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Wisdom版 - 沒有一個人不需要禪定
相关主题
楞严论幻 (石凳白话,欢迎指正)世亲菩萨谤大乘法之前后
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恶慧不能知.我对南传和大乘的态度
如来藏就是阿赖耶识的教証[合集] 南传经典中和如来藏的连系
《楞严经》為什麼說:【陀那微细识,真非真恐迷】真常唯心---唯识诸经所说之无我与我
南傳經典中和如來藏的連繫破魔金刚箭雨论反击萧平实对佛教正法的恶毒进攻 下
大乘和密教阿罗汉取无余涅槃是执着吗?
大乘和密教大乘的墓是怎么掘的
阿赖耶识与第六意识的区别是什么?佛教史---玛欣德尊者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密严话题: 净土话题: 涅槃话题: 阿赖耶识话题: 大乘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d**********6
发帖数: 237
1
我們都知道,身體有自愈的能力,通過藥物,就可以讓傷口癒合。如果身體沒有癒
合的功能,則再多的藥物,都無法癒合創傷。同樣,心靈的問題,也要通過心靈去解決
。有些很暴躁、很浮躁、很空虛、很悲傷的人在修禪以後,可以變得越來越開朗,越來
越開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幸福感。
我們的意識,是可以修煉的。即使沒有信仰的人,也可以每天靜坐一會兒。不思憶
過去,不迎接未來,把當下的所有雜念都放下來以後,人就會進入一種非常平靜的狀態。
這種狀態和光明很相似,但實際上卻不是光明。在這個狀態當中停留下來,叫靜坐
、禪坐或禪修。
禪修一方面可以減輕壓力,同時也可以提高智商、消除疲勞、控制嗔恨心等等。雖
然這種禪修進入的狀態還不是光明,還沒有突破無明的障礙,但也是很好的。
除了佛教以外,印度很多古老的宗教,包括心理學中所講的靜坐,都是指這種內心
進入原始無明狀態的層面。當然,這只是普通的禪定。
禪修的時候,雖然我們的意識就像波紋一樣,會有一點點邉樱珶o明自己卻感覺
不到。當一個人忙了一天,突然間靜下來以後,會感覺非常輕鬆,沒有煩惱。內心越是
煩躁,人越痛苦,越不開心,靜下來以後,自然而然會出現一種快樂的感覺,這種感覺
,就叫做禪悅。很多人會對禪悅上癮,體驗過禪悅的人,隨時隨刻都想打坐。
佛教的打坐,必須突破禪悅,突破無明的層面,要設法進入光明的層面,但不學佛
的人就不需要這些,只需心靜下來以後進入原始無明的狀態即可。在佛教當中,這種狀
態也叫藏識。印度梵文叫做阿賴耶識、阿賴耶。
為什麼叫“藏”呢?比如,我們過去做過殺生、偷盜等惡行,從表面上看來,這些
事情都已經結束了,沒有留下什麼痕跡,但實際上不是這樣。雖然事情結束了,卻有一
個能量儲存在最基礎的意識當中。在這個最基礎的意識當中,有著好事、壞事、好的念
頭壞的念頭等各種各樣的能量,就像一個倉庫,所以叫做“藏”。
佛教承認輪回,認為人死了以後,雖然肉體消失了,但意識最基礎的層面卻永遠不
會間斷,而會遷移到另外一個身體當中,就像電腦軟體從一個硬體移到另外一個硬體設
備當中一樣,所以,很多人的脾氣、性格,都與藏識帶來的上一世的資訊有關。
這種原始無明,是我們非常需要的一種修行狀態。若能保持這種狀態,而且比較投
入,就能開發出一些內在的功能。要知道,在我們的內心當中,蘊藏著巨大的能量,現
在連這些能量的百分之五都沒有開發出來。即使是全世界最聰明的人,比如愛因斯坦等
科學家,也只不過開發了一點點而已,內心深處的潛能根本就沒有挖掘到。
另外,打坐也可以改變不良脾氣,解決生理上的一些問題。譬如,八成的抑鬱症患
者,會有自殺傾向。絕大多數的抑鬱症,並不是吃不飽、穿不暖造成的,而是心理問題
造成的。
我們都知道,身體有自愈的能力,通過藥物,就可以讓傷口癒合。如果身體沒有癒
合的功能,則再多的藥物,都無法癒合創傷。同樣,心靈的問題,也要通過心靈去解決
。有些很暴躁、很浮躁、很空虛、很悲傷的人在修禪以後,可以變得越來越開朗,越來
越開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幸福感。同時,打坐還可以適當地減少煩惱,但我們要知道
,通過這種方法,只能控制煩惱,而不能從根本上斷除煩惱。因為這種打坐裏面沒有智
慧,只是內心很平靜而已。
M*******A
发帖数: 14451
2
【大集經”雲:“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惟依念佛,得度生死”】
佛号功德不可思议。在念佛法门里面用佛号。这一句佛号净念相继,一句佛号接着一句
,一句接着一句,烦恼不起现前了,不起作用了。用这一句佛号,这个方法来伏烦恼,
比用定功容易。定功必须要修持得到禅定才有这个能力,才有这个受用。念佛人用念佛
这个方法比修定容易,换句话说,得到这个受用比修禅的人来得快速,这是这个法门的
殊胜之处。
d**********6
发帖数: 237
3
多谢。一直在修阿弥陀佛修法。全靠自己得脱生死实在太难。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aa331601018bmn.html

