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Wisdom版 - 观察剎那生、剎那灭的讹误(ZT)
相关主题
zt部派佛教与大乘有没有精擅科学的佛学大牛?
「生法、灭法」 VS. 「剎那生、灭」(佛经故事)转生的人为什么没有人向前世亲友报告
识缘名色玄奘法师所译经典目录
隨佛尊者開示 : 原始佛教十二因緣經法原說-略講道门式微的原因
中華原始佛教會 創會緣起zt[合集] 有没有精擅科学的佛学大牛?
杂含读记: 五蕴何以无常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 楼宇烈
同一个识在轮回吗? ──嗏帝比丘的邪见(转载)如何理解阿含经 (一)
"空"和"断见"有什么区别呢?头七三七五七往生者真的会回来吗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相应话题: 那灭话题: 比丘话题: 部派话题: 缘生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n********n
发帖数: 8336
1
观察剎那生、剎那灭的讹误
然而,许多学人分不清楚「灭法」与「灭」的差异,不知「灭法」是「缘灭则灭之法」
,也是「缘生法如何灭尽」的说法,不是指「缘生法已经灭尽不起」的「灭」。
因此,后世的学人误将「生法」当作是「已生」,又误以为「灭法」是「已灭」。如此
一来,「如实观五阴的生、灭法」,原是从「六触入处」入手,如实观「十二因缘集法
、灭法」的禅观法,被误解是「观察五阴的已生、已灭」了。
可是,怀着这种误解的学人,却没想明白观察「五阴的已生、已灭」的交替,是纯属不
可能的事。因为「未生」则何有「生」可观,如何观察「生」?所以只能观察「已生」
!又「未灭则何有「灭」可观」?若是「已灭」,又如何观察「已灭」而无有的「灭」?
虽然「未生」则无从观察「生」,而「已灭」必是无从观察「灭」,「未生」与「已灭
」都无可观察,但是不明白甚么才是「如实观五阴的生、灭法」的学人,依然坚定的相
信「观五阴的生、灭法」,即是「观察五阴的已生、已灭」。
如此一来,「已生」是现前的事实,「已灭」却是无从观察。试问:学人如何观察「生
」与「灭」?有趣的事,是学人将「缘生」的现前事实,在「缘生则无常」的观察中,
也就是面对「在影响中发生,同时在影响中改变」的现前事实时,想像「在影响中改变
」的过程中,发生了「灭而续生」的事。因此,这种面对「在影响中发生,同时在影响
中改变」时,经由「想像」而认为发生「灭而续生」,将「在影响中改变」的现实,误
以为是一种「剎那生、剎那灭」的相续过程。
「剎那(巴khaṇa)」指极短的时间,是出自后世部派佛教的新用语。在后世的
《起世经》卷第十5:「诸比丘!六十剎那,名一罗婆;三十罗婆,名牟休多。」《一
切经音义》卷二十一6︰「剎那者!时之极促名也。」《阿毘达磨顺正理论》卷第三十
三7:「时之极促,故名剎那。」承续部派佛教的「剎那」部义,后起的大乘《仁王护
国般若经》云8︰「一念中有九十剎那,一剎那经九百生灭。」
怀抱「剎那生、灭相续」想法的学人,在实际的禅观经验中,只有实际经验到「生的改
变」,而无法实际的经验到「灭」。但是这些学人又强烈、固执的「想像」有着极为快
速的「剎那灭」,交错的发生在「生的改变」的过程中。因此,经由妄见与想像,这些
学人认为现实是一种「剎那生、剎那灭」的相续过程,却不知他们实际面对的是「缘生
法在影响中发生、改变」的过程,只因为他们加入了「灭而续生」的想像,才会自以为
现实是「剎那生、剎那灭」的相续过程。
在此之下,部派佛教的学人,对于「观察生、灭法」、建立「无常想」,即曲解、改变
成「剎那生、剎那灭,生、灭相续」的无常观了。
然而,佛法的基本教法是「诸法依因缘生而生,诸法依因缘灭而灭」,这才是正确的生
法、灭法。如是之下,部派见解下的「剎那灭」,是「灭」必当是「依因缘已灭而灭尽
」,否则即为异说了。那么试问:若是「剎那灭,而接续的剎那生」,如是因缘既已先
灭于前一剎那,又依何因缘而得剎那续生于后?若「已灭」又得续生于后,「生」岂非
「无因生」?又续生之因缘如依其他因缘而起,则成为与前因缘无关之业报,如是前、
后因缘业报的连贯性如何成立?部派佛教时代的分别说部,为了解释「剎那灭」之后,
如何赖之续生于后的疑问,才发展出「有分识」的部派义解,目的是在「剎那生、剎那
灭」的教说下,作为合理解说如何贯串前生与续生的载体。
部派佛教某些部派提倡「剎那生、剎那灭」的教说,这些部派为了合理解释三世因缘业
报的连贯性,所以分别说部别立了「有分识」,大众部则别说「根本识」,这是作为贯
串三世因缘的承载与业报肇始处。当然,这些新说部义不是出自佛说,并且后来辗转的
改变、发展为大乘教说的「阿赖耶识」。
关于「剎那生、剎那灭」的教说,在部派佛教时代不是所有部派都同意这种新教说,许
多的部派是持反对的立场。见世友《十八部论》9:
「彼迦叶惟部根本见者,有断法、断知,无有不断法而断知;业熟而受报,不熟不受报
;有过去因果,无有未来因果;有一切法剎那,有觉法有报。」
世友《十八部论》的另一译本,由唐朝玄奘翻译的《异部宗轮论》,提说部派各部的教
义时,说到分别说系的化地部、法藏部、饮光部之本宗同义,还有分化自受分别说部影
响之说一切有部系的犊子部本宗同义,都有说到「一切行皆剎那灭」、「有剎那灭」,
可见「剎那生、剎那灭」,主要出自分别说部系的共说。
例如:分别说系各部的主张,化地部主张「一切行皆剎那灭」10,法藏部主张「余义多
同大众部执」11,饮光部主张「一切行皆剎那灭」12。受分别说部影响之说一切有部之
本宗同义有「说一切行皆剎那灭」13,犊子部(此部分成法上部、贤乘部、正量弟子部
、密林住部)之本宗同义有「一切有为法剎那剎那灭」、「有剎那灭」14。另在大众系
部系的部义中,大众部、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四部本宗同义,谓四部同说,都
有说到「一剎那心了一切法,以一剎那现观边智」15,有「一剎那」之说。大众系的多
闻部16,除了如来出世五音及大天五事外,其他主张也多与说一切有部相同。可见剎那
、剎那的分别、差异,还有剎那生与剎那灭,也是大众部的共说。
如是可知,将「观察五阴的生法、灭法」的禅法,误以为是「观察剎那生、剎那灭」,
并且误以为这是确立「无常想」的入手处,是部派佛教时代,受到分别说部系影响的许
多部派所接受。当中为了合理解释三世因缘业报的连贯性,分别说部立了「有分识」,
大众部则说出「根本识」,而说一切有部则不立剎那生、灭当中的主体,别说三世诸法
分别是在三世生与灭,所以说出「三世实有」的主张。这些新说法的出现,都是受到剎
