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Military版 - 转贴:关于阿波罗登月的各种质疑及相关讨论的专题
相关主题
没有任何一幅影像画面能在太空背景中见到星星2015最强探月科普(正式版)----5分钟证明阿波罗“月面活动”全是地面拍摄(兼答有关米国送中国1克“月壤”的问题)
关于美国登月造假的部分质疑论据谈美国登月,中国将是真正第一次登上月球的国家
斯诺登再爆美国1969年登月是造假,震惊世界(组图)嫦娥二号终结阿波罗登月真伪之争
月面反射镜和载人登月无任何关系我为什么相信登月是真的
登月肯定是假的谈美国登月,中国将是真正第一次登上月球的国家
从嫦娥玉兔传回的照片看美国登月的一大疑点狗来的:关于登月直播信号传输问题的讨论
登月牽涉太多人、太多細節登月这个事,我老几年前就研究了,基本上是假的 (ZT)
阿波罗登月冒出来的bug越来越多了,看看这个(共济会资料)20世纪冷战最大的欺世谎言:阿波罗登月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阿波罗话题: 月球话题: 登月话题: 登月舱话题: 月面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S*******s
发帖数: 13043
1
http://www.ccthere.com/thread/1301542/
关于阿波罗登月的各种质疑及相关讨论的专题
随园过客
看来有必要做一个中文专题了。
网上关于登月的英文资料非常丰富,NASA关于登月各种试验的论文也都是公开的,其实
如果自己花些功夫作些研究不难得出正面的结论。但是再丰富的资料也架不住有人看不
了不去看或者看不懂,只抱着几篇中文网文不放。而中文的相关文章就那么一两篇源头
文,不知道转过几次手的。
这其中有一个是“墨西哥《永久周刊》科技版刊载了俄罗斯研究人员亚历山大。戈尔多
夫的文章《本世纪最大的伪造》”。另一个则是不知哪里来的“美学术界著名物理学教
授哈姆雷特”的质疑。拿墨西哥杂志转载俄罗斯人来说事大概很有意义。而在这个是女
的都是美女的时代,没人问问这位“美学术界著名物理学教授”到底是谁也实在很正常
吧。
所以产生了做一个中文专题的想法。
建议这样吧,在此专题下面把各种质疑都列出来,然后用回文的形式发一些双方各自的
论点。如果题目上带上“正方”“反方”字样也便于河友参考就更好了。我先写几个抛
个砖,希望引出更多的玉来
疑问:阿波罗登月录像问题
阿波罗登月录像带在地球上摄制通过录像分析,宇航员在月面的跳跃动作、高度与地面
近似,而不符合月面行走特征。
正方解释:录像速度 花4
这类问题看似合理,其实往往都没有想到一个问题,就是宇航员带上月球的摄像机有好
几个,性能指标不同,如果不知道就用地面电视的常识来分析就会闹笑话。比如阿波罗
11登月那个用来实况电视转播的摄像头是10祯每秒,而不是普通电视的25 祯每秒,而
为了转播电视台又转成了25祯每秒。时间上2.5倍的关系转化成重力加速度恰是6.25倍
,约等于地球和月球的引力比。不搞清原始带是哪一种,就无法判断录像上各动作所用
的真正时间,费力去算加速度再得出落地时间与地面近似,从而得出录像在地面拍的结
论实在没有意义。
疑问:月面根本没有安装激光反射器
根据美国某天文台的数据可以计算得知,现在在地球上用激光接收器收到的反射光束强
度只是反射器反射强度的1/200。其实,这个光束是由月亮本身反射的。也就是说,月
球上根本没有什么激光反射器。
方解释:这种疑问完全是逻辑混乱 花5
这个显然是逻辑混乱,“只是反射器反射强度的1/200”就能得出“光束是由月亮本身
反射”的结论吗?月面漫反射的光强度在穿过这么长距离之后能居然能是角反射器反射
