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摄心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w*******w
发帖数: 2051
1
http://bbs.theravada-chinese.org/thread-2373-1-1.html
调身之良药 净心之妙方
——马哈希四念处内观密集禅修心得
作者 Kuyule
2011年8月1日——13日,我有幸参加了由卡玛兰迪禅师指导的马哈希四念处内观密
集禅修。十几天间,无论是在身体的调整和心灵的净化方面,都取得了超乎自己预期的
收获。现将这些收获与感悟整理成文字,献给敬爱的卡玛兰迪禅师,献给那些为此次密
集禅修的顺利开展而默默奉献着的人们。
晨曦,云雾中的佛学院,犹如仙境般宁静
一、收获

1、身体的调整
十几天的密集禅修,是我的身体状况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并感受到了风大在身体调
整中的作用,从而增强了治愈疾病的信心。
(1)身体状况显著改善
·禅修前,我患有高血压病,虽然不是很严重,但两年多期间每天都要靠吃1片降压
药来维持血压。禅修期间,根据禅师指示,减为每日半片,血压竟然很正常。
·禅修前,我患有较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稍一疲劳,腰就会酸痛,严重时必须卧床
休息。禅修期间每天身体都很疲劳,但腰病却一直没犯。
·禅修前,我左边头...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劝诫各位佛弟子
☆─────────────────────────────────────☆
Psoliton (Psoliton) 于 (Wed Aug 29 05:01:26 2012, 美东) 提到:
各位佛弟子,
如果你们是抱着寻求从苦中解脱的意愿来学佛,我愿意分享一下自己的体会。另外,我
会随时加入遗漏的感悟。
(1)学佛的目的:唯有“从苦中解脱”这一个目的,唯有树立这个独一无二的目标才
能导向你接触正法;带有任何其他目的的一般都会带有各种各样的欲求,其结果就是各
种邪法,外道和魔法向你扑面而来,你却无法辨别。一定要放下其他的贪欲去学佛,切
记切记。
(2)向谁学佛:我们说学佛,自然是向佛陀学佛,所以必须对佛陀有不坏的净信。佛
法的道理必定不存在什么与时俱进的问题。一旦有某位号称他所讲佛法是与时俱进,那
是对佛陀圆满智慧的诽谤。所以必须深入最接近佛陀本怀教义的经典。现如今佛教经典
浩如烟海,唯有四部阿含经是公认的接近佛陀本怀教义的,而杂阿含又是四部阿含的母
本。所以诚心奉劝各位佛弟子从读杂阿含开始。读杂阿含的感觉就像是在亲闻佛陀讲法
,无比受益和殊胜。下面是我上传在dropbox...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有危机意识的喇嘛教
索徒等喇嘛教徒实际等同于“主张一念不生时即是成佛”的六识论常见者,落于外
道恶见断常二见之中。当年错悟的卧轮禅师亦宣说“对境心不起”同类恶见,已遭六祖
惠能破斥。诚如 克勤祖师所云:“若向脚跟下,一念不生全体显露,则净裸裸、活鱍
鱍。”祖师的意思,并不是说意识一念不生时,即是空性真心的显见,而是说当意识练
到一念不生时(编案:其实是净念相继),在这个参禅的关头时节,福德因缘成熟的学
人,便能够在一念相应之下,证得那个本来就一念不生而非修行后才一念不生的第八识
真如,是现观与五蕴自己相随自在的真如心第八识;一见之时即是全见,全体显露而不
是只见牛尾才见牛后腿那样一分分逐渐看见全体,所以一见之下更无拖泥带水,当下现
证全体真心净裸裸、活鱍鱍,是第八识真如心本来就没有任何贪瞋而自性清净、不假修
行,也是时时刻刻运行不断而“活鱍鱍”的,不是想象之法,所以才一见之下就看见第
八识真如心的本来自性清净万德庄严,这不是落在意识境界中可以思惟而知或模仿得来
的。
所以,祖师说:“傥或思量拟议即没交涉,所以道一念不生前后际断即名为佛。”
倘能于意识一念不生时,意识前际断时,一念相应,得证...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4
☆─────────────────────────────────────☆
Hermes99 (Hermes99) 于 (Sun Jul 8 23:14:21 2012, 美东) 提到:
觉得这个活动会很不错,会给大家带来些利益。斑竹看看,批准不。我有些钱,但
不多,还需要斑竹赞助。
参与的人每人每次五个包子。每人限于参加最多两次,两次参与之间要间隔5人次。
活动截止日就是此届斑竹(Yisu)任期结束的时候。
希望呢,分享一个你看过的修行方法,包含次第,字数大于50字。
出处暂时限于三处:
佛家的大藏经(不限版本),道家的道藏(不限版本),再加上个四库全书。
所谓修行方法,不一定就是求成佛求解脱的修行,可以是:治国、修身、齐家、求智慧
等等都可以。比如,你要是想分享如何成为钦天监的修行次第,也可以。
对次第的描述,可以细,可以粗,但要求起码有个有为的脉络。如果您觉得次第的话提
有点大,或者有其它的原因不能展开的话,也可以就该次第方法中的某个具有代表性的经
典部分作一个介绍,或发表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还有,希望不要把整本经都贴上。如果经太长,可以自己概括缩短一下,让大家能... 阅读全帖
q****n
发帖数: 4574
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劝诫各位佛弟子
抱歉不能详细回答,由于时间关系。另外,真想认真了解,就要认真读原经,然后可参
考大德的解说(多位),这样可尽量完整和准确理解些。这里有个网站,关于阿含经的
,我感觉很好的,我过去把这里的许多经文都打印出来再读的。
http://www.jcedu.org/fxzd/ah/index1.htm
这里网上,大家都是随便谈谈,笑谈而已。
1. 慈悲喜舍如何修?我记忆中,阿含经中没有告诉大家如何具体地修慈悲喜舍,如先
怎么对家里人慈悲,然后扩展等等这些东西。佛主要就是赞叹这慈悲喜舍,说其功德益
处非常多,要无量,是无量心。所以要扩展到所有一切事物事情上来,而不是只对某些
人慈悲。有这心,保持这心,扩展这心。当然有这心,就会引发出行动和语言,善言善
语,善行慈行等等,而不是只有这心,无有善行的。佛为什么没有说具体如何做呢?我
认为很简单,根本没有必要讲太细如何做了。如佛说“诸恶莫做”,我们基本不用问“
怎么样诸恶莫做?”
这里有篇文章《《阿含经》中的四无量心》,我没有细看,感觉还可以,可以参考一下:
http://hk.plm.org.cn/gnews/2007211/200721144023.... 阅读全帖
W*********E
发帖数: 197
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何谓五停心观 ?
何谓五停心观 ?
