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Military版 - 最新指示, 刘鹤:低收入者转为有房中产者
相关主题
刘鹤:我感到了真正的危机,中国要建一道防火墙“夫人外交”从何而来 邓颖超劝陈毅夫人张茜挑头
刘鹤:我感到了真正的危机,中国要建一道防火墙!专家谈国安委:负责人应是国家最高领导人
读懂刘鹤 当前位置江泽民1997年曾提出建立国家安全委员会
很遗憾,中国赢贸易战是小概率事件(ZT)家宝为什么在这个时候给印度送大礼?
代表中国出席达沃斯论坛的经济智囊刘鹤巴西出台贸易保护措施 多数增税商品来自中国
刘鹤关于改革开放观点的系统整理鄧小平 江澤民 中日友好 傳幫帶
刘鹤:要让低收入者成为有房产的中产者天朝胸襟比以前开阔了:当年“叛逃”胡娜随便回国了
一个残酷的结论:三十年后,中国一线城市无法超越纽约?应大力发展蔬菜农产品加工业降低初级产品市场风险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发展话题: 中国话题: 经济话题: 改革话题: 增长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g********s
发帖数: 590
1
看来最近房市火爆是习近平及其小伙伴搞的?
李英语真是恨死
2016-10-06 08:59 一财网
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中,最重要的是中等收入者比重占多数的
目标。使广大低收入者转变为有固定职业、有房产和努力向上的中产者,是避免中等收
入国家陷阱的战略举措。
接到写作邀请,我本能地想到两个题目,一是从中国宏观经济周期变化的描述中看
经济发展,二是中国经济和社会结构变化的客观描述,因为这都与我多年工作联系密切
。但发现这些题目的技术性太强,希望找到一个全景性的话题,可以归纳对过去改革开
放的认识和对未来发展的展望。最近我到上海、广东、山东、辽宁和甘肃等地区做了一
次关于发展路径的专题调查研究,了解不同地区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认识不同地区未
来面临的各种挑战,在调研过程中,脑海突然浮现出目前的题目,觉得这个题目让人兴
奋,足以概括对以往和未来增长的主要看法。
增长的奇迹和六个成功因子
改革初期,邓小平同志决然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
政治路线,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那时,世界上的大部分人没
有意识到这项历史性决策的非凡意义,甚至到了今天,还有人怀念“文化大革命”带来
的平均主义贫困和那时享有的精神特权,但是中国已经向前迈了不可逆转的一大步。
在30年时间之内,中国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2007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
95万亿元人民币,平均增长高达9.75%,经济总量是改革初期的14.9倍,国际贸易量超
过2.1万亿美元,是改革初期的104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81元人民币上升
到2007年的1.8万多元,约合2500美元,农村贫困人口由2.5亿减少到约1479万人,人均
预期寿命从上世纪50年代的40多岁提高到今天的72岁,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位次也
从第十位一路跃升到第四位。奇迹不仅发生在北京、上海,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
同样的增长奇迹在全国很多地区都先后出现,即便在甘肃的定西地区,这个被联合国有
关专家定义为不适合人类居住的贫困地方,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其经济总量在过去30年
增长了10倍,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了8.4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约6.8倍。无论从哪
一个角度衡量,都可以说,中国创造了人类社会大国经济增长的奇迹。
总结发展现象的永恒主题是,为什么有些国家和地区由穷变富,以及如何实现由穷
变富,怎样防止富国由盛到衰。发展似乎是有规律的历史现象,但发展的原因有时让人
困惑,发展的结果往往出乎意料。从中国变化的实际出发,我们看到,准备转轨的巨大
经济体在最初经历了危机和重创,受重大历史事件影响,对传统思想观念批判和要求变
化的强烈社会共识逐步形成,这使得发动改革的新思想获得了光电一般的传播速度。伟
大的历史人物出现,正确的重大决策使得思想解冻转化为发展的实践。在正确的战略方
向指引下,成功的案例和各类激励因素不断积累,相互激发,铸就着不可逆转的发展趋
势,持续和超常规的增长现象成为标志性的特征。中国经济发展取得成绩的原因众说纷
纭,有着完全不同的解释。从大的方面来说,关键是走出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道路。在解释成绩的原因时,我认为有几点是非常重要的:
(一)在反思“文化大革命”教训基础上形成的发展共识
历史反复证明,重大的危机推动形成新的社会共识,好的社会共识是历史进步的强
