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摄心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b*****n
发帖数: 662
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转)心经略说
心经略说
http://bookgb.bfnn.org/books/0095.htm
黄念祖老居士主讲
以一九八七年于美国维州莲华精舍录音为基础
心经两种形式
玄奘大师承受本经的殊胜因缘
经题
经文
《心经》是一切众生出苦慈航
一、心经两种形式
在我国广泛流传家喻户晓的《心经》,是唐代大德玄奘法师的译本。它的格式不同于其
它经典,它前面没有如是我闻这一段证信的序分,结尾也没有大家欢喜,信受奉行,作
礼而去之类的流通分。秦代罗什大师所译也与此相同,但其它多种古译(到清季共有七
种)以及在西藏的藏文心经,则仍和其它经典一样,包括了首尾这两部份,玄奘、罗什
两大师译本的不同,乃由于他们的简化,心经正宗分(即常见的心经)只二百多字,首
尾两部份所占的百分比数过大,为了重点突出,故删除未译。
现在把玄奘大师没有译出的部份,简单介绍于下:
甲、序分(证明分),‘如是我闻。一时婆伽梵在王舍城灵鹫山与大比丘众及大菩萨众
俱,尔时婆伽梵入深明法门三昧,是时复有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观照般若波罗蜜多深妙
之行,照见五蕴皆自性空,尔时寿命具足舍利子承佛威力自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
佛的聚会在王舍城灵鹫山,很多...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止观--维基百科
止观,佛教術語,奢摩他與毗婆舍那的合稱,是修行禪那的兩大方法。汉传佛教中,天
台宗特別重視這個法门
目录
* 1 概念
* 2 止观十门
* 3 十乘观法
* 4 止观方法
* 5 止观舍
* 6 修止观意义
* 7 参考文献
概念
止与观,止是止息一切妄念,观是观察一切真理。止属于定,观属于慧,止观就是指定
慧双修。[1]止息一切外境与妄念,而专注于特定对象,并生起正智慧以观一对象。又
作寂照、明静。
止如明镜止水,观如明镜中水影现万象,止与观,实一体而不二。故称“止观不二”[2
]。
止观十门
止观十门,又称十乘观法,十法而成止观。[3]
* 心行称理摄散名止。
* 止不滞寂,不碍观事。
* 由理事交彻而必俱遂使止观无碍而双运。
* 理事形夺而俱尽,故止观两亡而绝寄。
* 绝理事无碍之境,与泯止观无碍之心,二而不二,故不碍心境而一味,不二而二
,故不碍一味而心境。
* 由即理之事摄一切法故,即止之观,亦见一切。
* 由此事即是彼事故,今止观见此心即是彼心。
* 由... 阅读全帖
p******1
发帖数: 177
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为什么要学《般若摄颂》
索达吉堪布 传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本来今天(2008 年12 月6 号)准备给大家讲《般若摄颂》,但因法本还没有到,所以
先讲本
经和般若的功德及重要性。
在座的道友都知道,佛经有佛陀身、语、意、功德、事业加持,及佛陀开许结集与亲口
宣说七类,而《般若摄颂》乃释迦牟尼佛亲口宣说,在显宗的经典中它异常珍贵。在藏
传佛教中,大家都很重视《般若摄颂》,有许多老修行人都把它与《文殊真实名经》和
《普贤行愿品》列为日常课诵,而且法本也经常不离身体。但现在部分年轻修行人好像
并没这么重视,当然也有一部分非常重视,在学院中就有很多法师经常讲《般若摄颂》
的课。可能这与法王的传承有关,因为法王如意宝以前不但讲过《般若摄颂释》1,还
讲过《般若摄颂》的颂词,而且他老人家也日日念诵这部经典。前一段时间,我就用法
王如意宝一辈子念诵的《般若摄颂》给大家作了加持。另外,通过这次翻译《般若摄颂
释》,我对本经的信心又增上了许多,相信大家在学习之后,也一定能对本...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禅定与静虑之异同?
学佛人立誓修学佛菩提道,就要行菩萨道;而行菩萨道所应当修学的内容是什么?
譬如说在《解深密经》当中,观自在菩萨向 佛请问:【“世尊!是诸菩萨,凡有几种
所应学事?”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菩萨学事略有六种:所谓布施、持戒、忍
辱、精进、静虑、慧到彼岸。”】(《解深密经》卷4)这布施、持戒、忍辱、精进、
静虑以及智慧六种菩萨所应学事,是菩萨六度,或者称为六波罗蜜或六波罗蜜多。波罗
是彼岸,蜜或蜜多就是到,合起来波罗蜜或波罗蜜多就是到彼岸的意思。而度,则是解
脱系缚的意思。因为菩萨就是要借著这六种修学,而能够解脱生死轮回的烦恼系缚度到
彼岸,所以称为六度—六波罗蜜。或许您已经注意到,一般我们讲六度波罗蜜,不是布
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以及般若吗?般若就是实相智慧,简称为智慧,这可以理
解;可是《解深密经》中为什么要把“禅定”改为“静虑”呢?其实如果去阅读 玄奘
菩萨翻译的经论,除了《解深密经》之外,像六百卷的《大般若经》以及一百卷的《瑜
伽师地论》,也都是以静虑来称菩萨六度波罗蜜中的第五度,就是一般所称的禅定波罗
蜜。那么“静虑”和修证四禅八定的“禅定”,究竟是同还是异呢?... 阅读全帖
a**u
发帖数: 8107
5
☆─────────────────────────────────────☆
advancing (摧邪显正) 于 (Fri Jun 13 02:49:05 2008) 提到:
特别说明:此段楞严经与GYFM无任何关系,该FM只是借用了GY的名字,混淆视听。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唐天竺沙门般刺蜜帝译)
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
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
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
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
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世尊,由我供养观音如来,蒙彼如来授我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与佛如来同慈
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
“世尊,若诸菩萨入三摩地,进修无漏,胜解现圆,我现佛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若诸有学寂静妙明,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独觉...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教哲学的现代意义 zz
My two cents.