对於三宝已长养了信根,也想进一步修学的佛弟子,一定要找个让自己的心可以安住止
息下来的方法;平常的心随着日常生活所需而攀缘散乱,随着烦恼妄想而起起落落,这
样的散乱心没有能力可以止息下来,如理思惟观察内法而生起解脱智慧;心若不能止息
下来,各个佛弟子其实都有别别不同的因缘,有的是因为贪欲特重而散乱,有的是因为
瞋恚特重而散乱,有的是因为愚痴而不能如理思惟,有的因为骄慢特重而不能如理思惟
,有的因为过度於世俗法中寻思而心散乱,不能如理思惟有这五种现象;根据个人的烦
恼因缘有这五种,可以於相称缘安住其心的方法,这五种方法就称为五停心观。哪五种
呢?第一种:若贪欲重,应於不净缘安住其心;若瞋心重,应修慈愍而安住其心;若愚
痴重,应於缘住缘起安住其心;若憍慢重,应於界差别安住其心;若寻思重,应於阿那
波那念安住其心,於这五种相称缘安住其心,就称为五停心观。
那麽接下来,我们就一一来解说这五种 :
第一种是不净观,它对治贪欲,面对着有情色身毁坏以後,经过肿胀烂坏等朽秽不净为
所缘,使得男女身色以及身触所产生的淫欲相应贪,能够因为安住於不净观,而将男女
身根交合所领受细滑触乐受当... 阅读全帖
l*****a
发帖数: 38403
7
来自主题: TrustInJesus版 - 给基扫盲:佛教
佛陀的根本教义
何谓根本教义
此所谓根本教义,顾名思义,乃是佛教教义的基础或原则。佛陀悟道之前的印度,没有
这样的思想,佛教的悟道,便是开发了自有地球的人类历史以来,从未发现过的真理,
这个真理,便是说明宇宙人生的存在及其变迁的原理,明乎其中的道理之后,便可循着
此一道理的轨迹,走向超脱的境界。
所以,当释迦世尊成道之后,最初说出的教法,即是从其大觉智慧之中流露出来的根本
教义。但是,佛陀在世,一共度过了四十多年的传道生涯,在此漫长的岁月之中,他遇
到了各色各样的个人和群众,也经历了好多文化背景和风俗语言并不相同的环境,为了
适应各种不同的对象,便以种种不同的角度和方式,宣说他的教法。然而,宣说的角度
和方式虽有不同,却是为了同一个原则,站在同一个基础,那便是佛陀的根本教义。
印度宗教的梵天和人类
在佛陀以前的印度宗教,认为宇宙万物均系梵天所生,在祭师阶级的婆罗门,优势独占
的情形下,又将人类的产生,分为四个等级:由梵天的头上生出职业的宗教师婆罗门族
,由肩上生出武士及王者阶级的刹帝利族,由腿上生出农工及商业阶级的吠舍族,由足
上生出奴隶贱民阶级的首陀罗族。此系出于四吠陀中最早出现的梨...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临济录(白话)
什么是三眼国土
有人问: "什么是三眼国土"。 师回答说:"我和你一起进入净妙国土中, 穿清净衣,
成法身佛。 然后进入无差别国土中, 穿无差别衣, 成报身佛; 再进入解脱国土中,
穿光明衣,成化身佛。 这三眼国土不同, 不同的是衣服。经论家认为法身是根本体
, 报化二身是用。 在我看来, 法身的说法是不根本的。 所以古人说'身依义立,土
据体论,法性身、法性土', 很明显,这都是建立之法,依通的国土。好像空拳和黄叶
都是用来骗小孩的, 干草刺和枯骨头上又哪里还有什么水。 心外无法, 心内也不可
得。你想得到什么呢? 有很多人说什么有修有证。 千万不要搞错了, 如果有什么可
以修得, 都是在造生死的业。你说六度万行齐修, 我看全是造业。 求佛求法是造地
狱业。求菩萨也是造业, 看经看教也是造业。 佛和祖师是没事人, 所以无漏无为是
清净业。 有一群瞎眼和尚, 吃饱饭就去打坐,在念头上用劲,讨厌嘈杂, 欢喜安静
, 这是外道法。 以前的祖师们曾说 你要是住心看静,向外观照,收心向内以求干净
。制心一处以求入定,等等如此都是造作。你现在当下听法的, 用你去修他证他庄严
他吗? 这不是可以修... 阅读全帖
j*******1
发帖数: 182
9
各位教授、各位老师:
晚上好!很高兴能在北京清华科技园,与在座的各位共同交流。今天的内容虽然不难,
但我从内心中祈愿:愿以此简单的语言,能给大家带来点滴的利益。
一、简单的际遇可以改变一生
在我们人生中,有时候简单的际遇,就可以改变一生的命运。佛教中曾有这样一个故事
:我等本师释迦牟尼佛的两大弟子舍利子、目犍连,还没有出家前,是婆罗门教的领袖
。有一次,他们坐禅修行时,旁边有位沙门在念经,其中有一偈是:“诸法因缘生,诸
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听到这样的金刚语,两位尊者身心起了极大变
化,从此他们放弃自己的宗教,趋入佛门,获得证悟,并为佛教事业做出了显著贡献。
汉地也有类似的公案:唐朝丹霞大师,没有出家之前,本是个儒生。有一年他去长安赶
考,路上遇到一位出家人。出家人问他去干什么,他说自己去考官。出家人说:“考官
不如考佛,希求荣华富贵没多大意义,理应选择佛道为妙。”这句话让他受到很大启发
,此后他选择出家之路,终成为历史上一代高僧。
美国的“汽车大王”福特,也是借由父亲的1元钱,改变了自己的一生。他以这1元钱作
为起步资金,在此基础上慢慢积累,最终缔造了闻名遐迩的汽车帝国... 阅读全帖
j*******1
发帖数: 182
10
对大乘修行人而言,为什么菩提心如此重要?请从教证、举例、比喻、推理等方面具体
阐述。
答:1)教证:《华严经》云:“欲得最胜第一道,为一切智解脱王,应当速发菩提心
,永尽诸漏利群生。”
《中般若经》中云:“须菩提,诸凡夫一旦发无上菩提心时,彼等所行之十善与四禅、
四无色等即成随解脱分善而成为一切遍知之因,故当尽力而修行。”
2)举例:以前有位修行人,一生专修密集金刚,最终却获得了预流果。为什么修无上
密法,却只得了个小乘初果呢?原因是他只有出离心,而没有菩提心。
《文殊根本续》中也有个公案:一个叫那自扎的修行人,凭借自己修成大威德的力量,
杀害了很多众生,最终悲惨地堕入地狱。这说明即使修成了大威德,如果不具足菩提心
,也只是堕入恶趣的因。
3)比喻:菩提心乃诸佛法之根本,犹如种子;可令一切众生善法增上,犹如良田;能
洗濯一切烦恼垢,犹如净水;能长养众生白净法,犹如大地……。《华严经》中宣说了
二百五十种比喻。
4)推理:菩提心具有两个条件——缘众生的悲心、缘佛果的智慧。缘佛果的智慧可净
治我们无始轮回的染污习气,若无此智慧,一直耽著五欲六尘为实有,则永无解脱之日
;缘众生的悲心可对治我...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11
Instead of answering the question directly, I'll quote an article that
answers it indirectly and gives an overall picture.
My personal opinion is it's not mandatory. However, if you have doubt about
it after observing only the present, then observing the past may help.
