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拱券
1 (共1页)
S*******C
发帖数: 7325
1
☆─────────────────────────────────────☆
wagmal (超级偶像,工藤静香) 于 (Tue Feb 9 14:11:00 2010, 美东) 提到:
用英语来讲,好像是“arch”,
像中世纪前最大的建筑,伊斯坦布尔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就是一个个连续的石头“arch
”组合起来,合成巨大的穹顶。
但是中国古代没有这个复杂的技术,只会造单一的拱,如拱桥,而当时大型木建筑必须
靠大柱子来支撑,但是柱子多了,还是造不出大教堂那种巨大空旷的穹顶,因为下面有
一堆柱子立着很难看,不实用。像大型的太和殿,室内也是不得不立上柱子。
所以中国的柱子支撑的木结构屋子不会建的特别大。
☆─────────────────────────────────────☆
father (father 是 single 的) 于 (Tue Feb 9 14:12:43 2010, 美东) 提到:
米开朗基罗的粉丝?

arch
☆─────────────────────────────────────☆
wagmal (超级偶像,工藤静香) 于 ...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7927
2
☆─────────────────────────────────────☆
dy333 (zeicocococo) 于 (Sat May 18 13:35:11 2013, 美东) 提到:
看到一种说法,是因为中国古代金属锻造技术远远优于西方。木匠需要的工具比石匠高
级。中式的榫卯结构拼接而成的斗拱也比西式建筑抗震等级高的多,因为各个关节
都穿插而成,没有铆钉,可以吸收震动能量,木质自身也有弹性形变。
大家议议?
☆─────────────────────────────────────☆
greemint (书箱门第) 于 (Sat May 18 14:21:41 2013, 美东) 提到:
希腊罗马古建筑都传到现在了。。。

☆─────────────────────────────────────☆
dy333 (zeicocococo) 于 (Sat May 18 14:51:29 2013, 美东) 提到:
传到现在是因为都不在大的地震带上?或者未经过大的地震?塌了砸死人的就湮灭无名
了?
我以为,中式的大木结构缺点是,容易毁于战火,且易... 阅读全帖
k***g
发帖数: 7244
3
呵呵,兄弟,别在这儿拍脑袋说外行话了,谁说中国没有拱券和穹窿了,公元前一世纪
的西汉就有了,只不过中国一般只用这种技术来修墓穴,因为砖石的拱券和穹窿耐压防
腐,你看前阵子的曹操墓了么?那个拱券可不小,这也不过只是一个诸侯墓的规格;成
都王建墓那个拱券更大;也是因为这项技术先用在了墓穴上,一般人谁还会用它来修住
人的房子?
中国也有地面上的拱券,不过一般都不是日常住人的,都是寺庙佛塔或者特殊用途的建
筑,比如皇史宬,明清两代储藏档案的地方,因为用拱券可不用木梁,利于防火,对于
储藏档案很重要;什么时候去皇史宬看看,再来拍这个脑袋:

arch
g*******y
发帖数: 202
4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kzeng (寱语·无味赛百味), 信区: History
标 题: Re: 中国古代没大型石头建筑是因为没有掌握“造拱”的技术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Feb 9 14:41:19 2010, 美东)
呵呵,兄弟,别在这儿拍脑袋说外行话了,谁说中国没有拱券和穹窿了,公元前一世纪
的西汉就有了,只不过中国一般只用这种技术来修墓穴,因为砖石的拱券和穹窿耐压防
腐,你看前阵子的曹操墓了么?那个拱券可不小,这也不过只是一个诸侯墓的规格;成
都王建墓那个拱券更大;也是因为这项技术先用在了墓穴上,一般人谁还会用它来修住
人的房子?
中国也有地面上的拱券,不过一般都不是日常住人的,都是寺庙佛塔或者特殊用途的建
筑,比如皇史宬,明清两代储藏档案的地方,因为用拱券可不用木梁,利于防火,对于
储藏档案很重要;什么时候去皇史宬看看,再来拍这个脑袋:
arch
k**u
发帖数: 10502
5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中国古建筑斗拱能扛10级地震
赵州桥和陵墓中的拱券,确实是中国独立发展出来的。但是虽然中国也发明了拱券,却
没有能发扬其潜力。
这种各个文明在历史的不同阶段,发明出类似的东西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轮子,再
比如基于太阳或者月亮的纪年历。
比如拱券,一直认为玛雅人从未发明真正意义上的拱券,但是后来在某地下陵墓内甬道
的发现,推翻了这一结论。
拱券的发明,只有在中东及欧洲才在建筑上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及运用,包括各种形式
、穹顶、以及大跨度大空间。
k**u
发帖数: 10502
6
当然是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古代各文明基本上都独立发现了拱券。中东、罗马、中国就
不讲了,大家都知道。就是美洲,以前一直以为玛雅人高度发展了叠涩拱,却差一步发
现真拱,但是近年在阿兹台克人建设的羽蛇金字塔下方发现了拱券甬道。
混凝土并非拱券的必要条件。
一个文化中建筑形式的早期形成,根本原因是材料、气候、当时的技术水平、及经济水
平等客观原因。

、宫殿等大型公共建筑上,为什么没有执着于创造【无立柱】【大跨度】的【石造】结
构?
是简单的“不能”而非“不为”?古中国人自然科学上落后,几何、力学都只停留在经
验理论层面。但是罗马的拱券是严谨的理论论证之后才修的吗?恐怕开始也是不断经验
性的尝试吧?