那不住、生灭相续的妄见所影响,才发展出来的部派部义。
n********n
发帖数: 8336
2
「名色缘 识,爱识缘名 色」,名色缘六处:「识食」缘未来世 六处生
「十二因缘」的提要句颂中,提到「名色缘六入」,在古老经说的义解是「名色缘识,
爱识缘名色,辗转缘生不息」为「识食」、「有结」,有「识食」、「有结」则缘「未
来世六根生」。若是贪爱不断,即有未来六根生;若是断贪欲,「识食」则断,不再有
后世的六根生。见《相应阿含》898,899经、《相应部》〈六处相应〉21经:
《相应阿含》898经:「若比丘于眼欲贪断,欲贪断者,是名眼已断、已知,断其根本
,如截多罗树头,于未来世成不生法。如眼,如是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
《相应阿含》899经:「若比丘眼生、住、成就显现,病住,老死显现,苦生;……如
是乃至意,亦如是说。若眼灭、息、没,病则息,老死则没,苦则灭;……乃至意,亦
如是说。」
《相应部》35.21 经:「诸比丘!眼之生起、住立、出生、显现者,此即诸病之住立、
老死之显现、苦之生起。耳之生起……鼻之生起……舌之生起……身之生起……意之生
起、住立、出生、显现者,此即诸病之住立、老死之显现、苦之生起。诸比丘!眼之灭
尽、息止、消失者,此即诸病之止息、老死之消失、苦之灭尽。耳之……鼻之……舌之
……身之……意之灭尽、息止、消失者,此即诸病之息止、老死之消失、苦之灭尽。」
「爱」是生死轮迴的主轴,缘「爱」而有「名色缘识,爱识缘名色」为识食,缘「爱」
则有「识食」,有「识食(有结)」则有未来世六根生的繫缚。见《相应阿含》371经
;《相应部》〈因缘相应〉11,12,45经、〈根相应〉53经:
《相应阿含》371经:「六入处集是触集,触集是受集,受集是爱集,爱集是食集,食
集故未来世生老病死、忧悲恼苦集,如是纯大苦聚集。」
《相应部》12.11经:「诸比丘!有此等四食,使有情或众生存住,摄受为生。四食者何
?或麤、或细之搏食,二是触食,三是意思食,四是识食。诸比丘!此等四食使有情或众
生存住,摄受为生。诸比丘!此等四食,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以何为生、以何为起耶?
此等四食乃以爱为因、以爱为集、以爱为生、以爱为起。」
《相应部》12.12经:「识食为未来之再有、再生之缘,因有识故有六处、缘六处而有
触。」
《相应部》48.53经:「无学之比丘,知于六根,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
意根是。总此六根一切一切种,皆可灭于一切无余,于任何他处不再生六根,此当知。」
《相应部》12.45经:「尔时,世尊,独自宴坐,而宜说此法门曰:「……依眼与色生意
识,三之和合乃有触,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爱,依彼爱之无余、离贪、灭而有取灭,
依取灭而有有灭,依有灭而有生灭……。如是,此乃全苦蕴之灭。……依意与法……。
如是,此乃全苦蕴之灭。」
分别说部系《相应部》〈因缘相应〉45经清楚的提到「依彼爱之无余、离贪、灭而有取
灭,依取灭而有有灭,依有灭而有生灭」,由此可证知古老经说的修证次第确实是「先
断无明,最后断贪爱、解脱」。
此外,六根是色阴,色阴不是指四大,并且意根也不是《舍利弗阿毘昙论》定义的识阴。
目前南传《相应部》〈蕴相应〉56经的部派传诵内,有色阴是「四大」的说法,这是分
别说部揉杂印度顺世论异道的思想,不是出自佛陀的教导。见《相应部》〈蕴相应〉56
经:
《相应部》22.56经:「诸比丘!然则我已如实证知五取蕴之四转故。诸比丘!我于天、
魔…乃至…人、天之众生界,称无上正等觉为现等觉。以何为四转耶?我证知色、证知
色集、证知色灭、证知顺色灭之道,证知受……想……行……识,证知识集、证知识灭
、证知顺识灭之道。诸比丘!以何为色耶?诸比丘!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之色,名为色。
依食之集而有色之集,依食之灭而有色之灭。此顺色灭之道者,是八支圣道。谓正见…
…乃至……正定者是。」
〈蕴相应〉56经认为色阴是「四大」的论义经诵,明显不同于「爱集则食集,食集则未
来世生老病死集」、「识食为未来有六处再生」、「无学比丘六根灭无余,于任何他处
不再生六根」及「食集而有色集」等众多经说的传诵,经说传诵与论义经诵是无法达成
教说的一致性。
因此,「色阴」的正确定义应当依据众多古老经法的共说,将「色阴为四大」修正还原
为「色阴是六处(六根)」(【註】参考原始佛教会出版电子版《正法之光》第36期 p
.33~38)。见《相应部》〈蕴相应〉56经:
《相应部》22.56经:「诸比丘!然则我已如实证知五取蕴之四转故。诸比丘!我于天、
魔…乃至…人、天之众生界,称无上正等觉为现等觉。以何为四转耶?我证知色、证知
色集、证知色灭、证知顺色灭之道,证知受……想……行……识,证知识集、证知识灭
、证知顺识灭之道。诸比丘!以何为色耶?诸比丘!六处,谓眼处、耳处、鼻处、舌处、
身处、意处,名为色。依食之集而有色之集,依食之灭而有色之灭。此顺色灭之道者,
是八支圣道。谓正见……乃至……正定者是。」
色阴的定义传诵,由目前部派诵本之部派论书定义的「四大」,还原为原始经义定义的
「六处(巴利 saḷāyatana)」,是回归各派古老〈七事修多罗〉的共义,也应
是 佛陀教法的原义。如目前南传铜鍱部传诵的《相应部》,其中第三十五相应 的名称
即称为〈六处相应〉,巴利 saḷāyatana 即是指六根,可见「六处」是古老用
法。
古老〈七事修多罗〉的经说,色阴是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等六处,但
是在分别说部《舍利弗阿毘昙论》的论义,是另将六根说为内六入、六境为外六入。见
《舍利弗阿毘昙论》卷一15:
《舍利弗阿毘昙论》卷一:「何等十二?内六入、外六入。何等内六入?眼入、耳入、
鼻入、舌入、身入、意入,是名内六入。何等外六入?色入、声入、香入、味入、触入
、法入,是名外六入。」
此后,部派佛教各派受到《舍利弗阿毘昙论》之论义的揉杂、影响,遂将「六处」改说
为「内六处、外六处」或「六入处」。见《相应部》〈蕴相应〉14经、〈六处相应〉16
,17经;《相应阿含》234经:
《相应部》22.14 经:「诸比丘!有四圣谛。以何为四圣谛耶?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
圣谛、顺苦灭道圣谛是。诸比丘!云何为苦圣谛耶?谓:六入处是。以何为六入处耶?
