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History版 - 旗人金庸的那点龌龊事儿 (转载)
相关主题
真相歪曲者----旗人金庸的真面目zz问个问题
金庸原来是个满清遗老Re: 为什么有人还在贩卖蔡东蕃的破烂货?
金庸的那点龌龊事儿 (zz)《明史》中的日本
到底是谁龌龊——驳《金庸的那些龌龊事儿》zz我来归纳一下明朝灭亡的原因
袁腾飞为什么如此仇视明朝?袁崇焕杀毛文龙其原因和后果 zz
蒋介石和毛主席与苏联签定的两份《中苏条约》之比较[合集] 你们说说,为什么明史这么牵动你们的心?
北洋水师三巨舰归宿:镇远舰服役日本海军17年[合集] 刚看了姚文元的名著评海瑞
1886年 北洋水师扬威日本“长崎嫖妓事件”我猜网上的"刘亚洲《甲申再祭》"一定是伪作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查继佐话题: 金庸话题: 明史话题: 查家话题: 之荣
进入Histo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h******i
发帖数: 21077
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feebe (openfeint招ruby开发),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旗人金庸的那点龌龊事儿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Feb 14 15:40:26 2014, 美东)
一、引言
金庸,本名查良墉,浙江海宁人,顺治时著名的文字狱(明史案)的告密者就是其
祖上查继佐。当时无辜屈死者无数,老查踏着别人的鲜血爬了上去,得到了满族统治者
的宠信。查家此后一门竟出了七个进士和五位翰林,这在满人排汉的风气下,是汉人门
庭根本无法做到地,所以虽然金先生死活不承认自己是旗人,可辩护却总是显得那样苍
白无力。
二、《明史》案的告密者查继佐
查继佐又名查伊璜,“伊璜”应该是其族谱名。他是金庸的一个本家,也是清朝最
大的几场文字狱之一----《明史》案的告密者。此案最终有七十二人被处死,其中十八
人被凌迟,数百人充军,之后江南人人自危,文坛、史坛都陷入死水一潭的局面。究其
根源,金庸的祖上查继佐做为首告,为了一己之私,把原本未必会兴起大祸的一次史书
编写推动成了一幕惨剧,终致血染江南。
据印鸾章的《清鉴》记载:“此案诛死者七十余人,名列参校者皆死,刻工及鬻书
者同日刑。惟海宁查继佐、仁和陆圻,当狱初起,先首告,谓(庄)廷鑨慕其名,列之
参校中,得脱罪。”
《明史》案主要由两人告发,杭州举人查继佐是首告,归安本地知县吴之荣后来再
次告发。如果起初查继佐不告发,吴之荣也未必会关注此事,更无须因担心失职被惩处
而也跑去告发(当然也不排除其兼有邀宠的动机),所以说这场浩劫的根子还是在首告
查继佐身上。要说知县吴之荣职责在身,向上反映也属正常。而查继佐仅为了避祸和妒
忌,就借刀杀人,向满人告发自己的汉族同胞,所为可谓极不光彩。这场浩劫之后,归
安文坛和文人都遭到重创,文士中唯有查继佐因检举有功而受到清廷的嘉勉和赏赐,和
吴之荣一起平分了庄家的家产,还从庄家得到了“十余舟”抄家得来的家俱器物(《费
恭庵日记》)。不久之后,查家便因此次功劳得到清廷的赏识信任,举族入了旗,自此
