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盛宣怀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发帖数: 1
1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清末:盛宣怀逃亡记
他创办了中国
第一个股份制企业 轮船招商局
第一家银行 中国通商银行
第一条铁路干线 京汉铁路
第一所大学 北洋大学堂(天津大学)
第一所高等师范学校 南洋公学(上海交大等)
第一座公共图书馆
中国红十字会
……
他是盛宣怀(1844-1916),江苏常州府武进县龙溪人。祖父盛隆,举人出身,当
过浙江海宁州知州;父亲盛康,进士出身,当过布政使。
因受到李鸿章赏识,成为清末洋务派的代表人物。
盛宣怀逃亡了,藏进了美国驻华使馆,这一事件,迅速轰动了整个世界。这位67岁
的大清国正部级干部,成为全球各大报纸争相报道的焦点人物。
这是1911年10月27日,距离那场日后被称为“辛亥革命”的暴动,仅仅17天,其受
关注程度却丝毫不亚于在遥远的华中地区正在进行的血腥战争。
一、逃亡者
1911年10月27日,大清国国会(资政院)通过了一份特殊的决议,要求中央政府对
邮传部部长盛宣怀“明正典刑”。
堂堂国家立法机构,在证据阙如的前提下,以“民意”和“宪政”的名义,不经审
判程序,以100多人投票表决的方式,要求处决一位政府高级领导人。这无疑是世界议
会史上的一个奇观。
此前两天(10月25日),资政... 阅读全帖
t******r
发帖数: 8600
2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2/02/14/1639150.html
史海:1911年盛宣怀逃亡美大使馆 迅速轰动世界(图) 中国经营报
盛宣怀逃亡了,藏进了美国驻华使馆,这一事件,迅速轰动了整个世界。这位67岁的大
清国正部级干部,成为全球各大报纸争相报道的焦点人物。
这是1911年10月27日,距离那场日后被称为“辛亥革命”的暴动,仅仅17天,其受关注
程度却丝毫不亚于在遥远的华中地区正在进行的血腥战争。
一、逃亡者
《华盛顿邮报》的报道继续说,据传,盛宣怀逃入了美国使馆,随后在10名外国士兵的
护送下前往天津。但在该报向美国使馆查证时,使馆参赞爱德华对此予以否认。
1911年10月27日,大清国国会(“资政院”)通过了一份特殊的决议,要求中央政府对
邮传部部长盛宣怀“明正典刑”。
堂堂国家立法机构,在证据阙如的前提下,以“人民”和“宪政”的名义,不经审判程
序,以100多人投票表决的方式,要求处决一位政府高级领导人。这无疑是世界议会史
上的一个奇观。
此前2天(10月25日),资政院还只是要求政府罢免盛宣怀的部长职务。路透社从北京
发出的电...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清末:盛宣怀逃亡记
前传
前言
盛宣怀逃亡的导火索,正是1911年的四川保路运动。
清朝的铁路政策最初是国有,但是又没钱修,所以就向西方列强借钱。庚子国变之
后,出于对列强的愤恨与恐惧,全国的舆论导向都是要求由国人自己来办铁路,“不借
洋款”成为爱国的标志,再加上官办铁路垄断资源,容易产生腐败,因此在1905年到
1906年,神州兴起了一股商办铁路的热潮,后来成为焦点的川汉铁路就是在此时从官办
转为商办。
但是商办铁路同样有很多弊端,第一是铁路需要全国统筹,统一规划,项目分批分
期逐步上马才行,当时粤湘鄂川各省一哄而上非常混乱,进展缓慢;第二是中国的民间
资本尚不成熟,粤湘鄂的股份都是以商股为主,而四川的商股只占总股份的20%;第三
是很多地方官商不分,特别是四川的地方官锡良打着“不招外股,不借外债”的旗号,
搞强制摊派政策,铁路公司股份主体是租股(抽租之股简称租股,是摊派在全省农户头
上的股份。农户凡年收租1200斤粮食以上者,按其当年实际收入的百分之三抽取“股金
”。1910年底川路公司收入股金1198万两,其中租股928万两占总股本的77%),相当于
四川地方政府向全体农民征收铁路税,而收益归地方官...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清末:盛宣怀逃亡记
前传
前言
盛宣怀逃亡的导火索,正是1911年的四川保路运动。
清朝的铁路政策最初是国有,但是又没钱修,所以就向西方列强借钱。庚子国变之
后,出于对列强的愤恨与恐惧,全国的舆论导向都是要求由国人自己来办铁路,“不借
洋款”成为爱国的标志,再加上官办铁路垄断资源,容易产生腐败,因此在1905年到
1906年,神州兴起了一股商办铁路的热潮,后来成为焦点的川汉铁路就是在此时从官办
转为商办。
但是商办铁路同样有很多弊端,第一是铁路需要全国统筹,统一规划,项目分批分
期逐步上马才行,当时粤湘鄂川各省一哄而上非常混乱,进展缓慢;第二是中国的民间
资本尚不成熟,粤湘鄂的股份都是以商股为主,而四川的商股只占总股份的20%;第三
是很多地方官商不分,特别是四川的地方官锡良打着“不招外股,不借外债”的旗号,
搞强制摊派政策,铁路公司股份主体是租股(抽租之股简称租股,是摊派在全省农户头
上的股份。农户凡年收租1200斤粮食以上者,按其当年实际收入的百分之三抽取“股金
”。1910年底川路公司收入股金1198万两,其中租股928万两占总股本的77%),相当于
四川地方政府向全体农民征收铁路税,而收益归地方官...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5
秦国一统六合后,中土的商人就失去了相对独立性,要当商人,没有红顶是不行的,没
有权力豢养,也是行不通的。无论是造币铸钱的邓通,还是富可敌国的沈万三,一纸诏
令,既可以从不名一文到荣华富贵,也可以从腰缠万贯到倾家荡产。人生境遇反差之大
,都在龙椅上的那位主子一念之间。前面的不谈了,聊下晚清的事,毕竟清宫大戏是本
朝热点。
晚清政府也还是想变革求新的,江山风雨飘摇中,再不长点本事,满族的天下可要保不
住了。两次鸦片战争加上长毛之乱,让朝廷尝尽内外交困的滋味,于是有人提出师夷之
技以制夷,洋务运动随之兴起。在这种新的格局下迅速催生一批不同以往的大商人,比
如胡雪岩大人。
胡雪岩幼年家贫,可他聪明啊,人情世故练达,政治触觉尤其灵敏,太平天国爆发祸乱
东南时,胡雪岩的官场合伙人杭州巡抚王有龄城破殉国。左宗棠继任浙江巡抚,当时兵
饷已欠近五个月,令他苦恼无比。胡雪岩紧紧地抓住了这次机会,他在战争环境下,出
色地完成了在三天之内筹齐十万石粮食的任务,得到了左的赏识并被委以重任。从此一
飞冲天,在实业和金融领域皆有斩获,背靠左大人,小胡同志还荣赏老佛爷钦赐的黄马
褂,真是要风有风,要雨得雨成为当时首富... 阅读全帖
w****2
发帖数: 12072
6
从盛宣怀说到有理的压迫
盛氏的祖宗积德很厚,他们的子孙就举行了两次“收复失地”的盛典:一次还是在
袁世凯的民国政府治下,一次就在当今国民政府治下了。
民元的时候,说盛宣怀(2)是第一名的卖国贼,将他的家产没收了。不久,似乎
是二次革命之后,就发还了。那是没有什么奇怪的,因为袁世凯是“物伤其类”,他自
己也是卖国贼。不是年年都在纪念五七和五九(3)么?袁世凯签订过二十一条,卖国
是有真凭实据的。
最近又在报上发见这么一段消息,大致是说:“盛氏家产早已奉命归还,如苏州之
留园,江阴无锡之典当等,正在办理发还手续。”这却叫我吃了一惊。打听起来,说是
民国十六年国民革命军初到沪宁的时候,又没收了一次盛氏家产:那次的罪名大概是“
土豪劣绅”,绅而至于“劣”,再加上卖国的旧罪,自然又该没收了。可是为什么又发
还了呢?
