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许倬云
1 2 3 下页 末页 (共3页)
a*****c
发帖数: 3525
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agostic (和),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台湾史学家许倬云:陈水扁这个家族没什么文化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Nov 16 13:39:48 2008)
台湾史学家许倬云:陈水扁这个家族没什么文化
他一生不断地著书、立说、教学;他出生时手脚不全,15岁前没上过学,却取得芝加哥
大学博士学位;他任教于美国与海峡两岸,王小波和李银河皆是其学生。他就是受人敬
重的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著名的史学家许倬云先生。
许倬云写历史,不写政治、战争、帝王将相,专写老百姓。他的代表作有《中国古
代社会史论》、《汉代农业》、《万古江河》等。他的《从历史看人物》、《从历史看
管理》等很具有现实借鉴意义,78岁高龄的他以《江口望海潮》宣布封笔。近日,他的
《许倬云观世变》、《许倬云问学记》在大陆出版。借许倬云先生回大陆之机,本报记
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不写帝王将相,只谈百姓故事
对话许倬云
羁押陈水扁非常了不起
许倬云先生告诉记者,本次返回大陆是为了帮助东南大学做发展推动工作,因为年
纪大了,加上行动不便,很少
w******6
发帖数: 115
2
羁押陈水扁非常了不起,许倬云先生告诉记者,本次返回大陆是为了帮助东南大学做发
展推动工作,因为年纪大了,加上行动不便,很少有与读者的互动。与许老的谈话离不
开历史,一开始他便就陈水扁被羁押的新闻发表了看法。
许老表示,这次陈水扁被羁押,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第一次靠以法律和证据的手段将一
个前掌权者抓起来,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具有历史意义,这将可以被树立成精神传
统的事件。
许老说:“我觉得应当哀悯。陈水扁这个家族是没有什么文化的。他家穷,穷没什么可
非议的,但他家穷得没文化。他是个聪明孩子,靠台湾的考试制度考上台大,等于读书
不花钱,做到律师,能言善辩,又参加了反对党,一步步有了今天的位置。赵家、陈家
的家教都不行,这种家庭教出来的孩子,不稀奇。他们现在借着权力搜罗大量的财富,
这更像是利益集团,用亲缘组织形成利益小集团,谋个人私利。”
x****6
发帖数: 4339
3
叔最近读了许的新书 中国文化的精神。
书的核心论点是中国 人和自然一体,人和人通过差序格局紧密联系,的文化核心和西
方的个人主义截然相反。
他在结语提出了帖子标题里的结论。认为西方近现代资本主义的成功依赖新教伦理,就
是韦伯提出的:个人成功以荣耀上帝。因为要荣耀上帝,资本家才会回馈社会,才会不
被贪婪吞噬。
而现在,整个西方,基督教影响越来越弱,资本主义的黑暗越来越显现。
这跟叔的思考和观察一致,但他说得要更加清楚和深刻。
C********w
发帖数: 1724
4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zz 中华文明是锅腊八粥
信源:《南方周末》|编辑:2015-06-22|
人类没有优秀品种。真正的优秀品种是赛马的品种、赛狗的品种。品种好的马和狗都有
其他毛病。纯种的狗, 是色盲,品种好的马是关节炎,这是“世袭”的。不能讲种族优
秀论,也不能讲文化优秀论。每一个文明都有其独到之处,大家能够糅在一块,去其短
,大家互补
2015年5月,85岁的许倬云新作《说中国》在内地出版。历史学者葛兆光评价:“这部
著作不是为了借助历史引出民族主义的盲目情感,而是通过历史达成世界主义的理性观
念。”
“中国五六千年的内外变化,犹如各种不同的豆类被倒在一个锅内,不断地搅和成腊八
粥;假如把它们磨成浆,则出现的将是混合的豆浆。”
“为什么过去‘中国’有如此强大的吸引力,能将许多外围的文化吸入华夏圈内?为什
么到了近代,中国丧失了过去的弹性和可塑性……”
----摘自《说中国》
2015年5月,85岁的历史学家许倬云新作《说中国》在内地出版。230页的容量以简驭繁
,梳理了中国上自新石器时代,下至晚清的历史。此番贯穿万年的追溯,缘于两个问题
:中国究竟是什么?我们究竟是谁?为此,耄耋老人“二年刀圭,三载疗治,长夜不寐,
随时思索... 阅读全帖
S*********g
发帖数: 24893
5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王小波的美国留学经历
作者:李翊
今天是小波辞世16周年的日子。关于王小波,你可能读过他广为人知的《沉默的大
多数》《思维的乐趣》《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文章等等,这些杂文无一例外代表着王小
波独特的文字风格:以一种戏谑甚至荒诞的笔调描写独立、自由与思考。但你也许不知
道王小波当年在美国留学生活的经历。对在美国的留学经历,王小波的书中很少提到。
他大姐王小芹说:“小波学成回国后,我曾劝他写写美国的生活。那是1988年,从美国
回来的人很少,关于美国的文章也很少。我想,他写出来一定会受人欢迎的。可听了我
的建议,他不屑地说:我不愿意写美国。直到多年以后,他才开始写在美国的经历,写
欧洲的旅游。我从其中读到了他的经历,他深藏心中的甘苦。轻松风趣的语言背后,有
他身心所受过的磨难。”
刘晓阳去的是美国北部的一所大学,王小波去的是妻子李银河所在的东部的匹兹堡
。虽然一直有书信来往,对于王小波在美的生活,刘晓阳所知甚少。只知道“他们两口
子玩了不少地方,包括去欧洲;曾经买过一辆旧车;从开始留学到最后回国似乎没搬过家
。他们租的住处离匹茨堡大学近到只有步行距离,平日用不着开车。我感觉他们两口子
把钱都花在旅游和伙食上了;吃... 阅读全帖
S*********g
发帖数: 24893
6
来自主题: SanFrancisco版 - 王小波的留学生涯
作者:李翊
今天是小波辞世16周年的日子。关于王小波,你可能读过他广为人知的《沉默的大
多数》《思维的乐趣》《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文章等等,这些杂文无一例外代表着王小
波独特的文字风格:以一种戏谑甚至荒诞的笔调描写独立、自由与思考。但你也许不知
道王小波当年在美国留学生活的经历。对在美国的留学经历,王小波的书中很少提到。
他大姐王小芹说:“小波学成回国后,我曾劝他写写美国的生活。那是1988年,从美国
回来的人很少,关于美国的文章也很少。我想,他写出来一定会受人欢迎的。可听了我
的建议,他不屑地说:我不愿意写美国。直到多年以后,他才开始写在美国的经历,写
欧洲的旅游。我从其中读到了他的经历,他深藏心中的甘苦。轻松风趣的语言背后,有
他身心所受过的磨难。”
刘晓阳去的是美国北部的一所大学,王小波去的是妻子李银河所在的东部的匹兹堡
。虽然一直有书信来往,对于王小波在美的生活,刘晓阳所知甚少。只知道“他们两口
子玩了不少地方,包括去欧洲;曾经买过一辆旧车;从开始留学到最后回国似乎没搬过家
。他们租的住处离匹茨堡大学近到只有步行距离,平日用不着开车。我感觉他们两口子
把钱都花在旅游和伙食上了;吃... 阅读全帖
S*********g
发帖数: 24893
7
来自主题: Seattle版 - 王小波的留学生涯
作者:李翊