【在 M*******A 的大作中提到】
: 【大集經”雲:“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惟依念佛,得度生死”】
: 佛号功德不可思议。在念佛法门里面用佛号。这一句佛号净念相继,一句佛号接着一句
: ,一句接着一句,烦恼不起现前了,不起作用了。用这一句佛号,这个方法来伏烦恼,
: 比用定功容易。定功必须要修持得到禅定才有这个能力,才有这个受用。念佛人用念佛
: 这个方法比修定容易,换句话说,得到这个受用比修禅的人来得快速,这是这个法门的
: 殊胜之处。

f*******e
发帖数: 5594
4
说的不错。

態。

【在 d**********6 的大作中提到】
: 我們都知道,身體有自愈的能力,通過藥物,就可以讓傷口癒合。如果身體沒有癒
: 合的功能,則再多的藥物,都無法癒合創傷。同樣,心靈的問題,也要通過心靈去解決
: 。有些很暴躁、很浮躁、很空虛、很悲傷的人在修禪以後,可以變得越來越開朗,越來
: 越開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幸福感。
: 我們的意識,是可以修煉的。即使沒有信仰的人,也可以每天靜坐一會兒。不思憶
: 過去,不迎接未來,把當下的所有雜念都放下來以後,人就會進入一種非常平靜的狀態。
: 這種狀態和光明很相似,但實際上卻不是光明。在這個狀態當中停留下來,叫靜坐
: 、禪坐或禪修。
: 禪修一方面可以減輕壓力,同時也可以提高智商、消除疲勞、控制嗔恨心等等。雖
: 然這種禪修進入的狀態還不是光明,還沒有突破無明的障礙,但也是很好的。

G**W
发帖数: 1865
5
請教一下, 在您的認知裏, 什麼叫做脫生死 ?

【在 d**********6 的大作中提到】
: 多谢。一直在修阿弥陀佛修法。全靠自己得脱生死实在太难。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aa331601018bmn.html

l****u
发帖数: 2166
6
原来如此 -明白大乘的‘阿赖耶识’指的是具体那个状态了。

態。

【在 d**********6 的大作中提到】
: 我們都知道,身體有自愈的能力,通過藥物,就可以讓傷口癒合。如果身體沒有癒
: 合的功能,則再多的藥物,都無法癒合創傷。同樣,心靈的問題,也要通過心靈去解決
: 。有些很暴躁、很浮躁、很空虛、很悲傷的人在修禪以後,可以變得越來越開朗,越來
: 越開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幸福感。
: 我們的意識,是可以修煉的。即使沒有信仰的人,也可以每天靜坐一會兒。不思憶
: 過去,不迎接未來,把當下的所有雜念都放下來以後,人就會進入一種非常平靜的狀態。
: 這種狀態和光明很相似,但實際上卻不是光明。在這個狀態當中停留下來,叫靜坐
: 、禪坐或禪修。
: 禪修一方面可以減輕壓力,同時也可以提高智商、消除疲勞、控制嗔恨心等等。雖
: 然這種禪修進入的狀態還不是光明,還沒有突破無明的障礙,但也是很好的。

