逑
”……>>详细
不以意识形态标准评判文学 学术争议从未停止
在90岁高龄时,夏志清谈到《中国现代小说史》说:“我的看法没有改变。”他一再指
出,他并不是以左或右来挑选作家进入他的小说史。“我不是恨左派,东西的好坏也不
是用左派或右派来判断,你是个高级的人我就佩服嘛。中国的作家中好的我就喜欢,我
推崇张天翼,他就是左派嘛。”
在《中国现代小说史》里,张爱玲、沈从文、钱锺书、张天翼被前所未有地放到了重要
的位置上。这些文字对于抱持左翼文学史观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是巨大的刺激,引起
的争论可想而知。最有名的是夏志清和捷克左翼汉学家普实克在1962年的争论。直到今
天,《中国现代小说史》仍然是左翼批评者攻击的重要靶子。
夏志清以“敢说”出名,在他的评价标准里,只有好人与坏人、好小说与坏小说等清晰
判断。用他的话说,不想做老好人,得罪人没有什么。也正因此,大陆和台湾很长时间
都不喜欢夏志清。他大体上对上世纪左翼文学评价不高,可是又非常推崇左翼文学旗手
之一的张天翼,与张爱玲、钱锺书、沈从文等同视之。夏志清说,他的判断标准一向是
文学标准,没有意识形态、政治立场方面的原因。
“如果从人文主义的关怀出发,里面有很多东西,无论你持什么样的政治立场,都会同
意。说夏志清是右派没有问题,但是大家要知道,右派有很多种啊,有可爱的右派,有
不可爱的右派,有疯狂的右派,有不疯狂的右派。夏先生可以说是超左的右派,他是右
派里的左派,右派看了他也不痛快的。”这是哈佛大学王德威教授的说法。
直到今天,关于夏志清学术上的争论也没有停止,有学者认为夏志清所“构建”的中国
文学评论体系已经“统治”了过长时间,以李陀为首的作家在2011年曾提出“重写文学
史”的口号。李陀认为:“夏志清的《中国现代文学史》问题很大,‘束缚’应该研究
,但是意识形态本身更应该研究。”他认为夏志清所写的文学史充满了冷战的意识形态
。而王德威认为“夏志清写的东西是有意识形态在里面,但没有人逼着他这么讲,他是
一位特立独行的批评者。左派的批评者高估了夏志清和美国政府的关系,你能相信美国
政府会用夏志清这样个性的人来做‘打手’吗?太不能相信了,他讲话讲三句之后就不
靠谱了,完全是一个疯狂的老顽童嘛。”王德威笑着说。
s*******w
发帖数: 2257
14
夏志清:90岁的顽童
2013年12月31日14:30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在现代文学史研究中,他最早发现了张爱玲的价值,他贬低老舍《四世同堂》,他
认为鲁迅被拔高,钱锺书的《围城》无出其右。有“快人”之称的夏志清在学术上也爱
憎分明,但无人否认他《中国现代小说史》的厚重价值。
本刊记者 卫毅 发自纽约
去年冬日的一个上午,火车行驶在纽黑文通往纽约的铁道上,窗外掠过树林、雪地
、房屋和停靠在港湾里的船只。
纽黑文—纽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大约60年前,1950年代初,三十出头的
夏志清在这条路线上往返奔波。那时他正在撰写《中国现代小说史》——这部日后让他
声誉鹊起的学术著作,苦于耶鲁大学中文书籍匮乏,于是他成为哥伦比亚大学中日文系
(现在的东亚语文系)图书馆的常客。他通常是上午从耶鲁出发,下午在哥大饱览群书,
然后再借上一箱子资料,返回纽黑文。
离耶鲁并不遥远的哈佛大学当年的中文藏书虽然并不丰富,但也有一些哥大所没有
的书籍。夏志清没去哈佛借过书,除了生性不爱动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缺钱。他
曾为此而遗憾,作为文学史的研究者,占有的资料再多都不为过。
“朝鲜战争开始,我就得省下钱来寄给上海家里。从1951年7月开始,月寄100美金
,一年1200元。所以那3年,每年自用2800美元,够维持生活,谈不上有什么研究经费
。”当时已经从耶鲁大学英文系博士毕业的夏志清仍然住学生宿舍,吃食堂。
夏志清如今住在纽约113街的一幢公寓,紧邻晨边高地上的哥伦比亚大学,通往他
家楼层的电梯有着木质外壳,楼龄超过百年。
在夏志清家里,有墙壁处皆是书。他自己的著作都集中在一个书架上。我从大陆带
