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陈寅恪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k******k
发帖数: 6800
1
来自主题: ChinaNews版 - 陈寅恪南下岭表的象征与隐喻
陈寅恪南下岭表的象征与隐喻
作者:张少鹏 来源:《社会科学论坛》2011.10
摘要:陈寅恪南下岭表,在政治上象征着他不仅对中共不信任,而且对国民党失望。在
文化上则隐喻着他在祖、父两辈先人之卓绝人格的影响下想成为中国文化托命之人,一
方面承先哲之统绪,示来者以轨则,另一方面尊崇气节,贬斥势利,以转移一代世风。
而陈寅恪南下岭表则主要受国共两党划江而治、陈序经个人魅力及抗战末期在燕京大学
所受良好照顾等因素的影响。
1948年12月15日,陈寅恪随胡适乘国民党派往北平的专机飞往南京,第二天即乘火
车前往上海。1949年1月16日,陈寅恪偕夫人唐篑及女儿小彭、美延乘船南下广州。从
此,在广州康乐园终老。关于陈寅恪南下岭表而未飞赴台湾一事,学界聚讼纷纭。实际
上,就陈寅恪当时的地位而言,其南下岭表具有浓厚的政治象征与文化隐喻意味。揭示
其间的象征与隐喻,不仅可以解开陈寅恪南下岭表的“本事”,透视其崇高的人格魅力
和文化追求,而且可以加深我们对陈寅恪的认识,进而促使我们在陈寅恪精神的感召下
增进历史责任感和文化使命感。
一、政治象征
陈寅恪随胡适乘机飞往南京时,虽然陈寅恪曾表示他很苦恼,“当... 阅读全帖
r***u
发帖数: 1272
2
来自主题: WaterWorld版 - 劝君免谈陈寅恪 易中天
一 不该热的热了起来
已故历史学家陈寅恪在辞世多年后忽然成了文化新闻的热点人物,似乎是一件没什么道
理的事情。
史学不是显学,陈先生也不是文化明星、大众情人。没错,这些年文坛荧屏上是有不少
“历史”,而且上演得轰轰烈烈,风头十足,好像全国人民都有历史癖,也没患过健忘
症似的。然而最走红的“历史小说”和“历史剧”又是什么呢?《还珠格格》和《雍正
王朝》。前者已自己坦言是“戏说”,后者则被史学界斥为“歪说”。历史在文艺作品
中能不能“戏说”或“歪说”,这是另一个问题(比如《西游记》就是戏说,《三国演
义》则是歪说,或不乏歪说成分)。但戏说、歪说不等于实说、正说,总归是一个事实
。它们和陈先生以及陈先生所治之史八杆子打不着,也是一个事实。所以,历史小说和
历史剧走红,并不意味着历史学家也会走红,也该走红,何况那历史小说和历史剧还是
戏说和歪说?事实上历史学家无论生前身后多半都是很寂寞的。唐长孺先生曾自撰墓志
铭曰:“生于吴,殁于楚,勤著述,终无补”,说的大抵是实话。一个历史学家可能会
因其学术成就而成为文化名人,却很难因此而成为热点人物。如果成了,那就一定有别
的原因,比如吴晗。
陈寅恪也不... 阅读全帖
c*c
发帖数: 2397
3
【 以下文字转载自 Fishing 讨论区 】
发信人: cxc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信区: Fishing
标 题: 百年五牛图之四:关于陈寅恪zz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Mar 26 15:07:19 2011, 美东)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idWriter=0&Key=0&Bl
百年五牛图之四:关于陈寅恪
作者:梁由之 分类:百年五牛图 提交日期:2006-8-28 11:06:00 浏览:5784
目录
一.观堂而后信公贤
二.旧时王谢早无家
三.吾侪所学关天意
四.残废流离更自羞
五.浮海宣尼未易师
六.老岁为诗欠斫头
七.著书唯剩颂红妆
八.斯文自有千秋业
一.观堂而后信公贤
1927年,岁次丁卯,是个不寻常的年头。
单说这年的6月2日,农历端午节前两天,一代文史大师王国维(字静安,号观堂,
1877-1927)百岁功名才及
半,,却突然出人意料地在北京颐和园鱼藻轩投水自沉,当时约是上午11点。相隔十余
米处,刚好有个清道夫目击此
事,当即跃入水中将人救起,前后不到两分钟时间。... 阅读全帖
c*c
发帖数: 2397
4
【 以下文字转载自 Fishing 讨论区 】
发信人: cxc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信区: Fishing
标 题: 百年五牛图之四:关于陈寅恪zz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Mar 26 15:07:19 2011, 美东)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idWriter=0&Key=0&Bl
百年五牛图之四:关于陈寅恪
作者:梁由之 分类:百年五牛图 提交日期:2006-8-28 11:06:00 浏览:5784
目录
一.观堂而后信公贤
二.旧时王谢早无家
三.吾侪所学关天意
四.残废流离更自羞
五.浮海宣尼未易师
六.老岁为诗欠斫头
七.著书唯剩颂红妆
八.斯文自有千秋业
一.观堂而后信公贤
1927年,岁次丁卯,是个不寻常的年头。
单说这年的6月2日,农历端午节前两天,一代文史大师王国维(字静安,号观堂,
1877-1927)百岁功名才及
半,,却突然出人意料地在北京颐和园鱼藻轩投水自沉,当时约是上午11点。相隔十余
米处,刚好有个清道夫目击此
事,当即跃入水中将人救起,前后不到两分钟时间。... 阅读全帖
j****e
发帖数: 12067
5
【 以下文字转载自 ChinaNews 讨论区 】
发信人: cxc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信区: ChinaNews
标 题: 百年五牛图之四:关于陈寅恪zz (转载)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Mar 26 15:08:13 2011, 美东)
发信人: cxc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信区: Fishing
标 题: 百年五牛图之四:关于陈寅恪zz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Mar 26 15:07:19 2011, 美东)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idWriter=0&Key=0&Bl
百年五牛图之四:关于陈寅恪
作者:梁由之 分类:百年五牛图 提交日期:2006-8-28 11:06:00 浏览:5784
目录
一.观堂而后信公贤
二.旧时王谢早无家
三.吾侪所学关天意
四.残废流离更自羞
五.浮海宣尼未易师
六.老岁为诗欠斫头
七.著书唯剩颂红妆
八.斯文自有千秋业
一.观堂而后信公贤
1927年,岁次丁卯,是个不寻常的年头。
单说这年的6月2日,农历端午节前两天,一代文... 阅读全帖
s*******w
发帖数: 2257
6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陈寅恪晚年心境考 zt
陈寅恪晚年心境考
刘正教授的学术博客
关于陈寅恪的晚年心境,余英时先生专门撰写了《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一书加以研究
。他陈述说:
一九八二年友人金恒祎先生旅居美国,主编《中国时报•人间副刊》。我们偶而
见面,也曾谈到陈寅恪和他的晚年著作。恒祎对我旳一些看法极感兴趣,一再怂恿我把
这些意见正式写出来,《人间副刊》愿意为我提供发表的园地,而且篇幅不加限制。我
经不起他的盛情鼓舞,终于写出了那篇惹祸的长文《陈寅恪的学术精神和晚年心境》。
当时董桥先生主编香港的《明报月刊》对我的文字也有偏好,要求同时刊出此文,这
才流入了中国大陆。生平文字闯祸,事已有有,而未有甚于此者,尚在《红楼梦》争议
之上。但我有自知之明,并不是这篇文字涵有特别的价值或特别的荒谬,而是由于其中
道破了一些历史疑点,为人人心中所已有,适逢其时,竞酿成一大公案,至今未了。这
正应了陈寅恪“人事终变,天道能还”的预言。现在我必须趁增订本出版的机会向金恒
祎和董桥两位老朋友致最诚挚的谢意。无论是功是罪,他们两位恐怕都不能不和我共同
承当。
今天我们已确知寅恪先生当年是熟悉我的《书后》的内容的。那么他自己究竟有过什么
... 阅读全帖
c*c
发帖数: 2397