理论值的1/200,太牛x了。月面都是晶体吧。
至于为什么会比理论值低,太多原因了。大气,灰尘蒙上反射镜,等等等等。
除了阿波罗放的三个反射镜,苏联无人探月飞船也放过两个。这些反射镜的位置都是公
开的,被世界好几个观测站用来测地月距离,美国的,法国的,日本的等等。苏联的两
个反射镜中的一个只在最初一段时间有反射信号,后来就再也找不到了。阿波罗15放上
去的那个最大,一直是反射最佳目标。这说明什么问题?说明地面的科学家对哪里有反
射镜哪里没有反射镜清清楚楚,甚至那里以前有后来没有了也清清楚楚,更不要谈分不
清月面反射还是角反射镜反射了。
62年MIT的学者第一次用红宝石激光照过月球,无反射镜,很多人引用这次试验来说没
有反射镜月面反射会如何如何,比如光斑有2公里,光斑从地球上都可以看见等等等等
。很不幸,这些都是错误的。
那次试验在三天时间内共做了4组,因为反射回来的光太少,地面根本无法进行有效距
离测量,所以试验是这样进行的。我们大致知道地月距离,也就大概知道来回的时间,
再测量以此时间为中心的0.5毫秒内总共收到了多少个光电子,把此数据和无激光照射
时0.5毫秒内收到的光电子数(这个是噪声信号强度)比较来得出是否收到了月面反射
光的结论。当然收到的光要经过一个7A宽的过滤器来专门监测红宝石激光(波长为
6942A)附近频段。四组结果, 平均噪声为1.11到1.52,有反射光时的值增加了0.11到
0.80个光电子,其中一组结果在噪声标准差之内,无结论。另一组在两倍噪声标准差,
另两组是噪声信号标准差的四倍。
这个实验证明了激光的确找到了月球并有反射,但是同时这样照射是无法进行精确距离
测量,误差为光在5毫秒内传输距离,即1.5公里。至于光斑有多大,最多做一些理论计
算,根本无法验证。在这7A宽的光谱内,能量增加不到2/3,再除以可见光的带宽,才
能得出月球亮度被激光照射后增加了多少,地面上根本不可能用肉眼看到什么光斑的。
这也是阿波罗要往月球上放反射镜的原因。阿波罗11号放置反射镜之后一个月内地面就
成功进行了测距。最新的测量已经能够到达毫米精度,使用阿波罗15号放置的反射镜。
疑问:对土星五号火箭的质疑
现代航天飞机只能把20吨载荷送上低轨,而当年的土星五号却能轻而易举地把100吨以
上载荷送上地球轨道,将几十吨物体推出地球重力圈,为什么后来却弃而不用,据说连
图纸都没有保存下来?
正方解释:提问者资料有问题 花2
土星五号除了送阿波罗登月,其简化型还送过75吨的空天实验室(skylab)空间站。空
天实验室在天上转了很久,被很多观测站探测到。有一位空天实验室的宇航员还曾做过
实验,从空天实验室上肉眼看不到长城得用望远镜才看得到,不过京杭大运河倒是可以
用肉眼看见。如果土星五不存在,哪个火箭能送这么重的东西?
关于土星五图纸丢失,这个NASA辟过谣,原来的图纸的确被销毁了,但是早就在缩微胶
卷上有做好了完整拷贝。
至于为什么现在不用了,谁家还在用电子管收音机吗?造土星五的技术早过时了,配件
都根本没人造,哪里那么容易就重新造一台。再说又根本没有要用到这么大载能的事,
航天飞机足够应付了。
谢谢补充,对,能源号也可以
不过能源号首次使用是在87年了,比天空实验室上天晚了14年。
大推力运载火箭是载人登月的关键。所以苏联当时也发展过大推力火箭,叫N1,代号大
力神。设计工作从50年代末60年代初就开始了,尺寸和土星五差不多,最大设计载运能
力是95吨,比土星五小一些。不过研发过程很不顺利,多次失败,导致最后到75年整个
计划被取消。
能源号是76年开始研制的。有意思的是能源号推力最大的那种配置也被叫做大力神,可
以载运175吨。
原来的图纸的确被销毁
NASA有关人员专门作了澄清,NASA's Office of Inspector General的官员Shawcross