第一,不应当疑心现在有卖国贼,因为并无真凭实据——现在的人早就誓不签订辱
国条约(4),他们不比盛宣怀和袁世凯。第二,现在正在募航空捐(5),足见政府
财政并不宽裕。那末,为什么呢?
学理上研究的结果是——压迫本来有两种:一种是有理的,而且永久有理的,一种
是无理的。有理的,就像逼小... 阅读全帖
d**e
发帖数: 2420
7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钓鱼岛岛主 盛宣怀
http://bbs.wenxuecity.com/mychina/663997.html
捧读此谕,深感其中疑点很多,经对该谕进行多方考证后,终经认定此件系后人所伪造
。理由如下:
一、从盛宣怀当时所任职衔看。文件中称盛宣怀为太常寺正卿。我们知道,太常寺是清
代掌管坛庙祭祀礼仪的机关,其主管官称“卿”,副职称“少卿”,有清一代从未有过
称“正卿”这一官衔。盛宣怀不可能是正卿,也从担任过卿。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以
下简称一史馆“存有盛宣怀的履历单,其中这样记载:”十八年五月,奉旨补直隶海关
道."其中并无关于盛宣怀担任太常寺卿的记载,他是到光绪二十二年十月才补授太常寺
少卿,其后从未担任太常寺卿。在《清史稿。盛宣怀传》中有“光绪十八年补太常寺少
卿”之说,这仅是《清史稿》一书中若干错误之一,实不足以为据。
二、从文件所用质料看。所刊文章介绍说:“该上谕为绢质,古铜色素地,长约七十厘
米,宽约四十厘米。”而一史馆所藏历代皇帝之上谕及朱谕,均系写在普通白折纸上,
从未发现有写在绢帛上的诏谕。
三、从文件中所用印玺看。在一史馆所存档案中,没有见过用皇太后印玺颁布的诏谕。
按清制,只能用现存于... 阅读全帖
j******n
发帖数: 17
8
7月23日温州动车追尾事件后举国震惊,然而以亲民作秀形象荣获“影帝”桂冠的温家
宝总理,却一反常态,蛰伏不出。想当年,512汶川大地震,他第一时间飞抵四川,一
句“我们来晚了”成为日后周立波嘲弄他的笑料。
此次事件影响依然巨大,影帝却拒不出来表演,我看原因无非有以下两点:
第一,地震是天灾,撞车是人祸。天灾时去慰问,百姓没有理由把官员当出气筒,可以
把责任推什么雷公、电母、地牛身上,是无风险作秀的良机,如98抗洪时,江主席都抓
住了这机会。而人祸时慰问,百姓可能围住领导,哭着抱着领导大腿不放,到那时多么
尴尬。所以只派张德江副总理带队200人,以每日每人消费1000元食宿费的代价,蜻蜓
点水似地象征性地指示一番,然后撒丫子跑了。事实也证明了这点,盛光祖作为后来的
最高领导,据说就被愤怒的群众围殴了。温总可不愿意代它受过。
第二,温总明知事故有猫腻,不愿意趟这浑水。在大跃进似的新时代里,铁道部贪污成
风,工程偷工减料,温总对此一清二楚,他若亲到温州,势必成为舆论的焦点,记者会
逼他表态对高铁还有没有信心?逼他表态,相信不相信只死了39人?逼他表态,在里面
还有活人的情况下,匆忙掩埋车体到... 阅读全帖
c****u
发帖数: 8308
9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钓鱼岛岛主 盛宣怀
光绪二十二年九月十三日, 召盛宣怀,奏对南北铁路事宜
光绪二十二年九月二十四日, 谕盛宣怀在津奉旨,补授太常寺少卿衔.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
光绪十九年=1893年.
l*******r
发帖数: 39279
10
啊?盛光祖是盛宣怀的后代?
k*******i
发帖数: 383
11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钓鱼岛岛主 盛宣怀
钓鱼岛岛主 盛宣怀
d**e
发帖数: 2420
12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钓鱼岛岛主 盛宣怀
“写的馆阁体不错,但用句不够“雅训”,满篇口水话。盛宣怀官职为“太常寺少卿”
,不是正卿,而且这个职位是光绪二十二年才有的,造假很没水平”
n****o
发帖数: 211
13
来自主题: SJTU版 - 盛宣怀的后裔
When I graduated, I was told it is better not to be proud of Jiao Da,
but let Jiao Da be proud of us!