成为了满清统治集团的“自己人”。可以说,查家日后的繁盛,与查继佐告发文字狱,
踏着别人的尸骨向上爬是有很大程度的关联地。
然而金庸秉心有偏,为了谋求根红苗正、良好口碑,便竭力想要遮掩祖上的这幕劣
迹,甚至不惜为此伪造历史。他借助其拥有的显赫声名和自己小说的广泛流传,明目张
胆地颠倒黑白,试图扭曲真相,混淆视听,竟然在《鹿鼎记》中把查继佐写成了正面人
物、文字狱的受害者,还将其与顾炎武、吕留良这样的反清名士置于一处,把告密的丑
恶行径都推到了吴之荣身上。《鹿鼎记》影响深远,读过的人不计其数,大部分读者无
心考究历史,也想不到金庸竟敢如此明目张胆地混淆是非,指鹿为马,所以多被其蒙骗
,在记忆中留下了一段被篡改的史实。原本一段海宁查氏的“不光彩”历史,反倒被金
先生巧妙地利用,让世人都以为其祖上心怀故国,不肯屈从于满清淫威,在文字中暗讽
时弊,才招致灾劫。一个可耻的告密者、给江南文坛惹来大祸的小人,竟然摇身一变,
成为了反清英雄,金先生的生花妙笔实在令人又敬又佩。
三、铁杆汉奸吴六奇
读过《鹿鼎记》的人应该会对吴六奇这个名字有印象。在书中,吴六奇是一位慷慨
豪侠的英雄、潜伏敌后待机而动的抗清义士。但事实上,吴某人却是一个贪生怕死、叛
国投敌的铁杆汉奸,投降后一直对清廷忠心耿耿。吴六奇本是永历帝授的南澳总兵,顺
治七年时,大汉奸平南王尚可喜挥军南下,吴六奇当即率部迎降清军,此后随同尚可喜
征粤,剿灭明军残部,屡立奇功,并积功被清廷升为提督、少师、兼太子太保。
据徐鼒《小腆记年附考》卷十七记载:“清世祖顺治七年春正月。戊辰,我大清兵
复取韶州,明总兵吴六奇降。[考曰:海宁查孝廉伊璜识吴六奇于未遇,后从王师征粤
,官至提督,厚报伊璜。王士祯《文集》、钮琇《觚賸》、蒲松龄《聊斋志异》、蒋士
铨《忠雅堂文集》皆记其事,谓六奇以乞丐遇征粤之师,途中被执,献策从戎,积功至
节钺。鼒按:诸君皆据传闻言之,其实六奇在明时为五虎乱潮之一,踞大埔、饶平、程
乡,永历帝授为南澳总兵。顺治七年,平南王尚可喜等自南雄下韶州,六奇与碣石镇苏
利迎降。《台湾外纪》、《行在阳秋》言之历历,安得谓乞丐迎降乎!《贰臣传》谓六
奇丰顺人,少时乞食各郡,习山川险夷,至是以总兵降,请乡导大军,招徕旁邑自效,
盖乞丐乃少时事,查、吴相遇,实在明世。旋附义旅,为桂王驰驱,后人讳之,而托言
骤贵于兴朝,非实录也。附辨于此。]《查继佐年谱》引。”
金庸之所以颠倒黑白,硬把一个汉奸美化为抗清烈士,主要原因就是查家与吴六奇
交往密切,一损俱损。吴六奇落魄时曾得到过查继佐的资助,后投身军旅,当了明朝的
总兵,降清后官至提督。此人不忘旧情,“厚报伊璜”,还曾助查家脱难。据《偶然录
》记载:“公应吴督之招,在两广署时,陆晋亦贵为潮州提督。盖晋逸去后,即从军效
力,积功谋任至此。知公至粤,遣使赍帛书为请,公赴之,晋郊迎百里外,其崇奉之礼
不异于吴。”可知查继佐受到了两广提督吴六奇和潮州提督陆晋异乎寻常的礼遇,查家
是当时“沾官气”的大族。
写小说虽然允许艺术夸张和改编,但总不能颠倒黑白、忠奸互易。如金先生般把小
说当成歪曲历史的工具,借助其颠倒是非,谋一己之私者,实属少见。
四、《明史》案始末
《明史》案是清朝所兴的几大文字狱之一,株连甚广。湖州(今浙江吴兴)庄廷珑聚
众编辑明史,清廷在撰写二十四史中的《明史》时,煞费苦心地大肆篡改,歪曲事实,
自然不能允许有人说出历史的真相,于是一经告发后就严厉惩治。据《鲒琦亭集》二二
《江浙两大狱记》记载:“江浙名士列名书中者皆死,刻工与鬻书者亦同时被刑。”