今天是小波辞世16周年的日子。关于王小波,你可能读过他广为人知的《沉默的大
多数》《思维的乐趣》《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文章等等,这些杂文无一例外代表着王小
波独特的文字风格:以一种戏谑甚至荒诞的笔调描写独立、自由与思考。但你也许不知
道王小波当年在美国留学生活的经历。对在美国的留学经历,王小波的书中很少提到。
他大姐王小芹说:“小波学成回国后,我曾劝他写写美国的生活。那是1988年,从美国
回来的人很少,关于美国的文章也很少。我想,他写出来一定会受人欢迎的。可听了我
的建议,他不屑地说:我不愿意写美国。直到多年以后,他才开始写在美国的经历,写
欧洲的旅游。我从其中读到了他的经历,他深藏心中的甘苦。轻松风趣的语言背后,有
他身心所受过的磨难。”
刘晓阳去的是美国北部的一所大学,王小波去的是妻子李银河所在的东部的匹兹堡
。虽然一直有书信来往,对于王小波在美的生活,刘晓阳所知甚少。只知道“他们两口
子玩了不少地方,包括去欧洲;曾经买过一辆旧车;从开始留学到最后回国似乎没搬过家
。他们租的住处离匹茨堡大学近到只有步行距离,平日用不着开车。我感觉他们两口子
把钱都花在旅游和伙食上了;吃... 阅读全帖
S*********g
发帖数: 24893
8
来自主题: WaterWorld版 - 王小波的留学生涯
作者:李翊
今天是小波辞世16周年的日子。关于王小波,你可能读过他广为人知的《沉默的大
多数》《思维的乐趣》《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文章等等,这些杂文无一例外代表着王小
波独特的文字风格:以一种戏谑甚至荒诞的笔调描写独立、自由与思考。但你也许不知
道王小波当年在美国留学生活的经历。对在美国的留学经历,王小波的书中很少提到。
他大姐王小芹说:“小波学成回国后,我曾劝他写写美国的生活。那是1988年,从美国
回来的人很少,关于美国的文章也很少。我想,他写出来一定会受人欢迎的。可听了我
的建议,他不屑地说:我不愿意写美国。直到多年以后,他才开始写在美国的经历,写
欧洲的旅游。我从其中读到了他的经历,他深藏心中的甘苦。轻松风趣的语言背后,有
他身心所受过的磨难。”
刘晓阳去的是美国北部的一所大学,王小波去的是妻子李银河所在的东部的匹兹堡
。虽然一直有书信来往,对于王小波在美的生活,刘晓阳所知甚少。只知道“他们两口
子玩了不少地方,包括去欧洲;曾经买过一辆旧车;从开始留学到最后回国似乎没搬过家
。他们租的住处离匹茨堡大学近到只有步行距离,平日用不着开车。我感觉他们两口子
把钱都花在旅游和伙食上了;吃... 阅读全帖
wh
发帖数: 141625
9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推荐王力宏爱情通告里的一首歌
哇我记得你回过关于陆老师的帖子。许倬云你也从师过?在哪里,pittsburgh?你学历
史的吗?在网上看到许倬云批评李敖编造谣言,说“我们学历史别的没有什么,但是基
本的行规就是不许编造故事”。深得我心。讨厌弄虚作假的人。
还看到别人摘评许倬云谈话录,说鲁迅在当时其实并不像现在那么出名,但就名声肯定
比不过韩寒,呵呵,有趣。昨天还有朋友说韩寒注定不会长久。我把那段摘评贴过来:
书边小札
林罗山
由李怀宇执笔的《许倬云谈话录》,据说近时相当风行。许倬云是海外有名的史学
家,做学问在细节上不算特别精细,但视野开阔,而且阅历不凡,老来指点江山,月旦
人物,当然是有可观的。照我的印象,论内容的扎实,论学术价值,此书比起何柄棣的
回忆录《读史阅世六十年》是有所逊色的;但论见解的通达,论文化意义,此书则胜过
何著多多了。
许生于1930年,在抗战时还是儿童,但他很强调战时经验的意义:“抗战期间在中
国各处行走,对我后来研究历史非常有帮助。譬如我写《汉代农业》,真正农业的操作
,一般读书人不知道,因为我看懂了,反刍。在1949年以前,中国的农村变化不太大,
我当时看到的农村基本上跟汉朝相差不多。”
... 阅读全帖
b*******n
发帖数: 1267
10
来自主题: WaterWorld版 - 知识、见识、胆识 zt
历史学家许倬云在《从历史看领导》中说:“一个出色的人才,须有知识、有见
识、有胆识。
“知识能由学习获取与累积,固是人人皆知的道理。见识,看来难得,然而也可由历练
中培养。只是一个人培养见识,必须胸襟开阔,不自满,遂能不自囿。人人可以有良朋
,见贤思齐,友直友谅友多闻,自然能有开阔的视野,而能高瞻远瞩。反之,人若自命
不凡,则开启心智的门窗也就关闭了。这种人不可能有见识。
“胆识,看来似乎与一个人的性格有关。然而有胆识之士,大多先有上面两识的积累,
加上有一肩担起责任的使命感,遂能弘毅致远。
“这些成为人才的条件,其实都可学习培养,有了中人之智,琢之磨之,也就可以发展
成熟了。”
这一段话,需要深思。
首先,知识不是经验。20年的经验,可能只是1年的经验重复20遍。但是,即使是20年
不重复的经验,如果不经过反思,也不形成知识。不过许倬云的用法大概跟我不一样。
我说的将经验转化为知识,相当于许倬云在另一个地方说的“将知识转化成智能”(《
从历史看管理》149-151页)。
其次,见识大概也就是许倬云说的“智能”了。或者相当于我认为领导者应该具有的六
种能力中的想象力和分析力
A****0
发帖数: 12393
11
公共知识分子名录
南方人物周刊50人名单[2]   经济学家:茅于轼、吴敬琏、温铁军、张五常、郎
咸平、汪丁丁   法学家、律师:张思之、江平、贺卫方   历史学家:袁伟时、朱
学勤、秦晖、吴思、许纪霖、丁东、谢泳   哲学史家:杜维明、徐友渔   政治学
家:刘军宁   社会学家:李银河、郑也夫、杨东平   作家、艺术家: 邵燕祥、
北岛、李敖、龙应台、王朔、林达夫妇、廖冰兄、陈丹青、崔健、罗大佑、侯孝贤
科学家:邹承鲁   公众人物:华新民、王选、高耀洁、阮仪三、梁从诫、方舟子
、袁岳   传媒人:金庸、戴煌、卢跃刚、胡舒立   专栏作家、时评家:林行止、
杨锦麟、鄢烈山、薛涌、王怡   另有向六位已故的公共知识分子致敬:殷海光、顾
准、王若水、王小波、杨小凯、黄万里   年度百位华人公共知识分子(政右经左版
)   2005年   艾晓明 北岛 陈丹青 陈永苗 崔健 崔卫平 崔之元 杜维明
范亚峰 甘阳 高行健 贺卫方 胡舒立 季卫东 蒋庆 康晓光 郎咸平 李敖
李昌平 李银河 梁从诫 林毓生 刘军宁 刘小枫 茅于轼 钱理群 钱永祥 秦晖
石勇 孙立平 汪晖 汪丁丁 王怡 王力雄... 阅读全帖
C*******f
发帖数: 13152
12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骂公知的都是逻辑混乱
给个名单,楼猪给分分类吧,谁支持土共,谁反对,各有几个。
南方人物周刊50人名单[3]
经济学家:茅于轼、吴敬琏、温铁军、张五常、郎咸平、汪丁丁
法学家、律师:张思之、江平、贺卫方
历史学家:袁伟时、朱学勤、秦晖、吴思、许纪霖、丁东、谢泳
哲学史家:杜维明、徐友渔
政治学家:刘军宁
社会学家:李银河、郑也夫、杨东平
作家、艺术家: 邵燕祥、北岛、李敖、龙应台、王朔、林达夫妇、廖冰兄、陈丹青、
崔健、罗大佑、侯孝贤
科学家:邹承鲁
公众人物:华新民、王选、高耀洁、阮仪三、梁从诫、方舟子、袁岳
传媒人:金庸、戴煌、卢跃刚、胡舒立
专栏作家、时评家:林行止、杨锦麟、鄢烈山、薛涌、王怡
另有向六位已故的公共知识分子致敬:殷海光、顾准、王若水、王小波、杨小凯、黄万里
年度百位华人公共知识分子(政右经左版)
2005年
艾晓明 北岛 陈丹青 陈永苗 崔健 崔卫平 崔之元 杜维明 范亚峰 甘阳 高
行健 贺卫方 胡舒立 季卫东 蒋庆 康晓光 郎咸平 李敖 李昌平 李银河 梁
从诫 林毓生 刘军宁 刘小枫 茅于轼 钱理群 钱永祥 秦晖 石勇 孙立平 汪