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是。诸比丘!此名为苦圣谛。诸比丘!云何为苦
集圣谛耶?后有起而喜贪俱行,是随处欢喜之渴爱、谓:欲爱、有爱、无有爱是。诸比丘
!此名为苦集圣谛。诸比丘!云何为苦灭圣谛耶?将此渴爱无余离灭、弃捨、定弃、解脱
,是无执着。诸比丘!此名为苦灭圣谛。诸比丘!云何为顺苦灭道圣谛耶?八支圣道是,
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诸比丘!此名为顺苦灭
道圣谛。」
《相应部》35.16经:「诸比丘!余未如实知此等外六处之甘味为甘味,患难为患难,出
离为出离时,诸比丘!其间,余于含括天、魔、梵之世界,于含括沙门、婆罗门、天人
,不曾宣示无上正觉。」
《相应部》35.17经:「诸比丘!诸有情因如实知此等内六处之甘味为甘味,患难为患难
,出离为出离。诸比丘!有情等则得含括天、魔、梵之世界,于含括沙门、婆罗门、天
人,由集而令出离、离繫、解放、以无取着之心过日。」
《相应阿含》234经:「诸尊!谓眼是世间,世间名,世间觉,世间言辞,世间语说,是
等悉入世间数。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多闻圣弟子,于六入处集、灭、味、
患、离如实知,是名圣弟子到世界边,知世间,世间所重,度世间。」
在《相应部》〈蕴相应〉14经中,可以清楚的见到经说传诵的苦圣谛是指「眼处、耳处
、鼻处、舌处、身处、意处」等六处,而苦集圣谛是指「渴爱」,这符合《相应阿含》
371经传诵的「爱集是食集,食集故未来世生老病死、忧悲恼苦集」,也合乎《相应部
》〈因缘相应〉11,12经之「爱集有四食集,食集有生集」与「识食为未来之再有、再
生之缘」的经说,更契合了《相应部》〈根相应〉53经之「无学之比丘,于任何他处不
再生六根」的经说传诵。
此外,《相应部》〈蕴相应〉56经:「依食之集而有色之集,依食之灭而有色之灭」。
如此可清楚证知,色阴是六根,不是论义的四大;古经说的六根又说是六处,不是论义
的内六入或内、外六入。
因此,「断爱得解脱」的教导,是古老〈七事修多罗〉的共义,不是部派论书误传的「
断无明得解脱」。但是,《相应部》〈蕴相应〉14经对「渴爱」的定义,又揉杂《舍利
弗阿毘昙论》论义的「欲爱、有爱、无有爱」,多了印度苦行异道之 「无有爱」的无
色界哲思。
佛教的轮迴,是指「生死苦」的轮转不息。生死与苦的轮转都是根源于「渴爱」,而「
渴爱」则出自于「在六触入处不如实知当前五阴是因缘、缘生」的「无明」及「妄见(
我见、常见、断见)」。因此,佛陀教导断苦、解脱必须要「断贪爱」,而「断贪爱」
必需要「先断无明、妄见」。
佛陀教导的解脱次第,是「先断无明、妄见,后断贪爱」。若贪爱断者则「离于爱识」
,离于爱识则「名色之缘(六根、六境之缘)不增长」;若是爱断令名色之缘不增长者
,远离「名色缘识,爱识缘名色,辗转缘生不息」的「识食」、「有结」; 若是「识
食」、「有结」断者,当前五阴不復有「繫缚苦」,断诸结繫、解脱于苦,自知:「不
復有生,后有永尽」。如是解脱者能广行「慈悲喜捨」于现世利生,当此生 灭已、不
復后有,是名为寂灭、涅槃。
原始〈七事修多罗〉的经法,指出当生是由「六处」开始,迥然不同于《舍利弗阿毘昙
论》以「识」为当生初始的见解。
当生由「六处」为始,以「六处分位」的教说,一方面契合「六处为始,即是六根、六
境为缘生六识,根、境、识之缘名「触」而缘生受、想、行」,六处为生之始即能「缘
生具足五阴」的事实;二方面符合大正藏《相应阿含》334经指出「于六触入处不正思
惟为因,于此起无明」,以及大正藏《相应阿含》57经、《相应部》〈蕴相应〉81经的
「无明触为缘生我见及爱」的传诵。
如是,「六处分位」的缘起教说,即清楚的说明:云云众生自有生以来,即有无明、我
见及贪爱的缘由,既不是「无始以来」即有无明,也不是出自「业障」的缘故了。
「六处分位」的缘起说,是可以实用在现前、实际可及的「禅观法」;「识为分位」的
论义,是无法实用于现世、玄藐不可证的哲思理论,是无法 实际作为「禅法」的玄论。
n********n
发帖数: 8336
3
因缘、缘生之正确定义有必要再说明
佛陀指出「一切法(或五阴)是缘生」,又说明「一切法」是指「六触入处」。见《相
应部》〈六处相应〉203经、《相应阿含》321经:
《相应部》35.203 经:「诸比丘!如何比丘以如实知一切法之起与灭尽耶?(知)「色乃
如是,色之生起乃如是,色之灭尽乃如是。受乃如是……想乃如是……行乃如是……识
乃如是,识之生起乃如是,识之灭尽乃如是。」诸比丘!如是之比丘,如实知一切苦法
之生起与灭尽。」
《相应阿含》321 经:「(问):『沙门瞿昙!所谓一切法,云何为一切法?』佛告婆罗门
:『眼及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若 苦、苦乐、不苦不乐,耳……。鼻……
。舌……。身……。意、法、意识、意触、意触因 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
,是名为一切法。若復有言此非一切法,沙门瞿昙所说一切法,我今捨更立一切法者,
此但有言数,问已不知,增其疑惑。所以者何?非其境界故。』」
由经证可知,释迦佛陀教导的一切法,完全未离开当前六触入处的身心活动,重在现实
生活的实证、实用,不是宣扬神秘信仰、抽象哲理,也不是主张「个人经验即是真实」
的经验主义、神秘主义。
如此可见,因缘、缘生是在表述实际的现实,不是抽象思考,更不是神秘、虚幻的事物
。此外,佛陀清楚的说出「缘生」不是「自生」、「他生」、「自、他共生(或说俱生
、共生、和合生、相依生)」、「离自、他无因生」,也不是后世论义的「俱生、和合
生」。
既然如此,试问:甚么是「缘」、「缘生」及「缘生法」的定义?