大推动力量。中国改革开放之前是十年“文革动乱”,那时中国经济已经走到崩溃边缘
。如果没有经历“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没有对“文化大革命”灾难的反思,就不可能
有今天中国的经济增长。正是“文化大革命”的反面教育作用,中国人认识到了阶级斗
争为纲理论的错误和荒谬,认识到了闭关锁国的严重恶果和悲剧结局,也认识到了作为
一个人所经历的可怕危机和噩梦。摆脱贫困和结束动乱,是全民族的强烈愿望,推动改
革和开放,是全民族深埋在心中的强烈期盼。这就是中国改革和发展的社会共识。邓小
平同志的正确决策代表了中国人民的强烈要求。
需要看到,经历“文化大革命”一代人的痛苦磨难和深刻思考,为改革开放准备了
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价值认同,也准备了充足的人力资本资源。全民族对经济利益与政治
利益、创新与激励、权威与民主、中国与世界等问题的理性认识,则是历史给予中国极
其宝贵的国家财富。和历史上大部分崛起的国家一样,中国经历了危机催生复兴的历史
过程。比俄罗斯幸运的是,中国领导人在关键的时刻选准了经济起飞的战略方向。
(二)坚定不移地对外开放,加入全球产业分工和市场体系
中国改革之初,恰是国别经济走向全球经济的转折时期。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已经无
力承受高福利的成本负担,大量产业需要转移,世界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中国。中国已经
具备良好的基础和诸多条件。只要坚决开放,就可以纳入国际分工体系,关键在于决策
。这就是当时世界的长期供求格局。
中央政府坚定地放弃了闭关锁国路线,幸运地抓住全球化加快发展的历史机会,毫
不犹豫地加入到全球化行列中,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中国加入全球化的过程是渐
进和务实的。从开放思想和理论的传播、新产品的引进、对外贸易的扩大和利用外资的
拓展,然后到全面对外开放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开放使中国及时利用了人类社会发展
经济最好的实践成果,享受到全球分工的巨大利益。中国加入全球化的分工体系也是世
界的福音。
更为重要的是,对外开放对旧的计划体制起到冲击、震撼和瓦解的重要作用。在这
一进程中,历代领导人的正确决策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以往开放的历史记忆、海外华
人、国际研究机构和企业家的智慧、一批学者的探索功不可没,沿海地区一批富有冒险
精神和勇于实践的政府官员与企业家则扮演了重要角色。中国建国后打下的基础和巨大
的劳动力供给则起到支撑作用。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中国发展的重要结论。
(三)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
承认和保护个人和企业的经济利益追求,重视发挥市场竞争的作用,重视保护产权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政府的导向作用,是中国渐进式改革的主要实践。
中国坚持自己的特色,没有盲目照搬西方模式,高度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但
也认识到市场机制发育的长期性和目前存在的不完善。如果从大的方面回顾,改革最为
核心的变化是承认各类产权主体的物质利益追求和保护合法的经济利益。这是从上世纪
80年代安徽和四川农村改革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的,从农村改革进入国有企业的改
革,直到处理中央和地方关系的税制改革,以及最近推出的金融体制改革,凡是改革成
功之处,都在这一最基本的问题上坚持了市场制度的信条。
以渐进的方法引入竞争机制,并且逐步健全适合国情的产权制度、信用制度,是中
国的独特之处。在学院经济学家围绕产权和竞争激烈争论着的非此即彼或非黑即白的区
域之间,中国找到了现实存在的灰色区间,在市场化这一根本问题上走出了迂回和有特
色的道路。值得提出的是,中国在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上非常务实,因为两者最终都是
为发展服务的。在发展的初期,市场体系并不存在,企业家阶层也软弱无力,政府在培
育市场和促进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政府和市场这两
只手的关系逐步发生变化,企业家阶层开始成长并且发挥重要作用。这是具有制高点意
义的问题,各个高增长的地区都有一个善于引导的政府,虽然发挥作用的方式很难用同
一个公式表述。改革后的税收制度使地方政府之间存在竞争关系,明智的地方政府为了
实现增长,更加重视发挥企业家的作用,这是诠释中国出现高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但
是,今后的挑战可能恰恰来源于这个环节。
(四)保持政治的稳定性,发挥制度优势
政治和经济从来没法分开,经济学从来都是政治经济学。从改革后历代中国领导人
都把政治稳定作为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中国的经济基础不可能承受脱离实际的政治风
波,中国历史、文化和其他初始条件决定着不可能走西方式的政治民主化路径。正确的