就说土星五号图纸的缩微胶卷就保存在马歇尔航天中心,联邦档案管东南地区中心(在
Georgia)就有2900立方英尺的有关土星五号文件档案。
S*******s
发帖数: 13043
2
疑问:当事人对此保持沉默,很可疑
对以上这一切美国政府一直没个交代,而知情者由于担心生活和安全受到影响,甚至可
能直接遭到了胁迫,至今对此沉默不言。阿姆斯特朗依然拒绝参加任何记者招待会、签
名或合影,30年来他选择了沉默。这又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疑惑。
正方解释:提问者没搞清基本事实 花1
美国政府的态度很清楚。好几位总统为登月宇航员发过奖章。NASA根本不用回答这种无
稽之谈,NASA的各种资料和报告都明明白白,而且大多数都公开在网上。至于阿姆斯特
朗,CBS的60分钟节目在05年11月6日对他有过登月第一人的专题采访,此次采访还获得
了当年的艾美奖。
“Outstanding Interview in a News Magazine: "First Man" — Ed Bradley speaks
to Neil Armstrong in a rare interview with the first man on the moon. Mitch
Weitzner, Kara MacMahon, producers; Matthew Danowski, editor.”
疑问:百分之20的美国人都相信登月是假的
正方解释:提问者没搞清基本事实
Gallup在99年专门做过一次民意调查,结果是6%的人认为是假的,89%的人认为是真的
,5%不置可否。以前95年时代杂志和CNN也做过同样调查,结果是6%认为是假的,83%认
为是真的,11%不置可否。这里是原联结:http://www.gallup.com/poll/1993/Did-Men-Really-Land-Moon.aspx
疑问:着陆地点没有明显火箭发动机烧过的痕迹
火箭下降过程中吹掉灰尘,为什么还会有脚印,
火箭着陆时为什么不融化岩石,月球岩石基本就是火成岩,熔点2000度而火箭发动机气
体温度高达7000度。
正方解释:不要被“常识”迷惑 花5
这里说的都是关于下降到着陆过程中火箭发动机的问题,所以一起来回答。有几个因素
要明确。
第一,登月舱是以横着的姿态下降飞行的,只在最后阶段才转过来竖直向下,而且在转
成垂直后登陆舱仍然横着飞了一段才开始垂直向下。这就是说火箭发动机正吹着陆地点
的时间很短。
第二,在竖直下降过程中发动机喷力是在不断调小的。下降发动机的推力最小可以到
1000磅左右,就是着陆录像里宇航员不断重复的10%。另外还有一种算法,就是算出着
陆时登月舱有多重(月球重量),这就是需要多大推力可以抵消登月舱在月球上的重力
。这样算的结果是大约2500磅(登月舱下降过程中烧掉了大约17500磅燃料,这样着陆
质量为15000磅,换成月球重量就是大约2500磅)。这样的推力大约只是波音737发动机
的1/10。
第三,在登月舱的支脚下面有1.6米长的探杆,探杆一碰到地面就关闭火箭发动机,所
以在工作的火箭发动机离地面最近时候喷口离地面也还有一段两米多的距离。
第四,月球没有空气,所以没有空气来帮着推灰尘,扩大喷射物的作用,只有喷射物直
接打倒的尘土才会受影响。再考虑前面说的推力和影响时间都不大,受影响(尘土被吹
走)的月面范围不会很大,集中在着陆点下降火箭喷口附近很小范围内。
总体来说,登月舱的下降火箭并不是那么巨大,对下面月面会吹起不少尘土(比如阿波
罗11下降的录像中可以很清楚看到),但是其实力量不是那么的大,时间也很短,又没
有空气来“扩大战果”,能否把附近大范围内厚厚的土吹光让人无法留出脚印实在很难