7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idWriter=0&Key=0&Bl
百年五牛图之四:关于陈寅恪
作者:梁由之 分类:百年五牛图 提交日期:2006-8-28 11:06:00 浏览:5784
目录
一.观堂而后信公贤
二.旧时王谢早无家
三.吾侪所学关天意
四.残废流离更自羞
五.浮海宣尼未易师
六.老岁为诗欠斫头
七.著书唯剩颂红妆
八.斯文自有千秋业
一.观堂而后信公贤
1927年,岁次丁卯,是个不寻常的年头。
单说这年的6月2日,农历端午节前两天,一代文史大师王国维(字静安,号观堂,
1877-1927)百岁功名才及
半,,却突然出人意料地在北京颐和园鱼藻轩投水自沉,当时约是上午11点。相隔十余
米处,刚好有个清道夫目击此
事,当即跃入水中将人救起,前后不到两分钟时间。池水甚浅,甚至连王国维背后的衣
服都未浸湿,他并没有呛水。但
湖底满是淤泥,王国维入水时头朝下并用了相当力量,以致口鼻都为淤泥湮塞,清道夫
托他出水后又不知道如何及时抢
救,观堂终于窒息而死。
莫道昆明池水浅,一样呜咽送大贤。
王国维给儿子贞明留下了... 阅读全帖
c*c
发帖数: 2397
8
【 以下文字转载自 Fishing 讨论区 】
发信人: cxc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信区: Fishing
标 题: 百年五牛图之四:关于陈寅恪zz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Mar 26 15:07:19 2011, 美东)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idWriter=0&Key=0&Bl
百年五牛图之四:关于陈寅恪
作者:梁由之 分类:百年五牛图 提交日期:2006-8-28 11:06:00 浏览:5784
目录
一.观堂而后信公贤
二.旧时王谢早无家
三.吾侪所学关天意
四.残废流离更自羞
五.浮海宣尼未易师
六.老岁为诗欠斫头
七.著书唯剩颂红妆
八.斯文自有千秋业
一.观堂而后信公贤
1927年,岁次丁卯,是个不寻常的年头。
单说这年的6月2日,农历端午节前两天,一代文史大师王国维(字静安,号观堂,
1877-1927)百岁功名才及
半,,却突然出人意料地在北京颐和园鱼藻轩投水自沉,当时约是上午11点。相隔十余
米处,刚好有个清道夫目击此
事,当即跃入水中将人救起,前后不到两分钟时间。... 阅读全帖
w****2
发帖数: 12072
9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wlwl12 (戒网),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中等水平的陈寅恪是如何走上神坛的 (转载)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Oct 12 20:14:51 2013, 美东)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ao_and_Deng 俱乐部 】
发信人: wlwl12 (戒网), 信区: Mao_and_Deng
标 题: 中等水平的陈寅恪是如何走上神坛的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Oct 12 20:14:33 2013, 美东)
为学者树碑立传,最重要的是厘清传主的学说,以及其在专业领域的学术贡 献,
但在《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里,这方面的内容是付诸阙如的,这就好比给 修昔底德
立传而不细谈《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给查尔斯达尔文立传而对进化 论语焉不详。尽
管陆键东在开篇即称陈寅恪为“学术大师”(第8页),“一生 学贯中西,能运用十数
种语言文字从事文史研究,这种学识与眼界,表明陈寅恪 在二十世纪中叶已站在一个
旁人难以企及的学术境界,实惟世纪难遇的一个奇才” (第23页),并且每隔十几二
十页就...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10
陈寅恪“用东坡韵”诗中蕴含的生命情调
刘正1 黄鸣2
(1.中国人民大学 古籍所教授,北京 100872;2.中央民族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
院副教授,北京 100081)
[内容提要]本文从《陈寅恪诗集》中抽选出“用东坡韵”诗这个主题,进行分析和考证
,认为苏东坡《正月三日点灯会客》等诗歌中对“故国”和“当年”的浓厚的伤感和追
忆情绪,引起了陈寅恪先生的强烈共鸣,以至于他先后写下了14首步东坡韵的诗歌。本
文在指出新旧时代交替的文化心理与其自身的目盲因素对于陈寅恪诗歌创作的重要影响
之时,进而阐明此种类型诗歌与陈寅恪先生晚年心境之关系。力求以陈先生的以诗证史
的研究方法,来还原他本人的文化心境与生命情调,为陈寅恪先生的心态史研究提供一
种路径。
[关键词]陈寅恪、苏东坡、用东坡韵、文化心理、心境
作为传统知识人所具有的特殊素养,陈寅恪养成了以诗记事的习惯。因此,对其诗的解
读,成了分析其晚年心态的重要门径。而在陈寅恪先生的诗中,有一个重要现象至今无
人提及,即他的“用东坡韵”诗。
据我们统计,他的“用东坡韵”诗有《丁亥元夕用东坡韵》(1947年)、《戊子元夕放
焰火呼邻舍儿童聚观用东... 阅读全帖
w****2
发帖数: 12072
1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ao_and_Deng 俱乐部 】
发信人: wlwl12 (戒网), 信区: Mao_and_Deng
标 题: 中等水平的陈寅恪是如何走上神坛的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Oct 12 20:14:33 2013, 美东)
为学者树碑立传,最重要的是厘清传主的学说,以及其在专业领域的学术贡 献,
但在《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里,这方面的内容是付诸阙如的,这就好比给 修昔底德
立传而不细谈《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给查尔斯达尔文立传而对进化 论语焉不详。尽
管陆键东在开篇即称陈寅恪为“学术大师”(第8页),“一生 学贯中西,能运用十数
种语言文字从事文史研究,这种学识与眼界,表明陈寅恪 在二十世纪中叶已站在一个
旁人难以企及的学术境界,实惟世纪难遇的一个奇才” (第23页),并且每隔十几二
十页就催眠般地重复这个论调,但通篇没有令人信 服的论证来支持他的主张。
不妨以陈寅恪“精通十余国文字”为例,这很可能只是以讹传讹之说。依据 陈寅恪
1956年亲笔在中山大学填写的“个人简历”,1914年以前,他先后在日本、 德国、瑞
士和法国留学各一年,从1918年...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12
陈寅恪“用东坡韵”诗中蕴含的生命情调
刘正1 黄鸣2
(1.中国人民大学 古籍所教授,北京 100872;2.中央民族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
院副教授,北京 100081)
[内容提要]本文从《陈寅恪诗集》中抽选出“用东坡韵”诗这个主题,进行分析和考证
,认为苏东坡《正月三日点灯会客》等诗歌中对“故国”和“当年”的浓厚的伤感和追
忆情绪,引起了陈寅恪先生的强烈共鸣,以至于他先后写下了14首步东坡韵的诗歌。本
文在指出新旧时代交替的文化心理与其自身的目盲因素对于陈寅恪诗歌创作的重要影响
之时,进而阐明此种类型诗歌与陈寅恪先生晚年心境之关系。力求以陈先生的以诗证史
的研究方法,来还原他本人的文化心境与生命情调,为陈寅恪先生的心态史研究提供一
种路径。
[关键词]陈寅恪、苏东坡、用东坡韵、文化心理、心境
作为传统知识人所具有的特殊素养,陈寅恪养成了以诗记事的习惯。因此,对其诗的解
读,成了分析其晚年心态的重要门径。而在陈寅恪先生的诗中,有一个重要现象至今无
人提及,即他的“用东坡韵”诗。
据我们统计,他的“用东坡韵”诗有《丁亥元夕用东坡韵》(1947年)、《戊子元夕放
焰火呼邻舍儿童聚观用东... 阅读全帖