道路是逐步发展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体制,加快实现依法治国。政府重视发挥国家发展
战略的导向作用和维护宏观经济的稳定,重视发挥中国政治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当然这里肯定的是在市场机制发挥基础性作用前提下的合理政府行为。
各级政府认识到,在“文化大革命”中已经证明失败的路线没有必要再重新论证,
重要的是务实地、符合规律地推动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使越来越多的人共
同富裕起来和享有全面发展的权利。当然,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阶段之后,转变政府职
能、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扩大民主的要求会日益加强,这是未来发展的崭新课题。
(五)充分利用了国家具备的各种比较优势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分工是文明的起点。”在全球化背景下,发展
中国家发展战略的基本问题是,在全球市场分工体系中找到和发挥比较优势。在经济全
球化条件下中国的后发比较优势明显存在,主要包括:工业化加速产生的巨大市场规模
优势、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二元结构落差优势、高储蓄率、国际资本流动等。这些
和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相结合,成为巨大的增长动能。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方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从地理位置优势、劳动力素质到产
业布局优势和成本优势。比较优势从来都是一个动态现象,发展初期的不利条件随着发
展阶段的变化会逐步变成新的比较优势,这是快速发展大国中比较普遍的区域发展现象
。如果相对落后地区找到了适合发挥自己比较优势的商业模式和具备融入市场体系能力
的话,这些地区就开始进入经济快速增长的轨道。深入分析就会发现,中国每个成功的
省,甚至各个成功的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其独特之处在于激励经济发展的不
同变量作出了极不相同的贡献,但在本质上又有相似之处。
(六)文化底蕴发挥着逐步加大的支撑作用
经济增长表面的决定因素是资本、劳动力、技术和地理优势,但是最终起作用的是
文化和习惯的遗传。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在改革开始就起到重要作用,主要是按照循序
渐进的传统和中庸文化特点摸索改革路径。“和为贵”的思想和包容多样的风格自然地
和各类经济因素结合起来,随着经济发展而产生不断扩大的作用,成为看不见的又时时
可以感觉到的国家软实力。
在中国不同地区成功的背后,通常的解释变量离不开资本形成、产权保护、企业家
精神或政府政策、技术创新或生产组织创新、重大的外部机会等经典因素,但如果追根
问底,为什么在这里而不是在那里发生了如此这般的变化时,解释变量往往要回到历史
文化因素中去寻觅。上海、广东和山东发展模式明显不同,这是地理文化和历史渊源的
区别。一些西方汉学家在研究中国时指出的历史沉重记忆和文化沉淀,在发展初期似乎
是阻力或包袱,但当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和发展理念发生根本变化后,传统的中华文化与
全球化的新趋势结合,则转化成为巨大的发展动力,现在的确需要对中国优秀文化的认
祖归宗。
总的来看,中国出现的增长奇迹是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凝聚社会共识、调整激励结
构、发挥生产要素价格相对比较优势和文化潜在力量的结果,其道理直白而深奥。在这
部分,不应忽视和没有深入分析的有三个问题:过去30年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大国经济
失衡现象和相对比较优势变化的描述、中国经济非均衡的特点和广义上的价格扭曲对增
长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几次经济周期变化中不同发展阶段的改革特点。这三点都极为重
要,但在较短时间内没有进入细节描述和定量分析,也有很多似是而非的判断。最后决
定在这次写作过程中“抓大放小”,这一点想特别向读者加以说明。
未来的趋势和三个长期课题
中国的增长奇迹没有画上历史的句号。已经取得的成绩让人振奋,但它毕竟是阶段
性的历史成果,作为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和向中高收入水平跃升的国家,中国经济发展
面临巨大的机会。按照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的新要求,到2020年,中国
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或超过5000美元,发展的协调性大大增强,国内市场规模全
面扩大,社会和谐程度逐步提高,发展前景是非常乐观的。但是中国发展也存在诸多不
确定性,前景甚至存在两种可能性。站在这历史十字路口,发展中国家走势分化的历史