还是因为没有创造发明上的进取心和迫切感(自然条件优渥,木材大料充足,木结构又
多快好省),所以连试都没想试过?又或试过失败了。这个恐怕考古上很难找证据。
还是文化上的惯性使然(楼里不少人提过的,早早定了调了,石头修墓才用,大跨度无
立柱、流芳百世什么的并没那么被看重,或者中国史前先民的居住地一直不缺高大树木
,不像埃及什么的,沿革下来,这一派就没像那一派那样互相影响执着于大跨度石造建
筑)?
还是... 阅读全帖
n*****g
发帖数: 45
7
这个问题问得好。
据我所知,中国古代没有发展任何Pendentive穹顶的形式。这种形式也是楼主所说的圣
索非亚大教堂和其他中世纪教堂的基本形式。最大的石砌穹顶的纪录始终由佛罗伦萨的
玛丽亚教堂保持,其就是Pendentive穹顶(有点点小变体,不细说)。但是从纯技术的
角度来看,pendentive 并不是合理的;为了艺术上的层次和光线,将结构作了迭合。
就像楼上说的,中国的拱券发展技术上成熟较早,汉代墓室已使用(应包括前不久的曹
操墓)但基本没有生活化,更谈不上艺术化。后来应用仅扩展到城门和桥梁上使用。一
个题外话是,作为墓室城门桥梁的拱券在技术上要求更高,不仅需考虑覆土和交通等多
于屋顶的荷载, 在施工上比其房屋要困难。所以单纯技术来说,跨度,荷载,和施工
中国的拱券技术是不差的。
剩下的艺术层面就是仁者见仁了。需要说明的是,艺术上的杰出并不必然技术上合理。
圣索非亚大教堂Pendentive穹顶并非技术上完成跨度的最佳选择,天坛祈年殿的斗拱组
合的机构冗余也是显然的,但都不影响它们作为杰出艺术品的价值。
d***3
发帖数: 651
8
谢指教。我帖子里一直有限定词的。低层民居来说中式古建的木结构,合计成本、收益
、居住舒适度、安全性后应该是远远优于石结构的,这么说不过分吧?即使同时期的木
结构建筑,中式结构也全面优于这页上面贴的那些个,没错吧?那种木结构能修秋风楼
、鹳雀楼、黄鹤楼什么的吗?
您说【这些都是工程不发达、对材料性能也没有很好认识的表现】
我怎么印象中【小跨度】的“拱券”在中国城楼门和墓室什么的上面没少用?而纯木结
构应该是造不出大跨度的“拱券”的吧?再大的树直径也有上限不是。(木料组装的拱
券建筑学上有可能吗?不知道~)
您又说【说中国古人由于木结构优于石头结构,所以采取了木构,是完全经不起推敲的
。】
那好,先暂且放下这层因果关系,不做优劣评判。那就不妨讨论讨论,古中国人在庙宇
、宫殿等大型公共建筑上,为什么没有执着于创造【无立柱】【大跨度】的【石造】结
构?
是简单的“不能”而非“不为”?古中国人自然科学上落后,几何、力学都只停留在经
验理论层面。但是罗马的拱券是严谨的理论论证之后才修的吗?恐怕开始也是不断经验
性的尝试吧?
还是因为没有创造发明上的进取心和迫切感(自然条件优渥,木材大料充足,木结构... 阅读全帖
k**u
发帖数: 10502
9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中国古建筑斗拱能扛10级地震
凡事都是相对而言。
你举的这些例子都是构筑物,不是给人使用的建筑。
拱券在受力上,有一个抵抗侧推力的限制,这些在构筑物上比较容易解决,落地即可,
但是在建筑上困难一些,开始用厚重墙体,后来发展出了尖拱及飞扶壁等,都是拱券在
建筑上的运用及发展。
而且西方很早就在二维的拱券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三维的穹顶,进一步解决了室内无柱
大空间的问题,侧推力则发明了受拉铁环等约束手段。
这些技术上的发展,都是中国古代那些桥梁城墙地宫不可比的。光说桥梁,罗马的输水
渠不比什么永通桥强?
C****2
发帖数: 859
10
北海,一个古老的地方。二千年前的汉朝,这里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和闻名
遐迩的南珠之乡。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有这样一片老街,它安卧在南中国海边,这就
是广西北海市珠海路老街。它兴起于同治年间,丰盈于光绪年初,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历
史。一百余年,潮起潮落;扬中华帆,纳西洋风;中西合璧,廊柱骑楼;昔日繁华,百
载悠悠;老街如人,目睹衰荣。珠海路老街以沧桑的面容,向我们展示其经历的百年风
雨,讲述着北海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
一、百载悠悠,兴衰见证
珠海路老街位于北海市现城区的北侧,紧邻廉州湾,北起海堤街、南至中山路、西起旺
盛路、东至海关路,分为珠海东(东起海关路口,西至民权路口)、珠海中(东起民权
路口,西至民生路口)、珠海西(东起民生路口,西至新兴路口),共三段。东西长约
2公里,南北进深约200米,面积约0.4平方公里,时居住户约有1000多户,居住人口达
2910人。
珠海路老街的发展历史,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未成型阶段(清朝以前,未有街名)。
二是初成型阶段(清朝至1927年),咸丰年初,本来沿西江航道往来的广西及云贵货流
因战事阻隔逐渐改由北海进出,给北海带来巨大的商业发展。... 阅读全帖
c*****1
发帖数: 3240
11
恩,单纯从结构角度看pendentive不是最合理,