G**W
发帖数: 1865
7
大乘法中的阿赖耶识, 敘述的長的很,以下大概是千萬分之一 :
===
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 :
《大乘密严经》卷3:
「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
恶慧不能知:藏即赖耶识。
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
如金与指环,展转无差别。」
经文语译:
【佛陀所开示的如来藏,就是阿赖耶识;佛门内外许多的的知识们,都不能知道.「如
来藏就是阿赖耶识」如此甚深的义理。十方诸佛所证如来无垢识,其实就是由因地时的
阿赖耶识辗转所修成的。由因地的阿赖耶识修成三大阿僧祈劫以后的如来无垢识的过程
,就显示出阿赖耶识心体就是如来无垢识心体,是没有差别的;就如同将黄金打造成金
指环的过程,金指环是由金体辗转打造而成,金指环还是原来的金体,所以金体与金指
环体是没有差别的。】
行者在因地时证得阿赖耶识,虽然能观见阿赖耶识体如同黄金一样的清净无染,但却
是函藏著无明贪爱等业种、函藏著七识心所相应的不净种、所知障随眠…等,所以透过
福慧双修、定慧等持而努力修行三大阿僧祈劫,把阿赖耶识体中的所有不净种子修除净
尽、把阿赖耶识体中所有一切法种都全部证得,成为如来无垢识而成就佛道。过程如同
在找到黄金以后,把黄金打造成金指环。所以经文中的「金」是比喻阿赖耶识,所以经
文接著开示:
《大乘密严经》卷3:
「譬如巧金师,以净好真金,
造作指严具,欲以庄严指;
其相异眾物,说名为指环。
…………
当知赖耶识,即名为密严,
譬如好真金,光色常充满。」
整段经文都是将阿赖耶识比喻为金,!四大之大种性自性乃是阿赖耶识所具备的自性
之一,所以阿赖耶识入胎以后,依父精母血、无明贪爱等业力(或菩萨愿力)…为缘,
而能依其大种性自性来成就色身;而所成就的色身无常败坏。然而这段经文的「指环」
乃是比喻「如来清净藏」,不是比喻身体。
《大乘密严经》卷1:「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出过欲、色、无色、无想於一切法自在无
碍,神足力通密严之国,非诸外道二乘行处。与诸邻极修观行者,十亿佛土微尘数菩萨
摩訶萨俱,皆超三界心意识境。」本宝典一开始就点出密严佛国净土,不是外道乃至二
乘行者所能到达,更而点出密严净土乃是超出三界的境界。
《大乘密严经》卷1:「佛亦如是,化形普降於诸世间,随眾生心所乐不同,皆使蒙益
。无空见者,復令当诣密严佛国。如其性欲而渐开诱,为说一切欲界天王自在菩萨摩尼
宫等诸安乐处,乃至诸地次第十方佛土功德庄严,尽於未来随机应现。」
宝典打从卷一开始,就说明 佛降生於世间,随眾生心性根器不同而宣说人天乘、声闻
乘、缘觉乘、大乘等不同的法道,眾生只要信受,都能得到利益。而不著二乘空见者,
也就发大心修学大乘菩提而发愿成就佛道者,就会教导这些大乘行者亲自到达密严佛国
净土,亲自领受密严净土的种种境界。
《大乘密严经》卷1:
「解脱者亦尔,惑尽而清凉,
入於无漏界,密严之妙土。
此土最微妙,非餘所能及,
佛与诸菩萨,清净之所居;
三昧乐现前,以此而为食。
欲生斯土者,当修真实观。」
密严净土乃是无漏法界,一切净土中最为微妙,没有其餘净土可以及得上密严净土。
密严净土乃是诸佛以及菩萨们清净的居住处。想要到达密严净土的行者,就要修习真实
观,也就是修学如何能真实观察到密严净土的方法。要观察密严净土,就要知道密严净