说。而且这跟着陆地点地质很有关系。比如这张阿波罗11的照片链接出处被很多人引用
,它上面显示喷口正下方有比较清晰的火箭发动机吹过的痕迹。很显然,宇航员对着陆
没有太多痕迹也觉得有些意外,所以特意找了一下,拍下这张照片。
另外还有一点要注意的就是从着陆到宇航员打开舱门到月面,其间有10个小时的时间间
隔,登月舱着陆过程中吹起的尘土有足够时间又落回到月面,这对留下足迹也有帮助。
关于温度,那个7000华氏度的数据是大型火箭发动机燃烧室内部温度。登月舱下降火箭
燃烧室温度大约4000华氏度,等到在喷口时就低得多了,大约是2800度,一出喷口因为
是真空,更会急速减为1000度左右。着陆地点是月球土质不是火成岩,烧熔特性不一样
。与之对比,烧最原始的陶土器至少要900华氏度的温度,还得烧很长时间。至于烧化
沙子做玻璃,那得要2500-3000华氏度的高温。另外如前面说到的,受喷口烧灼时间很
短,所以看不到烧熔情况并不稀奇。
S*******s
发帖数: 13043
3
疑问:不做无人登月试验就放宇航员太危险
正方解释:提问者了解情况不够全面 花7
首先要认清一点,美国月球计划的目的很清楚,就是肯尼迪61年说的在本年代(60年代
)结束前把人送上月球。对这个计划的各环节,即使金钱不是问题,时间也是。NASA肯
定无法试验各种大小可能的情况,所以只能有选择的去做最重要的实验。
相对于其他环节,从月面起飞不是什么困难的环节。美国的登月设计采用的是分体登月
方案,指令舱和登月舱分开。登月舱登月时指令舱在100公里左右高的轨道绕月飞行。
要知道200公里以上才算地球的近地轨道。100公里高,再考虑到月球引力小,无空气阻
力等等因素,从月面起飞到达这高度真的不算什么。更何况整个登月舱也是分成两部分
,下降部分(占总重2/3)和上升部分(占总重1/3)。离开月面时把下降部分留在月面
作为上升部分的发射平台。格鲁门(上升部分的承包商)对这问题早就说得很清楚,对
上升段而言,可靠性是主要的难点,其他问题都很简单。所以他们选了一台很小很简单
的火箭发动机。
登月舱在地面就做过多次各种试验来论证,还有专门的模拟器让宇航员练习着陆。
然后是近地轨道试验。登月舱的第一次飞行(无人)是68年一月阿波罗5号把它带到近
地轨道上做变轨试验以验证它的推进系统可以胜任月面起飞和各种变轨操作。再下一次
阿波罗9号的飞行就是带着登月舱(这次有载人)和指令舱在近地轨道试验有人操作的
变轨和与指令舱对接。再下一步阿波罗10号带着全套装备到月球轨道重复上一次的实验
。这次试验中登月舱先测试了下降火箭,甚至降到了离月面只有15公里的高度,然后丢
掉下降部分,用上升部分回来和指令舱对接,再返回地球。
我个人认为这样的准备是相当的充分了。
那种试验100%登月舱无人登月再返回的实验其实是不可能而且也没意义的。在当时的计
算机技术水平下,是不可能让计算机自动控制这个登月舱做全套设计操作的,很多操作
必须依赖驾驶员。而且为了试验点火离开月面这么简单一件事,要克服让登月舱自动离
开指令舱,自动下降高度软着陆等等复杂得多的步骤,是不是有些本末倒置了。
另外关于无人试验,阿波罗计划中自己虽然没有专门发射过从月球返回的探月器,但是
曾要求喷气实验室的勘探者计划代为做过一些实验,其中就有在勘探者着陆后再次点火
来考察飞尘等情况的实验。
美国并非没有进行过无人探月试验,不过那些试验不在阿波罗计划中,不是NASA本部负
责,由NASA的喷气实验室专门负责。这些无人探月行动为阿波罗载人登月作了很多前期
测量等铺路工作。只不过在载人登月的光环对应之下,这些无人试验往往被人忘掉,以
至于会有这类问题。说阿波罗没有进行无人试验就上宇航员其实只是质疑者自己不了解
这些情况罢了。
探路者(Ranger)系列是59年到65年,分三个阶段。其中第二阶段计划送三个探月器上