晖 汪丁丁 王怡 王力雄 王思睿 王小东 温铁军... 阅读全帖
c**v
发帖数: 1936
13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ZT) 李零:也说“民国范儿”
民国时期是个天下大乱的时期,根本不像现在人吹的,简直是黄金时代。天下大乱,最
倒霉是谁?是老百姓,不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再不舒服,也跟老百姓没法比。你不能
把全部历史都写成知识分子的受苦受难史。即使"文革"也不能这么讲。当时谁都知道,
首当其冲是老干部,知识分子顶多是陪绑。更何况,整知识分子的,很多也是知识分子。
这是一段战争与革命的历史,血流成河、泪流成河,中国人受了很多苦。但这也是
一个英雄辈出、大师辈出的时代。它既催生了武夫、政治强人和革命家,也催生了现在
让人羡慕不已的"学术大腕"。国家多难,英雄和大师都是幸存者。在中华民族的苦难史
当中,知识分子并非神游物外,而是身在其中。他们或者被政治抛弃,想搞政治而不得
,或者寄生于政治的夹缝之中,有如裤裆里的虱子(阮籍的经典比喻),躲避政治还来不
及。很多人的学问都是逃避政治逃出来的。
中国传统,读书人"以天下为己任",热衷政治。天下有道,可以搞政治。但天下无
道怎么办?孔子说,得保全自己,等待时机,东山再起。但起不来怎么办?于是而有隐
逸。隐是隐士,逸是逸民。"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注脚是逃避政治。
比如王国维,他对政治本来很上心... 阅读全帖
wh
发帖数: 141625
14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李敖的诗
他是不是骂过不少人通奸?都是事实吗?依稀有这个印象,可能不对。我找了找他骂许
倬云残废的那封信,骂残废的两段还算直,抄袭、男女之事是否属实?:
倬云呀倬云:
你向别人说“李敖没有著作”,别人把这话转给我了,我真为你叹气。我叹气,为的人
人都知道许倬云是手跛子、脚跛子,都不知道他原来还是瞎子。他若不是瞎子,怎么会
说“李敖没有著作”呢?
我不知道你所谓的“著作”指的是什么?大概是你们南港和罗斯福路四段学阀们所谓的
“学术论文”罢?如果是这一套,那太容易了!你看过我的毕业论文吗?我的毕业论文
《夫妻同体主义下的宋代婚姻的无效撤销解消及其效力与手续》得了94分,已被我发表
在我的《历史与人像》里,比起你那88分的不敢发表的毕业论文《中国古丧礼中殡制探
源》,你不脸红吗?我们都是搞婚丧的,可是谁的论文见不了人呢?谁的论文在抄李玄
伯的著作呢?你是聪明的,你明白!
你的另一篇文章——《中国古代最高神的观念》,竟央求沈刚伯题字,难道这也算学术
吗?如果这是学术,什么是马屁和狗屁呢?
现在你做了历史系主任,算是你马屁到家。不过你总该知道,乱来是不行的。南港你的
女秘书蓝小姐,已被你逼婚得下海做舞女,... 阅读全帖
wh
发帖数: 141625
15
是,他是以革命自诩。不过法源寺我觉得不算太自我自恋,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写得都很
有血肉。我很喜欢引杜甫的那首丁香诗,就是说丁香粉身碎骨之前并不知道它会走这样
的路,只是性格驱使;如果它提前知道,自己都会害怕。大意如此。
李敖我看得非常少,这几本都没看过。我在leisuretime版和朋友因为李敖争执,是这
篇文章,不知道是早期还是晚期的:
http://www.tianyabook.com/liao/laky/009.htm
他是很八卦,文章里八卦了各个名人,常是男女八卦,不知道有多少真凭实据。用词很
泼。当时我们在讨论许倬云,那个朋友说李敖不仅指责许倬云巴结权贵,勾引女秘书,
还对他的生理残疾极尽嘲骂。许倬云说起李敖就骂那是个流氓。我很反感李敖拿别人的
残疾做文章,更对李敖这篇的文字很反感,回帖说行文很有流氓嘴脸,看不下去,面目
可憎。开头很作态,后面很愤青,而且愤青得流氓。我朋友是有点愤青的,或者说政治
激进,就此和我翻脸了。他也说喜欢年轻时的李敖,快意恩仇,光明磊落,夸和骂都是
指名道姓,宁当真小人,不做伪君子。可我实在不喜欢这篇文章的骂。说起来很难过,
大家各有观点,本来很正常。... 阅读全帖
c***s
发帖数: 70028
16
金庸
昨天,是金庸92岁生日(金庸生于1924年3月10日),众星齐贺,祥瑞纷呈。鉴于年年传出大侠驾鹤西巡的假消息,真替老爷子高兴。
金庸出生的年代,正是民国年月,浙江海宁的书香望族,刚刚懂事就日寇西来,少年流亡,辗转于南方中国,但学业不废,弱冠成为报人,落脚港岛,办《明报》,写武侠,“文治武功”都达到了文人的巅峰,称心快意。对于这些,已有浩繁文章探讨,我所感兴趣的,是金庸所折射的,一代文化人群落的人生踪迹图。
几年前梁羽生逝世,金庸曾写下挽联:“同行同事同年大先辈,亦狂亦侠亦文好朋友。自愧不如者:同年弟金庸敬挽。”梁羽生生前曾在采访中说,“我们的友情是过去的,尽管不灭。他是国士,我是隐士。”梁羽生喜欢李叔同的一句话:“老僧只合山中坐,国士筵中甚不宜。”金梁之间,实有瑜亮情结,也曾留下文人佳话。
1951年,两人都是《新晚报》副刊编辑,梁羽生编辑“天方夜谭”,金庸则编辑“下午茶座”。工作之余,两人或茶酒诗话,或对弈搏杀几局。创作武侠小说之后,梁羽生、金庸和百剑堂主还曾在《大公报》合办过一个专栏,叫“三剑楼随笔”。百剑堂主去世之后,梁羽生赋联纪念:“三剑楼见证平坐,亦狂亦侠真名士;卅年事... 阅读全帖
P******o
发帖数: 505
17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李硕:周灭商与华夏新生
有点许倬云的味道。比许倬云更加形象一点。
只是许掌握的史料更加全一点。
b*******n
发帖数: 1267
18
来自主题: WaterWorld版 - 儒学在新加坡(ZT)
儒学在新加坡(ZT)
[

一、新加坡的儒学工程
1980年新加坡政府教育部提出了重新整编中学道德教育课程,以求加强精神发展、
提高国民文化素质。在吴庆瑞和王鼎昌的报告书中,主张实施宗教教育,“为了造就正
直的人。”经过政府讨论和接纳后,定出佛教、基督教、印度教、伊斯兰教及世界宗教
各种课程,以供中学三、四年级学生选择修读。1982年初,总理李光耀公开提出要把“
儒家伦理”也放置于各种宗教教育课程之中,以供学生选择。李光耀的意见,即时获得
了新加坡许多华人的支持。为了编纂“儒家伦理”课本,新加坡政府教育部属下的课程
发展署特别成立了“儒家伦理课程编写组”,由前任教育学院院长刘蕙霞博士主持,分
中、英文两个工作小组,并聘任两名常任本地顾问(哈佛大学的杜维明教授和普林斯顿
大学的余英时教授),负起设计和督导之责。编写的书籍除了两套《儒家伦理》课本及
作业之外,还有教师手册、辅助教材、影视教材和一系列的参考资料。此外,又进行教
师培训工作,在重点学校中推行试用,用了近五年的时间,花了许多人力及金钱,《儒
家伦理》才得以全面在中学里正式施教。
新加坡推行的“儒学运动”,当然并不止于编写中... 阅读全帖
r*****m
发帖数: 3619
19
经济学/管理学:
* [曹思源]
* [陈光]
* [陈志武]
* [关锐捷]
* [林毅夫]
* [李炜光]
* [厉以宁]
* [龙文军]
* [茅于轼]
* [田国强]
* [汪丁丁]
* [王曙光]
* [韦森]
* [文贯中]
* [吴敬琏]
* [巫继学]
* [袁绪程]
* [余晖]
* [张维迎]
* [郑秉文]
* [周立]
* [周其仁]
法学:
* [高全喜]
* [高一飞]
* [郭道晖]
* [何家弘]
* [贺卫方]
* [季卫东]
* [梁治平]
* [龙卫球]
* [魏敦友]
* [萧瀚]
* [徐昕]
* [许章润]
* [喻中]
* [张明楷]
