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Biology版 - 2012年年终科技趋势盘点(zz)
相关主题
Re: 2012年年终科技趋势盘点(zz) (转载)温水就要沸腾了
请教现在 NIH RO1 的几率有多大啊?R21 Impact score: 27. 没有有希望?
我对NIH的评价今年funding情况真差啊!
NIH 今年是不是有剩下的钱 (updated)Re: 关于学生物的前途问题
There will be a cut请问这种情况,我能拿到任何credit么?
如果拿到一个R01,我是 Co-PI, 可以claim我拿了R01吗?在写NRSA,真头大
没有人讨论一下今年NSF的funding和Fiscal Cliff?哪些名校给博后的工资很低?
NIH budget要砍2.5B?R01 标书结果percentile 32%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nih话题: 经费话题: 科研话题: 开支话题: 美国
进入Biolog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B*D
发帖数: 5016
1
节选
原贴:
http://www.cctvdream.com.cn/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90
美国过去一年的政治经济发展足以和最没有下限的肥皂剧相媲美,简直是在挑战全
球观察者的智商。笔者并不认为经过残酷淘汰筛选出的美国的政客们缺乏理性思考能力
。只是美国国内的政治经济矛盾已经激化到空前程度。各个利益相关方都知道,减赤对
美国来说是必须的, 但减赤的政治经济后果对于大多数利益相关方来说都是难以接受
的。因此必须让对手集团承受最大损失,拼死不能后退。但是当多个利益集团都希望对
方承受全部痛苦,但又缺乏彻底压倒对方的实力的时候,陷入僵局将不可避免。作为站
在前台的政客们,即使是名义上的让步,仍然会摧毁他们政治政治集团的政治生命,因
此他们选择让美国整体来陷入危机,成为“坏人之一”而不是让自己代表的利益集团陷
入万劫不复的状态,终结自己的政治生涯。对于美国来说,加税固然影响可支配收入,
让人讨厌。但是削减开支将直接引起大批政府直接和间接雇佣人员失业,对经济造成消
极影响。
美国拥有世界最强的基础研究能力和工程研究能力。其研发开支占
GDP比例在2.8%左右,其中政府开支和企业支出各占一半。但是过去的辉煌并不保证未
来的光辉前景。美国的科研体系正在运行在一种非常紧张的状态。财政悬崖引起的开支
缩减,将会给本来就比较紧张的美国科学体系带来更大冲击。
美国有很多政府部门资助研究,而且各自采用的体系也不尽相同。美
国国立卫生院(NIH)主要负责资助美国的生命科学研究。它的研发开支占美国政府研
发开支的60%以上,是美国政府研发投入的主要部分。1998-2003年NIH经费增加了一倍
,年经费达到了320亿美元左右。这次经费倍增带来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副作用。首先就
是生命科学新博士毕业生数量激增,生物医学博士毕业生从2003年的三千人激增到2009
年的八千人。生物学、农学方向的毕业生也从2003年的约六千五百人增加到了2009年的
八千五百人。而这些新毕业生拥有自己的实验室之后,开始申请经费,NIH收到的竞争
性标书数量自2003年突破30000份后迅速上升到2011年的约50000份,8年内增加了约60%
。申请人要求资助金额与实际资助金额的比值也从4:1上升到6:1。由于标书竞争更加激
烈,导致年轻科研工作者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年轻科学工作者拿到第一份R01级别
的资助时间也越来越晚,达到了42岁。为了给年轻科技工作者更多成长空间,NIH决定
降低年轻科技工作(ESI,earlystage investigators)的中标“分数线”,允许项目
主管适当“点招”。但是由于总中标数并不增加,这导致中标“分数线”(payline)
逐年降低,在2011年NIH下属的NCI(国家癌症研究所)的中标“分数线”竟然达到了7%
(即只有最好的7%才比较肯定能中标),相比之下,1960年代“分数线”是60%,1990
年是30%。为了解决“分数线”迅速上涨的问题,NIH开始削减发放给每个标书的经费数
量,以增加中标标书数目。一般的一个期限五年的模块化标书(modulargrant)的经费
上线是25万美元/年(实际上大多数标书要求7-8个module,即175000至200000)。但为
了节省经费,NIH常常对五年项目在不降低结果要求的情况下只出4年的经费,相当于每
年每个模块只能收到20万。
按照某科研工作者在网络上介绍其实验室的经费使用情况,对于一个每年20万美元的模
块化R01项目来说,从项目经费中支出教授工资$38700(假设教授年薪$100000),支出一
个技术员的经费$58000(45K工资加13K福利),雇佣一个第一年博士后的开支$47000(
