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明清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J*******l
发帖数: 133
1
来自主题: ChinaNews版 - 满遗对我们民族的茶毒
中国大陆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在演艺圈和文艺界便刮起了一道歪风,并逐渐被一团“
清”云所笼罩,随着一部部清宫剧的频频上演,一个个“高大英武”的帝王形象开始在
荧屏上不断粉墨登场,为我们演绎着一幕幕史诗一般的帝王传奇和浪漫凄美的宫廷故事
,不知道是哪部戏首先吊起了观众的胃口,清宫剧很快便成了炙手可热的“抢手货”,
为众多投资方和导演所亲睐,于是一发而不可收拾,大量拍摄并在荧屏上频频亮相,不
断呈愈演愈烈之势,在收视率上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劳累了一天的我们,晚上回到家中
,只要打开电视机,随便换个频道,一个个剃了光头留着辫子的经典形象便会出现在你
面前。
演艺圈如此,文艺界亦是如此,一唱一和,相得益彰。首当其冲的,当数有“皇帝
作家”之称的二月河先生,一个个清代帝王的传奇故事就是不断在这位作家的笔下熠熠
生辉、大放异彩的,他对此早已是驾轻就熟,且信手拈来、挥毫而就,二月河先生也因
此名扬四海,他的名气大了,其他人自然也不甘寂寞,近年便有一名风光十足的学者跻
身其列,这位先生名叫阎崇年,他以一名“学者”、“教授”和“会长”的身份,频频
现身于央视百家讲坛,以其三寸不烂之舌,不厌其烦地重复... 阅读全帖
l****2
发帖数: 688
2
来自主题: ChinaNews版 - 北京不适合帝都 迁都势在必行
最早的时候,北京被定义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TG的心思很简单,既然是国都,就
该是最好的。花大钱改建北京城,扩建城区,鼓励金融、高科技等产业驻扎北京……这
么几十年发展下来,结果怎样?
北京城里常驻人口越来越多,已经突破两千万;北京的房价不叫房价,那叫天价;北京
的城郊不叫城郊,那是四环、五环、六环;北京的天空长期阴霾,空气质量差;北京的
公路上总是公交车、私家车排着长队;北京的地铁长期人挤人,公交车塞满了人还要继
续塞……堂堂一国之都,阴霾、拥挤、浮躁,真是可笑。
虽然经济中心向上海转移,缓解了部分城市压力,但并不能解决问题。单双号限行治标
不治本,缴纳各种税金后还要被迫缴纳拥堵税只会加重人民负担……要彻底解决这些问
题,就应该把政治中心迁出北京,让TG另立新都,重新规划。而北京,将继续作为文化
中心,负责传承交流。
当年毛泽东问王稼祥定都的事,王稼祥说:“我认为首都最理想的地点是北平。北平位
于沿海地区,属于经济发达圈内,而且扼守连结东北与关内的咽喉地带,战略地位十分
重要,可谓今日中国的命脉之所在。同时,它靠近苏蒙,无战争之优,虽然离海近,但
渤海是中国内海,有辽宁、山东两个半... 阅读全帖
s*******w
发帖数: 2257
3
中共现在还没垮 但已步入迟暮之年
文章来源: 美国之音 于 2015-02-06 13:54:45 -
习近平被许多人视作中共多年来最强势的领导人,他在大力反腐的同时还施展铁腕
,压制言论自由。这一切给人一种表象:他领导的中共政权牢牢控制着中国。但是在华
盛顿外交圈内,有资深专家指出,中共已步入迟暮之年。一些分析人士告诫西方领导人
,应该适时改变对华政策,走出“四环路”,接触草根,尽其道义上的责任。
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的一个私人晚餐聚会上,一位美国资深中国问题专家说出了一句
耐人寻味的话:“我无法给你它(中共)垮台的确切时间,但是中国共产党已经踏入迟
暮之年。”
美国企业研究所亚洲问题专家迈克尔·奥斯林 (Michael Auslin)当时也坐在晚
餐桌上。他近日为华尔街日报撰文,披露了餐桌上的美国外交官们对当前中共政权的看
法。
基于明显的原因,奥斯林隐去了这些学者的身份。不过他说,他们中的每个人都有
着数十年的中国经验,与中国官员有着广泛的联系。奥斯林说,令他有些吃惊的是,那
位专家作出上述预言后,其他人并未反驳,反而表示基本赞同。
奥斯林博士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谈及那位专家何以作... 阅读全帖
s****r
发帖数: 31686
4
来自主题: Detective版 - 中西医第一次大对决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kiger (天再旦),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中西医第一次大对决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Jan 4 16:39:38 2017, 美东)
中西医第一次大对决 (2016-04-30 01:11:16)
转载, 原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f8a5230102wqoi.html
作者:棒棒医生
考诸历史,以今天医学分科的眼光看,中医对传染病的用心占全部中医临症医学的
一半以上。这是可以理解的,一部中国史,就是瘟疫频发的历史,传染病是古人面对的
最主要的死亡威胁。从伤寒论到金元明清五花八门的温病学派,说的基本都是传染病。
中医关于传染病至清走到尽头。此后,由于现代医学明确了几乎一切传染病的病原
、传染源、传播途径、发病机制和临床特征,尤其找到了有效的病因治疗(抗生素)和
预防方法(疫苗),中医传染病“研究”就此停顿,不再有任何新的学说,剩下的只是
无休止的学派争论。
中医投入大半心力的传染病理论究竟在历史上产生过什么作用呢?我们从正史里完
全看不到... 阅读全帖
i***s
发帖数: 39120
5
清末赶考的士子进入考场应试。
江南贡院内重建的号舍内的模拟考试休息情景
捷报。郑幼明摄
古代“高考”要考九天七夜
考场像“号子”,失火都不许出来
本报4日刊出《江南贡院房舍间数超故宫》一文后,位于南京夫子庙西北部的江南贡院,因其为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以及众多历史名人出于此,引起许多市民的兴趣。由于近日恰逢一年一度的高考,记者就古人如何“高考”,以及考试中的奇闻逸事等,专题采访了江南贡院历史陈列馆的周道祥馆长。
科考影响
明清半数官员出自江南贡院
说起科举考试,不少影视作品中都将其与迂腐可笑的书呆子联系起来,周道祥馆长就此表示,这是不够客观和实事求是的。在世界文明史中占重要地位的中华传统文化,其流传和发扬光大,与科考有相当大的关系。
在江南贡院800多年历史中,共产生800余名状元、10万名进士,百万举人,明清时全国半数官员出自江南贡院。
清代江南贡院举行过112次乡试,在这里中举、又在京城会试中,中了状元者,江苏49人,安徽9人,共58人,占全国112个状元总数的51.78%。
明清两代的名人如“吴中四才子”之一的著名书画家唐伯虎、《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扬
o***s
发帖数: 42149
6
会所摆满字画古玩
雅致书房供赵忠祥和好友挥毫泼墨
老赵请倪萍吃炸酱面
明清木雕床也成展品
●赵忠祥私人会所坐落在北京三环路的繁华地段
●为了防止艺术品、古玩、书法被盗,24小时摄像头监控
●只招待好友,从不对外经营
