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Military版 - 文章提交者:在校国防生
相关主题
是谁误译了“韬光养晦” (转载)中国人不再需要“美国梦”——玛雅专访张维为
石齐平:中美是“大博弈”,中日是“次博弈”围棋为什么翻译成GO?
怎么给美国人民翻译“国民党”?汉语是高度发展的孤立语,决定了它的优势地位
温+饱跟美国人说“来而不往非礼也”是不妥当的也是一种幸运啊。 得多么巧
日语对汉语的影响争老大心态——中国的罩门
展望2012,世界能更加和谐吗?重温98印尼排华事件 (太他妈血腥了) 又到周年了 (转载)
国内博客谈中国人的种族歧视慎]印尼1998年5月13日-5月15日大排华纪实
华裔美国大兵:中国的韬光养晦宣传真彻底转载:她们为什么成为恐怖分子?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韬光养晦话题: 翻译话题: 中国话题: 小平话题: 笔者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M******8
发帖数: 10589
1
文章提交者:在校国防生 加贴在 社会聚焦 铁血论坛 http://bbs.tiexue.net/bbs68-0-1.html
文化辨析“韬光养晦”“错译”
1.引言
近两年来中国译界出现波动,诸多翻译工作者对于一翻译问题欲言又止、不知如何是好
。细究原因是小平同志制订的我国外交战略关键词“韬光养晦”被指出错译,已经在国
际上造成“中国威胁论”口实。
在日常译事过程中,出现错译、误译及不准确翻译本不足为奇,实乃司空见惯。但事关
我国外交战略方针这等重大译事,大家却谨慎有余,不敢出声。
1.1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办的《公共外交季刊》2010年夏季号刊发了熊光楷先生题为
《中文词汇“韬光养晦”翻译的外交战略意义》一篇文章,文中指出:“韬光养晦”作
为中国外交政策的关键词之一被西方曲解和责难原因有二:“一方面深刻反映了西方国
家一些人士对华固有的政治战略偏见,以及少数反华势力顽固坚持的冷战思维;另一方
面也与我们国内对“韬光养晦”的翻译和解释存在疏漏与偏差有关。”
这是引起中国译界出现波动的初始,也是“韬光养晦被翻译错了”消息迅速在全国广泛
传播的起源。
1.2《中国翻译》2011年第6期刊发了黄友义先生题为《中国特色中译外及其面临的挑战
与对策建议--在第二届中译外高层论坛上的主旨发言》一篇文章。文中再一次指出“韬
光养晦”被错译:“另外一个例子是如何翻译上个世纪90年代邓小平告诫党内中国的外
交方针时使用的“韬光养晦”的典故。今年5月基辛格的《论中国》一书在谈到这个问
题时,使用的仍然是”hide our capabilities and bide our time”。当时,一些学
者还在讨论“韬光养晦”到底最先出现在哪个朝代。其实,不论历史上不同朝代的学者
是怎么理解“韬光养晦”的,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人讲“韬光养晦”,其真实
含意就是不当头,不扛旗,不称霸,低调行事,就是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用一句通俗的百姓语言说,就是干好自己家门里的事。就像“不折腾”这句话在讲述
基本国策、指具体一个单位、一个家庭或者个人行为时,因为语境不同而必须翻译成不
同的英文一样,当今时代的“韬光养晦”翻译成英文就是to keep a low profile,而
不能附和西方的翻法,好像我们的外交政策有什么不可让世人知道的阴谋。”
1.3其实笔者最早关注的是《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刊发的河南信阳市政
府外事侨务办公室副主任、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研究生杨明星题为《论外交语言翻译的
“政治等效”--以邓小平外交理念“韬光养晦”的译法为例》一篇文章。文中作者运用
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的等效翻译理论并结合国际关系学和外交学的分析视角,提出“政
治等效”原则,阐述了“韬光养晦”翻译方法,首次提出了“韬光养晦”的译法为keep