这个题目试图研讨佛教的现代意义,应该是好的。要注意到佛教是哲学,也超哲学。
《心经》里说“无无明”,无明都没有,这是什么境界。可以参看下面的《心经》讲记:
http://www.jingtu.org/dd/xlj/shiyi1.htm
A few quotes below for convenience: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经题这几个字,可包括一大藏教。若能明得,即明得大教。)
(《心经》是一切众生出苦慈航。)
(六百卷《大般若经》可精炼为一部《金刚经》,《金刚经》又可精炼为《心经》,全
部《心经》可归入一句“观自在菩萨”,这一句再归纳为一个字——“照”。)
(观自在,就是看这句在不在。时时有佛号,便得大自在。彼佛何故名“观自在”?以
忘我故,到处无碍。)
(这句佛号即是真般若,这是最密的核心,是剥芭蕉所见的心。)
释尊初成正觉,讲《华严经》,“于一切法成最正觉,智入三世悉皆平等,其身充满一
切世间,其音普顺十方国土,譬如虚空具含众像,于诸境界无所分别。”之后,放小接
人,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后期所讲《法华经》开权显实,与最初之华严,均
为圆教... 阅读全帖
q****u
发帖数: 1421
7
来自主题: _PathOfQingWu版 - 楞严经(卷六)
卷六
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
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
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
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
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
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世尊。由我供养观音如来。蒙
彼如来。授我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与佛如来。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应。
入诸国土。世尊。若诸菩萨。入三摩地。进修无漏。胜解现圆。我现佛身。而为说法
。令其解脱。若诸有学。寂静妙明。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独觉身。而为说法。令
其解脱。若诸有学。断十二缘。缘断胜性。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缘觉身。而为说
法。令其解脱。若诸有学。得四谛空。修道入灭。胜性现圆。我于彼前。现声闻身。
而为说法。令其解脱。若诸众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尘。欲身清净。我于彼前。现梵
王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若诸众生。欲为天主。统领诸天。我于彼前。现帝释身
。而为... 阅读全帖
b*****n
发帖数: 662
8
来自主题: Family版 - 转:放生感应奇迹记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Belief 讨论区 】
发信人: baofoen (喜悦), 信区: Belief
标 题: 转:放生感应奇迹记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May 20 01:26:40 2013, 美东)
原文在:
http://bookgb.bfnn.org/books2/1266.htm
---
放生感应奇迹记
莲子居士编述
前言
念佛放生,舍报安详
放生感应二则
不杀为诸戒之首,而放生为众善之先也
放生—放慈悲心生,放自己重生
孝心·诚心·佛心
常行放生,众难解脱
杀生果报,如影随形
心路拾掇
历劫重生忆观音
至仁所感,惠及群生
悲心济物,自感业消
背觉合尘,悯众生八苦交煎,放生得度
梦境成真
火焰化红莲
一根小蜡烛,点燃家人法身慧命
落尽繁华忏前愆
挨两刀,免震灾
起心动念皆是业
婚嫁不宜杀生
呒通钓鱼,钓鱼会破病(台语)
只将此心,推及物类
放生而后重生
闻访嘉义
夫妻本是同林鸟,病苦来时相扶持
视仇如亲系于心
久病,非片刻之法药能愈
放生,真的很好
蠢动含灵,皆具佛性
观音慈,普贤行
佛为大医王,放生念佛治绝症
家,就是修行道场
慈心所致,广被有情
... 阅读全帖
b*****n
发帖数: 662
9
来自主题: Belief版 - 转:放生感应奇迹记
原文在:
http://bookgb.bfnn.org/books2/1266.htm
---
放生感应奇迹记
莲子居士编述
前言
念佛放生,舍报安详
放生感应二则
不杀为诸戒之首,而放生为众善之先也
放生—放慈悲心生,放自己重生
孝心·诚心·佛心
常行放生,众难解脱
杀生果报,如影随形
心路拾掇
历劫重生忆观音
至仁所感,惠及群生
悲心济物,自感业消
背觉合尘,悯众生八苦交煎,放生得度
梦境成真
火焰化红莲
一根小蜡烛,点燃家人法身慧命
落尽繁华忏前愆
挨两刀,免震灾
起心动念皆是业
婚嫁不宜杀生
呒通钓鱼,钓鱼会破病(台语)
只将此心,推及物类
放生而后重生
闻访嘉义
夫妻本是同林鸟,病苦来时相扶持
视仇如亲系于心
久病,非片刻之法药能愈
放生,真的很好
蠢动含灵,皆具佛性
观音慈,普贤行
佛为大医王,放生念佛治绝症
家,就是修行道场
慈心所致,广被有情
我所见的真感应
弥陀接引、陀罗尼被现金莲花
灵蛇报恩
放生行善,众教奉行
业报难逃偿宿债
随缘,欢喜放生
今能念佛,又能放生,九品莲台高步无疑
大龟报恩
人间行者
存心愈大,植德弥深
浩瀚师恩,无以为报
十年放生有感
后记
放生十... 阅读全帖
b*****n
发帖数: 662
1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转:放生感应奇迹记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Belief 讨论区 】
发信人: baofoen (喜悦), 信区: Belief
标 题: 转:放生感应奇迹记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May 20 01:26:40 2013, 美东)
原文在:
http://bookgb.bfnn.org/books2/1266.htm
---
放生感应奇迹记
莲子居士编述
前言
念佛放生,舍报安详
放生感应二则
不杀为诸戒之首,而放生为众善之先也
放生—放慈悲心生,放自己重生
孝心·诚心·佛心
常行放生,众难解脱
杀生果报,如影随形
心路拾掇
历劫重生忆观音
至仁所感,惠及群生
悲心济物,自感业消
背觉合尘,悯众生八苦交煎,放生得度
梦境成真
火焰化红莲
一根小蜡烛,点燃家人法身慧命
落尽繁华忏前愆
挨两刀,免震灾
起心动念皆是业
婚嫁不宜杀生
呒通钓鱼,钓鱼会破病(台语)
只将此心,推及物类
放生而后重生
闻访嘉义
夫妻本是同林鸟,病苦来时相扶持
视仇如亲系于心
久病,非片刻之法药能愈
放生,真的很好
蠢动含灵,皆具佛性
观音慈,普贤行
佛为大医王,放生念佛治绝症
家,就是修行道场
慈心所致,广被有情
...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11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
“自心取自心”这一句,一般的善知识,他们可能会这样解说:“我们这个离念灵知出
现以后,都是在执著自己这个离念灵知,所以就是在六尘里面去打转。”说老实话,能
够这么讲的人,虽然只是依文解义,却已经很难得了!纵使只是似是而非的说法,我还
是要赞叹的。因为他至少不落入意识中,不会把意识认定为常住无染的心。
那么“自心取自心”的真正意思是怎么说的呢?意思是说,其实都是如来藏在取如来藏
自己。譬如说,从如来藏心中出生了六根,接著以六根为缘而从如来藏心中又出生了六
尘;再由如来藏将自已所出生的六根与六尘为缘,如来藏因此又出生了六识;当六根、
六尘、六识都从如来藏心中出生了以后,接著是由如来藏出生的六识觉知心以及六根中
的意根,来执取如来藏所出生的五色根及六尘诸法,这不是如来藏心取如来藏心自己吗
?这就是“自心取自心”。
如来藏自己不取六尘,却出生了意根与六识觉知心,来共同执取如来藏自己所出生的六
尘,这才是自心取自心的的真正意思。当六根与六尘相触的时候就有六识生起,六识生
起了就会攀缘六根来执取六尘。请问六根是谁所生的呢?是如来藏生...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1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虚空粉碎 大地沉落
要与大家一起讨论的议题是:禅宗就是禅定吗?
其实禅宗不是禅定,禅宗与禅定两者差异是非常的大;但是很多人却是误会了,以
为禅宗就是禅定。如果以为禅宗就是禅定,那误会就非常大,禅宗实证的内容也不是禅
定所证的内容,并且禅宗的悟入也不是透过禅定的方法而悟入,而是透过参禅的方法,
最后一念相应而悟入。
我们先从实证的内容来说:禅宗所实证的内涵不是禅定的内容。因为一般禅定的实
证内容是属于三界境界,例如四禅八定的世间有为的境界,这样的境界内容只是通于世
间法而已;因为禅定的实证内涵乃是意识境界,是与世间共,也与外道共。但是,禅宗
所证悟的标的却不是这些三界境界,禅宗所证悟的内容也不是意识境界,禅宗证悟的内
容是与禅定所证的内涵大大不同;禅宗所证悟的标的乃是亲证法界实相心第八识如来藏
,也就是生命的本源、因果的所依。这个法界实相心第八识,又名阿赖耶识、异熟识、
真如,乃至有的经典直接叫作识、如、心;这个心的实证内涵不是第六识的境界,它所
实证的部分,禅宗所实证的内容乃是实证第八识真心,而不是七转识的妄心。佛陀及诸
大菩萨,常常会依于不同的根器众生,或依于不同层面,来用种种不同的名称...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1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禅宗就是禅定吗?