42K工资+7K福利),实验动物费用约$36000,耗材费用支出$20000,占总支出的10%。
按照美国财政悬崖目前执行的sequester方案,NIH经费将得到8%的削减。对于上述单
R01模块化标书实验室来说,如果科研人员不答应减薪,不削减实验动物数量,那么耗
材经费将只剩下四千美元,什么都干不了。如果那个博士后是一个经验丰富的第五年老
博后(NRSA工资约50K),那么8%的经费削减后,耗材费用将完全消失。根据NIH统计数
据,2009财年70%以上的受NIH资助的科学家只有一个项目。对于他们来说8%的经费削减
直接判了他们的死刑。
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方法是要求学校支付人员的工资更大比例。从而变相压缩科研经费
中人员费用开支。但美国的大学经济状况也不好。由于近几年NIH中标概率越来越低,
大学常常要垫付一些经费(bridgefunding)来帮助学者获得足够申请新项目的数据。
这给学校财政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压力。同时,由于NIH经费倍增期间一些大学对于未来
经费有不切实际的期望,他们以未来NIH的资助为抵押在金融市场上融资建造了很多研
究设施。03年NIH经费不再增加,这些设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偿债压力。为了缓解美国
大学建设债务的付息压力,美国政府在CircularA21之后允许NIH以非直接开支(
indirectcost)形式帮助大学支付贷款利息,考虑到某些学校的非直接开支率高达60%-
70%(哈佛大学医学院69.5%),其待偿还本金数量恐怕不小。如果美国政府削减开支,
给学校的非直接开支资助也将减少,这时候还要求大学承担更多工资,会导致大学财政
状况恶化,甚至可能引起一些科研密集且有很多债务负担的一流大学破产。
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后方法就是给博士后和技术员降薪。实际上,NIH
的博士后补助的实际购买力最高值是2003-2004年,在2005年,NIH曾经试图使博士后补
助标准(NRSA)按通胀增高,但金融危机之后这个想法被暂时搁置。按照网友计算,现
在刚毕业的新博后的收入扣除通胀之后只是历史最高的04年的90.6%,有五年经验的博
后收入扣除通胀之后是历史最高03年的85.9%。而且由于年轻研究者在获得永久职位之
前的花在博士后上的时间越来越长,他们投资退休金的能力很弱。有网友计算,按照工
作40年,每年向退休基金账户贡献5000美元,年收益率5%计算,前十年由于做博后收入
低无法存钱将导致最终退休金减少一半。巨大的机会成本让美国年轻人不敢选择科研之
路,造成了严重的人员培养问题。因此,NIH正在考虑提高博士后工资,尽管这样做可
能会对只有1-2个R01的科学家造成灾难性影响。
通过上述分析,读者能清楚的认识到,8%的科研开支减少会给科学家
(PI),大学和博士后/技术员三方中至少一方带来灾难性影响。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各
个大学拼命游说奥巴马政府要求尽量不削减科研开支。但问题是对于其他领域来说,削
减开支也是灾难性的,他们所支持的政客在这个问题上也绝不会后退。如果真到了比拼
财力和影响力的时候,个人认为科研利益集团显然影响力不如军工复合体以及Medicare
/Medicaid之类的集团,美国科学界很可能在未来几年因为削减开支受到重创。
笔者认为,从对美国科研进行的观察中,可以得到以下经验:
首先,对于做基础研究的博士毕业生,如果手上没有过硬的成果能保
证迅速成为终身制研究人员,就不要做博后了。美国开支缩减的大环境下,年轻博士后
的agespecific mortality非常高,存活概率很低。这一点对于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的学
生尤其适用。
其次,大学为了保证招生质量,在向学生介绍博士毕业生的工作前景
时提供了不实信息。(看这个,很有趣的:http://rxnm.wordpress.com/2012/08/16/selling-the-phd/)。因此在做出重大职业选择之前,一定要对就业前景进行深入客观的研究,不要简单听信权威。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权威们完全可以豪不眨眼的忽悠你。
第三,科学界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在对整个体系没有深入分
析的情况下,通过行政手段随便改变参数可能会有意外的结果出现。克林顿时期的NIH
经费倍增计划短期内确实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但长期来看对美国生命科学科研体系造成
了一些相当负面的影响。现在奥巴马又叫嚣着将NSF和NIST经费迅速倍增。效果如何,
让我们拭目以待。
B*D
发帖数: 5016
2
结论:zz