月球硬着陆,这些探月器带电视摄像机,放射探测器,震动探测器等仪器。不过这三次
都失败了,没有一个上了月球。第三阶段发射了四次,都成功了,但是其中第一次电视
摄像机坏了,没有发回任何图像。其余三次的探月器在绕月过程中直到在月面坠毁每次
都发回了5000张左右的月面照片。
勘探者(Surveyor)是一吨左右重的无人单程探月器,共在66年9月到68年一月期间发
射过7次,一次失败。其中勘探者3号的部分残骸被阿波罗12带回。专家在带回的残骸中
电视摄像机内衬海绵内部发现微生物,判断是当初制造过程中的,由此判断地球微生物
可以在太空生存。
疑问:阿波罗的通讯系统不足以传输电视信号
正方解释:对阿波罗无线通讯设备了解错误 花28
修改注:又去读了一遍“哈姆雷特教授”的原文眉间尺:【原创】呼应“我不是马甲”
对登月的看法,发现其主要问题倒不是对通讯原理理解方面的问题,而是对登月通讯设
备参数想当然,所以在本文相应作了些修改。
既然有人提出了这个问题,那就说明还是值得放进这个专题里的。就借此机会详细解答
一下吧。
反方这里的计算充满了很多对阿波罗通讯系统参数的臆测,不过和实际情况相差太远,
这直接造成了其结论错误。前面已经有河友作过反驳代码ABC:【原创】关于通信知识的
扫盲,所以原理方面我就不再多废话了。这里我再仔细介绍一下阿波罗的通讯系统,同
时作些有针对性的计算。
阿波罗的通讯系统采用的是“统一S波段”系统,简称USB。对于这一系统,NAS
A在其SP-87文件中有详细介绍。
为了保持与阿波罗保持联系,NASA总共在三个地点(美国加州,澳大利亚,西班牙
,差不多等经度间隔)建了6套深度空间通讯系统。每地两套,一套主用一套备用。这
些系统采用的是85英尺(26米)的定向通讯天线。除了这些保持和月球通讯的站,
另外还有一些装备了30英尺天线的通讯站和通讯船用来填补深度空间通讯站的覆盖空
白,保持在发射和在地球轨道上和登月舱的联系。这些近距通讯设备包括了总共11个
地面站和3艘通讯船。
30英尺天线的波束发散角在USB波段大约是一度。它对飞船的跟踪除了需要预知轨
道数据外,还需要一个3英尺10度波束发散角的小天线来辅助进行初步捕捉。
不过在月球轨道和月面的通讯,包括电视转播都是由深度空间通讯站来做的,所以我们
的分析也集中在它的配置上面。因为这些通讯站发射功率是万瓦级的,所以上行链路不
是问题关键,我们主要考虑的是下行,即月球到地球的通讯。下面的计算也针对下行链
路。
前面说过这些地面的深度空间通讯站使用的是85英尺天线,它们的接受增益为52。
5dB。在月球端指令舱的高增益天线是可调的,波束发散角越小,增益越大。分别可
以调成7。4,23,和28。4dB。发射功率也有两档,5W和20W。不过我们
当然更关心的登月舱的情况,因为电视信号是直接从那里来的。登月舱有两个抛物面天
线,一个是2英尺,发射增益为20。3dB。另一个是在月面时与地球通讯的主天线
,是一个10英尺的抛物面天线,3dB波束发散角是3度,发射增益为34dB,功
率为20瓦(经过各种设备衰减,我们假设离开天线的实际功率为12瓦,也就是11
dBW)。
自由空间(真空)信号衰减公式是这样:衰减=20xlog(d)+20xlog(
f)-147.56。其中d是距离,单位为米(地月距离是384400000米)
;f是频率(USB中心频率大约是2300兆周)。这样算出来对于USB来说从月
球到地球的信号衰减为211。5dB。
地面接收天线和登月舱发射天线的增益分别为52。5和34dB,所以收到信号强度
是发射信号强度再减去125dB(即52。5+24-211。5)。也就是说11
dBW的发射信号到接受时变成了-114dBW。
接收设备噪声性能很好,加上主通讯站可以用制冷方法降低接受设备温度来减低设备电
热噪声(设计温度指标是零下63摄氏度)。整个USB站的频段对应噪声应该是-135dBW
