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作意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S**U
发帖数: 7025
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作意与无我
「如理作意」的巴利语是 yoniso manasikAra,是yoniso和manasikAra的复合词。yoni 有胎、子宫、原因、根源的意思,而若是夺格形的yoniso,则有根源的意思。再者,若副词形的yoniso(原自夺格的yoni)则有根源、根本、真、如理等的意思。关于manasikAra(梵语manaskAra),辞典是说为manasi-karoti(作意)的阳性词,具有作意、忆念和思虑的意思。综合种种的意向来说,就是真实、如理的思虑或作意。
在《相应部》中,Yoniso manasikAra被称为是「诸法之最上(YonisomanasikAro tesaM dhammAnam aggam akkhAyati)」。而汉译的《杂阿含经》366经说∶「如是正思惟观察,得如实无间等起知∶『有生故有此老死,缘生故有老死。』」其中对应《相应部》为∶yoniso manasikArA ahu paJJAya abhisamayo∶…。」由此得悉,「如理作意」是获得「如实现观起知」十二缘起的近因,在修道过程中,有著相当重要的地位。
「作意」共有三种∶(一)支持所缘,(二)支持路线(... 阅读全帖
w**u
发帖数: 311
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作意与无我
怕自己说不好,转一个玛欣德比库的。
From:《阿毗达摩讲要》玛欣德尊者 著
如理作意跟不如理作意是怎样运作的呢?我们举一个例子,假如你遇到一个不喜欢的人
,并且不得不要跟他在一起,不是冤家不碰头。当你跟他在一起的时候,他即使没有对
你作任何事情,你的心也会排斥他。因为你一见到他,就很自然地联想到他过去曾经跟
你过不去,曾经骗你、中伤你。当你这样想的时候,就是不如理作意;接着你的心会对
他产生排斥、抗拒,你讨厌他。由于不如理作意,我们认为这个人是不好的,于是很多
不善心接连产生。假如遇到同样的这个人,但是我们转念想一想:其实这个人也很可怜
,他整天都想着向上爬,自私自利,尽是在造不善业;由于不善业,他必定将在生死轮
回中受无数的苦。假如我们这样想的话,将能生起怜悯的心、同情的心,这时抗拒、讨
厌的情绪很快会消失。或者可以思维业果法则:我为什么会跟他在一起呢?这不是缘分
吗?缘有顺缘,也有逆缘;有好的缘,也有坏缘;有善缘,也有恶缘,但这些都是缘啊
。既然是逆缘,我们就承受吧!为什么会遇到这些缘呢?没有任何的事情、现象,或人
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没有原因的。这些因皆是我们在过去生造下的;既然是...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作意与无我
一个如理作意,被疏钞派解释的如此啰嗦繁杂,这也是佛教的不幸
帕奥尊者什么时候能不背诵疏钞和阿毗达摩,用他自己的话说呢。

yoni 有胎、子宫、原因、根源的意思,而若是夺格形的yoniso,则有根源的意思。再
者,若副词形的yoniso(原自夺格的yoni)则有根源、根本、真、如理等的意思。关于
manasikAra(梵语manaskAra),辞典是说为manasi-karoti(作意)的阳性词,具有作
意、忆念和思虑的意思。综合种种的意向来说,就是真实、如理的思虑或作意。
YonisomanasikAro tesaM dhammAnam aggam akkhAyati)」。而汉译的《杂阿含经》
366经说∶「如是正思惟观察,得如实无间等起知∶『有生故有此老死,缘生故有老死
。』」其中对应《相应部》为∶yoniso manasikArA ahu paJJAya abhisamayo∶…。」
由此得悉,「如理作意」是获得「如实现观起知」十二缘起的近因,在修道过程中,有
著相当重要的地位。
行。关于这三种作意,帕奥禅师诠释说∶
作意心所。它的作用是使对象在禅修者的心中清楚显现。
路过程中的... 阅读全帖
w**u
发帖数: 311
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作意与无我
随喜赞叹一下SeeU.真是博闻啊!

yoni 有胎、子宫、原因、根源的意思,而若是夺格形的yoniso,则有根源的意思。再
者,若副词形的yoniso(原自夺格的yoni)则有根源、根本、真、如理等的意思。关于
manasikAra(梵语manaskAra),辞典是说为manasi-karoti(作意)的阳性词,具有作
意、忆念和思虑的意思。综合种种的意向来说,就是真实、如理的思虑或作意。
YonisomanasikAro tesaM dhammAnam aggam akkhAyati)」。而汉译的《杂阿含经》
366经说∶「如是正思惟观察,得如实无间等起知∶『有生故有此老死,缘生故有老死
。』」其中对应《相应部》为∶yoniso manasikArA ahu paJJAya abhisamayo∶…。」
由此得悉,「如理作意」是获得「如实现观起知」十二缘起的近因,在修道过程中,有
著相当重要的地位。
行。关于这三种作意,帕奥禅师诠释说∶
作意心所。它的作用是使对象在禅修者的心中清楚显现。
路过程中的五门转向心。其作用是令五门心路过程能够缘取它们个别的对象而生起。
程中的意门转向心,...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作意与无我
Excellent question. 学阿毗达摩使你的心能深入法相。
先弄清楚佛法说无我的“我”是什么。“我”有不变、独立、主宰的特性。一一检查作
意是否有此特性。
经论说作意要「数数作意」,因为每个作意只持续一刹那,非作意一次就不变,所以要不断作意。作意要与其他心所合作执行它的功\能,非独立作用。作意是否有主宰的特性呢?试著作意不间断的专注你的呼吸五分钟,你就知道,要没有昏沉散乱的专注呼吸五分钟作不到,你无法主宰你的心,要遵循心的(缘起)法则培养定力到至少近分定,才能没有昏沉散乱的专注呼吸五分钟以上。所以在禅定中,作意的功\能比平时明显,维持或改变作意比平时容易,心的自在力强。但它还是遵循心的(缘起)法则,若作破坏定力的事,定就会减弱或消失,你无法违反法则作会破坏定力的事而保持定力,无法主宰自己的心。
所以作意这个心所没有不变、独立、主宰的特性。
J******s
发帖数: 7538
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作意与无我
mark

