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Wisdom版 - 介绍佛教的姐妹教耆那教
相关主题
介绍佛教的姐妹教耆那教的教主善恶由心
念咒超度没有用!佛说净业障经一卷
常乐我净佛教因果分五类
叶均:南传上座部佛教源流及其主要文献略讲戒淫断欲圣典汇编 海涛法师选辑
印度佛教简史是谁伤了我们的心 (ZT)
古印度由小乘入大乘的世亲菩萨闲谈大小乘,兼论‘原始’佛法 (2) 菩萨的阶位, 凡夫?, 和度人
只能依附身心生存的识转: 读经和念经的功德一样吗
正法的隐没zt《百業經》(74)聖身父子──害怕被殺 出家證果 ─ 索達吉堪布 譯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耆那教话题: 灵魂话题: 解脱话题: 大雄话题: 苦行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c***h
发帖数: 2262
1
耆那教尊奉尊者大雄(Mahavira)笩駄摩那为第24代祖师(Tirthankar),也是最后一位祖
师。根据耆那哲学所述,所有的祖师都是人类。但是,他们已经通过禅定训练和自我实
现达到了完美或觉悟的状态——他们就是耆那(jina)即胜者、「生命痛苦的征服者」,
。在汉译佛典中称耆那教为尼干外道﹑无系外道﹑裸形外道﹑无惭外道或宿作因论等
第24代祖师大雄,实际上也算是创教教主,于公元前599年延生在古印度距吠舍离(
Vesali)45公里的贡得村,其父母属刹帝利种姓,父亲是贝拿勒斯一个小王国的君主。
他家庭富裕,生活奢华。大雄婚后生有一女,但他并不感到幸福,他父亲死后,当他大
约30岁时便立志出家苦行,寻找解脱不幸的宗教途径。
在极端困难条件下,他苦行修炼,长达12年之久。当他苦修到13个年头时,终于在吠耶
婆达东北建皮耶村的一棵沙罗树下觉悟成道,时年42岁。大雄成道后,先后组织教团,
宣传教义,进行宗教改革活动,长达30多年,他于公元前527年死于巴瓦,终年72岁。
耆那教中不存在作为宇宙创造神,保护神和破坏神的概念。另外,神为了降伏恶魔而投
胎成人的想法在耆那教中也不被接受。认为世界是由极微构成,不由神造。
教主大雄解释道:「无始以来,所有的生物(灵魂)都是在业的束缚中,而业是善或恶
行为的积聚。在业的影响下,灵魂习惯于在物质财富中寻找快乐,从而就有暴力的想法
、行为、愤怒、怨恨、贪婪及诸如此类的罪恶在心中扎根。这些结果也导致业的进一步
积聚。」
耆那教否定当地婆罗门教主张的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针锋相对地提出吠
陀并非真知,祭祀杀生,只会增加罪恶,婆罗门是不学无术的祭司,宣传种姓平等,反
对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的神灵崇拜,崇信耆那教经典,以对抗吠陀经,强调苦行和戒杀
,以对抗祭祀万能。耆那教固守灵魂转世、因果报应和轮回解脱,并且认为,一切生物
都有灵魂,都是神圣的,人的灵魂在未解脱前为业所束缚并无限轮回。认为“业”可决
定人的过去和未来,将禁欲和苦行视为解脱的最佳途径。人们只有通过修炼,使灵魂摆
脱“业”的桎梏,才能获得最后解脱。
主张五戒:不杀生、不妄言、不偷盗、不奸淫、戒私财。耆那教认为,只有严格实行戒
律,经过苦行修炼,才能清除旧业的束缚,就可达到“寂静”,灭其情欲,获得“解脱
”。
教主大雄教导:「正知(samyak-darshana)、正见(samyak-jnana)和正行(samyak-
charitra)是自我解脱的真实之路。」