禅宗就是禅定吗?其实禅宗不是禅定,禅宗与禅定两者差异是非常的大;但是很
多人却是误会了,以为禅宗就是禅定。如果以为禅宗就是禅定,那误会就非常大,禅宗
实证的内容也不是禅定所证的内容,并且禅宗的悟入也不是透过禅定的方法而悟入,而
是透过参禅的方法,最后一念相应而悟入。
我们先从实证的内容来说:禅宗所实证的内涵不是禅定的内容。因为一般禅定的
实证内容是属于三界境界,例如四禅八定的世间有为的境界,这样的境界内容只是通于
世间法而已;因为禅定的实证内涵乃是意识境界,是与世间共,也与外道共。但是,禅
宗所证悟的标的却不是这些三界境界,禅宗所证悟的内容也不是意识境界,禅宗证悟的
内容是与禅定所证的内涵大大不同;禅宗所证悟的标的乃是亲证法界实相心第八识如来
藏,也就是生命的本源、因果的所依。这个法界实相心第八识,又名阿赖耶识、异熟识
、真如,乃至有的经典直接叫作识、如、心;这个心的实证内涵不是第六识的境界,它
所实证的部分,禅宗所实证的内容乃是实证第八识真心,而不是七转识的妄心。佛陀及
诸大菩萨,常常会依于不同的根器众生,或依于不同层面,来用种种不同的名称,来称
述这个第八识真心阿赖耶识,... 阅读全帖
q****u
发帖数: 1421
14
来自主题: _PathOfQingWu版 - 五祖最上乘论
五祖最上乘论
第五祖弘忍禅师述
凡趣圣道悟解真宗,修心要论,若其不护净者,一切行无由取见;愿善知识如有
写者,用心无令脱错,恐误后人。
夫修道之本体,须识当身;心本来清净,不生不灭无有分别,自性圆满,清净之
心,此是本师,乃胜念十方诸佛。问曰:何知自心本来清净?答曰:十地经云:众生身
中有金刚佛性,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黑云之所覆,如瓶内灯光
,不能照辉。譬如世间云雾,八方俱起,天下阴暗。日岂烂也,何故无光?光元不坏,
只为云雾所覆;一切众生清净之心,亦复如是。只为攀缘妄念烦恼诸见,黑云所覆,
但能凝然守心,妄念不生,涅般法自然显现。故知自心,本来清净。
问曰:何知自心本来不生不灭?
答曰:维摩经云:如,无有生;如,无有灭。如者,真如佛性,自性清净。清净
者,心之原也。真如本有,不从缘生。又云:一切众生,皆如也,众贤圣亦如也一切
众生者,即我等是也。众贤圣者,即诸佛是也。名相虽别,身中真如法性,并同不生
不灭。故言皆如也。故知自心本来不生不灭。
问曰:何名自心为本师?
答曰:此真心者,自然而有,不从外来不属于修。于... 阅读全帖
B**M
发帖数: 74
1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说阿弥陀经经义略说
http://www.yxjs.org/wenji/02_wxlasl/01_wxljsqj/08_amtjls.htm
阿弥陀佛本尊咒
即大往生咒,三咒应连持,年老人单持第三咒十字亦可。
一、嗡,卑马,达拉,塞,沙哈。
二、大也他,嗡,阿米迭阿米迭,乌巴委,阿弥达省巴哇,阿弥达,比真迭,阿弥
达。嗄米尼,冈冈拉,格衣帝嘎里,萨哇,格削,牵洋嘎利,沙哈。
三、嗡,阿弥达,札卑,阿弥达,哞。
此咒应面授方可持诵。
经义略说
佛说法四十九年,种种方便,无非使众生摄心归一,做到一不可得,方是度尽苦厄
。随机应化,非有定法,念佛法门,亦是方便法门之一种,不可专执持名为念佛,凡内
观自性,外参经论,念念不离觉性,皆念佛也。千百年来,念佛者多,成就者少,其原
因为:一贪得便宜,不耐吃苦;二不明心要,力量不足;三分宗立派,秽净之见横生;
四不得持名法门之诀窍。今先要明白此念佛之物,究为何物?终日受苦颠倒流浪生死之
物,又为何物?然后再去念佛,心地明白,方可我不离佛,佛不离我,佛我同光,体用
如如,在在净土,处处西方,行者须明生死事大,加意痛切,努力精进,则生西并非难
事,阿鞞跋致,此生定可证到也。
... 阅读全帖
d*********d
发帖数: 192
16
藏文化的修心养生观
——清华大学科技园演讲
(2010年6月25日晚上)
主持人致辞:
晚上好,非常感谢大家光临清华科技园!在讲座开始之前,首先,我对今天的主讲人—
—索达吉堪布作个简单介绍:
索达吉堪布,是喇荣五明佛学院汉僧部的主管大堪布,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知名度,曾
先后随晋美彭措法王前往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荷兰、英国、日本、印度、泰国
、新加坡、马来西亚、不丹、尼泊尔等国家弘法,并被推任为美国纽约喇荣显密中心的
导师。
在著书方面,堪布的著作令人叹为观止,现已印刷出版的就有九十多本,累计字数超过
千万。
在学识方面,堪布对戒律、俱舍、中观、因明、般若等五部大论精通无碍,并通过现代
网络技术弘扬佛法,影响非常广泛。
在修为方面,堪布对时轮金刚、大幻化网、大圆满等,都证达了不可思议的境界。
在慈善方面,堪布从2007年起发起“启动爱心”的倡议,号召佛教徒在保护动物的同时
,也应关爱自己身边的可怜人。并身先士卒,先后在藏地建立了智悲小学、养老院、居
士林、小沙弥学院等;资助大量失学的高中生、大学生;在几所中学分别设立奖学金;
救济了很... 阅读全帖
j********0
发帖数: 47
1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禪宗的开悟明心如何印证?
前言:

禪宗的开悟明心之印证,必须经过三量的检验:也就是圣言量、比量、现量这三量来验
证。圣言量就是他的所悟必须符合 佛陀经典的开示和大菩萨论中的开示,乃至禪宗真
悟祖师的开示与公案,真悟者也必定能够理解。
然而其中不仅是智慧上的印证,开悟明心的菩萨必定也要先修行菩萨六度,要有菩
萨种性,也就是有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禪定、般若等六度的修行与功德。
在上一篇「禪宗的开悟明心是什麼意思?」的文章中,( http://www.chinafowang.com/bbs/viewthread.php?tid=84358&extra=page%3D1 ) 我们提到开悟明心就是实证第八识如来藏,第八识如来藏有祂自己的功能体性,是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有能生万法的体性,是真实与如如的体性、是离见闻觉知的体性,这些在经典上都有说明。而六祖大师在开悟明心时也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由此证明开悟明心时必定要亲证如来藏的这些自性。
以下我们用「圣言量」(经典、论典和真悟祖师之开示)和「现量、比量」来说明开
悟... 阅读全帖
p*******y
发帖数: 782
18
问:这位同学是从国内来的,他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说,出声念
佛容易摄心,但在吸气时声音会变得很小,这样摄耳谛听,时而能听
到,时而听不到,虽然说可以去听心中生起的佛号,但也容易受其扰
乱。请问老法师有没有好办法?
