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增支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下页 末页 (共5页)
S**U
发帖数: 7025
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关于五蕴和五取蕴的讨论
经典说阿罗汉也要观察五取蕴的无常,苦,无我,原因在杂阿含254经有解释∶
若眼常识色,终不能妨心解脱、慧解脱,意坚住故,内修、无量、善解脱,观察生灭,
……乃至无常。
耳识声,鼻识香,舌识味,身识触,意识法,不能妨心解脱、慧解脱,意坚住故,
内修、无量、善解脱,观察生灭。
譬如∶村邑近大石山,不断、不坏、不穿,一向厚密,假使四方风吹,不能动摇,
不能穿过。彼无学者亦复如是,眼常识色,乃至意常识法,不能妨心解脱、慧解脱,意
坚住故,内修、无量、善解脱,观察生灭。」
尔时,二十亿耳重说偈言∶
「离欲心解脱,无恚脱亦然,远离心解脱,贪爱永无余,诸取心解脱,及意不忘念。
晓了入处生,于彼心解脱,彼心解脱者,比丘意止息,诸所作已作,更不作所作。
犹如大石山,四风不能动,色声香味触,及法之好恶,六入处常对,不能动其心。
心常住坚固,谛观法生灭。
增支部6集55经/输楼那经(庄春江译)
以贪的灭尽,从离贪而倾心于无痴;以瞠的灭尽,从离瞠而倾心于无痴;以痴的灭尽,
从离痴而倾心于无痴。
大德!当比丘的心这样完全地解脱时,即使能被眼识知的强大色来到眼的领域,也
不能占据他的心,他仍保有不杂染的心,稳固、... 阅读全帖
r****r
发帖数: 755
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有关无我的一个问题
当你观照弯曲,你清楚的看到如何移动和消失,移动和消失,一个接一个。你现在
了解到经典所讲的实相,如名和色不会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常人以为是同一
只手在移动,是弯曲前的那一只手。他们以为同样的手向内移、向外移。对他们来说手
是不变的,这是因为他们无法看透物质连续的实相,物质一次一次生起的实相。这是由
于他们缺乏智慧来看透。无常被连续所覆蔽。这是因为没有观照事物的生起和消失。《
清净道论》说:
“因不观照生灭,为相续所覆蔽,故不现起无常相。”
既然行者观照每个生起,一切精神与物质显现为分开、片段──并非完整和无破碎
事物。从远看,蚂蚁看似一条线,但近看可看到一只一只的蚂蚁。行者正观事物为片段
、片段,所以对他来说相续无法覆蔽事实。无常相展现他眼前,他不再有错觉。
“然而一旦把握生灭,破除相续之际,就清楚事物真实的无常特性。”
这就是你观照和获得观照无常智慧的方法。只省思而不习禅不会生起这智慧。一旦
产生这智慧,苦与无我随之而生。
“弥醯,观照无常的人明白无我。”(《增支部》)
你如何接受那些你很清楚生灭不住的事物为个人、自我、一个人?人们执着于自我
...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度一切众生否?
大乘常说佛发心度一切众生。「佛法」不如此说。佛度有缘而已。如<佛遗教经>说,未度者,留下得度因缘。
<大般涅磐经>中,佛对须跋陀罗说,唯有八正道才能解脱,无八正道无圣果。
从「佛法」到大乘,有些观点改变了。
杂阿含965经
郁低迦白佛∶
「云何,瞿昙!『世有边耶?』答言∶『无记。』『世无边耶?世有边无边耶?世非有边非无边耶?』答言∶『无记。』瞿昙于何等法而可记说?」
佛告郁低迦∶
「知者、智者,我为诸弟子而记说道,令正尽苦,究竟苦边。」
郁低迦白佛∶
「云何,瞿昙!为诸弟子说道,令正尽苦,究竟苦边,为一切世间从此道出?为少分耶?」
尔时,世尊默然不答。
第二、第三问,佛亦第二、第三默然不答。
尔时,尊者阿难住于佛后,执扇扇佛。
尊者阿难语郁低迦外道出家∶
「汝初已问此义,今复以异说而问,是故,世尊不为记说,郁低迦!今当为汝说譬,夫智者因譬得解。
譬如∶国王有边境城,四周坚固,巷陌平正,唯有一门,立守门者聪明黠\\慧,善能筹量,外有人来,应入者听入,不应入者不听,周匝遶城,求第二门都不可得,都无猫狸出入之处,况第二门!彼守门者都不觉悟入者、出者,然彼士夫知一切人唯从此门若出、若入,更无余...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度一切众生否?
大乘常说佛发心度一切众生。「佛法」不如此说。佛度有缘而已。如<佛遗教经>说,未度者,留下得度因缘。
<大般涅磐经>中,佛对须跋陀罗说,唯有八正道才能解脱,无八正道无圣果。
从「佛法」到大乘,有些观点改变了。
杂阿含965经
郁低迦白佛∶
「云何,瞿昙!『世有边耶?』答言∶『无记。』『世无边耶?世有边无边耶?世非有边非无边耶?』答言∶『无记。』瞿昙于何等法而可记说?」
佛告郁低迦∶
「知者、智者,我为诸弟子而记说道,令正尽苦,究竟苦边。」
郁低迦白佛∶
「云何,瞿昙!为诸弟子说道,令正尽苦,究竟苦边,为一切世间从此道出?为少分耶?」
尔时,世尊默然不答。
第二、第三问,佛亦第二、第三默然不答。
尔时,尊者阿难住于佛后,执扇扇佛。
尊者阿难语郁低迦外道出家∶
「汝初已问此义,今复以异说而问,是故,世尊不为记说,郁低迦!今当为汝说譬,夫智者因譬得解。
譬如∶国王有边境城,四周坚固,巷陌平正,唯有一门,立守门者聪明黠\慧,善能筹量,外有人来,应入者听入,不应入者不听,周匝遶城,求第二门都不可得,都无猫狸出入之处,况第二门!彼守门者都不觉悟入者、出者,然彼士夫知一切人唯从此门若出、若入,更无余处...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汉传佛教界真是群魔乱舞啊
外道(梵文∶tirthika;巴利文∶titthiya)为一个佛教的翻译名词,与被称为内道的佛教里佛陀所说的教法相对,取名于其异于佛教的宗教组织。
有关「外道」这个名词,最原始的用法乃指称「异教」、「非婆罗门系的异教徒」;而由此字延伸而来且今日为耆那教所专用的渡津者(Tirthankara;巴利文∶titthakara),其最初用法则单纯指称「宗派祖师」,并无任何贬低的意味,我们可在佛经《沙门
果经》(DN II.2: Samannaphala-sutta)之中发现早期这样的使用。而在公元前5~6世纪时的印度,在马加驮国有六师外道之称的自由思想家。
因此,外道一用语,不论是字源上的解释或是早期经典的使用,皆没有「心外求法是为外道」这样的意思。
而附佛外道为一贬义词,指附会佛教、却假造佛教教义以迷惑信徒的新兴宗教。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4%96%E9%81%93
汉译杂阿含经中,「外道」一词出现很多次,对应的南传经文,有些使用 paribbājaka 一词。
如杂阿含965经
时有外道出家,名曰!4钴低迦,来诣佛所
对应的南传增支...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汉传佛教界真是群魔乱舞啊
外道(梵文∶tirthika;巴利文∶titthiya)为一个佛教的翻译名词,与被称为内道的佛教里佛陀所说的教法相对,取名于其异于佛教的宗教组织。
有关「外道」这个名词,最原始的用法乃指称「异教」、「非婆罗门系的异教徒」;而由此字延伸而来且今日为耆那教所专用的渡津者(Tirthankara;巴利文∶titthakara),其最初用法则单纯指称「宗派祖师」,并无任何贬低的意味,我们可在佛经《沙门
果经》(DN II.2: Samannaphala-sutta)之中发现早期这样的使用。而在公元前5~6世纪时的印度,在马加驮国有六师外道之称的自由思想家。
因此,外道一用语,不论是字源上的解释或是早期经典的使用,皆没有「心外求法是为外道」这样的意思。
而附佛外道为一贬义词,指附会佛教、却假造佛教教义以迷惑信徒的新兴宗教。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4%96%E9%81%93
汉译杂阿含经中,「外道」一词出现很多次,对应的南传经文,有些使用 paribbājaka 一词。
如杂阿含965经
时有外道出家,名曰!4钴低迦,来诣佛所
对应的南传增支...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7
杂阿含91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时,有年少婆罗门,名郁闍迦,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
「世尊!俗人在家,当行几法,得现法安及现法乐?」
佛告婆罗门∶
「有四法,俗人在家,得现法安、现法乐。何等为四?谓∶方便具足,守护具足,善知识具足,正命具足。
何等为方便具足?谓∶善男子种种工巧业处以自营生,谓∶种田、商贾,或以王事,或以书疏、算画(划),于彼彼工巧业处精勤修行,是名方便具足。
何等为守护具足?谓∶善男子所有钱谷方便所得,自手执作,如法而得,能极守护,不令王、贼、水、火劫夺漂没令失,不善守护者亡失,不爱念者辄取,及诸灾患所坏,是名善男子善守护[具足]。
何等为善知识具足?若有善男子不落度、不放逸、不虚妄、不凶险,如是,知识能善安慰,未生忧苦能令不生,已生忧苦能令开觉;未生喜乐能令速生,已生喜乐护令不失,是名善男子善知识具足。
云何为正命具足?谓∶善男子所有钱财出内称量,周圆掌护,不令多入少出也,多出少入也,如∶执秤者少则增之,多则减之,知平而舍,如是,善男子称量财物,等入等出,莫令入多出少,出多入少。
若善男子无有钱财而广散用,以此生活,人皆名为...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8
不是佛陀说的,而是弟子说的,当然也可以收集在经里,
问题是,是真的他们说的吗?