科学工作者的任务就是发现事实背后的规律,并且客观描述他们。同学,接受现实吧。
如果博士毕业前没有CNS paper,趁早准备当技术员或者转行找工作。
未来几年人员队伍淘汰会很残酷,如果没有在合适的时间坐在合适的位置上,不管你潜
力多大都难逃劫难。
事后诸葛亮的看,NIH经费倍增引起了很多问题。但以当时的角度来看,这个政策其实
相当有合理性。
当时美国财政有盈余,而且经济趋势很好,兴许盈余能继续扩大,完全支持的起NIH经
费一定程度的增加。
当时美国制药业年新药上市很多,且相当一部分都是blockbuster,盈利能力很强,如
果继续延续趋势,研发收入应该导致巨额回报
当时中国已经开始量产生物民工,人员也够用。
再加上网络增长点早晚得用完, 生物技术正好是一个新的增长点,看上去挺好的。
可是等政策执行完了才发现:
美国财政盈余迅速变成赤字,赤字飙升到现在1年1T的水平。
尽管研发投入不断增加,但研发成本上涨更快。新药上市数量却不断下降,在前几年触
底了,仅仅是九十年代中期的一半,后来靠在中国印度研发降低成本,才重新恢复性的
上涨了一些。而且也没有什么新blockbuster出来了。
几年内,生物民工从不足到过剩,爆的太快了。
背后的原因很复杂,我现在仅仅有个模糊的想法。我还得再多看点书才能弄清楚。”