答:古来祖师大德教给我们念佛方法,许许多多人都学习,很有
效果。这个方法,佛号从心生,我们常讲,心里头要有佛,这真正是
根,口里面念出来,耳听进去,听自己念的这个佛号声音,容易摄
心,摄心就是什么?不打妄想。你看很多人是口念弥陀心散乱,口里
念着佛,还要胡思乱想,这叫不能摄心,这是把念佛的功夫破坏了,
古大德所谓的“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所有一切法
门,佛家讲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道、门径,
修什么?统统修清净心,这一定要懂得。
所以佛在《般若经》上讲“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方法虽然不
同,统统要把心念到清净,就是念到妄想分别执着统统都没有了,那
就叫一心不乱。还有分别执着,没有到这个功夫,偶然达到这个境
界,不能够持久,这叫功夫成片。就是功夫断断续续的,再加功用行
才能把烦恼伏住,妄想分别执着伏住,并没有断,但是这个境界就决
定可以往生,你念
G**W
发帖数: 1865
19
藏传佛教无上瑜伽灌顶 (止观双运丶乐空双运)
藏传佛教(喇嘛教)依据《时轮本释》有十五次第灌顶,前七个灌顶都是水灌顶,都与佛
法修行的实证无关;在水灌顶之上,有为正式修行的密教行者而作的「瓶灌顶」,分两
阶(各有四灌):
第一阶,喇嘛和一位明妃交合而射精,然後搜集上师与明妃混合後的淫液给受密灌的信
徒吃。再上一阶,是由喇嘛性交九位明妃,再搜集全部淫液给受密灌的信徒吃,然後把
全部或少至一位明妃交给受灌的信徒,依喇嘛的教导当场合修双身法;如是一位明妃或
九位明妃的差别,和受密灌者的根器之不同──当然是由喇嘛依信徒的供养金及信受度
来决定其根器。
弟子为受藏传佛教的无上瑜伽灌顶,启请上师;上师则以心种子放光召入诸灌顶佛及明
妃於虚空中交合,弟子以五甘露等而作供养得以「清净,转识成智」注(1)。
水灌顶的要义,喇嘛观想密教如来溶化於水,入於口中而为灌顶;从自己的金刚尿道流
出,住於喇嘛所观想出来的明妃的莲华(生殖器)阴蒂之中,最後转变庄严而出生为不
动如来及明妃互相交合受乐。所观想出来的这种如来明妃性交等至(达到性高潮),大
贪溶化(射精出来而)灌入喇嘛顶门中,随即向下流至喇嘛的金刚尿道而出... 阅读全帖
n**********r
发帖数: 4
20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暖心2018 习近平和我们在一起
过去这一年,习近平总书记一如既往奔波在下基层,察民情,问冷暖的路上。
春寒料峭,他深入大凉山腹地,同村民们围坐在火塘边拉家常,共谋精准脱贫之策;
烈日骄阳,他走进田间地头,看望农民群众,考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
如织细雨,他步入三峡坝区,慰问一线工人,勉励自主创新....。。
贫困山村、基层社区、企业一线,总书记和我们在一起;一句句嘘寒问暖、殷切期
望,都折射着总书记执政为民的领袖情怀。
火塘边谋划精准脱贫
2018年2月11日上午,习近平在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节列俄阿木
家中同村民代表、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围坐火塘边,共谋精准脱贫之策。新华社记者 鞠
鹏 摄
2018年2月11日,春节前夕,巍巍大凉山,大雪初霁,艳阳高照。习近平乘车沿着
坡急沟深的盘山公路,往返4个多小时,深入大凉山腹地的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和解
放乡火普村看望贫困群众。
2018年2月11日上午,习近平在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贫困户吉好
也求家中看望。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沿着石板小路,他先后走进村民吉好也求、节列俄阿木两户贫困家庭看望。生活过
得怎么样?发展什么产业?收入有多少?孩子有没有...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21
来自主题: Belief版 - 心与物
学人对宇宙器世间及六道众生存在之种种现象、差别叹为观止的同时,不禁会问:
“三界众生及器世间都是哪里来的?”“难道真的有一个造物主?”依佛教的教理来说
,三界里的一切——器世间及众生,都是由“心”——“识”变现出来的,乃至解脱成
佛也是“心”、“识”的作用,这就是佛教最上也是最根本的教理——“三界唯心”、
“万法唯识”。如佛教根本经典《华严经》(八十卷本)卷十九载,觉林菩萨承佛威力
,遍观十方,而说颂言: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佛教所说之能造三界的“心”、“识”不是一般人所感受到的那个有见闻觉知、能思考
、能作主的心——意识、末那识,而是“本心”“根本识”——不生不灭、能生万法之
第八识阿赖耶识(异熟识)。
本心阿赖耶识能变现出四大极微,复能执持四大极微,使之积聚成宇宙器世间及有
情的色身。有情有了色身,接触外境,根尘相触,阿赖耶识又能生出有情的见闻觉知心
——识蕴的六识,来了知各种境界,故云“三界唯心造”。
一、心
所谓的“心”,是指精神活动的主体。先...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633
22
禅定今说——现代在家居士的禅修途径
跃辰居士
禅定是佛教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缺少对禅定的了解,会给佛教史的研究增加
许多困难。但是现在很少有专门的著作能把禅定讲清楚,也很少有人讲清楚。这导致了
在坊间流传着各种各样的关于禅定的传说,使禅定神秘化、神话化。今天我尽个人能力
给大家介绍一下禅定的实际情况。
解说禅定的困难
禅定不仅仅属于佛教,其他宗教修习禅定的也很多。据说早期基督教、伊斯兰教的
苏菲派也都有禅修手段。但佛教的禅定与其他宗教的禅定在目的上有根本不同。这个根
本的不同点在于:佛教禅定的目的是超越二元对立,现量体会缘起性空正见,契入空性
。但是近代以来,真正能从基本概念与基本练习角度讨论禅定的书籍非常少,这造成了
大家对禅定的不了解,从而形成了各种神秘,成为形形色色的无知传说的温床。造成这
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第一个是缺乏训练有素的禅定者。这个问题到今天也是一样。不论古代还是现代,
真正有很深禅定功夫的人的数量总是很少的。古代的禅修大家可能比现在稍微多一点。
不过差距也不是太大。但是更重要的问题是下面的第二个困难。
第二个是缺乏名言共许下的语言传递信息。什么叫缺乏名言共...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2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心与物
学人对宇宙器世间及六道众生存在之种种现象、差别叹为观止的同时,不禁会问:
“三界众生及器世间都是哪里来的?”“难道真的有一个造物主?”依佛教的教理来说
,三界里的一切——器世间及众生,都是由“心”——“识”变现出来的,乃至解脱成
佛也是“心”、“识”的作用,这就是佛教最上也是最根本的教理——“三界唯心”、
“万法唯识”。如佛教根本经典《华严经》(八十卷本)卷十九载,觉林菩萨承佛威力
,遍观十方,而说颂言: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佛教所说之能造三界的“心”、“识”不是一般人所感受到的那个有见闻觉知、能思考
、能作主的心——意识、末那识,而是“本心”“根本识”——不生不灭、能生万法之
第八识阿赖耶识(异熟识)。
本心阿赖耶识能变现出四大极微,复能执持四大极微,使之积聚成宇宙器世间及有
情的色身。有情有了色身,接触外境,根尘相触,阿赖耶识又能生出有情的见闻觉知心
——识蕴的六识,来了知各种境界,故云“三界唯心造”。
一、心
所谓的“心”,是指精神活动的主体。先哲孟子谓... 阅读全帖
i*******1
发帖数: 11
2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桥流水不流
桥流水不流
元音老人一九九○年十一月十四日讲于杭州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傅大士这首偈看来有些玄虚,叫人莫名其妙。“人从桥上过”这句话好懂,我们从
桥上过去了。怎么会“桥流水不流”呢?“空手”怎么“把锄头”呢?“步行”又怎么
“骑水牛”呢?这是什么道理?原来是说,我们的肉身躯壳是等于我们住的房子,而佛
性才是住在里面的真人。众生迷于色相就错认这个色身肉体是我,而不知佛性是何物,
以致造业受报,生死不了。这首偈就是提醒我们认识主人公,不要错认假相。我上次讲
临济大师说:“看取棚头弄傀儡,抽牵全藉里头人。”就是说这个肉体自己不会动、不
会讲话,也不会听话。我们能运动、工作、走路、讲话、听话……都是这个主人公的作
用。
这首偈就是颂这个主人公的。“空手把锄头”,我没有拿东西啊,原来拿东西的那
个手(即肉体),就等于你的锄头,是主人公在指使你运作。“步行骑水牛”,你能够
走路、奔跑,也是主人公驱使肉体的妙用,就等于人骑在水牛上赶牛走路一样。“人从
桥上过”,肉身就比作桥,人就是主人公,人在世上不过住一段时期,就要走了,就圆
寂了,等于在桥上走过去了。所以,根据这...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25
虚空打破明心地-宣化上人
第一单元──为什么要参禅
意不颠倒不再糊涂
我们人生来糊涂,死去糊涂;睡也糊涂,醒了也糊涂。这样活著有何价值?那么是不是
不要做人呢?不是,但你要明白生从何来?死从何去?有人说:‘我知道怎样死去;或
服药、或上吊、或投河,不就知道吗?’这叫自杀,不但不能解脱,反而增罪业。因此
,打坐要想办法,将来临终时如何身无病苦,心不贪恋(不贪财色名食睡﹚,意不颠倒
,如入禅定。或含笑而逝,或悠然而逝,或见弥陀佛手执金台来相迎,人对生死有把握
,预知时至,知道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乃至哪一时辰圆寂,知道这一生的事情办
好了。修行就是为这个!若不知道这最后一关,则糊涂一辈子。也不是说死了就完了,
要是这样,下一辈子仍然糊涂,再下一辈子仍是糊涂,如是者永远糊涂,多可怜啊!