但你所说其为了层次和光线做的妥协则不能简单归之于艺术
中国的拱券多用在墓室城门或是藏书之类场所
而此类场所与人居最大的区别就是对采光的要求
考虑采光纵置拱券则进深不足,横置则开窗不便
k**u
发帖数: 10502
12
木结构并不优于石头结构。木结构是柔性的结构,抗震的效果是要优于石头,但是仅此
而已。
中国古代虽然和其它文明一样,独立发明了拱券,但是只用在了少量的土木工程上,没
有用于建筑,而且发明较晚。而罗马的文明将拱券发扬光大,广泛地运用于建筑,结合
火山灰做的天然混凝土,建造了输水渠、万神庙这样的大跨构建筑物,而后经不断发展
,解决了侧向推力问题,最终产生了哥特式建筑。
而中国的古建筑始终没有解决大跨的问题,梁的截面一直用的方形,屋架中用梁来支撑
柱子,这些都是工程不发达、对材料性能也没有很好认识的表现。而且中国古建筑并没
有大规模的石头建筑,没有比较,自然也就不知道优劣。说中国古人由于木结构优于石
头结构,所以采取了木构,是完全经不起推敲的。

发帖数: 1
13
罗马帝国时期,拱券结构得到推广,是因为使用了强度高、施工方便、价格便宜的火山
灰混凝土。约在公元前 二世纪,这种混凝土成为独立的建筑材料,到公元前一世纪,
几乎完全代替石材,用于建筑拱券,也用于筑墙。混凝土表面常用一层方锥形石块或三
角形砖保护,再抹一层灰或者贴一层大理石板;也有在混凝土墙体前再砌一道石墙做面
层的作法。
z*******2
发帖数: 2643
14
来自主题: ChinaNews版 - 顾维钧 - 个人简介
顾维钧顾维钧家庭照片
顾维钧(1887~1985)中国外交家。字少川。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市)人。1905年留学于美
国哥伦比亚大学。1912年获国际法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任袁世凯总统府秘书,外交部
参事。1915年任驻美、日等国公使,后调任驻美大使。1918年11月,代表中国政府出席
巴黎和会,在维护中国在山东半岛的主权和拒绝对德和约签字等问题上作出了努力。
1922年起,历任北洋政府外交总长、财政总长,并两度代理内阁总理。1928年因支持张
作霖的安国军政府而受到南京国民党政府的通缉,流亡法国、加拿大等地。1929年回国
。1931年12月出任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部长,不久因蒋介石下野而辞职。1932年任东北
收复失地委员会委员长,代表中国政府参加国联李顿调查团,曾向调查团提出有关日本
侵华之祸备忘录。同年出任驻法国公使,并任中国政府出席国联大会代表。1934年任海
牙常设仲裁法庭仲裁员。1935年任中国政府出席国联大会的首席代表。1936年任驻法国
大使。1941年任驻英国大使。 1945年任中国驻联合国筹备委员会首席代表。1946~
1949年任驻美国大使兼驻联合国中国代表团团长。... 阅读全帖
N*****e
发帖数: 1094
15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alk 讨论区 】
发信人: NewNote (新天地), 信区: talk
标 题: 高天韵:傅雷之死──文化名人的文革厄运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Jan 25 09:55:44 2017, 美东)
傅雷、朱梅馥夫妇于上海江苏路寓所花园 (网路图片)
岁月的风,从远方吹来,拂过译者的生花妙笔,倾听家书的娓娓述说,卷起彼时的创伤
悲鸣。曾经,花香琴朗情长在。今日,人去楼空怨难平。
上海江苏路284弄,现名“安定坊”,位于江苏路和愚园路的路口。这里有五组18幢欧
式花园住宅,建于1936年,是沪上白领及中上层知识份子居住的社区,其中5号洋房是
著名翻译家傅雷的故居。那是一幢三层楼的建筑,米黄色的墙身,淡雅古朴,细碎的鹅
卵石嵌在外墙的墙面,透著温润和别致。红顶斜披,门窗都带拱券。底楼南面,有一个
100多平方米的大花园,是一家人拍照的好地点。就在那个“世外桃源”,傅雷种植了
50多种月季。他喜欢徜徉于花丛,静享花趣。
1966年8月30日的夜晚,一群红卫兵闯进了他的领地,四处搜寻“变天罪证”,把他精
心培育的月季一株株连根拔掉,也拔掉了他最后的希... 阅读全帖
o***s
发帖数: 42149
16
昨天下午,犹太老人马公达回到当年在霍山路的家,一口上海话让现在的居住者十分亲切
昨天9时30分,站在上海华尔道夫酒店客房的落地窗前,92岁的犹太老人Gary Matzdorff(中文名马公达、马自达)依依不舍地将目光从外滩移开,转头看了看钟。已到与导游Dvir(迪文)约定的出发时间,他与妻子Nancy(南希)一起下楼乘车,在迪文这位精通犹太难民史的以色列记者陪同下,回到了曾经生活过十年的提篮桥地区。
这是马公达自1949年离开上海后第6次回沪探访。中国梦,上海情,始终萦绕在老人心头。
在今天上午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举行的记者见面会上,他表达了此次来访的两个心愿:把在沪拍摄的老照片赠予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象征上海人与犹太人之间的深情厚谊;寻访曾热恋过的初恋中国女友Cleo Wang(中文名不详):“Miss Wang(王小姐),侬勒啥地方?如果还能重逢,阿拉加起来接近200岁了。”