故宫的建福宫被改造成了一个全球顶级富豪们独享的顶级会所,引发极大争议。其实在北京有很多会所,今年已69岁的赵忠祥,就在北京创办了一个私人“文化会所”。但赵忠祥的私人“文化会所”,到底是什么样子?昨天上午,华西都市报记者应赵忠祥邀请,来到他神秘的私人会所采访。中午时分,赵忠祥的老搭档倪萍前来做客。赵忠祥十分高兴,亲自下厨,为倪萍烹制北京炸酱面。
四层小楼共1200平方米
很文化
昨天上午10时30分,华西都市报记者应邀来到了私人会所采访,会所隐身于北京三环路十里河桥的“亚洲饮食城”东侧的一个僻静小区,附近是北京古玩艺术藏品市场。
在赵忠祥助手小勇陪同下,推开私人文化会所的两扇大门,进入眼帘的是赵忠祥亲笔书写的“观海听涛”四个大字。
赵忠祥正在翻阅书籍,随后,他带记者参观了会所。整个会所共有四层,总面积大约有1200平方米,布置得极为典雅、古朴,墙角的音响里,不时传来赵忠祥主持... 阅读全帖
c***s
发帖数: 70028
7
被强拆前的山西太谷武家花园。
福建尤溪玉井坊郑氏大厝。
山东省章丘朱家峪村面临商业开发。
大拆大建、张冠李戴“假古董”、过度商业化……尽管近年来我国已经启动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但是新华社记者近日深入福建、广东、湖南等全国多地调研发现,保护过程中仍出现了令人忧虑的三大怪相。
强拆真古董
怪相
1
山西太谷县城南的武家花园原有7所大宅院,各式街门、院门、腰墙门、过道门20多座,亭台楼榭等房间共200多间,曾是太谷县少有的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
然而,一项最新调研显示,这样一处集中体现我国古代“晋”地风貌的建筑群,今年却被县里列为城市片区改造重点工程,让道开发商,惨遭强拆。
“城镇化进程中,不少基层干部存在急功近利的政绩观,认为传统村落如无开发价值,不能提升当地生产总值,与其花钱费力保护,不如让其消亡。有的甚至可能因经济利益驱动,官商联动,大行‘强拆’之道。”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胡彬彬说,如果再不重视这一问题,传统村落将消亡得更快。
记者调研发现,在“新农村建设”“城镇化”浪潮中,因为认识不足,很多极具特色的古村落在被整合、拆建、挪移中消亡。
夹杂在一片红砖瓷瓦的新式农村楼房中,占地... 阅读全帖
c***s
发帖数: 70028
8
近日,关于离退休人员薪酬调整的话题再次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退休养老古已有之,而不同历史时期,古代“公务员”的退休待遇也有所不同:比如明代官员待遇较低,流行“裸退”;唐朝五品以上退休高官可以领取半俸,功臣元勋经皇帝特批可领全俸;宋朝对官员的待遇最为优厚,有功之臣和高官一律给予全俸,另有名目繁多的赏赐,为历朝之最。
陆游写过这么一首诗:
幸有湖边旧草堂,敢烦地主筑林塘。
漉残醅瓮葛巾湿,插遍野梅纱帽香。
风紧春寒哪可敌,身闲书漏不胜长。
浩歌陌上君无怪,世谱推原自楚狂。
诗后还有一句小注:“辛幼安每欲为予筑舍,予辞之,乃止。”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辛弃疾跟陆游是好朋友,他见陆游住的房子太简陋,于是想资助一笔钱,帮老朋友盖一所新房子,陆游谢绝了他的好意。
写这首诗的时候,陆游已经八十多岁,辛弃疾已经六十多岁,俩人都已经退休,闲着无事,经常在一块儿喝酒聊天。
通过闲聊,陆游得知辛弃疾帮朋友办了不少事,花了不少钱。比如说大哲学家朱熹有一学生,得了很严重的眼病,没钱医治,辛弃疾听说后,自告奋勇请来名医给他看病。再比如说一位名叫杜旃的朋友想在山中买地隐居,钱不够,请辛弃疾帮忙,辛弃疾为他买了地皮。还有... 阅读全帖
c***s
发帖数: 70028
9
唐晓峰谈近代北京城的变迁
谈到中国的近代城市,上海是一个典型,相较而言,同时期的北京似乎并不那么典型。“近代上海”与“民国北京”之间有何差别?沉淀了许多传统与历史的民国“老北京”如何找寻其近代性?近日,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唐晓峰教授,请他谈谈近代北京城是如何脱离传统的。
说到中国的近代城市,更惯常的说法是“近代上海”、“民国北京”。“近代北京”似乎是使用频率不那么高的概念,这是什么原因?
唐晓峰:在中国,什么叫近代城市?最典型的是上海。关于上海的近代史,学界的研究很多。这给人们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大量西方元素、现代经济元素进入城市,主导城市的发展,就是典型的中国近代城市。从这个角度看,在近代北京城看不到很多这类东西,所以它不是一个典型的近代城市。不过,北京在近代史上的存在感是非常强的。北京的近代性和上海不同,你可以把它划为另一类的近代城市,但是不能把它从中国近代史上拿走。
近代上海是脱离了传统的“新上海”,而民国北京城常常冠之以“老北京”这样的称谓。怎么看“老北京”的“近代性”?
唐晓峰:北京城的近代性是什么?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一般讲北京,我们往往会迈过它的近代性而直... 阅读全帖
o***s
发帖数: 42149
10
6月10日,长沙开福区伍家岭附近,古墓葬群的考古发掘现场。图/记者陈正
长沙城北,伍家岭一片土地下,埋藏了跨越2000多年的秘密。
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今年发现了一个墓葬群,发掘了100多座时间涵盖战国晚期至明清时期的墓葬。一批包括陶器、铜器在内的珍贵文物重见天日。
6月10日是我国第一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研究所组织公众来到考古现场参观。
本报记者 赵晶 长沙报道
“你们是怎么知道这里有古代墓葬的?”“这个墓葬的主人会是什么身份,会不会是个大官?”……直击考古现场,参观的市民们倍感神奇,原来脚下的土地里还埋藏了这么多的秘密……
百余座墓葬出土大量陶器铜器
今年2月起,为配合城市基本建设,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开福区伍家岭某工地建设区域进行了考古调查勘探,调查中发现一批古代墓葬和水井。经过系统的发掘,到目前,已发现战国晚期至明清时期墓葬150余座,少量古代水井和一处建筑基址,已发掘墓葬100余座,出土大量包括陶器、铜器在内的珍贵文物。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古墓?感觉就像是挖到了现在的明阳山一样。”一位在现场参观的市民好奇地问道。“这是因为长沙的城区范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当时,这里并不... 阅读全帖
u***************r
发帖数: 11227
11
来自主题: Headline版 - unidentified_title
发信人: inews(inews), 信区: Headline
标题: 皇家子女为何容易夭折:与紫禁城内没有它有关
发信站: BBS未名空间站(Wed Aug 30 08:15:37 2017,GMT)
紫禁城,就是如今所称的故宫。在明清两代,紫禁城是皇族居住的地方。
很多第一次到紫禁城参观的朋友,往往震惊于紫禁城的富丽堂皇、规模宏大。的确,当年明成祖朱棣第一次修建紫禁城,动用100万民工,共建了14年之久。
我们知道,紫禁城位于中国北方,冬天气温较低,比较寒冷。明清两代又处于中国历史上第四个寒冷期。一年中约150天属于冬天,最冷时气温可达零下三十摄氏度。因此,冬天一到,紫禁城里就显得异常寒冷。
可是,居住在紫禁城里的皇族成员,却并不觉得很冷。乾隆皇帝在《冬夜偶成》一诗中,就写道:“人苦冬日短,我爱冬夜长。皓月悬长空,朔风瓢碎霜。垂帘在氍毹,红烛明涂堂。博山炷水沉,和以梅蕊香。敲诗不觉冷,漏永夜未央。”