yoni 有
胎、子宫、原因、根源的意思,而若是夺格形的yoniso,则有根源的意思。再者,若副
词形的
yoniso(原自夺格的yoni)则有根源、根本、真、如理等的意思。关于manasikAra(梵语
manaskAra),辞典是说为manasi-karoti(作意)的阳性词,具有作意、忆念和思虑的
意思。
综合种种的意向来说,就是真实、如理的思虑或作意。
YonisomanasikAro
思惟观
察,得如实无间等起知∶『有生故有此老死,缘生故有老死。』」其中对应《相应部》为
∶yoniso manasikArA ahu paJJAya abhisamayo∶…。」由此得悉,「如理作意
行。关
于这三种作意,帕奥禅师诠释说∶
作意心
所。它的作用是使对象在禅修者的心中清楚显现。
路过程
中的五门转向心。其作用是令五门心路过程能够缘取它们个别的对象而生起。
理作意
或不如理作意,而速行心(javana)则依靠它产生。如果它是如理作意,则对于凡夫与
有学
(初道至四道)而言,速行心是善的。当它是不如理作意时,速行心则是不善的。
w*********r
发帖数: 2192
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作意与无我
嗯, 我理解就是与真理(这里是佛法真实谛如)相符的心之思维,专注,和转向。简
言之,就是依据佛法真理的注意和决意, 包括
观无常为无常,观无我为无我,观苦为苦, 生善心,慈心,悲心,
果报心等等

yoni 有胎、子宫、原因、根源的意思,而若是夺格形的yoniso,则有根源的意思。再
者,若副词形的yoniso(原自夺格的yoni)则有根源、根本、真、如理等的意思。关于
manasikAra(梵语manaskAra),辞典是说为manasi-karoti(作意)的阳性词,具有作
意、忆念和思虑的意思。综合种种的意向来说,就是真实、如理的思虑或作意。
YonisomanasikAro
思惟观察,得如实无间等起知∶『有生故有此老死,缘生故有老死。』」其中对应《相
应部》为∶yoniso manasikArA ahu paJJAya abhisamayo∶…。」由此得悉,「如理作意
行。关于这三种作意,帕奥禅师诠释说∶
作意心所。它的作用是使对象在禅修者的心中清楚显现。
路过程中的五门转向心。其作用是令五门心路过程能够缘取它们个别的对象而生起。
理作意或不如理作意,而速行心(javana)则... 阅读全帖
J******s
发帖数: 7538
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作意与无我
强大!
mark both, please,

要不断作
意。作意要与其他心所合作执行它的功\能,非独立作用。作意是否有主宰的特性呢?
试著作意不
间断的专注你的呼吸五分钟,你就知道,要没有昏沉散乱的专注呼吸五分钟作不到,你
无法主宰
你的心,要遵循心的(缘起)法则培养定力到至少近分定,才能没有昏沉散乱的专注呼
吸五分钟
以上。所以在禅定中,作意的功\能比平时明显,维持或改变作意比平时容易,心的自
在力强。但
它还是遵循心的(缘起)法则,若作破坏定力的事,定就会减弱或消失,你无法违反法
则�: 骰
崞苹刀Φ氖露3侄Γ薹ㄖ髟鬃约旱男摹�
J******s
发帖数: 7538
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作意与无我
问个问题,做不到专注呼吸5mins心的缘起是什么?
有近分定时候专注呼吸5mins以上心的缘起是什么?

要不断作
意。作意要与其他心所合作执行它的功\能,非独立作用。作意是否有主宰的特性呢?
试著作意不
间断的专注你的呼吸五分钟,你就知道,要没有昏沉散乱的专注呼吸五分钟作不到,你
无法主宰
你的心,要遵循心的(缘起)法则培养定力到至少近分定,才能没有昏沉散乱的专注呼
吸五分钟
以上。所以在禅定中,作意的功\能比平时明显,维持或改变作意比平时容易,心的自
在力强。但
它还是遵循心的(缘起)法则,若作破坏定力的事,定就会减弱或消失,你无法违反法
则�: 骰
崞苹刀Φ氖露3侄Γ薹ㄖ髟鬃约旱男摹�
J******s
发帖数: 7538
1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作意与无我
如理作意和如实我见是不一样的,如实我见就是慧。
如理作意是很多美心所的近因。
如理作意更像是每一次心路过程中,作意那部分要抛弃我,常,乐,作意。
J******s
发帖数: 7538
1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作意与无我
哈哈,这个豆瓣上有。我来讲我从阿毗達摩里看来的理解。
过去的五门心路非常强大,所缘极大就可以产生彼所缘。导致这一次有分心波动心路升
起的时候,不能专注于五根门的五所缘,而是直接意门心路产生,多数时候是独立意门
心路,或者在五门心路中不能专注所缘直接以彼所缘作意。有分心蠢蠢欲动,当因缘强
大的时候,独立意门很容易升起,这个时候你就不能专注于当下真正的五门所缘。
所以你提到保持正念很重要,四念住就是保持专注于当下所缘的。
不如理作意,就是常,乐,我,净太过深入。
唯识也有讲如理作意的,haha。
我先搬板凳,等SeeU来讲呀!
w**u
发帖数: 311
1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作意与无我
举个实例:比如说我看到一个老是欺负我的人。我立马观察到我的嗔心升起。如果我正
念强:嗔心升起又离去;然后我回到当下(正念),或思维缘起(正见),如理作意使
我的意门转向心不在以回忆(彼所缘)为所缘而继续产生新嗔心。如果不如理作意,意
门转向彼所缘,产生一波又一波的嗔心(恶业)。那么,这个如理作意的强弱事实是缘
起于平实正见,正定,正念的修行。而那一霎那是没有一个我在做决定的。请问我的理
解是否正确?
w**u
发帖数: 311
1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作意与无我
按照阿比达摩的讲法,心可分唯作心,果报心,和造业心。我记的玛欣德比库讲“业报
已定,速行可变”。其中在心路过程中,作意心决定下游的心识是善业心或恶业心。因
此如理作意很重要。我的问题是:这一步是否有个“我”在决定如何作意?如果还是缘
起,那什么在修行呢?请高手轻拍
w*********r
发帖数: 2192
1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作意与无我
谢谢。
如理作意
和如实的觉知和观
会有冲突吗?
前面贴的 mindfulness的训练,我理解是
当烦恼(贪啧痴引发)升起的时候,应该如实的去观察它,
不resist它, 不judge它, 也不把它tag
为我的一部分, 让它自然的升起, take its natural cause.
不要escalate它, 然后它lose power and die down naturally, 我发现这个
technique对我很有用.
可是如理作意, 是否是要用正念正思维resist
烦恼的自然升起? 我发现有时候resistance会导致
a chain of thoughts的卷土重来,然后最后是escalation.
w**u
发帖数: 311
1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作意与无我
谢谢SeeU的鼓励。
这也表明:强大的正念,能使我们如理作意
r****n
发帖数: 8253
1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作意与无我