w****2
发帖数: 12072
13
来自主题: _Mao_and_Deng版 - 中等水平的陈寅恪是如何走上神坛的
为学者树碑立传,最重要的是厘清传主的学说,以及其在专业领域的学术贡 献,
但在《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里,这方面的内容是付诸阙如的,这就好比给 修昔底德
立传而不细谈《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给查尔斯达尔文立传而对进化 论语焉不详。尽
管陆键东在开篇即称陈寅恪为“学术大师”(第8页),“一生 学贯中西,能运用十数
种语言文字从事文史研究,这种学识与眼界,表明陈寅恪 在二十世纪中叶已站在一个
旁人难以企及的学术境界,实惟世纪难遇的一个奇才” (第23页),并且每隔十几二
十页就催眠般地重复这个论调,但通篇没有令人信 服的论证来支持他的主张。
不妨以陈寅恪“精通十余国文字”为例,这很可能只是以讹传讹之说。依据 陈寅恪
1956年亲笔在中山大学填写的“个人简历”,1914年以前,他先后在日本、 德国、瑞
士和法国留学各一年,从1918年到1921年,各在美国和德国留学三年, 嗣后即归国担
任教职,按照常理并无“精通十余国文字”之可能。当然我们不能 排除陈寅恪是语言
天才的或然性,但非常之主张需要非常之证据,如果陆键东能 够证明陈寅恪出版过和
十余种语言相关的著译,或者最低限度曾用十几种语言写 过读...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14
陈寅恪辉煌的清华时代
1925 年2月,清华研究院筹备委员会成立,制定了相关章程,决定先开国学门一科。清
华学校国学研究院,又称清华研究院国学门,是清华大学为大学毕业和有一定国学根柢
者专设的学术研究机构。清华国学研究院自筹建之日起,便委托有关人士自国内外网罗
寻求国学界德高望重的学术泰斗来担任研究院导师。“导师”是当时中国二、三十年代
清华教职中一个特殊的称谓,这使它有别于其他一般教授。当时的校长梅贻琦先生在就
职演说中就曾说过这样的话: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这句话至今也是至理名言。
拥有一批高质、稳定的一流教师队伍,是一所大学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因此,清
华国学研究院自筹建之日起,便委托有关人士自国内外网罗寻求国学界德高望重的泰山
北斗来研究院担任教职,专门聘为导师。
同年3月,经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主任吴宓先生特别推荐,清华学校校长曹云祥正式聘
请陈寅恪先生回国,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三先生一起出任国学研究院教授。
关于聘请陈寅恪先生为国学研究院一事,以前大家过分相信陈哲三先生文章中的那段“
传说”。在陈哲三先生的《陈寅恪先生轶事及其著作》一文中,自...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15
陈寅恪辉煌的清华时代
1925 年2月,清华研究院筹备委员会成立,制定了相关章程,决定先开国学门一科。清
华学校国学研究院,又称清华研究院国学门,是清华大学为大学毕业和有一定国学根柢
者专设的学术研究机构。清华国学研究院自筹建之日起,便委托有关人士自国内外网罗
寻求国学界德高望重的学术泰斗来担任研究院导师。“导师”是当时中国二、三十年代
清华教职中一个特殊的称谓,这使它有别于其他一般教授。当时的校长梅贻琦先生在就
职演说中就曾说过这样的话: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这句话至今也是至理名言。
拥有一批高质、稳定的一流教师队伍,是一所大学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因此,清
华国学研究院自筹建之日起,便委托有关人士自国内外网罗寻求国学界德高望重的泰山
北斗来研究院担任教职,专门聘为导师。
同年3月,经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主任吴宓先生特别推荐,清华学校校长曹云祥正式聘
请陈寅恪先生回国,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三先生一起出任国学研究院教授。
关于聘请陈寅恪先生为国学研究院一事,以前大家过分相信陈哲三先生文章中的那段“
传说”。在陈哲三先生的《陈寅恪先生轶事及其著作》一文中,自...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16
《陈寅恪的最后20年》述评
甘于寂寞的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生前和死后却几度被学界高度重视。现在,他又
了显学!加之清华大学葛兆光先生、中国艺术研究院刘梦溪先生的大力论著,陈寅恪先
生的文化形象成了一尊神像,使人如坠深渊、如临歧路。呜呼哀哉!
陈寅恪先生的一生,经历了满清、民国、新中国三种社会变革时期,从康梁变法、庚子
之变到满清下台、辛亥革命,从留学日美、读书德法到丧祖失父、兄死母亡,从避乱西
南、客居香港到北上京都、南下两广,从留命任教、思想改造到反右浪潮、停职思过,
从文革风暴、人妖颠倒到挨批挨斗、目盲足跛,直至夫妻双亡……陈寅恪先生的一生是
一个中国传统知识人在三种社会变革时期和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典型代表,是近现代中国
思想和文化、社会和历史发展变换的真实的写照。换句话来说,陈寅恪先生作为个体,
其一生的遭遇和他的文化思想与价值取向是一个传统知识人在复杂的社会和历史转换中
所出现的不可避免的悲剧。
当传统的价值取向失落之后,陈寅恪先生以其个人之力,独守其旧,不为外界所左右,
以其独特的学术理性和文化心境构筑了现实中不复完卵的价值取向,以他天才而杰出的
研究成果和独步而独立的学术结论...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17
陈寅恪先生的“恪”字应该怎么读
有一个奇特的现象是首先需要提及的,那就是,对于陈寅恪先生这样一位具有独特学术
价值和历史地位的知识分子,现当代很多学者们连他的名字的准确发音都不清楚。这是
历史谜团,还是文化失落,抑或另有其他,我们不好先下断言。即:
不清楚他的名字是“陈寅恪(音:克)”还是“陈寅恪(音:却或怯)”?
但是,在我们和国内外学者们进行有关他的生平活动及其学术思想的讨论之时,又常常
为他的名字的准确读音到底是什么而争论不休。研究本世纪这样一位可以和史学大师王
国维先生并驾齐驱的、杰出的历史学家,不得不先从他的姓名读音开始,这实在是有点
不可思议。于是,只好先作此篇考证文章,对陈寅恪先生的名字、表字及别名等相关问
题,进行比较详细地考证,以正视听。
(一)、陈寅恪先生命名的由来
1890年7月3日,农历光绪十六年五月十七日,陈寅恪先生生于湖南长沙。此时父母住在
长沙周氏蜕园。“寅恪”之名乃祖母黄氏所起。其中,“恪”字为其父陈三立之子的排
行用字,“寅”字的由来又是从当年的农历纪年为庚寅年而来。
在十二生肖中寅为虎,因此古今寅年生人,以“寅”字或“虎”字命名者是一种传统的
命名法...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18
《陈寅恪研究出版热和读书热中的思考》
最近,陈寅恪研究出版热和读书热再次迎来了新一轮的高潮。也许,2011年出版的拙著
《闲话陈寅恪》是这轮高潮的始作俑者吧。当时,第21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在哈尔滨
拉开帷幕,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刘正、黄鸣合著《闲话陈寅恪》一书即被推出,并且
被称为“在读书界反响强烈,引发新一轮陈寅恪热”。时过两年,随着陆键东的新版《
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的出版,报刊新闻和出版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这一热潮真
的已经形成了。
面对这一局面,我们这些陈学研究的局外人都感到十分欣喜,那么陈氏后人和“陈学专