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湖州庄廷鑨作明史,以查伊璜刻入校阅姓氏。伊璜知
,即检举学道,发查存案。此年七月,归安知县吴之荣持书出首,累计伊璜,伊璜辨曰
:“查继佑系杭州举人,不幸薄有微名,庄廷鑨遂将继佐刻入校阅。继佑一闻,即出检
举,盖在庚子十月,吴之荣为庄廷鑨本县父母,其出首在辛丑七月。若以出首早为功,
则继佑前之荣后,继佑之功当在之荣上;若以检举迟为罪,则继佑早而之荣迟,之荣罪
不应在继佑之下。今之荣以罪受上赏,而继佑以功受显戮,则是非颠倒极矣!诸法台幸
为参祥。”(按,继佑是继佐原名,因科举之错而从其误。)
据况周颐写的《眉庐从话》记载:“吴兴庄某作《明史》,以查伊璜列入校阅姓氏
。伊璜知即检举,学道发查存案。次年七月,归安知县吴某(吴之荣),持书出首,累
及伊璜。伊璜辩曰:“查继佐系杭州举人,不幸薄有微名。庄某将继佐列入校阅,继佐
一闻,即同检举,事在庚子十月。吴令为庄某本县父母,其出首在辛丑七月。若以出首
早为功,继佐之功当在吴某上;若以检举迟为罪,则继佐早而吴某后,吴某之罪不应在
继佐下。今吴某以罪受赏,而继佐以功受戮,则是非颠倒极矣。诸法台幸为参详。”各
衙门俱以查言为是。到部对理,竟得昭雪。遂与吴某同列赏格,分庄氏籍产之半。”
全祖望《鲒琦亭集》载:“惟海宁查继佑、仁和陆钎,当狱之初起即首告,为庭珑
慕其名,列之参校;故得免于罪。
据张岱的《快园道古》记载:湖州庄廷珑作明史,以查伊璜刻入校阅姓氏。伊璜知
,即检举学道,发查存案。此年七月,归安知县吴之荣持书出首,累计伊璜,伊璜辨曰
:“查继佑系杭州举人,不幸薄有微名,庄珑遂将继佑刻入校阅。继佑一闻,即出检举
,盖在庚子(1660)十月,吴之荣为庄廷珑本县父母,其出首在辛丑七月。若以出首早
为功,则继佑前之荣后,继佑之功当在之荣上;若以检举迟为罪,则继佑早而之荣迟,
之荣罪不应在继佑之下。今之荣以罪受上赏,而继佑以功受显戮,则是非颠倒极矣!诸
法台幸为参祥。”共衙门俱以查言为是,到部对理,竟得昭雪。遂与之荣同列赏格,分
庄珑籍产一半。”
查继佐门人沈起所撰《查东山先生年谱》:“清顺治十八年,庄史案将发时,“陆
子丽京(圻,字景宣,钱塘人)告先生曰:‘南浔有庄鑨者(字子相,湖州人,贡生)
作《明史纪略》,参阅姓氏首列东山(摘按,即查继佐),次范子文白(骧),次及某
,共十八人。(日记作廿一人)作序者李霜回(令皙)也。’先生殊骇,所谓大警者定
以此矣。拟牒当事,从刀笔家称此书不工。先生曰:‘吾三人不工,此书是仇庄,非善
。’因投牒督学,手著四六体,中一联:‘倘或犯于所忌,间有非所宜言。’并入范、
陆名于牒,范、陆不知也。率此一联,生三家三百余口。”
中华书局《查继佐年谱》也证实查继佐正是此案最早向清廷告发之人,年谱注引查
继佐《得案日记》曰:“……余自作牒四六体,投督学胡尚衡,亦不得报。余手启胡:
‘语陟鼎革而衡文,不知之乎?他日门户之忧,当与共之,勿谓此日不言,故警。’始
以原牒行湖府学,学官为赵君宋,温州人,颇有深望。时鑨已卒,父老七十余岁矣,自
言此书无不敬,可上闻。即奈何渔猎君宋毒之,详于府道。庄不得已,行千金寿知府陈
某………”
上面六则史料所述大体相近:庄庭珑慕杭州举人查伊璜之名,擅自将其列入《明史
》的参订名单,查伊璜得知后吓得心胆俱裂,为求自保,赶忙向学道检举告发,但学道
并未在意此事。七月,归安知县吴之荣再次告发,此书终引起清廷关注,遂大兴文字狱
,相关人等被捕杀殆尽。同列参校的查伊璜非但未伤毫发,反而因首告有功,“与之荣
同列赏格,分庄珑籍产一半”。