Logically, any finite amount of observation can't establish the universality
of any natural law absolutely. e.g. you can argue the physical law is
different 40 billion years ago, or in a parallel universe, and there is no
practica...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1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人生大梦之形成
谈到五欲,一般人所了解的通常是指财、色、名、食、睡等五种粗重的欲望;也就
是对于财物、男女色、名声、酒肉饮食以及睡眠等五种世间粗重境界的贪欲。而在佛法
当中,所谈的范围则就非常地宽广,把六种感官所接触到的五尘境界全都函盖在内了;
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个识,在面对色尘、
声尘以及香、味、触尘等五种五尘境界的时候,就会对其中的韵味等等产生了乐受而爱
著不舍,因此而生起了贪著之心,想方设法想要继续追求或者保有,所以才称之为五欲
。而意识在这同时,又能够了别五尘境上所显现的微细法尘,产生了对事物的种种认识
,以及得失、分别等等的境界差别;所以色、声、香、味、触、法等六种境界,又合称
为六尘。
一般凡夫众生因为不了解五欲六尘本自虚妄不实,而执著以为是真实接触到、得到
的境界,所以就不断想方设法想要去执取,甚至不择手段而去造作了种种的恶业。而佛
弟子在听闻四念处、四圣谛等基础佛法知见之后呢,知道执著五欲六尘就是在积集未来
生死轮转的苦因,所以应当要摄心内住,而远离五欲六尘的贪爱。有许多修行人因此就
远避到渺无人烟的荒山野地,有的人因为没有办法降伏男女欲... 阅读全帖
Z***T
发帖数: 727
13
来自主题: WaterWorld版 - 坐禅与养生
坐禅与养生
佛法(尤其是禅法)与养生有著十分密切的关系,这是佛教界的共识。
我国的禅法是由菩提达摩开创的。他创导的“二入四行”禅法,对养生有著直接的
指导意义。其中的“二入”,指的是。理入”(禅法的宗教理论)和“行入”(禅法的宗
教实践),其中的“四行”,指的是“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和“称法
行”。
“二入四行”的禅法,旨在去掉真如本性所蒙受的“客尘”,不使自己的认识有差
别之相,从而进入寂然清净的境界。
菩提达摩以后的禅宗,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见性成佛, 一脉相承。到了五
祖弘忍之后,中国禅分为南北二宗。因其皆渊源于。“东山法门”,所以宗旨、理论九
体一致,主要区别在于用以“安心”(明心见性)的方法(亦即修习、养生的方法)有“南
顿北渐”的不同。
以神秀为首的北宗,修习禅法继承了道信、弘忍的传统,坚持“一行三昧”的禅定
,以观想真如为修习的要旨以了知“一切诸佛法身与众生平等无二”为修习所追求的智
慧,以称念一佛名号为修习的门径。其“安心”见性的方法,有十六字要诀:“凝心入
定,住心看净,起心外照,摄心内证。”
所谓“一行三昧”,又称作“常坐三昧”,出于《文殊说般若... 阅读全帖
a*******g
发帖数: 867
14
发菩提心在佛教中是非常根本和重要的事情。很多部佛经都有专门的“发菩提心品”。
对于为什么要发菩提心,如何能发菩提心,作了详细的说明。
以下是《大方便佛报恩经》中的“发菩提心品”。这个比《庄严菩提心经》中讲得要好
懂一些。
《大方便佛报恩经》
http://www.qldzj.com.cn/htmljw/0427.htm
(失译人名出后汉录,乾隆大藏经,大乘单译部)
发菩提心品第四
尔时会中有一大菩萨摩诃萨。名曰喜王。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仰白如来
。而作是言。菩萨云何知恩报恩。
佛告喜王菩萨。善男子。谛听谛听。菩萨摩诃萨知恩者。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报恩者。亦当教一切众生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若发菩提心云何而发。菩萨因何事故。所以能发。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初发三菩提心时。立大誓愿作如是言。若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时。当大利益一切众生。要当安置一切众生大涅槃中。复当教化一切众生悉令具足般若
波罗蜜。是则名为自利。亦名利他。
是故初发菩提心者。则得名为菩提因缘。众生因缘。正义因缘。三十七助道法因缘。摄
取一切善法根本。是故菩萨名为大善。亦名一切众生善根。能破一切众生
f****2
发帖数: 311
15
阿弥陀佛!
第一、你问我涅槃以后,依谁为师;应依戒为师。
第三、你问我涅槃以后,恶人如何调伏,应默摈置之。
佛陀涅槃前遗训
佛陀不久进入了拘尸那迦罗城,吩咐阿难道:“你去为我在娑罗双树间敷座设床,头
在北面向西,我的教法最近可以北方宏传,未来也会盛行在西方。我于今夜将入涅槃。”
阿难和大家听了都流泪不止,后来大家商量光是这样啼哭没有甚么用,要紧的提出
有关如何使未来正法久住的问题来请示佛陀才是。经过商量以后,公推阿难请问佛陀道:
“佛陀!我们弟子大家禁不住伤感之情,有四个问题最后请示佛陀:
“第一、佛陀住世的时候,我们大家依佛陀为师,佛陀涅槃以后,我们依谁为师呢?
“第二、佛陀住世的时候,我们依佛陀安住,佛陀涅槃以后,我们依甚么而安住呢?
“第三、佛陀住世的时候,凶恶的人有佛陀调伏,佛陀涅槃以后,凶恶的人如何去
调伏呢?
“第四、佛陀住世时,佛陀的言教,大家易生信解,佛陀涅槃以后,经典的结集,
如何才能叫人起信呢?”
佛陀慈祥恺悌的回答道:
“阿难!你代表大家提出这四个问题来问我,确实非常重要。
“你们不要这么悲泣,要是...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1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坐禅与养生
坐禅与养生
佛法(尤其是禅法)与养生有著十分密切的关系,这是佛教界的共识。
我国的禅法是由菩提达摩开创的。他创导的“二入四行”禅法,对养生有著直接的
指导意义。其中的“二入”,指的是。理入”(禅法的宗教理论)和“行入”(禅法的宗
教实践),其中的“四行”,指的是“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和“称法
行”。
“二入四行”的禅法,旨在去掉真如本性所蒙受的“客尘”,不使自己的认识有差
别之相,从而进入寂然清净的境界。
菩提达摩以后的禅宗,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见性成佛, 一脉相承。到了五
祖弘忍之后,中国禅分为南北二宗。因其皆渊源于。“东山法门”,所以宗旨、理论九
体一致,主要区别在于用以“安心”(明心见性)的方法(亦即修习、养生的方法)有“南
顿北渐”的不同。
以神秀为首的北宗,修习禅法继承了道信、弘忍的传统,坚持“一行三昧”的禅定
,以观想真如为修习的要旨以了知“一切诸佛法身与众生平等无二”为修习所追求的智
慧,以称念一佛名号为修习的门径。其“安心”见性的方法,有十六字要诀:“凝心入
定,住心看净,起心外照,摄心内证。”
所谓“一行三昧”,又称作“常坐三昧”,出于《文殊说般若...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1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观音心咒转经轮功德
摘自《印光法师文钞》:
妙相庄严普摄庶类
悲心恻怛广度群萌

大士现千手眼遍提普照
众生当一心志归命投诚
“现今之世,危险之极,倘能至心常念佛号,兼念观音圣号,则必能逢凶化吉,遇难成
祥。肯息心阅文钞等,则亦可以备知修持之道矣。”
“昨接来书,不胜慨叹。既知其病,又知其药,不肯即服,又复问药,岂非无事生事。
至于念佛也好,念观音也好,何必多此一种闲计较。光以末劫苦重,观音悲深,故每令
人兼念,以期速获慈护也。然念佛亦非无感通,而念佛亦非不可兼念观音也。专兼均可
,佛亦曾令人念,故知了无妨碍也。若念弥陀求生西方,又念药师求生东方,则不可。
弥陀,观音,同是一事。而观音悲深愿重,故当兼念,以期速得感通也。所有闲议论,
均用不著。古人云,遵其所闻,行其所知,此二句,乃真实修持之龟鉴也。观音乃过去
古佛,为弥陀辅弼。念观音求生西方,亦可如愿,有何不可。念观音,地藏,弥陀等功
德之校量,乃令人发决定念佛心,不可有游移之念而已。若死执其语,不会其意,则成
佛怨矣。现在大家通在患难中,当为一切人说解除患难之法,唯有改过迁善,敦笃伦常
,至诚恳切,称念观音名号,为唯一无二之妙法。...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1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初果到初禅的发起
继续上一次的内容,来为各位讲说声闻道中二果与三果的修证。首先我们先来复习
一下,上一次所说的为什么众生沉沦在生死的大海之中,而不能解脱呢?因为众生有无
明,所谓的无明就是众生不了解三界五阴诸法都是无常、苦、空、非身、无我的,所以
众生会把五阴法当做是真实的、常住的、可乐的、值得追求的;这样的无明在解脱道来
说,就是会障碍众生出离三界不得解脱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为什么众生不能出离三
界呢?因为有这个无明(又叫作一念无明),众生在现前的一念当中,就已经被这个无
明所缠绕,所以就会一世又一世的轮回而不得出离。那么一念无明的内容又包括哪些呢
?一念无明包括了:见一处住地烦恼,欲界爱住地烦恼,色界爱住地烦恼,无色界爱住
地烦恼。其中无色界爱住地烦恼,又叫作有爱住地烦恼。简单的来说,就是众生爱乐于
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境界,被这个爱乐所绑住,所以就会在三界当中轮回;这三界住
地烦恼的背后,是因为有我见,也就是见一处住地烦恼(才会轮回生死不得解脱)。
比方说我爱这个东西,我讨厌那个境界;众生要产生喜爱或厌恶,它的先决条件,
就是必须要有“我”的存在;如果没有“我”,也就不会有这一些... 阅读全帖
d******y
发帖数: 3668
19
来自主题: _PathToTruth版 - 谁最近实修了
waichi said
是. 连刹那定, 也正恰恰只是摄心一境, 心完全于每一刹的一境, 只
不过, 心非为某刹的境之所好, 而致力去留住那境故成了 "功夫" 能
力.
