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Wisdom版 - 法藏法师 wikipedia
相关主题
法藏大师的华严思想初探一段禅宗往事-密汉之诤
[合集] 南传阿毗达摩与北传唯识学的比较(转帖)第13章 临济法门(四)——临济宗再次分流
[合集] 南传阿毗达摩与北传唯识学的比较净土宗理论基础 龙树菩萨 易行品
唯识浅谈(ZT)华严五教止观
漫谈自性zz地藏经是在中国杜撰的伪经 (ZZ)
关于中观与唯识之间几个问题的商榷zz经历九代帝王的128岁老禅师
瑜伽行派...百科名片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抉隐
唯识宗基本教义 第四节 转依论八识规矩颂的五识颂--再谈根识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法藏话题: 待缘话题: 华严经话题: 唯识话题: 三性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E******u
发帖数: 3920
1
法藏法师(643年-712年),唐朝佛学高僧,又称贤首国师,华严宗三祖。
简介
生于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十七岁入太白山求法。经智俨云华寺讲授《华
严经》,为智俨所赞赏并收为门徒。[1]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法藏年二十六岁
,智俨圆寂前付托其于弟子道成、薄尘,请授菩萨戒,讲《华严经》兼讲《梵网经》[2
]。高宗咸亨元年(公元670年),武则天为树福田,度僧,并把住宅施舍作太原寺。于
是道成、薄尘等京城耆德连状荐举,度法藏为僧,并且令隶属太原寺。此时法藏只受了
沙弥戒[3],奉诏在太原寺讲授《华严经》。后居云华寺,武则天命京城十大德为授具
足戒,并赐《华严经》中贤首菩萨之名,一般称为贤首国师。自此,法藏频繁参于翻译
、广事讲说和著述。
武后圣历二年(公元699年),法藏重译的《华严经》,诏令法藏在洛阳佛授记寺宣讲
。[4]前后讲新旧《华严经》三十余遍。中宗、睿宗都礼请他作菩萨戒师。睿宗先天元
年(公元712年),圆寂于长安大荐福寺,年七十岁。葬在神禾原华严寺的南边,秘书
少监阎朝隐为作碑文,概述法藏一生行化,即现存“大唐大荐福寺故大德康藏法师之碑
”。智俨所创教相和观行的新说,得到法藏详尽的发挥,才使一宗的教观建立周备。故
曰,法藏是华严宗的实际创立者,世称他为华严宗三祖。
-------------------------------------------------------
主要思想
法藏继承了智俨的法界缘起思想,用缘起因分、性海果分二门阐明宇宙万法的实相。性
海果分就是诸佛的境界。缘起,就是法界缘起,其相状为无尽圆融。宇宙万法,有为无
为,色心依正,过去未来,通通互为因果。因此,一法为因,万法为果;万法为因,一
法为果。自它互为能、所缘起,相资相待,圆融无碍。所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举一
尽收,以一尘为主诸法尽伴;相即相入,重重无尽。
法藏将自己的华严思想分为四门:三性同义、缘起因门六义、十玄缘起无碍、六相圆融。
三性
三性是《摄大乘论》中所讲的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也是唯识宗的一个基
本理论。法藏立本三性和末三性,圆成实性的本末二义是不变和随缘,依他起性是无性
和似有,遍计所执是理无、情有。那么本三性是不变、无性、理无三义,末三性是随缘
、似有、情有。[5],都是强调现象背后的本体,因而是同一无别的。末三性则是“不
动本而常末”[6]。都是在强调本体的前提下由本体所显的现象,也是同一无别的。本
三性为真,末三性为妄,相互之间也是融通一际的,“真该妄末,妄彻真源,性相通融
,无障无碍”[7]。如果从总的方面看,三性也是融合的,“总说者,三性一际,举一
全收,真妄互融,性无障碍”[8]。
因门六义
因门六义是说明现象之间复杂的融合关系的,法藏从体之空有,力用之有无,缘之待与
不待三方面分析事物之“因”,再结合《摄大乘论》中的六义——刹那灭、果俱有、待
众缘、性决定、引自果、恒随转——进行分析,而得出因门六义。[9]
按“刹那灭”而有“空、有力、不待缘”义。刹那灭指种子才生就灭。由于刹那灭,种
子无自性,是体之空;种子灭而现行(诸法现象)生,因而是有力;种子谢灭和生起现
行,不需要任何条件,是不待缘。
按“果俱有”而有“空、有力、待缘”义。果俱有指种子生果,而果俱存。从种子对现
行的依赖性,与现行俱存而有的特性看,是体之空,“俱有故方有,即显是不有,是空