作意心所本身是缘生的,也是无常的,非主宰的,千万不可将其理解为某种真心的功能
,哪怕这个心是所谓的无形无相,非有非无。
一系列单个的行为,构成了一种整体现象,单个的行为本身没有主宰性,但是整体现象
却产生了一种看似主宰性的性质。不要将整体上的主宰性,赋予单个个体,或者背后的
某个神秘本体。
就比如构成闪烁的霓虹灯的单个个体,其实只是一亮一灭而已,但是当大量的灯凑在一
起,依照不同的次序亮或者灭,以及发出不同的颜色,则构成一种整体现象,这种整体
现象就是丰富多彩的霓虹灯效果,甚至让人以为有某个东西在背后驱动。
这个其实本质是还原论和整体论的问题,我们的思想,比较想当然的倾向于还原论。认
为一个整体的行为,一定有某个个体在其中起作用。这种认识误区就是认为在思想的背后,有灵魂,有所谓的真心。
更糟糕的是,某些人为了掩饰我见的倾向,又把所谓的真心给虚化,说什么非有非无,不可思议。
w*********r
发帖数: 2192
1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作意与无我
能不能展开讲讲
如理作意。
Y**u
发帖数: 5466
1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如理做意
☆─────────────────────────────────────☆
dobby (friend) 于 (Tue Jul 19 21:30:54 2011, 美东) 提到:
大虾可以解释一下意思吗?
英文大概会是什么?
大意是不是说对什么事情都不要有成见,要用善心去看一切事情?
多谢!
我在网上找大了这个...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6891476/
☆─────────────────────────────────────☆
SeeU (See you) 于 (Wed Jul 20 12:39:25 2011, 美东) 提到:
可以参考开仁法师 ppt & MP3
http://www.kyba.org.tw/board/showbbs.asp?bd=11&id=24&totable=1
☆─────────────────────────────────────☆
runsun (runsun) 于 (Wed Jul 20 13:03:13 2011, 美东) 提到:
☆───────────...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19
意根怎為什么个确认意识的如理作意? 二者間的關係是什麼 ? 如何運作 ?
==================
佛说意如刀剑锋,不能自割自者,乃是说第七识意根,亦名末那识。佛说此第七识名为
意根,是意识种子自第八识中现起之动力故,意识依末那识之作意方能现起故,现起后
悉依意根末那识之作意而运行,故说末那识是意识之根。此意根之别境慧极劣,只能于
五尘上之法尘作极简单之了别——譬如五尘上之法尘有无大变动?此第七识非如意识觉
知心能于五别境心所法伶俐运作,不具「欲、胜解、念、定」心所法,而于慧心所(别
境慧)之功能亦复极劣,唯能于法尘上之变动作极简单之了别。
如是,于五尘境尚不能作了别,须唤起意识,而后依意识之别境慧,方能于诸境界作种
种思量,云何而有能力返观自己?云何而有能力思维诸法?云何而有能力修正自己之心
行及习气?是故此第七识虽极伶俐而能遍缘一切法,复能依意识心之别境慧而处处作主
、时时作主,复能思量决定种种心行;然而若离意识之别境慧,便无所能为;由如是体
性,佛说意(意根末那识)犹如刀剑之锋利(喻其能遍缘一切法之伶俐性。意识虽有别
境慧,然不能遍缘一切法),而不能自己割自己(喻其...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20
烟瘾, 与唯识所述的 意根,意识及我见:
烟瘾, 意根,意识与我见
Revised from 无厌
我们拿抽烟和戒烟来作为例子看一看,来理解一下有些政府为什么要强制要求烟商在香
烟盒上印上坏烂掉的肺部图片呢?让我们理解一下,抽烟的人群,当他们买了烟盒上印
有如此图案的香烟后可能有几类不同的反应:
第一类人:意识如理作意知道吸烟的危害,意根(自我)认可意识的结论。如此称为内
心深处的触动和认知,如此必然落实到行为上,如果烟瘾比较小(对应于和意根相关的
藏识中种子),很快就戒掉了。
第二类人:意识如理作意知道吸烟的危害,意根(自我)认可意识的结论。但烟瘾较大
或很大,所以要花半年或一年时间戒,先给自己规定每天抽三根,再到二根,一根,再
到每周一根,不抽了,别人递烟过来,闻一闻,抵制住不抽。半年,一年后对吸烟没有
欲望了,才算真正戒掉。
第三类人:意识如理作意知道吸烟的危害,但由于烟瘾特大,以至于意根(自我)回避
认可或不认可意识的结论。所以继续抽。
第四类人:听了,看了,意识未思维理解为什么吸烟危害,只是人云亦云,进而,由于
烟瘾存在,意根回避认可或不认可意识所行。所以继续抽。
第五类人:...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2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如理做意
证初果的四要素是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次法向。与八正道对应,「亲近善士,听闻正法」是建立世间正见,「如理作意」是正思维,「法次法向」是依八正道(「次法」指八正道)向于苦灭(「法」∶涅盘是无上法)。
如理作意有世间如理作意,出世间如理作意。八正道以正定为证果的条件。日常生活的如理作意,属于世间如理作意。不过不要轻视这世间的如理作意,它是完成世间八正道必须的。有世间八正道的基础,才能生起出世间八正道证果。
杂阿含785经
何等为正志有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谓∶正志出要觉,无恚觉,不害觉,是名正志,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
何等为正志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无漏思惟相应心法,分别、自决、意解、计数、立意,是名正志,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中阿含189经
若见邪志是邪志者,是谓正志,若见正志是正志者,亦谓正志。
云何邪志?欲念、恚念、害念,是谓邪志。
云何正志?无欲念、无恚念、无害念,是谓正志。
是为∶见邪志是邪志者,是谓正志,见正志是正志者,亦谓正志;彼如是知已,则便求学,欲断邪志成就... 阅读全帖
J******s
发帖数: 7538
2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如理做意
我问了三个问题,你回答了第一个的一半不到,lol

近善士,听闻正法」是建立世间正见,「如理作意」是正思维,「法次法向」是依八正
道(「次法」指八正道)向于苦灭(「法」∶涅盘是无上法)。
的如理作意,属于世间如理作意。不过不要轻视这世间的如理作意,它是完成世间八正
道必须的。有世间八正道的基础,才能生起出世间八正道证果。
名正志,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
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无漏思惟相应心法,分别、自决、意解、计数、立意
,是名正志,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则便求学,欲断邪志成就正志,是谓正方便;比丘以念断于邪志,成就正志,是谓正念
,此三支随正志,从见方便,是故正见最在前也。
J******s
发帖数: 7538
2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如理做意
能不能解释详细一点世间八正道?