==============
so your 反观 is the real 观 which leads to 明心——
坐修越多种有为法, "心" 越不易定, 亦越不易 "明".
"明心" 是指你坐中每刹当下的心, 不漏的见此心为
此有足够的 "明心".
见心在到处跑, 见心在修出入息时, 却闪去见明暗,
也是 "明心", "明心" 在于不漏的见 "心", 而不在于
失控, 亦非有能力控心为之 "明心".
在于不漏, 见而不漏即 "明心", 不漏但失控亦是 "明
心". "失控" 属其性中之一, "制心" 亦属其性中之一,
"明心见性" 重 "明心".

况,

发帖数: 1
20
7月24日电 综合消息,国新办今日就中国人民解放军建设发展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军
委、国防部就政治建军情况、军改、印军越界事件及朝鲜半岛等话题一一予以回应,并
在八一建军节前夕,介绍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建设发展有关情况。
国防部回应建军节是否阅兵:将适时发布相关信息
国防部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吴谦大校指出,对于建军期间有可能举办阅兵等
庆祝活动的传言,我们将适时发布相关信息。
国防部:强烈要求印方立即将越界的边防人员撤回
吴谦介绍,6月中旬,中方在洞朗地区道路施工时,遭到印军越线阻拦。洞朗地区
是中国领土,中方在自己领土上进行正常的修路活动,这是中国的主权行为,完全正当
合法。印方公然派军队越过双方承认的边界线进入中国境内,其行为严重损害中国主权
、严重违反了国际法基本准则。
我们强烈要求印方立即将越界的边防人员撤回边界线印方一侧,这是解决事态的前
提和基础。边境地区的和平安宁事关地区和平稳定,符合中印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
益。我们强烈敦促印方采取切实措施改正错误、停止挑衅,与中方相向而行,共同维护
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
吴谦称,在此,我想提醒印方,不要心存侥幸,不要抱着不切实际的... 阅读全帖
e*****s
发帖数: 7359
21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叫国务院国家诛心总局算了
妈的一群文盲,就会罗列名词,干脆再加上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微薄论坛社交网络及
广场言论管理局的了。草,不如叫脑管局。或者愚民局,诛心局简单明了些。
2013年3月10日,国务院将组建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根据3月10日披露的国务
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国务院将组建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促进新闻
出版广播影视业繁荣发展。方案提出,将新闻出版总署、广电总局的职责整合,组建国
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主要职责是,统筹规划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事业产业
发展,监督管理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机构和业务以及出版物、广播影视节目的内容和质量
,负责著作权管理等。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加挂国家版权局牌子。同时,不
再保留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这是新闻出版总署外景(3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陈树根 摄
s*********r
发帖数: 265
22
自驾2850英里,历经加州,内华达州,亚利桑那州和犹他州的6个国家公园和同样数目
的国家纪念地——狂野西部,心无疆,摄无限。
1.
Hoseshoe Bend 马蹄湾 @ Page, AZ
红色的岩壁在蓝色水面的投影,吸引着众多的漂流爱好者
2.
摄影师的浪漫
3.
有两种东西,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所唤起的那种越来越大的惊奇和敬畏
就会充溢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头顶上繁星密布的苍穹和我心中的道德律.
------康德
4.
日落后的Glen Canyon National Recreation Area @ Utah, 岩石呈现出特别的粉红色
5.
位于美国最大印第安人保留地 Navajo Nation的小镇Page与Page火力发电站
a***a
发帖数: 9
23
今人的文章,讲菩提心的很少。我看,这篇讲的是很实在的。WACHI兄说这文讲的空泛
,末学不敢苟同。
几位网友说看不懂或者太长,就斗胆点一下;评文章贵在点石成金,我来评就是点金成
铁了。
佛教,不管何宗何派,南传上座部还是藏传金刚乘,也离不开三主要道,即出离心,菩
提心和中道正见。从相上说,出离心可以说是前行,中道正见可以说是核心。这篇文章
起码指出三点:1)菩提心是可以含摄中道正见的(初发心即成正觉)
2)具体实施方法可以以华严经初发心功德品为指导原则
3)不应因怕“爱见”而舍“大悲”
我看这篇文章和越尘居士的“略说劝发菩提心”强调菩提心的重要性可以说是如出一辙
,但在具体操作的讲法上则各有千秋,而可以看出此文的作者在华严经上是花了很大功
夫的。
(小注:越尘居士的止、观、菩提心三篇文章,被网友们称作“麻叔老三篇”;对于指
导修学方向很值得借鉴。)
a*******g
发帖数: 867
24
念佛即禅观论
明·蕅益大师著
或问蕅益子曰:参禅、教观,与念佛法门,同耶异耶?
答曰:同异皆戏论也。即亦同亦异、非同非异,亦戏论也。以三种法门,无不离四
句故。若知一切法,无非即心自性,仍可四句而诠显之。何者?梵语禅那,此云静虑。
静即是定,虑即是慧;静即止,虑即观;静即寂,虑即照。是故定慧也、止观也、寂照
也,皆一体而异名也。或谓寂照约性,余二约修;止观约因,定慧约果,不过一往语耳。
夫吾人现前一念心性,虽昏迷倒惑,灵知终不可灭;虽流转纷扰,本体终未尝动。
此岂非寂照真源,止观血脉,定慧根据乎?究此现前一念心性,名为参禅。达此现前一
念心性,名为止观。思惟忆持此现前一念心性,名为念佛。盖念者始觉之智,佛者本觉
之理也。
就此念佛法门,有念自佛、他佛、自他佛之不同。若单念自佛,与参禅、止观全同
。若单念他佛,与参禅、止观,亦异亦同。若双念自他佛,与参禅、止观,非异非同。
夫念自佛者,是四念处观,所谓观身、观受、观心、观法。若一切法门,不为四念
处所摄,即外道法。故知与禅观同也。
夫念他佛者,或念相好、或法门、或实相,或不能作此三种念者,则但持名号。若
念相好,一往似与禅观异。然必止息异
s********h
发帖数: 938
2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五个包子分享一个修行方法
好吧:)
听说心外求法不对,就有要心内求法的想法。但心内在哪里呢?
在身体里吗?身体里的心是肉心,里面又怎么会有法?