家”应该更是喜不自禁了吧?然而,让我们始料未及的是:拙著引来了两位年轻有成的
“陈学专家”胡文辉和张求会二君的诘难。先是胡君主张拙著《虚经腐史意何如:陈寅
恪先生的文字游戏》一篇,完全是抄袭他对《经史》诗的解说。而后张君出面在《南方
都市报》上发表了《无准备却赶时髦……这样写陈寅恪,真的可以吗》 一文,该文对
拙著大加指责和嘲讽,并给拙著贴上了“恶意檃栝、以臆测代替考证等等不良学风”的
标签。有鉴于此,迫使我不得不停下手中的科研和著述,开始思考陈寅恪研究出版热和
读书...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19
龙虎斗:郭沫若和陈寅恪
陈寅恪先生究竟是何时开始认识的郭沫若先生,目前尚不得而知。因为他们二人研究的
专业和兴趣比较远。郭沫若先生对王国维先生称赞有加,但是对陈寅恪先生总有点不服
气。其中主要原因还是因为陈寅恪先生思想中的遗老遗少气质,这和信仰马列主义的历
史学家郭沫若先生显然在价值观和世界观上有着明显地矛盾冲突。
1958年6月11日,郭沫若先生在《人民日报》上刊发了著名的《关于厚今薄古问题》一
文,文中对陈寅恪先生极尽冷嘲热讽,并公开提出了“在史学研究方面,我们在不太长
的时期内,就在资料占有上也要超过陈寅恪”的口号。8月,中山大学历史系部分师生
开始批判陈寅恪。10月,《理论与实践》上刊发金应熙批判陈寅恪先生的长文。12月,
《历史研究》上刊发了北京大学历史系师生们写的批判长文。
陈寅恪先生被迫结束几十年的讲学生涯。从此他不再教课,以目盲多病之身,开始了对
明清才女诗文及生平的研究,中古史研究及蒙古史研究全被他置之脑后而不顾了。
毫无疑问,在历史学界五十年代中后期的批陈运动,和郭沫若先生的公开挑战是有着直
接关系的。而郭沫若先生的公开挑战,具体原因很可能正是为了报复陈寅恪先生拒绝...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20
龙虎斗:郭沫若和陈寅恪
陈寅恪先生究竟是何时开始认识的郭沫若先生,目前尚不得而知。因为他们二人研究的
专业和兴趣比较远。郭沫若先生对王国维先生称赞有加,但是对陈寅恪先生总有点不服
气。其中主要原因还是因为陈寅恪先生思想中的遗老遗少气质,这和信仰马列主义的历
史学家郭沫若先生显然在价值观和世界观上有着明显地矛盾冲突。
1958年6月11日,郭沫若先生在《人民日报》上刊发了著名的《关于厚今薄古问题》一
文,文中对陈寅恪先生极尽冷嘲热讽,并公开提出了“在史学研究方面,我们在不太长
的时期内,就在资料占有上也要超过陈寅恪”的口号。8月,中山大学历史系部分师生
开始批判陈寅恪。10月,《理论与实践》上刊发金应熙批判陈寅恪先生的长文。12月,
《历史研究》上刊发了北京大学历史系师生们写的批判长文。
陈寅恪先生被迫结束几十年的讲学生涯。从此他不再教课,以目盲多病之身,开始了对
明清才女诗文及生平的研究,中古史研究及蒙古史研究全被他置之脑后而不顾了。
毫无疑问,在历史学界五十年代中后期的批陈运动,和郭沫若先生的公开挑战是有着直
接关系的。而郭沫若先生的公开挑战,具体原因很可能正是为了报复陈寅恪先生拒绝...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21
此人知我:余英时与陈寅恪
研究陈寅恪先生,有一个人是不能不提的。他就是美籍华裔著名历史学家普林斯顿大学
讲座教授余英时先生。
余英时先生,安徽潜山人,1930年生于天津。1950年开始在香港新亚书院及新亚研究所
上学,师从著名国学大师钱穆先生。1956年至1961年就读于哈佛大学,师从陈寅恪先生
的弟子杨联陞先生,获博士学位。曾任密西根大学、哈佛大学、耶律大学讲座教授、香
港新亚书院院长兼中文大学副校长。现任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著有《汉代中外经济交通》、《历史与思想》、《史学与传统》、《中国思想传统的
现代诠释》、《文化评论与中国情怀》、《中国文化与现代变迁》、《历史人物与文化
危机》、《士与中国文化》、《方以智晚节考》、《论戴震与章学诚》、《红楼梦的两
个世界》、《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兼论他的学术精神
与晚年心境》、《犹记风吹水上鳞-钱穆与现代中国学术》、《现代儒学论》等。
如此说来,陈寅恪先生还是余英时先生的师爷辈的人物呢。
1958年以前,余英时先生所写关于陈寅恪的文章并不多,只有一篇《陈寅恪先生论再生
缘书后》,1997年10...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22
虚经腐史意何如:陈寅恪先生的文字游戏
陈寅恪先生五十年代初有《经史》诗云:
虚经腐史意何如,谿刻阴森惨不舒。竞作鲁论开卷语(一稿作:见说鲁论开卷语)
, 说瓜千古笑秦儒。
此诗收在《陈寅恪先生诗集》中。这里的“虚经腐史”一语无从解说,莫明其所由
来。周一良先生说:“陈先生晩年诗篇中出现的所感受的客观环境与自己主观心态,
1950年《经史》絶句中的七个字可以概括无遗:‘谿刻阴森惨不舒’。”蒋天枢先生曾
指出:“昔年先生尝语枢:在德时曾读德文版马克思《资本论》。此殆后来《经史》诗
之所由作欤?”这两位先生的解释可以说风马牛不相及的。周先生寓意深远,而蒋先生
则故意美化此诗为歌颂《资本论》。金克木先生比较直接地说:“虚经腐史意何如?谿
刻阴森惨不舒,不好懂。‘虚经’不知有无出处。‘腐史’当然不会是通常用的指《史
记》的意思。看来‘虚’和‘腐’都是动词。说,把经架空,把史破坏,是什么意思?
”然后,他又似乎看明白了其中奥妙,并且说:“我看只好说其中有多层意思,不便明
讲。”首两句就解释不下去。吴小如先生则强为直解释说:
首两句盖指全国解放之初,有些极左人士对文化遗产持虚无主义观点,谓之“虚”、...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23
什么是陈寅恪所谓的不古不今之学
陈寅恪先生在1933年时曾说:“寅恪平生为不古不今之学,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
议论近乎湘乡、南皮之间。”诚为他自己思想的最为真实的自述。
“不古不今之学”,依傅璇琮先生解释,是指陈寅恪先生的中古史研究,自可得通。但
“不古不今之学”之前有“平生”二字,据蒋天枢先生《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中关于
陈寅恪先生早年求学条目及回国之初期为学取向及同时人回忆可知,他的主攻方向先是
语言学及西北史地之学以及佛学,回国后因国内研究条件所限,才毅然转向中古史研究
,则此处的盖棺论定性质的“平生”二字,实无着落。
我们认为,这三句话句式相同、语气连贯,且语意上“咸丰、同治之世”与“湘乡、南
皮之间”正处于对应修饰与说明关系,则“不古不今之学”必与此二者有关。其实质是
指由张之洞总结而出的“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之体用论引出的中国文化本位论。蔡美彪
先生在《陈寅恪对蒙古学的贡献及其治学方法》一文中说:“据我们的理解,这是表明
他不同于曾国藩对封建文化的顽固守旧,但比提倡西为中用的张之洞,更加强调继承和
发扬民族文化传统。”这一分析是恰当的。
曾国藩及张之洞与陈寅恪先生的祖辈、... 阅读全帖
k**********4
发帖数: 16092
24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陈寅恪和唐筼
陈寅恪和唐筼是典型的大龄单身未婚青年的结合。1926年,35岁的陈寅恪结束了
国外求学生涯,回国出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一起并称“
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
陈寅恪初到清华,因无家室,学校便安排他住在工字厅单身宿舍。但是陈寅恪嫌其
冷清,不愿住,他住到了同事赵元任的家中,吃饭也在赵家搭伙。
单身汉陈寅恪实在太聪明了,他在哈佛留学时就念念不忘“醉香楼的大龙虾”,回
到清华,住在素有“厨神”之称的赵元任太太杨步伟家里,还有比这更美好的安排吗?
所以,对于蹭吃蹭住的生活,他非常满意:“我愿意有个家,但不愿意成家。”
但老是这样,也太没有眼力劲了。于是有了下面的对话:
杨步伟:“寅恪,这样下去总不是事。”
陈寅恪回答:“虽然不是永久计,现在也很快活嘛。有家就多出一大些麻烦来了。”
赵元任听了大笑说:“不能让我太太老管两个家啊!”