教训需要深刻汲取,对中国未来新的战略定位需要准确界定。
写到这里的时候,不由想起了一件往事。三年前法国驻华大使高毅先生约我共进晚
餐,那时康德苏先生刚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退职。康德苏回忆了一件往事。他在任时,
要迎接新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到国际货币基金做惯例拜访。从白宫到国际货币基金有15分
钟车程。康德苏苦思冥想,试图提出一个让新任美国总统在15分钟回答不完的问题,以
避免路途无话可说的尴尬。他问的是,总统先生,您最近经常思考的几个问题中,哪一
个问题不断出现?克林顿思考片刻后说,我想是中国,如果中国实现城市化和轿车进入
家庭,中国和世界会发生哪些变化?于是克林顿开始了他擅长的推理。果然直到终点新
总统的话还没说完。
克林顿思考的问题是,如果中国发生巨大变化,美国应当如何应对?他显然是站在
全球视角考虑问题的。今天当中国已经成为大国开放经济体之后,我们显然需要站在新
的高度,树立全球视野,做些更长期的展望。我们的确需要归纳一下,在我们这个十几
亿人口的东方大国实现现代化,将会面临哪些主要的机会和挑战。经济发展的历史往往
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但未来中国的变化不可能是以往任何国家和自身历史的重复和再现
。和早期发达国家不同,中国面临的挑战是复合型而不是线性的,随着时间推移,挑战
不会简单化而是更加复杂,但机会将伴随挑战同时出现。在诸多反复讨论过的课题中,
我想特别提到三个长期问题:
(一)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和中国经济的定位
无论世界经济格局如何变化,全球化进程都在加快,中国作为大国开放经济与世界
经济的互动性都在全面加强,但是目前的世界和中国与30年前已经大不相同。当中国决
定对外开放时,世界流行的是多边自由贸易体制、资本自由流动和放松管制,劳动和资
本相对价格的变化使全球制造业资本需要找到新出路,中国似乎不需要定位即可以凭借
比较优势自然融入全球分工体系。但是今天,暂且不谈政治因素,世界经济生产要素的
长期供求格局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崛起使对初级产品的需
求大幅增加,同时,受资源储量、土地面积、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初级产品供给出现
刚性制约,这使得初级产品价格变化进入了结构性加速上升期,依赖于少数大国最终市
场的东亚模式受到挑战;另一方面,不断增加的全球生产能力和全球市场空间狭小的矛
盾突出,这使得自由贸易体制在越来越多的贸易保护主义冲击下已经残缺不全。另外,
发达国家虚拟经济的发展,使投机式的发展模式和急功近利式的公司治理结构不断升级
,全球金融体系变得十分脆弱,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经济结构加快升级的国家不断面临金
融危机的挑战。更严重的问题是,全球气候变暖成为不争的现实,这个问题解决不好,
将引发海平面上升、陆地面积减少、水源断流、难民剧增、粮食供应不足等涉及人类社
会生存的基本问题,这使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在复杂国际环境下,中国同时面临自己独特的课题。从宏观格局看,国内储蓄和消
费高度失衡使得过大生产能力高度依赖国际市场,这种增长格局的可持续性在新的国际
环境下已经不复存在。特别是最近几年,中国的外贸依存度达到约70%的水平,风险和
成本都在明显扩大。从长期供给条件来看,粗放的重化工化的发展模式使中国面临着前
所未有的资源和环境压力。石油和部分农产品[股评]等初级产品的进口是长期现象,水
和土地已经成为最稀缺的自然资源。劳动力成本上升速度加快而过早地出现拐点。
总之,国际市场狭小、初级产品价格上升、国内成本优势变化、资源环境压力加大
,这些新的长期趋势说明,传统的粗放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要求中国在全球经济中
准确界定未来的动态比较优势,更重视熊彼特增长模式和罗默增长模式的研究,充分发
挥知识和人力资本作用,创造条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扮演新的合适角色。我的基本看法
是,在未来我们要做好两件大事:(1)中国要加快调整储蓄和消费的关系,逐步成为
内生性的需求大国,为全球提供巨大市场。(2)要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技术进步
和提高投资效率,提升服务业的比重,使产业结构和资源可获得能力相匹配。在新的环
境下,中国要反思赶超型的工业化路径,努力走出一条主要依靠国内市场需求拉动、积
累人力资本和形成创新能力的路径,同时用和平方式与资源供给国家形成互惠互利的战
略分工。
(二)城市化模式和生产力空间布局
在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和国际化这四个趋势中,城市化是最核心也是最复杂的
命题。主要原因是,城市化是工业化的载体、市场化的平台和国际化的舞台。大量农村
剩余劳动力转向城市成为市民,是消除二元结构的根本出路,也是扩大国内需求的主要
依托。城市化派生的投资和消费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更重要的是,正确的