义也”。因果相依而成有,是有力;能生起果,但这种生果需要相依的条件性,是待缘。
按“待众缘”而有“空、无力、待缘”义。待众缘是讲种子生现行,需要许多条件。由
这种条件性,是体之空;没有条件就不能生果,是无力;这条件性本身说明了是待缘的。
按“性决定”而有“有、有力、不待缘”义。性决定是讲种子的本性是决定不变的。这
种本性的不变性,是体之有;能够不改自性而生果,因而是有力;本性不改,不因任何
条件而改变,是不待缘。
按“引自果”而有“有、有力、待缘”义。引自果是讲种子只能引起自类的现行。能引
起自类的现行,是体之有;能够生现行,是有力;但是需要条件而生,是待缘。
按“恒随转”而有“有、无力、待缘”义。恒随转是讲种子永远随藏识而存在,因此,
是体之有;也因为依赖于藏识,不能违缘,自身无力用,也是待缘。因门六义体现出的
融合关系,“由空、有义故,有相即门也;由有力、无力义故,有相入门也;由待缘、
不待缘义故,有同体、异体门也”。
十玄门
十玄门是讲万法之间十种玄妙的融合关系。
法藏以教义、现事、解行、因果、人法、分齐境位、师弟法智、主伴依正、随示根欲示
现和逆顺体用自在十门来说明无尽缘起义,又以十玄门来进一步说明这十门,即是:同
时具足相应门、一多相容不同门、诸法相即自在门、因陀罗网境界门、微细相容安立门
、秘密隐显俱成门、诸藏纯杂具德门、十世隔法异成门、唯心回转善成门和托事显法生
解门。
这十玄来自智俨而又与其观点稍异,智俨的十玄门被称为“古十玄”,而法藏的为“新
十玄”。[10]
六相圆融
六相圆融从总别、同异、成坏六个概念来讨论融合关系,总相是事法由部分而构成的总
体,别相是总体中包含的各各差别的部分,同相指不同组成部分互相结合,构成整体,
异相是同一整体中各个部分的特殊性或差别性,成相是缘起法由各部分构成,坏相是各
部分各住自性而不动。从事物的全体与部分、同一与差别、生成与坏灭来讨论同即异、
异即同,总即别、别即总,成即坏、坏即成这样的融合关系。
本质上可归纳为理事无碍和周遍含容。理事无碍的主要精神是事法举体全理,真性之理
举体全事,由此而相即、相夺,等等。法藏作十门分析,每门又分十层[11]。事融相摄
,法藏作相在、相是二层分析,一在一切中,一切在一中;一即是一切,一切即是一[
12]。
其他观点
法藏的思想还包括摄境归心真空观、从心现境妙有观、心境秘密圆融观、智身影现众缘
观、多身入一境像观和主伴互现帝网观[13]。针对窥基的五重唯识观,法藏提出十重唯
识观,由窥基的观心发展到不只是观心,更观理事关系和事事关系。这十重唯识观是:
相见俱存唯识、摄相归见唯识、摄数归王唯识、以本归末唯识、摄相归性唯识、转真成
事唯识、理事俱融唯识、融事相入唯识、全事相即唯识和帝网无碍唯识[14]。
----------------------------------------------------
门人
法藏的门下众多,其中知名的有宏观、文超、智光、宗一[15]、慧苑、慧英六人。[16]
著作
法藏的著述,约百余卷,其中关于《华严经》的著述,现存的有《华严探玄记》二十卷
,《华严经文义纲目》一卷,《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略称《华严教义章》,又称《
华严五教章》)四卷,《华严经旨归》一卷,《华严策林》一卷,《华严经问答》二卷
,《华严经明法品内立三宝章》(《十世》、《玄义》等章同卷)二卷,《华严经义海
百门》一卷,《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一卷,《华严游心法界记》一卷,《华严三昧
章》一卷,《华严经普贤观行法门》一卷,《华严经关脉义记》一卷,《华严金狮子章
》一卷,《华严经传记》五卷。[17]
已佚的有《新华严经序注》一卷,《新华严经略疏》十二卷等近二十种。《华严经》的
略疏,未成全书,遽告入灭。还有已佚的《法华经疏》等几种。
1 (共1页)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八识规矩颂的五识颂--再谈根识漫谈自性zz
华严经疏序(转)关于中观与唯识之间几个问题的商榷zz
大方广佛华严经梵行品第十六瑜伽行派...百科名片
大方广佛华严经不思议佛境界分(部份转贴)唯识宗基本教义 第四节 转依论
法藏大师的华严思想初探一段禅宗往事-密汉之诤
[合集] 南传阿毗达摩与北传唯识学的比较(转帖)第13章 临济法门(四)——临济宗再次分流
[合集] 南传阿毗达摩与北传唯识学的比较净土宗理论基础 龙树菩萨 易行品
唯识浅谈(ZT)华严五教止观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法藏话题: 待缘话题: 华严经话题: 唯识话题: 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