杨步伟是热心人,做媒的事情,说干就干。她看中了清华体育教师郝更生的女友高
仰乔的义姐唐筼。唐女士出身书香门第,和陈寅恪门当户对。杨步伟就鼓动陈寅恪去找
唐女士聊天,每次一聊就是半日。有一次,陈寅恪回来,对杨步伟说:“我今天和唐女
士大谈了半天...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25
什么是陈寅恪所谓的不古不今之学
陈寅恪先生在1933年时曾说:“寅恪平生为不古不今之学,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
议论近乎湘乡、南皮之间。”诚为他自己思想的最为真实的自述。
“不古不今之学”,依傅璇琮先生解释,是指陈寅恪先生的中古史研究,自可得通。但
“不古不今之学”之前有“平生”二字,据蒋天枢先生《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中关于
陈寅恪先生早年求学条目及回国之初期为学取向及同时人回忆可知,他的主攻方向先是
语言学及西北史地之学以及佛学,回国后因国内研究条件所限,才毅然转向中古史研究
,则此处的盖棺论定性质的“平生”二字,实无着落。
我们认为,这三句话句式相同、语气连贯,且语意上“咸丰、同治之世”与“湘乡、南
皮之间”正处于对应修饰与说明关系,则“不古不今之学”必与此二者有关。其实质是
指由张之洞总结而出的“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之体用论引出的中国文化本位论。蔡美彪
先生在《陈寅恪对蒙古学的贡献及其治学方法》一文中说:“据我们的理解,这是表明
他不同于曾国藩对封建文化的顽固守旧,但比提倡西为中用的张之洞,更加强调继承和
发扬民族文化传统。”这一分析是恰当的。
曾国藩及张之洞与陈寅恪先生的祖辈、...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26
陈寅恪与白鸟库吉:一段历史公案的真相
陈哲三先生在《陈寅恪先生轶事及其著作》一文中,又引述了蓝文征“作古”出日本学
者白鸟库吉博士向陈寅恪先生请教所谓中亚史问题的故事:
“民国二十二年我在日本,有天在东洋文库吃饭,饭后大家闲谈,白鸟库吉称我‘蓝君
’,我心里很不舒服,我在东北大学已当了好多年教授,不称我‘蓝教授’也当称我‘
蓝先生’,但我不好表现出来。当时,和田清跑东北,回来拿了一张中国的地契,说是
三百年前明末的东西,赞叹不绝,大家传观,传到清水博士,他递与我先看,我看过了
又交与他,他看了问我意见,我答以‘此非明末文件,而是光绪时文件,和田以为是弘
光,我看是光绪,写地契的人写错了,把绪字的纟旁写成弓,把者写成了厶,如此而已
。’白鸟坐在对面不远,听到了,很惊讶,他要我再看看,我业已看过,我不再看。但
说:‘这纸是清末流行东北的双找纸,又厚又粗,不是明纸;钱的单位用吊,这是清制
,明制为贯或缗,它的格式为清末至今通行的格式。’白鸟点头,和田清过来和我握手
致谢。白鸟又说:‘蓝君,你认不认得陈教授?’我答:‘是不是陈援庵先生?’他说
:‘不是,是陈寅恪先生。’我说:‘那是恩师。’白鸟...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27
陈寅恪与白鸟库吉:一段历史公案的真相
陈哲三先生在《陈寅恪先生轶事及其著作》一文中,又引述了蓝文征“作古”出日本学
者白鸟库吉博士向陈寅恪先生请教所谓中亚史问题的故事:
“民国二十二年我在日本,有天在东洋文库吃饭,饭后大家闲谈,白鸟库吉称我‘蓝君
’,我心里很不舒服,我在东北大学已当了好多年教授,不称我‘蓝教授’也当称我‘
蓝先生’,但我不好表现出来。当时,和田清跑东北,回来拿了一张中国的地契,说是
三百年前明末的东西,赞叹不绝,大家传观,传到清水博士,他递与我先看,我看过了
又交与他,他看了问我意见,我答以‘此非明末文件,而是光绪时文件,和田以为是弘
光,我看是光绪,写地契的人写错了,把绪字的纟旁写成弓,把者写成了厶,如此而已
。’白鸟坐在对面不远,听到了,很惊讶,他要我再看看,我业已看过,我不再看。但
说:‘这纸是清末流行东北的双找纸,又厚又粗,不是明纸;钱的单位用吊,这是清制
,明制为贯或缗,它的格式为清末至今通行的格式。’白鸟点头,和田清过来和我握手
致谢。白鸟又说:‘蓝君,你认不认得陈教授?’我答:‘是不是陈援庵先生?’他说
:‘不是,是陈寅恪先生。’我说:‘那是恩师。’白鸟...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28
陈寅恪与白鸟库吉:一段历史公案的真相
陈哲三先生在《陈寅恪先生轶事及其著作》一文中,又引述了蓝文征“作古”出日本学
者白鸟库吉博士向陈寅恪先生请教所谓中亚史问题的故事:
“民国二十二年我在日本,有天在东洋文库吃饭,饭后大家闲谈,白鸟库吉称我‘蓝君
’,我心里很不舒服,我在东北大学已当了好多年教授,不称我‘蓝教授’也当称我‘
蓝先生’,但我不好表现出来。当时,和田清跑东北,回来拿了一张中国的地契,说是
三百年前明末的东西,赞叹不绝,大家传观,传到清水博士,他递与我先看,我看过了
又交与他,他看了问我意见,我答以‘此非明末文件,而是光绪时文件,和田以为是弘
光,我看是光绪,写地契的人写错了,把绪字的纟旁写成弓,把者写成了厶,如此而已
。’白鸟坐在对面不远,听到了,很惊讶,他要我再看看,我业已看过,我不再看。但
说:‘这纸是清末流行东北的双找纸,又厚又粗,不是明纸;钱的单位用吊,这是清制
,明制为贯或缗,它的格式为清末至今通行的格式。’白鸟点头,和田清过来和我握手
致谢。白鸟又说:‘蓝君,你认不认得陈教授?’我答:‘是不是陈援庵先生?’他说
:‘不是,是陈寅恪先生。’我说:‘那是恩师。’白鸟... 阅读全帖
x*****u
发帖数: 3419
29
来自主题: ChineseClassics版 - 陈寅恪与牛津大学 z
陈寅恪与牛津大学
程美宝

提 要:陈寅恪曾被牛津大学聘为汉学教授,却终未到任。中国中英 文化协会和
英国利用庚子赔款建立的大学中国委员会在聘任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陈寅 恪赴
英受阻是由于战争令交通中断的说法并不准确;令陈滞留香港的很可能是当时一些中
国外交官掺杂了政治和外交因素的做法。英国汉学家修中诚与陈寅恪商定在牛津大学开
展中 国历史研究的计划和有关信件,展示了陈寅恪的学术抱负。
关键词:陈寅恪 牛津大学 中英关系
在陈寅恪的生平中,最为人熟知的事迹之一,是陈被牛津大学聘为汉学教授,却因
战争 爆发而一再延期上任,战后又因眼疾不愈而不得不放弃该职位。由于资料有限,
以往人们的 了解一直主要是依据陈寅恪及他人的回忆。笔者1998年夏造访牛津大学期
间,在图书馆及注册处职员协助下,阅读了1935年至1947年间牛津大学有关聘任汉学教
授之档案文件,因而对 牛津聘任陈寅恪一事之来龙去脉,掌握了一些第一手资料。这
批档案有牛津大学校方的正式 文件和报告,也有包括陈寅恪本人在内的有关人士的来
往书信,使我们可以用更接近当事人的眼光,考察陈寅恪个人对受聘一事的态度,以及
牵涉
x*******o
发帖数: 74
30
在毛泽东主政的几十年中,变着花样搞政治运动,以整人、整死人为乐。 他让全国人
民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在名人当中,后悔自己选择的道路者,就不在少数。但最具代
表性的有三位:党外民主人士宋庆龄;文人陈寅恪;军人林彪。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盘照搬苏联的体制。大多文人、学者如梦初醒!1950年,
北大哲学系教授、著名学者梁漱溟,不能接受中共的体制(其中之一,就是工农业剪刀
差),于是写了一篇文章《敬告共产党》,在香港发表!让毛泽东很难堪!
但最早提出后悔的人,就是国学四大导师之一陈寅恪。陈寅恪学贯中西,在中国是唯一
一个跨两个学科的教授(中文与历史)。被同行称为教授中的教授,500年才出的一个
教授。总统蒋介石亦称之为国宝的教授。
国民党败退台湾时,蒋公亲自下令:国宝不能留在大陆,必须带走。当时北大的代理校
长傅斯年一天三个电话催他走,陈寅恪不肯走。他说这把年纪了,不想离开熟悉的故土。
当“新中国”的体制出来后,陈寅恪后悔了。在日记中写到,悔当初没有去台湾。并亲
自写好挽联,准备随时死去。写了一部(论《再生缘》),隐晦的表达了他的心境,如
果有来生,就不会作出如此错误的选择!(论《再... 阅读全帖
x*******o
发帖数: 74
31
在毛泽东主政的几十年中,变着花样搞政治运动,以整人、整死人为乐。 他让全国人
民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在名人当中,后悔自己选择的道路者,就不在少数。但最具代
表性的有三位:党外民主人士宋庆龄;文人陈寅恪;军人林彪。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盘照搬苏联的体制。大多文人、学者如梦初醒!1950年,
北大哲学系教授、著名学者梁漱溟,不能接受中共的体制(其中之一,就是工农业剪刀
差),于是写了一篇文章《敬告共产党》,在香港发表!让毛泽东很难堪!