所以呢?外不是外,内也不是内。
外转,大略地说,就是一个物象相加,迁流动转的方向;所谓的内,也只是一个方向:
就是常见常识常知的反方向。这个方向也是相对的:要向内,不必倒转心知而逆行,甚
至不能倒心知而行。因为在没有进入心知内部以前,任何想倒或者想正的意识都只是流
转的表现。
内转,内观,返照,等等,它的目的不是要人真的通过这种返的努力实现内转。而是通
过功夫来增加定力,定力增加,则不随顺外相的迁转。不随外相迁转,它的方向性慢慢
地就会消失(相对论嘛,不随就是返啦)。没有方向性,就会当处发生,随处灭尽。其
妙觉明体的本来光明,就会显现出来。
大学之道提供的基本思路是:摄心不随相转,是为知止,知止则心定,心定则相静,相
静则心安,心安则独立觉照,是为虑,独立觉照则如实反映心物关系,是为得。
能做到这一步,不得了啦。
x******i
发帖数: 14369
2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为什么要学《般若摄颂》
大小乘的关键区别就是是否以菩提心摄持,很多南传的僧人具有菩提心的,以自利利他
为宗旨,所以小乘不等于南传。
G**W
发帖数: 1865
27
农历七月十五, 盂兰盆法会的由来
农历七月十五,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寺庙都在举办盂兰盆会,僧俗四众丶善男信女
,为了报答累世父母的养育之恩,向十方僧众陈设供养,凭仗十方僧众的威神之力,加
被父母脱离苦难丶获得安乐。
盂兰是梵语,翻成“救倒悬”。三恶趣的痛苦无法描述,只能以倒悬作比喻。(倒
悬:头向下吊着。)盆是盛食物的清净容器,一切碗钵都称为盆。盂兰盆,就是用种种
干净的碗钵盛种种净洁美食,供养十方僧众,能救累世父母犹如倒悬之苦。倒悬是所救
,盆是能救,能所合起来,叫做盂兰盆,就是“救倒悬盆”的意思。
这源於《盂兰盆经》目连救母的典故。
一天,大目犍连尊者刚刚获得六种神通,迫切地想救度父母,以报乳哺之恩。他立
即以天眼观察三界,寻找父母的生处。
他看见母亲生在饿鬼道里,得不到饮食,长年饥饿,皮与骨头连在一起。
孝子目连见母亲饥饿痛苦,悲哀难忍,就立即用钵盛满了饭,入到饿鬼道里送给母
亲吃。
目连母亲一拿到钵饭,就马上用左手遮住钵盂,右手把饭抓成团,还没等饭进口,
就已经化成火红的热炭,没办法吃到嘴里。
尊者看见母亲业力太重,食物还没进口就变成了火炭。虽然他神通广大能震动世界
丶回转日月,...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2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未到地定
回到于未到地定,举例来说,您依于无相忆佛、念佛、拜佛,您从一开始的妄念纷
飞,没有办法把您的注意力集中在这忆佛念上,慢慢地能够收摄心神,慢慢地依于无相
拜佛忆佛十个次第的一个施设,终于能够摄心了,能够让这一个忆佛念慢慢地生起了,
能够所谓的慢慢的净念相继了。一开始可能要妄想纷飞、想东想西,可能要一分钟、两
分钟,离开忆佛念了才想到:我现在在拜佛、忆佛;终于回到忆佛念。慢慢地,可能定
力慢慢的成就之后,可能只要几秒钟,马上就想到了我现在在拜佛,这个我刚刚的妄想
不是忆佛念,我要回到忆佛念。这样一个作意、这样一个心志的、心识的制约成就之后
,你的定力一定会越来越增强,乃至于到了最后,定力已经生起了之后,一拜之间自然
就能够五分钟、十分钟妄念都不会生起。
a**u
发帖数: 8107
2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SeeU, 问你个经典问题
☆─────────────────────────────────────☆
bigbowl (Big Bowl) 于 (Sun Oct 24 21:56:33 2010, 美东) 提到:
持咒究竟是长福德还是在用福德?长功德还是耗功德?
有人说是跟佛菩萨的心连起来,你信吗? 佛涅磐了还能联系到? 比较不明白。
☆─────────────────────────────────────☆
SeeU (See you) 于 (Sun Oct 24 23:28:51 2010, 美东) 提到:
持咒主要是密乘修行的一种方式,以咒摄心修定,修定能增长功\德。
咒语很多是佛菩萨的名号或功\德。持咒人了解咒义,则持咒时多少与佛菩萨的心相应。
大乘相信佛入涅盘还有三身,与原始佛法的观点不同。
持咒是婆罗门教固有的修法,原始佛法是反对持咒的。原始佛法与持咒最接近的修法,是忆念佛陀的十个名号,能增长信心功\德,也是修定的一个方法。并没有神秘的地方,也不靠佛的加持。
我自己不持咒。

☆─────────────────────────────────────☆
purit... 阅读全帖
x******i
发帖数: 14369
3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为什么要学《般若摄颂》
《入菩萨行论》里讲的菩提心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个是缘大众之悲心,一个是缘究竟
之佛果。大多数人理解大乘的菩提心是名相上的,菩提心的修法藏传佛教里讲述得最为
清晰,次第分明,通过修四无量心,自他平等,自他交换等一步一步往上修。
修菩提心能彻底对治我执,也能毁掉诸多罪业。所以在大圆满法教中,菩提心实际上是
指觉醒之心的本觉,最初状态,也就是我们心的觉醒状态。
当然您说的菩提心的定义也是对的,菩提心是为了一切众生而证悟成佛的愿心。但是不
是口头说说而已,要实修,按次第,一步一步证得的。
宁玛派九乘里,声闻,缘觉属于小乘,所以金刚乘是以小乘为基础的,通称为“基础乘
”,以此基础上再有大乘金刚乘的,所以小乘的禅修经验构成九乘的基础,非常重要。
B**M
发帖数: 74
31
盖以众生妄心,念念相续,如急流水,从未暂息。今若勉强按捺,粗念虽得稍息,细念
从未暂止。行人倘若错认,便云相应,实大谬误。于是大悲慈父,兴无缘之慈,垂兹奇
妙方便法门,指方立相,摄心专注。即此妄心,持佛名号,念一佛名,换除百千万亿妄
想杂念。念得纯熟,乃忘能所。心无所住,佛号分明。暗合道妙,便契《金刚般若经》
无住生心之妙谛。夫众生之生灭心,处处能缘,独不能缘于般若。须位登别教地上之菩
萨,方能契入,于无住时即生心,于生心时即无住。其余地前诸贤,仍是打成两截,一
时生心,另一时无住,可见凡夫绝分。今此净土法门,教众生持名念佛,令众生即念离
念,潜通佛智,暗合道妙,巧入无念,即凡成圣。
S*****T
发帖数: 251
32
47楼
“不用太惊慌,出了什么事情,给为师细细说来。” 韩立睁开了双目,一丝讶sè闪过
的说道。
万宝大会纵然人妖两族混杂,但若说众目睽睽之下出什么事情,还真是少见之极
的。
“师傅。我和师弟原本已经找到了师傅想要找的那位妖族前辈,但是在返回的途
中,走过一处偏僻角落时,突然碰见一个妇人,那妇人只是打量了器灵子师弟两眼,竟
突然使出一阵怪风,将师弟凭空掳走了。”海大少见韩立这般镇定模样,倒也冷静了下
来,急忙恭敬的说道。
“那妇人生的什么模样,可有什么特征?”这一下,韩立真有些意外了,目中寒
光一闪的问道。
“那妇人又高又瘦,是个头发奇长的老抠,对了,额头上还生有一颗很大的青痣
,身上散发一股阴沉的气息,非常可怖的样子。对了,这个妇人在临走时还打了我一掌
,让我当场昏了过去。后来被路过的另外一批修士救醒后,徒儿才能赶来向师父求救的
。”海大少大为愤恨的说道。
“还打了你一掌?你近前过来,让为师看一看。”韩立听了却心中一动,冲海大
少招手的说道。
“遵命!”海大少闻言,心中一惊,但没有二话的立刻上前几步。
“果然如此!... 阅读全帖
d******y
发帖数: 3668
33
心中心密法灌顶开示
无论儒释道各家教意,根本总在摄心,儒家但求功名,释子但求福报,道派徒练精
气,都不知归宗。宗者,忠也,中心也,尽其己也,尽己而后可以为人。下手第一求降