【在 B*D 的大作中提到】
: 节选
: 原贴:
: http://www.cctvdream.com.cn/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90
: 美国过去一年的政治经济发展足以和最没有下限的肥皂剧相媲美,简直是在挑战全
: 球观察者的智商。笔者并不认为经过残酷淘汰筛选出的美国的政客们缺乏理性思考能力
: 。只是美国国内的政治经济矛盾已经激化到空前程度。各个利益相关方都知道,减赤对
: 美国来说是必须的, 但减赤的政治经济后果对于大多数利益相关方来说都是难以接受
: 的。因此必须让对手集团承受最大损失,拼死不能后退。但是当多个利益集团都希望对
: 方承受全部痛苦,但又缺乏彻底压倒对方的实力的时候,陷入僵局将不可避免。作为站
: 在前台的政客们,即使是名义上的让步,仍然会摧毁他们政治政治集团的政治生命,因

n*********4
发帖数: 99
3
Run!
b*******n
发帖数: 8420
4
写得很客观
y***i
发帖数: 11639
5
牛人在人间啊。

【在 B*D 的大作中提到】
: 节选
: 原贴:
: http://www.cctvdream.com.cn/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90
: 美国过去一年的政治经济发展足以和最没有下限的肥皂剧相媲美,简直是在挑战全
: 球观察者的智商。笔者并不认为经过残酷淘汰筛选出的美国的政客们缺乏理性思考能力
: 。只是美国国内的政治经济矛盾已经激化到空前程度。各个利益相关方都知道,减赤对
: 美国来说是必须的, 但减赤的政治经济后果对于大多数利益相关方来说都是难以接受
: 的。因此必须让对手集团承受最大损失,拼死不能后退。但是当多个利益集团都希望对
: 方承受全部痛苦,但又缺乏彻底压倒对方的实力的时候,陷入僵局将不可避免。作为站
: 在前台的政客们,即使是名义上的让步,仍然会摧毁他们政治政治集团的政治生命,因

L*****e
发帖数: 135
6
了解了
n*********4
发帖数: 99
7
How do we train our kids to be in the future? scientist or businessman?