近善士,听闻正法」是建立世间正见,「如理作意」是正思维,「法次法向」是依八正
道(「次法」指八正道)向于苦灭(「法」∶涅盘是无上法)。
的如理作意,属于世间如理作意。不过不要轻视这世间的如理作意,它是完成世间八正
道必须的。有世间八正道的基础,才能生起出世间八正道证果。
名正志,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
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无漏思惟相应心法,分别、自决、意解、计数、立意
,是名正志,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则便求学,欲断邪志成就正志,是谓正方便;比丘以念断于邪志,成就正志,是谓正念
,此三支随正志,从见方便,是故正见最在前也。
r****n
发帖数: 8253
2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如理做意

不是。
如理:符合真理的,这个真理主要是无常,苦,无我的真理。
作意:产生意念。
如理作意,狭义而言是指将所缘对象视为无常,苦,无我进而产生的正确的思维。广义
而言是指所有能够导致善心升起的思维。这是我的个人理解。
http://www.fuyan.org.tw/fmo/fmo3_58.htm
这篇有比较具体的分析,但比较复杂,尤其牵涉到了复杂的阿毗达摩心路过程之类。
如理作意也是证初果的四要素之一,比较重要。
证初果的四要素是
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次法向
J******s
发帖数: 7538
2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如理做意
如理作意有没有次第?如理作意如果要应用到日常生活,需不需要禅修的辅助?
如果没有禅修,单靠闻思,如理作意能做到什么境界?
S**U
发帖数: 7025
26
四正勤可以帮助四念住。
有没有在生活中,碰到有人明明知道这事不对,仍然去作?这就是有念(但是不够有力),但是没有精进。
注意合理有益的对象,舍弃不合理、有害的对象,生起如理作意,所以正念与精进一起合作,是破除修行障碍的有力武器。
当对象有害的特质被念所清楚把握,对此不如理作意就生起「明」。就像一个人说谎时的习惯动作被你掌握了,他说谎对你不再有效。这跟你听说过骗术是不同的;你听说过的骗术,可能还是能骗过你。
J******s
发帖数: 7538
2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如理做意
恩,所以世间的如理作意其实很粗放。
c*********d
发帖数: 9770
28
来自主题: ChineseClassics版 - 經傳釋詞
經傳釋詞
作者:王引之[清]
《經傳釋詞》,王引之撰,共十卷。是一本解釋經傳中所出現虛詞的專著。

卷一

㠯、以、已

由、猶、攸
繇、由、猷




于(簡繁轉換有誤此節待校正)
卷二

粵、越

欠(音聿)、聿、遹、曰
安、案



卷三
惟、唯、維、雖
云(簡繁轉換有誤此節待校正)、員


抑、意、噫、億、懿
一、壹

伊繄



台(音飴)
卷四
目录
惡、烏

遐瑕
號(音豪)
曷害
盍、蓋、闔


況、兄、皇
鄉(音向)、嚮
汔(音迄)
歟、與
邪(以遮反)




於(音烏)

噫、意、懿、抑
嘻、譆、唉、誒、熙
竽(簡繁轉換有誤此節待校正)
卷五



憖(魚覲反)

宜、儀、義



豈、幾




其(音記)、記、忌、己、䢋(正文此字待改)
其(音姬)、期、居

詎(巨遽二音)距、钜、巨、渠、遽
固、故、顧




卷六
乃、迺(正文此字待改)








儻、黨、當、尚




疇、[C120]、[1234]
卷七


... 阅读全帖
r*y
发帖数: 706
2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何谓名色?
http://www.mldc.cn/csx/fslg/sdclx.htm