在旧居前与居民们聊天
细雨绵绵中,马公达走进霍山路54弄深处,为方便寻找,甚至没撑开手中雨伞。
终于找到记忆中曾无数次出现的那幢小屋,正端着搪瓷碗吃饭的居民周女士看见他,很快反应过来:“我在这里住了65年,听说... 阅读全帖
i***s
发帖数: 39120
17
农历癸巳年末,河北作家康志刚在其博客上贴发了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于1998年发表的一篇悼念文章《忆大山》,记述了一段尘封的往事,情真意切,感人肺腑。文章经《光明日报》等多家报刊转载后,引起国人强烈关注。腊月二十三,我赶到正定,拜访了几位当事人。旧事重温,感慨良多……
1982年3月,习近平到正定县任职后,登门拜访的第一个人就是贾大山。
但是,两人的初次见面并不顺利。
关于这次见面的地点和人员,坊间流传多种说法:有说是在大山家里,有说是在其办公室,有说他正在与众文友聊天,还有文章明言在座者只是李满天。
采访中,笔者曾多方考证,得到的事实是:当天晚饭后,习近平请李满天陪同,一起去寻访大山。先是去家里,不遇,后又赶往其供职的县文化馆。
李满天不是他人,正是经典歌剧《白毛女》故事的第一位记录整理者,时任中国作协河北分会主席,在正定县体验生活,是大山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彼时,大山正在办公室里与几个文友讨论作品。他当过老师、编剧、导演和演员,博闻强记,口才极佳。那是一个文学的年代,到处是文学青年,到处是文学论坛。他的屋内,更是常常访客盈门。
李满天是常客了,不必客套,而习近平穿着一件褪色的绿军装,... 阅读全帖
o***s
发帖数: 42149
18
原文配图:故宫断虹桥。
2016年9月29日,故宫博物院正式新开放西部断虹桥至慈宁宫区域,将两处之间的南北向通道打开,进一步扩大了开放面积,使观众能够在参观休憩、游赏古迹的同时,更多领略到皇家宫殿的神秘精彩,体验到参观行程的丰富多样。
在新开放的参观区域内,不仅有断虹桥和十八槐古迹是首次向公众开放
,同时区域内的故宫文化资产数字化应用研究所的VR演播厅也将面向有组织的学生团体预约观看,目前相关方案正在制定过程中,此外神秘的故宫冰窖也将开辟为观众服务区,目前正在进行最后的准备工作,将择期开放。
伴随以此次开放为首的一系列本年度开放新举措,故宫的开放面积将在今年年底前达到76%,较去年同比增长11%。
断虹桥、十八槐赏古迹
断虹桥,位于熙和门外迤北,武英殿东之石桥,年代为明初或元代,尚未定论。此桥之名,明清未见记载,断虹桥为后来之俗称。也有学者认为,断虹桥为紫禁城的前身——元大内的金水桥,原有三座,明代拆二留一,故称断虹桥。桥南北向,桥面为汉白玉巨石铺砌,桥两侧石栏板浮雕有穿花龙图案,望柱为石狮,神态各异,宛然如生。此桥用料之考究,装饰之华丽,雕刻之精美,为内金水河诸桥之冠。
那只有名的造... 阅读全帖
s***e
发帖数: 1272
19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发现罗马人很牛逼呀
赵州桥跨径更大,拱券曲线更合理。从结构角度来讲难度更大。
当然,我们的晚的多了。
s***e
发帖数: 1272
20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发现罗马人很牛逼呀
37米很牛叉了。
有一个古罗马在土耳其的石拱桥,也30多米跨径。也信了春哥,到现在都没倒。
他们喜欢用半圆拱券,这个没有很多年以后中国的小矢跨比拱桥牛。
但是的但是,人家早啊。
T****r
发帖数: 22092
21
人家说了,这叫单拱,不是穹顶,真搞笑,欧洲的桥梁拱券一直不大过关,还好意
思吹穹顶啊,而且那些穹顶建筑都有很多问题。
c*****1
发帖数: 3240
22
拱券很早就有了
问个问题,对于穹顶,中国什么时候开始用的pendentive一类的技术?
n*****g
发帖数: 45
23
不错。“中国的拱券多用在墓室城门或是藏书之类场所
请教,能否将中国古建重檐比照pendentive对中间采光的处理?
T****r
发帖数: 22092
24
纯水泥拱形券肯定不结实,做拱券石材的粘合剂还差不多
l****w
发帖数: 515
25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转载 三个皇帝与两座皇宫
http://www.jllib.cn/ffy/2e2p.htm
原文链接里面还有很多图片
三个皇帝与两座皇宫
图/文:冯方宇
------------------------------------------------------------------------
----------------------------------------------------------------------------
-----------------------------
皇帝的返乡

公元1375年4月,一如既往的春意浓浓,47岁的朱元璋衣锦还乡,带着开国者无限
的自豪,朱元璋脸上春风得意。此次回乡,阵容庞大,仪仗齐全,俨然是真龙天子的威
仪。这是他征战多年,当上皇帝后的第一次反乡,次行的目的是祭扫父母的陵墓,还要
亲自视察中都皇宫的修建状况。
车驾进入洪武门,踏上洪武街,横穿云霁街,进入大明门,两旁的部府建筑仍在做