Will his 表爷盛宣怀 be proud of him?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ove 讨论区,原文如下 】
发信人: waikt (cricket), 信区: Love
标 题: 这才算是老男人
发信站: Unknown Space - 未名空间 (Fri Oct 22 10:08:16 2004) WWW-POST
曾经有人问过怎样才算是老男人,我想,下面这个该算吧。
http://jiaoyou8.com/friends_info?action=user_info&login_id=jackson
Wang Jieyang,male,62years olde,unmarried,undergraduate educational
background,165cm in hei
ght,70 kilogram in weight,good appearance and go
l**********m
发帖数: 10
14
来自主题: TJU版 - 校父 盛宣怀生平
盛宣怀(1844.11.4—1916.4.27),字杏荪,又字幼勖,号次沂,又号补楼,别号愚斋,晚
号止叟,还有思惠斋、东海、孤山居士、须磨布衲、紫杏等号。江苏武进龙溪人。祖父盛
隆,举人出身,当过浙江海宁州知州。父亲盛康,进士出身,以布政使衔任湖北盐法武昌
道,属于经世派,辑有《皇朝经世文续编》。兄弟6人,盛宣怀居长。
咸丰十年(1860年)二月,太平军将至常州,盛宣怀随父母逃往江阴长泾镇,再逃至盐城
。时盛康正权湖北粮道,派人接到湖北。同治元年(1862年),盛宣怀与董氏结婚。盛康
任湖北盐法道,四川与淮北互争引地,长期相持不下,盛宣怀建议川、淮并行,难题得以
解决。盛康益勉以有用之学。当时先后担任湖北巡抚的胡林翼、严树森都是经世派著名人
物,军务、吏治严明整饬,冠行于各行省,盛宣怀耳濡目染,事事研求,也慨然以匡时济
世自期,“生平事功基于此矣”。
同治五年(1866年),盛宣怀与二弟一起回武进县应童子试,双双入泮。六年(1867年)
,祖父盛隆去世,盛康扶柩回籍。盛宣怀乡试落第,意颇怏怏。盛康家居守制,一意为惇
宗睦族之事,设义庄,增祭田,建义学,修宗谱,盛宣怀也都参与规划。
g**i
发帖数: 167
15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盛宣懷是一面好鏡子
现在上海交大校园内有盛宣怀的铜像,校园内一条主干道叫宣怀大道。
j****c
发帖数: 19908
16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盛宣懷是一面好鏡子
抄盛宣怀的家让民国政府度过了财政危机
c*****r
发帖数: 8227
17
盛宣怀, 中国最早的两所现代大学(北洋-天津大学,南洋-交通大学)的缔造者。
慈禧对盛宣怀的评价:“盛宣怀为不可少之人”
李鸿章对盛宣怀的评价:“志在匡时,坚韧任事,才职敏瞻,堪资大用。”
张之洞对盛宣怀的评价:“可联南北,可联中外,可联官商。”
孙中山对盛宣怀的评价:“热心公益而经济界又极有信用。
(非影射,但历史总有很多巧合)
被地方既得利益集团盘踞的各省铁路公司,其实已经成了暗无天日的黑箱。盛宣怀
和中央的政策,示好于民,媚眼并非抛给他们。黑夜给了他们黑色的眼睛,那并非用于
寻找光明,而只是用来寻找如何让黑夜更为黑暗的路径而已…………
孤独站在这舞台,听到掌声响起来。久未登台的盛宣怀,渴望的就是一亮相便能赢
得满堂喝彩。
这本就是他的舞台。自1896年执掌铁路总公司,到1908年,在这12年的时间里,他
都一直是中国铁路这个舞台上的名角儿。
但在内部的权力倾轧中,他被赶到了上海,以邮传部副部长(“侍郎”)的身份谈
判对外商约。直到1910年的8月份,他才回到北京,却依然是个副部长,更尴尬的是,
部长(“尚书”)居然是他以前的下属唐绍仪。于是,两人都只好称病。
唐绍仪勉强干了几个月... 阅读全帖
c*****r
发帖数: 8227
18
盛宣怀, 中国最早的两所现代大学(北洋-天津大学,南洋-交通大学)的缔造者。
慈禧对盛宣怀的评价:“盛宣怀为不可少之人”
李鸿章对盛宣怀的评价:“志在匡时,坚韧任事,才职敏瞻,堪资大用。”
张之洞对盛宣怀的评价:“可联南北,可联中外,可联官商。”
孙中山对盛宣怀的评价:“热心公益而经济界又极有信用。
(非影射,但历史总有很多巧合)
被地方既得利益集团盘踞的各省铁路公司,其实已经成了暗无天日的黑箱。盛宣怀
和中央的政策,示好于民,媚眼并非抛给他们。黑夜给了他们黑色的眼睛,那并非用于
寻找光明,而只是用来寻找如何让黑夜更为黑暗的路径而已…………
孤独站在这舞台,听到掌声响起来。久未登台的盛宣怀,渴望的就是一亮相便能赢
得满堂喝彩。
这本就是他的舞台。自1896年执掌铁路总公司,到1908年,在这12年的时间里,他
都一直是中国铁路这个舞台上的名角儿。
但在内部的权力倾轧中,他被赶到了上海,以邮传部副部长(“侍郎”)的身份谈
判对外商约。直到1910年的8月份,他才回到北京,却依然是个副部长,更尴尬的是,
部长(“尚书”)居然是他以前的下属唐绍仪。于是,两人都只好称病。
唐绍仪勉强干了几个月... 阅读全帖
a******g
发帖数: 13519
19
盛宣怀->四川保路->武昌第一枪?老将做梦去吧。
j****x
发帖数: 943
20
它咋就没提我们盛老爷子无数房姨太太的传奇呢?咋没提丁香花园呢?他的曾孙咋只会
喊口号呢?
z**********e
发帖数: 22064
21
来自主题: Mod_CHN_Hist版 - 洋务运动史--9
第九章由求强到求富的过渡——轮船招商局
一、创办轮船航运局的目的和“公局”成立
洋务派求富活动正式开始,是1874年海防议起之后,但其序幕却是1873
年1月开办轮船招商公局时开始的。因此,轮船招商局可看作是洋务运动从
举办求强的军用工业到举办求富的民用工业企业过渡性的一着。
为什么创办轮船招商局,这个问题要先从当时的轮船航运背景谈起。
早在鸦片战后不久,即有洋商船只航行于沿海。1842年英船“美达萨”
号首抵上海;1844年,怡和洋行派“哥萨尔”号作香港、广州间的定期航行;
1850年,大英火轮船公司派“玛丽乌德”号开辟香港、上海间航线。1853
年美轮“孔晓修”号亦开抵上海。1858年《天津条约》和1860年《北京条
约》签订后,在五口开放之外,又开了南至琼州、潮州北至牛庄、天津西至
汉口等多处为商埠。于是外轮得以直入长江、大沽口。各国闻风而至,英、
法轮船公司和在华洋行,纷纷自行其是地派轮航行于各埠。60年代的10年
间,外商在港、沪、津等处设立的轮船公司,主要有:美国的旗昌,英国的
会德丰、上海拖驳、大沽驳船、太古洋行,以及英葡合营的省港澳轮船公司、
德国的美最时等等。到70年... 阅读全帖
k******k
发帖数: 6800
22
逃亡大使馆:从急先锋到替罪羊
雪珥
盛宣怀逃亡了,藏进了美国驻华使馆,这一事件,迅速轰动了整个世界。这位67岁的大
清国正部级干部,成为全球各大报纸争相报道的焦点人物。
这是1911年10月27日,距离那场日后被称为“辛亥革命”的暴动,仅仅17天,其受关注
程度却丝毫不亚于在遥远的华中地区正在进行的血腥战争。
逃亡者
这一天,大清国全国人大(“资政院”)通过了一份特殊的决议,要求中央政府对邮传
部部长盛宣怀“明正典刑”。
堂堂国家立法机构,在证据阙如的前提下,以“人民”和“宪政”的名义,不经审判程
序,以100多人投票表决的方式,要求处决一位政府高级领导人。这无疑是世界议会史
上的一个奇观。
此前2天(10月25日),资政院还只是要求政府罢免盛宣怀的部长职务。路透社(
Reuter)从北京发出的电文说,资政院此举,给大清政府出了道难题:要么服从资政院
的要求,赶走一位“忠诚的官员”;要么否决资政院的要求,但这相当于向宣称代表大
多数人民的资政院开战。这篇电文被次日(26日)的《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
、《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曼彻... 阅读全帖
u****r