攝大乘論
●攝大乘論本 玄奘譯
●攝大乘論  真諦譯
●攝大乘論  佛陀扇多譯
攝大乘論本
無著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總摽綱要分第一
阿毘達磨大乘經中。薄伽梵前已能善入大乘菩薩。為顯大乘體大故說。謂依大乘諸
佛世尊有十相殊勝殊勝語。一者所知依殊勝殊勝語。二者所知相殊勝殊勝語。三者入所
知相殊勝殊勝語。四者彼入因果殊勝殊勝語。五者彼因果修差別殊勝殊勝語。六者即於
如是修差別中。增上戒殊勝殊勝語。七者即於此中增上心殊勝殊勝語。八者即於此中增
上慧殊勝殊勝語。九者彼果斷殊勝殊勝語。十者彼果智殊勝殊勝語。由此所說諸佛世尊
契經諸句。顯於大乘真是佛語
復次云何能顯。由此所說十處。於聲聞乘曾不見說。唯大乘中處處見說。謂阿賴耶
識說名所知依體。三種自性。一依他起自性。二遍計所執自性。三圓成實自性。說名所
知相體。唯識性說名入所知相體。六波羅蜜多說名彼入因果體。菩薩十地說名彼因果修
差別體。菩薩律儀說名此中增上戒體。首楞伽摩虛空藏等諸三摩地說名此中增上心體。
無分別智說名此中增上慧體。無住涅槃說名彼果斷體。三種...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3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何谓名色?
☆─────────────────────────────────────☆
cpath (秋十三) 于 (Fri Sep 28 05:44:13 2012, 美东) 提到:
何谓名色?
我不懂,谁给我离清一下。
请举个例子。
(且为何不说五蕴就好,要说名色?)
☆─────────────────────────────────────☆
lila (不要昵称) 于 (Fri Sep 28 10:22:31 2012, 美东) 提到:
我理解,色就是物质.所以其特性就是应该有生有灭的.
名么,就是概念.所以特性就是并非真实存在的,而是借助精神存在的.
☆─────────────────────────────────────☆
qxdren (净心婆罗门) 于 (Fri Sep 28 10:58:46 2012, 美东) 提到:
色,就是有质碍的东西,名,就是涵盖其它东西(心中有名称而无实体的东西),“心
但有字,故曰名也”。
名、色,合起来,就包括了一切法。打个比喻,如我们说精神和物质,就包含了所有的
东西。但这里的物质,不是只指色(有质碍的...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3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瑜伽师地论的四谛现观
瑜伽师地论声闻地的四谛现观次第,大致与俱舍论相同,观四谛十六行相,经暖、顶、
忍、世第一法而证初果乃至阿罗汉。次第配合七种作意。
我注意到瑜伽师地论这一段文主张:
* 果定,与南传相同。
* 定中修观。与南传主张出定修观,看似不同。
* 刹那生灭是用比量推论,不需要现观。这与南传的生灭随观要现观刹那生灭不同。
* 瑜伽师地论在了相作意、胜解作意的阶段以五蕴为所缘观观四谛十六行相,到远离作
意的阶段,只说以心缘心,断粗的我慢现行,而不再以五蕴为所缘。
* 南传说道心缘涅盘,瑜伽师地论说能缘所缘平等无分别。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十四
若乐往趣出世间道。应当依止四圣谛境渐次生起七种作意。所谓最初了相作意。最后加
行究竟果作意。乃至证得阿罗汉果。
修瑜伽师于四圣谛略摽广辩增上教法。听闻受持。或于作意已善修习或得根本静虑
无色。由四种行了苦谛相。谓无常行苦行空行无我行。由四种行了集谛相。谓因行集行
起行缘行。由四种行了灭谛相。谓灭行静行妙行离行。由四种行了道谛相。谓道行如行
行行出行。如是名为了相作意。
由十种行观察苦谛。能随悟入苦谛四行。何等为十。一变异行。二灭坏行。三别离
行。四法性行。五合会行...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3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中部2 一切烦恼经
MN.2 一切煩惱經
显示/关闭巴利经文及原始译文
我聽到這樣: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
在那裡,世尊召喚比丘們:「比丘們!」
「尊師!」那些比丘回答世尊。
世尊這麼說:
「比丘們!我將教導你們一切煩惱的自制法門,你們要聽!你們要好好作意!我要
說了。」
「是的,大德!」那些比丘回答世尊。
世尊這麼說:
「比丘們!我說諸煩惱的滅盡是屬於知者、見者的,非不知者、不見者。而,比丘
們!我說知什麼者、見什麼者有諸煩惱的滅盡呢?如理作意與不如理作意。比丘們!當
不如理作意時,未生起的諸煩惱生起;已生起的諸煩惱增大。比丘們!當如理作意時,
未生起的諸煩惱不生起;已生起的諸煩惱被捨斷。
比丘們!有煩惱應該以見捨斷;有煩惱應該以自制捨斷;有煩惱應該以受用捨斷;
有煩惱應該以忍受捨斷;有煩惱應該以迴避捨斷;有煩惱應該以除去捨斷;有煩惱應該
以修習捨斷。
應該以見捨斷
比丘們!什麼是煩惱應該以見捨斷呢?比丘們!這裡,未受教導的一般人是不曾見
過聖者的,不熟練聖者法的,未受聖者法訓練的;是不曾見過善人的,不熟練善人法的
,未受善人法訓練的,他不了知應該被作意的法,不了知不應該被作意的法。當...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3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轉】非我(上篇)
中部2經/一切煩惱經(根本法門品[1])(莊春江譯)
我聽到這樣: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
在那裡,世尊召喚比丘們:「比丘們!」
「尊師!」那些比丘回答世尊。
世尊這麼說:
「比丘們!我將教導你們一切煩惱的自制法門,你們要聽!你們要好好作意!我要
說了。」
「是的,大德!」那些比丘回答世尊。
世尊這麼說:
「比丘們!我說諸煩惱的滅盡是屬於知者、見者的,非不知者、不見者。而,比丘
們!我說知什麼者、見什麼者有諸煩惱的滅盡呢?如理作意與不如理作意。比丘們!當
不如理作意時,未生起的諸煩惱生起;已生起的諸煩惱增大。比丘們!當如理作意時,
未生起的諸煩惱不生起;已生起的諸煩惱被捨斷。
比丘們!有煩惱應該以見捨斷;有煩惱應該以自制捨斷;有煩惱應該以受用捨斷;
有煩惱應該以忍受捨斷;有煩惱應該以迴避捨斷;有煩惱應該以除去捨斷;有煩惱應該
以修習捨斷。
應該以見捨斷
比丘們!什麼是煩惱應該以見捨斷呢?比丘們!這裡,未受教導的一般人是不曾見
過聖者的,不熟練聖者法的,未受聖者法訓練的;是不曾見過善人的,不熟練善人法的
,未受善人法訓練的,他不了知應該被作意的法,不了知不應該被作意的法。...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4
MN.1.2 一切烦恼(一切漏;All the Taints)经
1 如是我闻。有一次,世尊住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在那里,世尊召唤比丘们:“
比丘们!” “尊师!”那些比丘回答道。世尊如是说道:
2 “比丘们!我将为你们教导一个克制一切烦恼的法门。你们要仔细聆听和注意思惟
我所说的。” “是的,大德!”那些比丘回答道。世尊如是说道:
3 “比丘们!我说诸烦恼的灭尽,是对一个知道和看见(knows and sees)的人,而不
是一个不知道和不看见的人来说的。谁知道和看见什么呢?明智的作意(注意;如理作
意)和不明智的作意(不如理作意)(Wise attention and unwise attention)。当一
个人不如理作意时,还未生起的诸烦恼会生起,并且已经生起的诸烦恼会增加。比丘们
!当一个人如理作意时,还未生起的诸烦恼不会生起, 而且已经生起的诸烦恼被舍弃。
【注】:作意,注意,英译作attend to / attention。
4 比丘们!有些烦恼应该通过看见来舍弃(there are taints that should be
abandoned by se...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5
《中部》经1至经4。包括《一切漏经》。第一 根本五十经篇
第一 根本品
MN.1.1-10
MN.1.1 根本法门(The Root of All Things)经
1.1.1 如是我闻。有一次,世尊住在郁伽罗(Ukkattha)幸福林(Subhaga Grove)的一棵
王家沙罗树(sala)下。 在那里,世尊对比丘们说道:“比丘们!” “尊师!”那些比
丘回答道。世尊如是说道:
1.1.2 “比丘们!我将教导你们根本法门的论述。你们要仔细聆听和注意思惟我要说
的话。” “是的,大德!”比丘们回答道。世尊说道:
1.1.3 “比丘们!这里,一个未受教导的凡夫,他不重视圣者们,对他们的法不熟练
和未经受训练;他不重视善人们,对他们的法不熟练和未经受训练,他认知(perceives
)地为地。他已经认知地为地之后,他设想(conceives)他自己是地,设想他自己在地当
中,设想他自己与地分离,设想地是“我的”,他因地而欢喜。那是什么原因呢?我说
,因为他没有完全了知它。
1.1.4 他认知水为水。认知水为水之后,他设想他自己是水,设想他自己在水当中,
设想他自己与水分离,设想... 阅读全帖
n**********a
发帖数: 438
36
能断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誓多林給孤獨園與大苾蒭眾千二百五十人俱尒
時世尊於日初分整理常服執持衣鉢入室羅筏大城乞食時薄伽梵於其城中行乞食已出還本
處飯食訖收衣鉢洗足已於食後時敷如常座結加趺坐端身正願住對面念時諸苾蒭來詣佛所
到已頂禮世尊雙足右遶三匝退坐一面具壽善現亦於如是眾會中坐。
尒時眾中具壽善現從座而起偏袒一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乃至
如來應正等覺能以[宋-木+取]勝攝受攝受諸菩薩摩訶薩乃至如來應正等覺能以[宋-木+
取]勝付囑付囑諸菩薩摩訶薩世尊諸有發趣菩薩乘者應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攝伏其心作
是語已。
尒時世尊告具壽善現曰善哉善哉善現如是如是如汝所說乃至如來應正等覺能以[
宋-木+取]勝攝受攝受諸菩薩摩訶薩乃至如來應正等覺能以[宋-木+取]勝付囑付囑諸菩
薩摩訶薩是故善現汝應諦聽極善作意吾當...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3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净治明相》导论 谈锡永
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79382