最后的紧张施工。穿过宽阔的凸字形广场,入承天门,正式进入紫禁城,再经端门,过
外金水桥,来到了午门前,朱... 阅读全帖
g*****p
发帖数: 790
26
每次路过北京西长安街新华门的时候,就会想起它对面早已不存的普宁清真寺,多少年前我还曾经寻访过它的残迹。在它旧址南侧的东安福胡同中一个公厕的暗处,还真发现了砌在墙里的半圈汉白玉石券门,券门上雕刻的石莲花还历历在目。
普宁清真寺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竣工,与中南海的宝月楼(今新华门)隔街相望。由于是乾隆皇帝降旨御批、动用国库内帑并由专人督工建造的“敕建”项目,可以想象当年这座清真寺的规模和奢华。当时附近的维吾尔族和回族同胞均在此清真寺礼拜,曾经的盛况,正像如今保存在历代帝王庙中,乾隆皇帝亲笔撰文的那方满汉蒙回四体碑文中所记述的一样。清代在求同存异、尊重习俗、包容信仰方面的胸襟,在碑记中表达得淋漓尽致。
整座清真寺占地二十多亩,寺内苍松翠柏,建筑恢弘,风格独特,别具一格。非对称的布局建筑采用砖石结构,正方形绿琉璃瓦顶的大殿坐西朝东,四周各建有角亭一座,形成拱卫之势。重檐攒顶环廊的设置呈现出阿拉伯的建筑风格,碧色瓦顶与朱色盲柱相映壮丽,极尽辉煌。寺的拱券形正门位于寺北临街,高大的穹顶与邦克楼融为一体,成为寺中最具浓郁民族特色的建筑,稳重中不失飘逸,清雅中... 阅读全帖
s*****r
发帖数: 43070
27
建筑不光是结构,同样是拱券,美学角度确实差距太大。
中国古建筑的斗拱技术很牛,但一般人看不到,很是吃亏
q******s
发帖数: 7469
28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eadline 讨论区 】
发信人: Onews (OverseasNews), 信区: Headline
标 题: 92岁犹太老人回上海欲寻找初恋中国女友(图)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May 27 20:24:05 2013, 美东)
昨天下午,犹太老人马公达回到当年在霍山路的家,一口上海话让现在的居住者十分亲切
昨天9时30分,站在上海华尔道夫酒店客房的落地窗前,92岁的犹太老人Gary Matzdorff(中文名马公达、马自达)依依不舍地将目光从外滩移开,转头看了看钟。已到与导游Dvir(迪文)约定的出发时间,他与妻子Nancy(南希)一起下楼乘车,在迪文这位精通犹太难民史的以色列记者陪同下,回到了曾经生活过十年的提篮桥地区。
这是马公达自1949年离开上海后第6次回沪探访。中国梦,上海情,始终萦绕在老人心头。
在今天上午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举行的记者见面会上,他表达了此次来访的两个心愿:把在沪拍摄的老照片赠予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象征上海人与犹太人之间的深情厚谊;寻访曾热恋过的初恋中国女友Cleo Wang(中文名不详):“Miss Wan... 阅读全帖
e**a
发帖数: 2169
29
http://news.qq.com/a/20160215/045731.htm
近日,一张拍摄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明孝陵老照片,在西祠“南京城市记忆”版上引起
了网友的讨论。在这张较为罕见的照片中,明孝陵享殿前挖了一道很深的壕沟,这是军
事工事,还是考古,还是挖宝呢?一段明孝陵不为人知的历史因此浮出了水面。
挖宝,考古,还是军事工事?
网友“code_p”贴出的这张照片,表现的是明孝陵的享殿。照片右下角有大写的英文“
LIFE”,这是拍摄者、美国《生活》杂志的标志。
明孝陵享殿是明孝陵陵宫建筑的第二进院落,纵深五十五米,老照片拍出了享殿院落的
全貌。
“code_p”说,这张照片可能拍摄于1937年日军占领南京后。最为有趣的地方,在照片
下方,也就是享殿院落的南半边,地面东北——西南方向挖了一道深深的壕沟,在院落
中间石板路下穿过。沟两边有挖出来的土,还有一些散落的石板。
这说明,拍摄这张照片的年代,明孝陵享殿院内被人挖了一道深深的沟。这沟有何作用
呢?网友纷纷猜测,有人认为是军事工事,有人认为是民国时期的考古工程,还有人认
为这是日军占领南京后试图挖掘明孝陵盗宝。
美国《生活》杂志拍... 阅读全帖
d*****u
发帖数: 17243
30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成都牛啊 连拆清真寺
4月22日,穆斯林文化人马千里先生在中穆网“时事论坛”发布公开信,“请救救即
将被拆除的成都清真九寺”。马先生表示,得知四川成都在旧城改造中又将拆掉一座清
真古寺,感到非常震惊,请求全国穆斯林的帮助。

马先生在信中说,位于成都九思巷的清真九寺,是一座具有几百年历史的古建筑,
属成都没有被开放为宗教活动场所的的三座现存古寺之一,不远处的古楼清真寺被列入
文物保护单位,但九思清真寺却面临被拆掉的命运。他说,这座古寺是”穆斯林前辈省
吃俭用为真主在大地上建立起来的朝房“,是”不能再生的古代文物“,不应该被随意
卖掉和侵吞。

据当地某阿訇介绍,成都回族围寺居住,成都市区加上郊县原有清真寺三十来坊,
可是在半个世纪以来,市政府在城建改造中通过贿赂和强制手段,连续拆掉了二十多坊