部派佛教分裂以后,佛教界针对「因缘生」的传统说法是分为三个阶段来讲:一是「因
(Cause)」,指诸法的起因、原因;二是「缘(Condition)」,指诸法之起因以后获
得的助缘、助力(Support);三是「因缘生」或「缘生法」,多数是指「因」、「缘
」之后产生的「果报(Effect)」。佛教界对「因缘生」的解说,很容易被曲解成「因
果(Cause-Effect)」的说法。
目前佛教的学界大多有不同的意见,如美国坦尼沙罗比丘主张的“Dependent
Coarising”则有「共生、相依生」的意涵,美国菩提比丘主张的“Dependent
Origination”则有「依源起」、「依○起(这有依他起的他生意涵)」的意思。然而
,不论是「共生、相依生」,或者是「依源起,依○起」的意涵,都是不妥善的说法。
「缘起」或「因缘」的解说,不能採用奥义书具有「过去决定现在之决定性(Decided
)」的「业(Kamma)」与「业果(Decided Outcome)」的观点,更不可用受部派佛教
「共生、相依生(Dependent Co-arising)」观念影响的用语,需有正知的认识用词。
復兴原始佛教,最重要的是先要採用正确的观点及用语,重新定义「缘起」或「因缘」
,乃至「缘生」。
因缘、缘生的定义,应当是透过「现法的观察」后,当行者亲身获得对「现法」的如实
知见──因缘、缘生,才能够真正的去除诸法由「自生、他生、自他共生、离自他而无
因生」的妄见,真的体会「无有任何自我的发生及存有」,这也是无「常见」、离「我
见」。
一般佛教徒习惯用「因果」来解说 佛陀的教导,但是「因果」是「前因决定后果」的
观点。这是融摄了「宿命决定」的「业论」,是认为任何「现法」是由「前因决定」的
「结果」。如是,现法既是「结果」,也是含有固有、确定与不再改变的意涵在内。这
种见解不仅是违反「缘生则无常」的教法,也不合实际的生活经验。因此,「因果」是
含摄「常、我」的通俗观点,是明确具有常见的用语,不适合作为诠释「因缘」的用语。
此外,「和合生」是出自《舍利弗阿毘昙论》的论义,是含摄「俱生、共生」的观点,
其问题与自我矛盾已举列说明如前,在此不再赘言。因此,「因缘」不能採用「因果」
或「业缘」作为解说用语,「缘生」也不可採用「俱生、共生、和合生、聚集生、相依
生」等观念与用词。
公元2008年个人在美国纽约公开弘传原始佛教的「因缘法」时,针对「因缘」或「缘起
」(巴利 paccaya, paṭīcca)、「缘生」(巴利 paṭīcca-samuppāda
)的正确意涵,即主张「缘」即是「影响」,「缘起」或「缘生」即是「在影响中发生
」,这是完全不同于部派论义的解说,也是自部派分裂后歷经两千三百年来,在佛教界
中未曾见闻过的说法。然而,这是直接指 出事实的真相。
n********n
发帖数: 8336
4
The Map is Not The Territory
NLP extends the definition of 'map' to include both sensory perception and
communication at the pre-linguistic level. The implications are profound. We
can never know a thing in itself, we can only know our own neurological
translation of it. By the time we are aware of anything through our senses,
it has already undergone significant transformations. Information has been
deleted, distorted and generalized by our nervous systems in the very
process of performing what we call 'perception'.
Alan Watts once wrote, "We know the world by a process of constantly
transforming it into ourselves." The epistemology of NLP's extension of "The
Map is Not The Territory" to the pre-linguistic processes of perception and
awareness is founded in science. It is a well understood fact of neurology
that nothing can reach our awareness by route of our senses which has not
been transformed into the terms of our nervous system.
John Grinder & Carmen Bostic St. Clair, in their 2003 book, Whispering In
the Wind, have taken this principle to its logical conclusion: "Even the
territory is not the territory." Meaning, if we have only awareness of our
own nervous systems directly, we cannot realistically assume our awareness
has anything to do with a 'real' world out there' at all. This is not to say
that NLP proposes that there is no 'real' world 'out there' -- it doesn't
assume that, either.
NLP simply points out that our neuro-linguistic processes are powerful
enough, on their own, to produce our awareness and subsequent responses.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or not there is a 'real world out there' is outside of
NLP's domain.

【在 n********n 的大作中提到】
: 因缘、缘生之正确定义有必要再说明
: 佛陀指出「一切法(或五阴)是缘生」,又说明「一切法」是指「六触入处」。见《相
: 应部》〈六处相应〉203经、《相应阿含》321经:
: 《相应部》35.203 经:「诸比丘!如何比丘以如实知一切法之起与灭尽耶?(知)「色乃
: 如是,色之生起乃如是,色之灭尽乃如是。受乃如是……想乃如是……行乃如是……识
: 乃如是,识之生起乃如是,识之灭尽乃如是。」诸比丘!如是之比丘,如实知一切苦法
: 之生起与灭尽。」
: 《相应阿含》321 经:「(问):『沙门瞿昙!所谓一切法,云何为一切法?』佛告婆罗门
: :『眼及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若 苦、苦乐、不苦不乐,耳……。鼻……
: 。舌……。身……。意、法、意识、意触、意触因 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

n********n
发帖数: 8336
5
观察剎那生、剎那灭的讹误
然而,许多学人分不清楚「灭法」与「灭」的差异,不知「灭法」是「缘灭则灭之法」
,也是「缘生法如何灭尽」的说法,不是指「缘生法已经灭尽不起」的「灭」。
因此,后世的学人误将「生法」当作是「已生」,又误以为「灭法」是「已灭」。如此
一来,「如实观五阴的生、灭法」,原是从「六触入处」入手,如实观「十二因缘集法
、灭法」的禅观法,被误解是「观察五阴的已生、已灭」了。
可是,怀着这种误解的学人,却没想明白观察「五阴的已生、已灭」的交替,是纯属不
可能的事。因为「未生」则何有「生」可观,如何观察「生」?所以只能观察「已生」
!又「未灭则何有「灭」可观」?若是「已灭」,又如何观察「已灭」而无有的「灭」?