在《五石脂》中,记载更为翔实,但与上面几则略有出入,比如查继佐告密所得不
再是庄家财产的一半,而是十分之一,加上“十余舟”的器物。
”……同时以不列名而获免者,尚有四人……陆璘,查伊璜、范文白、陆丽京……
伊璜名继佐,海宁举人……咸负文望,列名参订中。庚子书成颁布,三人以不相闻,于
顺治十八年辛丑十二月,具呈学道胡尚衡,辨明其诬……之荣出首时,即谓庄胤成(即
君维)、朱佑明、查伊璜等共造此书。至公庭质对,亦坚执伊璜等主笔。查以递过检明
呈为词,吴复质其何不首督抚而独首学道。明系借此得赃名实两遂之计。查遂无词。囚
禁者逾时,既乃密求于粤中总兵吴六奇,事始得解。先是满官督抚上本,俱依之荣口供
,谓查系同谋造送。及吴为查营解,至定案时,遂一反其词。谓查三人,虽不比之荣之
发觉,亦系首事之人,依律颁赏。故之荣荫袭拜他哈哈番,并给朱庄财产十分之一。查
、范、陆亦得颁给器用什物。据《费恭庵日记》,谓曾亲见查等在慈感寺前领取朱、庄
家具,约十余舟云。”
《五石脂》中的详尽记载给我们讲述了事件的另一个版本:查继佐正是《明史》的
主笔之一,而不是其它几则史料中所述,是庄廷珑未经允可就擅自把他列入参订名单。
查继佐后来向学道首告,正是担心出事,预作自保准备。而之所以他的告发没有引起任
何关注,就是因为查继佐并不是真想把事情闹大,因为他希望借助修订《明史》而留下
美名,所以他的告发不过是串通学道而做的戏罢了。然而查继佐没想到知县吴之荣也会
告发此事,人家可是真告,所以很快就引来了朝廷的关注,他也被吴之荣告发。吴之荣
看破了查继佐的小心思,当庭质问他既然告发,为何“不首督抚而独首学道”,于是“
查遂无词”,被下狱囚禁。查继佐让家人密求粤中总兵吴六奇救命,在吴六奇的庇护下
,才于重审时“一反其词”,不仅无人再提查继佐曾经担任主笔之事,他还反罪为功,
嘉奖受赏。
“苍*宝之(明史),原本不可得也。问之庄氏,忌不与校。余素不一至南浔,偶
鑨弟廷钺束脯余门,曰:家史意独为之,不欲分人,且先生不须此。余遂有明史之役,
改曰罪惟录。九段摘按,查氏本人亦有心于明史,其告发庄氏之举,是否先有同道相薄
之意,后生借刀杀人之心,则难言。”
而在《查东山先生年谱》注引查氏《得案日记》中,我们又可以看到查继佐告密的
另一个版本和动机:庄家把新编撰的《明史》视为至宝,“不欲(把荣耀)分人”,不
让别人参与校对,列名其上。而“查氏(查继佐)本人亦有心于”靠明史扬名,所以对
庄家心怀不满;兼且文人相妒,希望对方无法成功,所以向清廷举发,希望能借刀杀人
,用心可谓十分歹毒。
上面几种大同小异的说法孰真孰伪,如今已难确证,但查继佐在《明史案》中担当
了一个既不光彩的角色,并在事后获利,却是众口一辞。以史料多寡来看,似乎第一种
说法最为可能属实。
五、金庸祖上查嗣庭遭受的文字狱
在《金庸传》中,曾有过一个“维民所止”的说法:说金庸的祖上查嗣庭因为“维
”、“止”二字给“雍正”去了头,所以引出杀身大祸,遭到文字狱的清洗。事实上,
“维民所止”的故事早已被考证出是金庸自己编出来的谎言,并藉此不知欺骗了多少人
。不过金庸的祖上,内阁学士兼礼部左侍郎查嗣庭,倒确实遭受了文字狱的清洗,他与
儿子拷死狱中,死后还被戮尸,全家流放,连江浙两省的士子都受到株连,六年内不准
参与举人和进士的科考。
此事就是著名的“查嗣庭案文字狱”,一直被金庸利用来混淆视听,遮掩其祖上查
继佐的不光彩行为。事实其实很简单:清朝有两大文字狱都与金庸祖上有关,一为《明
史》案,一为查嗣庭案。只不过在《明史》案中,其祖上查继佐是可耻的告密者;而在
“查嗣庭案”中,查家又成为受害者罢了。