《净治明相》导论
谈锡永 造
顶礼两代摧魔法王众生依怙主
顶礼三种传承上师持明教法尊
顶礼文殊师利语金刚般若导师
顶礼本净虚空如来藏三身佛陀
一 本来面目与明相——释论名
本论具名《现证自性大圆满本来面目教授·无修佛道》,简称《净治明相》(Nang
Jang)。
“大圆满”道法,即以直指本来面目为建立见地的手段,此同于由菩提达摩大师传
入汉土的教法。关于这点,目前已成不争之论,过去有学者扬禅辟密,实乃由于资料不
足,且有门户成见之故,因而便欠客观。
汉土近期著作,有蓝吉富居士《坛经的修证理论与藏密的大圆满法门》一文(收《
中国佛教泛论》文集),较能道出真相。虽然他所引用的资料与及结论,尚多可补充之
处,但亦可见汉土学者对藏密大圆满的看法,跟六七十年代已有显著的不同。
外人著述,则有 Jeffrey Broughton 的 Early Chan Schools in Tibet(《西藏早
期禅宗》)一文,据敦煌文献,论述西藏于早期曾接受汉土的禅宗思想。此文对禅与大
圆满同源的...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3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净治明相》导论 谈锡永
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79382

《净治明相》导论
谈锡永 造
顶礼两代摧魔法王众生依怙主
顶礼三种传承上师持明教法尊
顶礼文殊师利语金刚般若导师
顶礼本净虚空如来藏三身佛陀
一 本来面目与明相——释论名
本论具名《现证自性大圆满本来面目教授·无修佛道》,简称《净治明相》(Nang
Jang)。
“大圆满”道法,即以直指本来面目为建立见地的手段,此同于由菩提达摩大师传
入汉土的教法。关于这点,目前已成不争之论,过去有学者扬禅辟密,实乃由于资料不
足,且有门户成见之故,因而便欠客观。
汉土近期著作,有蓝吉富居士《坛经的修证理论与藏密的大圆满法门》一文(收《
中国佛教泛论》文集),较能道出真相。虽然他所引用的资料与及结论,尚多可补充之
处,但亦可见汉土学者对藏密大圆满的看法,跟六七十年代已有显著的不同。
外人著述,则有 Jeffrey Broughton 的 Early Chan Schools in Tibet(《西藏早
期禅宗》)一文,据敦煌文献,论述西藏于早期曾接受汉土的禅宗思想。此文对禅与大
圆满同源的...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藏密空性见之略评
第一节 学密者的省思
学密宗多年,各种开示都指称:密宗的戒定慧、见修行果、信解行证都较显教超胜
,利根精进者甚至可以即身成佛,比起显教需一大阿僧祇劫才能入初地,三大阿僧祇劫
才能成佛,差距实在难以想象。藏密强调自己观成佛菩萨的果位观修,来自历代成就上
师的灌顶与加持,因此精进求法修持,上焉者心契空乐明,证悟大手印;中焉者本尊观
想坚住,佛慢坚固;下焉者每天观修咒念不断,严戒精进,坚信临终时,必能光明解脱
或往生本尊刹土。
藏密典籍开示、观行知见,许多与显教不同;遇到戒律开遮持守、修学知见显密恰
好相反时,强调应依止胜妙的果地金刚乘见解,舍弃下劣的因地般若乘知见。“藏密超
胜显教”如果是事实的话,则密续开示、口诀导引开示,都应超胜或等同 释迦牟尼佛
的经典开示;藏密祖师证量,亦都应超胜或等同显教祖师证量。但为什么学了大手印、
大圆满、诵观空咒、入无分别平等住多年,执意识心不起妄念即是佛地真如,能离于三
界系缚,住于涅槃之境,即是轮涅不二,即身成佛;却连流通最普遍的《心经》都弄不
通,只知道“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在讲十八界的根源──第八识如来藏
,整篇《心经》都在描述第...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4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求WAICHI联系方式,最好是电话
无所谓喜爱与否, 细想想为什么厌恶就行了,任何事情都是有理由的
你会发现厌恶的理由和执着联系紧密
推荐南传中部中的一经
芒果樹苖圃教誡羅侯羅經
我聽到這樣:
有一次,世尊住在王舍城栗鼠飼養處的竹林中。
當時,尊者羅侯羅住在芒果樹苖圃。
那時,世尊在傍晚時,從靜坐禪修中起來,去芒果樹苖圃見尊者羅侯羅。
尊者羅侯羅看見世尊遠遠地走來,看見後,設置好座位、洗腳水。
世尊在設置好的座位坐下,坐好後洗腳。
尊者羅侯羅向世尊問訊,接者在一旁坐下。
那時,世尊在水容器中留置少量殘留的水後,召喚尊者羅侯羅:
「羅侯羅!你看見留置在水容器中的這少量殘留水嗎?」
「是的,大德!」
「羅侯羅!凡無恥故意妄語者,他們的沙門性是這麼少量。」
那時,世尊倒掉少量殘留水後,召喚尊者羅侯羅:
「羅侯羅!你看見倒掉的少量殘留水嗎?」
「是的,大德!」
「羅侯羅!凡無恥故意妄語者,他們的沙門性這麼被倒掉。」
那時,世尊倒立水容器後,召喚尊者羅侯羅:
「羅侯羅!你看見這倒立的水容器嗎?」
「是的,大德!」
「羅侯羅!凡無恥故意妄語者,他們的沙門性這麼被倒立。」
那時,世尊正立水容器後,召喚尊者羅侯羅:
「羅侯羅!你看見這空...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1
应成派中观虽然不许唐僧(释摩诃衍)之意识无思无观、无分别,实际上却仍然妄想
著:若能灭除意识所有妄想分别,即可成就般若经中世尊所说之无分别智。因此攀缘于
大乘经及弥勒菩萨所说大乘奢摩他、毘钵舍那之修法,曲解论中所说证奢摩他之无分别
定即是证得一切法无自性性,即是证得无分别智之智体。因此莲花戒于《修次中篇》中
说:“若不修习以慧观察诸法自性,唯一修习弃舍作意,终不能灭所有分别,终不能证
无自性性,无慧光故。”莲花戒虽不许唐僧之唯一修习弃舍作意,彼等亦不能否定经中
所说菩提性之无觉无知、无分别相等法义;为使他人认定彼等所修所证属于大乘佛法,
便以般若之无分别作为假想标的,因此于名相上说要灭除意识之所有分别,以为就能符
合经中所说之无分别菩提性。然而,应成派中观之中心思想是:若不于绳上计蛇,即无