虽然「未生」则无从观察「生」,而「已灭」必是无从观察「灭」,「未生」与「已灭
」都无可观察,但是不明白甚么才是「如实观五阴的生、灭法」的学人,依然坚定的相
信「观五阴的生、灭法」,即是「观察五阴的已生、已灭」。
如此一来,「已生」是现前的事实,「已灭」却是无从观察。试问:学人如何观察「生
」与「灭」?有趣的事,是学人将「缘生」的现前事实,在「缘生则无常」的观察中,
也就是面对「在影响中发生,同时在影响中改变」的现前事实时,想像「在影响中改变
」的过程中,发生了「灭而续生」的事。因此,这种面对「在影响中发生,同时在影响
中改变」时,经由「想像」而认为发生「灭而续生」,将「在影响中改变」的现实,误
以为是一种「剎那生、剎那灭」的相续过程。
「剎那(巴khaṇa)」指极短的时间,是出自后世部派佛教的新用语。在后世的
《起世经》卷第十5:「诸比丘!六十剎那,名一罗婆;三十罗婆,名牟休多。」《一
切经音义》卷二十一6︰「剎那者!时之极促名也。」《阿毘达磨顺正理论》卷第三十
三7:「时之极促,故名剎那。」承续部派佛教的「剎那」部义,后起的大乘《仁王护
国般若经》云8︰「一念中有九十剎那,一剎那经九百生灭。」
怀抱「剎那生、灭相续」想法的学人,在实际的禅观经验中,只有实际经验到「生的改
变」,而无法实际的经验到「灭」。但是这些学人又强烈、固执的「想像」有着极为快
速的「剎那灭」,交错的发生在「生的改变」的过程中。因此,经由妄见与想像,这些
学人认为现实是一种「剎那生、剎那灭」的相续过程,却不知他们实际面对的是「缘生
法在影响中发生、改变」的过程,只因为他们加入了「灭而续生」的想像,才会自以为
现实是「剎那生、剎那灭」的相续过程。
在此之下,部派佛教的学人,对于「观察生、灭法」、建立「无常想」,即曲解、改变
成「剎那生、剎那灭,生、灭相续」的无常观了。
然而,佛法的基本教法是「诸法依因缘生而生,诸法依因缘灭而灭」,这才是正确的生
法、灭法。如是之下,部派见解下的「剎那灭」,是「灭」必当是「依因缘已灭而灭尽
」,否则即为异说了。那么试问:若是「剎那灭,而接续的剎那生」,如是因缘既已先
灭于前一剎那,又依何因缘而得剎那续生于后?若「已灭」又得续生于后,「生」岂非
「无因生」?又续生之因缘如依其他因缘而起,则成为与前因缘无关之业报,如是前、
后因缘业报的连贯性如何成立?部派佛教时代的分别说部,为了解释「剎那灭」之后,
如何赖之续生于后的疑问,才发展出「有分识」的部派义解,目的是在「剎那生、剎那
灭」的教说下,作为合理解说如何贯串前生与续生的载体。
部派佛教某些部派提倡「剎那生、剎那灭」的教说,这些部派为了合理解释三世因缘业
报的连贯性,所以分别说部别立了「有分识」,大众部则别说「根本识」,这是作为贯
串三世因缘的承载与业报肇始处。当然,这些新说部义不是出自佛说,并且后来辗转的
改变、发展为大乘教说的「阿赖耶识」。
关于「剎那生、剎那灭」的教说,在部派佛教时代不是所有部派都同意这种新教说,许
多的部派是持反对的立场。见世友《十八部论》9:
「彼迦叶惟部根本见者,有断法、断知,无有不断法而断知;业熟而受报,不熟不受报
;有过去因果,无有未来因果;有一切法剎那,有觉法有报。」
世友《十八部论》的另一译本,由唐朝玄奘翻译的《异部宗轮论》,提说部派各部的教
义时,说到分别说系的化地部、法藏部、饮光部之本宗同义,还有分化自受分别说部影
响之说一切有部系的犊子部本宗同义,都有说到「一切行皆剎那灭」、「有剎那灭」,
可见「剎那生、剎那灭」,主要出自分别说部系的共说。
例如:分别说系各部的主张,化地部主张「一切行皆剎那灭」10,法藏部主张「余义多
同大众部执」11,饮光部主张「一切行皆剎那灭」12。受分别说部影响之说一切有部之
本宗同义有「说一切行皆剎那灭」13,犊子部(此部分成法上部、贤乘部、正量弟子部
、密林住部)之本宗同义有「一切有为法剎那剎那灭」、「有剎那灭」14。另在大众系
部系的部义中,大众部、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四部本宗同义,谓四部同说,都
有说到「一剎那心了一切法,以一剎那现观边智」15,有「一剎那」之说。大众系的多
闻部16,除了如来出世五音及大天五事外,其他主张也多与说一切有部相同。可见剎那
、剎那的分别、差异,还有剎那生与剎那灭,也是大众部的共说。
如是可知,将「观察五阴的生法、灭法」的禅法,误以为是「观察剎那生、剎那灭」,
并且误以为这是确立「无常想」的入手处,是部派佛教时代,受到分别说部系影响的许
多部派所接受。当中为了合理解释三世因缘业报的连贯性,分别说部立了「有分识」,
大众部则说出「根本识」,而说一切有部则不立剎那生、灭当中的主体,别说三世诸法
分别是在三世生与灭,所以说出「三世实有」的主张。这些新说法的出现,都是受到剎
那不住、生灭相续的妄见所影响,才发展出来的部派部义。
n********n
发帖数: 8336
6
「名色缘 识,爱识缘名 色」,名色缘六处:「识食」缘未来世 六处生
「十二因缘」的提要句颂中,提到「名色缘六入」,在古老经说的义解是「名色缘识,
爱识缘名色,辗转缘生不息」为「识食」、「有结」,有「识食」、「有结」则缘「未
来世六根生」。若是贪爱不断,即有未来六根生;若是断贪欲,「识食」则断,不再有
后世的六根生。见《相应阿含》898,899经、《相应部》〈六处相应〉21经:
《相应阿含》898经:「若比丘于眼欲贪断,欲贪断者,是名眼已断、已知,断其根本
,如截多罗树头,于未来世成不生法。如眼,如是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
《相应阿含》899经:「若比丘眼生、住、成就显现,病住,老死显现,苦生;……如
是乃至意,亦如是说。若眼灭、息、没,病则息,老死则没,苦则灭;……乃至意,亦
如是说。」
《相应部》35.21 经:「诸比丘!眼之生起、住立、出生、显现者,此即诸病之住立、
老死之显现、苦之生起。耳之生起……鼻之生起……舌之生起……身之生起……意之生
起、住立、出生、显现者,此即诸病之住立、老死之显现、苦之生起。诸比丘!眼之灭
尽、息止、消失者,此即诸病之止息、老死之消失、苦之灭尽。耳之……鼻之……舌之
……身之……意之灭尽、息止、消失者,此即诸病之息止、老死之消失、苦之灭尽。」
「爱」是生死轮迴的主轴,缘「爱」而有「名色缘识,爱识缘名色」为识食,缘「爱」
则有「识食」,有「识食(有结)」则有未来世六根生的繫缚。见《相应阿含》371经
;《相应部》〈因缘相应〉11,12,45经、〈根相应〉53经:
《相应阿含》371经:「六入处集是触集,触集是受集,受集是爱集,爱集是食集,食
集故未来世生老病死、忧悲恼苦集,如是纯大苦聚集。」
《相应部》12.11经:「诸比丘!有此等四食,使有情或众生存住,摄受为生。四食者何
?或麤、或细之搏食,二是触食,三是意思食,四是识食。诸比丘!此等四食使有情或众
生存住,摄受为生。诸比丘!此等四食,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以何为生、以何为起耶?
