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Mathematics版 - ZZ from renren: John Pardon、3维流形的拓扑和网络时代的数学
相关主题
德国竟然只有一个FIELDS[转贴]庞加莱猜想-Free at last?
神仙在那里?who understands Perelman's work?
希尔伯特凭什么和poincare平起平坐?some tales of mathematic!ans(144)
citation如何最快地确定一个net是不是连通的
克雷数学研究大会庆祝佩雷尔曼破解庞加莱猜想William Thurston passed away yesterday evening
(zz)Heroes in My Heart (9)田刚和佩鲁格曼关系不错?
[转贴]庞加莱猜想-问题的由来陈秀熊人品太差
[转贴]庞加莱猜想-与风车搏斗的人们(zz)Heroes in My Heart (17)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pardon话题: john话题: 数学话题: hilbert话题: 预印
进入Mathematics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x********i
发帖数: 905
1
ZZJohn Pardon、3维流形的拓扑和网络时代的数学
来源: 周围的日志
秋水无涯
这两天在病中,读书全无力气,倒是有时间胡思乱想。潦草地整理了一下思绪,权作抛
砖之用。
前段时间,中南大学本科生刘路证明Seetapun猜想并获聘为国内最年轻的正教授级研究
员一事引发了不少讨论。我对Ramsey理论和数理逻辑仅有一点 皮毛的了解,无法估量
这项工作的分量。唯一想说的是:无论拔擢是否过当,能做出原创性的贡献总是好的。
同为本科生,在这一点上我便自愧不如。反之,说几句 无关痛痒的风凉话是谁都能做
的,又何妨少说以至于不说。
谈论刘路的同时,我所想到的(也是不少“圈中人”所想到的)是另一位同龄人John
Pardon. 此君在Princeton读本科时已解决了Gromov提出的一个扭结问题,发表在数学
界 最高刊物Annals上。几个月前,Stanford研究生院一年级在读的Pardon又有新突破
:利用极小曲面的技巧他证明了Hilbert- Smith猜想的3维情形。如此惊人的早慧,大
概只有50年代Priceton的“双星”John Nash和John Milnor才差可比拟。我无意做任何
预言,但如果此君在将来的某日摘得Fields奖,我也毫不惊讶。
关于此君的“周边”,例如他的父亲也是数学家,他擅长中文辩论和大提琴演奏等等,
可以参见Princeton大学官网上的介绍。
09年在清华的时候,我曾在高研院听过孔良研究员的讲座。他提到3维拓扑学的没落:
大意是说Poincaré猜想解决后,Thurston的几何化纲领也 大致告竣,这个领域里已没
有什么值得做的问题。从某种角度上说,的确如此。但近两年的“收官”实在也称得上
风生水起。仅在这几个月间,我们已见证了 Agol对拟Haken猜想——“3维拓扑里的最
后一个大问题”的证明,Kuperberg对“判断绳结是否平凡是一个NP问题”的证明,以
及诸如上面提 到的3维Hilbert-Smith等进展。话说回来,或许这种丰收不完全是一件
好事:经过这一轮收割,3维拓扑学家可能真的该考虑今后何去何从的问题 了。
与一二学术新星的爆发,某些前沿学科的成熟(以及随之而来的、不可避免的“落伍”)
相比,更让我感兴趣的是Kuhn所谓的范式转变:互联网的惊人发展已经越来越深刻地影
响到数学家研究数学的方式。最引人注目的是预印本网站,数学博客和数学论坛的兴起。
arXiv是现下最著名的预印本网站。此类网站的出现事实上将之前局限于专家之间的交
流公开化了,从而降低了前沿研究的准入门槛。公平地说,传统媒 介(如图书馆)仍能
提供充分的基础训练(毕竟40多年前仍是高中生的Faltings就可以通读EGA了),但预印
本网站的确更便于研究者追踪前沿。一个 很好的例子是John Pardon,他从高中时代起
就开始在网上大量阅读数学论文以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此外,预印本网站也彻底解决
了优先权归属问题:所有上传都有案可查。最 后,在最近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杯葛
Elsevier行动中,预印本网站已成为数学家们的“撒手锏”,有理由相信这些开源、免
费的网络共享平台最终会成为撬动 传统期刊地位的最有力杠杆。
数学博客的最好例子是陶哲轩的What’s new:我想它无疑也是世界上点击率最高的数
学博客。每年陶哲轩都将自己的博文整理成实体书出版。随着这部分著作在他全部著作
中的比例越来越高,以写博客 的方式传播数学(不仅面向数学界,也面向更广义的科学
界)已成为他工作的重要方式(如果不是主要方式的话)。任何一个读过Poincaré’s
legacies, An epsilon of room的人都会发现它们与传统数学著作的不同:更松散的体
例,更平易的语体,等等。但网络的不可替代性在于:唯有通过博客才能实现作者与读
者的互动和思 想交流。即使对于陶哲轩这样的天才,这也是一个双向受益的过程。而
对他人来说,知识上的增长倒在其次,由此产生的激励效应或许才是最重要的:从阅读
EGA 到有资格与Grothendieck通信花去了Faltings十来年的时间!