但最早提出后悔的人,就是国学四大导师之一陈寅恪。陈寅恪学贯中西,在中国是唯一
一个跨两个学科的教授(中文与历史)。被同行称为教授中的教授,500年才出的一个
教授。总统蒋介石亦称之为国宝的教授。
国民党败退台湾时,蒋公亲自下令:国宝不能留在大陆,必须带走。当时北大的代理校
长傅斯年一天三个电话催他走,陈寅恪不肯走。他说这把年纪了,不想离开熟悉的故土。
当“新中国”的体制出来后,陈寅恪后悔了。在日记中写到,悔当初没有去台湾。并亲
自写好挽联,准备随时死去。写了一部(论《再生缘》),隐晦的表达了他的心境,如
果有来生,就不会作出如此错误的选择!(论《再... 阅读全帖
m*********r
发帖数: 76
32
来自主题: Reader版 - 陈寅恪之死
陈寅恪之死
·陆键东·
(摘自陆键东著《陈寅恪的最后20年》,三联书店,ISBN 7108008041
学贯中西、文史兼通的陈寅恪是位学术大师,但是他的最后20年充满艰辛与
苦难,他经历了哭泣的1958年,他遭“膑足”双目失明之磨难,但就是这位暮年
老人拒绝向权贵低头,谱写一曲人格正气之歌。本书以大量档案文献和第一手采
访资料,深刻呈现陈寅恪的精神世界,引起学界极大反响,是本读来欲罢不能,
读后余音绕梁的力作。
汉林书城(www.hanlin.com)推荐)

至此,历史的笔触已可以在近八十的陈寅恪的灵魂深外探寻。探寻这位心实
已死、只余躯壳忍受折磨的文化大师那不死的精神世界--尽管这非常困难,印
痕已渺不可辨。
据黄萱回忆,“文化大革命”期间她若去看望陈寅恪,须先向历史系的掌权
者提出申请,经同意后方能登门探问,但数年间她还是有一些机会与陈寅恪见
面。有次,陈寅恪突然问她“反动”二字作何解,黄萱无言以对。“通识”如陈
寅恪,竟有
c*c
发帖数: 2397
33
余英时:陈寅恪研究因缘记──《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增订本序

余英时:陈寅恪研究因缘记──《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增订本序
《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在我个人的生命史中具有非常独特的意义。现在第三次增订刊
行,我想略述书成的经过,并对先后关心过它的朋友──包括相识与不相识的──表示
我的感谢。
首先我要说明,我从来没有过研究陈寅恪的打算,这本书从萌芽到成长都是意外。而且
除了1958年刊布的“陈寅恪先生论再生缘书后”第一篇文字外,其余都不是我主动撰写
的,而是由各种客观因缘逼出来的。所以我想先交代一下我为什么会写“书后”这篇文
字。
江湖寥落尔安归
我在书中已说过,1958年秋天我在哈佛大学偶然读到《论再生缘》的油印稿本,引起精
神上极大的震荡。现在我愿意补充一点,即这一精神震荡和我自己当时的处境很有关系
。那时我在美国的法律身份是所谓的“无国籍之人(a stateless person)”,因为我未
持有任何国家颁发的“护照”。最初我对此并不十分在意,因为我一向认为没有“国籍
”并不能阻止我在文化上仍然做一个“中国
c*c
发帖数: 2397
34
陈寅恪“守老僧之旧义”诗文释证
一个富涵思想意义的学术史典掌
胡晓明
这篇文章的缘起可以追至八十年代末。记得在那时的某杂志编辑部的一次座谈会上
,我曾提到过陈寅恪先生不仅是一位学问家,而且是一个思想家。当时确实没有人能了解
这句话的意思。后来,即九四年在香港的一次国际学术讨论会期间,与一位我素来敬重的
美学家聊天,又重新谈起这个话题。据那位美学家的说法,知识人不过有两个系统,一个
是学问家的系统,一个是思想家的系统。并且明确将陈寅恪划入“学问家的系统”。这个
划分不是没有道理。但是,我当时的感觉是他对于陈寅恪的了解十分有限,而且我相信他
的这个看法代表相当多的人的看法。这令人惊讶地表明了当时的学术知识界对于陈寅恪其
人其书有着深度的隔漠。然而有幸的是,随着最近有关陈寅恪的传记的两本新书出版,应
该说这样的隔漠已经正在成为过去。尽管,我们可以说陆键东的《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
用力虽勤而演绎稍多,陈定宇的《学人魂》又质实有余而略显平庸,但是他们所展示的第
一手的材料,已足以向世人证明了谁是现代中国学坛最有思想的学人。我向来相信中国思
想的表达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讲思想义理,一种是讲历史文化,
f***y
发帖数: 4447
35
“曹冲称象”气候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02992-772680.html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李约瑟曾经根据《三国志》中的“曹冲称象”故事(“时孙权曾致巨
象,太祖[操]欲知其斤量……”),推断中国在三国时已经知道了浮力原理。这一故事
曾经作为儿童智慧启蒙故事,和“司马光砸缸”一样,成为中国儿童的启蒙读物,耳熟
能详,泽及历代。问题在于,曹冲称象发生过么?
据陈寅恪考证,汉代中土无象,而冲五六岁时,孙权为会稽太守,也不可能有象送曹操
。他认为,故事时从佛经输入的,如《杂宝藏经》卷一:“天神又问:此大象有几斤?
……父言:置象船上,着大池中,画水齐船,深浅几许……”陈寅恪在考证中使用的前
提性假设是,大象生活区域固定,汉代除了交趾(交州,越南),南方没有大象,因此
孙权作为会稽太守(浙江绍兴),不可能有机会得到大象。显然,陈寅恪的假设是不成
立的,因为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次大象成灾的记录,大象的行踪,远远超过浙江绍兴的纬
度,因此陈寅恪的反证不成立。另外,另,何义门(焯)《三国志旁证》引《能改斋漫
录》引《符子》记载,燕昭王时(公元前300年左右)就... 阅读全帖
y****e
发帖数: 419
36
来自主题: ChineseClassics版 - 怀念陈寅恪、蒋天枢为学尊师的操守
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05-07/07/content_3182221.htm

www.XINHUANET.com 2005年07月07日 00:00:47 来源:新华网
网友:李北陵
这是一个已谢世多年的人物,也绝对是一个公众十分眼生的人物——蒋天枢。然而,昨日
(7月6日)的中国青年报却以洋洋2000字的长篇回放他生涯的一个亮点:受20世纪国学大
师陈寅恪晚年之托,尽心竭力整理出版大师的著作。
陈寅恪为什么将自己一生心血的“性命之托”,交付给这个与他晚年只有两面之缘的蒋天
枢,已无从查考。但事实证明,陈寅恪没有看错人,蒋天枢值得这种信赖。就是这个蒋天
枢,在当年批判资产阶级史学权威的运动如火如荼之际,却在其《履历表》“主要社会关
系”一栏中坚持填写上:“陈寅恪,69岁,师生关系,无党派。生平最敬重之师长,常通
信问业。”丝毫不掩饰对陈寅恪的敬重之情。也是这个蒋天枢,在晚年放弃了自己学术成
果的整理,全力校订编辑陈寅恪遗稿,终于出版了300余万言的《陈寅恪文集》,成为陈寅
恪这个名字在大陆重新浮现之始。当出版社付给他3000元整
s*****V
发帖数: 21731
37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Diaowai (Waiting for suckers rally), 信区: History
标 题: Re: 中等水平的陈寅恪是如何走上神坛的 (转载)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Oct 13 02:30:43 2013, 美东)
陈寅恪这些年来大名远扬,以一个学术人物闻达于市井之间,我看与甚嚣尘上的公知运
动很有关系。公知们特别崇拜陈寅恪所说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并以陈寅恪
婉拒郭沫若请他担任历史所副所长为例,证明陈藐视某党而展现出的“气节”。
先来谈一下“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此话是陈寅恪纪念他的好友兼清华国学院的
同事王国维时写的。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以自杀而告终,死后脑后依然留着一条大辫子
。他的思想和精神毫无疑问是独立于民国的,但依我看来并不独立于他所殉葬的那个旧
王朝。所以这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倒颇有些反讽意味。
至于陈本人的政治取向,我不清楚。其实,一个学究式人物不愿纠缠于俗事,古往今来
的例子多得不用举了吧。公知们非要把一个想自己安安静静的学者政治化,引为知己,
其实就是拉... 阅读全帖
x*****u
发帖数: 3419
38
来自主题: ChineseClassics版 - 陈寅恪与牛津大学 z
陈寅恪为何没去牛津执教的来龙去脉
2005-06-17 14:19:51 南方周末 王晴佳