此等四食乃以爱为因、以爱为集、以爱为生、以爱为起。」
《相应部》12.12经:「识食为未来之再有、再生之缘,因有识故有六处、缘六处而有
触。」
《相应部》48.53经:「无学之比丘,知于六根,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
意根是。总此六根一切一切种,皆可灭于一切无余,于任何他处不再生六根,此当知。」
《相应部》12.45经:「尔时,世尊,独自宴坐,而宜说此法门曰:「……依眼与色生意
识,三之和合乃有触,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爱,依彼爱之无余、离贪、灭而有取灭,
依取灭而有有灭,依有灭而有生灭……。如是,此乃全苦蕴之灭。……依意与法……。
如是,此乃全苦蕴之灭。」
分别说部系《相应部》〈因缘相应〉45经清楚的提到「依彼爱之无余、离贪、灭而有取
灭,依取灭而有有灭,依有灭而有生灭」,由此可证知古老经说的修证次第确实是「先
断无明,最后断贪爱、解脱」。
此外,六根是色阴,色阴不是指四大,并且意根也不是《舍利弗阿毘昙论》定义的识阴。
目前南传《相应部》〈蕴相应〉56经的部派传诵内,有色阴是「四大」的说法,这是分
别说部揉杂印度顺世论异道的思想,不是出自佛陀的教导。见《相应部》〈蕴相应〉56
经:
《相应部》22.56经:「诸比丘!然则我已如实证知五取蕴之四转故。诸比丘!我于天、
魔…乃至…人、天之众生界,称无上正等觉为现等觉。以何为四转耶?我证知色、证知
色集、证知色灭、证知顺色灭之道,证知受……想……行……识,证知识集、证知识灭
、证知顺识灭之道。诸比丘!以何为色耶?诸比丘!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之色,名为色。
依食之集而有色之集,依食之灭而有色之灭。此顺色灭之道者,是八支圣道。谓正见…
…乃至……正定者是。」
〈蕴相应〉56经认为色阴是「四大」的论义经诵,明显不同于「爱集则食集,食集则未
来世生老病死集」、「识食为未来有六处再生」、「无学比丘六根灭无余,于任何他处
不再生六根」及「食集而有色集」等众多经说的传诵,经说传诵与论义经诵是无法达成
教说的一致性。
因此,「色阴」的正确定义应当依据众多古老经法的共说,将「色阴为四大」修正还原
为「色阴是六处(六根)」(【註】参考原始佛教会出版电子版《正法之光》第36期 p
.33~38)。见《相应部》〈蕴相应〉56经:
《相应部》22.56经:「诸比丘!然则我已如实证知五取蕴之四转故。诸比丘!我于天、
魔…乃至…人、天之众生界,称无上正等觉为现等觉。以何为四转耶?我证知色、证知
色集、证知色灭、证知顺色灭之道,证知受……想……行……识,证知识集、证知识灭
、证知顺识灭之道。诸比丘!以何为色耶?诸比丘!六处,谓眼处、耳处、鼻处、舌处、
身处、意处,名为色。依食之集而有色之集,依食之灭而有色之灭。此顺色灭之道者,
是八支圣道。谓正见……乃至……正定者是。」
色阴的定义传诵,由目前部派诵本之部派论书定义的「四大」,还原为原始经义定义的
「六处(巴利 saḷāyatana)」,是回归各派古老〈七事修多罗〉的共义,也应
是 佛陀教法的原义。如目前南传铜鍱部传诵的《相应部》,其中第三十五相应 的名称
即称为〈六处相应〉,巴利 saḷāyatana 即是指六根,可见「六处」是古老用
法。
古老〈七事修多罗〉的经说,色阴是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等六处,但
是在分别说部《舍利弗阿毘昙论》的论义,是另将六根说为内六入、六境为外六入。见
《舍利弗阿毘昙论》卷一15:
《舍利弗阿毘昙论》卷一:「何等十二?内六入、外六入。何等内六入?眼入、耳入、
鼻入、舌入、身入、意入,是名内六入。何等外六入?色入、声入、香入、味入、触入
、法入,是名外六入。」
此后,部派佛教各派受到《舍利弗阿毘昙论》之论义的揉杂、影响,遂将「六处」改说
为「内六处、外六处」或「六入处」。见《相应部》〈蕴相应〉14经、〈六处相应〉16
,17经;《相应阿含》234经:
《相应部》22.14 经:「诸比丘!有四圣谛。以何为四圣谛耶?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
圣谛、顺苦灭道圣谛是。诸比丘!云何为苦圣谛耶?谓:六入处是。以何为六入处耶?