其实查嗣庭案并不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文字狱。表面上看是雍正因为查嗣庭主持乡
试时命题不妥而降罪,将其下狱处死。内幕却是雍正意欲铲除国舅隆科多,而查嗣庭是
靠溜须隆科多爬至高位,属于铁杆隆党,所以便成为雍正首先要剪除的羽翼。所谓的“
出题不当”,不过是个借口罢了。在查嗣庭死后没几个月,隆科多便被处死。
显而易见,这场所谓的文字狱,不过是一幕披着文字狱外衣的权术争斗,具有极强
的政治色彩,与其它因讽刺满清、弘扬汉族文化而获罪的文字狱有本质区别。而金庸编
造“维民所止”的谎言,其用意也并不难猜:无非是想掩饰这场文字狱的独特性,尽量
将其与其它文字狱混为一谈,以让人们产生“金庸祖上也是反清文人,曾因弘扬汉族精
神招祸”的错觉。其实少年时读《鹿鼎记》,便感觉一开始文字狱那章与整体格格不入
,甚至有些多余。长大后才理解金庸这样做的高明之处:不仅巧妙地歪曲了事实,把“
明史案”的告密丑行全都推到了吴之荣身上,洗白了其祖上查继佐;更配合他在《金庸
传》中编造出的“维民所止”谎言,给自己塑造了一个“文字狱受害者后代”的高大形
象;同时更有力地掩饰了自己满人的身份,淡化了祖上曾任清廷高官的事实;还遮盖了
他在小说中吹捧满清的不公正立场,可谓一举数得。仔细回想一下金庸写的小说、评传
和杂文,对清初的几任皇帝(皇太极、努尔哈赤、顺治、康熙)都推崇备至,而自杀其
祖上查嗣庭的雍正之后,就再无溢美之词了。
笔者十分佩服金庸的心计,能如此不着痕迹地塑造起自己的光辉形象,从一个告密
者的后代摇身一变,成为文字狱受害者的传人,轻松就博取了人们的同情,可谓变被动
为主动,将虚伪隐藏于无形之中。金先生能将岳不群伪君子的形象刻画得那样传神,果
然并非幸致。
如果有人仍存疑虑,希望进一步了解此案的细节,请自行检索阅读陈伯良先生的考
证文:“清代查嗣庭案本末”。
六、金庸是满人还是汉人已不可考
《满族汉姓对照表》:“[查] 老姓,包括沙拉氏,以及加入满族的查氏(汉族)
等。”
“姓查的人百分之八十五是居于安徽、云南的少数民族,剩下的百分之十五则是满
族正白旗姓沙拉的一批满人改成的汉姓,以及后来加入满族的查姓汉人,主要居住在浙
江以北的几个省份。”
“海宁查氏原籍安徽婺源,系出春秋查子,以地为氏。元至正十七年,查瑜因避兵
乱迁居海宁袁花。自第三世,分南、北、小等三支,明清以来一直是‘文宦之家’。”
由上面这些资料我们可知,海宁查氏本是安徽、云南一带的少数民族,后迁居浙江
。满清入关后,部分满人改汉姓为查融入查氏,而部分海宁查氏中人又加入汉八旗子弟
,成为了满人。经过自元朝以来几百年的通婚和汉化,海宁查氏的血统已经变为汉、满
,和云南某少数民族的混合体,已经说不清是哪一族了。所以那些关于金庸是汉人还是
满人的争议可以停止了,这本就是一个说不清的话题。在金庸身上,很可能同时流淌着
汉人、满人、以及云南某个早已消亡的少数民族的血液。
七、金庸与海宁查家
海宁查家是海宁袁花的名门望族,其种族虽然已经混乱,但族谱还是比较确切地,
今存《海宁查氏族谱》二十册。自第七世起的排字辈份为:秉志允大继嗣克昌,奕世有
人济美忠良,传家孝友华国文章,宗英绍起祖德载光。在族谱中可以看到查良镛的序列
,所以金庸自称出于海宁查家还是比较可信地。金庸曾在1995年2月给浙源乡查传宦的
信中自称族叔,称对方为“传宦族侄”,还说到:“据长辈所言,我家的确于早年自婺
源迁浙江海宁,故我们应是本家。”
满清自入关以后,对汉人一直采取防范打压的策略,所以汉人中门庭显赫者甚少。