为说明这个新范式的确促进了数学的进步,或许再次引用John Pardon的例子是合适的
:陶哲轩今年探讨的主题是Hilbert第5问题,他对Hilbert-Smith猜想的讨论直接影响
了Pardon.
事实上,我也是通过博客了解到才上面提到的种种进展:3维拓扑学,见Low
Dimensional Topology;关于Hilbert-Smith猜想和John Pardon的工作,见What’s
new和Area 777。
最后,诸如MathOverflow之类的数学论坛提供给数学工作者一个自由交流的空间,它恢
复了Academy这个名词的本源意义:一个通过探讨辩论来 达致真知的“学园”。
Thurston, Gowers以及陶哲轩等一流学者的积极参与,在某种意义上也消解了数学界的
“阶级分化”。促进交流的效果是明显的。Pardon对Hilbert- Smith猜想的证明中,涉
及到构造某个不可压缩曲面,这基于他与Agol在MathOverflow上的讨论。近日的另一场
讨论似乎见证了某种新的构造 扭结多项式的方法的诞生。
我特别在意的一点是,国内许多论坛在初建时能保持较高的水准,但结局不外乎两种:
要么局限于小众讨论最后趋于萎缩消亡,要么人气高企招来大量民科“迁入” 甚至最
终被“占领”。但MathOverflow却能在持续繁荣的同时保持自净能力:过分初等或者民
科的帖子会在极短时间内收到许多”-1″并被锁贴,这 并非是一二管理员的特权,而
是基于整个群体的认知和自我约束。从博弈论的角度说,这样的一个社区是进化稳定的
。我想根本的问题仍在于国内数学研究者太少, 并且水准堪忧,“劣币驱逐良币”即
使在网络空间中也是时刻上演,实在令人感叹。
以上是对现状的一点简单观察和浮泛思考。预言网络时代的数学将以何种方式发展是不
可能的,但我愿意将自己所坚信的一个信念与诸君共享:无论技术工具的进步提供给“
好学者”多大的便利,最终能做出贡献并推动数学进步的仍是像John Pardon这样传统
的“深思者”。
源地址:http://blog.renren.com/GetEntry.do?id=851859325&owner=314771854
1 (共1页)
进入Mathematics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zz)Heroes in My Heart (17)克雷数学研究大会庆祝佩雷尔曼破解庞加莱猜想
[转贴]庞加莱猜想-前言(zz)Heroes in My Heart (9)
中研院士丘成桐:极端建构式数学 是不幸[转贴]庞加莱猜想-问题的由来
丘成桐: 中日数学人才培养之比较[转贴]庞加莱猜想-与风车搏斗的人们
德国竟然只有一个FIELDS[转贴]庞加莱猜想-Free at last?
神仙在那里?who understands Perelman's work?
希尔伯特凭什么和poincare平起平坐?some tales of mathematic!ans(144)
citation如何最快地确定一个net是不是连通的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pardon话题: john话题: 数学话题: hilbert话题: 预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