古寺。其中包括异地恢复重建的假古董皇城清真寺。记者此前曾多次前往皇城寺,这座
寺建于清初,采取中国园林式布局,规模宏大建筑精美,本来位于成都市中心天府广场
西侧。1997年,市政府为了扩建天府广场,不经过任何公开说明迅速拆除广场两侧建筑
。虽然市民为此抗争一年,但古寺还是被夷为平地,事后官方...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1
赵州桥很伟大,不管是谁造的,都是牛人
但是,我们要考虑这么些问题;
一、同样的石桥,类似的石桥,在中国还有多少?阿房宫,你说是木头的,烧了;大明
宫,你说是土的,塌了;欧洲的老房子,你说是石头的,所以留着,同样的道理,石桥
都应该留着。但是不幸的是,全国还有几座这样的石桥,年代是这么久远的。石桥因为
是交通必须,所以一般都不会故意去拆它,年代久远的作为文物,这30年也不大会去拆
,所以,如果中国古代的技术很成熟的话,应该有大量的类似石桥留下来。
二、仔细看近图(以前没有近图),发现很多细节风格不熟悉。比如各个拱券之间有蚂
蝗钉一样的东西,不知道是不是要塌了,现在给加的措施;比如两个小拱的拱座,居然
是一个扁扁的锲形,好象很陌生,桥面的侧锁口板,形式也有点别扭,栏杆上的话式…

发帖数: 1
32
花式是很明显的外来风格
拱券之间的燕尾销,好象真的没在其他地方看到过,其审美情趣绝对和中国的不一样。

发帖数: 1
33
古罗马建筑能满足各种复杂的功能要求,主要依靠水平很高的拱券结构,获得宽阔
的内部空间。
巴拉丁山上的弗莱维王朝宫殿主厅的筒形拱,跨度达29.3米。万神庙穹顶的直径是43.3
米。公元一世纪中叶,出观了十字拱,它覆盖方形的建筑空间,把拱顶的重量集中到四
角的墩子上,无需连续的承重墙,空间因此更为开敞。
古罗马的万神庙
p********7
发帖数: 18007
34
大家继续拱券
N*****e
发帖数: 1094
35
傅雷、朱梅馥夫妇于上海江苏路寓所花园 (网路图片)
岁月的风,从远方吹来,拂过译者的生花妙笔,倾听家书的娓娓述说,卷起彼时的创伤
悲鸣。曾经,花香琴朗情长在。今日,人去楼空怨难平。
上海江苏路284弄,现名“安定坊”,位于江苏路和愚园路的路口。这里有五组18幢欧
式花园住宅,建于1936年,是沪上白领及中上层知识份子居住的社区,其中5号洋房是
著名翻译家傅雷的故居。那是一幢三层楼的建筑,米黄色的墙身,淡雅古朴,细碎的鹅
卵石嵌在外墙的墙面,透著温润和别致。红顶斜披,门窗都带拱券。底楼南面,有一个
100多平方米的大花园,是一家人拍照的好地点。就在那个“世外桃源”,傅雷种植了
50多种月季。他喜欢徜徉于花丛,静享花趣。
1966年8月30日的夜晚,一群红卫兵闯进了他的领地,四处搜寻“变天罪证”,把他精
心培育的月季一株株连根拔掉,也拔掉了他最后的希望。9月2日早晨,傅雷和夫人朱梅
馥被拖到家门前,被迫站到凳子上,头戴高帽,任人指点羞辱。连续四天三夜的批斗,
似无尽头。于是,他必须走了。因为士可杀,不可辱。
-e1485329775825.jpg
傅雷夫妇在江苏路宅邸书房内。(1965年8... 阅读全帖
m**********g
发帖数: 2661
36
这个底部有四条交叉的槽痕导向中间的下水孔,大概因其恨像反过来的拱券顶得名。我
觉得这样可能会加快导水,但是不确定。所以问。
N********d
发帖数: 298
37
有人说没去过长城就不算到过中国,而罗马之行决不能错过竞技场。
第二天一早,我们在薄薄晨雾里从旅馆步行到竞技场。远远就看见一座半残但依旧雄伟
的椭圆形建筑立于繁忙奔流的现代交通之间。近2000年的岁月,地震,以及人类的破坏
以剥去了它所有的饰面和三分之二的构件,但它仍倔强地矗立着,提醒着你它曾经的辉
煌和岁月的沧桑。
我们沿着竞技场连绵的拱券层层而上。我看着周围残破的砖石,想象着2000年前这里曾
是怎样华美的看台包厢,而罗马的权臣贵妇们在这里轻松愉快地谈笑风生,又会是怎样
一番景象。
行止最高一层看台时,便瞬时没了风花雪月的联想。在那里,表演的平台也被风化殆尽
,扑入你眼中的是布满狭窄弯曲通道的,迷宫一般的地下室。这是演员,角斗士,和各
种动物被送上平台,进行他们生与死的演出的通道和机关。是他们开始那些注定夺去他
们生命的表演前,最后喘息祈祷的地方。
秋日的阳光明亮纯和,照在那些没有生命的地下室通道上。角斗士上台的通道,提升动
物的升降机,释放动物的闸门……无一不精妙机巧,显示了罗马人可以引以为豪的智慧
。然而这智慧却是为了满足看台上5万观众嗜血的狂热和欢愉。在我眼里,它们阴森,
狰狞
m****h
发帖数: 1672
38
圣雅阁朝圣之路是西班牙的一条八百公里远足路,全靠步行。
和其他步行路不同,这是一条非常有历史和宗教意味的朝圣路。
维基上的定义:
聖雅各之路或聖地牙哥朝聖之路(西班牙语:El Camino de Santiago)是前往天主教
的聖地之一的西班牙北部城市聖地牙哥康波斯特拉的朝聖之路。主要指從法國各地經由
庇里牛斯山通往西班牙北部之道路,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登錄的世界遺產,也是全世界
僅有的兩處「巡禮路」世界遺產,另一處是日本的「紀伊山地的靈場和參拜道」,兩古
道在1998年締結為姊妹道路。
历史背景:
朝圣起源:
朝圣之路起源于900多年前,耶稣十二宗徒之一的圣雅各(天主教译名:雅各伯/长雅各
伯:Saint James the Greater、载伯德的儿子雅各伯:James, son of Zebedee,简称