显而易见,常年居住在紫禁城里的乾隆帝,并不觉得有多寒冷。
这当然不是因为乾隆帝身体倍棒,异于常人。实在是因为紫禁城有独特的供暖设备。
那就是被现代人称为“地暖”的地坑。早在明朝时期,为... 阅读全帖
i***s
发帖数: 39120
12
紫禁城,就是如今所称的故宫。在明清两代,紫禁城是皇族居住的地方。
很多第一次到紫禁城参观的朋友,往往震惊于紫禁城的富丽堂皇、规模宏大。的确,当年明成祖朱棣第一次修建紫禁城,动用100万民工,共建了14年之久。
我们知道,紫禁城位于中国北方,冬天气温较低,比较寒冷。明清两代又处于中国历史上第四个寒冷期。一年中约150天属于冬天,最冷时气温可达零下三十摄氏度。因此,冬天一到,紫禁城里就显得异常寒冷。
可是,居住在紫禁城里的皇族成员,却并不觉得很冷。乾隆皇帝在《冬夜偶成》一诗中,就写道:“人苦冬日短,我爱冬夜长。皓月悬长空,朔风瓢碎霜。垂帘在氍毹,红烛明涂堂。博山炷水沉,和以梅蕊香。敲诗不觉冷,漏永夜未央。”
显而易见,常年居住在紫禁城里的乾隆帝,并不觉得有多寒冷。
这当然不是因为乾隆帝身体倍棒,异于常人。实在是因为紫禁城有独特的供暖设备。
那就是被现代人称为“地暖”的地坑。早在明朝时期,为了御寒,人们就发明了地坑。紫禁城里也不例外。
在紫禁城一些重要宫殿下面,铺设有火道。太监将木炭引燃后倒入地炕口,木炭燃烧产生的热气顺着火道流动,慢慢将室内的地板砖烤热,从而使室温升高。这样,乾隆帝当然就不... 阅读全帖
i****1
发帖数: 84
13
北京政府因2017年11月一场火灾而下令进行大清查,随机强硬勒令违章建筑租户搬离,引发广泛议论,甚至有说法称这是在清除“低端人口”,引发各界议论。
时隔数月,近日有学者在媒体撰文,称明朝著名宦官刘瑾曾下令驱逐外来流动人口,但最终却以失败告终,更“差点激起民变”,被认为有“借古讽今”的意思。
上海交通大学中文系博士后研究员徐美洁专研明清历史,其2月初在澎湃新闻等媒体发表专栏文章《游食在明代京城》。
文章称,明清时期北京的外来流动人口多为破产农民、手工艺人、服务业者,或依托僧、道谋食的人。
这些人被称为“游食者”、“游食人”,多半游走于社会边缘、被人看不起,面临时时被驱赶的命运。
文章写道,北京在明清时期已是中国首都,生活机能便捷,且受政策控制,物价稳定。因此游食者多选择往京城流动,以便谋生。
古代如果遇到运河淤积、地方灾荒,粮价必受影响,而京城平抑的粮价显然仰赖政府补贴。
这种情况在粮食丰足时不会有问题,但遇上粮食歉收、资源不够时,外来人口便会成为驱逐的对象。
北京新建村曾发生火灾(图源:新华社)
文章还说,京城那么多游食者,除了从事正当职业之外,也难免有鸡鸣狗盗、偷奸耍滑者,带来社会隐... 阅读全帖
w*******0
发帖数: 2949
14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社会流动的历史数据
请问整个明代有多少进士?相比,是怎样一个比例?在网上找了一下:
吴宣德曾对此作过综述。他说:“如何炳棣先生(Mr.Ping-ti Ho)The Ladder of
Success InImperial China(《明清社会史论》)统计为24594人;萧源锦《状元史话》统
计为24610人; 范金民《明清江南进士数量、地域分布及其特色分析》为24866人;沈登
苗《明清全国进士与人才的时空分布及其相互关系》为24814人;黄明光《明代科举制度
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 版社2000年6月版)为24452人。
明(1368—1644),二百七十余年。那时的人口,洪武26年官方的人口普查普遍被认为数
据真实,是年人口6000万多一点,还有一些人口不在统计之内,算起来当时即1393年人
口约为6500万。《剑桥中国明代史》和罗兹墨菲所著《亚洲史》都说明代中国人口峰值
超过1.5亿。
进士的数量,相对于当时的人口,是一个非常小的比例。那么即使所有进士都是平民出
身,对大多数平民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
w*********n
发帖数: 1975
15
徽商有名可能是因为长江交通便利,江南富饶,人口稠密,富余劳力太多,手工业商业发
达,于是大批商人出现,其实,明清以来直到民国,赣商业很有名,苏商大概是因为运河边
上的生意太好做,虽然很富,在外却名声不响。两江地区人口稠密,物产丰富,有长江水
道和运河的交通便利,商业和运输业发达,明清时期是朝廷财税的主要来源,清朝的两
江总督和直棣总督在朝廷的地位不亚于现在的北京上海市委书记。清分江南省为安徽省
和江苏省,江西明清以来一直是最大的粮食输出省,现在可能不如黑龙江多了,现在江
西穷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60年来输出粮食太多,就如山西穷时因为产煤太多一样,闫老
西德山西不穷。
浙商过去并不有名,象湖南的将军一样,直道到清末才活跃起来。
m********y
发帖数: 21909
16
给文豪助威,写写我看到和感受到的故宫。
故宫我去过很多次,印象中没有花过钱,我老爸的中学同学在里面工作,我都是用招待
票进去玩。说进去玩,就是因为啥也不懂, 知道这是皇帝的家,其它就是看那熙熙攘
攘的游人了。
印象比较深的一次,也是触动心灵的一次,不是去逛故宫,而是到故宫西北角的“明清
档案馆”找朋友玩。去的时候从东华门进去,右拐不久就看见了一个部队,据说那就是
著名的8341部队,部队营房前面有个高大的仿古建筑,是建国以后建的,据说因为从北
京饭店可以直接看见中南海,而且看得很清楚,为了挡住视线,于是就修了这个建筑,
仿古的。同时修的还有中国历史档案馆,也就是明清馆。
那天在明清馆里和朋友闲聊,等她男朋友来一起回她的那个在绝对是皇城根下的小破家
。等他男朋友等不来,天渐晚,我们俩就先走。那个时候是傍晚, 故宫已经关门了,
没有了游人,故宫顿时间巍峨壮丽起来,在晚霞的衬托下,让人不得不肃然起敬。不间
断的乌鸦声清晰可辨,替代了嘈杂的人声,带给人苍凉的历史感。
我们走到三大殿的时候,天已经很黑了,我给朋友说,“我想到殿前(忘了是那个殿了
)的中间空地上坐一会儿,感受一下。”她笑说:“你又... 阅读全帖
p*****c
发帖数: 20445
17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pacific (hh),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中国古代官阶的历史变迁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Apr 21 16:34:32 2011, 美东)
恢复帝制派应该听听这个
阎步克主讲才斋讲堂:中国古代官阶的历史变迁
日期: 2011-04-11 信息来源: 新闻网记者 冯颖 访问量:
“中国古代是一个高度行政化的社会。”4月7日晚,北京大学历史系阎步克教授在北大
研究生院主办的“才斋讲堂”第十五讲中,为同学们讲解了“品位与职位——中国古代
官阶的历史变迁”。研究生院副院长姜国华教授主持讲座。
周代、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明清,这中国古代的五个阶段各自有着不同的官阶制
度,阎步克教授运用“品位—职位”这个理论框架,讲解这些官阶制度的历史变迁,并
分析了它与当时的政治体制和社会形态之间的关系。
阎步克教授介绍道,品位分等以人为中心,官阶与职位分离,赋予官员稳定感;职位分
等以事为中心,不存在独立于职位的官阶,保证同工同酬。但中国古代社会中人员组织
与职位结构是不匹配的,官僚制由身份... 阅读全帖
a***e
发帖数: 27968
18
到了明清文艺复兴后还比个屁啊?