来的几本署名“夏志清”的简体字书,却不在此列。
“大陆出版他的书,几乎从来不给稿费,很多时候连书都不寄过来,真是很过分。
”夏志清的太太王洞女士翻着我带来的书说道。
夏志清则拿着我带去的“桂系军阀”做封面的《南方人物周刊》说:“这是白崇禧
年轻的时候,我跟他儿子白先勇很熟。”白先勇是夏志清的哥哥夏济安在台湾大学外文
系教过的学生。白先勇认为夏济安对那一届台大外文系学生有过非常好的指导。那批学
生中,日后成名的除了白先勇,还有李欧梵、陈若曦、王文兴、欧阳子等人。对于夏济
安和夏志清,刘再复的评价是:中国文学研究界的兄弟双子星座。
上海来的年轻人
夏志清在2011年阴历正月十一度过了自己90岁生日,为了避开美国东北部多雪的冬
天,生日的聚会提前到2010年秋天。1921年,夏志清出生在上海浦东。浦东当时只是落
后的郊区,黄浦江对岸才是繁华的十里洋场。夏志清的家境并不好。“年轻时的夏志清
多少有一些自卑感,这对他之后的人生会有影响。”哈佛大学教授王德威说。
客厅里挂着马英九送来的一幅生日贺匾:绩学雅范。“这个出典我不晓得。”夏志
清指着这幅字说,“这些字都有出典的,他们不敢乱写,中国人胆子小,你自己发明一
个什么‘伟大的……’,大家会笑的,所以中国人总是要用古人的话。”
这幅字上还写着:“志清院士九秩嵩庆”。夏志清在2006年当选台湾“中央研究院
”院士,为当选院士中最年长者。
胡适曾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他可能没料到,自己不太器重的夏志清几十年
后会当选院士。1946年,从沪江大学毕业的夏志清到北大外文系做助教时,时任北大校
长胡适“听说我是沪江大学毕业生,脸就一沉,透露很大的失望。我那时还不知道胡校
长偏见如此之深,好像全国最优秀的学生,都该进北大、清华、南开才是正路。”
1947年,纽约华侨富商李国钦决定给北大的年轻教员3个留美奖学金的名额,文、
法、理各一名。刚到北大工作不到一年的夏志清过关斩将,得到文科惟一的名额。发榜
后,十几位教员一起到校长胡适那里表示抗议:夏志清是什么人啊,怎么能让他把这个
名额占去。胡适虽然不喜欢夏志清,但非常尊重评选委员会的决定,夏志清获得了赴美
留学的机会。
1947年对夏志清来说,是特别的一年。这一年,他最喜欢的德裔美国电影导演刘别
谦(ErnstLubits ch)在洛杉矶突发心脏病去世。“我对刘别谦的导演手法特别佩服,他
的好多电影我都看过3遍。”他认为作为电影导演的刘别谦相当于诗人中的蒲伯、剧作
家中的莫里哀。
夏志清是个超级影迷,他在上海的时候,曾经在《新闻报》上发表《好莱坞大导演
阵容》。“那个时候,我对电影的研究比文学更好。我大学还没毕业,电影全都懂了”
,“刘别谦的电影好得一塌糊涂”,“现在的电影是退步得一塌糊涂”。他所喜欢的大
抵是1960年代以前的电影,书房里,挂着伊丽莎白·泰勒和玛丽莲·梦露的照片。
1947年,还发生了一件影响夏志清学术生涯的事,那就是,钱锺书在这一年出版了
小说《围城》。多年以后,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里写道:“《围城》是中国现
代文学中最有趣和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亦是最伟大的一部。”
从西到中
夏志清坐在客厅的沙发上说话,正如他的朋友所言,他的语速飞快且毫无束缚,对
情绪的表达总是淋漓尽致。“XX X是好人。”“XXX是坏人。”这些极端的话语还带着
浓重的上海口音。
夏志清喜欢说别人笨,说自己聪明,如果别人这样说,容易让人产生反感,但在他
的语境里,倒显出几分可爱来。“到我这里时,在耶鲁拿到英文博士学位的中国人只有
3个。”夏志清说。耶鲁大学英文系的博士是全美国要求最严的英文博士学位。博士生
要想拿到学位,至少需要通过法、德、拉丁3门语言的考试。夏志清之前,华人当中只
有柳无忌、陈嘉两位拿到过耶鲁大学英文系的博士,那已经是1930年代的事情了。
1951年,作为耶鲁大学英文系优等生的夏志清,进入博士生研读的最后一年,开始
为自己的前途发起愁来。他希望在美国谋得一份工作。这在当时对一位东方人来说,并
非易事。
此时,同住一幢宿舍楼的政治系同学告诉他,耶鲁大学政治系的饶大卫(DavidN.