然而在康熙年间,以查慎行为首的叔侄数人同时在清廷居官,金庸就曾在《鹿鼎记》的
楔子中洋洋得意地炫耀海宁查氏“一门七进士,叔侄五翰林。”查家一时风光无限,全
族加入了汉八旗,后来满族式微后又有不少人悄悄改回为汉族。有些人把金庸祖上说成
是汉八旗包衣(即家奴),这是错误的看法,金庸祖上是正宗的旗人。
说起汉八旗,不似人们想象中,把死忠满清的汉人编在一起给个旗人头衔,在血统
上还是汉人。当时的规矩是“满汉不通婚”,而汉八旗是可以与满族统治族通婚地,与
汉人反不能通婚。所以随着血统在通婚中的变化,汉八旗人与汉人日益遥远,从实质血
统上蜕变成了满人。如今的纯满族血统已经非常少,大多数满族人其实都是汉八旗的后
代,所以人们把查家和金庸视为满人也是基本准确地。
当时满人排汉风潮甚浓,查家能得到清廷的赏识信任,实属异数。由此我们也可以
基本断定,当时查家与满人的关系颇为密切,是当时迎合清廷的模范家族。很可能有不
少满人改汉姓为查后,与查家进行了通婚等进一步的融合,遂更让清廷把查家当成“自
己人”来吸纳重用。
海宁查氏中出过不少显赫人物,查嗣瑮、查嗣韩都是“七进士”、“五翰林”中的
人物。据《查东山先生年谱》记载:“十四日,(查继佐)以痰喘故,拥衾危坐。夫人
诞期将近,远迩姻族以次踵至……族侄嗣韩、嗣瑮以次供饮饵之事。”由此可知,这二
人均为查继佐之从侄。而由族谱可知,查嗣韩为查慎行之堂弟,查嗣瑮为查慎行之亲二
弟,所以查慎行亦为查继佐之族侄。而由族谱可知,查嗣庭是查慎行的堂兄,金庸误将
其当作查慎行的亲兄。
海宁查家枝繁叶茂,人丁无数,金庸很可能出自其中默默无闻的一支。虽然金先生
公然扬言自己祖上是翰林院编修查慎行,却无法提出任何证据,所以未尝没有攀附高枝
以自抬身价的可能。不过既然他如此宣称,那查慎行的族叔查继佐自然也就与他有了关
联,是他的族祖。此人当年告密的行为颇不光彩,金庸虚荣好名,自然担心影响到自己
苦心塑造的“根红苗正”的良好形象,这正是他在《鹿鼎记》中竭力歪曲真相,美化查
继佐的主要原因。
八、尾声
因为康熙待查家甚厚,所以金庸知恩图报,在《鹿鼎记》中拼命吹捧美化其人,将
这个杀人如麻的刽子手硬生生塑造成了天下少有的圣君。而且出于对清廷的感恩和旗人
内心的归属感,金庸对美化满清可谓不遗余力。《鹿鼎记》中整篇颠倒黑白,施琅之流
成为正面人物,陈近南这样的反清义士反倒成了保守偏执、目光短浅之辈。《鹿鼎记》
发生于满洲人入关不久之时,其时满人正到处圈地,把汉族百姓化作奴仆,大搞民族压
迫。同时各处叛乱造反,并于邻国征战不休,百姓在战火流离和军费引发的苛捐杂税中
辗转挣扎,饱历艰辛,卖儿卖女者不计其数……但在金先生的书里,却借韦小宝之口,
将其描述成社会安定和谐,广大汉族百姓丰衣足食,“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人人
有书读,人人有钱挣”的盛世天丅朝。中国这几百年来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割地
二十五万平方公里的“尼布楚条约”,也被瞪眼说成是大捷后的“平等条约”。如今“
康乾盛世”的谎言早已被揭破,稍涉清史的人都知道当时其实是“欠糠盛世”;而且即
使傻子也明白,大捷之后只会抢来领土,而决不可能去割地乞和地。
金先生对满清的偏袒和对历史的歪曲遭到了很多正直之士的不满,对他知根知底的
武侠宗匠梁羽生就曾谴责他是伪中华,以中华之名,行满独之实。李敖对其的评价则更
为尖刻:“只有无知的人才看他的书,他在我看来只是一泡狗屎!”