发帖数: 1163
23
来自主题: ChinaNews版 - 满清的王立军事件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unfair (unfair), 信区: History
标 题: 满清的王立军事件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Feb 15 21:12:22 2012, 美东)
盛宣怀逃亡了,藏进了美国驻华使馆,这一事件,迅速轰动了整个世界。这位67岁的大
清国正部级干部,成为全球各大报纸争相报道的焦点人物。
这是1911年10月27日,距离那场日后被称为“辛亥革命”的暴动,仅仅17天,其受关注
程度却丝毫不亚于在遥远的华中地区正在进行的血腥战争。
逃亡者
这一天,大清国全国人大(“资政院”)通过了一份特殊的决议,要求中央政府对邮传
部部长盛宣怀“明正典刑”。
堂堂国家立法机构,在证据阙如的前提下,以“人民”和“宪政”的名义,不经审判程
序,以100多人投票表决的方式,要求处决一位政府高级领导人。这无疑是世界议会史
上的一个奇观。
此前2天(10月25日),资政院还只是要求政府罢免盛宣怀的部长职务。路透社(
Reuter)从北京发出的电文说,资政院此举,给大清政府出了道难题:要么服从资政院
的要求,赶走一位“忠诚的官员”;要么... 阅读全帖
u****r
发帖数: 1163
24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满清的王立军事件
盛宣怀逃亡了,藏进了美国驻华使馆,这一事件,迅速轰动了整个世界。这位67岁的大
清国正部级干部,成为全球各大报纸争相报道的焦点人物。
这是1911年10月27日,距离那场日后被称为“辛亥革命”的暴动,仅仅17天,其受关注
程度却丝毫不亚于在遥远的华中地区正在进行的血腥战争。
逃亡者
这一天,大清国全国人大(“资政院”)通过了一份特殊的决议,要求中央政府对邮传
部部长盛宣怀“明正典刑”。
堂堂国家立法机构,在证据阙如的前提下,以“人民”和“宪政”的名义,不经审判程
序,以100多人投票表决的方式,要求处决一位政府高级领导人。这无疑是世界议会史
上的一个奇观。
此前2天(10月25日),资政院还只是要求政府罢免盛宣怀的部长职务。路透社(
Reuter)从北京发出的电文说,资政院此举,给大清政府出了道难题:要么服从资政院
的要求,赶走一位“忠诚的官员”;要么否决资政院的要求,但这相当于向宣称代表大
多数人民的资政院开战。这篇电文被次日(26日)的《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
、《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曼彻斯特卫报》(The Manchest... 阅读全帖
u****r
发帖数: 1163
25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满清的王立军事件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unfair (unfair), 信区: History
标 题: 满清的王立军事件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Feb 15 21:12:22 2012, 美东)
盛宣怀逃亡了,藏进了美国驻华使馆,这一事件,迅速轰动了整个世界。这位67岁的大
清国正部级干部,成为全球各大报纸争相报道的焦点人物。
这是1911年10月27日,距离那场日后被称为“辛亥革命”的暴动,仅仅17天,其受关注
程度却丝毫不亚于在遥远的华中地区正在进行的血腥战争。
逃亡者
这一天,大清国全国人大(“资政院”)通过了一份特殊的决议,要求中央政府对邮传
部部长盛宣怀“明正典刑”。
堂堂国家立法机构,在证据阙如的前提下,以“人民”和“宪政”的名义,不经审判程
序,以100多人投票表决的方式,要求处决一位政府高级领导人。这无疑是世界议会史
上的一个奇观。
此前2天(10月25日),资政院还只是要求政府罢免盛宣怀的部长职务。路透社(
Reuter)从北京发出的电文说,资政院此举,给大清政府出了道难题:要么服从资政院
的要求,赶走一位“忠诚的官员”;要么...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26
来自主题: Mod_CHN_Hist版 - 洋务运动史--10
第十章电线电报业的创办与发展
一、适应了时势的需要
如果说轮船招商局的创办,是为了适应商业的发展和机器局、军务的运
输需要的话,那么,电线电报业的举办亦负有满足商务军务需要的相同任务;
如果说轮船航运局的创办,是因为洋轮充斥沿海沿江,而有争回利权分洋商
之利以致富的目的的话,那么,电线电报业的举办亦有相同的意日。因此,
架设电线、创办电报局,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也是时代的要求。
电线电报既为近代商务、军务所必需,它就像铁路、矿务、航运一样,
必为外国资本主义所垂涎。早在同治元年(1862年)初,沙俄侵略者把留捷
克向清政府“屡次言及本国为通信便捷,欲由都城至天津造用发铜线法。”
清政府以“中华未能保其永固,且不免常有损坏,以致缘此生隙”为由,而
加以拒绝。但把留捷克留有“酌定以后如有允许他国于贵国设立此法,必须
先准俄国以为始”③的话。接着,英国卜鲁士于1863年照会清政府,说英国
电报企业家“因闻俄国飞线之设,经过俄国将及恰克图地界,该民意欲添设
飞线,与俄国所设相联合”,也就是要由恰克图经北京城至海口设立电线①。
美国也不甘落后,它的公使于1864年“备具照会,请置铜线”②。同年...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27
来自主题: Mod_CHN_Hist版 - 洋务运动史--11
第十一章采煤工业的兴办和发展
一、资本帝国主义掠夺中国煤矿的企图
如果说轮船招商局的创办,是洋务运动从军用工业到民用工业、从求强
到求富的过渡性的企业的话,那么,煤炭金属矿的开采和冶炼工业的兴办,
则是洋务派以求富为主要目的兴办民用工业的正式开端,也是“以富求强”
的起点。而首先提到开采日程的是煤炭。70年代中期掀起了机器开采煤炭的
热潮。这股热潮正好与资本帝国主义掠夺中国煤矿的企图针锋相对。因此,
得先叙述资本帝国主义妄图窃取中国煤矿开采的权利的历史。
早在19世纪40年代,英国就开辟了从它本上到中国香港和上海的定期
轮船航线,美国也在酝酿从它的西海岸横渡太平洋直达中国的轮船航线。随
着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中国被迫开放北部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各通商口岸,外
国兵商轮船,便横行于从辽东到海南的漫长的中国沿海一带和长江中下游。
在那时,轮船的动力燃料是煤炭,它的消耗量随着轮运的增加而猛增。据统
计,中国沿海外国轮船每年煤炭消耗量60年代中期达到40万吨,年输入上
海的煤炭,由50年代后期的3万吨,增为70年代初的16万吨,其中大部分
是供应外轮所需①。这种长途运煤成本昂贵,且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28
来自主题: Mod_CHN_Hist版 - 洋务运动史--19
第十九章洋务运动尾声
一、成功与失败
“洋务运动从19世纪60年代初开始包括它的尾声在内,共经历了40年之久。
1895年到1901年应是洋务运动的尾声。”为什么我认为1895年到1901年是
洋务运动的尾声呢?多年来学术界谈起洋务运动,总是习惯他说它“失败”,
或者说是“破产”、“彻底破产”等等。他们以什么作根据这样说的?无非
是洋务运动搞了几十年,但甲午战争中被打得大败,这不是洋务运动失败或
彻底破产的标志吗?!诚然,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在一定意义上说,