原来是佛陀说的,不用细查来源。
佛陀会这样说,可能也是为了当时都是口说留传,以当时技术很难查证,
为了广宣佛法,只好这么说。
没想到后世人会用它专漏洞,制造伪经,鱼目混珠。
现在已经不是是否与”经”吻合,而是连”经”都被改被伪造。阿含内都有伪造的痕迹。
不过后世也有较先进的检查伪经的方法,例如历史考证、各种比对等等佛陀想不到的方
法,也是可以用用,尽量查证。至少离谱的,可以抓出来。
这里还有一个疑问请教。这里的”经”是什么意思,与现代的”经”的意思ㄧ样吗?
佛陀在世时代,是否有分xx经、yy经? 我很疑惑。
”经”,不是后代人集结佛及弟子语,才开始称它为xx经、yy经吗?
例如,经过第一次集结,才称集结的成果为”阿含” “经”。
在此之前,应该没有xx经、yy经,的称呼吧? 是否是这样?
或者这里佛陀说的”经”的意思,只是他说的教义教法之类的,
并不是后世人认知的”经”,例如:金刚经,法华经,阿含经…

、<长部>、<增支部>、<增一阿含>说「四大教法」「四大广演」,经文明白的说
,不应该依来源而判定... 阅读全帖
b**d
发帖数: 7644
9
上次我讲长阿含经里说的什么人寿越来越短时,你说现在一般以杂阿含为准,长部嘛很
多是传说。 现在你引用长阿含经作证据啦。。。。。。。。
长阿含经本身是不是佛说的都还没确定吧。

、<长部>、<增支部>、<增一阿含>说「四大教法」「四大广演」,经文明白的说
,不应该依来源而判定是否佛说,而是依「与契经相应。律·法相应」而判定。
。从其闻者。不应不信。亦不应毁。当于诸经推其虚实。依律·依法究其本末。若其所
言非经·非律·非法。当语彼言。佛不说此。汝谬受耶。所以然者。我依诸经·依律·
依法。汝先所言。与法相违。贤士。汝莫受持。莫为人说。当捐舍之。若其所言依经·
依律·依法者。当语彼言。汝所言是真佛所说。所以然者。我依诸经·依律·依法。汝
先所言。与法相应。贤士。汝当受持。广为人说。慎勿捐舍。此为第一大教法也
受是法·是律·是教。从其闻者。不应不信。亦不应毁。当于诸经推其虚实。依法·依
律究其本末。若其所言非经·非律·非法者。当语彼言。佛不说此。汝于彼众谬听受耶
。所以然者。我依诸经·依律·依法。汝先所言。与法相违。贤士。汝莫持此。莫为人
说。当捐舍之。若其所言依经·依律·依法者。当语彼言。汝所... 阅读全帖
J******s
发帖数: 7538
10
感觉这段引文什么都没说明啊,这个怎么操作?

、<长部>、<增支部>、<增一阿含>说「四大教法」「四大广演」,经文明白的说
,不应该依来源而判定是否佛说,而是依「与契经相应。律·法相应」而判定。
。从其闻者。不应不信。亦不应毁。当于诸经推其虚实。依律·依法究其本末。若其所
言非经·非律·非法。当语彼言。佛不说此。汝谬受耶。所以然者。我依诸经·依律·
依法。汝先所言。与法相违
受是法·是律·是教。从其闻者。不应不信。亦不应毁。当于诸经推其虚实。依法·依
律究其本末。若其所言非经·非律·非法者。当语彼言。佛不说此。汝于彼众谬听受耶
。所以然者。我依诸经·依
从其闻。亲受是法·是律·是教。从其闻者。不应不信。亦不应毁。当于诸经推其虚实
。依法·依律究其本末。若其所言非经·非律·非法者。当语彼言。佛不说此。汝于众
多比丘谬听受耶。所以然者
其闻。亲受是法·是律·是教。从其闻者。不应不信。亦不应毁。当于诸经推其虚实。
依法·依律究其本末。若所言非经·非律·非法者。当语彼言。佛不说此。汝于一比丘
所谬听受耶。所以然者。我
r****n
发帖数: 8253
1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守株待兔
《增支部》九集‧第四.大品‧三十四.涅槃
舍利弗尊者告訴諸比丘說:「諸友!涅槃是樂。諸友!涅槃是樂。」
優陀夷尊者問舍利弗尊者說:「友!舍利弗!在此處無感受,怎麼說此處有樂呢?」
舍利弗回答说

友!此處無所受,此處正是有樂。」(“kim panettha, avuso sariputta, sukham
yadettha natthi vedayitan”ti? “Etadeva khvettha, avuso, sukham yadettha
natthi vedayitam.)
r****n
发帖数: 8253
1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守株待兔

vedayitam,意思是“受,感觉,经验”
另外,受,是个遍一切心所,伴随心识升起,如果没有受,必定没有识,没有识,色也
无。
由于涅槃是名色灭尽,那么必定无感受,而寂静之乐,对于凡夫来说,一定是一种感受
,这产生了矛盾冲突,所以優陀夷尊者会有这样的疑惑。
而舍利弗的回答,也很精彩。感受本身是五蕴名色,是五蕴名色就一定是苦,凡夫将识
知感受当成理所当然,不知他们本身就是苦,苦受是苦,乐受是苦,不苦不乐受也是苦。
涅槃因为无感受,没有了五蕴名色,于是成为“乐”。
当然,由于我们对乐的理解,都是五蕴化的,是一种感官的乐,而涅槃之乐是一种完全
无经验的东西,所以就难以想象。
但是基本原则必须要坚持:涅槃绝对没有名色,不可能有名色,如果有人认为涅槃下还
有名色,这是不正确的见解。
在另外一处经文当中,舍利弗尊者回答阿难尊者的提问,也明确提到了涅槃是名色的灭。
-------------------
《增支部》〈十集,功德品〉
具寿舍利弗,当时,以何为想耶?