城市化道路选择是实现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保证,我国人多地少水缺的基本国情
,决定了在城市和农村同时实现适度规模经济效益和深化分工,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
观选择。
记得1993年齐怀远部长(编者注:1986年3月~1991年8月外交部副部长,1991年8月
~1994年12月任国务院外事办公室主任)带队参加达沃斯论坛,他派我参加经济政要的
圆桌讨论。我是职位最低但是被提问最多的官员。会后,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走到我身
旁,用一口广东音很重的国语对我说:“刘鹤,中国最大的挑战是城市化,十亿人口的
城市化足以改变世界,但是你们的压力将是史无前例的。”李光耀说的是正确的。围绕
城市化和大规模人口转移,过去30年我们遇到多少复杂的挑战和难题?粮食安全、农民
利益、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社保制度、转移劳动力素质、政府考核方法、财税制度、
社会稳定甚至人权问题。最近的雪灾表明,由于缺乏区域性的大城市所造成的大规模劳
动力长距离流动性就业,是造成雪灾发生后交通堵塞和各种社会问题的结构性原因。中
国的基本国情使得生产力布局的长期供求关系远离均衡点,城市化模式的战略选择必须
是国家行为。但是,自然经济思维和利益分割的实践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在过去30年,
我们大约转移了不到3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但却占用了将近10亿亩的农田,城市化付
出的代价十分昂贵。在城市化模式选择上的犹豫,使得分工、专业化协作、规模经济、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生态等观念的实践都面临很大困难。
回顾近300年现代化的历史,世界经历了三次城市化浪潮,第一次是大城市的兴起
,这是工业化和分工深化的结果,我们没有赶上这次浪潮。第二次是小城市的扩散,这
是治理大城市病的自然要求,我们经历了这一次浪潮,但是对此有所误解。目前全球开
始了第三轮城市化浪潮,主要特点是通过强化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的交通和网络联系,全
面提高城市群的国际竞争力(city-region and networking)。这个趋势在伦敦、巴黎
、柏林、法兰克福、阿姆斯特丹、东京、大阪等城市开始起步,大城市获得更加重要的
地位。
面对这些新趋势和国内城市化进程挑战诸多的背景,从战略上,我们需要认清潮流
,从我国人多地少的实际出发,按照建立主体功能区和特大城市群的思路,从资源环境
承载能力和生产力合理布局的角度做好城市群发展规划,对混乱的城市格局做一次整合
,以大城市为核心,整合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相应做好政府事权划分、财税、住房、教
育、社会保障、土地利用等制度设计,培育和创造符合中国在全球经济定位的大城市圈
。从战术上,需要接受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大城市病”的教训,审慎和负责地
处理各类现实问题,在建立城市功能区、接受大量转移劳动力和治理大城市带来的噪声
、空气和水污染、交通堵塞以及解决社会难题等方面走出符合国情的新路径。
(三)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和加强教育
经济增长、合理分配和可持续性是发展概念的基本内涵。在收入分配问题上,提高
中等收入者比重则是高层面的终极目标。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已经实现了一部分人和
地区先富起来的阶段性目标,一个人口数量逐步扩大的中等收入阶层正在出现。但是无
论从哪个角度衡量,这个阶层的比重还是偏低,可能不足20%,难以支撑国内消费需求
扩大和社会长治久安。为扩大“有恒产、有恒心”的中等收入阶层创造条件,是实现国
家繁荣稳定的基本保障,也是中国从发展中国家进入发达国家的重要标志。因此我认为
,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中,最重要的是中等收入者比重占多数的目
标。国际经验也表明,建立好的社会阶层结构至关重要,但是难度超过实现高速增长,
因为增长的相关变量是快变量,而中等收入者稳步上升需要创造的政治、经济、社会和
文化条件更多,有很多是慢变量,在提升中等收入者比重这个过程中甚至充满陷阱。
国内一直讨论拉美教训问题。拉美的情况比较复杂,为此我到智利和阿根廷做过专
题调研,我发现国内对拉美教训有很多误解。拉美的教训并不是被人们轻信的结论和判
断,全球化、市场化、城市化不是拉美教训的元凶。拉美国家真正的教训是,在军政府
向所谓的民主政府转化过程中,政府普遍采取了民粹主义的办法拉选票,放弃财政纪律
和产权保护原则,做出各种超出政府支付能力的福利承诺,致使通货膨胀加剧和外债高
筑,造成政治和经济周期的大起大落和两极分化。更为深层次的是,拉美民粹主义严重
情节可以由缺乏中等收入者阶层的理性制约来解释。在拉美访问时,智利的杰出研究人
员们向我介绍,总结以往教训,发现忽视教育是造成中等收入者比重低的基础原因。教
育不足使低技能人员大量失业,造成贫困的再生产和恶性循环。但随后发现,国家投入