Rowe)教授从政府那里获得了一笔研究基金,正在找人帮他做事。当时正值朝鲜战争,
美国需要了解中国。饶大卫主持的工作是编写一部《中国:地区导览》(China:
AnArcaManual),供美国军官做参考之用。
夏志清既了解中国又精通英文,他找到饶大卫,顺利加入了这个编写团队,年薪是
4000美元。夏志清是这个团队的主力,他一个人就撰写了《文学》、《思想》、《中共
大众传播》三大章,还有《礼节》、《幽默》两小章,《家喻户晓的人物小传》一章,
也参与了《中共人物》章、《地理》章的编写。
《中国:地区导览》试印本编写出来后,先由美国军政官员审阅。这本册子最终未
被正式采用,只印了350册。
在纽约的这个早上,夏志清扒开一叠叠资料,从家中靠近窗户的书架上找出一册《
中国:地区导览》。王洞女士为夏志清能找出这本册子而大为惊讶。“你是第一个看这
本册子的记者,我都没看过。”王洞女士说。
1950年代,《时代》周刊做过一期以毛泽东为封面人物的中国报道。夏志清在看这
期《时代》周刊时,发现里面的许多内容都是根据他在《中国:地区导览》里的文字来
写,有的地方甚至一个字都没改。“生平看《时代》周刊,从来没有这样得意过。”
在编写这套书的过程中,原本一心研读英美文学的夏志清对自己的祖国有了更多的
了解。特别是在编写《文学》这一章的时候,夏志清翻看了大量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料,
突然发现“中国现代文学史竟没有一部像样的书”,“我当时觉得非常诧异。”
1952年春,虽然饶大卫将夏志清的年薪加至4800,但他已对继续编写册子失去了兴
趣。夏志清有了新的计划:撰写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他将计划书寄给洛克菲勒基金会
,最后获得两年的研究补助金,每年4000美元。
此后,夏志清辗转美国各地授课为生,工作十分繁忙,《中国现代小说史》的撰写
也是断断续续。直到1961年3月,《中国现代小说史》才得以出版。
1961年4月13日的《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上,刊登了芝加哥大学中国文学教授大卫
·洛埃(DavidRoy)写的长篇评论。他认为《中国现代小说史》的出版是一件大事,它不
仅是专论中国现代小说的第一本严肃英文著述,“更令人稀罕的是,现有各国文字书写
的此类研究中,也推此书为最佳”。
1961年,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教授王际真正在耶鲁大学短期授课,他已经临近退休
,想寻找合适的人选接替他的位置。在饶大卫的推荐下,王际真看了夏志清的《中国现
代小说史》,激赏不已。他写信给这个年轻的后辈,表达了自己对这本书的喜爱,在信
中赞扬40岁的夏志清的英文造诣高过了所有留美的华籍教授,“简直可同罗素、狄金森
两位大师媲美”。
王际真的赏识让夏志清在1962年获聘为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副教授。1968年,他出
版了《中国古典小说史论》,再次引起学界震动,这两本书奠定了夏志清在中国文学研
究领域殿堂级的地位。
谈到《中国现代小说史》时,夏志清说:“我的看法没有改变。”他一再指出,他
并不是以左或右来挑选作家进入他的小说史。“我不是恨左派,东西的好坏也不是用左
派或右派来判断,你是个高级的人我就佩服嘛。中国的作家中好的我就喜欢,我推崇张
天翼,他就是左派嘛。”
在《中国现代小说史》里,张爱玲、沈从文、钱锺书、张天翼被前所未有地放到了
重要的位置上。特别是张爱玲,夏志清对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最早做出了高度
评价,“《金锁记》长达50页,据我看来,这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这
样的话从来没人说过,这在当时需要锐利的眼光。“我一看她(张爱玲)的东西就觉得她
厉害,我是自己看她的书看出来的,我没有什么老师指导的。我把很多大作家打了下来
,比如老舍的《四世同堂》,大家捧得一塌糊涂,我在书里讲他不行。”
这些文字对于抱持左翼文学史观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是巨大的刺激,引起的争论
可想而知。最有名的是夏志清和捷克左翼汉学家普实克在1962年的争论。直到今天,《