伏其心。所谓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但有三问,曰何者为心,曰以何降伏,曰如何降伏。
爰有三答,曰集起者为心,曰以心降心,曰如是降伏。总是用个复字功夫,使之回复到
本来地,明见本来清净性,自然降伏。然此理论,非事功也。人人说得,人人不肯做。
人每以为明了此理即得,又曰明师一点即成,不用别的法子,谈何容易。佛言理属顿悟
,事属渐除,为有多生习气在,所以理悟的人或有,实证的人太少,悟前悟后,同有个
如丧考妣,理事二障,均得打净。如双轮并进,缺一不可。理以辅事,事以证理,到一
切无碍时,才至无学位。
性固是不动不变,不生灭,不污染,但能生万法,起诸妙用,是名心用,乃一时之
幻影,所谓不变而能随缘者也。心本如水之流通无著,无可不可,惟住着不得,水住不
流,便成腐水,血止不流,便成腐毒,心住于物,便成执妄,要无所住而活泼泼地,起
诸妙用,这是一心的相貌,名曰真心。以由真如性体中流出,故曰真。一心者,无著无
住之心也。虽起万千变化,本体
w****g
发帖数: 570
3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宗门往事 ZZ
第八章 四宗并立
六祖经营岭南,永嘉回到浙南,怀让祖师和青原祖师挺进湖南、江西,此时南宗顿
法主要在长江以南弘化。
与此同时,牛头宗据守江东,西宗留驻巴山蜀水,北宗在广袤的北方占据统治地位
,更为重要的是在政治文化中心长安和洛阳得到当时君臣的拥护。
这时正好处于大唐的黄金时期——开元盛世(公元713-755年),禅门四宗呈现良
好的发展势头。
01 北宗最为强势
神秀大师法嗣19人,其中四大弟子分别为洛阳嵩山普寂禅师、长安兰山义福禅师、
洛阳嵩山敬贤禅师和西安蓝田惠福禅师,特别是大弟子普寂禅师受到了国家级待遇和无
上尊崇。
普寂禅师651年出生,山西河东人,少小出家。
您有没有发现:大祖师几乎全是童贞出家,比如四祖14岁开悟,五祖12岁出家,六
祖24岁悟道,怀让15岁出家,行思幼年出家,神秀四大弟子全都少小出家,还有马祖、
石头……不胜枚举,这说明什么?
普寂到湖北当阳县玉泉寺拜神秀为师,亲近六年。神秀大师非常器重他,将浑身本
领悉数传授,并且向武则天郑重推荐。唐中宗时代,神秀已经百岁高龄了,皇帝特令普
寂替代本师统... 阅读全帖
w****g
发帖数: 570
3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宗门往事 ZZ
第八章 四宗并立
六祖经营岭南,永嘉回到浙南,怀让祖师和青原祖师挺进湖南、江西,此时南宗顿
法主要在长江以南弘化。
与此同时,牛头宗据守江东,西宗留驻巴山蜀水,北宗在广袤的北方占据统治地位
,更为重要的是在政治文化中心长安和洛阳得到当时君臣的拥护。
这时正好处于大唐的黄金时期——开元盛世(公元713-755年),禅门四宗呈现良
好的发展势头。
01 北宗最为强势
神秀大师法嗣19人,其中四大弟子分别为洛阳嵩山普寂禅师、长安兰山义福禅师、
洛阳嵩山敬贤禅师和西安蓝田惠福禅师,特别是大弟子普寂禅师受到了国家级待遇和无
上尊崇。
普寂禅师651年出生,山西河东人,少小出家。
您有没有发现:大祖师几乎全是童贞出家,比如四祖14岁开悟,五祖12岁出家,六
祖24岁悟道,怀让15岁出家,行思幼年出家,神秀四大弟子全都少小出家,还有马祖、
石头……不胜枚举,这说明什么?
普寂到湖北当阳县玉泉寺拜神秀为师,亲近六年。神秀大师非常器重他,将浑身本
领悉数传授,并且向武则天郑重推荐。唐中宗时代,神秀已经百岁高龄了,皇帝特令普
寂替代本师统... 阅读全帖
R***o
发帖数: 308
36
2。续住心
初习定者,虽然将心收摄于所缘对象...
3。安住心
此时,心已较习惯安住于所缘对象...
4。近住心
心已能安住于所缘对象...
请教, 这里所缘对象指的是什么?
t******g
发帖数: 17520
3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法中“空”的含义
空性的诚实
[作者]坦尼沙罗尊者
[中译]良稹
The Integrity of Emptiness
by Ven. Thanissaro Bhikkhu
原文版权所有 © 2006 坦尼沙罗比丘。免费发行。本文允许在任何媒体再版、重
排、重印、印发。然而,作者希望任何再版与分发以对公众免费与无限制的形式进行,
译文与转载也要求表明作者原衷。
中译版权所有 © 2007 良稹,http://www.theravadacn.org , 流通条件如上。转载时请包括本站连接,并登载本版权声明。
以佛陀教言之精深,对于评估智慧却有一则简单的测试。他说,有些事你虽不
乐为,但知其将引生乐果,有些事你虽好为,但知其将造就苦果; 在多大程度上你能使
自己行前者而避后者,便决定了你的智慧程度[1]。
这项智慧的评估准则,来自于佛陀的一则洞见,即: 有动机的行动[业]在塑造
我们的悲喜痛乐等体验上,起着根本的作用。既然行动如此重要,又备受误导,智慧在
促行真善之业时,必须机智有方,巧胜短视偏见,趋向持久之乐。
由于佛陀从业果角度审视一切...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38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中华历史剪影:少林寺之源远流长
关于《共话达摩》的一点看法 zt
-定慧
达摩大师与少林武术毫无关系,(一)达摩大师不是少林寺的常住,只在少林寺旁边的
山洞闭关修行,与少林寺无传法的关系。(二)达摩大师对他的弟子都未传授武术,再
说达摩大师传法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既然如此,他怎么可能将武术传授给与他毫无
关系的外人呢?(三)历史资料表述的只是达摩祖师极深的禅定,并未表述过达摩祖师
的武功。(四)少林寺的武术很可能是少林寺主持慧光法师发展起来的,因为慧光法师
本身是武术家。其三;达摩祖师传授的是大乘佛教顿悟法门。达摩四行观中教导后人的
是“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寂然无为”,提倡的四行观是“报冤行,甘心甘
受无冤诉,随缘性,无所求行,称法行”。达摩血脉论中教导的是“以心传心,心即是
佛”“见性成佛”。达摩悟性论中教导的是“以寂灭为体,以离相为宗”“离一切诸相
即名诸佛”“不忆一切法乃名为禅定”“离诸动定名大坐禅”“不见一切法乃名得,身
灭道成”。达摩破相论中教导我们要“了心修道,摄心内照”。
从以上种种教导中表明:一,达摩祖师传授的是心法,是出世间法,是无为法,而武术
是世间法,是有为法。二,武术本身就带有一种... 阅读全帖
k******e
发帖数: 26
3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菩提道次第心论--能海上师集
菩提道次第心论
宗喀巴大师造论
能海上师集
菩提道次第心论目录
  集此菩提道次第心论之意思
一、为自诵习。思惟记忆,成就正念故。
二、为怖畏广论大文难通达者,作桥船以通达广论故。
三、为学习广论以后,能得摄持要点,正入修行故。
四、初未进入大般若宗道之人,于短少时分得悉般若大经六百卷
入道之门路故。
五、久修之人,没于沈怠深坑,想修无法自振,失修行动力者为
作激励鞭策故。
六、世情慌乱,虽忻乐佛法无暇学修之人,备书案头,随得一句
一偈,亦得处世活人,暗夜之大明炬故。
目 录
科判表--------------一一
卷一----------------二
卷二---------------四一
卷三---------------七七
菩提道次第心论科判
菩提道次第心论科判表(大科分二)
甲一、依那兰陀寺有三种清净门(分三)
乙一、轨范师语说清净
乙二、学子相续清净
乙三、所说正法清净
甲二、依本论引导诠释方法(分四)
乙一、开示造论者之殊胜功德及事业
乙二、开示本论中法义殊胜(分四)
丙一、通达一切经教无违
b**d
发帖数: 7644
40
有分识依靠什么存在? 是物质还是能量?