【在 B*D 的大作中提到】
: 结论:zz
: “
: 科学工作者的任务就是发现事实背后的规律,并且客观描述他们。同学,接受现实吧。
: 如果博士毕业前没有CNS paper,趁早准备当技术员或者转行找工作。
: 未来几年人员队伍淘汰会很残酷,如果没有在合适的时间坐在合适的位置上,不管你潜
: 力多大都难逃劫难。
: 事后诸葛亮的看,NIH经费倍增引起了很多问题。但以当时的角度来看,这个政策其实
: 相当有合理性。
: 当时美国财政有盈余,而且经济趋势很好,兴许盈余能继续扩大,完全支持的起NIH经
: 费一定程度的增加。

B*D
发帖数: 5016
8
写在前面的话:这篇文章是在写《基础科学系列-美国篇》的间隙写的。主要分析世界
主要国家科研经费变化趋势和潜在问题的。是最近一年对于世界各国的科研政策追踪的
一个小小的副产物,也可以作为美国篇的补完。当然由于这篇文章涉及的数字太多,因
此至少在初稿可能会有一些数字凭记忆写出,并没有详细检查文献,欢迎读者提出不同
看法讨论。读者可能注意到这篇文章通篇并不涉及什么具体研究项目和成果。这并不意
外,因为经过这么多年,笔者渐渐有一个的认识:再神奇的科研成果,如果没有连续的
人员传承,也将如昙花般轻易消散在历史的长河中。另外现在科研投入上中国已经于
2011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三,但是笔者在这里仍然把中国放第四,这样行文比较方
便。
本文以倒叙形式对世界科研投入前4名的国家和地区在过去一两年的
科研经费变化趋势和未来情况进行简要综述。这4个国家和地区占全球科研投入的约85%
。可以说它们最近的变化,代表全球科学发展的趋势。
第四名:中国大陆地区(2007年GERD全球份额:10%)
最好的消息总要放在前面。虽然中国科学2012年总体数据的精确值要
等到2013年9月才能统计完毕,但笔者仍然很乐观。在约7%的GDP增幅支持下,中国科研
经费仍将维持之前的两位数增长,并且很有可能第一位数字是2。
除去数字,中国科研体系在过去几年里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优化。前
几年非常严重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补贴太低问题在一些重点大学得到了缓解,打开了家境
不富裕的同学继续深造的大门。再加上研究生入学考试的逐渐正规化。中国一些顶尖大
学和其他研究机构可选择的生源质量和数量都不断提高。而之前的研究生教学师生比过
低的问题,正随着教育部的总量控制和各个学校积极引进中青年教师逐步到位而得到一
定程度的缓解。我国目前年轻而朝气蓬勃的研究队伍,是中国科学最珍贵的资产。
在未来的几年里,我认为中国GDP仍然能维持至少5%左右的年增长率
,以此为依托,科研投入应该能继续维持两位数的年增长率。占GDP比例从现在的1.6%
左右逐步提高。经过3-5年时间稳定在2%(英国水平)至3%(加拿大水平)之间,最高
不超过3.5%(日本水平)。我国还可能为了刺激经济和提高民族自豪感而加大基础研究
投入在整个科研投入中所占的比例,从现在的5%-10%阶段提高到10%-20%(西方国家平
均水平),尽管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的经验表明这种投入对于经济没有明显刺激作用,
还会导致科研经费分配恶化。按照欧美日的经验,自由竞争为主的科研体制一旦进入经
费平台期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人员培养无力,恶性竞争等。如何抢在科研投入进入平
台期之前完成人员队伍和科研体制的优化,是历史留给教育部和科技部基金委领导们的
挑战。成功了,中国科学将成为世界的灯塔;失败了,中国科学的人员队伍将出现不稳
定,现有的好发展势头被迎头打断,中国科学将泯然众人矣。
未来几年,中国科学还有几个重点难点值得关注。其中第一个就是继
续提高普通学校的研究经费和研究生待遇,缩小普通学校和一流学校在科研经费和人员
待遇上的差距。过去几年的高强度投入极大的提高了我国科研机构的硬件整体水平,但
是一些普通研究机构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标率仍然与一流机构有很大差距,可以说惨
不忍睹。如何在尽量不对人员队伍产生重大消极影响的前提下,提高普通学校研究者的
科研水平,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和青年教师的待遇是纠缠在一起的,各个机
构自身情况不同,没有统一的“通解”。解决不好很可能对于研究机构的学风造成灾难
性打击,相当考验各个校长所长的领导艺术。同时普通学校还有相当数量的计划外招生
研究生,他们的待遇还不能和计划内学生相比,有些家境贫寒的学生状况相当凄惨(
2005年之后,笔者老妈带过一个学生,因为经济原因每餐不能保证吃到肉!这样怎么能
保证每天高强度的工作!)如何平稳的将他们纳入国家招生计划,同时不刺激普通高校
招收更多的计划外学生,是相当棘手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就是如何从其他国家的科研政策中吸取经验教训,更好的
指导我国科研发展。07年金融危机之后,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复苏乏力,科研投入无法继
续增长,各国科研政策进入了不稳定期。各国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和稳定科研队伍,采取
了各种政策,从美国的ARRA经济刺激法案到西班牙的削减博士后职位,从NIH的
A2sunset政策到NSF的 bigpitch,可谓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但是目前很少有人对
这些政策产生的效果,即新政策如何影响各个利益相关方,科研队伍结构和产出进行系
统客观的分析。(《自然》和《科学》上那些被1年之后的事实所否定的软文不是系统分
析!)我国科研决策部门应该组织专人对西方近几年的科研政策和其效果进行分析。对
于一些明显没有效果的政策,例如美国通过ARRA经济刺激方案,做出客观结论,不要重
蹈覆辙。美国通过ARRA刺激计划向基础科研一次性巨额注资,并没有对经济产生长期稳
定的正影响,还因为ARRA过期引起相当数量的研究组解散,恶化了研究人员信心。如何
抑制住中国各级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搞这种饮鸩止渴的政策,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最后的问题就是如何面对西方科研体系变化的冲击。最近几年西方科
研体系培养了大量富余研究人员,极大的提高了全球范围内基础研究的竞争性。在相当
多国家中引起了人员培养问题。如何给中国年轻研究者找到足够稳定的工作,向年轻学
生证实科研是一个可以托付一生的事业将是一个越来越严峻的问题。像美国西欧那样出
现本国人逐步从基础科研工作中退出,靠廉价外国学生充实研究队伍对我国来说并不现
实。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如果欧日科研体系如后述崩溃,大批研究者失业。将客
观上为我国有针对性引进外国人才弥补国内短板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在上世纪90年
代苏联解体后我国有针对性开战的双引工程,虽然因为经济实力的限制收获不如美国和
西欧大,但也为我国关键领域工程能力的提高起了重大作用。如果我们能在欧洲日本科
研体系出现重大问题之前提前预判,有意识做好引进人才技术的规划,相信以我国现在
的强大经济实力,必然能在未来的抄底行动中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b*******n
发帖数: 8420
9
这人水平很牛,完爆各种equity research