中国就是明清仗打少了
之前可都是世界前列
你这敢情是移动靶
把你的论点改成,明清以来,中国90%大一统,攻城技术忘光,算基本靠谱
S**U
发帖数: 7025
19
吴晓波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1955年,国学家钱穆在他创办的香港新亚书院专讲《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他的课程共
分五讲,分别是汉唐宋明清,最后为一“总论”。在“总论”中,钱穆提出“从这两千
年的历史中,我们可以对以往传统政治,找出几条大趋势。”他共指出四条,其中第一
个关键词是“集权”——“中央政府有逐步集权的倾向”,第二条关键词是“抑商”—
—“中国传统政治上节制资本的政策,从汉到清,都沿袭著”。
若在今日,有人专讲《中国历代经济得失》,其“总论”的两大关键词恐怕也逃不出钱
穆所谓的这两条——“集权”与“抑商”。
在“集权”与“抑商”的背后,是一个无比强悍的政治权力制度安排——高度专制、大
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国从公元前七世纪开始,以“管仲变法”为标志,开始探索国
家积极干预产业经济的试验,此后多有演进,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逐渐成为
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延续至今,这一政体仍然无改。
在高度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国的这一部企业史,归根到底是一部政商博弈史。
当政府为了政权稳定,全面控制了重要的生产资料之后,它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一个“经
济组织”,它必然有自己的利益... 阅读全帖
R*****d
发帖数: 1148
20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合集] 也说说黄河改道的历史
☆─────────────────────────────────────☆
benzene (苯苯) 于 (Fri Jul 8 11:16:59 2011, 美东) 提到:
俺以前研究过一点,大概说说吧。黄河改道主要在下游,小浪底附近是最后一个峡谷,
出了小浪底地形豁然开朗,北边是平原,南边是一道低丘,这道低丘一直向东延伸到郑
州西边的荥阳,然后转向东北,到新乡南边,可以借用kzeng的古黄河地图,古黄河大
致就沿着这道低丘的北边走。
荥阳就在郑州西边一点,今天的黄河过了荥阳不拐向东北方的新乡,而从荥阳出来直接向正东,流经郑州稍北的位置。
这道低丘上古就有个口子,在荥阳附近黄河的南岸,有条小河在这里从黄河分开。而荥
阳的黄河北边也有个支流在那里汇入黄河,古人就认为这一南一北两条河是一条河,都
叫济水,南边济水的流向和今天的黄河下游差不多。
荥阳黄河南这个口很重要,战国时候从这里向东南又修了鸿沟,把黄河和淮河水系连接
起来了。不过出于俺也不知道的原因,黄河不太喜欢从这里南出,后来就淤积上了。
☆─────────────────────────────────────☆
... 阅读全帖
f****i
发帖数: 9419
21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江南后来状元多的问题。
光扯状元有什么意义?这和现在唯学历论的观点没啥区别。有N多不是状元但是比状元
强的,自从明的八股文之后,状元代表的是考试高智商罢了。和才华多少直接关系能有
多大?虞允文,苏轼都只是进士呢,含金量能和明清的状元比么?状元多最主要的就是
版图扩张,经济发展,生活好了自然重视教育的结果。没什么需要不断强调的,周朝的
时候山东还因为经济环境好,而人文荟萃呢。汉朝的时候河南不也大把的能人?明清的
科举含金量实际上降低很大了。而且由于八股的推广,导致很多人的思维局限性很大,
眼光很越来越窄,这和后来明清走下坡路有很大的关系。清朝有个比较有名的对联,“
咱江南多山多水多秀才,俺北方一天一地一圣人。这种博弈的对联很能说明问题了,古
往今来不是状元的人青史留名的比状元多多了。状元里面干出大事的比例江南的也比别
的地方多。港姐里面冠军的泯然众人的很多也是这个道理,对比真实才能的比例,江南
的状元多,显得含金量比例更低。
w********9
发帖数: 8613
22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江南后来状元多的问题。
清代满人(包括汉旗人)人口比例不到1%,但是进士比例却高达5.6%。
清代奇怪的翰林构造:
========================
http://202.112.82.59/history/new%20books/17.htm
该书为认识士大夫这个群体在清代的特征提供了全新的视野,对于了解清朝政治制度
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认为,清代翰林中包括了规模可观的满族、蒙古和八旗汉军籍成员,总人数达
600人之多,这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为庞大的少数民族高级文官集团和上层知识分子群
体。正是由于这个庞大的少数民族群体的存在,使清朝的翰林乃至整个士大夫集团出现
了与历朝历代以汉族翰林为主的士大夫群体不同的性质与特征。这些特征反过来又深刻
地影响了有清一代的政治决策和制度建设,构成了清朝不同于以往汉族王朝的诸多差别
。 对这样一个由少数民族成员组成的翰林集团作为社会群体进行审视,体现了社会史
研究的特点。而该书的长处,则在于将对社会群体的研究与制度史的研究紧密结合在一
起。 在该书的前三章中,作者为清代满蒙翰林群体作了历史定位,阐述了这一群体的
形成过程。指出,前人阐述明... 阅读全帖
b****r
发帖数: 2555
23
☆─────────────────────────────────────☆
xlzero (Megatron) 于 (Wed Aug 17 19:54:19 2011, 美东) 提到:
看了他视频的都清楚他讲古代史时,对隋唐赞不绝口,还上百家讲坛讲两宋,对清朝皇
帝也是称赞,唯独对明朝他宣称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王朝,还有把明朝十六个皇帝说
成十六个混蛋,朱元璋这样的被他咬住出身说是最卑贱的皇帝,武宗,嘉靖,万历在他
嘴下都是极尽可能的贬低,为什么呢?他和明朝有什么仇么?
☆─────────────────────────────────────☆
Ranma (ranma 1/2) 于 (Wed Aug 17 19:55:27 2011, 美东) 提到:
不如此不出名啊

☆─────────────────────────────────────☆
xlzero (Megatron) 于 (Wed Aug 17 19:59:18 2011, 美东) 提到:
问题是他给学生讲课阿,又不是出去讲座贬低明朝
而且他如果想出名,完全可以把隋唐骂一遍,把贞观... 阅读全帖
k*****a
发帖数: 610
24
“土地兼并, 人口膨胀养不活了, 只好砍杀一通。”
------------------------------------------------- 非也!非也!
转贴一篇:
秦晖:
最近傅蔚冈先生看了我写土地问题的文章,请我来讲两句。土地问题我其实不准备
多讲了,因为就现实而言,问题已经是很清楚了。其实地权不交给农民,而要由政府来
进行某种管制,这不是没有道理的,也不是不可以讲这些道理:比如说农民知识层次比
较低、比如说社会主义起步阶段需要有一个原始积累、比如说规划极为重要等等,都可
以成为理由。但是,我觉得现在讲的最大的一个理由恰恰是最没有理由的——就是说我
们为失地农民着想,不搞土地私有制,就是防止出现大量的失地农民。我觉得这个说法
是所有理由中最荒唐的一个理由。简而言之,如果你真的是为失地农民所想,害怕土地
给了农民后,他们会被忽悠会乱卖地,或者说农民喜欢赌博啊喝酒,把这些地都拿去胡
折腾……我觉得针对这个担忧的解决办法很简单:那就是把土地私有制实行一半,就是
我讲的实行所谓的交易批准制度,也就是说如果农民愿意卖地,还需要交易被批准,土
地就不会想卖就能卖;但是如果农民不卖地... 阅读全帖
h*h
发帖数: 27852
25
捻子和明末起义军完全不同,明末是陕西农民活不下去了
“捻的性质究竟怎样,值得重新加以评估”(注:傅衣凌:《明清时代阶级关系的新探
索》,《中国史研究》 1979年4期。),认为:在大土地所有制的扩展过程中,圩寨势
力进一步膨胀,“当时所谓的捻首、捻头,同时也就是寨长、围主、圩主、练首或族长
”,他们 “以其亲族、戚党或其所属的贫困的圩众”作为捻军的基本队伍(注:傅衣
凌:《明清时代阶级关系的新探索》,《中国史研究》1979年4期。)。捻军并未真正
代表贫苦农民的利益,捻军所代表的是企图割据一方、与中央政权分庭抗礼的皖北地方
豪族大姓(注:傅衣凌:《明清时代阶级关系的新探索》,《中国史研究》1979年4期