蛇及蛇之自性可分别,只要了知无此蛇之执著境,就是无蛇之念及无蛇之作意,当时若
能这样观察,所得之智慧就是无分别智,故意识不可不思惟、分别与观察;而其所说之
“灭所有分别”,乃是指灭除对于绳上妄计假立之蛇与蛇自性之所有分别与作意。其中
所说之“绳”即是五阴,“蛇”乃是我之执著;而我见之所缘,应...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2
四、观行蕴处界我之生起次第
次叙蕴我、处我、界我,及其生起次第,广令佛门四众可以依之实地观行而断我见
。若此界众生能断我见之人数极众者,则此界将可渐转清净,由众生之净业因缘故,可
以渐渐成就人间净土也。若佛门弟子中之多数人已断我见者,则必舍弃世相法上(广建
寺院、追求佛教界第一)之营谋,而开始注重人类心性之改善:以教导众生断除我见为
主要弘法内涵,以教导众生舍离我所(财色名食睡)之贪著为主要内涵,即可令社会清
净而不再有人干犯恶业、作奸犯科,则使国土渐转清净,人寿亦可因而渐次增长,福报
亦可因而日渐转增,从此以后,不再以建造金碧辉煌、一尘不染之寺院而可名为人间净
土也!人间净土之成就,在于心净则土净,而非泥土大地之清净故;心方是真实之土故
,众生心净则国土亦将随之渐渐清净,净业使然故。如是方是真实人间净土之建设者。
甲、五蕴我
五蕴我者,谓色蕴、识蕴、受蕴、想蕴、行蕴。蕴者何义?谓众集义、积聚义。
色蕴者,谓人类色身由四大物质所造成,经由父精母血而成就,经由四大所成之食
物而长养,是故新陈代谢、念念变异、生住异灭,由生而长,由长而变异、而老,由老
而死;有生则必有灭,是由物质...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43
第13章 临济法门(四)——临济宗再次分流
一、印简与“临济正宗”
临济宗发展到元代,分为南北两大传承系统。北方以海云印简为代表,南方则以
高峰原妙、中峰明本、天如惟则等为代表。印简一系与蒙古贵族关系密切,在元初被奉
为“临济正宗”,势力很大,但在禅学思想上并没有多少创新和发展。南方临济宗不仅
保持宋以来丛林禅学的特点,而且对宋代“看话禅”等传统禅法有所丰富和扩展,从而
使临济宗风仍保持一定生机和活力。
 一、印简与“临济正宗”
印简(1202-1257),字海云,俗姓宋,山西岚谷宁远(今山西岚县)人
。自幼出家,从学中观沼禅师,十一岁受具足戒,中观沼圆寂后,印简到燕京大庆寿寺
,从学于中和璋禅师,并接续其禅法。1235年,窝阔台差官选试天下僧道,印简被
推为住持。1247年,贵由皇帝命他统领僧众,赐白金万两。1251年,蒙哥即位
,命印简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印简死后,忽必烈命建塔于大庆寿寺之侧,谥“佛日圆明
大师”,前此,成吉思汗曾赐号“寂照英悟大师”,成吉思汗的二皇后赐号“光天镇国
大士”。印简历事成吉思汗、窝阔台、贵由和蒙哥四朝,... 阅读全帖
G*******s
发帖数: 4956
4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教经典
佛教的聖典是「經」「律」「論」三大典藏,也就是所謂之三藏,本書所集二三六篇經
藏解釋,不僅介紹其出處,且將經典、戒律典論內容逐條介紹其內容使學習佛教理論者
能深入淺出的認知。
本書所指經,就是梵語的義譯記載佛教始祖釋迦牟尼所說的教義,「律」亦是梵語譯音
,是將當年的教團生活規則作為學佛的戒律,論是將佛教教義加以詮譯,因而本書可說
是佛教聖典全集的濃縮。
大藏經(回頂端)
大藏經為漢譯的佛教經典,與東土高僧著作入藏的總稱,簡稱為藏經。又稱為一切經。
一切經的名稱起源於隋朝,它的內容包括佛所說的經典及西方釋氏的著作。現今的大藏
經,又加入中國及日本等高僧的著作。
根據隋書經籍志記戰:梁武帝在華林園中總集釋氏經典共五千四百卷,沙門寶唱撰經目
錄,這是佛經有藏的開始。
唐朝開元年間,沙門智昇著開元釋經目錄二十卷,列五千四十八卷。宋朝有蜀版五千四
十八卷、福州東禪寺版六千四百三十四卷、福州東禪寺版六千四百三十四卷、福州開元
寺版六千一百十七卷、思溪版五千九百十八卷、磧砂版五千八百零二卷。元朝有杭州版
六千零十一卷。明朝有南藏六千三百三十一卷、北藏六千三百六十一卷、武林版六千七
百七十一卷。清朝有...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4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佛教经典
☆─────────────────────────────────────☆
Godwithus (神与我们同在) 于 (Sun Jul 24 01:37:16 2011, 美东) 提到:
佛教的聖典是「經」「律」「論」三大典藏,也就是所謂之三藏,本書所集二三六篇經
藏解釋,不僅介紹其出處,且將經典、戒律典論內容逐條介紹其內容使學習佛教理論者
能深入淺出的認知。
本書所指經,就是梵語的義譯記載佛教始祖釋迦牟尼所說的教義,「律」亦是梵語譯音
,是將當年的教團生活規則作為學佛的戒律,論是將佛教教義加以詮譯,因而本書可說
是佛教聖典全集的濃縮。
大藏經(回頂端)
大藏經為漢譯的佛教經典,與東土高僧著作入藏的總稱,簡稱為藏經。又稱為一切經。
一切經的名稱起源於隋朝,它的內容包括佛所說的經典及西方釋氏的著作。現今的大藏
經,又加入中國及日本等高僧的著作。
根據隋書經籍志記戰:梁武帝在華林園中總集釋氏經典共五千四百卷,沙門寶唱撰經目
錄,這是佛經有藏的開始。
唐朝開元年間,沙門智昇著開元釋經目錄二十卷,列五千四十八卷。宋朝有蜀版五千四
十八卷、福州東禪寺版六千四百三十四卷、福州東禪寺版...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心境相連故,能知如鼠毒
意识之“证自证分”,一切俗人已能认知、确定其有,谓一切人于意识(含无念灵
知心)现起时,皆能于六尘境界之中了知自己所处六尘境界故;由了知自己正处于六尘
境界故,心中生起顺违之受,故有苦乐忧喜舍受等,已证实意识心确有“自证分”;由
有此“自证分”故,意识觉知心复又具有了知自己“是否正处于顺违之境中”,能观察
证实之,此已证实意识心确有“证自证分”。若如今时台湾诸应成派中观师于被余严辞