【在 B*D 的大作中提到】
: 写在前面的话:这篇文章是在写《基础科学系列-美国篇》的间隙写的。主要分析世界
: 主要国家科研经费变化趋势和潜在问题的。是最近一年对于世界各国的科研政策追踪的
: 一个小小的副产物,也可以作为美国篇的补完。当然由于这篇文章涉及的数字太多,因
: 此至少在初稿可能会有一些数字凭记忆写出,并没有详细检查文献,欢迎读者提出不同
: 看法讨论。读者可能注意到这篇文章通篇并不涉及什么具体研究项目和成果。这并不意
: 外,因为经过这么多年,笔者渐渐有一个的认识:再神奇的科研成果,如果没有连续的
: 人员传承,也将如昙花般轻易消散在历史的长河中。另外现在科研投入上中国已经于
: 2011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三,但是笔者在这里仍然把中国放第四,这样行文比较方
: 便。
: 本文以倒叙形式对世界科研投入前4名的国家和地区在过去一两年的

z*t
发帖数: 863
10
I think people on this board really need the education on science policy,
this guy knows story from both government and research institute

【在 b*******n 的大作中提到】
: 这人水平很牛,完爆各种equity research
相关主题
如果拿到一个R01,我是 Co-PI, 可以claim我拿了R01吗?温水就要沸腾了
没有人讨论一下今年NSF的funding和Fiscal Cliff?R21 Impact score: 27. 没有有希望?
NIH budget要砍2.5B?今年funding情况真差啊!
进入Biology版参与讨论
s*******e
发帖数: 59
11
写的很好。本人认为解决现在科研困境的根本出路是想办法缩小研究规模,最好是减少
PI的数量。否则的话谈缩小招生规模就是空话。这些PI要数据去过独木桥拿funding,
没人怎么行。这些人直接决定院系的招生规模。他们一定会想方设法压低博士博士后待
遇,尽量保持或扩大规模。
尽管生物等难产专业在美吸引力逐年下降,但是仍有几个因素使其不会面临找人困难:
1)中国印度等第三世界国家大量人员的涌入。尤其是博士后的涌入(因无名额限制)。
2)美国学生的”特点“
2a: 由于文化社会原因,他们通常喜欢跟着感觉走。如果不考虑就业,生物等专业
还是蛮有意思的。
2b; 对美国学生GRE 相对MCAT,LSAT,GMAT要容易很多,而且录取门槛低,又有奖
学金,很多孩子糊里糊涂就从了。
2c: 即使在工作不好找的今天,美国人博士还是可以找到的。
未来的趋势就表现在博士后层面上外国人比重的继续显著增加,竞争空前激烈。衷心希
望包括中国在内的第三世界国家能够不断改善生活质量,提供足够的位置。否则这些外
国人博士后将会面临更加严峻的局面。在不久的未来"XXX都千老XXX年了”很可能都不
是一句调侃,而是称赞。因为千老的位置在美国大萧条的背景下都很难拿到了。

【在 B*D 的大作中提到】
: 节选
: 原贴:
: http://www.cctvdream.com.cn/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90
: 美国过去一年的政治经济发展足以和最没有下限的肥皂剧相媲美,简直是在挑战全
: 球观察者的智商。笔者并不认为经过残酷淘汰筛选出的美国的政客们缺乏理性思考能力
: 。只是美国国内的政治经济矛盾已经激化到空前程度。各个利益相关方都知道,减赤对
: 美国来说是必须的, 但减赤的政治经济后果对于大多数利益相关方来说都是难以接受
: 的。因此必须让对手集团承受最大损失,拼死不能后退。但是当多个利益集团都希望对
: 方承受全部痛苦,但又缺乏彻底压倒对方的实力的时候,陷入僵局将不可避免。作为站
: 在前台的政客们,即使是名义上的让步,仍然会摧毁他们政治政治集团的政治生命,因