大量资金发展公共教育,而富人享受的私立教育质量超过公立教育,教育质量差别又转
化为巨大的收入差别。造成教育质量差别的原因,是公立教师激励不足。他们不无感慨
地对我说,一旦进入两极分化陷阱,要花几十年的时间才能走出来。他们的话是意味深
长的。
十分清楚,使广大低收入者转变为有固定职业、有房产和努力向上的中产者,是避
免中等收入国家陷阱的战略举措,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实现这个目标不是靠补
贴和社会同情所能解决的,有时为了劳动者近期利益做的好事反而不利于其长期利益,
因为这些做法往往使劳动者把其低收入的原因归于社会,而忽视了自身的努力。最重要
的是使得劳动者具备适应市场竞争和全球环境变化的能力和韧性。亚当·斯密在《国富
论》中说过:“一个哲学家和一个街头搬运夫的差别,似乎不是由于天赋、而是由于习
惯、风俗和教育产生的。”(当时哲学家处于社会顶层)改变落后的习惯,加强教育和
提高教育质量,为不同阶层的群体提供同等的受教育机会,是减少贫困和提高中等收入
者比重的根本出路。在改革开放初期,没有受过教育的劳动力照样可以在东莞等地找到
出路,但是今天和今后的环境将完全不同。
安东尼·吉登斯在《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一书中指出:“现代性的特征之一,在于
外延性和意向性两极之间不断增长的交互关联:一极是全球化的诸多影响,另一极是个
人素质的改变。”我们的教育要使个人心理和能力素质适应全球化的变化,应当更加强
调两个不可分割的内容,首先是价值观念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具备仁爱之心,敬畏和感
激大自然。加强心理教育和引导,使社会公众在经济结构和社会转型加速时期逐步具备
心理平衡能力,从自满、焦虑、抱怨、浮躁、急功近利等不利于社会和谐的情绪中得以
超脱。其次是增强适应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的教育和培训,其内容服从国家总体战略定位
的调整。这是减少收入差距和适应全球化发展挑战的基础,也是形成国家创新能力的保
障。知识界应该增强社会责任,激发劳动者的创业之心,而不是制造对市场机制的恐惧
。从国家全球战略角度看问题,发达国家的老龄化和人口萎缩同时出现,人力资源即将
成为短缺资源,人力资本是未来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因此,我们要更加相信教育和重视
教育。创新能力是教育质量的函数,教育发展好了,创新成果将接踵而至。最近,比尔
·盖茨提出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他认为美国唯一的优势是通过开放的教育吸引了全球
的优秀人才,使之转化为创新的优势。目前,我们的确看到了发达国家培养的人才向我
国回流的趋势,我们需要抓住这个机会,在发达国家享受中国“人口红利”之后,享受
一次发达国家提供的教育红利。
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我一直密切关注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美元贬值、初级产品
供给垄断和新兴市场国家需求的结构性扩张,使世界正在经历一次全球通胀。在外部震
荡引发内部震荡和外部风险大于内部风险的新形势下,中国的确要建立起一道安全的防
火墙,这就是真正扩大内需,稳步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不断加强教育,推动城市化的
有序发展,增强产业竞争力和深化金融市场,使中国成为市场规模巨大的创新型国家。
这不是门罗主义或孤立主义,而是在开放前提下应对全球化挑战的理性选择。
经济学者的历史责任
三十年前我们以惊喜的心情迈进大学,赶上了时代的末班车,不觉之间几乎到了花
甲之年。展望未来,路途还很遥远。我们正处在实践变化快于理论形成的大变革阶段,
出乎意料和不知所措的局面不断出现,这使得很多理论无法经受住历史检验。需要跟踪
实践变化、归纳和升华为理性表述,以便更好地面对未来,这是经济学界的社会和历史
责任。有三件事是我们这一代人无法回避的责任:
(一)强化社会共识和推动改革开放
深化改革是解决中国全部问题的关键所在。三十年前的改革之初,中国与其说存在
既得利益,不如说存在意识形态方面的不同价值观念。强大的改革共识创造了增长奇迹
。到了今天,新的利益阶层已经出现,得意的群体和失意的群体都希望通过改革获得新
机会。利益关系的复杂化使思想和政治的复杂程度提高,中国作为大国开放经济的内部
改革必然与国际利益不可避免交织一体。未来推进改革需要新的社会共识,既有来自左
和右两个方面的挑战,也出现了自满的“天国”情绪,最多的电视剧是古老帝国的繁荣
,但推动改革和这些自满浮躁情绪格格不入,需要建立真实的危机感和自我批判精神,
进入思想解放的精神状态,推动形成新的改革共识。
(二)总结历史经验和推动理论创新
三十年来世界经历了几次大的变化。历史一度抛弃凯恩斯主义,供给学派和理性预
期理论独领风骚,但美国次贷危机使得人们认同的理论受到质疑。正像保罗·克鲁格曼
较早指出的,萧条经济学正在回归。而耶尔金则指出,历史拐点的出现,将引发一次新
的理论创造。中国的成就不是经典理论预言的结果,不是对历史上任何一种发展模式的
复制,总结中国的经验非常重要。作为亲身经历这三十年全过程的一代经济学者,这个
任务是无法推卸的。总结的重点可能是再认识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应该扮演的角色和重新