* [张千帆]
* [张志成]
* [周大伟]
政治学/公共管理:
* [程美东]
* [陈孔立]
* [陈潭]
* [陈伟]
* [陈子明]
* [丛日云]
* [杜光]
* [裴宜理]
* [高锋]
* [葛荃]
* [龚维斌]
* [李树桥]
* [刘军宁]
* [刘俊祥]
* [刘擎]
* [刘山鹰]
* [刘亚伟]
* [任剑涛]
* [孙凤武]
* [王建勋]
* [汪玉凯]
* [吴稼祥]
* ... 阅读全帖
wh
发帖数: 141625
20
是,就是学术和大众之间的平衡,你要做得很学术,必定脱离大众;要想通俗,学术程
度就低。许纪霖还有葛剑雄都是注重公共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普世价值的人,做学术不
忘实用功能,所以就有这种夹缝的困惑感;许纪霖文章里提到的王元化,这种夹缝感就
轻一点,治学不求实用或通俗。我昨天又看一遍这篇采访,对“沉浸在文化批评的快感
里”这一段很有同感,韩寒余杰也属于这类,““名”这个东西有一种魔力,各种媒体
来捧你,让你觉得自己真的是个人物。然后飘飘然,频频亮相于电视、电台、报纸、杂
志,深陷其中而不自知,慢慢地就成了波斯纳所说的
“公共太多、知识太少”的那一类所谓的“公共知识分子”。”我对jsolomon转的那些
泛泛而谈的时事评论从来没兴趣,哈哈,也是个人口味了。
许纪霖不知道是否到美国、香港短期做过客座,或者就是书信往来指导么?张灏做过我
的答辩委员,非常惭愧,我不搞历史,只是看过他写谭嗣同和烈士牺牲精神的书,用在
文学上的,没能多学到他的历史教诲。他非常严谨耐心,通篇修改我论文里的细小的语
法错误,诸如a, the之类。我已经让语言学专业的native speaker教授proofread过,
他还... 阅读全帖
M******8
发帖数: 10589
21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王朝的盛衰周期
许倬云
中国自古以来有一句话: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似乎是一种周期。历史学家眼中
也有一种周期,他们认为朝代由盛转衰是一定的,开国时必定兴盛太平,而这个朝代将
要结束时,一定是内忧外患接踵而至。这两个观念中所说的“周期”,并不是一个必然
的历史规律,却正好描述了一个政治共同体,将其当做一个复杂系统来看,它是如何逐
渐失去自己的调节能力,以至于不能面对困难的。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先说分合观念。中国是很庞大的地区,各个地理区域天然条件不一样,合在一起成
为一个共同体,必须是各个区域之间能够互补而无冲突。朝代刚兴盛的时候——通常是
大乱以后,一个新的秩序出现了,各个地区可以重新调节,彼此形成互补的关系;在各
地区之间协调与重新分配资源,也正是一个新政权的重要任务。建立一些新的交通网和
新的管理制度,都是为了要把若干互相冲突的地区,重新放在一个系统之内,这个调节
的过程可能要花很长的时间。比如说,汉代分裂以后,要到唐代才重新建构起一个南北
之间相互协调的新秩序。汉代是东西方向的结合,物产和人力资源都是靠横向的几条大
路和纵向的分支路线,将帝国结合为一个整体。汉代崩溃以后,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导... 阅读全帖
h******x
发帖数: 10156
22
文章摘自:《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作者:许倬云,出版社:上海文化出
版社
西汉是儒家思想由成熟走向正统的一个阶段,道家思想和阴阳家思想也已经被融合在儒
家的体系之内,从此中国没有意识形态的困扰。东汉开始,经过丝绸之路进入中国的佛
教,逐渐取得一般老百姓的信仰。在人民生活困难或者对于不可知的命运有所畏惧的时
候,新进入的佛教向他们提供了儒家无法提供的心灵安慰。和佛教思想相当接近的道家
,在这种环境下也忽然有了复兴的动力。尤其是在翻译佛家经典时,道家的名词,作为
“格义”①被佛家借用,佛道两家因此成为既对抗又联盟的思想系统,足以挑战长久独
尊的儒家。
从此之后,中国不仅仅只有儒家这一家意识形态,而是逐渐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尤
其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分裂是有社会阶级性的,处于权力核心的人群一般都信奉儒家,
处于权力圈边缘或以外的人则常常站在佛道一边。这种核心和边缘分裂的现象与罗马帝
国崩溃前夕的状况极为相似: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②认为,基督教的出现,首先
也是在边缘人群中得到传播,从而削弱了罗马本身的传统理念。
大概从公元二百年到五百年之间,全球气候发生变化,与以往相比各处都变... 阅读全帖
w**j
发帖数: 1032
23
土地的小地主十分常见。但少数大地主却占有了大部分土地,并以拥有大量佃农、田客
及奴婢为荣。汉朝官府拥有大约10万名奴婢,而一个非常富裕的个人也可能拥有几千名
奴婢。奴婢主要是战俘或罪犯及其后代,他们在社会上或农业中均无足轻重(赵冈,
1986年)。诗人王褒(或王子渊,公元前1世纪)写了一首打油诗,假借一种奴婢约规的形
式来“叱责”一名反抗其主人(王褒的东道主)的奴隶(王褒实际上机智地批评了自己的
东道主使用奴婢太狠)。该诗列举了王褒能想像出的一个人要做的每一种体力活,因此
这份目录是有关汉朝田庄管理的宝贵材料(许倬云,1980年,第231--234页载有这首诗
的译文)。
丰年的生产率似乎很高,但不可能对数字做出解释,因为数字的可靠性及汉朝计量
单位的确切度量均不能确定(许倬云,1980年;斯旺,1950年)。
典型的情况是:70亩田宅养活五口之家。但汉亩比现代的亩(约合1/6英亩)要小。
亩的大小于公元前87年从100步改为240步,因此70亩之数应属于240步的较大田亩单位
。仍在讨论中的步幅有两跨宽,标准化为6尺,每尺约合9英寸。这种亩长240步宽1步,
约合1/... 阅读全帖
m********5
发帖数: 17667
24
2011年10月9日,中共高调举行了辛亥百年纪念大会。会上,胡锦涛江规胡随,重复了
江泽民在辛亥90周年纪念大会上宣示的三大基调:中 共是孙中山的当然继承者、辛亥
精神就是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和促进中国统一复兴,云云。但会外,关于辛亥革命的另
类反思,却传递了不同于三大基调的各种有趣 的“杂音”。
其中最引人注意的一种反思“杂音”是:清末形成了“改革和革命赛跑”的局面,即,
一边是清王朝实行包括废科举、改官制、设咨议局在内的 “晚清新政”,而另一边则
是革命党人鼓动革命,结果“改革跑不过革命”;辛亥革命的爆发不仅阻碍了清政府搞
开明专制,而且造成了中国连绵不断的大动荡和大 流血。
在眼下的中国大陆,不管是左翼人士还是自由派人士,似乎都有一个共识,中国从2010
年开始,便已进入了“改革和革命赛跑”的阶 段。到了2011年3月,当中共为了防止中
东茉莉花革命在中国发生而大紧其张的时候,自由派人士又进一步提出了“改革和危机
赛跑”。对辛亥革命的这类反 思,给中国的现实存在似乎赋予了从未有过的重要意义。
提出这种说法的代表人物,一个是80年代的思想启蒙者李泽厚,另一个是80年代新权
威主义的鼓... 阅读全帖
wh
发帖数: 141625
25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推荐王力宏爱情通告里的一首歌
什么多哈?