Saint James,西语为Santiago,音译圣地亚哥/圣迭戈)。圣雅各出生于公元前5年以
色列加利利的伯赛大,他的母亲撒罗米(撒罗默)是耶稣的母亲马利亚(玛利亚)的妹
妹,传说她在丈夫西庇太死后也跟随了耶稣。雅各、约翰两兄弟在跟随耶稣之前都曾经
是施洗约翰的门徒,因脾气... 阅读全帖
y****e
发帖数: 419
39
来自主题: ChineseClassics版 - 破译西夏文字(一)
http://culture.people.com.cn/GB/40479/40482/3301858.html
消亡的党项族的惊天秘密

一个多世纪前,人们对西夏文几乎一无所知。这种死去的文字存世极少,偶尔有所发
现,国内外专家见到也大惑不解,莫名其妙。至今全中国能破解其意的不足10人。本文作
者将带领我们去领略这些“天书”蕴含的无穷奥秘……
在宋朝时期,中国西北部有一个重要的西夏王朝(1038~1227年),自称大夏国,少数
民族党项羌是其主体民族,前期与北宋、辽抗衡,后期与南宋、金鼎立。由于关于西夏的
汉文史料极度匮乏,使后世研究西夏史的专家们深感困难。
西夏经历十代帝王,最后亡于蒙古。党项羌在元代被称为唐兀,属色目人,经明、清
而融合到其他民族之中,其文字随之死亡,文献典籍渐被湮没,西夏历史文化更加模糊不
清,后人称之为神秘的王朝。而破译“死亡”的西夏文字就成了研究神秘西夏历史的关键
所在。
神秘文字初露端倪
北京市北郊著名的居庸关下,有一座用汉白玉石砌成的精美云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云台座下部有南北向拱券,门洞宽6米多,可通车马。这里是过去北京通往北部
的通衢大道。
m****h
发帖数: 1672
40
圣雅阁朝圣之路是西班牙的一条八百公里远足路,全靠步行。
和其他步行路不同,这是一条非常有历史和宗教意味的朝圣路。
维基上的定义:
聖雅各之路或聖地牙哥朝聖之路(西班牙语:El Camino de Santiago)是前往天主教
的聖地之一的西班牙北部城市聖地牙哥康波斯特拉的朝聖之路。主要指從法國各地經由
庇里牛斯山通往西班牙北部之道路,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登錄的世界遺產,也是全世界
僅有的兩處「巡禮路」世界遺產,另一處是日本的「紀伊山地的靈場和參拜道」,兩古
道在1998年締結為姊妹道路。
历史背景:
朝圣起源:
朝圣之路起源于900多年前,耶稣十二宗徒之一的圣雅各(天主教译名:雅各伯/长雅各
伯:Saint James the Greater、载伯德的儿子雅各伯:James, son of Zebedee,简称
Saint James,西语为Santiago,音译圣地亚哥/圣迭戈)。圣雅各出生于公元前5年以
色列加利利的伯赛大,他的母亲撒罗米(撒罗默)是耶稣的母亲马利亚(玛利亚)的妹
妹,传说她在丈夫西庇太死后也跟随了耶稣。雅各、约翰两兄弟在跟随耶稣之前都曾经
是施洗约翰的门徒,因脾气... 阅读全帖
l**a
发帖数: 5175
41
中路建筑[编辑]
从山门中间门洞内看窝风桥
灵官殿影壁:在棂星门外,白云观街上,北面有琉璃瓦嵌字“万古长春”,为元朝书
法家赵孟钍椤br />
棂星门:始建于明正统八年(1443年)。为三间四柱七楼牌坊,正面(
南面)题“洞天胜境”,背面题“琼林阆苑”。此处为白云观道士观星望气之所。门前
有石狮一对。
山门:上方悬有“敕建白云观”匾额,据说是铁制的,所以民间称作“铁打白云观”。
两侧有撇山照壁,还有一对华表、一对石狮。山门正中门洞的正面拱券东端雕刻有一只
猴子,西侧撇山照壁下端也刻有一只猴子,它们是民俗活动“摸石猴”的三只石猴中的
两只;由于三只石猴位于观内不同地点,民间称作“三猴不见面”。正中门洞的背面拱
券上端雕有南极仙翁。
窝风桥:进入山门,即窝风桥,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后毁坏,1988年重
建。这是一座南北向单孔汉白玉石桥,桥下无水。桥洞两侧各挂有一个方孔圆形大金钱
,钱上均有“钟响兆福”四字,方孔内悬铜钟,游客可用铜钱掷打铜钟以求吉利,此为
民俗活动“打金钱眼”。桥南有两通石碑,其中东侧的《重修窝风桥碑》为窝风桥重建
之后新立的石碑,碑座上雕有一只猴子,也成了... 阅读全帖
G***Y
发帖数: 9698
42
两批历史建筑之“最”
最早建筑:
伍氏宗祠遗迹(1806年)
最晚建筑:
南越王墓博物馆建筑群(1989年)
最高建筑:
广东国际大厦(63层,200米高)
最长建筑:
珠江大桥(415米长)
最大建筑:
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流花路旧址(11万平方米)
海珠桥
海珠桥是广州市第一座跨江桥,于1929年12月动工,1933年2月落成通车,时桥长
180米,宽18.3米,为简支拱形下承钢桁架梁,并可开合供船只通行。以其临近“海珠
石”改名为“海珠桥”,落成时“海珠桥”题字为曾任国民政府主席的胡汉民。1938年
日机轰炸,将桥体开合器震坏,此后日军将整套设备盗走,后虽经修建,中段桥面开合
部分已无法复原。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前夕遭国民党军队炸毁。1950年3月25日,
广州市政府重建海珠桥,由中山大学建筑工程系罗明燏教授负责结构设计。
秦牧旧居
秦牧旧居位于越秀区启明二马路2号,是秦牧先生于1950年5月至1966年的住处。秦