其实在笔者眼中,金庸的人品虽劣,但小说写得还是相当不错地,李敖的话未免有
些偏颇。不过金庸一生沽名钓誉,江郎才尽后,为了避免折损如日中天的名声,便沉湎
在过去的成就之中,更不思突破进取,不肯再动笔写新的小说,大好年华和满腹才情皆
被虚掷,实在令人扼腕。如果单纯的固步自封也就罢了,偏偏他又不甘寂寞,时不时跳
出来搞些噱头。金庸年轻时侯还装地道貌岸然,清高到好似不食人间烟火。然而到了晚
年,或许是觉得自己年龄大了,时不我待,对虚名的渴望便开始大炽,再顾不得虚饰伪
装,四处毛遂自荐,其虚伪和虚荣表现得尤为明显。到浙大得个名誉头衔,跑到华山搞
个“华山论剑”,给自己“封禅”,去少林寺在一群庸人的追捧下做做“武林盟主”…
…还多次在镁光灯前,用貌似谦逊淡泊的语气,暗暗地抬高自己,邀买虚名,其所作所
为可谓俗不可耐。而在这些低俗的举止中,金庸也将自己哗众取宠的浅薄之态暴露在了
世人之前。原先金先生还在浙大混了个客座教授,时不时讲上几节历史课,可自从那次
因为历史知识太差,被学生嘘下台后,金先生也与那三尺木桌绝缘了,总算让大家都松
了口气。失落的金先生近年来又有了新点子,把他那几部宝贝小说改来改去,试图让自
己能够重新吸引公众眼球。怎奈其才华已尽,修较出的新版《金庸全集》也在一片骂声
中惨淡收场。
金庸年青时好色凉薄,抛妻弃子,离异后还在访谈中洋洋自得地说什么“男人嘛,
总是比较浪漫。”显然对自己花心搞外遇毫无愧意。金先生年青时竭力追逐财富和功名
,在雄心勃勃赶赴北京,意图从政却饱受冷落后,终于放弃了权欲,开始寄心于武侠创
作。他在自己的作品中频频嘲讽醉心权欲者,其实恰是出自一种“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的妒嫉心态。金庸一生虚伪好名,为了吹捧自己祖先,以把自己塑造成世家大族的子
弟,不惜多次扯谎,歪曲伪造历史。其实在如今的年青人眼中,什么家族谱系早已成了
过往云烟,根本没人会在意他十几代前的祖先是满人还是汉人,是旗人还是包衣,是反
清烈士还是告密小人。这些陈年黄历,也只有金庸这种观念还停留在上个世纪的耄耋老
人才会在意。今人关注的,除了他那十五本写得确实很不错的小说外,也唯有他那满嘴
的谎言、诚信的缺失、对历史真相的歪曲、在小说中对明朝的诋毁,和那对满清不遗余
力的美化……
金庸的小说长存。但金庸本人,可以休矣!
M****7
发帖数: 2334
2
李敖对其的评价则更
为尖刻:“只有无知的人才看他的书,他在我看来只是一泡狗屎!”
1 (共1页)
进入Histor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我猜网上的"刘亚洲《甲申再祭》"一定是伪作袁腾飞为什么如此仇视明朝?
懂明史的请进来蒋介石和毛主席与苏联签定的两份《中苏条约》之比较
杨嗣昌算有本事吗????北洋水师三巨舰归宿:镇远舰服役日本海军17年
自爆有中国血统 法国球星里贝里是朱元璋后代?(图) (转载)1886年 北洋水师扬威日本“长崎嫖妓事件”
真相歪曲者----旗人金庸的真面目zz问个问题
金庸原来是个满清遗老Re: 为什么有人还在贩卖蔡东蕃的破烂货?
金庸的那点龌龊事儿 (zz)《明史》中的日本
到底是谁龌龊——驳《金庸的那些龌龊事儿》zz我来归纳一下明朝灭亡的原因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查继佐话题: 金庸话题: 明史话题: 查家话题: 之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