土究竟是何样的境界:
《大乘密严经》卷2:「尔时金刚藏菩萨摩訶萨言:密严佛土是最寂静、是大涅槃、是
妙解脱、是净法界,亦是智慧及以神通诸观行者所止之处;本来常住,不坏不灭;水不
能濡、风不能燥,非如瓶等勤力所成,寻復破坏。非诸似因及不似因之所成立,何以故
?宗及诸分是不定法,诸宗及因,各差别故。密严佛土是转依识,超分别心,非诸妄情
所行之境。 密严佛土是如来处,无始无终,非微尘生、非自性生、非乐欲生,不从摩
醯首罗而生,亦非无明爱业所生,但是无功用智之所生起。……」
密严净土是寂静极寂静的境界,由此可知密严净土的自住境界中是无六尘、无七识妄
心的境界,所以是最寂静的净土世界。是大涅槃的境界、是微妙解脱的境界、是清净无
染的境界,也是具备般若智慧的菩萨行者所依止之处。密严净土「本来常住、不坏不灭
」,也就是说密严净土不是依眾生业力而出现在三界世间的,是无始以来,本来就存在
著的净土境界,所以尽未来际都不会坏灭的净土境界。水无法把密严净土沾湿、风亦无
法把密严净土给吹乾;换句话说:地水火风都无法破坏密严净土。密严净土是法尔如是
的从无始以来就这样存在著,没有一因一缘可以出生祂。
一切佛国净土都是该佛国之 佛於因地时,发愿而歷经佛道的成就所成的净土世界,都
是微尘所成的器间世界。为何唯独密严净土却不是因缘所生、不是微尘所成的器间世界
?经文接著开示「密严佛土是转依识,超分别心,非诸妄情所行之境。」密严净土是超
出语言文字、心想的境界,一切言语心行皆到不了密严净土的境界,原来密严净土是唯
心净土的境界,并不是世间中的佛国世界,而是唯心净土的自住境界。所以密严佛土是
一切眾生的自心如来的自住境界,是没有开始也永远不会坏灭的心体。
所以 佛是要大乘行者都亲自到达密严净土的境界,就是要行者们都证得自心如来,亲
自领受自心如来的种种殊胜而难可思议的境界。到了卷三,经文的最后,终於为大眾直
接说明眾生自心如来 – 密严净土是哪个心:
《大乘密严经》卷3:
「当知赖耶识,即名为密严。」
一切眾生第八阿赖耶识就是「密严佛国唯心净土」。因此 佛施设了教外别传,使用种
种机锋帮助弟子们所证悟的密严净土,就是第八识如来藏,这也就是禪宗自西天初祖金
色头陀大迦叶尊者在灵山见 世尊拈花所悟的心,传自西天第二十八代祖,也就是 菩提
达摩尊者,又传自东土而成为东土的禪宗初祖;而后歷经一花开五叶,从 六祖大师以
后,禪门兴盛,一直传到今天,所悟的心,就是「阿赖耶识密严净土」。
《大乘密严经》卷1:
「至於密严已,渐次而开觉;
转依获安乐,寂静常安住。」
在卷一时,就已经开示大乘行者证得「阿赖耶识密严净土」以后,就能亲自去体验、
领受阿赖耶识种种的功能体性,所以「渐次而开觉」,随著所证而令所觉悟智慧次第增
上。所以一切成佛的法种,都是阿赖耶识所持,阿赖耶识当然就是如来藏,成就佛道就
是要从到达「阿赖耶识密严净土」开始故。
不论是从卷三「藏即赖耶识」等上下文,乃至综观整部经文,都不断在阐释「阿赖耶
识就是如来藏」,修学大乘就必须要证阿赖耶识,从证得阿赖耶识以后,次第修学其总
相的智慧、别相的智慧、函藏在阿赖耶识体中一切种子的智慧,而成就佛道。也就是说
:要成就佛道,就是要从证得阿赖耶识开始,而阿赖耶识体中函藏著成佛的一切法种,
所以阿赖耶识就是如来藏。在证得阿赖耶识以后,开始修除心体中的不净法种,开始修
学验证心体中一切种子,就是「由金打造成金指环的过程」。打造的过程,就是「展转
」。金指环还是由金打造而来的,所以说「金与金指环无差别」。就如同成佛所证的如
来无垢识是由阿赖耶识所打造而成的,所以阿赖耶识与如来无垢识「展转无差别」。