a low profile或keep a low international profile。这是一篇理论扎实,逻辑清晰
的学术论文。
笔者私下以为,熊光楷先生的文章之所以能“一石激起千层浪”,不能不说与期刊的性
质和作者的身份有关。《公共外交季刊》是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主办的刊物,2010年夏季
号是该刊物的创刊号,该刊必然约稿一些大家为刊物制造一下影响。而熊光楷先生是中
国国际战略研究基金会名誉会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前副总参谋长,我国军方上将军衔首
长。
从黄友义先生文章中文字的口吻及坚定性不难看出,这是一位权威人士。实际上黄先生
是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兼总编辑、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我们译界的首长。
至于从杨明星先生的文章中笔者能感觉到学者从政对于业务一种思考精神,这是一件好
事。想必是熊光楷先生在阅读了这篇论文后,有感而发并以此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可以
说杨明星先生是“韬光养晦”“错译”的最初提出者,只不过没有产生出熊光楷先生的
影响效果罢了。
以上三位作者分别从军事战略、政治和外交的角度对“韬光养晦”翻译做出了有益的探
讨,我认为都很有道理、观点大家都能理解。本来军事战略、政治和外交之间就密不可
分,相互间有相通之处。但笔者有一点质疑,难道用了keep a low profile,就能有效
避免“中国威胁论”了?还有,如果我们要研究中国历史典籍、从文学的角度是否也要
遵循上述结论?
2.理清思路
这里笔者作为一名从事语言学教学与研究工作者,出于对专业的执着,对上述“错译”
事件也进行了深入探究。因为我知道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大都通古博今,经常在一些重
要文献、讲话和重大的外事场合上冒出几句当今时代引用率极低的成语典故或诗词歌赋
,给翻译人员造成很大的挑战,出现误译和偏差在所难免。因此笔者一发现这一“错译
”事件,就被深深被吸引了进去。并查阅了一些相关文献资料,只为获得一种追本求源
水落石出的心理感觉。尽管黄友义先生对“一些学者还在讨论“韬光养晦”到底最先出
现在哪个朝代”的酸腐提出批评,但我们做学问、搞研究还是应该历史地看问题和全面
地看问题,否则只能以点代面、以偏概全,容易出现观点和结论的不完整及“盲人摸象
”的效果。
2.1“韬光养晦”真实涵义。“韬光养晦”无疑是一条成语,在笔者的意识中这条成语
在中国几千年语言文化史上引用率相当低。若不是小平同志将其作为中国外交战略思想
昭然国人,我想真的很少有人知道其真正含义。笔者通过百度对“韬光养晦”进行收索
,粗略从857万条词条中大体归纳出三条出处:
(1)、《旧唐书·宣宗记》“历太和会昌朝,愈事韬晦,群居游处,未尝有言。”
(2)、 《荡寇志》第76回:“贤侄休怪老夫说,似你这般人物,不争就此罢休。你此
去,须韬光养晦,再看天时。
(3)、《三国演义》第21回“曹操煮酒论英雄,关公赚城斩车胄”载:“玄德也防曹
操谋害,就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关、张两人曰:‘兄不留心天下
大事,而学小人之事,何也?’玄德曰:‘此非二弟所知也。’两人乃不复言。”之后
,曹操煮酒论英雄,刘备将自己的野心掩饰过去,“操遂不疑玄德。”
上述“韬晦”、“韬光养晦”、“韬晦之计”便是我国文化历史上仅能查到的与本文主
题相关的三条出处了。通过上下文,我们不难得出个基本结论,“韬光养晦”核心意思
就是:“掩盖自己的能力,等待时机东山再起”。试想,我们如果将“玄德也防曹操谋
害,就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中“韬晦”译成Keep a low profile
(保持低调)是否合适呢?《辞海》(辞海编辑委员会,1985)是这样解释“韬光养晦
”的:“收敛锋芒,隐藏自己的声名和才华,养精蓄锐,等待时机”。2009年9月,上
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由陈至立同志担任主编的第6版《辞海》中,首次将“韬光养晦”