即使是一个过程吧,据俺所知,所有的过程都involve either 物质,or 能量。

anga),当六识不起时就只有有分识。
心生起(89种),最后经过「速行心」或「彼所缘心」回到有分。心路过程不断生起,
使人误以为心是某个东西。
用有分识作为理由。主要不同在北传的阿赖耶识有摄持种子的功\能,依阿赖耶识成立
三自性,有分识没有这些功\能。虽然南传也说业力是「彼所缘心」的功\能,不过不用
唯识的薰习种子说法。
z**n
发帖数: 22303
4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电影"达摩祖师传"
你误会我的意思了,就算是古代的少林寺,很可能和达摩也没有关系:
达摩祖师传授武术给弟子了吗?——关于《共话达摩》的一点看法zt
文 / 定慧
在《禅文化周刊》第二期《共话达摩》,关于XX先生撰写达摩传记一事,作为三宝弟子
,有义务谈点不成熟的看法。印度XX先生提到“菩提达摩将武术教会给他的弟子”的说
法没有任何根据,完全是一种推测。在辩论中某些人提到“中华武术源于印度武术”的
提法更是错误。
其一;达摩大师的历史资料在印度没有任何记载,印度XX先生对达摩大师毫无了解,他
自己也讲“对菩提达摩的族属以及与印度武术的联系只是一种推测”。试问作为一个对
对方毫无了解的人,怎么有可能写好他的传记?假设和推测怎能代表传记。
其二;达摩大师与少林武术毫无关系,(一)达摩大师不是少林寺的常住,只在少林寺
旁边的山洞闭关修行,与少林寺无传法的关系。(二)达摩大师对他的弟子都未传授武
术,再说达摩大师传法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既然如此,他怎么可能将武术传授给与
他毫无关系的外人呢?(三)历史资料表述的只是达摩祖师极深的禅定,并未表述过达
摩祖师的武功。(四)少林寺的武术很可能是少林寺主持慧光法师发展起来...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4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对制嗔心和心念住的个人体会
我的建议,是查觉“贪心"、"慢心"时标记“贪心"、"慢心",不是都标记为“烦恼”。
因为“贪心"、"慢心"是不同的,都标记为“烦恼”会混淆它们之间的区别,也无法明
查一个烦恼引起另一个烦恼。如果不知道是什么时(这很正常),就先暂时标记为”烦
恼”。
要明辨自己心里生起的烦恼,可以学习<摄阿毗达摩义论>中的法相-心、心所的特性
。下次生起时就能分辨。
G**W
发帖数: 1865
4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阿含聖教中和阿賴耶識的連緊
阿含聖教中和阿賴耶識的連緊,
以下两篇阿含经文来说明 :
『破斥唯识
我是这么听说的:
有一次,佛陀于舍卫城游化,住在祇树给孤独园里。那时,嗏帝比丘生起了邪见,他说
:「我知道世尊开示的法义,就是在生死轮回中流转的是同一个识 。」比丘们知道了
,就去嗏帝比丘那里,问道:「嗏帝!你真的说过这样的话吗?」嗏帝比丘回答说:「
各位贤者,正是如此!我知道世尊开示的法义,就是在生死轮回中流转的是同一个识。」
当时,比丘们就诃责嗏帝比丘说:「你不要这么说!不可诬陷世尊!不可诽谤世尊!这
种行为是很不善的。世尊并不曾开示这样的法义。嗏帝!识由于因缘而生起。世尊曾多
方借喻,解说识乃基于特定的因缘而生起;若赖以生起的因缘消灭,识也会随之灭去。
嗏帝!你应该赶快捨弃你那种邪见才是。」...........,
佛陀就问道:「嗏帝!你可曾宣称如来一向开示的法义就是在生死轮回中流转的是同一
个识?」嗏帝比丘回答说:「世尊!我确实知道您是这么教导我们的:在生死轮回中流
转的是同一个识。」佛陀接著问道:「嗏帝,你说的识是甚么呢?」嗏帝比丘回答说:
「世尊!我说的识就是吾人一切动静语默,乃至起心动念的主宰;不论投生... 阅读全帖
s*******1
发帖数: 191
44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78ac9c01016udb.html
现在咱们再讲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在世间啊,有很多练习功法的,包括在佛教里面,很
多人去打禅修行中出现一些附体。这个附体这个东西是怎么来的呢?附体,最根本的原
因,是因为人的心不正。
人在修行者过程当中,没有真理正法的指导,不知道心内去求法,将幻灭当中欲望
和观念形成的自己当成了自己,随着这个自己的妄念、欲望去向外贪求,就会引来另外
空间里面万有万法当中这些……在三界内这种情况比较容易发生的。
它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整个宇宙万有之内一切的事物都是因缘和合形成的;第二
个,宇宙的一切,全部是你的识性妄想形成的。这两样东西就确定了一个结果:你的未
来是靠自己;你的未来的去处,全靠你自己的选择。有真法的标准在,还要看你对真法
的认识,是否能够用真法的次第和标准、空性的标准去舍弃、代替你人性的虚妄,直至
代替你这个识性的实质,直到最后一步,用舍弃一切的这种精进勇猛去取代你的觉性。
这就决定了你的生命的未来,全部掌握在你自己主观意识对于真理的态度上面,因为你
的主观意识直接连带着... 阅读全帖
W*********E
发帖数: 197
4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问题:人死了还剩下什么?