【在 l****u 的大作中提到】
: 原来如此 -明白大乘的‘阿赖耶识’指的是具体那个状态了。
:
: 態。

d**********6
发帖数: 237
8
是脱离六道轮回。佛家认为如不修行,神识将一直在六道中随业轮转,无有出期。“出
离生死,名为大智”。
如走小乘路线,达到4果阿罗汉就不在轮回,所谓“所作已办,梵行已立,生死已了,
不受后有”;
如在小乘的基础上行菩萨行,自利利他,达到三身成就(法身,报身,化身)自可脱离
生死,如佛陀。
现在是末法时期,人的根器差,障碍重,达到上面两种成就,难如登天。所以显密两宗
,都有念佛法门,靠阿弥陀佛不思议之愿力和神力,临终时神识投于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或其他如来的净土,继续修行,称为 “带业往生”。
但即使是念佛的净土法门,也有争议的。有些人认为只要有愿力即可;有些人认为需念
佛念到一心不乱,“入三摩地,实为第一”。 我个人倾向于后者。参见我以前转发的
“净土指归”。 仁者慧心自悟。

【在 G**W 的大作中提到】
: 請教一下, 在您的認知裏, 什麼叫做脫生死 ?
f*******e
发帖数: 5594
9
这个恐怕你对“小乘”有误解。阿罗汉不受后有,脱离轮回,就是涅磐了,这个在佛法
中就已经是终极目标。佛陀就是阿罗汉,是等同的。

【在 d**********6 的大作中提到】
: 是脱离六道轮回。佛家认为如不修行,神识将一直在六道中随业轮转,无有出期。“出
: 离生死,名为大智”。
: 如走小乘路线,达到4果阿罗汉就不在轮回,所谓“所作已办,梵行已立,生死已了,
: 不受后有”;
: 如在小乘的基础上行菩萨行,自利利他,达到三身成就(法身,报身,化身)自可脱离
: 生死,如佛陀。
: 现在是末法时期,人的根器差,障碍重,达到上面两种成就,难如登天。所以显密两宗
: ,都有念佛法门,靠阿弥陀佛不思议之愿力和神力,临终时神识投于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 或其他如来的净土,继续修行,称为 “带业往生”。
: 但即使是念佛的净土法门,也有争议的。有些人认为只要有愿力即可;有些人认为需念