中国现代小说史》仍然是左翼批评者攻击的重要靶子。
“如果从人文主义的关怀出发,里面有很多东西,无论你持什么样的政治立场,都
会同意。说夏志清是右派没有问题,但是大家要知道,右派有很多种啊,有可爱的右派
,有不可爱的右派,有疯狂的右派,有不疯狂的右派。夏先生可以说是超左的右派,他
是右派里的左派,右派看了他也不痛快的。”这是王德威教授的说法。
“国民党也不喜欢他。台湾有很多奖,他一个奖也没有拿到,他在那边没有朋友嘛
,他也不说国民党爱听的话。”王洞女士说。
左派对于夏志清的批评,更为极端的说法是:夏志清是美国政府请来的“打手”。
“夏志清写的东西是有意识形态在里面,但没有人逼着他这么讲,他是一位特立独
行的批评者。左派的批评者高估了夏志清和美国政府的关系,你能相信美国政府会用夏
志清这样个性的人来做‘打手’吗?太不能相信了,他讲话讲三句之后就不靠谱了,完
全是一个疯狂的老顽童嘛。”王德威笑着说。
好玩的人
关于学术上的争论,有时也发生在夏志清和他要好的朋友身上。在张爱玲和鲁迅谁
更伟大这个问题上,夏志清和刘再复持有不同的意见。夏志清也曾在会场上为此而生气
,不过,就如同他老顽童的性格,他用开玩笑的方式与刘再复言好。
直到今天,夏志清还是不喜欢鲁迅。“鲁迅学问不灵,不如他弟弟,周作人比他好
多了。鲁迅本身没有什么问题,但被人家捧得太高。鲁迅有一点最不好,他不喜欢自己
的原配,但又不让她离开,又不跟她生孩子,这对女性很残忍啊,这是什么意思!”夏
志清说到这的时候,嗓门很大,就好像刚从报纸上看到这么一则新闻时的反应。“对鲁
迅,你要讲一讲这件事情,你就说是我讲的。”说完,他又用英文加了一句:It'
sverycruel。
他还是喜欢张爱玲。对1960年代之后的电影已经没有太多兴趣的夏志清,2007年又
去看了一场电影——根据张爱玲同名小说改编的《色·戒》。《色·戒》上映之前,李
安的团队想听听文学专家的意见,找到王德威。王德威说,我给你们推荐一位张爱玲专
家。他推荐的是夏志清。
“李安当时感到不安的地方是,电影里的上海有没有拍得很像?对于张爱玲小说里
性和暴力的理解是不是到位?我特别约了夏先生去看。他觉得很好啊,右派通常是保守
派,但是他完全可以接受。在看电影的时候,在不可怕的地方,他‘哎呀’一声,把我
们全场的气氛都打坏了。在最露骨的性描写部分,他突然跑去跟夏师母说,这个好像是
真的。他太好玩了。”
说到政治,夏志清不喜欢毛泽东,但他承认毛泽东打仗很厉害。“老毛很厉害,我
是不厉害,我连太太都打不过。”
说到宗教信仰,他甚至调侃起教皇。 “教皇懂这么多种语言,他学问比我好,但
他信不信上帝,我就不晓得了,他这么聪明的人,会信上帝吗?”
“您怎么看生死的问题?”
“没法子看。靠着我的书,我还可以多活几年。人是没有梦的,死掉了就死掉了。
我哥哥死了多少年了,他从来没有给过我一个梦。我从来没有梦到过我哥哥,没有梦到
过我爸爸妈妈。我没有什么宗教信仰,什么都不信最好,没有寄托。”
90岁的夏志清来美国已经六十多年了,在纽约住了50年。他喜欢纽约生活的快捷方
便,比如公共交通。所以,夏志清至今还未学会开车,连脚踏车都不会。到这个时候,
一直说自己聪明的夏志清才会说一句“我很笨”。他会感叹现在没有多少年轻人愿意沉
下心来多研究几国文学。“现在的人都去弄computer(电脑)去了。”
当全世界都在谈论电影《社交网络》时,当年轻人都在羡慕扎克伯格时,夏志清仍
在为不能重看刘别谦的电影《驸马艳史》而感到遗憾。
“节奏太快了,我们这些老派人士已经跟不上了。”
(责任编辑:李梦迪)
1 (共1页)
进入LeisureTime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杨绛103岁生日 (转载)推荐bbc探案剧luther给tx们
鄙视巴金,给自己出口气。【小人儿书以后的阅读经验 - 钱锺书的宋诗选注】
还记得《小铃铛》吗?现在电驴之类的是不是都不能用了?
"我们仨",再无生离和死别:杨绛病逝转让三联精装版《钱锺书集》
徐志摩,张爱玲,钱钟书,冰心...........zz一个中国人和哥大东亚系
张爱玲晚年信件 夏志清早年八卦(ZZ)周末昆曲小记
夏志清张爱玲等,都是资产阶级小文人而已孩子“阅读”从哪里开始 (转载)
编中国短篇小说选 by sasa好羡慕我的小外甥女儿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夏志清话题: 张爱玲话题: 夏濟安话题: 文學话题: 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