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Wisdom版 - Re: 再问waichi: 什么是"识"
相关主题
四法印的见解与修法(二)宣化上人谈情爱(ZT)
六根,六尘,六识?学佛第一要知见正
Re: yuuli -- 佛法的层次[转载]深深感谢佛恩师恩
再问waichi: 什么是"识" Re: 四念处选章
破斥waichi版本的缘起法唯识初阶:唯识学的基本立场与方法(6)-- 隆藏法师
贴个好玩的吧本版常用佛法名词解释列表,可以补充
层层破解进版画面ZT 虚云老和尚与弥勒净土的因缘
《修真九要》问答录-9 烦恼的生起需要依靠何种因缘呢?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waichi话题: 六识话题: 作用话题: 境而话题: 之义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m****a
发帖数: 97
1
佛学大词典:
【识】
梵语vijn~a^na,巴利语vin~n~a^n!a。音译作毗阇那、毗若南。
vijn~a^na 为 vi(分析、分割)与 jn~a^na(知)之合成语,乃谓
分析、分类对象而后认知之作用。虽至后世时,心(梵citta ,巴
同)、意(梵mano ,巴同)、识三语汇分别使用,然于初期时皆混
合使用。依唯识宗之解释,吾人能识别、了别外境,乃因识对外境之
作用所显现,故于此状态之识称为表识、记识(梵vijn~apti ,音
译作毗若底)。
于大、小乘佛教皆立有六识说。六识各以眼、耳、鼻、舌、身、意
等六根为所依,对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产生见、闻、嗅
、味、触、知之了别作用,此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
识等六种心识。喻如‘六窗一猿’,六识之体为一,而起作用之门户
则六,概系六识说最初之意义。六识中,第六之意识称为第六识,后
世更赋予六识、意识、分别事识、四住识、攀缘识、巡旧识、波浪识
、人我识、烦恼障识、分段死识等十名,称为六识十名。
除以上六识外,唯识宗另举末那识与阿赖耶识(即阿梨耶识),成
立八识说。其中从眼识至身识之五识(与六识说相同),
m****a
发帖数: 97
2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识】
(术语)梵语,婆哩惹儞Parijñana,心之异名。了别之义
也。心对于境而了别,名为识。唯识论一曰:‘识谓了别。’同五曰
:‘识以了境为自性。’大乘义章三曰:‘识者乃是神知之别名也。
’止观二曰:‘对境觉智,异乎木石名为心,次心筹量,名为意,了
了别知名为识。’同四曰:‘识是一期心主。’往生礼赞曰:‘识扬
神飞,观难成就也。’
m****a
发帖数: 97
3
中国大百科全书(佛教篇):
【识】
识(Vijnana)
shi
佛教术语。梵文vi(分析、分割)和jnana(智)的合成语,意指对
对象进行分析、分类所起的认识作用。在佛教教义中有多种含义:1
、一切精神活动的主体,是“心”、“意”的异名。《俱舍论》卷第
四谓“心、意、识体一”,随义建立种种名相”,“集起故名心,思
量故名意,了别故名识”;2、以的一种特殊功能,与“心”、“意
”略有不同。谓能缘之心对所缘之境有了别作用。《成唯识论》卷五
称“识以了境为自性”;3、五蕴中之“识蕴”,即小乘所讲“六识
”和大乘所说“八识”的心王;4、十二因缘中之“识支”。《俱舍
论》卷九有“于母胎等正结生时一刹那位五蕴名识”之说。
识是佛学的中心思想之一, 其说遍于大小乘、显密教、性相宗
。有一识、二识、三识、五识、六识、八识、九识、十识等不同学说

八识 瑜伽行派和法相宗主张八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
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前五识属于感觉,第六识既管
思维,也管感觉。第七识以“恒审思量”即不停顿地起思虑作用为其
特性,其作用胜过第六识,并联系第八识与前六识,名为
m****a
发帖数: 97
4
总结:
waichi认为:“识”是“直接从事物带来”的(“追”下去得到的是
“思想”)。
佛教认为:“识”是“分析、分类对象而后认知之作用”。“了别之
义也。心对于境而了别,名为识”。
从佛教的根本意义上说:waichi对“识”的理解是心对客观事物的反
映。
而佛教是不承认有一个脱离主观世界的客观世界存在的。所以,“识
”只是“心对于境的了别”,或者说,“识”是“分别心”存在的必
然结果。
这一点十分重要,因为,要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了断“分别心”是最
起码的。只有起“无分别心”,才能有所成就。
这也是佛教与外道的根本区别所在。
waichi的所谓“识”,只是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重新命名
而已——把“感性认识”命名为“识”,把“理性认识”命名为“思
想”——这种低级游戏谁都能玩。
P******a
发帖数: 478
5
我谈谈个人意见.