d**********6
发帖数: 237
10
佛陀不是阿罗汉。 我考了一段WIKI:
——————————————————————————————————
中观学派
《中论》中说:
受诸因缘故,轮转生死中,不受诸因缘,是名为涅槃。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
与涅槃,亦无少分别。
唯识学派
涅槃是修证佛法所能得到的修证结果;佛法中一共有四种涅槃可为修行人证得:本来自
性清净而有染污涅槃、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以及无住处涅槃。
小乘佛法的修行人,能证有余依涅槃与无余依涅槃,不能证得本来自性清净而有染污涅
槃与无住处大涅槃。小乘修行者由断我见后,修行断除我执,能够证得的最高境界名为
阿罗汉境界。此境界是指灭尽七转识,唯余第八识。成为阿罗汉的小乘佛法修行人如果
尚存,因为还有五蕴色身存在于人间,尚要承受风吹雨打、严寒日晒等等人间的微苦,
因此所证境界称为“有余依涅槃”;成为阿罗汉的小乘佛法修行人如果死亡,因为抛弃
五蕴色身的缘故,所入境界则称为“无余依涅槃”。然而不论是有余依涅槃或是无余依
涅槃,阿罗汉都因为消灭自我的缘故,实际上再没有此阿罗汉存在[7] 。本来自性清净
而有染污涅槃,只有修证大乘佛法的修行人能够证得。大乘佛法的修行人称为菩萨。在
整个成佛之道的修证过程中,凡夫从发起愿意成佛的菩提心时,一直到将来能够成佛,
总共须要经历五十二个阶位不同层次的修证阶段,历时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在这整个
过程中,大乘佛法的修行人能够于证得第一十七阶位时,亲证“本来自性清净而有染污
涅槃”,能够得知清凉寂静,烦恼不现,众苦永寂之中道真实境界。一般来说,大乘佛
法的修行人于第四十一阶位时,亲证“有余依涅槃”;于第四十八阶位时,亲证“无余
依涅槃”。菩萨于证得第五十二阶位时,亲证“无住处涅槃”。菩萨以有大智慧故,断
离烦恼障、所知障,不住于生死迷惑的世间。由于怀有大慈悲,积极救护众生,因此也
不住于涅槃,独自享受安乐。迷惑染污的世间固然不住着,常乐我净的涅槃也不住着,
因此名为无住处涅槃。得四智圆明,完全了知第八识真如的所有体性与功德力,具有无
边法力,能够随意利益救度十方一切有缘众生。大乘佛法的修行人不走小乘佛法的修行
人所行法门;换句话说,小乘佛法的修行人志在入灭,得少为足,出于三界,无有度众
的慈悲心;大乘佛法的修行人志在成佛,无边法力,常住三界,具大慈悲广度众生,以
是不论在智慧、能力、悲心、福德,与功德,各种方面来看,阿罗汉的修证远不及菩萨
的修证结果。[8-9]
如来藏学派
除了上述四种涅槃之外,尚有一种大涅槃,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意思为如来的法身。《胜鬘经》:“法身即如来大般涅槃之体。”大涅槃是诸佛的
法界,是诸佛甚深的禅定,也就是“常乐我净”的境界,此境界惟佛能证。《法华经》
:“惟如来证大菩提,究竟圆满一切智慧,是名大涅槃。”
大乘“涅槃”的中心思想,主要有三:第一,如来常住;第二,涅槃“常乐我净”;第
三,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大乘“涅槃”主张“真空妙有”。大乘“般若”明无我,讲
“真空”;大乘“涅槃”示真我,讲“妙有”。由于此“有”不是对立的现象之有,故
称“妙有”。从大乘思想的发展看,大乘《涅槃经》出现在般若、法华、华严等大品类
经之后,以对治认为“涅槃”是永远沉寂的消极涅槃观。
相关主题
大乘和密教世亲菩萨谤大乘法之前后
大乘和密教我对南传和大乘的态度
阿赖耶识与第六意识的区别是什么?[合集] 南传经典中和如来藏的连系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f*******e
发帖数: 5594
11
建议你看看阿含经。
涅磐是对五蕴世间的出离,是不等同的。说涅磐等同于世间,是混淆了空义与涅磐。

【在 d**********6 的大作中提到】
: 佛陀不是阿罗汉。 我考了一段WIKI:
: ——————————————————————————————————
: 中观学派
: 《中论》中说:
: 受诸因缘故,轮转生死中,不受诸因缘,是名为涅槃。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
: 与涅槃,亦无少分别。
: 唯识学派
: 涅槃是修证佛法所能得到的修证结果;佛法中一共有四种涅槃可为修行人证得:本来自
: 性清净而有染污涅槃、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以及无住处涅槃。
: 小乘佛法的修行人,能证有余依涅槃与无余依涅槃,不能证得本来自性清净而有染污涅

f*******e
发帖数: 5594
12
要知道佛法的唯一目的就是涅磐,这也是终极目标。达到这个目标后,是无法退转的。
那么什么是“涅磐”呢?
杂阿含经第28经说, “佛告比丘。于色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正解脱。是名
比丘见法涅盘。”杂阿含经第32经又说,“如是正观。于诸世间无所摄受。无摄受者。
则无所着。无所着者。自得涅盘。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可以看出,离欲.灭尽、无着,就是得涅磐。这与“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
自知不受后有。”是等同的。而这后一句是所有提到阿罗汉时的定型句。
而且在杂阿含经第684经中直接提到,“若比丘于色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解脱。是
名阿罗诃三藐三佛陀。”在阿含经中也没有佛陀提到自己与阿罗汉的差别。如果说有人
提出涅磐后还有不同的状态,那只不过是用世间的差别概念来理解涅磐,那已经不是真
正的涅磐了。