同意许倬云的话,至少这篇文章一副流氓嘴脸,没看完就不想看了,面目可憎。开头很
作态,后面很愤青,而且愤青得流氓;鲁迅骂人比他高明多了。这人别的文章怎样啊?
王世杰我也是在许倬云的介绍里看到,说他开创了武汉大学。
t*****e
发帖数: 94
26
转贴一篇今天刊载报纸论述台湾文化发展的文章,
给大家参考。作者长于台湾,到美国留学,并留在美国大学任教。
浸淫于东亚历史、文化人类领域的研究。以前常常在台湾报刊发表中国
文化的发展的论述。近年转向台湾文化之研究。
文中论述台湾文化层状结构与我本篇派状论述相当接近。但其论述完整周延,
观点精辟,是一篇认识台湾文化发展引导的好文章。
原文发表于台湾联合报 10/22/1998 14版
(本文作者许倬云先生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美国匹兹堡大学历史学校聘讲座教授)
台湾文化发展轨迹
写在台大「跨世纪台湾文化发展研讨会」
之前
====================================
前言:
台湾大学今、明两天在台大第二学生活动
中心举办「跨世纪台湾的文化发展国际学
术研讨会」,邀请国内外学者专家参与,
针对台湾文化的发展轨迹与认同问题,发
表精辟见解;本报今天刊登中央研究院院
士许倬云的演讲内容。
====================================
文化一词的概念,十分广泛,包括日常
生活,亦即衣食住行……:也包括文化活
动,例如文学艺术的创作与欣赏。而这次
s*******w
发帖数: 2257
27
谢海涛|文
职称评选中的《红太阳》
2000年初,一本叫《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延安整风运动的来龙去脉》的书,在南
京大学教师的职称评选期间,悄然出现在一些评委和教师的视野里。
这一年,历史系的职称评选竞争激烈。仅近现代史教研室,就有四人申报教授,高
华为其一。
按南京大学当时的规定,副教授在任职五年后即可申报教授,申报条件包括十篇相
应级别论文,或一部著作、五篇论文。按相关程序,先是教师申报,再是系里评,学科
组评选,高评委评,申报的学术成果截至1999年12月31日。
这一年,46岁的高华留校任教已13年,自1993年12月31日晋升副教授已满五年;其
学术成果,包括五本参编书籍,两本合译书籍,另有论文40篇。但是,在“牛人”太多
的历史系,并不占优势。
和其他教师一样,高华很在乎这次评职称。一开始送申报材料时,《红太阳》并未
正式出版。2000年初,高华从香港提前拿到了样书。
这是一部后来被海外学者看作“高华教授受个人痛苦经历刺激,以及思考国家巨变
有所感触的发愤之作,酝酿二十载,辛勤七个寒暑而成的著作”。该书 凡705页,参考
文献长达31页,分档案文献集6种,年谱、文集、资料汇... 阅读全帖
wh
发帖数: 141625
28
哈哈哈,喜欢mlgb cnmd... 大概不是流行杂志,所以稿费低。写什么方面的?八股就
算了,如果是自己有兴趣的,写写也无妨,钱不重要。
嗯是会从个体成熟到群体。你有没有看过下面这篇许纪霖的采访报道,他说史景迁上课
喜欢讲故事,强调历史教学要讲故事,不能教条枯燥,可能也是为了更吸引学生和一般
大众,更通俗化。我跟许纪霖打过一阵交道,挺喜欢他的风格,我跟他一样不会虚构写
作,重理性。当然他的理性比我强,哈哈。他也非常感性,敏感。这篇采访很长,说讲
故事的是在结尾部分:
发信人: wonderlich (左岸,遁去), 信区: Reader
标 题: 著名学者许纪霖教授访谈录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Jun 27 00:08:22 2009, 美东)
著名学者许纪霖教授访谈录
[日期:2009-04-15] 来源: 作者:郑志峰 [字体:大 中 小]
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专业硕士毕业,现为华东师范大学特
聘教授、国家重点文科研究基地华东师大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历史系中国
近现代史思想史专业博士生导师,兼任上海历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 阅读全帖
i******t
发帖数: 22541
29
来自主题: Music版 - 这是怎样的变态家庭啊!
外曾祖父:许凤藻(1891—1953),天津人,为中国知名的海军将领曾有功于武昌起义
,并受国父孙中山先生接见题字:“海天一色”。
奶奶:许留芬 许凤藻将军长女 清华大学经济系毕业 后任职台北商专的会统科主
任,经济学讲师,著有《会计学原理》、《英汉汉英会计学辞典》等。至今该校仍设有
"许留芬赔偿金"。
外婆:沈阳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
舅公:许倬云 (力宏奶奶的兄弟)台大历史系 芝加哥大学博士毕业 是著名的史
学家,在中国社会史、中国上古史研究领域造诣精深、注重治史方法创新、著述等身,
誉满海内外。现任美国匹兹堡大学历史系教授,当今最著名的华人文科学者之一。同时
也自1989年起担任CCF基金会(Chiang Ching Kuo Foundation)的美国分部主任。
姑爷(二声):李摸,也就是力宏的表叔李建复的父亲,西南联大法律系毕业(西
南联大是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联合而成。)美国哈佛大学法学硕士 ,是
著名法学家 1946年高等考试司法官第一名 1968年高等特考司法官最优等第十名,初任
推事、律师。并执教于高校,历任成功大学副教授,清华大学、中兴、东吴、辅仁大学
法学教... 阅读全帖
b*********f
发帖数: 1585
30
来自主题: ChinaNews版 - 高华教授的葬礼
“高华,一路走好”。2011年12月30日,著名历史学家高华先生追悼会在南京石子岗殡
仪馆举行。国内各地知识界人士、亲友家属、南京大学师生数百人为其送行。海外知识
界数十位重量级人士或撰挽联,或联合发出追悼信,更多的社会各界人士则在网络空间
进行悼念。对于一个学术体制内的边缘者,老中青三代知识界追思之隆,近年罕见。
高华1954年生于南京。文革结束后,1978年考入南京大学攻读史学,其后留校任教,巨
著《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延安整风运动的来龙去脉》集史识、史才与史德于一体,以
卓越的学术水准享誉海内外,被业界誉为“当代中国历史研究领域最杰出的学者”。而
在其“行将成大学问,步入黄金收获季节之际”(海外学人追悼信语),因病于2011年
12月26日22时15分逝世,享年57岁。其英年早逝的消息震动海内外知识界。
高华先生的追悼仪式于2011年12月30日8时30分举行。当日,殡仪馆最大的悼念大厅人
山人海,气氛庄重肃然。灵台前摆放着高华微笑的大幅照片——高华其时处于病中,白
发如雪,却精神卓烁。照片前,高华安详地躺在白菊丛中。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前副
校长董健先生的挽联“射日成高手启蒙著... 阅读全帖
g*********r
发帖数: 9366
31
来自主题: ChinaNews版 - [合集] 高华教授的葬礼
☆─────────────────────────────────────☆
begonialeaf (秋海棠花叶) 于 (Mon Jan 2 01:13:37 2012, 美东) 提到:
南京市的殡仪馆在一个叫做石子岗的地方,所以我们南京人咒人死就会说送你去石子岗
。这个殡仪馆有很多个厅,高华教授的葬礼应该是租的最大的那个厅。
☆─────────────────────────────────────☆
begonialeaf (秋海棠花叶) 于 (Mon Jan 2 02:24:06 2012, 美东) 提到:
“高华,一路走好”。2011年12月30日,著名历史学家高华先生追悼会在南京石子岗殡
仪馆举行。国内各地知识界人士、亲友家属、南京大学师生数百人为其送行。海外知识
界数十位重量级人士或撰挽联,或联合发出追悼信,更多的社会各界人士则在网络空间
进行悼念。对于一个学术体制内的边缘者,老中青三代知识界追思之隆,近年罕见。
高华1954年生于南京。文革结束后,1978年考入南京大学攻读史学,其后留校任教,巨
著《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延安整风运动的来龙去脉... 阅读全帖
c**********u
发帖数: 7276
32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2012年度百名华人公共知识分子
照这名单抓如何?