;《关于捻军的新解释》,载于(港)《抖擞》1986年7月。)。这种看法虽未否认捻
军农民起义的性质,但对其时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的复杂性提出了新的观点。随着捻军
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学者指出,“若对捻军的性质作较精确而非概括性的界定,显然必
须对捻军成分及当地社会状况作更精细的分析”(注:陈华、池子华:《四十年来大陆
捻军史研究之简介及省思》,捻军研究学会编《捻军研究》第一辑,第126页。... 阅读全帖
t******o
发帖数: 2792
26

这个话题够复杂,我也就知道点皮毛。
宋对士大夫特别优容,我觉得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不杀士大夫”的太庙誓言,或者老赵家的遗传背景就是多数比较宽厚温和。
但这不等同于宋的相权就超过唐,如果从体制层面看,一般来说,宋对相权的压制还超过唐朝,当然主要说的是乱前的唐朝。
唐三省六部是比较成熟的,中书制定政策,门下副署或封驳,尚书执行。国家大政由宰执在政事堂决定,诏书草好会让皇上画押签字,皇帝一般只有同意权,不参与决策,顶多批几句,而宰相们的决议基本也是定稿,是为“熟拟”。皇上要有什么决策,必须要通过中书门下,当然绕过政府的皇上手诏也是有效力的,但当时上不了台面。武后时那位刘学士就说“不经凤阁鸾台何为敕”,虽然刘事后被杀,但这种观念已经成为规矩,接下来几百年一有违反总有类似的声音冒出来,这在明清是难以想象的。
宋袭唐制,架构相似,但经过晚唐五代一闹腾,很多就似是而非了。虽说元丰改制前后有差异,但基本都是细枝末节,最关键的是宋的政事堂给皇上的不是“熟拟”了,而是“劄子”,就是宰相们给皇帝几条意见,是草稿非定稿,皇上不但有同意权,还有参与权,即是最高决定权。另外宋初开始时宰执还能沿唐... 阅读全帖
n******6
发帖数: 1829
27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cwlch (cwl),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我为什么愿意穿越回宋朝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Jun 9 00:41:07 2012, 美东)
与唐汉明清相比,宋代就是一个不太强大但有幸福感的朝代。
前日,有杂志给我发问卷:“如果你能穿越,最喜欢回到哪个朝代?”我想了一下说,
“宋朝吧。”
为什么是宋代呢?那不是一个老打败仗、老出投降派、老没出息的朝代吗?连钱穆老先
生都说,“唐汉宋明清5个朝代里,宋是最贫最弱的一环,专从政治制度上看来,也是
最没有建树的一环。”
其实我想说的是,强大就值得向往吗?在我看来,与唐汉明清相比,宋代就是一个不太
强大但有幸福感的朝代。
宋代开国100多年后,当时的人们开始比较本朝与其他朝代,我们现在听不到他们讨论
的声音,不过估计也与现在一样,感叹“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有一位大学问家叫程伊川,说得比较具体,他总结“本朝超越古今者五事”:一是
“百年无内乱”;二是“四圣百年”—开国之后的四位皇帝都比较开明;三是“受命之
日,市不易肆”—改... 阅读全帖
w****2
发帖数: 12072
28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wlwl12 (戒网),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京杭大运河简史——王朝生命线的兴衰 [ ★洒落 ]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Jun 17 01:12:28 2012, 美东)
京杭大运河简史——王朝生命线的兴衰(申请认证) [ ★洒落 ] 于:2012-06-12 06:
46:30 主题帖
这是以前写的关于京杭大运河的一篇短文,申请认证会员,还要请大家多多支持!!!
---------------------
京杭大运河历经2000余年沧桑,肇于先秦,兴于隋唐,完善于元,极盛于明清,衰败于
清末,复兴于建国后。它曾经是帝国的生命线,维系着封建王朝的兴衰。它更是中华水
利工程史的丰碑,展示着中华民族的勤劳与智慧。它还是历史的见证者,记录了运河两
岸一个个名城的繁华和兴衰。
我国东部的水系河流的流向基本上是自西向东流,各水系之间又有山脉隔绝,农业时代
南北陆路交通极为不便,人们自然想到开凿运河沟通各个水系,以缓解陆路交通的艰辛
。京杭运河历史上大规模的开凿和扩建共有三个时期,分别是先秦、隋和元。
... 阅读全帖
s*******h
发帖数: 485
29
1945年8 月15日中午12时整,日本所有的交通中止,全体人民停下手上的活计,静静地
听一段广播讲话。那是一个断断续续、语气既坚定又无奈、比实际年龄要苍老疲惫得多
的声音,那是他们的天皇的声音。他宣布,接受盟国提出的波茨坦宣言。将他这份用文
言文发表的“休战”书直白地翻译出来也就是,日本无条件投降。
复杂的感情:仇日还是憎美
整个日本一片震惊,随后是伤心屈辱、惶恐茫然。一个又一个有泪无声或声嘶力竭
捶胸顿足的武士,拔出佩刀插进自己的肚腹,颟顸地倒在污血之中。在世界的另一边,
尤其是中國,却鞭炮锣鼓一片欢腾。战争结束了,而且是中國赢得了最后的胜利,晚清
以来一百年民族失败的耻辱史终于画上了句号。这个自参与八国联军打下北京,就一直
在庞然大物的中國面前凶恶、狂妄、刁蛮、残暴地跳来跳去闹腾个没完的小个子国家,
乖乖认输了!纵观二十世纪,如果说只有一件大事真正值得中國人骄傲和庆贺的话,那
就是抗战的胜利。中國人站起来了,虽然他后来又站起来了好几次;中國掼掉了扣在头
上的“东亚病夫”的帽子,虽然他注定还要在贫穷、动乱和饥饿中继续熬过漫长的岁月
;但毕竟不会再像以前那样任人欺凌宰割,毕竟与美苏英... 阅读全帖
c*****1
发帖数: 3240
30
☆─────────────────────────────────────☆
stansmith (stan_smith) 于 (Sat Sep 22 16:43:41 2012, 美东) 提到:
1945年8 月15日中午12时整,日本所有的交通中止,全体人民停下手上的活计,静静地
听一段广播讲话。那是一个断断续续、语气既坚定又无奈、比实际年龄要苍老疲惫得多
的声音,那是他们的天皇的声音。他宣布,接受盟国提出的波茨坦宣言。将他这份用文
言文发表的“休战”书直白地翻译出来也就是,日本无条件投降。
复杂的感情:仇日还是憎美
整个日本一片震惊,随后是伤心屈辱、惶恐茫然。一个又一个有泪无声或声嘶力竭
捶胸顿足的武士,拔出佩刀插进自己的肚腹,颟顸地倒在污血之中。在世界的另一边,
尤其是中國,却鞭炮锣鼓一片欢腾。战争结束了,而且是中國赢得了最后的胜利,晚清
以来一百年民族失败的耻辱史终于画上了句号。这个自参与八国联军打下北京,就一直
在庞然大物的中國面前凶恶、狂妄、刁蛮、残暴地跳来跳去闹腾个没完的小个子国家,
乖乖认输了!纵观二十世纪,如果说只有一件大事真正值得中國人骄傲和庆贺的话,... 阅读全帖
C***Y
发帖数: 1323
31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闲聊邱处机
文/格里
时常与山友爬山,经常听到邱处机的名字。他是王重明北全真教七弟子之一,修行于昆
嵛山,传教于崂山,并在崂山留下许多诗作。大名鼎鼎邱处机对崂山道教的贡献确值得
赞颂。
邱处机与昆嵛山有着很深的渊源。位于山东半岛东端烟台市牟平区境内的昆嵛山,
是一座雄伟奇峻、巍峨耸立的山峰,素有“仙山之祖”之称。相传这里是邱处机和他师
傅王重阳创建全真教的地方。邱处机、全真教,也许很多人知道这些名词都来自金庸先
生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抛开小说中的打打杀杀,历史上的元代邱处机(1148-
1227),字通密,是烟台栖霞人。他于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春在昆嵛山烟霞洞拜
王重阳为师。
王重阳(1112~1170)中国金代道士。全真道创始人。他祖籍陕西咸阳大魏村,出
生于庶族地主家庭,后迁终南县刘蒋村。王重阳自幼好读书,后入府学,中进士,系京
兆学籍。金天眷元年(1138),应武略,中甲科,遂易名世雄。时年47岁,深感“天遣
文武之进两无成焉”,愤然辞职,慨然入道,隐栖山林。几经周折,他东出潼关,前往
山东布教,建立全真道。其善于随机施教,尤长于以诗词歌曲劝诱士人,以神奇诡异惊
世骇俗。先后收... 阅读全帖
N***i
发帖数: 4104
32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唐灭高句丽的一个缺憾
渤海和唐的关系一直是(冒充的)朝贡关系,你非要说这不是“独立”国家,那宋元明
清以来的越南是不是独立国家?甚至你说王氏高丽李氏朝鲜是不是独立国家?所以说你
钻牛角尖的“独立”不独立有啥意思?