定义公共产品,再认识价格机制的重要作用,再认识在全球化条件下战略性产业政策的
功能,再认识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部发展模式调整之间的互动关系,再认识保护产权、完
善激励机制等有利于长期经济增长因素的重要作用。在这些问题上,的确是“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如果经济学者们冷静下来,研究一些国家由盛到衰和由衰到盛的历史,
研究引起一些中等收入国家落入陷阱的原因,深刻认识全球化的新特点,对未来发展将
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三)思考深化改革的导航图
中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转型的主要含义是,由过度依赖
外需向更多依赖内需的变化和支撑这一过程的中等收入者比重扩大。顺利实现转型的核
心问题是,调整储蓄和消费的失衡状况以及人力资本和知识的有效积累,这是本文第二
部分提出三个长期问题的立足点。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从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需要
有一张明确的改革导航图。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通过总体设计推进局部改革的新阶段,
这是推进今后中国改革需要把握好的基本特征。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英国人以擅长制
度设计著称于世,现在则进入了中国人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新纪元。
从全球生产要素价格相对变化的新特点和中国经济的新定位出发,未来改革主要包
括调整扭曲的价格和实现结构性良性循环两项内容:首先,要针对本轮经济周期中出现
的价格扭曲现象不失时机地加快价格改革,使初级产品、土地、劳动力、资本的价格能
够真实反映均衡的市场供求关系和补偿外部成本,从而使增长具有内生性。其次,要从
人的生存和实现社会安全的逻辑出发,抓住四项相互联结的改革:第一,在人口老龄化
、劳动力从初级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继续转移的条件下,加快养老保险体制全国统筹的
步伐和城乡管理体制改革;第二,改革现有的财税体制和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事
权财权,使中央政府有实力承担实现全国社保统筹的能力,加快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第三,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加快发展中小金融,使资本市场可以
实现社保资金的保值增值,使各类优质企业特别是中小成长型企业获得可靠的融资渠道
。第四,改革教育体制,提高教育质量的市场适应性,使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
本优势。在完成这些改革之后,中国经济发展内部的制度条件会进一步完善,产业竞争
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需要考虑的战略问题是人民币国际化。
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将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届时中国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大国,
将基本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成为市场规模巨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世界经济发展
和人类文明做出更大贡献的国家。从现在起到2020年还有12年的时间,在本文结束的时
候,我想特别强调三句话:一是需要真正树立全球视野,善于从宏观到微观,从历史到
未来,从正向思维到逆向思维等不同的角度研究中国未来的发展路径(path
dependence);二是必须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根据环境的变化,把总体渐进和局部突破
的改革方式更好地结合起来,以求适应性的演化(adaptiviness);三是要果断地把握
时机,今天该做的事决不拖到明天(intentionality)。我们将目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宏伟目标实现后的经济繁荣,但即便到那时,增长还没有画上历史的句号,还需要我们
的继续努力。
(作者为刘鹤,现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党组副书记。本文原载于《中国经济50人看三十年》,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出版。
文章于2008年11月26日和28日分上下两部分刊发于《第一财经日报》,标题为《没有画
上句号的增长奇迹》。)
C*******h
发帖数: 6095
2
谁给钱?