另解释为“隐藏才能,不使外露”。百度的解释更贴切:“韬光养晦”是夹缝中的求生
之道,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不得已而对敌示弱、献媚甚至不惜用苦肉计,为的就是麻
痹敌人,以求得喘息、发展的空隙。其精髓就是孙子兵法里所说的“能而示之不能”。
2.2“韬光养晦”作为中国外交战略关键词历史背景。
2.2.1首先,如此生僻的“韬光养晦”典故被做为我国外交战略的核心词不能不说与其
引用者的个人性格和个人经历有关。大家都知道小平同志的政治生涯是三起三落,“掩
盖自己的能力,等待时机东山再起”完全是小平同志革命生涯的真实写照,谁会怀疑“
韬光养晦”是小平同志的励志铭呢?可以说小平同志对“韬光养晦”寓意的深刻理解和
熟知程度无人堪比,已经达到信手拈来的程度。事实上小平同志的个人经历就是“韬光
养晦”真实涵义的一个很好诠释。
2.2.2其次,面对1990年前后东欧剧变、社会主义阵营瓦解、世界上头号社会主义国家
苏联被以美国为首的所谓“西方民主制度”颠覆和分裂而出现的不稳定国际局势,小平
同志以一名伟大的战略家的胸怀号召全党 “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
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尽管小平同志不提倡扛大旗,但在社会主义历史存亡关键
时刻,中国共产党继续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在短短的30年内迅速崛起,
难道不是社会主义“等待时机东山再起”的“韬光养晦”政策的有力证明吗?
2.2.3作为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和军事家,小平同志在借用“韬光养晦
”的成语典故时,深悉中国在历史上鼎盛时期曾经是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
国曾经是世界强国。历史的逻辑告诉我们,国家领袖没有不希望自己的国家强大、雄踞
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借以“韬光养晦”之寓意,建设中国强盛世界大国之伟业,小平同
志自己并没有解释尚有它意,我们有什么必要另解它意呢?
2.2.4在涉及国家主权、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上,邓小平的态度一向是非常坚决,毫不
含糊的,这一点在处理香港问题上就可见一斑,甚至不惜动用武力。邓小平曾多次发出
“中国永远不会接受别人干涉内政”,“不要指望中国人民吞下苦果”的铿锵之声。邓
小平同时又强调“要维护我们独立自主、不信邪、不怕鬼的形象。我们不能示弱。你越
怕,越示弱,人家劲头就越大。并不是你软了人家就对你好一些,反倒是你软了人家看
不起你”(《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20页)。可见,在关系国家主权内政问题上,邓小
平是主张“硬”而不是“软”的。而且小平同志不但提出了“韬光养晦”,后来还追加
了“有所作为”。如果非用“保持低调”诠释小平同志的“韬光养晦”,他老人家在天
之灵会如何感想?
3.综合分析
再次明确了“韬光养晦”的涵义及小平同志引用其目的,我们来确定其英文翻译吧。这
里笔者从上述三位作者文章中归纳出“韬光养晦”的三种英文译法:
1、Hide one's capabilities and bide one's time.
2、Hiding its light.
3、Keep a low profile.
首先看第一条,如果说从基辛格的《论中国》到美国政府在2002、2003年、2004年、
2005年、2006年、2007年和2009年等七个年度的《中国军力报告》中都采用了同样的英
文表述,我们不能说他们翻译错误,可以看出他们遵循了我国几十年各种版本汉英词典
,包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新世纪汉英大辞典》。这是我们先辈外语
和翻译工作者的智慧和劳动成果,其中凝集了中华民族的深邃文化。按照翻译的标准,
此翻译法极为贴切,忠实地反应了原文“掩盖自己的能力,等待时机东山再起”的涵义
,英文翻译也通顺达意。如果否认这条译法,笔者将遗憾终生,难道自己几十年教授翻
译标准在“误人子弟”?