【在 f*******e 的大作中提到】
: 建议你看看阿含经。
: 涅磐是对五蕴世间的出离,是不等同的。说涅磐等同于世间,是混淆了空义与涅磐。

d**********6
发帖数: 237
13
有意思! 你的观念到和我一个师兄非常接近。当时我们争了个一下午,最后谁也没说
服谁。 我们后来的协议是 “等我们一口喝尽西江水,再分个高低上下”。 当年实在
是年轻气盛啊。 现在我既没证空性,更远未证涅槃,惭愧之至。 一边修一边悟吧。
“渐修和顿悟实无差别”

是名
作。
。是

【在 f*******e 的大作中提到】
: 要知道佛法的唯一目的就是涅磐,这也是终极目标。达到这个目标后,是无法退转的。
: 那么什么是“涅磐”呢?
: 杂阿含经第28经说, “佛告比丘。于色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正解脱。是名
: 比丘见法涅盘。”杂阿含经第32经又说,“如是正观。于诸世间无所摄受。无摄受者。
: 则无所着。无所着者。自得涅盘。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 可以看出,离欲.灭尽、无着,就是得涅磐。这与“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
: 自知不受后有。”是等同的。而这后一句是所有提到阿罗汉时的定型句。
: 而且在杂阿含经第684经中直接提到,“若比丘于色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解脱。是
: 名阿罗诃三藐三佛陀。”在阿含经中也没有佛陀提到自己与阿罗汉的差别。如果说有人
: 提出涅磐后还有不同的状态,那只不过是用世间的差别概念来理解涅磐,那已经不是真

f*******e
发帖数: 5594
14
呵呵,我知道一个人要改变想法是非常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这与每个人的过往因
缘与环境条件有关。我在这里说这个,主要是为了让大家能了解一下阿含经是怎么说的
。我觉得看任何东西,都要追本溯源,如果基本的东西不能了解,看再多的东西也只能
是空中楼阁。
理论与实修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方向一开始就错了,是永远不可能达到目的的。佛陀的
师傅禅定水平不可谓不高,但仍不能解脱,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在 d**********6 的大作中提到】
: 有意思! 你的观念到和我一个师兄非常接近。当时我们争了个一下午,最后谁也没说
: 服谁。 我们后来的协议是 “等我们一口喝尽西江水,再分个高低上下”。 当年实在
: 是年轻气盛啊。 现在我既没证空性,更远未证涅槃,惭愧之至。 一边修一边悟吧。
: “渐修和顿悟实无差别”
:
: 是名
: 作。
: 。是

d**********6
发帖数: 237
15
愿闻其详。佛陀所授8万四千法门,任一法门的目的不都是“于色生厌.离欲.灭尽。
不起诸漏。心正解脱” 吗? 不管修习那一法门,何谈方向错误呢? 各位师兄怎么看
的?
f*******e
发帖数: 5594
16
如果说有八万四千法门,那只是方便法门,是针对不同人的根器,有可能其人一时无法
理解,或无法接受到直接的说法,就从不同的角度去说法。但不论如何方便说,都不能
背离涅磐的最终目标。
涅磐是对五蕴的出离,而不是融入五蕴。这点在阿含经中说的非常清楚。其第一经中就
说“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
者。说心解脱。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
。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那么,这就是一个判断的标准,一种法门
如果能让你升起对五蕴的厌离,那就是正观,正法。如果反之,认为五蕴即是涅磐,则
恐怕不易升起出离之心,也就不可能解脱。
这也是世间法的禅定与出世间法的禅定的区别。

【在 d**********6 的大作中提到】
: 愿闻其详。佛陀所授8万四千法门,任一法门的目的不都是“于色生厌.离欲.灭尽。
: 不起诸漏。心正解脱” 吗? 不管修习那一法门,何谈方向错误呢? 各位师兄怎么看
: 的?