友!于我“有灭乃涅盘,有灭乃涅盘”之想生起,或想息灭。友!譬如一团火燃烧之时
,或焰生,或焰灭。…友!其时,我乃以“有灭乃涅盘,有灭乃...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13
: 所以waichi和这个venusfire,从来不谈什么无常,更不谈什么苦,而大谈能所,包括
: 所谓的起用,转物。因为他们的无我和所谓的解脱,和这个无常以及厌离舍弃五蕴
: 没有任何的联系,所以不会谈。
<增支部>
优波利!即任何之法,汝若知此等之诸法,如不能引导向厌、离贪、灭、寂静、证智、
正觉、涅盘,优波利!则是非法、非律、非师教,不必持。优波利!又,即任何之法,
汝若知此等之诸法引导向厌、离贪、灭、寂静、证智、正觉、涅盘,优波利!则是法、
是律、是师教,必当持。
佛陀这一段其实已经说的很清楚,如果某人教导的法,不是引导取向于厌离,寂灭,涅
槃,那么就是非法,就是非律,就是非佛陀所教,不应当受持!
佛陀就像对后代发生的事有所预知似的,他已经知道后代会有人把佛法的方向彻底弄反
,不是教导人厌离五蕴,舍弃五蕴,不是倾向寂灭,而是要起心,起用,要主宰万物。
那些魔头们,那些骗子们,面对佛陀这样明确的教导,只好说这都是不了义,极力否定
这样的原始经典,而自创大乘经典。
于是有类似维摩诘经这种吹嘘得花里胡哨的伪造经典,根据维摩诘经,啥都是不二的。
甚至贪嗔痴都是涅槃了,逛妓院逛赌场...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14
: 所以waichi和这个venusfire,从来不谈什么无常,更不谈什么苦,而大谈能所,包括
: 所谓的起用,转物。因为他们的无我和所谓的解脱,和这个无常以及厌离舍弃五蕴
: 没有任何的联系,所以不会谈。
<增支部>
优波利!即任何之法,汝若知此等之诸法,如不能引导向厌、离贪、灭、寂静、证智、
正觉、涅盘,优波利!则是非法、非律、非师教,不必持。优波利!又,即任何之法,
汝若知此等之诸法引导向厌、离贪、灭、寂静、证智、正觉、涅盘,优波利!则是法、
是律、是师教,必当持。
佛陀这一段其实已经说的很清楚,如果某人教导的法,不是引导取向于厌离,寂灭,涅
槃,那么就是非法,就是非律,就是非佛陀所教,不应当受持!
佛陀就像对后代发生的事有所预知似的,他已经知道后代会有人把佛法的方向彻底弄反
,不是教导人厌离五蕴,舍弃五蕴,不是倾向寂灭,而是要起心,起用,要主宰万物。
那些魔头们,那些骗子们,面对佛陀这样明确的教导,只好说这都是不了义,极力否定
这样的原始经典,而自创大乘经典。
于是有类似维摩诘经这种吹嘘得花里胡哨的伪造经典,根据维摩诘经,啥都是不二的。
甚至贪嗔痴都是涅槃了,逛妓院逛赌场...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1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玉耶女经
北传《玉耶女经》,南传的对应经是增支部的《七妇经》AN7.59∶
世尊告坐于一面之媳妇善生言∶「善生!此等,为七种男子之妻。以何等为七耶?即∶等同杀人者、等同盗贼者、等同支配者、等同母亲者、等同姊妹者、等同朋友者、等同奴婢者。善生!此等者,为七种男子之妻。汝为其中之何者耶?」
「大德!我依世尊所略说,不广知此义。善哉,大德!世尊对我说如实之法,如依世尊所略说,我当广知此义。」
「善生!果尔,谛听,善思作意!我当说。」
媳妇善生应诺世尊∶「唯然,大德!」
世尊如是曰∶
「恶心不念夫 著他轻蔑夫
财赎望杀夫 男子如是妻
为杀人者妻
主为妻努力 得财农工商
仅欲从彼取 男子如是妻
为盗贼者妻
不事懈怠食 粗暴语粗语
压服勤夫住 男子如是妻
为支配者妻
时常念夫为 如母子护夫
从护彼蓄财 男子如是妻
称母亲者妻
如妹尊敬姊 尊敬己家主
惭心从顺夫 男子如是妻
称姊妹者妻
又友许\久来 见友而欢喜
具戒妻喜主 男子如是妻
称友人者妻
仗打胁不怒 无恶对夫忍
不怒顺从夫 男子如是妻
称奴婢者妻
此妻谓杀人 云贼支配者
破戒粗不敬 死后行地狱
谓母姊妹友 称为奴婢妻
住戒时自律 死后行善趣
善生!此...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16
☆─────────────────────────────────────☆
bdbd (kakali) 于 (Sat Jul 2 15:31:21 2011, 美东) 提到:
好奇。。。。。继续修行? 谁爱打仗,谁打? 念经请菩萨? I do not know......
☆─────────────────────────────────────☆
leonana (leonany) 于 (Sat Jul 2 17:09:24 2011, 美东) 提到:
非佛教徒, 消灭日本鬼子,顺便消灭日本
☆─────────────────────────────────────☆
SeeU (See you) 于 (Sat Jul 2 19:33:17 2011, 美东) 提到:
印顺法师
『印度之佛教』自序─编述之缘起、方针与目的─
佛教之末流,病莫急于「好大喜功\」。好大则不切实际,偏激者夸诞,拟想者附会,美之曰「无往而不圆融」。喜功\则不择手段,淫猥也可,卑劣也可,美之曰「无事而非方便」。圆融方便,昔尝深信不疑,且以此为佛教独得之秘也。七七军兴,...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17
☆─────────────────────────────────────☆
runsun (runsun) 于 (Thu Jul 7 12:32:38 2011, 美东) 提到:
http://bbs.foyuan.net/thread-113372-7-1.html
解悟:
五蕴不=五取蕴你对于它有“取“时,才是“五取蕴”,没有“取“时,才是“五蕴”。
===============================
如觉:
马哈希尊者在这方面和你所说的确实不一样,他说的比你更准确,更清晰,而你是错的
马哈希尊者在书中对五取蕴的定义是
會引生「我見取」或「我所取」的「名、色蘊」,被叫作「取蘊」;不會引起欲取或見
取的,則稱作「蘊」而已,不叫「取蘊」;至於屬於出世間法的名法,即構成「四道、
四果」的受、想、行、識等四名蘊,它們只是「蘊」,不是「取蘊」。
上述一再提及的,屬於世間法的色、受、想、行、識,會激起執著,所以名為「取蘊」
@@@@@@@@@@@@@@@@@@
按照这个定义,通常的名法色法,全部是取蕴,因为它们都可以引发贪爱执取,也是贪
爱执取而造成的结果。同样,贪...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1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有关无我的一个问题
☆─────────────────────────────────────☆
bdbd (kakali) 于 (Thu Jul 14 06:22:59 2011, 美东) 提到:
佛在无我相经里面说色不是我,因为如果是我的,我就不会让它有病苦。 我觉得这个
论据不充分。 就好象买座房子,我不会盖房子,房子自己会漏,但是我可以住在里面
,所以它还是我的。 房子不是我,但是是我的。。。。。。
谁来开示一下。
☆─────────────────────────────────────☆
nibbana (卍) 于 (Thu Jul 14 08:34:22 2011, 美东) 提到:
经里说not self,你说的是not mine。
房子是你现在拥有的,但不是你。色也不是你。
http://www.accesstoinsight.org/tipitaka/sn/sn22/sn22.059.nymo.h
☆─────────────────────────────────────☆
SeeU (See you) 于 (Thu Jul 14 11:26:54 20...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19
☆─────────────────────────────────────☆
rapier (Avanti) 于 (Fri Jul 22 02:19:15 2011, 美东) 提到:
一片乱象:
大,小乘经典都开示了轮回的主体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1178118/
一网友引了《中阿含经》相关原文:
比丘复问曰:『世尊!云何因外有恐怖也?』
世尊答曰:「比丘者,如是见、如是说:『此是神,此是世,此是我。我当后世有。』
这是阿含系列,在大乘法义里,“此”即是第八识,入胎识。 第八识所含种子起现行
,生出五阴及万法,五阴被意识执为“我”(妄我),故会带来恐怖。
可见无论阿含系列还是大乘经典,都开示有一个论回的主体。
==================================================
宣扬这种观点的人居然是中科院宗教博士
☆─────────────────────────────────────☆
SeeU (See you) 于 (Fri Jul 22 11:37:59 2011, 美东...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2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守株待兔
☆─────────────────────────────────────☆
stonebench (stonebench) 于 (Fri Jul 29 09:32:23 2011, 美东) 提到:
刻舟求剑,盲人摸象,买椟还珠。。。。。。
都可以用来形容人在认识真理的过程中的一个误区:把有限的言语当成无限的真理本身

☆─────────────────────────────────────☆
arthury (弱智儿童欢乐多) 于 (Fri Jul 29 09:37:46 2011, 美东) 提到:
语言作为交流的工具还是可以的
☆─────────────────────────────────────☆
stonebench (stonebench) 于 (Fri Jul 29 10:26:50 2011, 美东) 提到:
不可以又能怎么样呢:)
事实是,语言就是这个半通不通的世界的反映。语言要是能百分之百的传达意思,而且
放之四海,大家就都是圣人了。
☆─────────────────────────────────────☆
Se...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2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佛度一切众生否?