再看看第二条,这种翻译法正如熊光楷将军所说“借用西方文化中众所周知的典故或是
按西方思维习惯翻译中国成语的做法,给我们带来了有益启示。”但笔者却感觉到了此
翻译法极其牵强附会,此“光”非彼“光”,“才能”和“光亮”的含意毕竟大相径庭
,体现了两种文化的巨大差异。熊光楷先生自己也感觉用“hiding its light”来翻译
“韬光养晦”仍有一些不确切。
那么看第三条,熊光楷先生认为“keep a low profile”翻译“韬光养晦”离完全准确
表达其内涵也仍有一定距离,国外人士还难于理解到原词中深邃的含意。但黄友义先生
认可了这一翻译,并坚定地明确“当今时代的“韬光养晦”翻译成英文就是to keep a
low profile”。笔者认为,尽管“韬光养晦”含有低调的意思,但此翻译在信息量上
只是保持了原文三分之一内涵,没有反应出原文的完整含意,与翻译标准有勃。
至于国外媒体和别有用心之人将韬光养晦翻译成“hide one's ability and pretend
to be weak”,意即“隐藏能力、假装弱小”;“conceal one's true intention”,
意即“隐藏真实目的”;“hide one's ambitions and disguise its claws”,意即
“隐藏野心、收起爪子”等等,我们完全没有必要理会。对于此类存有偏见的翻译,我
们可以采取不必理会的态度而一笑了之。
遗憾的是熊光楷先生自己始终没有给出“韬光养晦”应该用何种译法为好。
4.结语
笔者还是不想掩饰对第一种翻译法的认可,即:Hide one's capabilities and bide
one's time。当然,这也是一家之言,一种观点,欢迎诸位业界人士见仁见智批评指正。
看问题站立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不一样。虽然我们不必教条地遵循翻译标准,但
文化的继承和传承我们有必要坚持,外国人不理解中国的文化是他们的事,我们没有必
要削足适履。“隐藏能力”是中华民族的一种行事风格,“等待时机”是等待我们中华
民族的“伟大复兴”。难道一谈到“等待时机”我们就有了不可告人的目的?如果有必
要解释的话,就劝劝西方人多学学中国的文化吧。
学术上的探讨并不代表政治观点和政治立场的分歧。这里笔者只是对学术观点本着实事
求是的态度做一客观的辨析,也是对我们外语和翻译工作者多年来的辛勤劳动给予公允
客观的评价。坚持真理、讲实话、说真话是搞学术做研究的一种的态度和一条重要标准
。笔者不排斥多重译法,上述三种译法均是选项,在不同场合、不同语境下可以选择。
至于“韬光养晦”随着时代发展其涵义是否发生变化仍需要探讨。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便以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敌
视和围堵的对象。他们在政治上打压我们,在经济上制裁和限制我们,在科技上封锁我
们,在文化上侵蚀我们。我们中国的事情他们总是指指点点,说三道四,干涉别国内政
是他们拿手好戏。今天中国国力的发展壮大,使他们找到了“中国威胁论”的借口,其
实此处找不到借口在别的地方他们照样能找到。这里我们理解三位作者的良苦用心,但
不是我们一味地迎合西方的口味和反复解释我们的意图就能打消他们鼓吹的“中国威胁
论”。正如王岐山副总理在与美国经济谈判时笑美国看问题“太简单”,“韬光养晦”
沉积着我们浓重的文化,在谈“韬光养晦”问题时我们可以同样笑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
国文化“知之甚少”。我们要“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至少不能在学术上
让他们乱了我们的阵脚。
1 (共1页)
进入Militar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转载:她们为什么成为恐怖分子?日语对汉语的影响
乌克兰:俄罗斯操作员参与击落MH17航班展望2012,世界能更加和谐吗?
赵高篡权与秦朝的灭亡国内博客谈中国人的种族歧视
关于棒子国首都的段子华裔美国大兵:中国的韬光养晦宣传真彻底
是谁误译了“韬光养晦” (转载)中国人不再需要“美国梦”——玛雅专访张维为
石齐平:中美是“大博弈”,中日是“次博弈”围棋为什么翻译成GO?
怎么给美国人民翻译“国民党”?汉语是高度发展的孤立语,决定了它的优势地位
温+饱跟美国人说“来而不往非礼也”是不妥当的也是一种幸运啊。 得多么巧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韬光养晦话题: 翻译话题: 中国话题: 小平话题: 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