我们打坐、学佛,就是想不糊涂,想真正明白本身的化学工厂,如何把这化学工厂建立
起来,研究真科学之所以然。你到外面去找科学,是舍本逐末。 你把本身明白了,才
得大智慧,学佛即是学大智慧。
生死自由来去自由
参禅的人,对于生死自己能做主宰,来去自由,不受任何限制,所谓‘性命由我不由天
’,就是阎罗老子也管不了,... 阅读全帖
h********7
发帖数: 54
26
行菩提心
愿与行
在四无量心的摄持下,愿一切众生获得无上正等觉,彻底摆脱痛苦,获得安乐,这
种发愿称为愿菩提心。发菩提心之后,我们还是会自私、愚昧。没有关系,每个人都会
这样。从生起菩提心到圆满证悟之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们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六种有力的方法摄持自己的言行,
以帮助实现愿望,这便是行菩提心。大乘菩萨所有的行为,可以归摄为这六波罗密多。
愿、行菩提心统称为世俗菩提心。经过长期修行,不断积累福、慧资粮,我们最终
将见到诸法实相,即胜义菩提心。
布施
对已拥有的,随时能放弃;对未拥有的,不再贪求,内心满足,这便是最好的布施。
面对乞丐,不要急于表达厌恶或不信任。若真的生活优裕没人愿意低三下四出来乞
讨。就算被骗被利用,至少也不会给自他造成妨害。人生何处不受骗?何必跟一个笑脸
相向,比你弱势的人较量。其实当我们在伸过来的空手中放下钱物,我们所做的不是布
施就是供养,不用担心会有第三种情况。
为了布施而刻意争取、积累财物,布施便也成为一种执著。
修持布施的目的是减轻自己的贪执,如果因为布施的结果沾沾自喜,或者为了显示
自己高人一等而行布施,这都有悖于布施的初...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27
旁白:二千五百多年前,人天云集,法会庄严,释迦牟尼佛以微妙音声告诉大众:
我涅槃之后五百年,大乘佛法将开始流布,由天竺传到东北方的震旦;文殊师利菩萨长
久以来,一直住锡在震旦中国的清凉山教化大众,无量菩萨眷属追随著祂,到那时候,
将有许多善男子、善女人一起来拥护大乘佛法。
震旦即是中国,这片土地上的人世代农耕,个性纯朴敦厚,知足常乐,一切大众广
受儒家传统伦理文化熏陶,普遍知道礼义廉耻,自然向往君子德行;往往有德者登高一
呼,便能上行下效,风俗为之丕变;如是尊重有德的华夏民风,便能敬重大乘贤圣,如
实信受大乘至理,而与大乘佛法相应。
陈正源老师:由于儒家提倡孝道,使得中华民族二千多年来以孝传家,成为最重视
孝道的民族,这正好吻合了《地藏菩萨本愿经》中,孝女光目救度母亲的经教所阐扬的
孝顺心,而佛教依众生无始劫以来,除非解脱入涅槃之外,必定都是在三界六道当中,
一世又一世地流转生死的事实,进而了解到一切有情无始以来,都曾经是自己的父亲或
母亲,因而将这种对父母的孝顺心推己及人,所以在佛教出家、在家菩萨戒中,佛陀一
再耳提面命教诫弟子们,对每一个有情众生,都应该要如同自己的父亲、母...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28
你到底要问啥?
南传的有分识(bhavanga),是微细的心,贯穿前后生(故名:三「有」bhava+ 之分 anga),当六识不起时就只有有分识。
心路过程,是从有分波动开始,有分中断,生起五门转向心或意门转向心,然后各种心生起(89种),最后经过「速行心」或「彼所缘心」回到有分。心路过程不断生起,使人误以为心是某个东西。
看「摄阿毘达摩义论」与《摄阿毘达摩义论表解》会更清楚心路过程。
南传的有分识与北传唯识的阿赖耶识相似。《摄大乘论》主张阿赖耶识存在时,也引用有分识作为理由。主要不同在北传的阿赖耶识有摄持种子的功\能,依阿赖耶识成立三自性,有分识没有这些功\能。虽然南传也说业力是「彼所缘心」的功\能,不过不用唯识的薰习种子说法。
d**********l
发帖数: 647
29
甲、论因果之理
●因果一法,为佛教入门之初步,亦为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
要图。【书二】十
●因果者,世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大权也。今时若不以因果为救国
救民之急务,任汝智巧道德,如何高超,皆属虚设。以不讲道理,兼无王法故也。【书
二】十一
●古之圣贤,无不战战兢兢,以自操持,故其心不随富贵穷通所转。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善天下。今之人,于日用云为,父子、兄弟、夫妇之间,尚不能一一如法。稍
有知见,便妄企作出格高人。未得其权,则肆其狂妄之瞽论,以惑世诬民。已得其位,
则逞其暴虐之恶念,以误国害民。其病根,皆在最初其父母师友,未曾以因果报应之道
,以启迪之也。使稍知因果报应,则举心动念,皆有所畏惧,而不敢肆纵。即不欲希圣
希贤,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不可得也。以故天姿高者,更须要从浅近处着
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少时栽培成性,如小树标使壁直。及至长成,
欲令其曲,不可得也。【书二】十一
●医家治病,急则治标,缓则治本。譬如有人咽喉臃肿,饮食难入,气息难出。必
先消其肿,然后方可按其病原,调理脏腑。若不先消其肿,则人将立毙。纵有治本之良
方...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3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遗教经
姚秦 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 译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度阿若憍陈如;最后说法,度须跋陀罗。所应度者,皆已
度讫。于娑罗双树间,将入涅槃。是时中夜,寂然无声,为诸弟子,略说法要:
“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
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持净戒者,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畜养人民
、奴婢、畜生。一切种植及诸财宝,皆当远离,如避火坑。不得斩伐草木、垦土掘地、
和合汤药、占相吉凶、仰观星宿,推步盈虚、历数算计,皆所不应。节身时食,清净自
活。不得参预世事、通致使命,咒术仙药、结好贵人、亲厚媟慢,皆不应作。当自端心
,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瑕疵、显异惑众。于四供养,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应畜积。
此则略说持戒之相,戒是正顺解脱之本,故名波罗提木叉。依因此戒,得生诸禅定,及
灭苦智慧。是故比丘,当持净戒,勿令毁缺。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
,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稳功德住处。
“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