评论其无知时,正起种种瞋恨怨恼,却如植物人不能了知自己此时正处于起瞋恨怨恼之
违心境界,方得名为无“证自证分”也。是故,意识觉知心于六尘境界中,皆能了知自
身是否处于顺违之境,皆有“证自证分”也,非如应成派诸中观师之妄谓意识觉知心无
“证自证分”也。
如是,一切俗人尚能证知意识灵知心之具有“证自证分”功能,而彼等自认最有修
行、最有证量、最有智慧之应成派诸中观师,竟然不能觉知意识自己有“证自证分”,
真可谓指鹿为马、颠倒黑白之人也。一切应成派中观师,其实皆早已证知意识自己之“
证自证分”,只缘于欲维护其应成派中观之歪理,而故意颠倒其说罢了。
佛如是于第三法轮诸经中说第八识心无“证自证分”,复说意识心...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7
有人经常会提议说,在阿含里面从头到尾就是没有看到如来藏这三个字啊!这样的
质疑其实是非常的荒谬而且是幼稚的。其实在《阿含经》里面,其实它并不以如来藏这
三个字来作为第八识的唯一名相,祂可以称为阿赖耶识、也可以称为本际、也可以称为
是入胎识,祂可以有种种的名。那我们看在《阿含经》里面,我们也可以来说明,其实
在四阿含里面,佛陀把如来藏把祂称为叫作“甚深微妙大光明法”,而这个大光明法祂
是隐藏在五神通里面,特别是在宿命通或是宿命明里面,其实它就涉及到我们现代人在
科学研究上面的记忆研究,也就是现代的人对于记忆是什么?它是如何存在呢?产生疑
惑。可是我们如果翻阅四阿含,我们可以发现,其实在《阿含经》里面早就已经在作这
样的研究。
有一些沙门或婆罗门他们有禅定,他们可以入定意三昧,然后以这个三昧心可以看
到过去八十个成劫跟败劫,也就是说这些外道他可以依于他的宿命通可以看到过去多生
多劫的生生死死的内容。那这里就产生一个问题了,那为什么过去的八十个成劫败劫里
面的那些记忆可以从过去来到现在呢?显然一定要有个法祂能够留存记忆,使得过去八
十劫的生死的记忆的内容可以来到现在,被这些有...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找可以讨论的朋友。
佛陀教导“什么事物不适于作意”,估计关于灵魂和神的有无就是这类问题,因为对它
们作意,无助于自己的解脱自在。
在《中部》的《一切烦恼经》中,佛陀说:
1.2.5  比丘们!什么烦恼应该通过看见来舍弃呢?比丘们!在这里,此世间的一
个未受教导的凡夫,不重视圣者们(has no regard for noble ones),对他们的
法不娴熟和未经受训练;不重视乎善人们,对他们的法不娴熟和未经受训练;不知道什
么事物适于作意和什么事物不适于作意。因为就是如此,他对那些不适于作意的事物去
作意,而对那些适于作意的事物不去作意。
1.2.6  什么是那些不适于作意而他去作意的的事物呢?它们是那些当他对之作意
时,使未生起的感官欲望的诸烦恼在他当中生起,已经生起的感官欲望的诸烦恼增长,
还未生起的有之烦恼在他当中生起,已经生起的有之烦恼增长,还未生起的无明的烦恼
在他当中生起,已经生起的无明的烦恼增长的事物。这些那些不适于作意而他去作意的
事物。那么,什么是那些适于作意而他不去作意的的事物呢?它们是那些当他对之作意
时,使还未生起的感官欲望的烦恼不在他当中生起,已经... 阅读全帖
l**a
发帖数: 5175
49
内容摘要
本文用现代心理学的知识对唯识学的认知范畴进行了剖析,进而对唯识学的认知理
论作了总结和概括。本文首先对想心所进行分析,指出了想心所的各种类别,分析了想
心所与前五识和第六识结合时所起的不同作用,厘清了想心所的基本心理功能(即当前
想与五识形成感觉、当前想及五不同缘想与第六识形成知觉、过去想未来想及言说随眠
想与第六识形成表象、随觉想与第六识形成概念),从而奠定了唯识学认知理论的基础
。进而,本文描述了唯识学的认知过程,包括从认识的引发到感觉的内容,以及唯识学
关于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和判断推理的相应范畴和基本理论。最后,本文阐述了唯
识学认知理论的主要特征,指出在此理论中认知范畴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而此理
论的根本特点是为修行服务,并以心识结构的“四分说”为例探讨了此理论的特色。
关键词
想心所·四种意识·作意心所·触心所·实法·五心论·寻伺心所·慧心所·心识结构
的四分说。
唯识学包含着丰富的心理学内容,但唯识心理学的基本范畴,既有与现代心理学的
范畴同义的一面,也有与后者不尽相同之处。且有些唯识心理学的范畴,其涵义十分隐
晦,十分费解,故而本文拟将唯...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5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金刚心
问:【二、阿赖耶识是变异性、是生灭法,阿赖耶识里含藏著真如,此真如才是不
生不灭的。真如就像金矿中的黄金,黄金成分早已经决定,而阿赖耶识就像金矿中其他
的杂质。】
答:阿赖耶识心体,绝非变异性,绝非生灭法; 佛说阿赖耶识心体即是未来佛地
之真如心体无垢识故。然而 佛说阿赖耶识非断亦非常,此谓阿赖耶识心体虽然常住不
坏、性如金刚,体恒常住而自性恒不变易,永远显示其“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之真如性
,然此真如性之心体中,却含藏著无始以来七识心王所造作之一切善恶业种,及所熏习
之邪见与无明种子,令诸业种、无明……种子等流注不断。由含藏如是善恶业种、无明
种子……等故,致令有情轮回生死,六趣受生、流转无尽,故名其第八识为流转真如、
邪行真如,即名此第八识心体为阿赖耶识。由于第八识心体有如是分段生死之业种等等
流注不断,由有七识心王及诸种子流注不断,故说阿赖耶识非常,即是《大乘起信论》
中一心二门所说之生灭门也!由是缘故施设第八识心体名为阿赖耶识。阿赖耶者即是执
藏分段生死种子而流注不断之意故,即是集藏、所藏、能藏之意故。
如是心体常住、性如金刚、永不能坏;乃至集十方诸佛威神之力为一力,亦不... 阅读全帖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