阿含聖教中和阿賴耶識的連緊,
以下两篇阿含经文来说明 :
『破斥唯识
我是这么听说的:
有一次,佛陀于舍卫城游化,住在祇树给孤独园里。那时,嗏帝比丘生起了邪见,他说
:「我知道世尊开示的法义,就是在生死轮回中流转的是同一个识 。」比丘们知道了
,就去嗏帝比丘那里,问道:「嗏帝!你真的说过这样的话吗?」嗏帝比丘回答说:「
各位贤者,正是如此!我知道世尊开示的法义,就是在生死轮回中流转的是同一个识
。」
当时,比丘们就诃责嗏帝比丘说:「你不要这么说!不可诬陷世尊!不可诽谤世尊!这
种行为是很不善的。世尊并不曾开示这样的法义。嗏帝!识由于因缘而生起。世尊曾多
方借喻,解说识乃基于特定的因缘而生起;若赖以生起的因缘消灭,识也会随之灭去。
嗏帝!你应该赶快捨弃你那种邪见才是。」...........,
佛陀就问道:「嗏帝!你可曾宣称如来一向开示的法义就是在生死轮回中流转的是同一
个识?」嗏帝比丘回答说:「世尊!我确实知道您是这么教导我们的:在生死轮回中流
转的是同一个识。」佛陀接著问道:「嗏帝,你说的识是甚么呢?」嗏帝比丘回答说:
「世尊!我说的识就是吾人一切动静语默,乃至起心动念的主宰;不论投...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46
以下 ZT
慈济功德会於佛法上的几点缺失
《瑜伽师地论》中这麽开示 :「持戒所成的善法大於布施」,而「修行所成的善法又大
於持戒!」
那葛格我刚好想到最近慈济的问题,因此藉此引用 弥勒菩萨的开示希望能利益大众。
《瑜伽师地论》有一百卷,是 弥勒菩萨所说的法,是唐朝时的玄奘菩萨到印度取经时
,带回来翻译的重要论典之一。
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卷66中说:「又诸善法,若施所成,於戒丶於修自性是劣。
若戒所成,於施所成自性是胜,於修所成自性是劣;若修所成所有善法,於施於戒自性
皆胜。当知是名由自性故,善法强盛。」(CBETA, T30, no. 1579, p. 667, c29-p.
668, a4)
白话翻译如下,弥勒菩萨说:「另外诸多善法中,如果是布施所成就的善法,那它的自
性是比持戒或修行(所成的善法)还要下劣的。若是持戒所成的善法,它的自性是比布施
所成的善法还要殊胜的,但(持戒的善法)又是比修行(所成就善法)之自性还下劣。那如
果是修行所成就的所有善法,与布施和持戒相比,(修行所成的善法)它的自性是最殊胜
的。因此我们应当知道这就叫做由自性的缘故,而了知善法强盛。」
弥勒菩萨这...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47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鬼谷子七十二术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neohorizon (horizon), 信区: Wisdom
标 题: 鬼谷子七十二术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Oct 13 13:00:32 2015, 美东)
鬼谷子七十二术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变生于事、事生谋、谋生计、计生议、议生说、说生进、进生
退、退生制,因以于制事”。
第一计阳谋阴谋
鬼谷子曰:“智略计谋,各有形容,或圆或方,或阴或阳,圣人谋之于阴故曰‘神’,
成之于阳故曰‘明’,所谓主事成者,积德也。”
计谋,有阴谋和阳谋之别,在任何情况下,人们都不可轻视对方,因为事件、环境、情
报都有假的。所以圣人应该高深莫测。鬼谷子所谓“阴”,是谋之于阴成之于阳。
第二计 扭转乾坤
鬼谷子曰:“故静固志意,神归其舍,则威覆盛矣,威覆盛,则内实坚,内实坚,则莫
当。”
鬼谷子认为,当形势对我们不利时,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地涵养自己的精神力量,因为只
有自己的精神力量强大了,才可以扭转乾坤。
第三计 各个击破
鬼谷子曰:“分威法伏熊,分威者,神之覆也。”
鬼谷子认为:要想使对方的威势分散,我们必须效法伏熊,伺机... 阅读全帖
b**********d
发帖数: 621
48
来自主题: paladin版 - 原创 麟凤龟龙 序言
麟凤龟龙 第八十五回
月儿疑他不怀好意,急道:“你再胡说,我就不理你了!”阿燕笑道:“好,
好,不过若不是月儿依偎之效,那又是什么效呢?”月儿道:“那温泉……冰泉水的疗
效还在啊。”
阿燕心头一动,看了看那已成为冰泉的温泉,又回头看了看自己的伤,忽然一
把抱过月儿,紧贴自己。月儿大羞,正要啐他,却见阿燕一本正经地道:“不对,是你
的羽毛上的眼睛。我一离它们近些,伤就象好了不少。”
月儿本要骂他,但见他神色并无调笑之意,便也顺着他的目光看下去,果见自
己羽毛所至之处,肌肤愈合之速,几乎都能看得见,惊叹之余,也觉自己似也有些头晕
。阿燕也发觉了,连忙放开她,月儿才又平静了些。
阿燕皱眉道:“莫非你为我疗伤,也会损耗心神?还是先不要那么急的好。”
月儿垂头道:“你以后……不要这么紧地搂着人家就好了。”
阿燕笑道:“从今以后,打架也得带着老婆了。”月儿羞道:“胡说!谁是你
老婆了?”阿燕虽明知她是说笑,还是心头一慌,急道:“你……”
月儿见他急成这样,知他爱己已极,心下欢喜,垂头道:“... 阅读全帖
b**********d
发帖数: 621
49
来自主题: Prose版 - 原创 麟凤龟龙 序言 (转载)
麟凤龟龙 第八十五回
月儿疑他不怀好意,急道:“你再胡说,我就不理你了!”阿燕笑道:“好,
好,不过若不是月儿依偎之效,那又是什么效呢?”月儿道:“那温泉……冰泉水的疗
效还在啊。”
阿燕心头一动,看了看那已成为冰泉的温泉,又回头看了看自己的伤,忽然一
把抱过月儿,紧贴自己。月儿大羞,正要啐他,却见阿燕一本正经地道:“不对,是你
的羽毛上的眼睛。我一离它们近些,伤就象好了不少。”
月儿本要骂他,但见他神色并无调笑之意,便也顺着他的目光看下去,果见自
己羽毛所至之处,肌肤愈合之速,几乎都能看得见,惊叹之余,也觉自己似也有些头晕
。阿燕也发觉了,连忙放开她,月儿才又平静了些。
阿燕皱眉道:“莫非你为我疗伤,也会损耗心神?还是先不要那么急的好。”
月儿垂头道:“你以后……不要这么紧地搂着人家就好了。”
阿燕笑道:“从今以后,打架也得带着老婆了。”月儿羞道:“胡说!谁是你
老婆了?”阿燕虽明知她是说笑,还是心头一慌,急道:“你……”
月儿见他急成这样,知他爱己已极,心下欢喜,垂头道:“... 阅读全帖
j*******1
发帖数: 182
5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一日不起烦恼便是修行
修行的方法,是勤修戒定慧三学:修行的目标,是熄灭贪嗔痴烦恼。因此,若能做到烦
恼不生起,便不用著意于修行的细节,这种以目标为本而提倡“一日不起烦恼,便是修
行的见解,本来是合理的:然而若错解烦恼的定义,则会衍生流弊。
有一个譬喻,说把欢乐带给他人,就像向人洒香水,自己也会沾上一身香气,让自己生
活在愉快的氛围之中,所以弥勒菩萨亦以大慈兴乐作为其修行法门。然而,有一种狭隘
的看法,认为能不动嗔念、保持心境愉快,就等于不起烦恼、就不用修戒定慧,却是一
种谬误。
诚然,若动念起嗔心,是烦恼的表现:如能为周遭的人营造愉快的环境,则是一种功德
。可是,这种看法只讲求不起嗔烦恼,而忽略了贪、痴烦恼。若只需心境愉快、嗔心不
起便算是修行,则悉达多太子在宫廷中已过着这样的生活,何需舍弃王位、过六年的苦
行生活呢!
在佛世时,有一种思想,不相信有来世,认为人只有一生,应尽量的享受,才不枉此生
,佛陀指出这种想法没有考虑因果业力,是一种断见。所以“一日不起烦恼,便是修行
”,不单指嗔烦恼,还包括不起贪烦恼和痴烦恼。如果放纵自己的行为,只求一己的顺
心而任意行事,甚至引导他人过放逸生活,还以为这样就是不起烦...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