=============
艾未未 曹思源 陈一谘 陈永发 陈子明 崔卫平 戴煌 戴晴 丁学良 董桥 杜光 方励之
高全喜 高氏兄弟 高文谦 高耀洁 高瑜 韩寒 韩志国 何方 何清涟 贺卫方 胡绩伟 胡
星斗 黄翔 黄亚生 江平 姜维平 金雁 劳思光 黎鸣 李承鹏 李劼 李炜光 李酉潭 栗宪
庭 刘军宁 刘绪贻 刘瑜 刘再复 茅于轼 慕容雪村 南方朔 浦志强 钱理群 秦晖 秦晓
秋风 冉云飞 孙立平 孙文广 滕彪 童之伟 汪丁丁 王德威 王天成 王巍 唯色 吴敬琏
夏业良 笑蜀 辛子陵 信力建 徐昕 徐友渔 许纪霖 许小年 许知远 许志永 许倬云 杨
帆 杨锦麟 杨奎松 杨炼 杨鹏 杨天石 杨照 野夫 叶启政 应克复 于建嵘 余杰 余英时
俞可平 袁腾飞 袁伟时 张博树 张鸣 张木生 张千帆 张铁志 章立凡 章文 郑宇硕 周
舵 周志兴 朱大可 朱嘉明 朱清时 朱云汉
s*******w
发帖数: 2257
33
刘心武:王小波,晚上能来喝酒吗?(节选)
发表于 2016 年 03 月 15 日 由 siyu
wxb
为什么有的人自杀?多半是,他或她,觉得已经完全失却了与他人、群体之间沟通的可
能。爱情是一种灵肉融合的沟通,亲情是必要的精神链接,但即使有了爱情与亲情,人
还是难以满足,总还渴望获得友情,那么,什么是友情?友情的最浅白的定义是”谈得
来”,尽管我们每天会身处他人、群体之中,但真的谈得来的,能有几个?
一位曾到农村”插队”的”知青”,和我说起,那时候,生活的艰苦于他真算不了什么
,最大的苦闷是周围的人里,没一个能成为”谈伴”的,于是,每到难得的休息日,他
就会徒步翻过五座山岭,去找一位曾是他邻居,当时插队在山那边农村的”谈伴”。
到了那里,”谈伴”见到他,会把多日积攒下的柴鸡蛋,一股脑煎给他以为招待,而那
浓郁的煎蛋香所引出的并非食欲而是”谈欲”,没等对方把鸡蛋煎妥,他就忍不住”开
谈”。
而对方也就边做事边跟他”对阵”,他们的话题,在那样的地方那样的政治环境下,往
往会显得非常怪诞,比如:”佛祖和耶稣的故事,会不会是一个来源两个版本?”当然
也会有犯忌的讨论:”如果鲁迅看到《多余的... 阅读全帖
j********b
发帖数: 565
34
作者:傅国涌
“美丽岛事件”尚未发生,蒋经国就说1979年是“本党历史上最艰险的一年”,由于外
交上的一系列挫折,他遭遇了执政以来最大的危机和挑战,为了应对变动的内外局势,
缓解台湾岛内民间要求政治参与的压力,不仅拓宽民间参政的空间,准备举办“增额中
央民意代表”选举,而且批准党外反对派“立法委员”黄信介创办政论月刊《美丽岛》
。在蒋经国有意自上而下推动民主进程这个背景下,是年8月《美丽岛》在高雄创刊,
短短几个月内不仅发行量水涨船高,而且从南到北建立了十几个办事处,聚集了当时岛
内具有相似政治主张的代表人物,不仅言论问政,而且活动频频,实际上成了“没有党
名的党”,至少是党的雏形,它与以往的一般政论性刊物不同,可以说是一个“美丽岛
”政团。当年12月,《美丽岛》出到第四期,发生了举世震惊的“美丽岛事件”,由“
美丽岛”发起的纪念世界人权日游行,结果酿成暴力冲突,军警与民众双方约二百人受
伤,万幸的是没有一人死亡。面对突发事件,蒋经国做出的决策,包括抓捕吕秀莲、黄
信介、张俊宏、陈菊、施明德、姚嘉文等《美丽岛》重要人物及其他支持者,最后决定
将八个主要嫌疑人送军法审判,其他三十多人送司... 阅读全帖
a****e
发帖数: 9589
35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又到西安事变时
谈中国近代史,离不开国共两党;而研究国共两党史,离不开西安事变,因它是两党关
系的转折点;但西安事变的主角张学良,活到101岁,就是不肯说出事变内幕,直到
2001年10月14日去世,把他知道的秘密带进了坟墓。
自1936年西安事变至今几十年中,海内外出版了很多关于这一事件的书籍,截止1991年
底,仅中国大陆就已出版了23种;另外还有张学良接受各种媒体采访的谈话。但海峡两
岸对张学良的评价却像黑、白那样两极:大陆把他誉为“民族英雄”,台湾定他为“历
史罪人”(解除党禁报禁后,台湾已有不同声音)。
到底怎样给张学良盖棺论定?要回答它,就必须弄清楚七个关键性问题:第一,日本侵
占东三省,张学良为什么不抵抗?第二,蒋介石为何不同意“抗日”?第三,张学良为
什么发动兵谏?第四,西安事变造成什么后果?第五,谁应该对西安事变负责?第六,
张学良为何近一生被囚禁?第七,张学良怎样看待中国那段历史?
第一,张学良为什么在东北不抵抗?
1991年5月,在张学良被软禁50多年后首次获准来美国那次,在东北同乡会的安排下,
我和李勇、徐松林、刘宾雁等八个东北人在纽约以老乡的名义去看望了他。在长达150
多分... 阅读全帖
e*******c
发帖数: 2133
36
大致扫了一眼你附的文章,说的有道理。是应该多出点郭德纲 袁腾飞这种人,把历史
讲的有滋有味点;但是你得先明白了对象不同,要是想普及,自然可以信口开河,胡说
八道,这我也会,我们家跟常宝丰那家人倍熟,打小听相声长大的。(据说郭德纲是让
常伯伯开的蒙,所以细算起来我跟郭德纲是一辈的...),但你要说踏踏实实做学问,有
些时候用词什么的还是得谨慎,谨慎有时必然带来枯燥,这挺难平衡的。
但我觉着吧,严谨的学问这事总得有人做,要不然这根就断了,说相声讲评书胡侃历史
这事,做的人已经不少了,而且也不用担心传承,京津两地老百姓就可以自觉自愿的把
这事业薪火相传了
看这文章里挺有意思的一点,许纪霖还得到过张灏,余英时,许倬云,林毓生几位先生
的指导...看他没怎么在大陆以外的地方呆过啊,不知道是怎么被‘指导’的。因为这
几位先生的书我都略看过一点点,所以想知道他们对于许教授的学术有何影响。
c***s
发帖数: 70028
37
王力宏和李靓蕾
据台湾媒体报道,歌手王力宏27日在个人微博上传一张照片,宣称“我很幸运遇到了一个可以牵手,共度未来的女孩子”,对象是目前在哥伦比亚就读研究所的圈外人李靓蕾。王力宏28日再透过经纪人宣布,已于美国时间11月27日和李靓蕾登记结婚,刚好和父母的结婚纪念日同一天。
王力宏出道后对恋情非常低调,这次竟在两天内公开女友并宣布结婚喜讯,网友好奇真命天女李靓蕾到底是何许人,竟能收服演艺圈绩优股。艺人王凯蒂是李靓蕾台北道明外侨学校的学姐,她昨表示,新娘是中日混血,有日本名西村美智子,大家都叫她Michiko,在校表现并不突出。
气质出众又幽默
李靓蕾是王凯蒂小一届的学妹,王凯蒂说知道她但不认识,同学们看到新闻都狠惊讶怎么会姓李,询问后才知道她的妈妈姓李;王凯蒂表示,李靓蕾同班要好的姐妹淘是王力宏粉丝,昨天看到他结婚的新闻直呼:“心都碎了!”