也是洋务运动的失败,但二者不能划等号,即不能说甲午战争的失败,即等
于洋务运动的失败或彻底破产。因为如果那样认识的话,那就是洋务运动没
有“成功”之处可言了。事实上,按照本书各章节所述,洋务运动成功之处
是很多的,从全局看,甚至可以说“成功”多于“失败”。在洋务运动过程
中,不断有成功也随时有失败,这无论从具体某一企业、事件或从带总体性
的方针路线看均是如此。
历史学家评价历史事件或者是战争,说它们胜利与失败、成功与破产,
是从政治路线和目的等方面说的,是将事件置于历史长河规律中考虑的,离
开“目的”、离开“规律”来谈成功、...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29
来自主题: Mod_CHN_Hist版 - 洋务运动史--16
第十六章纺织工业
一、办纺织工业的指导思想
人们常把洋务纺织工业,与轮船航运、电线电报、煤铁矿务的开采与冶
炼,并列为洋务派举办的四大洋务民用工业企业。③它们的举办有一个共同
点,那就是与洋商竞争,分洋商之利,追逐利润以致富:但也有不同点:轮
船、电线和矿务三者,既是商务,又与军事上的需要有较为密切的关系:轮
船利于军队和军需的转运;电报对于军事信息传递起着重要的作用;煤铁和
其他金属等矿务更明显的是为了军事工业能取得廉价的燃料原料;而办纺织
工业却同军事无任何直接关系,仅仅是为了发展商务以致富之举。此其一。
其次,轮船航运的创办,是在洋轮充斥于江海,电线架设时,洋商已在沿海
设海线,并又在陆上设线,也就是说,轮、电二者都是在洋商侵占了中国利
权情况下举办的,至于矿务,洋人也已在中国大事勘查矿藏准备擅自开采的
情况下洋务派始着意于此的。纺织工业却是在洋商没有在中国设厂时开始筹
建的。第三个不同点是,轮电、机器开矿和机器纺织四者,虽均为中国前此
所未曾有,但纺织业又与前三者有其自己的不同特点。纺织业是中国有着攸
久历史传统的最为普遍的手工业,绝大部分产品是与农业结合的家庭手工业
生产的。...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30
来自主题: Mod_CHN_Hist版 - 洋务运动史--12
第十二章金属矿的开采与冶炼
一、开采金属矿的目的及其简况
所谓金属矿,在当时是指金、银、铜、铅、铁等种类。在1874—1875
年间,大臣疆吏筹议海防中奏请开采煤炭时,常常是煤铁并提,也涉及铜铅
等五金矿藏。例如丁日昌于1874年在其《海防条议》中说:“镇江之东南山
煤铁五全似皆可采。..产煤之处皆多产铁。..五金煤铁等项,非特利源
所系,亦军事胜败所关,..故开矿一层,尤为目前军事饷事之第一要务矣。”
③其他封疆大吏也有类似的煤铁五金并提的说法。但付之于实行时,首先是煤
炭,虽也注意到铁的开采,实际上却未曾与煤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先煤
后铁”是办洋务企业者常讲的一句话,其他金、银、铜、铅等就等而次之了。
这可能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所造成:一是洋人觊觎中国矿藏最早的着眼点是
煤炭,清政府洋务派为保护自身的利权,故把采煤放在优先的位置:二是洋
务军用工厂和兵商各轮迫切需煤,不橡五金那样可以暂时从缓;三是采煤较
为易办,并且采出来即可使用,经济效益也可以立竿见影,不像铜、铁等金
属需要有一个冶炼加工过程。以故,金属矿使用机器开采与冶炼,延至1880
年前后始提到实践的日程,比之煤炭的开采晚... 阅读全帖
w********2
发帖数: 632
31
清末民初汉冶萍公司与八幡制铁所比较研究
李海涛
——以企业成败命运的考察为核心
内容提要:汉冶萍公司和八幡制铁所为中日两国历史上的重要钢铁企业。清末民初,两
家企业呈现出一成一败的迥异命运。就先天发展条件而言,两家企业各具优势,也各有
不足,并不必然决定此后的命运。抛开微观层面的企业经营管理因素不论,汉冶萍公司
和八幡制铁所命运各异,应从更宏阔的国家层面考察。由于近代中国积贫积弱,政府无
法持续有效提供钢铁企业发展所必须的各项扶植政策,使汉冶萍不得不直面激烈的市场
竞争。然清末民初中国国内钢铁市场的有效需求十分有限,汉冶萍不得不转而依靠日本
市场,最终沦为日本钢铁产业的附庸。相比之下,日本政府自始至终大力扶植八幡制铁
所,推动企业规模不断扩张,加之日本工业化迅猛发展,为八幡制铁所的发展提供了充
足的市场空间。这为八幡制铁所的经营成功奠定坚实基础。国家扶植力度大小和市场环
境优劣是导致两家企业一成一败命运的核心因素。
关键词:汉冶萍公司 八幡制铁所 钢铁工业 政府政策 市场环境
汉冶萍公司和八幡制铁所同为中日两国历史上的著名钢铁企业,前者被视为“中国钢铁
工业的摇篮”,[1]后者... 阅读全帖
M******a
发帖数: 6723
32
http://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011318
王庆帅(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2018-02-28 18:11
【编者按】本文摘自《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7年第11期,原题为《荫昌南下督师及
袁世凯出山内情考》,作者王庆帅是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澎湃新闻经授权发布,
原文注释从略。
辛亥武昌起事后,清廷迅派陆军大臣荫昌南下督师,镇压革命,并于1911年10月14日重
新起用袁世凯为湖广总督,督办“剿抚”事宜,予以袁世凯“会同调遣”之权。这样,
在鄂清军就形成了“一军两帅”的局面。然而,仅仅过了12天,10月27日,清廷颁布“
统一事权”上谕,授予袁世凯钦差大臣,“所有赴援之海陆各军,并长江水师,暨此次
派出各项军队,均归该大臣节制调遣”,并以“部务繁重,势难在外久留”为由,将荫
昌调回。
清朝陆军大臣荫昌
袁世凯
清廷为何“临阵换将”?据时任内阁阁丞的华世奎对张国淦说:“荫昌督师,在当时已
有点勉强,荫虽是德国陆军学生,未曾经过战役,受命后编调军队,颇觉运掉为难。其
实此项军队,均是北洋旧部,人人心目中只知有‘我们袁宫保’。”细绎华... 阅读全帖
c*********d
发帖数: 9770
33
近日,网路一篇博文披露了一则一百年前的「王立军」事件,讲述清末名臣盛宣怀逃亡
美国大使馆的旧事,引爆大清王朝顷刻间「寿终正寝」。
博文忆述,1911年10月27日,正值「辛亥革命」前夕,当时已67岁的大清国「正部级」
高官盛宣怀,在命悬一线之际,藏进了美利坚合众国驻大清国大使馆,遂得以保全性命
,终享天年。
出生于江苏常州府武进县龙溪盛宣怀,是清末政治家,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其父盛康
是清朝的官员,与李鸿章有交。盛宣怀是六兄弟之长兄。
早在清朝同治九年(1870年),盛宣怀就入幕李鸿章协办洋务。受到李的赏识,替李经
手洋务,第二年升任知府。1871年畿辅大水,盛康捐助衣物粮食,由盛宣怀购买并运到
天津散发,这是盛宣怀第一次从事慈善事业。
光绪十五年,盛宣怀配合张之洞在湖北兴建汉阳钢铁厂,开办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用机器
开采的大型铁矿——大冶铁矿。1880年创建中国第一个电报局——天津电报局。
1872年,他向李鸿章建议并开办了中国第一家轮船航运企业——轮船招商局,成为清末
洋务运动的核心人物之一。1895年10月2日,盛宣怀通过直隶总督王文韶,禀奏光绪皇
帝设立新式学堂,获光绪帝御笔钦准,... 阅读全帖
s******n
发帖数: 459
34
来自主题: Tianjin版 - 关于天津历史的瞎掰
番外篇:下面是第一次在知乎上注意到沃金的文章: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2388905
天津有哪些都市传说(urban legend)?