B*D
发帖数: 5016
12
缩小招生规模?
好吧,打脸文继续
zz
我个人认为,每个人的个人追求都是不同的。但是作为一个集体(或者你愿意叫阶层,
阶级,群落也行),只要它足够大,最后总会选择一条付出能量和收益之比最大化的道
路,不管这个道路是多么没下限。这并不是阴谋论,只是生态学上被无数事实支持的“
鹰鸽博弈”在人类社会的客观反映:行为收益付出比最大的人有更多的可支配资源,可
以更好的传递给子代(表形的子代,参见我的文集,思维奔逸系列:自私的基因还是自
私的表型)。不管一个策略多么没节操,只要让采取该策略的人有更好的存活率,在竞
争中有利,就能淘汰掉群落中采取其他策略的个体,不管其他个体的策略多么有节操。
毕竟,在进化上广义适合度决定一切,在相当大一部分环境中,没下限并不对广义适合
度适合度有负影响。
对于在很多人嘴里很神圣的科学共同体(Scientific Common)来说,以下的路线可能
比您提的路线更有利:
显然,让老头子们再下台子做实验是不可能的,那些十几年没碰过试验台的老家伙实验
技术早就忘掉或者过时了。他们只会在办公室里面写标书写文章,听报告,作报告之类
,就像CEO不能下产线生产一样。而博士后又太贵,现有经费支撑不起,为了解决这个
问题,教授们决定招收更多博士。因为博士每年补助只有博后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
有人算过,2009年美国博士平均补助是18779美元/年,同期平均最大各项失业福利之和
是21060美元/年。尽管博士头几年训练要花一些钱,但是根据NIH计算5-7年就能收回成
本,因此雇佣更多博士来替代博士后,然后让博士延期毕业就是一个好选择。
但是怎么才能招到博士呢?很简单,教授和科学共同体中的记者一起,传播不实信息,
让学生误以为学基础学科前途光明就行了(1楼提到的sell phd链接很有趣)。如果有
人想揭穿真相,就让他闭嘴。比如NIH想做个动力学建模,弄清楚生物学博士从读书开
始的流向,结果被美国国会点名禁止。这种事情,官员也乐见其成,对于中国官员来说
,这缓解了就业压力,培养博士还算教育口的政绩,对美国官员来说,培养stem (科
学,技术,工程,数学)博士,可以作为业绩,所谓制造业重回美国嘛。大家都欢喜。
对美国来说,学生签证乃至绿卡也是很有效的吸引外国技术民工的工具。
学生来了发现不对头想退出怎么办?一方面对想转行的进行道德批判。另一方面以极高
的工作强度压榨学生时间,让学生没有时间精力去想这个体系为什么有问题,更没时间
做好转行的体力和知识储备。我曾经跟一个教授谈论毕业去向,告诉他我研究这个体系
,发现他们说的就业途径不行,教授很愤怒的说:“你作为博士生在读不该研究这个,
应该把全部精力放在工作上。”无语吧?她鼓励我去旅游散心,调整心态,但不允许我
研究我未来的就业趋势。这到底是“训练学生在多个相关领域取得成功”还是传销?
等学生博士毕业,老了,累病了,也没有其他专业的技能。只能继续做博后了,这时老
板的议价能力就强多了,随便炒人,随便增加工作时间都没问题。等博后做了一两年,
博后已经丧失几乎有利的转专业能力,只能自我洗脑做这行前途光明,然后在学术圈修
罗场里杀出一条血路,争取成为人上人鱼肉他人了。这样教授们就获得了很多便宜,任
劳任怨,像隐形眼镜一样可以随时抛弃的劳动力了。这些人还得对教授绝对服从,没有
教授的blessing,他们只能在无间地狱里苦熬,不能升入学术的天堂。这守门天使当的
多爽,岂不比自己亲自做实验要好得多?
所以你看,科研共同体对于对自己有利的政策,比如增加经费,增加博士培养,对毕业
论文提出要求,控制qualify的水平等都能积极执行。但NIH提出的不利政策, 很多都
难以推进,比如NRSA paygrade随通胀增长,做劳动力体系分析,跟踪博士毕业生和博
后去向,给学生填写IDP(个人发展计划)什么的。甚至学术圈里像MIQE,MIME之类的
起码实验准则,都推进不能。整个scientific common,铁板一块,渗透到政界,新闻
界,学校管理层。不是几个政府官员能管得了的。甚至一两个良心发现的内部人都无法
改变它的发展轨迹,直到它内爆的一天。
s*******e
发帖数: 59
13
非常同意你的看法。有一点要说的是很多老板都找不到足够的博士生因为学校要承担博
士生培养的很多费用(学费什么的)。博士招生规模还是很受限的。因此延长博士毕业
时间已经成为常用伎俩。根据我的经验,很多老板喜欢找外国薄厚。他们听话,踏实(
因为没有什么出路)。就是要转行的也要等绿卡,大多数人都要等个4-5年的,所以比
找个两年就走了的美国薄厚强。

【在 B*D 的大作中提到】
: 缩小招生规模?
: 好吧,打脸文继续
: zz
: 我个人认为,每个人的个人追求都是不同的。但是作为一个集体(或者你愿意叫阶层,
: 阶级,群落也行),只要它足够大,最后总会选择一条付出能量和收益之比最大化的道
: 路,不管这个道路是多么没下限。这并不是阴谋论,只是生态学上被无数事实支持的“
: 鹰鸽博弈”在人类社会的客观反映:行为收益付出比最大的人有更多的可支配资源,可
: 以更好的传递给子代(表形的子代,参见我的文集,思维奔逸系列:自私的基因还是自
: 私的表型)。不管一个策略多么没节操,只要让采取该策略的人有更好的存活率,在竞
: 争中有利,就能淘汰掉群落中采取其他策略的个体,不管其他个体的策略多么有节操。

B*D
发帖数: 5016
14
这个不是我的看法,我是zz
关于国会直接点名否决NIH想要搞的博士去向流动的动力学研究,这个黑...