我们这里讨论的是实际控制,中原王朝的实际控制一般标准是编户齐民,退一步说起码
也要有驻军、至少也得驻官。仅仅是封个郡王大将军都督之类的头衔,没有实际意义。
如之前所说,大武艺顶着唐朝的郡王、将军、都督头衔,照样和唐朝开战,这样能算是
唐朝的一部分吗?
这里说一下前面说的为什么渤海和唐朝之间的关系是冒充的朝贡,是因为渤海实际上自
己使用自己的年号,君主的谥号也是自己定的,并没有通过唐朝。这种欺骗性的朝贡关
系,和明清时期越南与中国的关系类似。从这点来说,渤海和唐的关系,还不如明清时
朝鲜和中国的关系,难道你们觉得画明清的地图,能够把朝鲜直接算成领土的一部分吗?
C*****H
发帖数: 7927
33
☆─────────────────────────────────────☆
dy333 (zeicocococo) 于 (Sat May 18 13:35:11 2013, 美东) 提到:
看到一种说法,是因为中国古代金属锻造技术远远优于西方。木匠需要的工具比石匠高
级。中式的榫卯结构拼接而成的斗拱也比西式建筑抗震等级高的多,因为各个关节
都穿插而成,没有铆钉,可以吸收震动能量,木质自身也有弹性形变。
大家议议?
☆─────────────────────────────────────☆
greemint (书箱门第) 于 (Sat May 18 14:21:41 2013, 美东) 提到:
希腊罗马古建筑都传到现在了。。。

☆─────────────────────────────────────☆
dy333 (zeicocococo) 于 (Sat May 18 14:51:29 2013, 美东) 提到:
传到现在是因为都不在大的地震带上?或者未经过大的地震?塌了砸死人的就湮灭无名
了?
我以为,中式的大木结构缺点是,容易毁于战火,且易... 阅读全帖
M******8
发帖数: 10589
34
http://bbs.mountblade.com.cn/viewthread.php?tid=371760
会安(Hoi-an,Faifo)位于越南中部广南-岘港省秋盆河(the Thu Bon River)
即柴江的入海口,历史上是占婆(Campa)人的故乡。16世纪初叶,安南进入分裂割据
的“南北朝”(1527-1592)和郑阮对峙(1533-1788)时期,南方阮氏为与北方郑氏争
雄,推行“南向”政策,不断侵吞占城,同时允许外国商船到会安等港口贸易,垄断经
营,以收商利,“一以备军需,一以供国用”。
阮氏统治下的顺化-广南地区是17-18世纪远东重要的海洋贸易区域,东西方各国商
人都在这里活动,并留下不少文字记录和历史遗迹。日本、西方文献称之为“广南国”
(Quinam),也有称为“交趾”、“交趾支那”(Cochin China),地域上主要指今越
南中部地区。[1]17世纪初荷兰人柯恩(Jan Pieterszoon Coen)说,广南“具有极为
良好的港湾及停泊地”,会安凭靠优越的区位优势、资源条件和良好的政策环境发展成
为本区域最重要的国际贸易港口。
20世纪40年代以来... 阅读全帖
f****i
发帖数: 9419
35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感觉隋的建筑跟日本更接近啊
没事多读点书,别搞得自己无知还爱大放厥词。中国建筑和园林魏晋南北朝到隋唐宋时
期风格是融入自然,利用大面积的自然景观让建筑融入其中。这是因为当时中国土地利
用的少,算得上地广人稀。到了明清,是借用景观,在微观细节上下功夫,于小天地里
面进行自然融入。但是明清有个最大问题就是由于过于繁复的手段和人工造景,使得人
工痕迹太重,不过这是当时环境造成的,在城市里面找不到那么大的地方造建筑,只能
从小面积中求天人合一的感觉。
日本建筑从隋唐开始到明朝也在和中国交流。不过日本人宗教氛围很浓,所以,他们在
也失去隋唐那种真正融入自然,又大气磅礴的风格上的时候,在细节微观上更体现随意
的感觉,来融入自然。所以,日本建筑明清之后,人造景观也多,手段也繁复起来,但
是却不那么刻意人为,细节繁复却是在借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强调细节。
大陆自己老祖宗的东西,从来没见过比建国后30年发展的更好的。都是神髓的发展,没
见专门看砖头建筑当文明的。你也根本就没搞懂大陆保护的估计有多少。
f****i
发帖数: 9419
36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感觉隋的建筑跟日本更接近啊
这个东西杂的很,中国建筑史算是比较容易看的,作者也有名,梁思成(俺对梁家不感
冒,尤其梁跑跑),说建筑不能不说园林,中国古典园林史(大约这个名字),古代的
园治图说,日本园林史和建筑史,还有西方园林史和建筑史,乱七八糟的,一点点看越
看越多就知道。说日本在明朝没有交流和受到影响的人,纯粹无知。日式庭院和建筑,
(建筑都是指古典建筑)实际上收到明朝影响不小。只是日本宗教气氛浓厚,和中国的
儒家思想浓厚氛围不一样。造建筑的手法就不一样,明清的建筑过于强调人造的痕迹,
但是其中借景用的还是很不错的。最典型的是假山造景技术手段。明朝的假山在庭院建
筑立面到了一个令人发指的繁复境地,这都是因为当时城市的土地太贵造成的土地资源
稀缺。隋唐的庭院就是自然大气,格局特别大,这是后来的日本和明朝都做不到的。所
以,日本除了因为宗教性收到禅宗影响,更贴近隋唐宋那种陶渊明式的气息之外,对于
建筑的建造手段其实和明清真不是相差太远。看现在日式建筑就明白,强调细节,根本
不是隋唐风格。
最简单的例子,隋唐宋的人都是出去隐居,这是陶渊明式的亲近自然,明清都想城市里
隐居,日本后来发展出来的枯山水也是如此,说白了就... 阅读全帖
g***j
发帖数: 40861
37
不必美化赵宋王朝——宋代顶峰论献疑
张邦炜
2011-11-23 09:36:19 阅读 2211 次
刊《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刊载时略有删节),蒙邱志诚先生提供完整
版,象牙塔网络发布
一、“往前多走了一步”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赵宋王朝真可谓时来运转:30年前,备受贬损:“
守内虚外,积贫积弱”;30年后,博得赞美:“空前绝后,登峰造极。”宋朝顶峰论,
据说出自史界泰斗。的确,陈寅恪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
赵宋之世。”[1]邓广铭讲过:“宋代的文化,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截至明
清之际的西学东渐的时期为止,可以说,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值得注意的是
,邓氏强调“历史不能割断”,既重视隋唐两代的“传承”,又在时间上严格予以限制
,“截至明清之际”。[②]至于陈氏的论断,只怕应当正确理会,不能无限引申。正如
那句名言所说:“真理往前多走一步就是谬误。”
宋朝顶峰论的代表作,当推萧建生先生所著《中国文明的反思》一书。此书号称“
当代中国的《盛世危言》”,某些媒体在高度评价之余,也曾指出:“作者对每个时代
史料的把握真切与否,有... 阅读全帖
P**5
发帖数: 7467
38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中国历史上各大帝国的遗憾
这些是古代的陆地极限。明清到16世纪了,全球地图已经开了(当然中国朝廷可能不在
意,没看过),西班牙大帆船已经造出来了。
从陆地上攻击越南,自然受陆地热带雨林限制。但当时已经有条件从海上沿河攻击越南
了,只是明清的农民朝廷不懂而已。关键还是明清朝廷的农民意识,错过了大航海时代。

益。
w**********i
发帖数: 601
39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文革到底毁了多少字画文物?