★ 发自iPhone App: ChineseWeb 1.0.6

【在 g********s 的大作中提到】
: 看来最近房市火爆是习近平及其小伙伴搞的?
: 李英语真是恨死
: 2016-10-06 08:59 一财网
: 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中,最重要的是中等收入者比重占多数的
: 目标。使广大低收入者转变为有固定职业、有房产和努力向上的中产者,是避免中等收
: 入国家陷阱的战略举措。
: 接到写作邀请,我本能地想到两个题目,一是从中国宏观经济周期变化的描述中看
: 经济发展,二是中国经济和社会结构变化的客观描述,因为这都与我多年工作联系密切
: 。但发现这些题目的技术性太强,希望找到一个全景性的话题,可以归纳对过去改革开
: 放的认识和对未来发展的展望。最近我到上海、广东、山东、辽宁和甘肃等地区做了一

z***y
发帖数: 13818
3
洋洋万言,空无一物。
L****8
发帖数: 3938
4
初中生水平

【在 g********s 的大作中提到】
: 看来最近房市火爆是习近平及其小伙伴搞的?
: 李英语真是恨死
: 2016-10-06 08:59 一财网
: 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中,最重要的是中等收入者比重占多数的
: 目标。使广大低收入者转变为有固定职业、有房产和努力向上的中产者,是避免中等收
: 入国家陷阱的战略举措。
: 接到写作邀请,我本能地想到两个题目,一是从中国宏观经济周期变化的描述中看
: 经济发展,二是中国经济和社会结构变化的客观描述,因为这都与我多年工作联系密切
: 。但发现这些题目的技术性太强,希望找到一个全景性的话题,可以归纳对过去改革开
: 放的认识和对未来发展的展望。最近我到上海、广东、山东、辽宁和甘肃等地区做了一

g***j
发帖数: 40861
5
中心思想有产者不会早饭
z***t
发帖数: 10817
6
你们仔细阅读
分析理解问题的水平还是很高的
就是高层知道什么是对的该怎么做
但中国纯增量净增长到瓶颈了 现在需要改革存量牵扯损害一部分人利益
得罪人的事看他敢不敢干 愿不愿干
P*********u
发帖数: 881
7
必然不敢触动既得利益,不然早就被打成薄氏余孽了!
就看房产税迟迟出台不了,税率竟然还不到3%,就足以看出来了!
想要和邓氏地产太子党分蛋糕,无异于与虎谋皮
C******y
发帖数: 3249
8
官富阶级是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最反动势力。血雨腥风的政权交替是必然的,谁有他妈的
闲心去搞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和平时期的概念,奥巴马搞的就是阶级斗争,川普要上
种族屠杀。
1 (共1页)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应大力发展蔬菜农产品加工业降低初级产品市场风险代表中国出席达沃斯论坛的经济智囊刘鹤
看到版上还有人在挖3000万,我来八一八爸爸妈妈偶尔给我说的那几年的亲身经历的事情刘鹤关于改革开放观点的系统整理
说毛时代饿死4千万的谬论根本就是笑话刘鹤:要让低收入者成为有房产的中产者
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吃亏将会越来越大一个残酷的结论:三十年后,中国一线城市无法超越纽约?
刘鹤:我感到了真正的危机,中国要建一道防火墙“夫人外交”从何而来 邓颖超劝陈毅夫人张茜挑头
刘鹤:我感到了真正的危机,中国要建一道防火墙!专家谈国安委:负责人应是国家最高领导人
读懂刘鹤 当前位置江泽民1997年曾提出建立国家安全委员会
很遗憾,中国赢贸易战是小概率事件(ZT)家宝为什么在这个时候给印度送大礼?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发展话题: 中国话题: 经济话题: 改革话题: 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