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亦如恶马,... 阅读全帖
p******1
发帖数: 177
3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为什么要学《般若摄颂》
索达吉堪布 传讲
以前上师如意宝为弟众讲《般若摄颂》,有一天他老人家说:“今天早上我对妹妹说,
虽然
我们现在身体都不太好,但我们都应生起欢喜心。因为遇到这么殊胜的般若法门,前途
肯定
都是解脱,除此之外的去处绝对不会有。所以能在临死之前讲这么殊胜的法,我心中很
是欢欣。”法王圆寂以后,道友们作的《备忘录》里面,就有当时上师所讲的这段话。
的确,《般若摄颂》中的很多颂词都能让我们生起欢喜心。但这种欢喜并非听歌星唱歌
或看明星表演而生
起来的欢喜所能比拟,因为那样的欢喜毫无意义。
在座的人都知道,在世间中,一个迷迷茫茫的人来到舞台上,以他的舞蹈和歌声就能让
很多人欢腾起来,这在电视中经常看得到。虽然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一种快乐,但我觉得
这种快乐带有刺激性和迷茫性,它并没有多大的意义;因为其欢喜的因只是一种表情或
非常刺耳的声音等。而缘般若空性生起欢乐则与之完全不相同,因为这对今生来世都能
带来极大的利益。《般若经》云:犹如孕妇怀胎足月临产时,阵痛是即将分娩的征兆;
同样,有缘者听闻宣说如来智慧的般若法门后,生起欢喜之情与希求之心,那么此人将
迅速证得大菩提。所以大家皆应生起欢喜心,因为听闻...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业的报偿与转变
“业”是学佛人熟悉的一个名词,像常听人道“万般带不走,只有业随身。”或者
遇到一个学法一直不得力,就会想著自己业障深重等等。但究竟什么是业?佛教认为一
切万法就是万事万物无不基于因果之法,不仅众生出生成为天、人、畜生、饿鬼、地狱
,哪一道的有情?拥有怎么样的色身?以及身体健康衰弱、美丽丑陋、寿命长短等的正
报;乃至于拥有的财物或者是富足,他的眷属是不是亲睦,以及生存环境是清净的还是
垢秽的这些的依报;这种种的苦乐果报都是由业所感生的。所谓善业得乐报,不善业得
苦报。民间也常说:“不是不报,时候未到。”释迦世尊在《大宝积经》中开示:【阎
罗常告彼罪人,无有少罪我能加,汝自作罪今自来,业报自招无代者。】(《大宝积经
》卷96)众生之所以下堕到地狱中,受到极为悲惨的苦痛,都是因为自己过去造作了极
为重大的恶业;阎王也不过就是统计这个下堕地狱的罪人一生所造恶业重轻多寡,依著
因果律则,判定他所该受的惩罚;一切都是自己行为招感的业报,没有人能故意入罪于
他,也没有人能代他受罪;这就是佛教所主张的法界必然的业报法则。
在这法则中,业不但是众生受生取得色身的因缘,而万事万物也都从业因而生。也...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33
来自主题: TrustInJesus版 - 基督教与佛教的比较 - 救赎观
【正文三:救赎观比较】
下面就来说说基督教用何方法救人离罪。以及佛教用何方法使人脱离无明、业力及轮回
之苦。
基督教的除罪法
基督教的除罪法,分两部分同时进行。一、人必须先有悔改的心愿。二、相信耶稣救人
的能力。
先从第一方面说:一个人如想脱恶,与上帝和好,必须先悔改重生。耶稣说:「人若不
重生,就不能见上帝的国。」(约三3)悔改重生即是离开罪恶,这在心理与行动上有三
个过程。
1. 人必须先有罪恶的感觉,承认犯了罪。大卫在犯了杀、淫两大罪后,心中极为痛苦
不堪,他在诗篇第五十一篇 3、4 节中,坦白承认说:「我知道我的罪常在我面前。我
向你犯罪,唯独得罪了你……。」人在犯罪后,如反而竭力否认,那便踏不进悔改之门
了。
2. 认罪后接着为罪忧,生出忧伤的心来。大卫为所犯罪恶痛哭流涕,不能自已。他悲
哀地呼吁上帝:「上帝啊,忧伤痛悔的心,你必不轻看。」(诗五一17)人在犯罪后,若
反而大喜乐,以为已达到了目的,那就无法重见上帝了。
3. 必须再进一步,热切羡慕由罪中得释放。大卫紧接着哀求上帝:「求你洗涤我,我
就比雪更白……求你涂抹我的一切罪孽。上帝啊,求你为我造清洁的心,使我里面重新
...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3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开印法师讲佛随念
廖翎而(廖果文)整理
编按∶
开印法师简历∶马来西亚寂静禅林住持、曾随继程法师、修静长老、圣严长老、葛印卡老师及帕奥禅师修习止观禅法, 专研《阿含》、《清净道论》、《大智度论》等。
今天向大家介绍的「佛随念」(念佛),是采用古印度佛教早期的念佛方法,与中国佛教后来流行的「持名念佛」法门,有关系但不尽相同。早期佛教的念佛,如阿含(南传尼柯耶)、阿毗达磨,乃至大乘佛教《大智度论》里谈的,皆侧重于忆念佛陀的诸种功\德为主,内容是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或多加一个如来。
佛随念的功\德
有两种人不堕恶道∶第一种人是至少证得初果或以上的圣人,第二种人是因福业生善趣而不堕恶道者。
如果我们无法决定今生是否能证初果,至少也须具备第二条件,即平时多修福业布施、持戒、慈心禅、佛随念乃至毗婆舍那(观)智等善业而生起强大喜悦、信念及不退堕恶道。
佛随念也能令修行人提起正念,有对治恐惧的疗效。
时常念佛的人,成就时可证得欲界最高的定─近行定。由于他对佛陀的功\德了解愈深,信心愈稳,对世间的一切善恶、因果也愈加肯定,如此也可生起世间正见,免堕恶道。
...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3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开印法师讲佛随念
开印法师讲课╱廖翎而(廖果文)整理
马来西亚寂静禅林住持、曾随圣严长老、葛印卡老师及帕奥禅师修习止观禅法, 专研《阿含》、《清净道论》、《大智度论》等。
「佛随念」(念佛),是采用古印度佛教早期的念佛方法,与中国佛教后来流行的「持名念佛」法门,有关系,但不尽相同。早期佛教的念佛,如阿含(南传尼柯耶)、阿毘达磨,乃至大乘佛教《大智度论》里谈的,皆侧重于忆念佛陀的诸种功\德为主,内容是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或多加一个如来。
佛随念的功\德∶
有两种人不堕恶道∶一是至少证得初果以上的圣人,二是因福业生善而不堕恶道者。
如果我们无法决定今生是否能证初果,至少也须具备第二条件,即平时多修福业布施、持戒、慈心禅、佛随念,乃至毘婆舍那(观)智等善业,而生起强大喜悦、信念及不退堕恶道。
佛随念也能令修行人提起正念,有对治恐惧的疗效。时常念佛的人,成就时可证得欲界最高的定─近行定;由于他对佛陀的功\德了解愈深,信心愈稳,对世间的一切善恶、因果也愈加肯定,如此也可生起世间正见,免堕恶道。
如何修习?
刚开始练习时,可选择一尊自己看了感到欢喜的... 阅读全帖
D**s
发帖数: 6361
36
活佛道场通奸 被捉奸在床
2016-02-13 活佛被捉奸 超意境
活佛搭上尼姑道场通奸 被捉奸在床作者:大号指北针
【星岛网讯】被誉为美声弘法典的活佛贝玛千贝仁波切,11日早晨竟在道场与一名还有
婚姻关系的黄姓尼姑通奸,当场被女方丈夫捉奸在床,送警究办。尼姑在警局跪求丈夫
放过活佛,“让他去弘法!”盛怒的丈夫则指着沾满活佛精液的床单证物,大骂:“饶
他?难道我还要再让他去骗吃骗喝,搞人家老婆?”