有关现代史家陈寅恪的逸事不少,有两件特别让人注意。一是在1920年代中期,他
还在欧洲留学期间,由吴宓和梁启超推荐,去清华国学研究院任教。二是在十年以后,
也即1930年代后期,英国牛津大学聘请他为汉学教授。这两件事背后,有一共同点,那
就是虽然陈寅恪没有国内、国外的高等学位,却仍以其超人的学识,获得中外学界的认
可和欣赏。不过,这两件事的结果,却有不同。由于吴宓、梁启超的推荐,陈寅恪于
1926年到清华任教,结束了他在海外十余年的求学生涯,并由此开始了他在现代中国为
人啧啧称道的教学、研究生涯。这对陈寅恪本人和民国学术,都可谓成就了一件美事。
但第二件事,却没有那样美好的结局。陈寅恪在获得牛津大学聘书以后,转道香港赴英
,但未料二战爆发,因此只能滞留香港,受尽精神和物质的折磨,最后通过他的友人傅
斯年、杭立武和学生吴晗等人的帮助,才脱离险境,得以回到内地。二战结束之后,牛
津再次发出邀请,他又准备赴英,但那时他的视力已坏,最后只能半道放弃,可谓陈寅
恪学术生涯的一个遗憾。
不过近年的研究,
x*****u
发帖数: 3419
39
陈寅恪的“自由”与“哀伤”
刘梦溪
我不认为现在已经有了什么“陈寅恪热”,但近年学术界、文化界越来越多的人开
始注意到陈寅恪其人其学,这个特指名词的报刊引用频率日见增多,则是事实。不过迄
今为止我们对这位大史学家的了解还有限得很,对他的学术创获、学术贡献和学术精神
尚缺乏深入的研究。下面,我以平日研习所得,对陈寅恪学术的精神义谛稍作分疏。
1.“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
陈寅恪的学术精神旨归,就是他一生之中一再表述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陈寅恪的学术精神旨归,就是他一生之中一再表述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1929年,他在《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中,最早提出这一思想。他在碑铭中
写道:“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宜发扬。思想而不自由
,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
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王国维1927年6月3日自沉于颐和园之昆明
湖鱼藻轩,是二十世纪学术思想史上的大事,百年以降,异说异是,不胜纷纭。岂知寅
恪先生在观堂(王国维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因此人又称为海宁
x*****u
发帖数: 3419
40
现代诗词三大家:马一浮、陈寅恪、沈祖棻(中)
2007-08-28 邓小军 邓小军文集 点击: 1019
陈寅恪诗
陈寅恪(1890-1969),江西义宁(今修水)人,生于湖南长沙。历任清华国学研究
院、清华大学、岭南大学、西南联大、香港大学、广西大学、中山大学等校教授。中国
现代最杰出的历史学家。撰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
白诗笺证稿》等,为中国现代中古史学奠基人。晚年撰成《柳如是别传》,“以表彰我
民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陈寅恪诗是不朽之诗史,写照了自己一生饱经忧患的心路历程,见证了从清末到文
革的多难的中国现代史。陈寅恪诗深情高致,融汇少陵之沉郁,义山之绵邈,子山、牧
斋之遥深,悱恻芳馨,蕴涵无穷。乃是“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中国
诗歌之典范。
有《陈寅恪诗集》(1910-1967),附《唐篔诗存》(三联书店,2001)。
乙酉八月十一晨起闻日本乞降喜赋
1945
降书夕到醒方知,何幸今生见此时。
闻讯杜陵欢至泣,还家贺监病弥衰。
国仇已雪南迁耻,家祭难忘北定时。
念往忧来无限感,喜心题句又成悲。
乙酉:一九四五
x*****u
发帖数: 3419
41
吾侪所学关天意——读《吴宓与陈寅恪》
葛兆光
吴宓先生的女公子吴学昭用父亲的日记、书信,为吴宓与陈寅恪长达半个世纪的交往写了这
本《吴宓与陈寅恪》,书不厚,只一百七十二页,列为“清华文丛之一”。近水楼台的缘故
,我先读了校样。不知为什么,读第一遍时,觉得对吴、陈始终一生的友谊、学者的迂与痴
、晚年的悲剧以及此书所披露的珍贵史料,都大有可说,但读第二遍时,感慨虽多却仿佛无
话可说了,“飞扬颇恨人情薄,寥落终怜吾道孤”(《悲感》,载《吴宓诗集》九卷16页),
吴宓诗中这“吾道孤”三字,似乎便已说尽了吴宓、陈寅恪这两位学者的一生际遇,半生凄
清。
当然,“吾道孤”的“道”应该进一步分疏。吴宓、陈寅恪虽然不是冲决一切的激烈先进,
却也绝非抱残守阙的旧式鸿儒。依吴宓的介绍,陈寅恪并不是时下想象的埋头书斋的考据家
而是洞察幽微知晓天下事的卧龙式人物,“不但学问渊博,且深悉中西政治、社会之内幕”
(3—4页),而据吴宓自述,吴宓不仅是一个热心各种社会事务的学者而且是一个极有责任感
的文人,“每念国家危亡荼苦情形,神魂俱碎”(18页),何况他们在欧美留学多年,又亲历
过二十世纪之初的风云变幻,所以他们
D*****i
发帖数: 8922
42
陈寅恪这些年来大名远扬,以一个学术人物闻达于市井之间,我看与甚嚣尘上的公知运
动很有关系。公知们特别崇拜陈寅恪所说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并以陈寅恪
婉拒郭沫若请他担任历史所副所长为例,证明陈藐视某党而展现出的“气节”。
先来谈一下“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此话是陈寅恪纪念他的好友兼清华国学院的
同事王国维时写的。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以自杀而告终,死后脑后依然留着一条大辫子
。他的思想和精神毫无疑问是独立于民国的,但依我看来并不独立于他所殉葬的那个旧
王朝。所以这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倒颇有些反讽意味。
至于陈本人的政治取向,我不清楚。其实,一个学究式人物不愿纠缠于俗事,古往今来
的例子多得不用举了吧。公知们非要把一个想自己安安静静的学者政治化,引为知己,
其实就是拉虎皮做大旗。当然,公知们这么干也不意外,公知全称是公共知识分子,这
里我加一个脚注:这里的公共二字同公共厕所之公共。
说了这么多,是有些离题,因为LZ是要讨论陈的学术水平。不过我上面是想谈一下陈出
名的一些非学术因素。回到正题,来谈谈陈的学术水平。一楼的文章里说了看过陈的关
于隋唐制度的书,却对此没什么反应,只... 阅读全帖
w*******e
发帖数: 15912
43
沈从文、华罗庚、金克木、启功、齐白石都是什么学历?
NB银物木有妈死拖,打狗拖,照样NB闪闪,秒杀码工千老妈死拖打狗拖们。
http://www.qinghetao.com/3143.html
小青 2014-02-24 21:47 0 刘半农 华罗庚 启功 梁漱溟 沈从文 金克木 钱穆 陈寅恪
齐白石
有这样一些大师,他们在学问上广采博纳,博大精深,学究天人,但在学历上,却只有
很低的认证。
国学大师陈寅恪
曾留学美、日、德、法、瑞等国,精通梵文、西藏文、巴利文、英文、法文、德文,主
治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佛经之比较研究。陈寅恪先生的正规学历是吴凇复旦公学毕业,
那时的复旦公学还不能算作正规大学,也不授予学位。陈先生自己认为,该校相当于高
中程度。1925年,陈寅恪留学归国后就任于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成为清华国学院四大
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之一,被誉为“教授的教授”。
据记载,陈先生的侄子陈封雄曾问他:“您在国外留学十几年,为什么没有得个博士学
位?”陈先生回答:“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个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
他知识了。只要能学到知识,有无学位并不... 阅读全帖
c*c
发帖数: 2397
44
来自主题: ChineseClassics版 - 余英时:我为什麽写陈寅恪? zz
余英时:我为什麽写陈寅恪?
打印版 【 阿波罗新闻网2006-09-11讯】 作者:余英时  
这部《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在我个人的生命史中具有非常独特的意义。现在第三次增
订刊行,我想略述书成的经过,并对先后关心过它的朋友——包括相识与不相识的——
表示我的感谢。
⊙ 我为什麽写陈寅恪?