文革到底毁了多少字画文物?据民间初步统计:一个天津市在文革期间被毁的字画文物达220万件;而在宁波地区,被打成纸浆的明清版的线装古书就有80吨!上海刘海粟珍藏字画当街烧了五个多小时…至于全国,十年混沌已无从记录,但有不少民间档案和口述回忆,令我们对那个无知的年代,所有践踏文明的鲁莽思想与无知行为,痛彻骨髓。
1,北京名学者梁漱溟家被抄光烧光。
文革过后梁漱溟回忆抄家时红卫兵的举动时说:‘他们撕字画、砸石玩,还一面撕一面唾骂是‘封建主义的玩艺儿’。最后是一声号令,把我曾祖、祖父和我父亲在清朝三代官购置的书籍和字画,还有我自己保存的,统统堆到院里付之一炬…红卫兵自搬自烧,还围着火堆呼口号…
2,林散之珍藏全部烧光。
南京著名的书法家林散之珍藏多年的字画及自己的作品全部被毁之一炬,他被赶回了安徽老家。当时在上海居住的画家林风眠家被抄家、画被焚烧,又在风声鹤唳中自己将留存的作品浸入浴缸、倒进马桶、沉入粪池。
3,马一浮被炒家。
中央文史馆副馆长、84岁的杭州名学者马一浮的家被搜罗一空。抄家者席卷而去之前,他恳求道:‘留下一方砚台给我写写字,好不好?’谁知老人得到的却是一记耳光。他悲愤交集,不久... 阅读全帖
w**********i
发帖数: 601
40
众所周知,古代皇帝的后宫拥有三千佳丽,因此,皇帝除了上朝理政之外,最感兴趣的
事情就是如何与这三千佳丽及时行乐。那么,在冰封雪飘的冬天,皇帝和他的后妃宫女
是怎样及时行乐的?古代的宫廷之中究竟有哪些的适合帝后妃嫔的娱乐和休闲活动呢?
古代宫廷的娱乐休闲生活虽然不如现代社会的丰富多彩,但是也并非想象中的那样匮乏
。早在两汉时期,宫廷中的娱乐休闲活动就十分盛行。经过二千多年的发展,到了明清
时期,宫廷中的娱乐休闲活动更是花样翻新,层出不穷。平时娱乐和休闲活动如蹴鞠、
投壶、赛马、射猎、棋弈、骋鹜、游观、钓鱼、鼎力、斗鸡等等,宫中娱乐之盛,历朝
不衰,宫中的娱乐好尚和帝后妃嫔们的雅好不绝如缕。即便到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
冬天,皇宫之中的娱乐和休闲活动也是妙趣横生的。
据有关史料记载,明清两代,每逢到了冰天雪地的冬日,皇宫中便开展名为“冰嬉”的
娱乐休闲活动。冰上嬉戏的乐趣将源自大自然的魅力毫无保留地展示给人们,直到今天
,人们对冰上运动的兴趣依然浓厚不减。在“冰嬉”中加入竞技的元素,可以使人们在
游戏中的乐趣得到极大的提升,而明清两代的宫廷冰嬉活动无不打上那个时代帝王后妃
及时行乐的深深印... 阅读全帖
k****n
发帖数: 780
41
本文所列举的人物,都是历史真实人物。他们的实战战绩,也是有史记载,或者说是当
时的笔记记载。本文不牵扯小说、演义、评书中的虚拟人物,比如高宠、李元霸(虽然
历史真实有其人,但是这个人物,还是虚构的,只是借名而已),也不牵扯历史人物,
在小说、演义、评书中的虚拟表现,比如历史真实人物赵云,其个人武功,远不及演义
那么生猛。中国历史上真正的武林高手大全!所谓的武学高手,不是指 名将,不是只
军队指挥才能,只是指单打独斗的能力。但是名将中,的确有很多武功高手。
所以,武学高手,不等于名将,但是名将中出武学高手的几率最高。但是,并非当世名
将,就能打得过民间的武学技击名家。
一、春秋时代的武学高手
1、专诸、要离、庆忌 这三个人,应该都是武学高手。 2、养由基 养由基的箭,在中
国射手中,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但他又不像后裔那么虚无缥缈,他的事迹,他的功夫
,是的的确确存在的。养由基的单挑,在当时已经是无敌的存在,不知道干掉了多少猛
人。 3、卞庄子 卞庄子剑术超群。卞庄刺虎的故事,虽然有取巧之说,但也反应其剑
术。最后他在战场上,一人冲进去,连杀七十多人而亡,这是一种怎么样的武功! PS
:至... 阅读全帖
h*h
发帖数: 27852
42
李成梁与努尔哈赤的纠葛:努尔哈赤如何崛起的?
来源:趣历史时间:2015-5-19编辑:徐亚军
大明辽东总兵李成梁曾经是大明帝国真正的英雄。
努尔哈赤和李成梁之间的恩怨纠葛,错综复杂,极为诡异,至今无人能够完全考证
清楚。
诚如我们所知,早期的努尔哈赤远不像后来人们所愿意相信的那样强大与传奇;而
早期的李成梁则是一位真正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一位起于贫寒却曾经百战百胜的将军。
可惜,当努尔哈赤日益强大起来时,这位英雄却在大明朝万历十年之后扑朔迷离的
政局中,如美人迟暮般无可挽回地走向了末路。努尔哈赤崛起的整个经过,几乎贯穿在
李成梁没落的全部过程之中。双方此种消长的原因何在,正是我们需要在此展开的。而
这种消长的结果,就是大明帝国辽东局势的糜烂日深。
仔细观察一位真正的英雄走向末路,真是一种令人伤感的体验。
四十岁时,一位巨眼识人的大明巡按御史发现了李成梁。
当时,这位具有朝鲜族血统、出身于中级武将世家的李成梁,正在辽东铁岭卫走投
无路,苦度时光。这里,就是今天出了个赵本山而为全国人民所熟知的辽宁省铁岭市。
李成梁,字汝器,又作汝契,号银城。他的先祖李英是朝鲜人,明朝初年从朝鲜渡
江来到... 阅读全帖
k****r
发帖数: 43
43
皇帝与皇后的洞房花烛夜有何奇特礼节?“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这是北宋着名诗人苏轼一首脍炙人口的七绝。“春宵一刻值千金”,对于普天之下寻常的黎民百姓是如此,而对于那些“一朝选入君王侧”皇后嫔妃也概莫能外。尤其是那些入选为正宫的皇后,更是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大婚时刻的洞房花烛之夜。
一个美丽的女人进入皇帝的后宫而成为母仪天下的皇后,与民间百姓结婚在程序上大体相同,一般也要遵守《礼记》中约定的“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告期、亲迎。不同的是,皇家的大婚仪式更为隆重和讲究。被选为皇后的女方,也能接到皇帝派人送来彩礼,但皇帝绝不会亲自去迎亲,而是让皇后的娘家人隆重地送上门。皇帝即便想多结几次,也是不是那么随便的,要花大价钱的。
皇后与皇帝结婚时也要进“洞房”,但与民间洞房的习俗不一样,皇后与皇帝结婚的洞房并不在皇帝自己原来的寝宫内,也没有固定的洞房,一般都把举行仪式的地方当作大婚之夜的洞房。
明清两朝皇帝结婚一般在坤宁宫举行。坤宁宫是皇宫中后三宫的第三宫,在明朝是皇后的寝宫,清朝时将东面两间设为皇帝大婚时的洞房,西面五间则改为祭祀萨满教的神堂。... 阅读全帖
o****d
发帖数: 5454
44
看到有人把故宫和罗马角斗场比。
个人倾向于始皇帝宫殿更高级,毕竟中华文明到明清时期已经衰退了近两千年。兵马俑
这类明清也没实力搞了,还有皇帝下葬,明清和周天子都比不了。
A***g
发帖数: 1816
45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崇祯的明朝不亡,天理不容
十一月二十日,袁大人率军15000赶到北京城下,加上崇祯派出监视袁崇焕部的京兵约
5000人,与后金左翼蒙古兵及白甲护军2000余战于广渠门,这是一次小规模的战斗,双
方的记录如下:

清方《太宗实录》记载:“莽古尔泰等未率大军同行,止以蒙古兵及护军二千
往。见宁远巡抚袁崇焕,锦州总兵祖大寿兵二万,屯沙窝门外。莽古尔泰分兵为三队…
…豪格独趋右偏,败其伏兵,追杀至城壕。余三贝勒不趋右偏,由正路入,击败敌兵,
亦追杀至城壕。”(沙窝门=广渠门)
(二)明方《崇祯实录》记载:“袁崇焕令都司戴承恩择地广渠门,祖大寿阵
於南、王承胤等阵西北、崇焕阵於西待战。午刻,有骑兵突东南,力战稍却(退);承胤
竟徙阵南避。游击刘应国、罗景荣、千总窦浚等帅兵追虏於运河,虏酋精骑多冰陷,所
伤千计;京兵亦伤失数百人。”
从明清双方记录明显可看出,袁兵在前,京兵在后,满清约2000护军加上部分蒙
古军进攻,袁军竟然几乎是不战而退,将监视他们的京兵暴露给敌人,但京营部游击千总
等人帅兵激战,竟然打退敌军,直追敌军,清兵不熟悉地形,竟然退到了冰封的运河上,成
为了名符其实的"落水狗".