机场接禅师 入房谈性灵
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黄姓尼姑的丈夫表示,他与妻子都是笃奉贝玛千贝仁波
切的信徒,平日出钱出力全心供养,连桃源街的弘法中心装潢也捐了不少钱,没想到仁
波切竟是披着袈裟的狼人,连他的老婆也不放过。
不过,黄女却声称与丈夫办理过离婚,日前丈夫私下向户政机关登记再度结婚,她
否认两人的婚姻关系,同时极力维护仁波切,表示是自己主动与师父发生性行为,还指
责“前夫”对师父太残忍了。
这起宗教性丑闻案件,是赵某临时打电话给妻子时,意外听到电话那端传来妻子淫
秽的呻吟声,查觉可疑之下,循声赶往查看才意外曝光。
赵某表示,他们夫妻笃信仁波切传法多年,彼此相当熟识,虔诚的妻子还在一个... 阅读全帖
T*********s
发帖数: 17839
37
一切众生,祸从口出。恶语伤人,有如矛刺心。若能话到口边留半句,则是积口德

格言说:刀疮易好,恶语难消。良言劝善人心暖,恶语伤人有报应。如果有人在话
语上没有 过失,他就是完全人。语言可以安慰人,也可以引发争端。在人与人的交往
中,回答柔和可 以使怒消退;言语暴戾容易招致灾祸。
曾经有新闻报道说,北京一公车女售票员因掐死14岁女孩,被判处死缓。关于女售
票员的行 凶不用我复述了,路人皆知,关键是这行凶的方式--掐死了,而且只是因为
一元钱的 分歧。我相信很多人都拿这样的凶言叫嚣过:我掐死你!但这一次是真的有
人做了,悲剧发 生了……
有人说"先有恶言后有恶行",想想是有道理的。说着说着可能就顺了,觉得这没有
什么 。嘴里说着掐死你的时候,手上就去做了相应的动作,用一个大脑嘛!口出善言
,可渡人; 口出恶言,可毁人。
一切众生,祸从口出,恶语伤人,有如矛刺心,若能话到口边留半句,则是积口德
。恶言相 向的人,通常会引起祸端,因为一般人往往因为别人的恶言而怀恨在心,并
激起对方强烈 的反弹情绪。恶言包括诅咒、耻笑、辱骂、攻讦、中伤,所以尽量不要
用恶言来伤害别人, 因为自己将来会成为被别... 阅读全帖
g**r
发帖数: 425
3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首楞严通议(六-续)
次许说分际分二 初答摄心轨则分二
初总示三无漏学为修行之本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
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议曰。此略标三决定义为修行之本也。毗奈耶云律。谓欲修定慧必以
戒为基本故曰摄心为戒则定慧由之而生也。意以戒为重。故定已说。
此特宣戒。故下令持四根本戒制断发业润生二种无明
二别示三聚戒为成佛之基分四
初略出戒体
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
二正示修相分五
初令持四根本戒制断发业无明分四
一不淫戒分六 初通显能持利益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二显不持过误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
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
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
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
三令依教当持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
四显持犯得失
是故阿难。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砂
。何以故。此非饭本砂石成故。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淫
根根本成淫。轮转三涂必不能出。如
a***n
发帖数: 1993
3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华严心要法门注
答顺宗心要法门
唐清凉国师 澄观 撰
圭峰沙门 宗密 注
至道本乎其心(诸佛众生迷悟本也)心法本乎无住。(万法之宗。本乎无住。即心体
也。净名经云。依无住本。立一切法)无住心体。灵知不昧(莹净之理)。
性相寂默。(性即空空绝迹。相即星象粲然)包含德用(性包含于神用。具尘沙之无
边)。
该摄内外。(相该摄于内外。亦不在于中间)能广(无外也)能深(无内也)。
非有非空。(妙有不空。真空不有)不生不灭(非四相所迁也)。
求之不得。弃之不离(明一真心地。绝取舍之情)。
迷现量则惑苦纷然。(迷本逐末)悟真性则空明廓彻(返本还源)。
虽即心即佛。唯证者方知。(凡圣一真。犹来见隔。见在即凡。情忘即佛。智与理
冥。境与神会者。方知也)。
然有证有知。则慧日沉没于有地(若存证知。则弃内而外求。即滞于有)。
若无照无悟。则昏云掩蔽于空门(若忘智忘照。则外忘缘而内忘照。即滞于无)。
但一念不生。前后际断。(妄心不生。二际俱断)照体独立。物我皆如(真智现前。
我及我所。悉皆同体)。
直造心源。无智无得。(至理虚玄。言忘虑绝。不可以识识。不可以行得)不取不舍
。(性自天真。本无取舍)无对无修。(本非对待。岂有修...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4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随念禅七学员心得三则 (ZT)
同净兰若的四月阳春,玉兰含苞初绽,野鹿、火鸡徜徉绿野。一次「佛随念禅七」课间偷闲外出,天地豁然开朗,感觉步履轻松如云,一种澄澈的喜乐油然而生。大自然的繁盛,从一个平静的「视窗」涌进,心不加区别概然收纳,自守一片轻安。
我意识到,经两位师父的调教,我坚固的染著之心,出现了一点软化迹象。这应是密集禅修期在师父加持下的一种特殊体验,只是收摄六根后不期而至的良性反应而已,我不敢有丝毫窃喜、自满。几乎可以断定,离开禅堂之后,又将故态复萌,落入各种困缚之中。
回到都市尘嚣,重归朝九晚五的繁琐,带刺的汽车喇叭、不好看的脸色、埋怨的声音纷至沓来。令我惊奇的是,一切都似曾相识,但分明变了模样。以前的反应是,竖起一道「正念」的盾牌,诸如默念「愿此善士没有痛苦」,提醒自己「随缘尽份」,用以抵御、消化迎面而来的袭击。现在发现,已不必举起盾牌,因为只觉得一阵轻风吹来,又飘去,知道有点冷,但不会侵入肌肤,引起寒颤。
再瞻前顾后,想想那些无可奈何、祸福难料的人与事,原来驱之不去的忧惧、不安,已由一片阴霾悄然变成一道薄雾。睡眠明显趋于安稳,即使有梦境,色彩也明朗起来。
学佛几年,从不曾在短短几日内经历如此大的身心变化... 阅读全帖
x*m
发帖数: 276
41
来自主题: _PathToTruth版 - 佛教圣典
佛教圣典
关世谦居士译
每个人都有迷与苦为渊源的烦恼,想从这烦恼的羁绊中挣脱,有五种方法:
第一,对事物的见地须正确,辨别它的前因与后果。一切苦的根源,是由于心中有
了烦恼,一旦烦恼祛除,就会显现出无苦境界的正知。
因为见地有错误,生起对‘我’的思虑及忽视原因与结果的法则,被这错误的思虑
所拘束而生起烦恼,陷入苦与迷的境地。
第二,抑制欲望,使烦恼镇伏。以光明正大的心,制服眼、耳、鼻、舌、身、意六
根所发起的欲望,把产生烦恼的根本斩断。
第三、使用物品须合适,思考要正当。选用衣著和食物时不要考虑是为享乐,考虑
到衣服是为防御寒冷和暑热,以及遮护羞耻;食物是维持修道的根本,是为滋养身体。
有了如此正当的思考,烦恼将无由生起。
第四,凡事都须忍耐。忍耐寒、暑、饥、渴、辱骂,毁谤更要忍耐,因为接受忍耐
可以消灭燃烧己身的烦恼之火。
第五,远离不应去的所在,远离不可交的朋友。如能做到这一点,烦恼的火焰则消
逝殆尽。(——巴利本中部二·一切漏经)
佛陀篇
第一章 历史上的佛陀
第一节 伟大的生命历程
(一)喜马拉雅山的南麓,在罗希尼Rohini河流域,释迦族老早就建都在迦毗罗
Kapila城。国... 阅读全帖
a**u
发帖数: 8107
42
☆─────────────────────────────────────☆
bdbd (kakali) 于 (Sat Feb 20 20:49:57 2010, 美东) 提到:
首先要分辨禅相-----遍作相、取相、似相,其次是要找到有分心,而不是急于分辨自
己在初禅,二禅,三禅,四禅。
没有见到遍作相、取相、似相,那是连初禅的边边都没有挨到,强行去分辨那只能是心
理安慰。
根据南传上座部佛教,首先,要确定你自己的修行业处,比如入出息念、慈心禅那等,
对于不同的禅定方法,禅相会不一致。
这里只描述入出息念,对于入出息念,业处是人中部位经过的呼吸。
1、遍作相的初始阶段:修行到一定阶段,最先可能会出现光,有些禅修者会感觉眼前
好像有一片像云、像烟一样的淡白色光;有些禅修者会感觉好像有一层白雾笼罩着自己
;有些禅修者感觉在额头、眼前或者脸前有光。这些是遍作相的初始阶段。
2、遍作相的遍作定阶段:当定力提升时,出现在接触点(人中)附近的如烟、如雾状
的灰白色光,也称为“遍作相”;而此时的定力则称为“遍作定”
3、取相阶段:当心专注在遍作相时,定力将能得到提升。此时,出现在接触点...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43
藏传噶举派的恒河大手印和汉传禅宗非常类似,youtube上有噶千仁波切传授的恒河大
手印视频:
http://www.lama.com.tw/content/edu/data.aspx?id=4394