☆─────────────────────────────────────☆
SeeU (See you) 于 (Thu Jul 21 11:50:14 2011, 美东) 提到:
大乘常说佛发心度一切众生。「佛法」不如此说。佛度有缘而已。如<佛遗教经>说,未度者,留下得度因缘。
<大般涅磐经>中,佛对须跋陀罗说,唯有八正道才能解脱,无八正道无圣果。
从「佛法」到大乘,有些观点改变了。
杂阿含965经
郁低迦白佛∶
「云何,瞿昙!『世有边耶?』答言∶『无记。』『世无边耶?世有边无边耶?世非有边非无边耶?』答言∶『无记。』瞿昙于何等法而可记说?」
佛告郁低迦∶
「知者、智者,我为诸弟子而记说道,令正尽苦,究竟苦边。」
郁低迦白佛∶
「云何,瞿昙!为诸弟子说道,令正尽苦,究竟苦边,为一切世间从此道出?为少分耶?」
尔时,世尊默然不答。
第二、第三问,佛亦第二、第三默然不答。
尔时,尊者阿难住于佛后,执扇扇佛。
尊者阿难语郁低迦外道出家∶
「汝初已问此义,今复以异说而问,是故,世尊不为记说,郁低迦!今当为汝说譬,夫智者因譬得解。
譬如∶国王有边境城,四周坚固,巷陌平正,唯有一门,...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22
☆─────────────────────────────────────☆
runsun (runsun) 于 (Sun Aug 21 04:22:03 2011, 美东) 提到:
附件的图,是一个简单的佛法关于五蕴生灭的一个演示,如果能真正理解这个图,那么
起码无我,无常,以及五蕴生灭以及轮回的核心问题,就会全部了解,也会知道为什么
要修四念住,以及禅那应该怎么修。这是佛法核心原理的部分。是佛法对身心现象的洞见。
尽管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真正能够理解它的,非常稀少。
这个图如果做成动画,会更直观一些。
☆─────────────────────────────────────☆
runsun (runsun) 于 (Sun Aug 21 04:46:55 2011, 美东) 提到:
简单的注解一下上面的图。
上部的蓝色的圆,代表的是每个刹那的被观察对象,这个被观察对象,可以是任何的色
法,比如苹果,房子,山河大地,也可以是任何的名法,即意识现象,比如自我的感觉
,痛苦,快乐,种种意识状态。这些都是被观察者,佛法称为所缘。这些所缘,可以是
任何的五蕴,包括自我...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2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菩提比丘:善根栽培
善根栽培
菩提比丘著 何蕙仪译
渐进式的修炼分三个阶段∶善性的培养、定力的修习、智慧的增长。只要行为品德与戒律相应,便能锻链心灵,在善德根性扎稳之后,大道的不同阶段,便自然会按著心灵提升的法则渐次出现,直至最后达到安然自在的解脱。
佛陀所教的精神修炼,是个自我转化与自我超越的双重过程,而这个过程的效果,则是全面性的解脱。自我转化是要铲除所有不健全的想法或恶念,再以自他兼利的无染之心取而代之。至于自我超越,则是集中于慧力的培养,使得我们能够直接洞见身心皆无实性,因而放下一切与「我」或「我所」相应的自我中心意识。当这个双重的锻链过程达到最高层次时,苦恼自会灭除,因为当智慧苏醒之后,在贪欲背后支撑的无明─苦恼的根源─将一去不复返。
渐进的修炼
我们对恶念的倾向和私心的执著,全都发自心底潜藏的种子。为了拔除这些苦恼的根源,并滋长对实相的洞视彻见,佛陀以渐进的锻链模式开显他的教化。佛教的实践在于渐进的潜修和次第的成就,并非一蹴即成。它更像一棵树或任何一类生物,有机地循序成长,每一阶段都必然要依著前一阶段作为基石,继而顺应引生随之而来的下一个阶段。
渐进式的修炼主要分三个阶段∶戒或善性(s... 阅读全帖
T*******y
发帖数: 6523
2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菩提比丘:善根栽培
This is a very nice read. May I know who is this "大导师" mentioned
there?
This is a quote I like to match the saying in your post:
Watch your thoughts, for they become words.
Watch your words, for they become actions.
Watch your actions, for they become habits.
Watch your habits, for they become character.
Watch your character, for it becomes your destiny.
There's much debate on who said it exactly, but perhaps it does not
matter.
It is very true that with total acceptance of oneself and the socia...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25
我参加过帕奥禅师本人亲自指导的安般念禅修(没有助教,只有一位翻译),大家集体小
参,所以每一个人都可以听到帕奥禅师针对每个情形的指导。
帕奥禅师本人指导检察禅支不是在「心脏找出五个光点」,学员观的是心所,不是什么
色法的光点。帕奥禅师对阿毗达摩很熟悉,也不会把心所与色法混淆。帕奥禅师本人指
导提升定力时(当时有一位LA来的师姐从初禅一步一步修到三禅)更没有说「舍弃其中的
光点」,而是舍弃较粗的禅支。
帕奥禅师对智慧之光的解释如下:
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1079
《增支部》的《光明经》(Aloka sutta)和《放光经》(Abha sutta),佛陀也提到四种
光∶一、日光,二、月光(包括星光),三、火光,四、智慧之光。
对于智慧之光,在《睡意经》的疏钞提到有四种∶一、天眼通,同样有光而且很强,二
、光明遍,或是所有的遍都有光,三、从开始的预备定,接著到近行定,一直到最高的
奢摩他的修习心,这些都有光,四、一种随染叫做毗婆舍那的光明,这种光明是属于毗
婆舍那智的光明。有上述这四种光明。
帕奥禅师的弟子怎么教,...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2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佛度一切众生否?