沃金,心眼小,报复心强,记性好。
Stacy Cheung、jialun ong、王圣贺 等人赞同
作为一枚天津人,我倒是有一个都市传说故事可以跟题主分享。
这还是听老一辈天津人讲的。
以下都是根据当时听老人讲的故事复述的,肯定有错漏,别当真。
==============================================
张作霖是何许人大伙都知道,民国初年一方枭雄。
第二次直奉战争取胜那几年应该是他一辈子最风光的时候。
击败冯玉祥,逼退段祺瑞,1926年的张作霖频繁往来于奉天与天津。
后来国民军要北伐了,张作霖就在天津被拥立为陆海军大元帅,成为北洋政府最后一任
魁首。
结果1928年踌躇满志着要跟国民军一较长短的张作霖在皇姑屯被小鬼子炸死了。
长子张学良着急忙慌地易帜,这民国算是暂时统一了。
话到这当然不算完。
国民政府从北洋手里接过政权后,发现少了点东西。
什么东西呢?
钱。
这可是好大一笔钱,...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35
来自主题: Mod_CHN_Hist版 - 洋务运动史--后记
清样校毕,心情极为愉快。经过三十余年研究,较为全百体现我的研究
体系的《洋务运动史》,终于要问世了。著述时间虽长,但出版却是快的,
从交稿到见书还不到一年时间。这在当前学术著作的出版上可说是高速度
了。这要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
首先是陈丽菲同志在我尚未定稿时,即积极向我索稿,促使我加快了定
稿的步伐。交稿之后,她和陈长华同志又抓紧时间审稿,提出不少修订意见。
例如,大到体系论述上的某些重复或是前后矛盾,小到一个数字的错漏,他
们都审查出来加以修改。尤为可贵的,他们对我的研究体系知之甚透,故所
提意见颇为中肯,这可说是我的学术知音。
另外,著名书法家顾廷龙教授,以年近九旬高龄,为我题写了《洋务运
动史》书名,是非常难得的。
我在此一并致谢。
夏东元
1992年1月于华东师范大学寓所
②③④⑤《光绪朝东华录》(四),第4755、7454、7469、4771页。
附录:我和洋务运动史研究
一、洋务运动发展论
我对洋务运动史的研究,如果将酝酿时期算在内,已整整40年了。在长
期从事此项研究中,逐步形成了一套看法。这套看法最扼要他说,就是把洋
务运动置于历史长河的发展规律中进行考察... 阅读全帖
w********2
发帖数: 632
36
120年前的武汉在张之洞的湖广总督治理之下,可不是现在的武汉在中国的地位。张之
洞在慈禧的关照下,希望武汉的新洋务运动成为满清帝国的近代化转型的模范。但是张
之洞的改革是全方位的,超过了现在中共的所谓改革。张之洞在文化上建立了武汉大学
的前身,在军事上建立了新式陆军,和新式重工业兵工厂,和当时的高科技铁路,还又
民族轻工业,加上汉口原来的四大名镇的金融贸易地位,张之洞的湖广总督20年任期内
,武汉一直是当时中国的弄潮儿,和现在的上海,20年前的广州深圳是一样的地位,这
才有宋美龄27年到汉口觉得失落的一说。武汉的衰败是辛亥革命之后,虽然第一枪是在
武汉打起来的,但汉口却从此衰败。所谓风水轮回转。
看看历史就知道武汉的近代地位了:
张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字孝达,一字香涛,号香岩,又号壶公、
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直隶天津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清道光十七年八月初三生
于贵州。咸丰二年(1852年)十六歲中顺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廿七歲中進士
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歷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
、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多次署理...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7039
37
胡雪岩和怡和洋行的生丝死亡大战
1883年11月初,胡雪岩经历着人生中最痛苦的煎熬,他苦心经营一辈子的金融帝国即将
土崩瓦解。这是一个用2000万两银子打造出的超级神话,如果以粮食的购买力估算,一
两银子大约相当于今天的200元人民币,也就是说,胡雪岩的金融帝国大致拥有着40亿
元人民币的总资产。可是,此时的胡雪岩却面临着一场致命的“完美”风暴。
11月初,他有一笔50万两的汇丰银行债务必须偿还,这笔债务让他倍感焦虑。在正
常情况下,以胡雪岩的财富规模,决不至于被区区50万两银子难倒。不幸的是,他的对
手们早已布下天罗地网,此时的胡雪岩已难逃被围猎的命运。他隐隐有一种不祥之感:
“市面太坏,洋人太厉害,我不晓得怎么才能 脱身?”
胡雪岩的正面敌人就是英国的怡和洋行,此时双方正在围绕生丝生意的霸主地位展
开着激烈的较量。
在整个19世纪70年代,洋行牢牢地控制着中国生丝出口的定价权,在洋行的压迫下
,生丝价格每况愈下,十年中已跌去一半,江浙一带的丝农们苦不堪言,当地的丝商们
惨淡经营,高额利润尽被洋行鲸吞。
胡雪岩开始介入生丝生意后,对洋行的高压有了切肤之痛。眼看着丝农被洋行敲骨
吸髓而...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8
最近发生了一些事,是写不得的。比如你在微信上搜索一位世界500强中国富豪的名字
,会发现文章都不见了。但历史是可以写的,而历史也总是惊人的相似。
------
"白手套"是一个术语,指那些在前台打掩护,为朝廷大员做些肮脏勾当的人。在腐败的
清朝,这样的"白手套"特别多,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有两位,一位叫做胡雪岩,是左宗
棠的"白手套",一位叫做盛宣怀,伺候的主子是李鸿章。
这两位"白手套"有多牛呢?这么说吧,假如当时大清搞一个"富豪榜",那么榜首的位置
就是这两人轮流坐庄。
这两个人为了自己的主子,尽心尽力,干着脏活、累活,到头是什么下场呢?只能说:
要你的时候是"白手套",不要你的时候是丧家犬。
2
盛宣怀的下场:
两次"割韭菜",后人晚景凄凉
------
盛宣怀,这个中国近代史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开创过很多中国第一,领一代之风气。
比如,他是"中国实业之父"。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北洋大学堂的的促成者和首任
校长。他还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民用股份企业、第一个电报局、第一条铁路干线、第一座
公共图书馆、第一家中国红十字会。
自从成为李鸿章洋务运动的得力干将,盛宣怀就把自己的名字和近代中...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9
1912年来京的孙中山受到退位清室的礼遇
孙中山的一生主要在南方和海外策划组织革命,北上的次数屈指可数,但每一次都是他
人生的转折。1894年,28岁的孙中山怀揣改良思想北上天津向李鸿章上书,但却未能如
愿见到李鸿章,于是又到北京做了短暂的考察,改良无望,失意南归的孙中山于次年选
择了在广州武装革命,立志推翻清朝统治。他第二次到北京,是1912年夏,北上与袁世
凯会谈,在京居留近一个月,但离京后的一年间,国内时局突变,孙中山成了袁世凯的
通缉犯。1924年冬,孙中山第三次来北京,却因病在京去世。
孙中山第一次进入清廷的视野是在1895年,孙中山及其兴中会在广州发动第一次反清武
装起义,但因事机不密而失败。12月7日,广东悬赏缉拿起义在逃要员,孙中山名列榜
首,赏格花红银一千元。清宫档案中关于孙中山的第一条记载,就是接到孙中山等广州
试图起事的奏报后,清廷下旨要两广总督谭钟麟等“严密购拏孙文、杨衢云,务获到案
”。清廷的通缉,使孙中山被迫离开祖国,开始了长期的海外流亡,但也使其名字开始
为国人所知。孙中山本名孙文,1897年旅居日本时才改名中山。不过,在清廷的官书报
纸以及宫廷档案中,我... 阅读全帖
p********k
发帖数: 88