噶千仁波切是公认的恒河大手印大成就者,他的传授极为珍贵。
台湾有书籍出版: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98833
这里还有谈噶举祖师弥勒日巴禅修:
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41675
为什么要讲密勒日巴修定呢 ?有两个原因。其一他是用修定的方法获得大成就的人,他
是藏传佛教中实践佛法的代表人物,他自己说:“我是一个博地凡夫,此生此世,因刻
苦修行而得成就。”他既不是佛的化身,也不是菩萨转世,他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人。
这对于芸芸众生来说,更有说服力很强的榜样作用。他的高成就证实了众生都有佛性,
众生都可成佛这一道理。特别是他在修持实践中,不搞哲理佛法,不搞那种口头上高谈
阔论,实际上却不断我见不断烦恼的理论与实修脱节的修持。他的...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44
观世音菩萨灵感录
李圆净居士原著
演培法师白话讲述
第一篇 拔病苦
第二篇 救厄难
第三篇 兴福慧
第四篇 度生死
第五篇 广劝惩
第六篇 普示现
第一篇 拔病苦
★晋朝有个和尚,名叫竺法义,住在兴宁中始宁山上,很精细的研究所有的佛经,从他
学习的学生经常有一百多人,当咸安二年的时候,他感觉生起心气病来,病得很久,所
以他就一心一意的虔诚归依观世音菩萨,忽然有一天梦见一个人破开他的肚皮,把他的
肠胃都拿了出来,并且洗刮他的五脏六腑,看见有结成一块块肮脏的东西很多,都把他
洗得干干净净了,再放进去,还原缝好,对义说,你的病已经除掉了,当他一觉醒来,
果然病都好了。宋朝尚书令官员傅亮编撰这件事的奇迹,常常说,他的父亲在世时,和
义一起游山玩水,义也常常说这件奇事,听到的人没有一个不肃然起敬的。(太平广记)
★元魏时(即北魏孝文帝亦称元魏)名道泰,住在常山的衡唐精舍,曾经梦见有个人告
诉他说,你的性命将于四十二岁的时候,当寿终正寝,到了那个时候,果然生起很严重
的病来,他自己忧虑必定会死,将他所有的衣食资产多为布施,有位朋友对他说,我听
见供养六十二亿菩萨,和念一声观世音的人,得福恩是一样...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4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禅宗--百度百科
禅宗
百科名片

禅宗初祖菩提达摩
禅宗,又称宗门,汉传佛教宗派之一,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
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汉传佛教宗派多来自于印度,但唯
独天台宗、华严宗与禅宗,是由中国独立发展出的三个本土佛教宗派。其中又以禅宗最
具独特的性格。禅宗祖师会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求达到这种境界,这又称开悟。其核
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意指透过自身实践,从日
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最后达到真正认识自我。
目录
简介
宗义概述
印度源流
禅宗的早期发展
禅宗的成熟期
中期禅宗
明清禅宗
现代禅宗
展开
编辑本段
简介

在中国历史上,禅宗发展可分成四个时期,由菩提达摩至中国开始,至六祖慧能大
师大宏禅宗为止,此为禅宗的开始,可称为早期禅宗。由六祖慧能门下,洪州、石头二
宗,发展为五宗七派,此为禅宗的发展期,时间约当晚唐至南宋初。自南宋初年临济宗
大慧宗杲起而倡话头禅,曹洞宗宏智正觉倡导默照禅,至于明朝中晚期,此为禅宗的成
熟期,又可称为中期禅宗。至于明朝中叶净土宗兴起,此时佛教的特色为禅净合一,与
儒、释、道三教合一,...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46
不假方便 自得心开
以上所述,系一般念佛人体究念佛(理持)之过程。然亦有根器猛利者,于明心之同时
一念相应,得见佛性;不待善知识诱导,自得见佛法身;此即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所
说:「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若是来生修到这个理一心的
境界,便是「当来」必定见佛。这个见佛是见自性佛,见诸佛法身,见一切众生之法身
,而不是感应所见之化身佛。此时便恍然道:「原来诸佛法身竟是如此,一切众生之本
来面目亦复如此。」若此念佛人亦曾参禅,此时便道:「原来此是土城和尚立地处,好
与三十拄杖。」
此一实相念佛之修持,从起疑到见性之全部体究过程,便是「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何以不假方便?实因忆佛念佛无相之故,与实相无相极为相应。无需学禅,自然会禅;
无需学参话头,自然会参话头;无需揣摩挤破脑袋,自然能进入疑团;无需善知识,亦
能自得心开。心开之过程有短至一天,有长达十余年,乃至当来之世不等,故曰:「现
前当来,必定见佛。」是谓「悟有迟疾,必定心开」也。
因为心开而见佛性之故,此后不论持名念佛、观想念佛、无相念佛,皆是实相念佛。何
以故?实相离一切相而即一切相故,实相非空非有、亦空亦有... 阅读全帖
j*******1
发帖数: 182
47
我们学习《修心利刃轮》,主要是观察自身的一些过失。这些过失要先去发现
、认识,然后接受别人对我们的指点,同时自己要改变,尽量往好的方面或者调整自心
方面去修行,这是最根本的。
所以,我想,我们学习比较深一点的,像五部大论、密法,这些也很有必要。如果
我们每天都是讲一个特别简单的法,深度和广度都是不够,这也非常重要。然后,我们
天天都只是讲一些理论,而实际的修心法---调整自相续烦恼方面的,没有讲,(对治
烦恼)也有一定的困难,到时我们真的用的时候,很多窍诀和道理恐怕就用不上。所以
前段时间我也讲过,不管是哪一个法师讲法,比如讲一个小时,那么这一个小时的时间
都要用在专心听闻上面,听闻的过程当中,要有一个好习惯,有智慧的人精神会很专注
,哪怕一字一句都不漏掉,人脑能记下来的就记下来,实在没办法的话,通过其它的录
音笔可以记下来。以前有录音机,但这几年好像没有录音机,我们这里应该用不着,后
面会出一些光盘书本。但是暂时大家需要将每一堂课(的内容)记下来,任何一个法师
的课,希望大家以后有这么一个习惯(将法师讲课内容都记下来)。
88年,法王如意宝讲《大圆胜慧》,... 阅读全帖
j*******1
发帖数: 182
48
菩提心有两个面向:相对菩提心和究竟菩提心。究竟菩提心是十地菩萨其中一地的菩萨
所了悟之空性。在了悟究竟菩提心之前,重点应放在相对菩提心之上。在本质上,相对
菩提心是利他心,也就是利益他人、离于所有自私目标的甚深愿望。如果正确地修持相
对菩提心,究竟菩提心将自然而然地展现于相对菩提心之中,最终将完全证得究竟菩提
心。
(一)相对菩提心
相对菩提心本身有两个次第,即利益他人的愿望,以及把这种愿望付诸行动。这两个次
第之间的差异,犹如想要前往某处和实际展开旅程之间的差异。
相对菩提心的修持包含了:(1)观修自他交换法(2)把逆缘用于修道的座下禅修。
(1)自他交换之座上修法
菩萨的修行:第十一、所有痛苦无一例外地来自渴求自身的快乐,圆满成佛则来自利他
的念头。因此,真正以自身的快乐来换受他人的痛苦,乃是菩萨的修行。
目前,当你快乐时,你或许相当满足。其它人或许不快乐,但你不真正地把它视为你的
问题。当你不快乐时,你只顾着想要去除让你心烦意乱的人和事物,而不在乎、甚或不
记得其它人或许也不快乐;这一切都是迷妄!
有一个方法可以训练你从一个更宽广的角度来看待事物。这个称为“自他交换”的法门
,包...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49
敦煌本《坛经》、《曹溪大师传》以及初期禅宗思想*
楼宇烈

目前传存于世的《坛经》异本甚多,日本石井修道的“六祖坛经异本系统图”[1]共列
出异本十四种。又,日本柳田圣山编“禅学丛书”之一的《六祖坛经诸本集成》中,也
收入了十一本之多。然而根据目前学术界一般的看法,从《坛经》内容的演变历史来考
察,真正具有异本意义的只有四种,即:唐敦煌本、晚唐惠昕本、北宋契嵩本以及元宗
宝本。《坛经》从敦煌本至宗宝本,文字增加了一倍,内容也有很大的变化。这对于研
究禅宗思想的演变,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不过,如果我们仔细比较和深入分析一下这四种《坛经》本子的内容,就可以发现,在
这四个本子的演变中,契嵩本的出现,才使《坛经》在内容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惠昕
本虽说也增加了一些内容和文字,但总的来讲与敦煌本相去还不算甚远。而宗宝本则是
在契嵩本的基础上增衍出来的,也可算作一个系统。因此,《坛经》内容的关键性变化
是发生在契嵩本上。
据契嵩本最初的刊刻者郎简在《六祖坛经序》中说,他素来敬重《坛经》,但“患其为
俗所增损,而文字鄙俚繁杂,殆不可考”。于是,他请契嵩对通行的《坛经》进行校订
。不久,“嵩果得曹...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