左右。专门收某个某几个子频段的设备噪声可以更低。比如登月实况转播的电视信号只
占用500KHz,是一种特别的320行10祯每秒的黑白电视信号,这样对于专用接受电视信
号的设备,垓段噪声仅为-148dBW。当然实际应用中还会有其他衰减,但是如此大的信
号边际有足够的能力来满足绝大多数情况下的通讯要求。
一般来说,在有线电视同轴缆里面的电视信号如果达到40-45dB信噪比,那么收
看质量就非常好了。普通电视天线接收需要12-16dB的信噪比。从另一种大家熟知的技
术,WiFi11g的带宽是20兆,比USB还小一些,如果有20dB的信噪比,
基本可以有18兆的数据物理层速率了。
“哈姆雷特”的计算中,前面热力学的计算有一定道理,但是到后来联系实际情况对登
月舱设备的假设就和实际差的太远了。登月舱带了比他可惜想象得到的还要大得多的抛
物面天线。
另外从他恐怕也不知道如何从热力学计算通讯容量(就是香农极限,其实那些热力学计
算就是推香农极限公式的前半部分),所以他的后半部分就生搬了两个不知哪里来的数
字1.6K和51.2K。我不知道他的两种通讯的数据是那里来的,反正是不正确的。举例来
说,USB的指令信号是数字式的,采用BPSK调制,每一位的长度(对BPSK而言也就是
symbol length)是3KHz。所以在USB频率,单是指令信道就是700多kbps。
另外USB之所以叫USB是因为它在总带宽(大约20兆赫宽度)内分了很多小的子频道,分
别给跟踪,指令,声音,电视等等不同通讯。前面说的指令通讯只是其中一种罢了。当
然对于有的通讯任务,需要带宽比较大,这就需要关掉一些任务,把它们的子频道让出
来。比如在传高质量电视的时候就需要关掉了一些其他通讯来给电视讯号提供更多的带
宽。在执行不同任务时宇航员可以自行选用最合适的组合。
其实USB在不少其他探月任务中都用过。最初喷气实验室研发这套系统就是为了让无
人探月器勘探者号可以往地球发电视讯号。勘探者用的电视摄像机和登月的阿波罗用的
差别不大。另外不少的探月器,包括一些苏联的探月器,都往回传电视图像的,只不过
没有有USB系统,没有实况转播罢了。如果要从电视转播角度来否定阿波罗的登月实
况,必须否定所有这些系列的月球图像才行。
补充一点 花9 韩亚梓
登月舱的天线如你所说有两个,舱顶的天线较小但随时可用,大天线需要宇航员EVA中
手工放置。阿波罗11号进行首次EVA的时候大天线还无法开启,所以用的是小天线。为
了弥补信号不足的问题,NASA用澳大利亚的Parkes射电望远镜来进行接收。这个天线的
直径是64米。原本的计划是在登月舱成功着月后先休息一阵,等到月亮在澳大利亚升到
半空了才出舱,这样转播效果会很好。结果宇航员们觉得状态很好,要求立刻出舱。这
时月亮还没在澳大利亚升起,为此澳方还担心了一阵。不过幸好穿宇航服耽误了时间,
最后EVA开始时还是赶上了。
d****o
发帖数: 32610
4
我觉得阿波罗显然是真的,但是这解释越描越黑还不如不解释:
比如阿波罗11登月那个用来实况电视转播的摄像头是10祯每秒,而不是普通电视的25
祯每秒,而
为了转播电视台又转成了25祯每秒。时间上2.5倍的关系转化成重力加速度恰是6.25倍
,约等于地球和月球的引力比。不搞清原始带是哪一种,就无法判断录像上各动作所用
的真正时间,费力去算加速度再得出落地时间与地面近似,从而得出录像在地面拍的结
论实在没有意义。
S*******s
发帖数: 13043
5
解释很合理呀。
同样的自由落体,月球上1秒钟以后速度应该是地球上的1/6,就是1.63m/s。但是因为
快速放映,看起来的速度速度增加到2.5倍,就是4.08m/s,而且这个加速实在0.4秒放
映完毕的,看起来的加速度就是10m/s,和地球上差不多。