☆─────────────────────────────────────☆
SeeU (See you) 于 (Thu Jul 21 11:50:14 2011, 美东) 提到:
大乘常说佛发心度一切众生。「佛法」不如此说。佛度有缘而已。如<佛遗教经>说,未度者,留下得度因缘。
<大般涅磐经>中,佛对须跋陀罗说,唯有八正道才能解脱,无八正道无圣果。
从「佛法」到大乘,有些观点改变了。
杂阿含965经
郁低迦白佛∶
「云何,瞿昙!『世有边耶?』答言∶『无记。』『世无边耶?世有边无边耶?世非有边非无边耶?』答言∶『无记。』瞿昙于何等法而可记说?」
佛告郁低迦∶
「知者、智者,我为诸弟子而记说道,令正尽苦,究竟苦边。」
郁低迦白佛∶
「云何,瞿昙!为诸弟子说道,令正尽苦,究竟苦边,为一切世间从此道出?为少分耶?」
尔时,世尊默然不答。
第二、第三问,佛亦第二、第三默然不答。
尔时,尊者阿难住于佛后,执扇扇佛。
尊者阿难语郁低迦外道出家∶
「汝初已问此义,今复以异说而问,是故,世尊不为记说,郁低迦!今当为汝说譬,夫智者因譬得解。
譬如∶国王有边境城,四周坚固,巷陌平正,唯有一门,...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2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佛度一切众生否?
☆─────────────────────────────────────☆
SeeU (See you) 于 (Thu Jul 21 11:50:14 2011, 美东) 提到:
大乘常说佛发心度一切众生。「佛法」不如此说。佛度有缘而已。如<佛遗教经>说,未度者,留下得度因缘。
<大般涅磐经>中,佛对须跋陀罗说,唯有八正道才能解脱,无八正道无圣果。
从「佛法」到大乘,有些观点改变了。
杂阿含965经
郁低迦白佛∶
「云何,瞿昙!『世有边耶?』答言∶『无记。』『世无边耶?世有边无边耶?世非有边非无边耶?』答言∶『无记。』瞿昙于何等法而可记说?」
佛告郁低迦∶
「知者、智者,我为诸弟子而记说道,令正尽苦,究竟苦边。」
郁低迦白佛∶
「云何,瞿昙!为诸弟子说道,令正尽苦,究竟苦边,为一切世间从此道出?为少分耶?」
尔时,世尊默然不答。
第二、第三问,佛亦第二、第三默然不答。
尔时,尊者阿难住于佛后,执扇扇佛。
尊者阿难语郁低迦外道出家∶
「汝初已问此义,今复以异说而问,是故,世尊不为记说,郁低迦!今当为汝说譬,夫智者因譬得解。
譬如∶国王有边境城,四周坚固,巷陌平正,唯有一门,...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2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趨向涅槃的梵行生活Zz
有一位名叫德拉(Thera)的比丘獨居於一處,大家都很推崇這種獨居的生活。他獨自一
人進入村莊,獨自返回,獨自靜坐,獨自行走。
大家將這件事告知世尊。
世尊差遣使者將那位獨居的比丘叫來,並問道:「大家都說你獨自過活,這是真的嗎?」
「確實如此。」比丘回答。
「你是如何獨自生活呢?」
「我都是獨自一人進入村莊、獨自返回、獨自靜坐、獨自行走。」
佛陀說:「嗯,這確實是獨自過活。但是,讓我來告訴你一種能使獨居生活更完善圓滿
的方法吧。你應當放棄過去,放棄未來,放棄對現在的慾望與渴求,如此獨自生活便能
達臻完善圓滿。」(摘自南傳巴利英譯增支部《佛陀的法語》S.II,1283)
佛陀的意思,就是要他的學生不要追悔及沈湎於過去,不要擔憂及探索將來,心念不要
散亂,保持正念,便是正向解脫,趨向涅槃的梵行生活。
在北傳的《雜阿含經》裡,也有類似的記載,本篇是一位天神向佛陀問法,佛陀對天神
解釋森林頭陀比丘之所以能獨居梵行,是因為能保持正念的緣故。
如果,我們在平時持五戒,甚至是持守八戒的時候,能在一天一夜如此保持正念,便是
經典中所謂的一日夜賢者,願以此共勉之。
n*****a
发帖数: 265
2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南传增支部一集第一色等品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陀林中给孤独园。
于其处,世尊告诸比丘曰:“诸比丘!”彼诸比丘即回答世尊:“大德!”
世尊曰:
诸比丘!我不见另有一更能抓紧男子心之色者,诸比丘!此即妇人之色。
诸比丘!妇人之色是最能抓紧男子之心者。
二 诸比丘!我不见另有一更能抓紧男子心之声者,诸比丘!此即妇人之声是。
诸比丘!妇人之声是最能抓紧男子之心者。
三 诸比丘!我不见另有一更能抓紧男子心之香者,诸比丘!此即妇人之香是。
诸比丘!妇人之香是最能抓紧男子之心者。
四 诸比丘!我不见另有一更能抓紧男子心之味者,诸比丘!此即妇人之味是。
诸比丘!妇人之味是最能抓紧男子之心者。
五 诸比丘!我不见另有一更能抓紧男子心之触者,诸比丘!此即妇人之触是。
诸比丘!妇人之触是最能抓紧男子之心者。
六 诸比丘!我不见另有一更能抓紧妇人心之色者,诸比丘!此即男子之色是。
诸比丘!男子之色是最能抓紧妇人之心者。
七 诸比丘!我不见另有一更能抓紧妇人心之声者,诸比丘!此即男子之声是。
诸比丘!男子之声是最能抓紧妇人之心者。
八 诸比丘!我不见另有一更能抓... 阅读全帖
r**m
发帖数: 1825
3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南传增支部一集第一色等品
对,所以勤修不净观很重要。达赖喇嘛曾经派在印度拿到头等格西的年轻喇嘛去西方传
法,我知道的就有三位不出两年就不能抵御色欲而还俗了,说明光学不修不能断烦恼,
在庙里学了二十年游泳理论拿到博士学位,不会游泳的话掉到水里一样淹死
w*****r
发帖数: 7106
3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南传增支部一集第一色等品
我靠,原来女人比男人多那么多花花肠子。
S**U
发帖数: 7025
3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拒绝利用神通传教的佛陀 ZT
有一次,佛陀来到了摩揭陀国游化,住在那烂陀城郊的芒果园中。
这天,有一位名叫「坚固」的在家居士,来芒果园拜访佛陀。他向佛陀顶礼后,建
议佛陀说∶
「世尊!那烂陀是一个繁荣富裕的城市,人口众多,世尊如果能要一位比丘,在大
众面前展现神通,那么,我们那烂陀城的人,一定会更加地敬信世尊。」
佛陀回答说∶
「坚固!我从来不教比丘们对任何在家人展现神通,我只教导他们远离喧嚣,宁静
地思惟正法,如果有所成就,自己知道就好,如果有了过失,则当自我举发,忏悔改过
。」
然而,这位名叫坚固的在家居士,还是再三地请求佛陀要比丘们为民众展现神通,
以争取更多人敬信佛陀,方便佛陀与佛弟子们在这人口众多的城市弘扬佛法,利益更多
的人。
佛陀再三拒绝了,并且说明为何不愿意以神通来宣扬佛法的理由。佛陀说∶
「坚固!我可以以三种自己的亲身体证来作教化∶一是神足神通,二是他心神通,
三是教诫神通。
什么是神足神通?神足神通就是能变化出许多化身,能隐身、穿墙、入地、水上行
走、空中飞行、身出烟火、直达梵天等等的超常能力。
然而,如果有一位信仰正法,归依三宝的人,告诉另一位不信的朋友说∶
『太稀有神奇了!我见过比丘能现无量...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33
摘录自南传的《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善心与不善心两者是「业」(kamma)。缘于业成熟而生起的心是果报心。这类心组成有别于前两种的第三种心;它包括善业与不善业的果报(vipàka)。应明白在此所指的业与果报两者皆是纯粹属于精神方面的。业是与善心或不善心相应的「思」;其果报是其他体验成熟之业的心。
当「思」开始对目标作业时,它也指挥其他相应法执行各自的任务。「思」是造业的最主要因素,因为所采取的行动之善恶即决定于思。
不善果报心∶第一组无因心包含了七种不善业的果报心。这些心本身并非不善;在业力方面它们是无记的。「不善」在此是指它们是由不善业产生的果报;所以「不善」一词并非形容这些心本身,而是形容产生它们的业。
当人临命终时,基于其过去业与当时的情况,某个目标即会呈现于他的最后一个心路过程。这目标是以下三种之一∶
一、 业(kamma)∶过去所造的善业或恶业。