正行由五誓言构成:
1. 非暴力(Ahimsa)——不伤害任何生物。
2. 诚实语(Satya)——只说实话且语不伤人。
3. 不偷窃(Asteya)——不拿经由不当方法、途径得到的东西。
4. 纯洁行(Brahmacharya)——不沉溺于肉欲的快乐。
5. 不执着(Aparigraha)——完全不粘着人、地和物。
关于精神进阶的问题,如同大雄所预言的那样,男女在条件上是平等的。放弃和解脱的
魅力也同样吸引着女性为之奋斗。很多女性遵循大雄指示的道路,为寻找最终的幸福放
下了和世间的关系。
这样,如果她们以正见理解,并忠实地遵循耆那教的原则,就将为他们在此世的生命带
来满足和内在的幸福,死后灵魂将再生到具有更高精神水平的世界,获得完全的觉悟,
达到最后永恒的至福,结束所有的生无穷循环。
(cpath注: 耆那教想达到的解脱,看起来与佛教没有差别,看起来。)
被大雄教义吸引的人们包括了各阶层的民众:富户和贫者,国王和平民,男和女,王子
和公主,高贵者和贱民。
耆那教也属于反婆罗门的异端宗教,主张不害(非暴力),提倡严格苦行,公元区分为"白衣
派"和"天衣派"(裸体派,以天为衣)。现代印度民族独立领袖圣雄甘地吸收耆那教不害的
教义,曾发起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该教是一种禁欲宗教,其教徒主要集中在西印度。耆那教不讲究信神,但崇拜24祖。
由于宗教信仰的原因,耆那教徒一般不从事以屠宰为生的职业,诸如当兵、屠夫、皮匠
等,甚至也不从事农业。在他们看来农夫犁地也会伤害虫类等生物,所以耆那教徒从事
商业、贸易或工业的较多,由于他们讲究诚实和道德,他们成了印度优秀的商人或著名
财团。著名的瓦尔昌德、达尔米亚和贾恩三个财团的家族都是耆那教徒。耆那教徒在印
度社会声望相当高。他们工作努力,脚踏实地,是印度最富有的阶层之一。
耆那教与印度教很接近,因此,在印度信耆那教的人,也可以被算作印度教的第三种性
,他们与印度教徒可以彼此通婚。
耆那教最初的活动中心是恒河流域,公元前3世纪,由于摩揭陀地区12年连续发生灾荒
,于是耆那教开始由北南移,转移到南印度德干高原和西印度地区。公元1世纪左右,
它分裂为天衣派和白衣派,后来两派又继续分裂。白衣派主张男女一样能获得拯救,各
种姓一律平等,否认裸体的必要性,主张僧侣穿白袍。允许出家人占有一定的生活必需
品,允许男女结婚生育等。
据耆那教文献《圣行经》记载,大雄逝世时已有教徒52万多人。到公元前 3世纪耆那教
和佛教都受到孔雀王朝阿育王的支持和保护。
在1990年的人数耆那教徒全世界估计为365.0万,几乎所有的人生活在印度。
教义与学说
教义有六谛说,即命、漏入、系缚、制御、寂静和解脱。认为宇宙万物由灵魂(命
)和非灵魂(非命)组成,灵魂包括能动和不动的两大类,能动的则根据感觉器官的多
少分为六种:一个器官(皮)的,如植物;二个器官(皮、舌)的,如虫;三个器官(
皮、舌、鼻)的,如蚁;四个器官(皮、舌、鼻、眼)的,如蜂;五个器官(皮、舌、鼻
、眼、耳)的,如兽;五个以上器官(皮、舌、鼻、眼、耳、心)的,如人。不动的灵
魂存在于地、水、风、火四大元素之中。所以耆那教认为动植物和非生物体内均有灵魂
存在,不能任意伤害。非灵魂也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定形的物质,由原子和原子的复合
体组成;另一类是不定形的物质,由时间、空间、法和非法组成。耆那教是印度最早提
出原子论学说的派别之一。
伦理观
耆那教在宗教伦理观上,提出了漏入和系缚的理论,他们认为一切有生命的物类其