40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清王朝的最后时刻
[ZT] 作者:雷颐
1911年10月30日,武昌起义20天后,清廷一天之内连下四道上谕,做出大幅度让步、妥
协,企望渐成燎原之势的“乱事”能因此迅速平息。
这四道上谕是:
——《俟简贤得人组织完全内阁不再以亲贵充国务大臣谕》(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汇
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597-598页)。此谕终于承认
,半年前惹众怒的“皇族内阁与立宪政体不能相容”,而“本年设立内阁,仍令王公等
充国务大臣,原属一时权宜之计,朝廷本无所容心”。宣布解散皇族内阁,许诺“一俟
事机稍定,简贤得人,即令组织完全内阁,不再以亲贵充国务大臣,并将内阁办事暂行
章程撤销,以符宪政而立国本”。
——《准开党禁颁布特赦谕》(同上,第95-96页)。此谕先说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党
禁”:“党禁之祸,自古垂为炯戒,不独戕贼人材,抑且消沮士气”,但是“况时事日
有变迁,政治随之递嬗,往往所持政见,在昔日为罪言,而在今日则为谠论者。虽或逋
亡海外,放言肆论,不无微瑕,究因热心政治,以致逾越范围,其情不无可原。兹特明
白宣示,特沛恩纶,与民更始,所有戊戌以来,因政变获咎,与先后因犯政治革命嫌疑
... 阅读全帖
w*********g
发帖数: 30882
4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RisingChina 讨论区 】
发信人: wayofflying (小破熊), 信区: RisingChina
标 题: 章立凡:清末以来中国三次"国进民退"历史教训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Jul 20 09:16:44 2017, 美东)
章立凡:清末以来中国三次"国进民退"历史教训
2017-02-13 13:46:18 人民网
清末以来,中国发生过三场“国进民退”,第一场引爆了辛亥革命,第二场导致了国民
党政权的垮台,第三场将国民经济拖到了崩溃边缘。如今山西省对煤矿的整合重组虽然
结束了,但又一场关于“国进民退”的争论却远未止歇。事实上,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
以来,中央各项刺激经济政策和投资,主要作用于国有企业,新一轮“国进民退”大有
潮涌之势,对民营经济的生存环境及未来信心是很大的打击。
民富才能国强,独大未必为公。在国民经济格局中,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国企与民企的
发展关系,逐步推行国有企业的民营化,重点扶持民营企业的发展,都是必要的,片面
扶植或压抑其中一方,都会影响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清末以来,中国历史上先后发生过三场“国进民退”...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2
从招商局的争夺看晚清版“国进民退” (2015-03-22 16:31:02)转载▼
陈岚桦
“国进民退”现象是近年来社会各界关注现象。主要表现在我国民营经济在一些行业领
域出现了一定的退潮。例如,蒙牛被中粮并购;民航领域东星航空破产退出;温州民营
浙商投资山西煤炭被地方接管;长三角多条高速公路的民企股权被地方政府逐步收回,
不一而足。尽管有关部门否认了“国进民退”这一提法。但业界至少达成一种共识,那
就是对“国进民退”造成的国有垄断力量强化,扼杀民间创新能力现象却是有目共睹。
至少,在经济领域,“国进民退”并不值得提倡。
也许读者并不了解,经济领域的“国进民退” 并非今天专利。近年著名近代史学家雷
颐在出版的《李鸿章晚清40年》一书中,给我们描述了晚晴版的“国进民退”。清廷在
对航运公司轮船招商局的争夺中,也体现了“ 国有” 和 “ 民营”的激战。我们重温
这段历史,更有助于认清“国进民退”的弊端。
旧体制下“官督商办”的怪胎
19世纪70年代,晚清的洋务运动从追求“坚船利炮”的自强运动层面,正在深化到国家
“求富”层面。其标志性事件,则是18...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3
章立凡:中国近代三次“国进民退”的历史教训
2010年11月15日 10:24 人民网 【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11条
核心提示:民富才能国强,独大未必为公。在国民经济格局中,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国
企与民企的发展关系,逐步推行国有企业的民营化,重点扶持民营企业的发展,都是必
要的,片面扶植或压抑其中一方,都会影响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清末以来,中国历史上先后发生过三场“国进民退”,结果第一场引爆了辛亥革命,第
二场导致了国民党政权的垮台,第三场将国民经济拖到了崩溃边缘。历史已经证明:“
国进民退”没有可持续性,“国民共进”才是人间正道。
本文来源:人民网,作者:章立凡,原题:《清末以来中国三次“国进民退”的历史教
训》
清末以来,中国发生过三场“国进民退”,第一场引爆了辛亥革命,第二场导致了国民
党政权的垮台,第三场将国民经济拖到了崩溃边缘。如今山西省对煤矿的整合重组虽然
结束了,但又一场关于“国进民退”的争论却远未止歇。事实上,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
以来,中央各项刺激经济政策和投资,主要作用于国有企业,新一轮“国进民退”大有
潮涌之势,对民营经济的生存环境及未来信心是很大的打... 阅读全帖
c*********d
发帖数: 9770
44
章立凡 21世纪国情报道 微信号 jingjibaodao
功能介绍
新锐财经报道。欢迎关注。欢迎爆料。
清末以来中国三次“国进民退”的历史教训
人民日报旗下杂志《文史参考》发文称,民富才能国强,独大未必为公。在国民经济格
局中,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国企与民企的发展关系,逐步推行国有企业的民营化,重点
扶持民营企业的发展,都是必要的,片面扶植或压抑其中一方,都会影响经济发展的可
持续性。
清末以来,中国历史上先后发生过三场“国进民退”,结果第一场引爆了辛亥革命,第
二场导致了国民党政权的垮台,第三场将国民经济拖到了崩溃边缘。历史已经证明:“
国进民退”没有可持续性,“国民共进”才是人间正道。
第一场“国进民退”:引爆了辛亥革命
鸦片战争以来,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了大清的门户,西方先进的生产力和自由贸易,使
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面临解体。清政府不得不“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运动由此发生
,但其主体思想仍是国家资本主义的。
洋务派创办的中国近代工商业,始于军事工业,继而发展到与民用有关的行业。但官营
企业管理不善、贪污浪费等弊端日显,加上资金短绌等困难,李鸿章在1872年提出“官
督商办”政策,... 阅读全帖
t******r
发帖数: 8600
45
人民日报集团突发雄文:清末以来中国三次“国进民退”的历史教训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 2018-10-20 12:58:36
人民日报旗下杂志《文史参考》发文称,民富才能国强,独大未必为公。在国民经济格
局中,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国企与民企的发展关系,逐步推行国有企业的民营化,重点
扶持民营企业的发展,都是必要的,片面扶植或压抑其中一方,都会影响经济发展的可
持续性。
清末以来,中国历史上先后发生过三场“国进民退”,结果第一场引爆了辛亥革命,第
二场导致了国民党政权的垮台,第三场将国民经济拖到了崩溃边缘。历史已经证明:“