二、 业相(kammanimitta)∶是与即将成熟而导致下一世投生至何处的善业或恶业有关的目标或影像,或是造该业的工具。例如∶虔诚的信徒可能会看到比丘或寺院的影像;医生可能会看到病人的影像;而屠夫则可能听到被...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34
摘录自南传的《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善心与不善心两者是「业」(kamma)。缘于业成熟而生起的心是果报心。这类心组成有别于前两种的第三种心;它包括善业与不善业的果报(vipàka)。应明白在此所指的业与果报两者皆是纯粹属于精神方面的。业是与善心或不善心相应的「思」;其果报是其他体验成熟之业的心。
当「思」开始对目标作业时,它也指挥其他相应法执行各自的任务。「思」是造业的最主要因素,因为所采取的行动之善恶即决定于思。
不善果报心∶第一组无因心包含了七种不善业的果报心。这些心本身并非不善;在业力方面它们是无记的。「不善」在此是指它们是由不善业产生的果报;所以「不善」一词并非形容这些心本身,而是形容产生它们的业。
当人临命终时,基于其过去业与当时的情况,某个目标即会呈现于他的最后一个心路过程。这目标是以下三种之一∶
一、 业(kamma)∶过去所造的善业或恶业。
二、 业相(kammanimitta)∶是与即将成熟而导致下一世投生至何处的善业或恶业有关的目标或影像,或是造该业的工具。例如∶虔诚的信徒可能会看到比丘或寺院的影像;医生可能会看到病人的影像;而屠夫则可能听到被... 阅读全帖
w*****r
发帖数: 7106
35
揭开佛教历史的大骗局
沙门佛觉
古印度佛教的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灭度后,其生前领导的佛教僧团四分
五裂,经过数年后,最终形成两大派系:上座部原始佛教和大众部大乘邪教.前者忠于教主
佛陀的教义教法,继承佛陀亲口讲的原始经典,如法如律修行,而后者大破戒律--由于上
座部佛教长老比丘们的批评和指责,加上为自身违戒而寻求袒护,以及为了发展更多的
信徒,从而得到更多的财物供养和恭敬,这些大众部大乘邪教徒便伪造了大量的佛经及咒
语,与上座部原始佛教抗衡,并将其贬称为小乘.
目前,上座部原始佛教主要分布于斯里兰卡,缅甸和泰国(包括中国傣族在内)等地区,而
大众部大乘邪教主要分布于中国,日本,尼泊尔,朝鲜半岛和蒙古等地区.这些大乘邪教徒
以伪经(大乘经典)和雕像(阿弥陀佛像和药师佛像等)为工具,利用世间病人治病心切,女
人怕死和老人求长寿的心态及偶像崇拜的弱点,不择手段地骗取广大信徒的财物和恭敬,
对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然而,时代在不断进步,人类的智慧
在不断提高.随着社会科技和教育的突飞猛进,人们辨别和认识能力的不断发展,掩盖大
乘邪教表面的面纱会逐渐被揭开.
...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3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陀对诤讼的开示
关涉主题∶生活/五法纠举他人
北传:杂阿含497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舍利弗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
「世尊!若举罪比丘欲举他罪者,令心安住几法,得举他罪?」
佛告舍利弗∶
「若比丘令心安住五法,得举他罪,云何为五?实非不实、时不非时、义饶益非非义饶益、柔软不麁涩、慈心不瞠恚。舍利弗!举罪比丘具此五法,得举他罪。」
舍利弗白佛言∶
「世尊!被举比丘复以几法自安其心?」
佛告舍利弗∶
「被举比丘当以五法令安其心,念言∶『彼何处得?为实莫令不实、令时莫令非时、令是义饶益莫令非义饶益、柔软莫令麁涩、慈心莫令瞠恚。』舍利弗!被举比丘当具此五法,自安其心。」
舍利弗白佛言∶
「世尊!我见举他罪者,不实非实、非时非是时、非义饶益非为义饶益、麁涩不柔软、瞠恚非慈心。世尊!于不实举他罪比丘,当以几法饶益,令其改悔?」
佛告舍利弗∶
「不实举罪比丘当以五法饶益,令其改悔,当语之言∶『长老!汝今举罪不实非是实,当改悔!不时非是时,非义饶益非是义饶益,麁涩非柔软,瞠恚非慈心,汝当改悔!』舍利弗!不实举他罪...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3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陀对于「善知识」的教导
「善知识」与修行的关系
相应部45相应2经
那时,尊者阿难去见世尊。抵达后,向世尊问讯,接著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后,尊者阿难对世尊这么说∶
「大德!这是梵行的一半,即∶善友谊、善同伴之谊、善同志之谊。」
「不是这样,阿难!不是这样,阿难!
阿难!这就是梵行的全部,即∶善友谊、善同伴之谊、善同志之谊。阿难!当比丘有善友、善伴侣、善同志时,这应该可以被预期∶他必将修习八支圣道、必将多修习八支圣道。
而,阿难!有善友、善伴侣、善同志的比丘,如何修习八支圣道、多修习八支圣道呢?阿难!这里,比丘依止远离、依止离贪、依止灭、舍弃的圆熟而修习正见;依止远离……(中略)修习正志……(中略)修习正语……(中略)修习正业……(中略)修
习正命……(中略)修习正精进……(中略)修习正念;依止远离、依止离贪、依止灭、舍弃的圆熟而修习正定。阿难!有善友、善伴侣、善同志的比丘,这样修习八支圣道、多修习八支圣道。
阿难!以此法门,依此应该也能被体会这就是梵行的全部,即∶善友谊、善同伴之谊、善同志之谊∶阿难!由于以我为善友,生法的众生从生脱离;老法的众生从老脱离;死法的众生从死脱离;愁悲苦忧恼法的众生从愁悲苦忧恼脱...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3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印度佛教简史
现今的佛教分支派别大致可以分成三个主要的传统∶以东南亚为腹地发展的南传佛教,修行包括四念处、内观禅法等;大乘佛教则指禅宗、净土宗、唯识宗、天台
宗、华严宗等;以及在西藏的金刚乘佛教。上述这些传统目前都在西方国家蓬勃发展。虽然,这些教派各自有不同的强调重点和修行方法(如∶公案的运用),导师所扮演的角色也有所不同,但无论如何,它们全部都与佛陀的核心教旨有关。
原始佛教
释尊悟入四圣谛的那一刻,就是世间佛法的起源。当时释尊的年龄为三十五岁(大约是西元前528年),他体悟到世间的一切都是不圆满、不安稳的,他的觉醒,了解到娑婆世界的所有众生,因为不明了四圣谛,导致必须在永无止尽的六道轮回里,承受不必要的痛苦。于是,释尊决定「逆著时代潮流」,向受苦的众生,宣说灭苦的解脱之道,也就是八正道。
有四十五年的时间,释尊在印度中部的恒河平原来回行脚、布道,传递他深广、超凡的觉悟。有时他直截了当地开示,有时则详尽阐述,而逐渐形成了一个与修行现见四圣谛密切结合的教理体系。这个修行与教理的体系,被称为原始佛教。释尊觉悟与开示的教法,后来透过许\\\多宗派传承下来,并扩展到许\\\多国家。其中还有不少宗派,至今依...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3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印度佛教简史
This paragraph is entirely by me:
原始佛教的经藏,以阿含经为主。现在保存在汉传佛教的四部阿含经(杂阿含经、中阿
含经、长阿含经、增壹阿含经),以及南传佛教的五部尼柯耶 Nikaya(相应部、中部
、长部、增支部),应该是不同部派的诵本(佛经在佛世是口传背诵,佛灭几百年后才
有写本),而内容还是十分接近的。
The proper way is to treat the entire post as adaptations.
l*****a
发帖数: 38403
4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印度佛教简史
这个,有什么地方不一样的?