【在 d****o 的大作中提到】
: 我觉得阿波罗显然是真的,但是这解释越描越黑还不如不解释:
: 比如阿波罗11登月那个用来实况电视转播的摄像头是10祯每秒,而不是普通电视的25
: 祯每秒,而
: 为了转播电视台又转成了25祯每秒。时间上2.5倍的关系转化成重力加速度恰是6.25倍
: ,约等于地球和月球的引力比。不搞清原始带是哪一种,就无法判断录像上各动作所用
: 的真正时间,费力去算加速度再得出落地时间与地面近似,从而得出录像在地面拍的结
: 论实在没有意义。

d****o
发帖数: 32610
6
拍的时候一秒十帧怎么可能“实况转播”成每秒25帧?

【在 S*******s 的大作中提到】
: 解释很合理呀。
: 同样的自由落体,月球上1秒钟以后速度应该是地球上的1/6,就是1.63m/s。但是因为
: 快速放映,看起来的速度速度增加到2.5倍,就是4.08m/s,而且这个加速实在0.4秒放
: 映完毕的,看起来的加速度就是10m/s,和地球上差不多。

t**d
发帖数: 6474
7
真扯淡!
每秒10幅的录像转成每秒25幅的,电视转换的人不会傻到跟楼主一样不知道怎么插幅,
以至于一秒
的录像在0.4秒内就放完了。照这个办法,我靠,目前240HZ的LED TV放过去的电视节
目,那过去的人类速度堪比外星人速度呀。
-------------------
正方解释:录像速度 花4
这类问题看似合理,其实往往都没有想到一个问题,就是宇航员带上月球的摄像机有好
几个,性能指标不同,如果不知道就用地面电视的常识来分析就会闹笑话。比如阿波罗
11登月那个用来实况电视转播的摄像头是10祯每秒,而不是普通电视的25 祯每秒,而
为了转播电视台又转成了25祯每秒。时间上2.5倍的关系转化成重力加速度恰是6.25倍
,约等于地球和月球的引力比。不搞清原始带是哪一种,就无法判断录像上各动作所用
的真正时间,费力去算加速度再得出落地时间与地面近似,从而得出录像在地面拍的结
论实在没有意义。
S****o
发帖数: 503
8
一秒十帧的视频用专门的监视器显示,然后再用普通的电视摄像机对着监视器拍。
纯低科技:)