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是。诸比丘!此名为苦圣谛。诸比丘!云何为苦
集圣谛耶?后有起而喜贪俱行,是随处欢喜之渴爱、谓:欲爱、有爱、无有爱是。诸比丘
!此名为苦集圣谛。诸比丘!云何为苦灭圣谛耶?将此渴爱无余离灭、弃捨、定弃、解脱
,是无执着。诸比丘!此名为苦灭圣谛。诸比丘!云何为顺苦灭道圣谛耶?八支圣道是,
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诸比丘!此名为顺苦灭
道圣谛。」
《相应部》35.16经:「诸比丘!余未如实知此等外六处之甘味为甘味,患难为患难,出
离为出离时,诸比丘!其间,余于含括天、魔、梵之世界,于含括沙门、婆罗门、天人
,不曾宣示无上正觉。」
《相应部》35.17经:「诸比丘!诸有情因如实知此等内六处之甘味为甘味,患难为患难
,出离为出离。诸比丘!有情等则得含括天、魔、梵之世界,于含括沙门、婆罗门、天
人,由集而令出离、离繫、解放、以无取着之心过日。」
《相应阿含》234经:「诸尊!谓眼是世间,世间名,世间觉,世间言辞,世间语说,是
等悉入世间数。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多闻圣弟子,于六入处集、灭、味、
患、离如实知,是名圣弟子到世界边,知世间,世间所重,度世间。」
在《相应部》〈蕴相应〉14经中,可以清楚的见到经说传诵的苦圣谛是指「眼处、耳处
、鼻处、舌处、身处、意处」等六处,而苦集圣谛是指「渴爱」,这符合《相应阿含》
371经传诵的「爱集是食集,食集故未来世生老病死、忧悲恼苦集」,也合乎《相应部
》〈因缘相应〉11,12经之「爱集有四食集,食集有生集」与「识食为未来之再有、再
生之缘」的经说,更契合了《相应部》〈根相应〉53经之「无学之比丘,于任何他处不
再生六根」的经说传诵。
此外,《相应部》〈蕴相应〉56经:「依食之集而有色之集,依食之灭而有色之灭」。
如此可清楚证知,色阴是六根,不是论义的四大;古经说的六根又说是六处,不是论义
的内六入或内、外六入。
因此,「断爱得解脱」的教导,是古老〈七事修多罗〉的共义,不是部派论书误传的「
断无明得解脱」。但是,《相应部》〈蕴相应〉14经对「渴爱」的定义,又揉杂《舍利
弗阿毘昙论》论义的「欲爱、有爱、无有爱」,多了印度苦行异道之 「无有爱」的无
色界哲思。
佛教的轮迴,是指「生死苦」的轮转不息。生死与苦的轮转都是根源于「渴爱」,而「
渴爱」则出自于「在六触入处不如实知当前五阴是因缘、缘生」的「无明」及「妄见(
我见、常见、断见)」。因此,佛陀教导断苦、解脱必须要「断贪爱」,而「断贪爱」
必需要「先断无明、妄见」。
佛陀教导的解脱次第,是「先断无明、妄见,后断贪爱」。若贪爱断者则「离于爱识」
,离于爱识则「名色之缘(六根、六境之缘)不增长」;若是爱断令名色之缘不增长者
,远离「名色缘识,爱识缘名色,辗转缘生不息」的「识食」、「有结」; 若是「识
食」、「有结」断者,当前五阴不復有「繫缚苦」,断诸结繫、解脱于苦,自知:「不
復有生,后有永尽」。如是解脱者能广行「慈悲喜捨」于现世利生,当此生 灭已、不
復后有,是名为寂灭、涅槃。
原始〈七事修多罗〉的经法,指出当生是由「六处」开始,迥然不同于《舍利弗阿毘昙
论》以「识」为当生初始的见解。
当生由「六处」为始,以「六处分位」的教说,一方面契合「六处为始,即是六根、六
境为缘生六识,根、境、识之缘名「触」而缘生受、想、行」,六处为生之始即能「缘
生具足五阴」的事实;二方面符合大正藏《相应阿含》334经指出「于六触入处不正思
惟为因,于此起无明」,以及大正藏《相应阿含》57经、《相应部》〈蕴相应〉81经的
「无明触为缘生我见及爱」的传诵。
如是,「六处分位」的缘起教说,即清楚的说明:云云众生自有生以来,即有无明、我
见及贪爱的缘由,既不是「无始以来」即有无明,也不是出自「业障」的缘故了。
「六处分位」的缘起说,是可以实用在现前、实际可及的「禅观法」;「识为分位」的
论义,是无法实用于现世、玄藐不可证的哲思理论,是无法 实际作为「禅法」的玄论。
n********n
发帖数: 8336
7
因缘、缘生之正确定义有必要再说明
佛陀指出「一切法(或五阴)是缘生」,又说明「一切法」是指「六触入处」。见《相
应部》〈六处相应〉203经、《相应阿含》321经:
《相应部》35.203 经:「诸比丘!如何比丘以如实知一切法之起与灭尽耶?(知)「色乃
如是,色之生起乃如是,色之灭尽乃如是。受乃如是……想乃如是……行乃如是……识
乃如是,识之生起乃如是,识之灭尽乃如是。」诸比丘!如是之比丘,如实知一切苦法
之生起与灭尽。」
《相应阿含》321 经:「(问):『沙门瞿昙!所谓一切法,云何为一切法?』佛告婆罗门
:『眼及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若 苦、苦乐、不苦不乐,耳……。鼻……
。舌……。身……。意、法、意识、意触、意触因 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
,是名为一切法。若復有言此非一切法,沙门瞿昙所说一切法,我今捨更立一切法者,
此但有言数,问已不知,增其疑惑。所以者何?非其境界故。』」
由经证可知,释迦佛陀教导的一切法,完全未离开当前六触入处的身心活动,重在现实
生活的实证、实用,不是宣扬神秘信仰、抽象哲理,也不是主张「个人经验即是真实」
的经验主义、神秘主义。
如此可见,因缘、缘生是在表述实际的现实,不是抽象思考,更不是神秘、虚幻的事物
。此外,佛陀清楚的说出「缘生」不是「自生」、「他生」、「自、他共生(或说俱生
、共生、和合生、相依生)」、「离自、他无因生」,也不是后世论义的「俱生、和合
生」。
既然如此,试问:甚么是「缘」、「缘生」及「缘生法」的定义?