原始佛教
釋尊悟道的那一刻,就是佛法的起源。當時釋尊的年齡為三十五歲(大約是西元前528
年),他體悟到世間的一切都是虛幻的,他的覺醒就像是從睡夢中醒來般,了解到娑婆
世界的所有眾生,因為無明,導致必須在永無止盡的六道輪迴裡,承受不必要的痛苦。
於是,釋尊決定「逆著時代潮流」,向受苦的眾生,宣說覺醒的解脫之道,也就是教導
佛法。
有四十五年的時間,釋尊在印度中部的恆河平原來回行腳、佈道,傳遞他深廣、超凡的
覺悟。有時他直截了當地開示,有時則詳盡闡述,而逐漸形成了一個綜合精神、心靈與
實效層次的教理體系。釋尊的證道和覺悟的法教,透過無數未曾中斷的宗派導師傳承下
來,並擴展到許多國家。其中還有不少宗派,至今依然十分興盛。
西元前483年,釋尊入滅,佛法正盛行於中印度。當時已有許多在家護法居士;然而,
佛教團體的重心還是在出家眾,包括眾多的阿羅漢(即「應供」,此生成就涅槃者)。
此外,數不清的佛教寺院,一座座矗立在當時的各大城市,如:王舍城、舍衛國和吠舍
離。
佛陀教法的結集
根據傳統說法,首先繼承佛陀衣缽的大弟子是摩訶迦葉尊者,他負責統整佛陀的教法。
在佛陀圓寂...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4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印度佛教简史(修订版)
现存的佛教有三个主要的传统∶南传佛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以东南亚为腹地发展的南传佛教,三藏是以巴利文记载,教理强调四圣谛与缘起,修行包括四念处、内观禅法等;汉传佛教则包括禅宗、净土宗、唯识宗、天台宗、华严宗等,三藏是以汉文记载,教理强调般若与佛性;在西藏、蒙古等地流行的的藏传佛教,三藏是以藏文记载。上述这些传统目前都在西方国家蓬勃发展。虽然,这些教派各自有不同的经典和修行方法(例如参公案),导师所扮演的角色也有所不同,但它们都与佛陀的核心教导有关。
原始佛教时期
释尊在菩提树下悟入四圣谛的那一刻,就是世间佛法的起源。当时释尊的年龄为三十五岁(大约是西元前528年),他体悟到世间的一切都是不圆满、不安稳的,所有众生因为不如实知见四圣谛,导致必须在永无止尽的六道轮回里,承受不必要的痛苦。虽然佛法甚深微妙,但是还是有善根成熟的众生能够了解,所以释尊决定向受苦的众生,宣说灭苦的解脱之道,也就是八正道。佛陀第一次说法,就是在波罗奈国鹿野苑中对五比丘讲《转法轮经》,开示四圣谛。
释尊在印度中部的恒河平原来回行脚、布道四十五年,传递他深广、超凡的觉悟。有时他直截了当地开示,有时则详尽阐述,教导如何...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348
4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印度佛教简史(修订版)
已经跟你说了,这样改写不道德。你这样改写,再加个连接,别人以为此文通篇都是原
作者的意思,但其实未必。你要这样发表,最少要在你改过的地方加上注明是你改写。
“诚实做人”这个要求对学佛人算高要求吗?
再说,你又发这个修订版是啥意思啊?是不是你觉得这样就可以掩盖你上一次发表的时
候显露的剽窃和撒谎的污点?

展的南传佛教,三藏是以巴利文记载,教理强调四圣谛与缘起,修行包括四念处、内观
禅法等;汉传佛教则包括禅宗、净土宗、唯识宗、天台宗、华严宗等,三藏是以汉文记
载,教理强调般若与佛性;在西藏、蒙古等地流行的的藏传佛教,三藏是以藏文记载。
上述这些传统目前都在西方国家蓬勃发展。虽然,这些教派各自有不同的经典和修行方
法(例如参公案),导师所扮演的角色也有所不同,但它们都与佛陀的核心教导有关。
五岁(大约是西元前528年),他体悟到世间的一切都是不圆满、不安稳的,所有众生
因为不如实知见四圣谛,导致必须在永无止尽的六道轮回里,承受不必要的痛苦。虽然
佛法甚深微妙,但是还是有善根成熟的众生能够了解,所以释尊决定向受苦的众生,宣
说灭苦的解脱之道,也就是八正道。佛陀第一次说法,就是在波罗奈国鹿野苑... 阅读全帖
d******r
发帖数: 5008
4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印度佛教简史(修订版)
剽!