WaiChi没有说追下去是思想吧? 我的理解,他只是说识现起后,心生攀援意
而生分别念,念念相续,直至产生思想.
我认为所谓了别之义恐怕不是分析分类对象而后认知之作用,后者是思想
产生以后形成的知见,也就是您后面讲的感性或理性认识,已经是很后面的
妄中妄了,心攀援生意作念直至思想都已经产生,怎么会是识呢?
这恐怕是您没有仔细看WaiChi关于识的文字了.
没有人说有个客观世界真实存在,但也不是说一无所有,而是证明真幻不可得,
楞严经说一切山河大地都是自性变态的显现,虽说变态,也是自性的本体.我理解,
WaiChi说识是直接从事物带来的意思是说,识是从自性中幻起的那第一个东东,
本来无有意,念,思想等等,因为攀援意分别心而后生出念头思想,乃至山河大地.
所谓知识见解,感性理性分析已经是离识很远的东西了.
我认为这是对的,佛法与外道之别在于,佛法从根本上断攀援妄想,返本还原;
外道以攀援分别识心为真心本体,认贼做父,以妄中妄境界为所得.
老兄,凡事要了解清楚再发议论.如果我们真的承认佛法在一切处,自性含藏
宇宙,所谓"低"的就没有我们可以参学的地方么?

【在 m****a 的大作中提到】
: 总结:
: waichi认为:“识”是“直接从事物带来”的(“追”下去得到的是
: “思想”)。
: 佛教认为:“识”是“分析、分类对象而后认知之作用”。“了别之
: 义也。心对于境而了别,名为识”。
: 从佛教的根本意义上说:waichi对“识”的理解是心对客观事物的反
: 映。
: 而佛教是不承认有一个脱离主观世界的客观世界存在的。所以,“识
: ”只是“心对于境的了别”,或者说,“识”是“分别心”存在的必
: 然结果。

m****a
发帖数: 97
6
哈哈!原来如此!
请看:
----------------------
【五蕴】
(术语)梵语之塞犍陀Skandha,旧译为阴,又译为众,新译为蕴
。阴者积集之义。众者众多和聚之义,亦蕴之义也。是显数多积集之
有为法自性。作有为法之用,无纯一之法,或同类,或异类,必多数
之小分相集而作其用故,则概谓之阴,或蕴(阴者荫覆之义,旧译之
一义也。见阴条),大别之五法:一、色蕴,总该五根五境等有形之
物质。二、受蕴,对境而承受事物之心之作用也。三、想蕴,对境而
想像事物之心之作用也。四、行蕴,其他对境关于嗔贪等善恶一切之
心之作用也。五、识蕴,对境而了别识知事物之心之本体也。以一有
情征之,则色蕴之一即身,他四蕴即心也。心之中,受想行之三者心
性上各为一种特别之作用,故名之为心所有法,即心王所有之法(略
云心所),识之一者为心之自性,故名之为心王。盖五蕴为身心之二
法,如色界欲界有身之有情,从五蕴而成,如无色界无身之有情,自
四蕴(除色蕴)而成也。毗婆尸佛经上曰:‘五蕴幻身,四相迁变。
’增一阿含经二十七曰:‘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野马,行如芭
蕉,识为幻法。’
--------------
m****a
发帖数: 97
7
1、waichi说:“自心最初刚与有形或无形之事物现起相对时,
~~~~~~~~
直接从事物带来之 "识", 可勉强称为第一念”。
~~~~
2、我强调的是:“识”是“分析、分类对象而后认知之作用”。
~~~~~~~~~~~~~~~~~~
“了别之义也。心对于境而了别,名为识”。
3、Paramita说:“我认为所谓了别之义恐怕不是分析分类对象而后
~~~~~~~~~~~~~~~~
认知之作用”。
4、我反对这种对于佛教理论做随心所欲的解释的做法,所以强调:
“既然谈佛教,就应该用佛教的定义 ,不能随心所欲的。”
5、同时我又说了一遍:“五、识蕴,对境而了别识知事物之心之本
体也。”
~~~~~~~~
就是说,直接感受的是“受”,了别了的才叫“识”。
~~~~
6、你说的是:“而心的了别,的确是直接
P******a
发帖数: 478
8
我谈谈个人意见.我只从逻辑道理上谈.