【在 s*******e 的大作中提到】
: 非常同意你的看法。有一点要说的是很多老板都找不到足够的博士生因为学校要承担博
: 士生培养的很多费用(学费什么的)。博士招生规模还是很受限的。因此延长博士毕业
: 时间已经成为常用伎俩。根据我的经验,很多老板喜欢找外国薄厚。他们听话,踏实(
: 因为没有什么出路)。就是要转行的也要等绿卡,大多数人都要等个4-5年的,所以比
: 找个两年就走了的美国薄厚强。

w********r
发帖数: 1431
15
7%。。。
哭了
B*D
发帖数: 5016
16
Zz
我觉得吧,咱俩对于科学体系未来的估计有个本质不同:你认为科研人员培养会出现相
对过剩,所以我所以会出现流失率高,工资长期走低的情况。而我认为会出现结构性的
绝对过剩,表现就是已经有职位的科研人员大失业,扣工资,长期缺乏job opening什
么的。
我们客观的看一下, 如果美国政府真想削减赤字,那么sequester之后,相当长时间科
研投入必须保证名义上不变(否则entitlement,军费,其他discretionary也得涨)。
同时通过每年3%左右的通胀来消化债务。在这个profile下(其实已经是非常乐观了,
假设政府开支被通胀稀释的同时不会引起经济衰退)。modular R01的实际购买力会在
10年内损失26.3%(作为对比,2011年R01的实际购买力约是2001年左右时的69%,损失
了31%),即2022年左右,R01的实际购买力仅仅是历史峰值的56%或更少。这种情况下
,只有一个R01 grant的实验室是无法完成课题的。必须有多个grant来分担人员和仪器
成本。问题是,现在NIH70%的申请人只有一个R01,如果必须改成两个R01才能活下来,
就有35%的组要解散。什么?你说找NSF?据说NSF的规矩是每年每个人至多中一个
competitive,这导致NSF更平均主义,82%的PI只有一个NSF grant,他们自己还在找钱
救自己人呢,管得了咱?这种研究组解散会引起绝对性的失业。而且我看不出什么解决
方案来。
即使我们假设,由于某种特殊原因,invitrogen promega之类的家伙全部保证耗材价格
维持在2012年水平,实验动物费用也维持在2012年水平。那么只要人员费维持不变就行
了。假设一个博后现在收入45K,为了顾全大局,不按照NRSA paygrade增长,15年之后
,按3%通胀算收入缩水为28350元(2012年美元价格)。这个收入生孩子买房子都非常
困难。而且记住这是理想状态,实际上耗材肯定会涨价,压缩人员费到比这个计算低得
多的水平上。
综上,我认为美国科研可能会出现shock,大批组倒闭,人员被开,不得不被迫转行。
这不是你我想干就能干得下去的。没有钱也白瞎啊。
a****d
发帖数: 1919
17
LZ分析得有理有据,期待更多好文
1 (共1页)
进入Biolog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R01 标书结果percentile 32%There will be a cut
生物统计或生物信息博士后如果拿到一个R01,我是 Co-PI, 可以claim我拿了R01吗?
大家研究室,博士一般几年毕业阿?没有人讨论一下今年NSF的funding和Fiscal Cliff?
申请NIH Grant, 填过PHS398 的同学帮看看NIH budget要砍2.5B?
Re: 2012年年终科技趋势盘点(zz) (转载)温水就要沸腾了
请教现在 NIH RO1 的几率有多大啊?R21 Impact score: 27. 没有有希望?
我对NIH的评价今年funding情况真差啊!
NIH 今年是不是有剩下的钱 (updated)Re: 关于学生物的前途问题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nih话题: 经费话题: 科研话题: 开支话题: 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