展的南传佛教,三藏是以巴利文记载,教理强调四圣谛与缘起,修行包括四念处、内观
禅法等;汉传佛教则包括禅宗、净土宗、唯识宗、天台宗、华严宗等,三藏是以汉文记
载,教理强调般若与佛性;在西藏、蒙古等地流行的的藏传佛教,三藏是以藏文记载。
上述这些传统目前都在西方国家蓬勃发展。虽然,这些教派各自有不同的经典和修行方
法(例如参公案),导师所扮演的角色也有所不同,但它们都与佛陀的核心教导有关。
五岁(大约是西元前528年),他体悟到世间的一切都是不圆满、不安稳的,所有众生
因为不如实知见四圣谛,导致必须在永无止尽的六道轮回里,承受不必要的痛苦。虽然
佛法甚深微妙,但是还是有善根成熟的众生能够了解,所以释尊决定向受苦的众生,宣
说灭苦的解脱之道,也就是八正道。佛陀第一次说法,就是在波罗奈国鹿野苑中对五比
丘讲《转法轮经》,开示四圣谛。
时他直截了当地开示,有时则详尽阐述,教导如何才能今生安乐,来世安乐,以及如何
修行现观四圣谛而灭苦。释尊觉悟与开示的教法,后来透过许\多宗派传承下来,并扩
展到许\多国家。其中还有不少宗派,至今依然十分兴盛。
教团体的重心还是在出家众,包括众多的阿罗汉(即... 阅读全帖
D******r
发帖数: 637
4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印度佛教简史(修订版)
zan

五岁(大约是西元前528年),他体悟到世间的一切都是不圆满、不安稳的,所有众生
因为不如实知见四圣谛,导致必须在永无止尽的六道轮回里,承受不必要的痛苦。虽然
佛法甚深微妙,但是还是有br />
传递他深广、超凡的觉悟。有时他直截了当地开示,有时则详尽阐述,教导如何才能今
生安乐,来世安乐,以及如何修行现观四圣谛而灭苦。释尊觉悟与开示的教法,后来透
过许\多宗派传承下来,并扩展到许\多国家。其中还有不
教团体的重心还是在出家众,包括众多的阿罗汉(即「应供」,此生成就涅盘者)。
行大会,结集佛陀教法。在大会中,身为佛陀侍者的阿难尊者,背诵出佛陀所有开示的
内容、说法地点和当时的情境。优波离则背诵出佛陀为规范僧团生活而制订的戒律。摩
诃迦叶背诵出「本母(matr
说)、律藏(戒律仪制)和论藏(对法专门的解析)─三藏,成为佛教的核心典籍。在
摩竭陀国国王阿闍世王的护持下,此次大会于王舍城举行,称为「第一次结集」。学者
们对于「第一次结集」是否
及僧众所共住的大型寺院。
主。阿含经现在大致保存在南传佛教的五部 (Nikaya)中的前四部(《相应部》、《
中部》、《长部》、《增支部》),...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4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圆觉经 6: 清净慧菩萨
杂阿含906经
如来正法欲灭之时,有相似像法生;相似像法出世间已,正法则灭。
http://www.mitbbs.com/article_t/Wisdom/31544301.html
北传:中阿含116经
若女人不得于此正法律中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者,正法当住千年,今失五百岁,余有五百
年。
http://agama.buddhason.org/MA/MA116.htm
南传:增支部8集51经
「阿难!如果妇女不在如来宣说的法律中获得从在家出家,成为非家生活,阿难!梵行
会是久住的,正法将能住立千年,但,阿难!因为妇女在如来宣说的法律中获得从在家
出家,成为非家生活,阿难!现在,梵行将是不久住的,阿难!现在,正法将只能住立
五百年。
记载「正法唯住500年」的经律
(1) 南传巴利律藏小品第十比丘尼犍度(比丘尼八敬法)。
(2) 北传弥沙塞部和酰五分律卷二十九
(3) 北传四分律卷第四十八(比丘尼犍度第十七)
(4) 北传中阿含116经
(5) 北传佛说瞿昙弥记果经(宋三藏法师慧简译)
http://www.mitbbs.com/article3/Wisdom/3156175...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4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圆觉经 6: 清净慧菩萨
☆─────────────────────────────────────☆
Yisu (大头教主) 于 (Thu Apr 5 09:35:34 2012, 美东) 提到:
问:"一切众生及菩萨如来世尊所证所得,有什么差别?"
答:"“善男子,圆满觉悟的自性,不是前面所说的五种性,因随缘而起,所以说是‘
性有’;又随缘而起不是实有,所以无处取、无所证。在真如实相中,实则没有菩萨和
众生可言。这是为什么呢?菩萨和众生都是幻化的,因为幻化的都将消亡,也就没有可
用以取证的。比如眼晴不能看到自己本身,自性本来平等,不是强制使他们平等的。迷
惑颠倒的众生不能除灭一切幻化,对于一切幻化或除灭,或未能除灭,除灭的功力不等
,则便显有差别。如果随顺寂灭圆觉,平等无待,也就没有寂灭以及证悟寂灭的人。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久远的过去以来,便妄想有实在的自我和爱我的人,而不知道因
为有念念生灭,所以才生起憎爱,沉迷于五欲中。如果能够遇到好的教友,教导他开悟
清净圆觉本性,明了诸法起灭,则会知道此生空自担负忧悲苦痛的劳虑。如果有人永远
断除劳虑,就能得知法界清净,如果执着于清净见解又会成为自己... 阅读全帖
q****n
发帖数: 4574
47
可以在南传增支部中找到这偈和有关文章。
a*****y
发帖数: 33185
4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第六章 初转法轮

    八支道中胜,四句谛中胜;
离欲法中胜,具眼人中胜。
——《法句经》
前绪
古印度因其著名的哲学家和宗教师而闻名于世。他们对人生以及人生目的有着各
种不同观点和见解。《长部》中的《梵动经》讨论了佛陀时代流行的六十二派哲学思想。
与当时宗教信仰大相径庭的是顺世派的断灭论,叫做车婆克,以其创始人命名。
根据古印度的顺世派(1)(巴利语和梵语称之为--lokayata),人死之后,丢下他产
生的一切能量,不再有任何存在。在他们看来,死亡是一切存在的终结,只有现在才是
真实。“尽情地吃喝玩乐,死亡将降临每一个人身上。”这好象就是他们的思想体系。
他们主张“宗教是愚昧的背,精神方面的病态。”“道德是一种欺骗,只有及时行乐才
是真实。”死亡是生命的终止,不相信一切善良、高贵、纯净和悲悯的东西。纵欲主义
,自私自利,对庸俗意念的断然肯定等被认为是一种荣耀。人们不需要控制自己的情欲
和本能,因为这些全是人类的自然产物。”(2)
另一种极端思想认为,解脱只能由严酷的苦修而达到。这完全是一种宗教思想,
被当时享有盛名的宗教团体的苦行僧所信奉。在菩萨精进求证佛道时,侍奉他的五...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4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第十九章 业是什么

  诸法心先导,心主心造作,若以清净心,或语或行业,是则乐随从,如影不
离形。
——《法句经》

业在巴利语,原意为行为或造作。一切身口意所造作的有意念的活动统统称之为
业。它包罗了“思想、语言和行为”中的方方面面。一般来说,一切善恶活动构造了业
的全部。但是从最高意义上讲。业是所有善恶意念活动的总称,非自觉,无作意,缺意
念的行为,虽也可被称为动作,但不构造成为业,因为,决定业的至关重要因素意念没
有参与其中。
佛说:“诸比丘,我说行(cetana)为业。众生通过意念,由身口意作业。”(1)
除了佛陀和阿罗汉以外,所有众生的一切有意念的行为皆称作为业。佛陀和诸阿
罗汉不列在其中,这是因为他们已从善恶之中得到解脱,根除了业的根源。即无明和贪
欲。《宝积经》说:“被断除的是他们的(再生)种子。自私之欲不再生长”。但这并不
是说佛陀和阿罗汉是消极无为,他们为了一切有情众生的福祉和快乐不知疲倦地积极行
化。他们的行为,在一般众生的眼里被认为完善尽美,但就它们本身而言缺乏再生的功
能。他们如实了知事物的本质,最终砸碎了世俗规律的枷锁,因果的锁...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50
联想到一部相关经文,送给 MM
增支部4集113经/鞭子经(庄春江译)
「比丘们!现在世间中存在这四类贤骏马,哪四种呢?
比丘们!这里,某一类贤骏马看到鞭影后,惊怖、来到畏惧∶『现在驯马师将对我
作什么惩罚?我应该作什么对策吧?』比丘们!这里,有如此之类的贤骏马,比丘们!
这是现在世间中存在的第一贤骏马。
再者,比丘们!这里,某一类贤骏马只看到鞭影后,并不惊怖、来到畏惧,但鞭入
身毛了,才惊怖、来到畏惧∶『现在驯马师将对我作什么惩罚?我应该作什么对策吧?
』比丘们!这里,有如此之类的贤骏马,比丘们!这是现在世间中存在的第二贤骏马。
再者,比丘们!这里,某一类贤骏马只看到鞭影后,并不惊怖、来到畏惧,鞭入身
毛了,也不惊怖、来到畏惧,但鞭入皮肤了才惊怖、来到畏惧∶『现在驯马师将对我作
什么惩罚?我应该作什么对策吧?』比丘们!这里,有如此之类的贤骏马,比丘们!这
是现在世间中存在的第三贤骏马。
再者,比丘们!这里,某一类贤骏马只看到鞭影后,并不惊怖、来到畏惧,鞭入身
毛了,也不惊怖、来到畏惧,鞭入皮肤了也不惊怖、来到畏惧,但鞭入骨头了,才惊怖
、来到畏惧∶『现在驯马师将对我作什么惩罚?我应该...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下页 末页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