李靓蕾的友人说,李不只人美、气质出众,且讲话幽默、待人亲切,对第一次见面的人不害羞,会主动聊天和关心对方。她成长背景和王力宏相似,共同话题多。
王家全是高学历
王力宏是书香世家,奶奶许留芬是早期知名清华人,著有《会计学原理》等书,舅公是中研院院士许...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38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施雨华:李济——失踪的大师
李济是中国第一位人类学博士,他在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完成了第一次中国人主持
的科学考古发掘。在半个世纪里,这位“中国考古学之父”主持了安阳殷墟的发掘和研
究。他一生从事考古,始终不曾忘情的是寻找“中国人的始源”,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他的名字在大陆销声匿迹……
1928年是李济一生的转折点,也是中国考古学和历史学的转折点。就在这一年,国
民政府成立最高学术机构“中央研究院”,他被任命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主任。
10年之前,他由清华学堂选送留学美国,5年里拿了3个学位:心理学学士、社会学
硕士,最后是哈佛大学人类学专业的哲学博士——也是中国第一位人类学博士。有人自
此习惯性地称他为“Dr. 李”。据说他父亲有一阵还给自己起了别号“博父”,在诗词
和书信中公开使用,有炫耀儿子的意思,更显示老父的尊严。
1923年回国后,他在南开大学当了两年教授。之后清华学堂成立国学研究院,聘梁
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为教授,李济资历稍浅,加上需要做田野工作,任“特
约讲师”,但月薪400元鹰洋、助教一人、研究室一间的“标配”,与四教授持平。
李济拿的是人类学博士,但他一生的主要事业无疑是考古。按他自... 阅读全帖
u***s
发帖数: 318
39
华夏民族首统一于秦朝,一般来说称其为“秦人”“秦族”是顺理成章的事。为何会弃
“秦”用“汉”,难道真是因为秦朝残暴不得人心?
一袭黑衣的秦朝军队
自汉至清两千多年,各朝代国号数十个,先后有“秦人”、“唐人”、“桃花石”之称
,但都被“汉人”逐一击败,“汉人”早已与历代国号无关,成为汉民族的专用词。汉
朝后,“汉”国号仍为后世诸多汉族建国者沿用,甚至很多匈奴人、沙陀人等非汉族建
国者也以“汉”为国号。这在其他国号上非常罕见,他们为何如此?从最早汉帝国的汉
人到如今凌驾于所有国号之上的汉族,“汉”是如何完成这不可思议的转变,逐渐成为
世界第一大民族族称的?
从China秦到“甚美”的汉人
我们为何弃“秦”用“汉”,这其实跟China有关系。现今,大部分人以为英语中中国
China是源于瓷器china,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
中国并不源于瓷器china
China从印度而来英语最早中“瓷器”是porcelain,中国瓷器则为Chinaporcelain 或
porcelain of China,在17世纪,开始出现chinawrea (ware意思是物品、器皿)来专
门指“中国瓷器”。
不过后... 阅读全帖
w*********g
发帖数: 30882
40
当下的西方文化的核心是极力鼓吹“少劳多得、不劳而获、嘴功甚于实干”的所谓“智
慧型”经济模式:金融势力已成无敌怪兽(有钱能使鬼推磨嘛),各级政府法规条例多
如牛毛(律师们可不是吃素的哟),实体产业彻底空洞化(无本万利谁不想啦)。最能
说明问题的就是美国的税制:金融股票收入的税率(不到20%)远远低于做实际工作的
工薪阶层的平均税率(35%上下)。股神巴菲特最近就调侃道:他的巨额收入的所得税
税率要远低于为他打扫卫生的清洁工要交纳的税率。如果不彻底改革如此高度扭曲的社
会文化,西方文明是没有什么前途可言了。近几年以来,中国也经历了股市和房地产泡
沫,已经对实体经济和社会文化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中国要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把
虚拟经济(金融、法律、房地产类)的收入水平和经济总量严格控制在实体经济的指标
之下,千万不可重蹈西方的覆辙。
到这里,对这一章做个收尾:古风其实比较担心的是这些从西方回归的高端人才对中国
现有文化的冲击。不可否认,当下的中国社会有许许多多的“潜规则”,这既是传统文
化的惯性所致,又是社会发展转型过程中价值多轨制的必然后果,也将随着中国的继续
现代化而发生如蝶破蛹般的蜕变... 阅读全帖
w*********g
发帖数: 30882
41
世界经济的现状与中国的战略对策
远古的风 于 【文学城】的〖古风无痕〗博客 2011-08-29
本文从当下世界经济的现状入手,借鉴历史的轨迹,把握时代的脉搏,对中国在国民经
济、金融(特别是外储)管理、政治军事与科学文化等各个层面上应该采取的战略性对
策给予了探讨。
一、了解世界经济现状
首先,请阅读罗斯(John Ross)最新的有关世界经济现状的九篇好文章(看不懂英文
的可以直接跳过这一章,后文中都有综述):
1)China’s growth will not be significantly reduced by slowdown in
developed economies - how China can use the global economy’s ‘countryside
’ to surround its ‘cities’
http://ablog.typepad.com/keytrendsinglobalisation/2011/08/china
2)Negative trends in world trade - further confirmation of... 阅读全帖
s**********e
发帖数: 33562
42
隔壁为了张灵甫立碑与评价的事情聚讼不已,我总觉得谈论历史也好、评价人物也好,
不妨先试着把一些史实整理清楚,下结论的事可以稍晚一点再做。
比如说万家岭大捷中的张古山之战,虽然我对抗战史了解甚少,但略微翻了些书,便发
觉论辩双方似乎都缺乏对此战基本史料的掌握,这不免令人有“隔靴搔痒”之叹(像张
古山的标高,只要找一张诸如日军参谋本部陆地测量总局印制的德安县地图即可)。某
网友说《蒋介石王牌悍将张灵甫传》(以下简称《张灵甫传》)一书“考据极为充分,
引用大量资料对比验证,张身上的一些问题,都做出了澄清”,我看了一下该书相关的
内容(我手头这本书不知被塞到那里去了,只是找了网上的),很遗憾,也是错误不少
,有些甚至是硬伤,以下试举几例:
1、该书中大段描写了张灵甫向王耀武建议“选出精兵编成突击队,绕道后山”,偷袭
张古山的对话,虽然生动,但究竟出自什么资料呢?未得而知。这还不是问题,问题在
于根据原始资料的记载(“第三十六军团南浔线战斗详报”),“先是五一师攻击张古
山之际,同时即以一部绕张古山之侧背向哔叽街进攻,以切断敌之连络”,但结果“旋
以张古山形势转变,该部深入敌阵众寡悬殊反被敌包围... 阅读全帖
j******n
发帖数: 21641
43
猜这下面是谁写的
有人让我给他的书写序,如果我不喜欢他的书,就很尴尬。我的导师费孝通也常被人逼
着写序,他老人家有个绝招,就说因为没有时间读这本书,所以没法写。后来我就学费
老的办法来推辞写序的苦差。冯唐的书是一个例外,是我自愿的,他让我写,我就写了
,因为我喜欢他的书。
《如何成为一个怪物》序
不用看作者名字,只要一看文字就能知道是他写的,这不是一般的写作者能做到的。
本来这本书是为我编的《知识分子丛书》约的,可一看稿子,跟所有其他作者都不一样
,主要是关注的问题不一样,说实话,文字也好出太多,于是决定独立成书出版。希望
读者和我一样,共同享受阅读冯唐文字的巨大快感,共同见证中国又一位杰出写作者的
诞生。 李银河