是您的理解有混淆之处.您似乎认为,受蕴发生在识蕴的前面.证据:您这
最后这几行字里,把受解释为"直接"感受,识的了别定义后面加了"了的"两个字.
并紧接着说WaiChi刚好把它弄反了.
受蕴(阴)可以说是感受.但是这个感受直接也好,间接也好,并不出现在识的前面.
如果识现起后,心无妄做攀援意,更无念无想,感受又从何而生呢? 所以五蕴色受想
行识这样讲并不一定是说这样隐含了现起的顺序. 如果是的话,那么色蕴在最前面,
那意思是不是说一切山河大地的显现在识的前面呢? 如果是这样,不是和三界唯心,
万法唯识,唯识无境矛盾吗? 如果是这样,不正是您所指出的外道见解 - 有一个客观
世界真实存在在前,心识产生在后么?
我看到您有这样的概念,把五蕴诠释成后世哲学家的感性和理性认识(我认为哲学
家的认识,从佛法的角度来说,应该是山河大地都幻起了以后的知见的分别了,离万
法唯识的识已经相去太远),并以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先后来推断五蕴的顺序.我
认为这是错误的,这种观念不属于佛法和佛教,而是现代所谓佛学家搞"佛学现代化"
的产物.我给您提个醒儿,如果您不同意,就

【在 m****a 的大作中提到】
: 哈哈!原来如此!
: 请看:
: ----------------------
: 【五蕴】
: (术语)梵语之塞犍陀Skandha,旧译为阴,又译为众,新译为蕴
: 。阴者积集之义。众者众多和聚之义,亦蕴之义也。是显数多积集之
: 有为法自性。作有为法之用,无纯一之法,或同类,或异类,必多数
: 之小分相集而作其用故,则概谓之阴,或蕴(阴者荫覆之义,旧译之
: 一义也。见阴条),大别之五法:一、色蕴,总该五根五境等有形之
: 物质。二、受蕴,对境而承受事物之心之作用也。三、想蕴,对境而

m****a
发帖数: 97
9

~~~~不存在“阶段”问题。
~~~~~~~~~~~~~不是我解释的,白纸黑
字写着的。
~~~~~~~不存在“之
前”“之后”
的问题。
~~~~~~~~~呵呵!是大脑,即非大脑,是名大脑。
通常的(按照现在科学的)认识是:
1、先由感官接受了事物的信息(受)。2、再由大脑分析分类了别(
识)。
恰恰是你们用了通常的概念。所以把人分为普通人和“特殊人”,把
“受”和“识”
分出了先后的“阶段”。
事实上,“受”与“识”并不存在先后的问题,也不存在条件与结果
的问题。
世界是相互关联着的,“受”与“识”都是本来就有。
我替waichi感到难过,碰上你们这么一批学生。
我不会背这包袱——我比waichi聪明。嘻嘻!
m****a
发帖数: 97
10

不承认!
你把waichi的话作了你自己的解释,又以你的解释为标准说我说的是
错的。
太霸道了吧?你还没成上帝!
到这里我是客人你们是主人。如果哪天我去拜访waichi,你就这样对
待客人吗?
是这句话吗?
世界上60亿人,个个在说话。不会每个人都在拍你的。再说,顺耳的
话中听不中用啦。
我挑起这次交锋有两个目的:
1、澄清“识”的概念,顺便澄清“受”及其他几蕴的概念。这个目
的已经达到。
waichi的话我看到的不多,不过,他在楼下说的应该是比较明白了。
他是从阿赖耶识出发来谈“识”,应该说是比较彻底的。只怕是好多
人(特别是你)仍然听不明白。
2、想看看各位一年来有多少长进。结果令人失望。
特别是你——贪、嗔、痴,你一个没拉下。按你的心态,看来近几年
内不会有太大起色。
我注意到,我们争论的帖子给mark上了(其实没有必要mark那么多,
好多是重复的),我不知道是para还是ray mark的,如果是para
mark的,那么在刚表示不同看法后能把反对的看法也mark上,足以证
明其心态已足够胜任斑竹的责任。
我很同情waichi——拽着你这样一批人走真是够累的。
希望明年再来
m****a
发帖数: 97
11
hahahaha......
可惜可惜...
1 (共1页)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问答录-9 烦恼的生起需要依靠何种因缘呢?破斥waichi版本的缘起法
当你对某人起嗔心时贴个好玩的吧
嗔心是不是依靠贪执而产生?层层破解进版画面
不要分别就是无分别心 ? 大小便就能当成美味佳肴 ?《修真九要》
四法印的见解与修法(二)宣化上人谈情爱(ZT)
六根,六尘,六识?学佛第一要知见正
Re: yuuli -- 佛法的层次[转载]深深感谢佛恩师恩
再问waichi: 什么是"识" Re: 四念处选章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waichi话题: 六识话题: 作用话题: 境而话题: 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