国进民退”没有可持续性,“国民共进”才是人间正道。
第一场“国进民退”:引爆了辛亥革命
鸦片战争以来,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了大清的门户,西方先进的生产力和自由贸易,使
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面临解体。清政府不得不“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运动由此发生
,但其主体思想仍是国家资本主义的。
洋务派创办的中国近代工商业,始于军事工业,继而发展到与民用有关的行业。但官营
企业管理不善、贪污浪费等弊端日显,加上资金短绌等困难,李鸿章在1872年提出“官
督商办”政策,开启了国有企业私有化的一道... 阅读全帖
w*********g
发帖数: 30882
46
章立凡:清末以来中国三次"国进民退"历史教训
2017-02-13 13:46:18 人民网
清末以来,中国发生过三场“国进民退”,第一场引爆了辛亥革命,第二场导致了国民
党政权的垮台,第三场将国民经济拖到了崩溃边缘。如今山西省对煤矿的整合重组虽然
结束了,但又一场关于“国进民退”的争论却远未止歇。事实上,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
以来,中央各项刺激经济政策和投资,主要作用于国有企业,新一轮“国进民退”大有
潮涌之势,对民营经济的生存环境及未来信心是很大的打击。
民富才能国强,独大未必为公。在国民经济格局中,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国企与民企的
发展关系,逐步推行国有企业的民营化,重点扶持民营企业的发展,都是必要的,片面
扶植或压抑其中一方,都会影响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清末以来,中国历史上先后发生过三场“国进民退”,结果第一场引爆了辛亥革命,第
二场导致了国民党政权的垮台,第三场将国民经济拖到了崩溃边缘。历史已经证明:“
国进民退”没有可持续性,“国民共进”才是人间正道。
第一场“国进民退”:引爆了辛亥革命
鸦片战争以来,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了大清的门户,西方先进的生产力和自由贸易,使
中国传统的...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47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6d5bee0102f9hn.html
文史悦读 http://blog.sina.com.cn/hainanboke 2014-05-29 08:10:28
清末以来,中国发生过三场“国进民退”,第一场引爆了辛亥革命,第二场
导致了国民党政权的垮台,第三场将国民经济拖到了崩溃边缘。如今山西省对煤
矿的整合重组虽然结束了,但又一场关于“国进民退”的争论却远未止歇。事实
上,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央各项刺激经济政策和投资,主要作用于国有
企业,新一轮“国进民退”大有潮涌之势,对民营经济的生存环境及未来信心是
很大的打击。
民富才能国强,独大未必为公。在国民经济格局中,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国
企与民企的发展关系,逐步推行国有企业的民营化,重点扶持民营企业的发展,
都是必要的,片面扶植或压抑其中一方,都会影响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清末以来,中国历史上先后发生过三场“国进民退”,结果第一场引爆了辛
亥革命,第二场导致了国民党政权的垮台,第三场将国民经济拖到了崩溃边缘。
历史已经证明:“国进民退”没有可持续性,“国民共进”才是人...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8
清末四川的“保路运动”的历史真相-雪珥版本
保路运动,是掀翻大清王朝的第一张骨牌,它如同一粒石子,彻底搅乱了如死水般苍寂
的晚清政府。
开 闸
1865年,英国商人杜兰德在北京宣武门外建了一条约一里的小铁路,没有用机车车头,
而是用人力推动,但最后遭遇强拆,理由是影响风水。
“要想富、先修路”,李鸿章、张之洞等洋务先锋还是看到了铁路的重要。在李鸿章的
安排下,1881年,自中南海紫光阁经静心斋至瀛秀园,全长2300米的小铁路铺设完成,
老佛爷每天坐在豪华小火车车厢里,由太监们在前挽拽牵引着享乐游玩。这之后,李鸿
章很快就拿到了支持修建铁路的上谕。
修建铁路需要大量的财力投入,但当时的清政府早已入不敷出,慈禧只能给出政策支持
:一是利用民间资本;二是引进外国投资。
方向一定,大门洞开,民资外资一起涌入,民间资本则更显疯狂。当时清廷对民资抬举
有加。1898年,清廷矿务铁路总局颁布的《矿务铁路章程》规定, “矿路分三种办法
,官办、商办、官商合办,而总不如商办”,立场坚定地为民资摇旗呐喊。后来清廷又
提高了民资的政治地位,规定“独立资本”在50万两银子 以上的路矿,如果其中民营
资本过半,... 阅读全帖
M******a
发帖数: 6723
49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南中国集体抗旨
文|谌旭彬
以个人权位为决策依据、以操弄民意为实现手段,不惜以千万普通人的身家性命为代价
……这是1900的中国,所发生的故事。
四次御前会议
1900年6月16日,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召集了第一次御前会议。
讨论的主题有两个:
(1)对义和团是剿还是抚;
(2)对八国联军是战还是和。
这两个主题,其实二位一体。如果剿义和团,则必与八国联军和;若抚义和团,则必与
八国联军战。
皇帝在会上显得很烦躁。
他问内阁学士许景澄:“国命安危,在此一举。……你搞了多年外交,熟知洋务,应当
明白大势,帝国究竟能否与各国开战,请直言无讳。”
许景澄告诉皇帝:“无论是非得失,万无以一国尽敌诸国之理。”
据史料记载,许氏的回答深得光绪之心,在稍后的会议过程中,皇帝大谈“断无同时与
各国开衅理”,并举甲午中日之战为例:
“甲午一战,创巨痛深。……况诸国之强,十倍于日本,合而谋我,何以御之?”
据说,皇帝的态度赢得了多数朝臣的赞赏。军机大臣王文韶伏地叩头,大呼:
“圣虑及此,国之福也!”
次日,也就是6月17日,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召集了第二次御前会议。
皇帝与主和的大臣再次成了会议的焦点。
皇帝说:... 阅读全帖
M******a
发帖数: 6723
50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南中国集体抗旨
文|谌旭彬
以个人权位为决策依据、以操弄民意为实现手段,不惜以千万普通人的身家性命为代价
……这是1900的中国,所发生的故事。
四次御前会议
1900年6月16日,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召集了第一次御前会议。
讨论的主题有两个:
(1)对义和团是剿还是抚;
(2)对八国联军是战还是和。
这两个主题,其实二位一体。如果剿义和团,则必与八国联军和;若抚义和团,则必与
八国联军战。
皇帝在会上显得很烦躁。
他问内阁学士许景澄:“国命安危,在此一举。……你搞了多年外交,熟知洋务,应当
明白大势,帝国究竟能否与各国开战,请直言无讳。”
许景澄告诉皇帝:“无论是非得失,万无以一国尽敌诸国之理。”
据史料记载,许氏的回答深得光绪之心,在稍后的会议过程中,皇帝大谈“断无同时与
各国开衅理”,并举甲午中日之战为例:
“甲午一战,创巨痛深。……况诸国之强,十倍于日本,合而谋我,何以御之?”
据说,皇帝的态度赢得了多数朝臣的赞赏。军机大臣王文韶伏地叩头,大呼:
“圣虑及此,国之福也!”
次日,也就是6月17日,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召集了第二次御前会议。
皇帝与主和的大臣再次成了会议的焦点。
皇帝说:... 阅读全帖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