本性是清净、圆满的,但是非生命体的物质却常常形成一种障碍,掩盖着灵魂原有的光
辉,使灵魂受着束缚。这种障碍称为业。他们认为业是一种特殊的、细微不可见的物质
,这种物质流入灵魂并附着于灵魂即为漏入。业有八类:智业遮盖灵魂的智慧;见业遮
盖正确的直觉;受业遮盖灵魂的幸福,滋生苦乐;痴业遮盖正信,产生情欲;寿业决定生
命的长短;名业决定身体的特质;种业决定种姓、国籍;遮业决定性力。这八种业是前
生所定的(宿作因),它们系缚在灵魂上,要想解脱就得制御。
他们认为制御的方法是持五戒,修三宝,实行苦行。五戒是不杀生、不欺狂、不偷盗、
不奸淫、不蓄私财。三宝为正智(正确习解)、正信(正确信仰)、正行(正确实行)
。耆那教徒还实行各种苦行,他们认为只有苦行才能排除旧业,使新业不生,达到寂静
,使灵魂呈现出原有的光辉,从而脱离轮回之苦,获得解脱。
耆那教与佛教的比较
佛陀认为「老病死苦」的逼迫是缘于「生」,所谓「有生故有老病死,生灭故老病死灭
」,而「生」的生起主要是缘于对五蕴的妄取,所谓妄取五蕴是我、我所,又妄取是缘
于对五蕴生贪爱,而贪爱则是缘于不知五蕴无常的「无明」。因此, 佛陀对于灭除「
老病死苦」的修行方法,即强调「当正见五蕴无常,正见者则于五蕴生厌、离欲,乃至
灭尽」是唯一的道路。

然而,早于佛教的耆那教,却有着和 佛陀的主张完全不同的见解,耆那教的解脱思惟
主要源于印度古典奥义书,主张一切众生本来即具有「常乐我净的神我」,认为生死的
逼迫是「常乐我净的神我」受到「染污的烦恼(阿尸婆罗)」所蒙蔽的缘故,所谓:因
「烦恼」而造业,因「业」而有生死业报,所以除了要伏断「烦恼」以体现「常乐我净
的神我」以外,更要远离一切
的「业」,因为只有如此才能彻底的除尽生死业报。所以,耆那教不仅以修持禅定与「
梵我一如」的观想,作为体现「常乐我净的神我」的方法,另外还实践种种严苛的苦行
,除了终生不着衣物、赤身露体,即使是饮食所需的钵也不受用,甚至主张饿死,并且
为了彻底远离任何有关于「杀生的业」而提倡「不食鱼、肉」,如此种种即为耆那教为
了「彻底消业」而主张的修行办法。
耆那教以为众生本具「常乐我净的神我」,主张众生平等,而 佛陀以为人不因血统、
身份与性别而有差别,但有着智慧、德行与功绩的分别,所以主张「种姓平等」。此外
,耆那教以为女性是染污与卑贱的业报,所以女性必需经由业报的净化待「女转男身」
以后,才有真正解脱的可能(但后来分裂而出的白衣派,则主张两性平等),而 佛陀
却认为只要能正见「五蕴无常」,进而断除对五蕴的贪爱,不妄取五蕴是我、我所,即
可正向于苦灭,这是不分男女老少皆有机会于此生达至,不认为圆满的解脱需要「女转
男身」
以上摘自—
wiki,http://blog.yam.com/jainism/,百度,http://www.arahant.org/middle07.html
1 (共1页)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百業經》(74)聖身父子──害怕被殺 出家證果 ─ 索達吉堪布 譯印度佛教简史
抉择二无我讲记7/10古印度由小乘入大乘的世亲菩萨
欲望是苦只能依附身心生存的识
这个版有无比较倾向于禅宗的正法的隐没zt
介绍佛教的姐妹教耆那教的教主善恶由心
念咒超度没有用!佛说净业障经一卷
常乐我净佛教因果分五类
叶均:南传上座部佛教源流及其主要文献略讲戒淫断欲圣典汇编 海涛法师选辑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耆那教话题: 灵魂话题: 解脱话题: 大雄话题: 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