部派佛教分裂以后,佛教界针对「因缘生」的传统说法是分为三个阶段来讲:一是「因
(Cause)」,指诸法的起因、原因;二是「缘(Condition)」,指诸法之起因以后获
得的助缘、助力(Support);三是「因缘生」或「缘生法」,多数是指「因」、「缘
」之后产生的「果报(Effect)」。佛教界对「因缘生」的解说,很容易被曲解成「因
果(Cause-Effect)」的说法。
目前佛教的学界大多有不同的意见,如美国坦尼沙罗比丘主张的“Dependent
Coarising”则有「共生、相依生」的意涵,美国菩提比丘主张的“Dependent
Origination”则有「依源起」、「依○起(这有依他起的他生意涵)」的意思。然而
,不论是「共生、相依生」,或者是「依源起,依○起」的意涵,都是不妥善的说法。
「缘起」或「因缘」的解说,不能採用奥义书具有「过去决定现在之决定性(Decided
)」的「业(Kamma)」与「业果(Decided Outcome)」的观点,更不可用受部派佛教
「共生、相依生(Dependent Co-arising)」观念影响的用语,需有正知的认识用词。
復兴原始佛教,最重要的是先要採用正确的观点及用语,重新定义「缘起」或「因缘」
,乃至「缘生」。
因缘、缘生的定义,应当是透过「现法的观察」后,当行者亲身获得对「现法」的如实
知见──因缘、缘生,才能够真正的去除诸法由「自生、他生、自他共生、离自他而无
因生」的妄见,真的体会「无有任何自我的发生及存有」,这也是无「常见」、离「我
见」。
一般佛教徒习惯用「因果」来解说 佛陀的教导,但是「因果」是「前因决定后果」的
观点。这是融摄了「宿命决定」的「业论」,是认为任何「现法」是由「前因决定」的
「结果」。如是,现法既是「结果」,也是含有固有、确定与不再改变的意涵在内。这
种见解不仅是违反「缘生则无常」的教法,也不合实际的生活经验。因此,「因果」是
含摄「常、我」的通俗观点,是明确具有常见的用语,不适合作为诠释「因缘」的用语。
此外,「和合生」是出自《舍利弗阿毘昙论》的论义,是含摄「俱生、共生」的观点,
其问题与自我矛盾已举列说明如前,在此不再赘言。因此,「因缘」不能採用「因果」
或「业缘」作为解说用语,「缘生」也不可採用「俱生、共生、和合生、聚集生、相依
生」等观念与用词。
公元2008年个人在美国纽约公开弘传原始佛教的「因缘法」时,针对「因缘」或「缘起
」(巴利 paccaya, paṭīcca)、「缘生」(巴利 paṭīcca-samuppāda
)的正确意涵,即主张「缘」即是「影响」,「缘起」或「缘生」即是「在影响中发生
」,这是完全不同于部派论义的解说,也是自部派分裂后歷经两千三百年来,在佛教界
中未曾见闻过的说法。然而,这是直接指 出事实的真相。
n********n
发帖数: 8336
8
The Map is Not The Territory
NLP extends the definition of 'map' to include both sensory perception and
communication at the pre-linguistic level. The implications are profound. We
can never know a thing in itself, we can only know our own neurological
translation of it. By the time we are aware of anything through our senses,
it has already undergone significant transformations. Information has been
deleted, distorted and generalized by our nervous systems in the very
process of performing what we call 'perception'.
Alan Watts once wrote, "We know the world by a process of constantly
transforming it into ourselves." The epistemology of NLP's extension of "The
Map is Not The Territory" to the pre-linguistic processes of perception and
awareness is founded in science. It is a well understood fact of neurology
that nothing can reach our awareness by route of our senses which has not
been transformed into the terms of our nervous system.
John Grinder & Carmen Bostic St. Clair, in their 2003 book, Whispering In
the Wind, have taken this principle to its logical conclusion: "Even the
territory is not the territory." Meaning, if we have only awareness of our
own nervous systems directly, we cannot realistically assume our awareness
has anything to do with a 'real' world out there' at all. This is not to say
that NLP proposes that there is no 'real' world 'out there' -- it doesn't
assume that, either.
NLP simply points out that our neuro-linguistic processes are powerful
enough, on their own, to produce our awareness and subsequent responses.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or not there is a 'real world out there' is outside of
NLP's domain.

【在 n********n 的大作中提到】
: 因缘、缘生之正确定义有必要再说明
: 佛陀指出「一切法(或五阴)是缘生」,又说明「一切法」是指「六触入处」。见《相
: 应部》〈六处相应〉203经、《相应阿含》321经:
: 《相应部》35.203 经:「诸比丘!如何比丘以如实知一切法之起与灭尽耶?(知)「色乃
: 如是,色之生起乃如是,色之灭尽乃如是。受乃如是……想乃如是……行乃如是……识
: 乃如是,识之生起乃如是,识之灭尽乃如是。」诸比丘!如是之比丘,如实知一切苦法
: 之生起与灭尽。」
: 《相应阿含》321 经:「(问):『沙门瞿昙!所谓一切法,云何为一切法?』佛告婆罗门
: :『眼及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若 苦、苦乐、不苦不乐,耳……。鼻……
: 。舌……。身……。意、法、意识、意触、意触因 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

r****n
发帖数: 8253
9
写这篇的应该是随佛比丘吧。
这也是个糊涂蛋,他根本不懂刹那生灭,也不懂缘起。
当然,佛陀自己也不懂。整个佛教,无论是佛陀,还是后来的大小乘,都是一笔糊涂账。

」?

【在 n********n 的大作中提到】
: 观察剎那生、剎那灭的讹误
: 然而,许多学人分不清楚「灭法」与「灭」的差异,不知「灭法」是「缘灭则灭之法」
: ,也是「缘生法如何灭尽」的说法,不是指「缘生法已经灭尽不起」的「灭」。
: 因此,后世的学人误将「生法」当作是「已生」,又误以为「灭法」是「已灭」。如此
: 一来,「如实观五阴的生、灭法」,原是从「六触入处」入手,如实观「十二因缘集法
: 、灭法」的禅观法,被误解是「观察五阴的已生、已灭」了。
: 可是,怀着这种误解的学人,却没想明白观察「五阴的已生、已灭」的交替,是纯属不
: 可能的事。因为「未生」则何有「生」可观,如何观察「生」?所以只能观察「已生」
: !又「未灭则何有「灭」可观」?若是「已灭」,又如何观察「已灭」而无有的「灭」?
: 虽然「未生」则无从观察「生」,而「已灭」必是无从观察「灭」,「未生」与「已灭

1 (共1页)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头七三七五七往生者真的会回来吗中華原始佛教會 創會緣起zt
南传怎么看待死亡和投胎?杂含读记: 五蕴何以无常
南怀瑾先生新著:花雨滿天 維摩說法 8(补足) (转载)同一个识在轮回吗? ──嗏帝比丘的邪见(转载)
为何佛教徒不了解龙树?"空"和"断见"有什么区别呢?
zt部派佛教与大乘有没有精擅科学的佛学大牛?
「生法、灭法」 VS. 「剎那生、灭」(佛经故事)转生的人为什么没有人向前世亲友报告
识缘名色玄奘法师所译经典目录
隨佛尊者開示 : 原始佛教十二因緣經法原說-略講道门式微的原因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相应话题: 那灭话题: 比丘话题: 部派话题: 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