第一次看到冯唐的文字是他的《活着活着就老了》,当时有受惊的感觉。因为
这样美好的文字并不多见。只是在看王小波、李敖和李零的文章时有过类似的感觉。
冯唐是七一年生人,跟我几乎差了一代,跟我们这代人对这个世界的关注点也
不大一样。我们这代人生长于动乱年代,关注的往往是国家的前途,... 阅读全帖
wh
发帖数: 141625
44
我看他说战国时还没敢说,我们上课时也说西周早期就开始了,什么周武王的half
brother?春秋年代背景介绍用的是许倬云写的剑桥中国史部分,我想起李敖曾毒嘲许
的残疾。
wh
发帖数: 141625
45
我看他说战国时还没敢说,我们上课时也说西周早期就开始了,什么周武王的half
brother?春秋年代背景介绍用的是许倬云写的剑桥中国史部分,我想起李敖曾毒嘲许
的残疾。
g*********r
发帖数: 9366
46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aklix (AKLIX),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一家之言:西安事变真相 张学良糊涂死了——假英雄、假将军、假基督徒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Jan 2 01:11:41 2012, 美东)
一家之言:西安事变真相 张学良糊涂死了——假英雄、假将军、假基督徒
文章提供 于 2012-1-1 23:45:48 (北京时间: 2012-1-2 12:45:48)
文章作者: 曹长青
谈中国近代史,离不开国共两党;而研究国共两党史,离不开西安事变,因它是两
党关系的转捩点;但西安事变的主角张学良,活到101岁,就是不肯说出事变内幕,直
到2001年10月14日去世,把他知道的秘密带进了坟墓。
自1936年西安事变至今,海内外出版了很多关於这一事件的书籍,截止1991年底,
仅中国就已出版了23种;另外还有张学良接受各种媒体采访的谈话。但海峡两岸对张学
良的评价却像黑、白那样两极:中国大陆把他誉为“民族英雄”,台湾定他为“历史罪
人”(解除党禁报禁後,台湾已有不同声音)。
到底怎... 阅读全帖
I********l
发帖数: 8702
47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Irrational (Herzog),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回msgc:为什么文革群众不造毛泽东的反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Jul 13 12:27:24 2013, 美东)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啊。文革是一场革命,是解放战争的延续,是夺权。毛泽东站在群
众一边,领导群众砸烂变质的官僚机器。如果要分阵营,造反派和毛泽东是一个阵营,
对立面是走资派官僚。你问群众为什么不去造毛泽东的反,类似于问抗日战争期间中国
人为什么不去做汉奸。
生活中的例子也很多啊。比如说,卢刚为什么不去造美国教育部长或者Iowa大学校长的
反,而是要去枪去打系主任和自己教授?
道理也是一回事啊。因为对于普通人(相对官僚而言),压迫的主要来源就是身边的顶
头上司,不论是官僚还是学霸。在任何大公司工作过的人都会知道,平常谁会给你气受
,谁会决定你升职加薪,谁会让你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平等对待?是公司的董事长呢,还
是你的部门头头?中国俗语说的好,县官还不如现管呢。群众受压迫的主要来源,就是
自己天天能接触到的顶头上司,或者是管一... 阅读全帖
I********l
发帖数: 8702
48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Irrational (Herzog),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所谓文革批斗教授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Aug 2 15:25:02 2013, 美东)
文革里有没有批斗教授的现象?当然是有的。当时叫做“打倒反动学术权威”,所以有
一些教授首当其冲,被批斗,甚至因此想不开而自杀。
但是,文革里有教授被批斗,不等于文革是要批斗教授;有教授自杀,也不等于文革是
要把教授迫害致死,文革时候是很坚决的反对自杀,为了减少自杀,甚至要把自杀说成
是“自绝于人民”。
那么,到底如何评价文革时候的教授被批斗呢?我的感觉是,除了少数案例之外,大多
数知识分子挨批,是因为知识分子之间的互相倾轧所致。而这种情况,在高级知识分子
扎堆的地方就越集中,反而是越往下,越是到了知识分子不那么多的地方,工人农民还
是很尊重知识分子的,也极少会出现批斗教授的情况。
这也就是五七干校的一个好处了。城市里的高级知识分子下乡劳动后,发现自己待遇比
工农高很多,也没那么多文人相轻的事情,反而心情舒畅。再加上参加劳动,... 阅读全帖
c***s
发帖数: 70028
49
年过三十,我为什么最终做出了出国留学这个决定?是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做出这种决定?
对于我来说,我是被各种有形和无形的力量推上了这条道路的。尽管内心的愿望十分强大,还是天时地利各种机缘巧合,最终变成了对我的一种成全。我曾经和同样也是大龄留学美国,现任创新工场首席运营官的陶宁讨论过为什么坚持要出去这个问题。我们的答案出奇得一致。她说,我会设想一下,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我有一份愿望清单,那么只要出国留是我清单里的一项,我就一定会去做这件事,不给这辈子留遗憾。
陶宁三十岁以后去了耶鲁大学。在纽黑文度过了愉快的两年。回国之后,她的事业起飞了。
对于出国留学这件事,没有一个超乎想象的强大意愿,是无法冲破那些琐碎问题的阻挡以及遥遥无边的黑暗的。 那么你要想一想,出国留学在你的愿望清单里吗?你有没有一个超乎想象的强大内心?你是不是无论它发生在什么时间点都要实现它? 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 你真的准备好了去体会其中的全套痛苦吗?你能够承担由此发生的机会成本,并无怨无悔地买单?
三十之后去美国·之五----三十岁,我们怎么去出国留学?实用篇
青春只剩下尾声,却要做出一个引发生活动荡的选择时,我们应该怎么评估... 阅读全帖
c***s
发帖数: 70028
50
王力宏
据台湾媒体报道,艺人王力宏出道至今已经21年,演艺事业从音乐横跨到电影,更从当年的奶油小生升格当爸爸,人生迈入另一个阶段,回顾他当时出道时因为具备高颜值、高学历及精湛音乐实力备受注目,近日不但受邀前往母校美国伯克利音乐学院与其他校友一起演出,更获颁荣誉博士学位。
王力宏出道后被冠上“优质偶像”称号,高学历背景似乎被家人所影响,家族3代皆拥有名校光环,奶奶自清华大学经济系毕业,着有《会计学原理》等书;舅公许倬云就读台大历史系、芝加哥大学博士,不但是知名的史学家,同时也是中研院院士;爸爸和妈妈各自从台大医学系及政治大学毕业,父母从小就很重视他们3兄弟的教育和修养,哥哥王力德之后成为芝加哥大学博士,弟弟王力凯更是麻省理工学院(MIT)毕业的高材生。
伯克利音乐学院网站公告
此外,王力宏也不负爸妈的期望,不但从美国文学名校威廉姆斯学院毕业,之后还获得伯克利音乐学院硕士,因为家人对京剧相当有兴趣,再加上在国外念书时接触到多样曲风,因此影响到他之后的音乐风格,1995年推出首张专辑《情敌贝多芬》就一鸣惊人,以R&B与hip-hop见长,辅以饶舌、电子等元素,如此多元化的创作让他至今仍在华语... 阅读全帖
1 2 3 下页 末页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