我不由得问一声,这... 阅读全帖
g****g
发帖数: 1828
46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湖广填四川
湖广填四川是指发生在清朝的一次大规模的移民。根据考证表明,江西、福建、广西等
十几个省份的居民也在移民行列之中。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四川经过战乱,导致人口
急剧减少。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地移民,其中以湖广行
省人口最多。以成都为例,清末《成都通览》曾记录“现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
;其中,湖广占25%,河南、山东5%,陕西10%,云南、贵州15%,江西15%,安徽5%,江
苏、浙江10%,广东、广西10%,福建、山西、甘肃5%。
目录
简介
背景
1. 长期的大规模战争
2. 瘟疫、灾害接踵而至
细详信息
1. 实施“湖广填四川”政策的背景
2. 麻城移民入川的条件、形式和人数
3. 麻城移民入川的管理和作用
4. 一些县居住的主要麻城大姓
影响
1. 植被资源破坏严重
2. 华南虎等物种逐渐消失
3. 旱灾发生频繁
简介
背景
1. 长期的大规模战争
2.... 阅读全帖
p*****c
发帖数: 20445
47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中国古代官阶的历史变迁
恢复帝制派应该听听这个
阎步克主讲才斋讲堂:中国古代官阶的历史变迁
日期: 2011-04-11 信息来源: 新闻网记者 冯颖 访问量:
“中国古代是一个高度行政化的社会。”4月7日晚,北京大学历史系阎步克教授在北大
研究生院主办的“才斋讲堂”第十五讲中,为同学们讲解了“品位与职位——中国古代
官阶的历史变迁”。研究生院副院长姜国华教授主持讲座。
周代、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明清,这中国古代的五个阶段各自有着不同的官阶制
度,阎步克教授运用“品位—职位”这个理论框架,讲解这些官阶制度的历史变迁,并
分析了它与当时的政治体制和社会形态之间的关系。
阎步克教授介绍道,品位分等以人为中心,官阶与职位分离,赋予官员稳定感;职位分
等以事为中心,不存在独立于职位的官阶,保证同工同酬。但中国古代社会中人员组织
与职位结构是不匹配的,官僚制由身份组织和功能组织两部分构成,而官阶制度在几千
年来,存在着品位分等与职位分等的变化。
“品位分等在技术上很简单,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文官制度都是品位分等的”。阎步克教
授告诉大家,当官僚具有自利取向时,便会实行品位分等,而具有服务取向时,会实行
职... 阅读全帖
w****2
发帖数: 12072
48
京杭大运河简史——王朝生命线的兴衰(申请认证) [ ★洒落 ] 于:2012-06-12 06:
46:30 主题帖
这是以前写的关于京杭大运河的一篇短文,申请认证会员,还要请大家多多支持!!!
---------------------
京杭大运河历经2000余年沧桑,肇于先秦,兴于隋唐,完善于元,极盛于明清,衰败于
清末,复兴于建国后。它曾经是帝国的生命线,维系着封建王朝的兴衰。它更是中华水
利工程史的丰碑,展示着中华民族的勤劳与智慧。它还是历史的见证者,记录了运河两
岸一个个名城的繁华和兴衰。
我国东部的水系河流的流向基本上是自西向东流,各水系之间又有山脉隔绝,农业时代
南北陆路交通极为不便,人们自然想到开凿运河沟通各个水系,以缓解陆路交通的艰辛
。京杭运河历史上大规模的开凿和扩建共有三个时期,分别是先秦、隋和元。
京杭运河的开凿始于公元前486年,即春秋时期鲁哀公九年。吴王夫差为北上和齐国争
霸,在今扬州和淮安之间,开凿了邗沟,沟通了长江和淮河水系,以便于输送粮草和军
队。开邗沟后3年,吴国又继续向北开凿,在商鲁之间开了一条运河,名荷水,使沂水
(泗水支流)、古济水相连通。于是... 阅读全帖
t*******y
发帖数: 21396
49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历史文化名城身陷“拆迁”重围
拥有600年历史、被尊为闽江水神的福州尚书庙因达江路扩建而面临拆迁厄运;福州
市罕有的极具满族建筑特色的八旗会馆,被某开发商擅自拆除,夷为平地;中国最早的
海关旧址遭推土机威胁;福州仓山明清时期租借地的大量有价值的小洋楼被成片拆毁;
东亚地区最早的女子学校育婴堂被拆;经历646年风雨、见证革命历程的赵氏祠堂面
临被拆命运……
伴随着近年来福州市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城市拆迁规模不断扩大,被国务院命名
的著名历史文化名城福州的历史古迹,正遭受前所未有的毁灭性破坏。9月5日,福建
师范大学的62名专家、教授怀着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责任感,联名给国家文物局、建
设部等有关部门写信,并将信的内容在网上公布,紧急呼吁拯救福州历史文化古迹。
福州是我国东南沿海著名古城,自汉初建东冶城算起,迄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
。据统计,福州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4处,市级文物保
护单位96处。福州历史文物古迹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极富特色,有较为完整的历史脉
络。正是丰富的文物古迹,使福州市在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
化名城。
然而,尽管国家《文物保护法》明... 阅读全帖
b*****d
发帖数: 61690
50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11月30日在京主持召开座谈会,在讨论结
束后,王岐山还向与会专家推荐了一本书,《旧制度与大革命》。该书是法国历史学家
托克维尔的著作,探讨的是法国大革命,原有的封建制度由于腐败和不得人心而崩溃,
但社会动荡却并未带来革命党预期的结果,无论是统治者还是民众,最后都被相互间的
怒火所吞噬。
除了这本《旧制度与大革命》,还有哪些书目被领导官员们推荐过?官员们都看什
么书?
据《瞭望东方周刊》报道,为加强学习型政党建设,推动官员读书,中宣部理论局
、中组部干部教育局从2010年开始联合向党员干部推荐学习书目。至今,已经有四批书
目推出。
一家出版社的负责人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有下属机构
专门负责党员干部读书活动的推荐工作,他们会先找出版社做推荐,如果觉得好就直接
订购。平时也会关注各出版社的书。”
相比组织荐书,领导们的个人荐书往往会引起媒体关注。
官员荐书不完全名单
温家宝:
《沉思录》、《道德情操论》
2007年11月,在新加坡访问的总理温家宝,提及古罗马的马可•奥勒留所著
《沉思录》,“这本书天天放在我的床头,我...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