b*****l
发帖数: 3821
17
http://www.mitbbs.com/article0/Wisdom/31542813_0.html
南传小部 大品第一 智论:
佛智有十四,苦智是佛智,苦集智是佛智,苦灭智是佛智,顺苦灭道智是佛智,
义无碍解智是佛智,法无碍解智是佛智,词无碍解智是佛智,辩无碍解智是佛智,
根上下智是佛智,有情意乐意趣智是佛智,对偶示导智是佛智,作大悲智是佛智,
一切智智是佛智,无障智是佛智。如是为十四佛智,如是之十四佛智中,八智是共
声闻,六智是不共声闻。

【在 f*******e 的大作中提到】
: 如果说有八万四千法门,那只是方便法门,是针对不同人的根器,有可能其人一时无法
: 理解,或无法接受到直接的说法,就从不同的角度去说法。但不论如何方便说,都不能
: 背离涅磐的最终目标。
: 涅磐是对五蕴的出离,而不是融入五蕴。这点在阿含经中说的非常清楚。其第一经中就
: 说“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
: 者。说心解脱。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
: 。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那么,这就是一个判断的标准,一种法门
: 如果能让你升起对五蕴的厌离,那就是正观,正法。如果反之,认为五蕴即是涅磐,则
: 恐怕不易升起出离之心,也就不可能解脱。
: 这也是世间法的禅定与出世间法的禅定的区别。

f*******e
发帖数: 5594
18
不错,佛陀的智慧是与其余的阿罗汉不同,佛陀是靠自己与仙人道迹发现的离苦涅磐之
道,其余的阿罗汉可谓是声闻后成就阿罗汉的。但这是在最终涅磐之前,涅磐之后则无
差别。

【在 b*****l 的大作中提到】
: http://www.mitbbs.com/article0/Wisdom/31542813_0.html
: 南传小部 大品第一 智论:
: 佛智有十四,苦智是佛智,苦集智是佛智,苦灭智是佛智,顺苦灭道智是佛智,
: 义无碍解智是佛智,法无碍解智是佛智,词无碍解智是佛智,辩无碍解智是佛智,
: 根上下智是佛智,有情意乐意趣智是佛智,对偶示导智是佛智,作大悲智是佛智,
: 一切智智是佛智,无障智是佛智。如是为十四佛智,如是之十四佛智中,八智是共
: 声闻,六智是不共声闻。

d**********6
发帖数: 237
19
多谢! 居然是2012 年的帖子 : )

【在 b*****l 的大作中提到】
: http://www.mitbbs.com/article0/Wisdom/31542813_0.html
: 南传小部 大品第一 智论:
: 佛智有十四,苦智是佛智,苦集智是佛智,苦灭智是佛智,顺苦灭道智是佛智,
: 义无碍解智是佛智,法无碍解智是佛智,词无碍解智是佛智,辩无碍解智是佛智,
: 根上下智是佛智,有情意乐意趣智是佛智,对偶示导智是佛智,作大悲智是佛智,
: 一切智智是佛智,无障智是佛智。如是为十四佛智,如是之十四佛智中,八智是共
: 声闻,六智是不共声闻。

b*****l
发帖数: 3821
20
大战风车是这里持久的旋律。
社会浅碟化的大趋势,没办法,
圣经没读完的就可以替神代言,四书五经没读完的就可以国学复兴,
佛经没读过几本的就可以凭感觉自以为是的说佛教应该是这样那样的。
所以这里常有大战风车的戏码。

【在 d**********6 的大作中提到】
: 多谢! 居然是2012 年的帖子 : )
1 (共1页)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佛教史---玛欣德尊者南傳經典中和如來藏的連繫
客观世界-最后的结论大乘和密教
(zt)阿赖耶识成立之依据及意义探微--闽南佛学大乘和密教
阿赖耶识--百度百科阿赖耶识与第六意识的区别是什么?
楞严论幻 (石凳白话,欢迎指正)世亲菩萨谤大乘法之前后
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恶慧不能知.我对南传和大乘的态度
如来藏就是阿赖耶识的教証[合集] 南传经典中和如来藏的连系
《楞严经》為什麼說:【陀那微细识,真非真恐迷】真常唯心---唯识诸经所说之无我与我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密严话题: 净土话题: 涅槃话题: 阿赖耶识话题: 大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