牧(1919-1992),广东澄海县人,当代著... 阅读全帖
v******a
发帖数: 45075
43
来自主题: Henan版 - 中国唯一的琉璃砖花塔
中国古塔数以千计,各具特色,为全国之最者当亦不少,但就 装饰华贵、富丽堂皇的花塔
而言,唯修定寺塔当之无愧。
修定寺塔位于安阳西北25公里清凉山村西修定寺旧址上。塔通 高16米左右,塔基坐平
面呈八角形,塔身平面为正方形。下为 束腰须弥座,上为单层叠涩檐,塔身高9.3米,每
面宽8.25米。 全塔遍嵌模制琉璃花砖,形状有菱形、矩形、三角形及平行四 边形等。南
壁开拱券石门,半圆形门额石上雕三世佛和弟子、 菩萨、天王。中间下部刻“林虑县令杨
去惑邺县令裴口康游古, (唐)咸通十一年五月八日同题”题记。门额正中嵌砌一铺首衔
环兽面,铺首两边嵌砌青龙吞云和白虎喷水雕砖两块,两侧伴以 猬发擒蛇力士,塔建于
唐建中二年(781年)至贞元十年(794年) 之间。所嵌高浮雕砖内容有真人、武士、侍女
、飞天、伎乐、童 子、力士、龙、虎、狮、天马、蟒蛇及花卉等,计有3775块,苒 砌面
积达300平方米。四隅装马蹄形团花角柱,两侧加滚龙攀椽 副柱,塔檐出挑,覆钵式塔顶
,上饰葫芦形塔刹。塔基为北齐建 筑,塔顶为明代重修,上置椭圆宝瓶,下为仰莲承托,
塔习室用 长方形小砖砌成。引塔为我国唯一的一座精致的琉
c***s
发帖数: 1292
44
来自主题: Shanghai版 - 西行漫记
12月14日
前一天晚上和10来个同学聚会了一下。算是farewell party吧。晚上折腾到很晚才睡觉

当天起来后把箱子全装到了车上。在寄宿的同学家吃了顿午饭,然后就上路了。当车开

Cincy,上了74号高速的时候。心里不由的有种酸酸的感觉。告别了生活了两年多的ohi
o,
还有那些好朋友,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还有机会回去看看了。
一路无话,直奔chicago。进城的时候又犯了5月去chicago的错误。没有拐上55街,饶到

57街。不过问题也不大。到底也是走过的路了。还是很方便的和蛋白接上了头。把东西
收拾
好,车停好。就和蛋白一起去china town吃晚饭了。蛋白带偶去了都督隆重推荐的一家
上海
饭店。菜单当晚都有介绍。就不多说了。等下次蛋白来LA,我请蛋白去绿杨村吃饭吧。
(虽然
现在还不知道在哪里,和和)
晚饭结束后,就去了一个theatre去看alanis morisette的演唱会。气氛还是很热烈的,
不过
开演唱会的地方估计是个听交响乐的地方。柱廊,拱券,巴洛克的装饰和台上的电吉他
,架子鼓
放在一起有点滑稽哦。演唱会本身还是不错的。蛋白在偶身边也在不住的扭
T*******t
发帖数: 1069
45
来自主题: Shanxi版 - 一座忧郁的城市——太原
转自,
http://blog.creaders.net/liuyunfeng/user_blog_diary.php?did=199
好象是8年前写的. 现在太原还好吧.
忧郁的城市
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的情绪也是。如果说风花雪月总是和浪漫的故事有关,那么,一个
面目不清、黑乎乎的城市就会让人有一种缠绵不去的忧郁,这就是太原。把我的犹豫、
多虑完全归咎于这座黄土高原上的古城,显然是言重了。可是,太原给我的第一印象是
:它笼罩在一种滞浊的空气中,阴沉沉的,好像一个人思虑过度的面容——不苟言笑,
严肃而沉重。
太原是一座有历史而无“记忆”的城市。所谓“记忆”,就是祖先建造并留下来的各式
建筑,通过这些建筑我们大体可以了解先人们的衣食住行和经济的繁荣程度。遗憾的是
,中国建筑是土木结构的,根本经不起时间的检验。偶有风吹雨打,就灰飞烟灭了。加
上49年之后的大规模拆建,早已古风不存。这并不是太原一个城市的特殊问题,中国所
有的古城都已经“焕然一新”了。
太原火车站是北京火车站的翻版,只是规格较小,更有“偷工减料”之嫌,气势自然减
弱了不少。不过,这已经足以让太原和山西人骄傲了,就像暴发户按照白... 阅读全帖
p****v
发帖数: 293
46
对于高温酷暑,现代人可以开空调、吃冷饮。在没有空调、没有冰箱,甚至连电风扇也
没有的古代,贵为一国之尊的皇帝如何度过这炎炎夏日?
寝殿用冰降温
虽然没有冰箱,但古代帝王在夏日确实少不了用冰来降温。故宫中就有清宫藏冰用的冰
窖,只是这里已成了游客服务区。这些冰窖东西宽约6米,南北长约11米,窖底下沉地
面以下约1.5米,能存冰5000余块,为半地下拱券式窑洞式建筑。
据史料记载,旧时立冬过后,紫禁城外的筒子河就要涮河净水,先把水草杂物等清除掉
,再把浮面上的脏水放走,最后用木板墩筑临时坝蓄水,待到冬至后冰冻结实,雇民夫
伐冰,伐时要选取明净坚厚的冰,切剁成一尺五寸见方,然后拉到冰窖整齐地码放。
到了盛夏时节,这些冰便会被取出,放到宫中居所供皇族消暑降温。《太监谈往录》中
就记载,慈禧所居之殿“冬则安火,夏则安冰”。
宫殿中的特殊设计
除了在居所内用“冰镇”法降温,清代皇帝宫殿也有特殊的设计。皇帝起居的寝殿一般
都有回廊,夏季挡雨遮阳。有研究指,清宫中凡是寝宫都是支摘窗、外檐挂堂帘。夏天
时在早上9点钟就把堂帘支窗放下来,外面的热气进不来,可保持室内凉爽。到下午6点
钟太阳西下,把堂帘卷起... 阅读全帖
1 (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