【在 d****o 的大作中提到】
: 拍的时候一秒十帧怎么可能“实况转播”成每秒25帧?
p********o
发帖数: 8012
9
这样会看到刷新率不同带来的横条吧

【在 S****o 的大作中提到】
: 一秒十帧的视频用专门的监视器显示,然后再用普通的电视摄像机对着监视器拍。
: 纯低科技:)

d****o
发帖数: 32610
10
这样就没有解释里面说的播放速度2.5倍差别了嘛

【在 S****o 的大作中提到】
: 一秒十帧的视频用专门的监视器显示,然后再用普通的电视摄像机对着监视器拍。
: 纯低科技:)

相关主题
从嫦娥玉兔传回的照片看美国登月的一大疑点2015最强探月科普(正式版)----5分钟证明阿波罗“月面活动”全是地面拍摄(兼答有关米国送中国1克“月壤”的问题)
登月牽涉太多人、太多細節谈美国登月,中国将是真正第一次登上月球的国家
阿波罗登月冒出来的bug越来越多了,看看这个嫦娥二号终结阿波罗登月真伪之争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S*******s
发帖数: 13043
11
当时的实况转播是怎么样的?
如果延时几十分钟或者发一小段buffer一会再发一小段,就很好解释了。

【在 d****o 的大作中提到】
: 拍的时候一秒十帧怎么可能“实况转播”成每秒25帧?
S*******s
发帖数: 13043
12
这个不罕见呀,老电影不都是快动作么。

【在 t**d 的大作中提到】
: 真扯淡!
: 每秒10幅的录像转成每秒25幅的,电视转换的人不会傻到跟楼主一样不知道怎么插幅,
: 以至于一秒
: 的录像在0.4秒内就放完了。照这个办法,我靠,目前240HZ的LED TV放过去的电视节
: 目,那过去的人类速度堪比外星人速度呀。
: -------------------
: 正方解释:录像速度 花4
: 这类问题看似合理,其实往往都没有想到一个问题,就是宇航员带上月球的摄像机有好
: 几个,性能指标不同,如果不知道就用地面电视的常识来分析就会闹笑话。比如阿波罗
: 11登月那个用来实况电视转播的摄像头是10祯每秒,而不是普通电视的25 祯每秒,而

d****o
发帖数: 32610
13
延时几十分钟就该算录播了,不算实况吧
如果放一秒卡一秒半来缓冲,应该也看不出加速感

【在 S*******s 的大作中提到】
: 当时的实况转播是怎么样的?
: 如果延时几十分钟或者发一小段buffer一会再发一小段,就很好解释了。

S*******s
发帖数: 13043
14
一秒的放映相当于月球上2.5秒,足够宇航员跳起落下了

【在 d****o 的大作中提到】
: 延时几十分钟就该算录播了,不算实况吧
: 如果放一秒卡一秒半来缓冲,应该也看不出加速感

b***n
发帖数: 1210
15
5毫秒光传播1.5公里?
m**********2
发帖数: 6568
16
哈姆雷特是谁,可以问方舟子。当年刚有互联网中文讨论组的时候,这俩掐的主题就是
登月。就象现在的虎肉和琪薇将军
1 (共1页)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共济会资料)20世纪冷战最大的欺世谎言:阿波罗登月登月肯定是假的
现在看来美国登月的确是科学骗局从嫦娥玉兔传回的照片看美国登月的一大疑点
登月有一点不太合逻辑登月牽涉太多人、太多細節
我实在难以相信阿波罗登月舱的返回阿波罗登月冒出来的bug越来越多了,看看这个
没有任何一幅影像画面能在太空背景中见到星星2015最强探月科普(正式版)----5分钟证明阿波罗“月面活动”全是地面拍摄(兼答有关米国送中国1克“月壤”的问题)
关于美国登月造假的部分质疑论据谈美国登月,中国将是真正第一次登上月球的国家
斯诺登再爆美国1969年登月是造假,震惊世界(组图)嫦娥二号终结阿波罗登月真伪之争
月面反射镜和载人登月无任何关系我为什么相信登月是真的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阿波罗话题: 月球话题: 登月话题: 登月舱话题: 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