首先我要说明,我从来没有过研究陈寅恪的打算,这本书从萌芽到成长都是意外。
而且除了一九五八年刊布的〈陈寅恪先生论再生缘书后〉第一篇文字外,其余都不是我
主动撰写的,而是由各种客观因缘逼出来的。所以我想交代一下我为什么会写〈书后〉
这篇文字。
我在书中已说过,一九五八年秋天我在哈佛大学偶然读到《论再生缘》的油印稿本
,引起精神上极大的震荡。现在我愿意补充一点,即这一精神震荡和自己当时的处境很
有关系。那时我在美国的法律身份是所谓「无国籍之人」(“A ST—ATELES
S PERSON”),因为我未持有任何国家颁发的「护照」。最初我对此并不十分
在意,因为我一向认为没有「国籍」并不能阻止我在文化上仍然做一个「中国人」。但
终一夕之力细读《论再生缘》之后,我不禁深为其中所流露的无限沉哀所激动。这首
c*c
发帖数: 2397
45
来自主题: ChineseClassics版 - 《陈寅恪与柳如是》说略zz
『闲闲书话』《陈寅恪与柳如是》说略
作者:老金在线 提交日期:2006-9-29 0:08:00
《陈寅恪与柳如是》说略
老金在线
《陈寅恪与柳如是》,现代士大夫之奇文也。
彼托之于七幕之话剧,逞恢诡幽隐之深意;以人鬼对话,时空穿插,造为迷离惝恍
之幻境。叙事有古今,书写有跳荡,于连绵繁复解构中,擘画推演一大结构。忽焉陈情
,忽焉论议;忽焉正襟说法,忽焉俏皮讽喻;忽焉作虚构之戏剧,忽焉作还原之实录;
忽焉胪陈材料如兰克,忽焉考证史实如乾嘉;或文学,或学术,总寓“前现代”于“后
现代”,其间并列跃进之模式、几无索解之文体,仿佛神龙见首不见尾,有蹊径独辟之
形式焉。然其“形式”,乃“有意味之形式”(语见英国艺术家克莱夫•贝尔之
《艺术》)。盖作者视域融合中西,价值关联古今,沉潜六百年心史间,发为痛史,有
不可名状之审美情感在,寻常“形式”所不能承载也,故必结为材料与质素、意味与形
式存亡与俱者焉。作者创此“有意味之形式”,幽显间,成就往古士大夫之异代知己也
矣。
夫明末清初,一钜劫奇变也;陈寅恪痛惜之,所以痛惜之符号,柳如是也。清末民
初,一钜劫奇变也;陈寅恪痛惜之,所以痛惜之
x*****u
发帖数: 3419
46
师门恩怨
关于金应熙的师门恩怨,我亦有一种“甚难评说的人生”(陆键东,《陈寅恪的最
后二十年》,三联书店,一九九五年出版。)之感。难以评说,只能略抒所感所思。
我于义宁(陈寅恪)之学,直到今日,恐怕还只能说是略窥藩篱,引导我接触义宁
之学的人正是金应熙。那时我对佛学着迷,喜欢谈禅说偈,有一天谈及六祖传法偈(按
:此偈之流行本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敦煌本
坛经则作两偈,字句与流行本亦略有分别,但意义则相同),金师问:“此偈如何?”
我说:“古今传诵,绝妙好辞,尚有何可议?”金师说:“就是还有可议。”介绍我读
陈寅恪写的一篇文章《禅宗六祖传法偈之分析》陈寅恪,《禅宗六祖传法偈之分析》,
《清华学报》七卷二期,一九三二年六月。
陈寅恪认为六祖的传法偈,一,比喻不适当。“菩提树为永久坚实之宝树,决不能
取以比喻变灭无常之肉身。”二,意义未完备。“细释经文,其意在身心对举。言身则
如树,分析皆空,心则如镜,光明普照。今偈文关于心之一方面,既已将比喻及其本体
作用叙述详参,词显而意赅。身之一方面,仅言及比喻。无论其取比不伦,即使比拟适
o******e
发帖数: 575
47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比陈寅恪还牛只能是方肘子神仙
比陈寅恪还牛只能是方肘子神仙 (3863 bytes)
Posted by: mendel
Date: August 29, 2010 07:29AM
记者报道的是“从8岁起至今阅读过两千本古籍”,
这孙同学不过是“阅读过”而已,那有肘子牛B,它能三个月时间就“读完二十四史”
引用:
方舟子质疑“国学天才” 两天读一本古籍比陈寅恪还牛?
连日来,被贴上“国学天才”标签的陕西考生孙见坤,在公众眼中的形象开始发生
了逆转———先是复旦大学招生办澄清,复旦八位教授从未联名写请愿书,也从未称赞
孙见坤是“国学天才”或“奇才”;而知名学术打假人方舟子日前也在微博中发起对这
位“国学天才”的质疑:从8岁起至今阅读过两千本古籍,平均一年阅读200本古籍,两
天不到就读一本,难道比陈寅恪还牛?!
方舟子日前在新浪微博中说,如果按照孙见坤对古籍的超常阅读速度,“从8岁起
至今阅读过两千本古籍”,那么,就意味着他平均一年阅读200本古籍,两天不到就读
一本,“比陈寅恪还牛”。方舟子表示:“这个年代不仅缺乏大师,也缺乏常识,连高
中生都知道怎么出奇制胜吓住不学无术却爱附庸风雅的考官,乱写古文古体诗、乱用生
h******y
发帖数: 2025
48
『煮酒论史』 [近代风云]论陈寅恪的学人风骨
作者:规律内 提交日期:2005-5-7 15:41:00
陈寅恪(1890——1969),江西义宁(今修水县)人。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历史学家
之一。他学贯中西,会通古今,通晓十几种文字,除了汉、英、法、德、日、拉丁、俄文
外,还可以利用梵文、巴利文、蒙文,藏文,满文、波斯文、希腊文、土耳其文、西夏文
、突厥文、等文字进行历史研究,在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民族史、宗教史、唐代和清初
的文学、佛教和敦煌学等领域的均有所建树,其中有些方面具有开拓奠基的意义。不仅对
中国的学术有继往开来的作用,即使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陈寅恪的学识,用他自己描
述王国维的话来形容也非常合适:“博矣,精矣,几若无涯之岸可望、辙迹之可寻”[1]
,吴宓初与之相识,“当时即惊其博学而服其卓识”[2]。陈寅恪在学问上的成就无庸赘
言,有待今后治专门之史者继承发扬。而他为人正直,襟怀坦荡,具有崇高的爱国精神和
民族气节,在人格上独树一帜,更值得我们关注。“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彰,先生之
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
u****e
发帖数: 118
49
陈寅恪与红楼梦
刘梦溪著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内 容 简 介
对于《红楼梦》,陈寅恪先生并未撰专文进行研究,但在其论著中曾多次提及且有
精彩的评价。他的评价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红楼梦》思想艺术成就的整体
评价以及对作者、成书渊源的观点;二是以《红楼梦》为参照系,与他的红妆研究进行
比较,有时也顺便对《红楼梦》中的一些细节给予简要的评述。本书严谨地论证了陈寅
恪之于红楼梦的研究及精辟言论,值得一读。从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出,陈寅恪凡在其
著作中提及《红楼梦》之处,都是有其深意在的,决非闲笔。

本 书 目 录
题记
第一篇 陈寅恪与《红楼梦》
第二篇 曹雪芹和他的文学世界
第三篇 《红楼梦》的创作缘起
一 曹雪芹时代的历史大势
二 《红楼梦》产生的思想文化环境
三 作家的不寻常的经历
四 饱含血泪的创作
第四篇 《红楼梦》第一回与《堂吉诃德》卷首比较研究
一 借别人的嘴巴讲自己的话
二 摹仿真实的文学主张
三 “骑士小说”和“才子佳人小说”
四 异地相契和易时而通
第五篇
x*****u
发帖数: 3419
50
来自主题: ChineseClassics版 - 陈寅恪:“全中国最博学之人” z
陈寅恪:“全中国最博学之人”
2007年04月12日 15:16:56  来源:中国学术论坛
陈寅恪,江西修水(义宁州)人,1890年生于湖南长沙。少时在南京家塾就读,从
小就能背诵十三经,广泛阅读经、史、哲学典籍。1902年陈寅恪随兄衡恪东渡日本,入
日本巢鸭弘文学院。1905年因足疾辍学回国,后就读上海吴淞复旦公学。1910年考取官
费留学,先后到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就读。后在美
国哈佛大学随篮曼教授学梵文和巴利文。1921年,又转往德国柏林大学、随路德施教授
攻读东方古文字学,同时向缪勤学习中亚古文字,向黑尼士学习蒙古语,在留学期间,
他勤奋学习、积蓄各方面的知识而且具备了阅读蒙、藏、满、日、梵、英、法、德和巴
利、波斯、突厥、西夏、拉丁、希腊等十几种语文的能力,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文
字是研究史学的工具,他国学基础深厚,国史精熟,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见解,
多为国内外学人所推重。
1926年,36岁的陈寅恪被清华国学研究院聘为“四大导师”之一。后又任清华大学
历史、中文、哲学三系教授兼中央研究院理事、历史语言研究所第一组组长,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