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Wisdom版 - 涅槃道大手印瑜伽法要始
相关主题
成就山法精华--大圆满修持精要转贴:禅净密三者关系的主要不同观点
如何成为金刚乘行者又是生意人 - 摘录一切境界。惟业所感。
宁玛祖师莲花生大师直接认为如来藏就是梵一切境界。惟业所感。
藏传佛教噶举派转载: 试论中国古代天文历法是儒家之学
藏传佛教简介——噶举派罪大恶极的人,却富贵双全,为善不倦的人, 却受苦?
第十七世大宝法王噶玛巴2013年贺岁祝福这说的是现在的活佛么?
这个版有无比较倾向于禅宗的有人对程朱理学感兴趣的吗?
大手印 (转载)双身法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如是话题: 之境话题: 行者话题: 观察话题: 大手印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a***n
发帖数: 1993
1
涅槃道大手印瑜伽法要始
西藏白教第二十四代上师白莲花造
藏德客齐达瓦桑杜喇嘛译
英美国伊文思温博士校释
三密弟子光明心译汉
敬礼顶礼宝贵白系历代上师
所造文体为方便凡俗连续之能知,使之面对圣智故,此中阐明修法引导,名曰俱生
大手印。计分为三:一 入门教言。 二 本文要义。 三 结述。
一 入门教言
(一) 世间教言
具如他处所明。
(二) 出世教言
1 归依发心与上师相应
以归依,发心,及与上师相应为发端。
2 七支禅坐
现证毗卢遮那论云:端直其身,坐金刚座,专系一缘,为大手印。备此,双足应作
佛座之式。双手平衡,置于脐下。脊柱劲挺,胸部前突。屈颈如钩状,下颚紧压喉结,
舌抵上颚。心流常随感觉而起,以感于外物者为甚,是以目勿转瞬,或勿迁动,唯应注
视一处,约当于五英尺有半之距离。上乘七支禅坐,名曰毗卢遮那七法,亦即了解心物
过程之七法。所谓调整身体以深入禅定之五重法式,即由此成立。
3 七支禅坐之果
双腿交叉,调节入息。双手平衡,体内热流分布。脊柱劲挺,胸部前突,调节脑液
,普及全身。屈颈调节出息。 舌抵上颚,目注一处,灵热入于中脉。如是五种气流,
既入中脉,专司其他机能之气流,同时亦入。尔时智起,入于舍念乐住,名为身清净,
或身无动,或身住本性。
4 语清净
出息既尽,止息出入,名为语清净,或语无动,或语住本性。勿思过去,勿思当来
。亦勿作念,正坐禅关。所观真空,切勿视若无物之空。尔时,切勿尝试推究感官所缘
之境,为是为非。至少应在少分时间内,保持禅观,勿任间断。令身安静,恰如婴孩酣
睡之状,同时使心住于本性(勿任心念流转也)。
5 意清净
古圣遗教云:“心勿起念,亦勿造像。体常宁静,如婴酣睡。谦温虔敬,遵师教法
。俱生之境,证取无疑”。谛洛巴祖师云:”勿作意,勿思维,勿推究,勿观想,勿意
念,心安住,本性境。正法大师月光青年云:“心不外驰,为一切佛所践之道”。上来
所引教言,名为意清净,或意无动,或意住本性。
6 四念处
龙树菩萨白王言:“善哉大王,已知四念处实为诸佛所行唯一之道。宜与一切时,
注视念处,保持不懈,以于此沉掉,一切行法无有用处故”。念之境相,为心不散驰。
对法论释云念谓于习惯境,令心明记,不忘为证。
入门教言竟。
二 本文要义
(一) 通俗修法
1 修习专系一缘之瑜伽,证取身语意之境,即禅定之境
(1) 缘于外物
(a) 不调息缘物
缘于寻常物体,如小球形物,或小木段:行者之前,置一小球或一小木段为所缘,
勿任能知驰离所缘,或试认为合于所缘。唯应一心紧系所缘。观想上师,如在顶门,与
佛无异。以发菩提心文,向之祈请并加祷语如下:“深愿赐予恩波,俾证大手印之无上
利乐”。祷毕,观想恩波摄入自身。并想自心已与上师净心交融。随即心住如是相应之
境,以能持久为度。定中所经,刹那刹那,任何境界,应即按时禀告上师,然后继续住
定。迫于疲劳,坚守所缘。禅坐之处,宜于远曙。心如昏沉,亦依此法举心使高,使不
放失。掉举心生,宜坐禅室,降心使平。主要目的在令身心暂得舒适。缘于清净法物:
佛像:或为金属体,或为布画,或仅心观佛像,灿烂金身,万行庄严,圆满相好,光轮
环首,三衣加身,观想常在面前。字相:观想月轮当前,大如指甲,上有哞字,细如毛
发。种子:观想种子,大如豆形,椭圆如卯,光耀夺目,应即缘之。
(b) 调息缘物
金刚诵息:身心保持清净之时,应排除其他一切想念,唯心观每一息之出入。自初
次默数至二万一千六百次。如此可使行者获得善巧,以知每日出入息之次数。复此,观
想入息,起于何时(出息后,须经若干秒钟),息入时,是何状况。并须思量,入息是
否及于身体一部份以上。以如是修习故,心自随息出入而得调和。如是了知出入息之本
性。复此,心缘息之出入,细观入息,如何自鼻端经由鼻孔达至肺稍。如何进入,并在
出息前停留若干时间。如是修习,自能如实了知,息之每一出入是何色彩,须时若干,
停留若干时间。复此,应就体内五大(即地水火风空)分别细观,勿使相混。观时,应
注意吐纳次数之或增或减。次当观想每一出息为白色嗡字,每一入息为蓝色哞字,息在
停留期间为红色阿字。如是出入息之每一部份,须若干时间,无待思量,当下便知矣。
缘于壶形:复此,缘壶形者,应用力吐出内部浊气,移使尽绝。分三部行之:自鼻孔徐
徐吸入外气;气入后观想成为壶形;使气留住,以持久为度。所谓心者,恒随息出入,
念念转变,以不能离息专其所司故,甚难控制。今以如是修法,可以调伏,不复倚息起
伏。
(2) 不缘外物
(a) 刹那念起,顿即根断
依照上来教法,禅坐之际,以心随激荡而起念故,行者自觉百念丛生,连续不绝。
既知一念之生,尚须抑制,应自作意,勿任杂念生起。是以一念初起之时,应立即自根
断绝,续住于定。禅定时,力避起念。为时既久,终觉念起念落,接踵而至,为数无量
,是为念之觉知。如是境界,谓之初住。初住者,所臻最初寂静之境。于是行者静观念
起念落,不绝如缕,而默然无动于衷,如人止足河滨,静观洪流。一度心臻冥寂,纵为
一刹那间,已能了解念之生灭。尔时,便觉想念纷至沓来,愈益增多。实则念来不断,
不增不减,顿时而有。离念而立能止念生起者,实相是也。
(b) 任念运行,不生分别
心勿倾倒之法,即置念于度外,任其所之。既不为念所左右,也不勉强断绝,务使
心如牧人任羊觅食,而继住于定。如是念将不起,心臻清净而系于一缘矣。复次,念犹
闪动,有若流星,闪烁天空而连续不断。如前禅坐,相继安住寂静之境,名为寂静中住
。尔时清净无扰,心任驰纵,心垢澄清。正法大师云:“心任驰则静,水无扰则明”。
瑜伽至尊云:“心住本来之境正知开朗,此境相续,有如静流,圆智可证。心勿造像,
亦勿调伏,永持寂静”。萨拉哈大师于与禅定有关之双重修法,提其要意,如下颂云:
“心为束缚,流于十方。如任散驰,坚定不摇。因知心者,顽强如驼”。
(c) 心住清净本性,想念来扰不为所动
如纺梵线:心应持平,慎持,如纺梵线。纺线不宜过于紧密,也勿过于稀疏,唯应
平均。行者坐禅,亦复如是。心勿太张,太张则念失调伏。亦勿太驰,太驰则懈怠必生
。是以禅坐,心应持平。禅定之初,行顿断想念法故,心易紧张,行人则疲劳,应令心
放驰,任意运行。本宗所传张驰交用修法,今已说明。心之张驰,犹纺线之疏密是以名
为心应持平如纺线之境。如断草索:令心离念,如草索裂断时此节离于彼节之状。此法
行者应以坚强不屈之志,相续作意,心不他驰。以依上来教法,断念时,新念随生故。
上来教法,止观双运,而新念生起,为定之障。观与能观,两俱遮遣,令心住于随顺寂
静之境。此法名为令心断离一切想念,舍弃加行,如是离法,以草索断裂喻之。如孩凝
视:心如幼童,凝神而视寺庙壁画。心应系于能与能观,如象之拴于柱石。如是,则气
流各自储藏于自有之孔道内。由修习此法所生果故,将见种种形相,或如烟雾,或轻清
如以太,随得大安乐,如欲晕绝。观照身心能所俱遣,自觉轻安,如浮空际。在此境界
,任何幻象异相之生勿因爱憎而心起取舍。如是离于取舍,即名令心住于孩童凝视壁画
之境。如象无觉:令心住于象触荆棘之境。心寂生照,识亦随起,“能止”(即上文以
瑜伽方法摄入凝神状态之识)“所止”(即不绝起落之念)两相融即,前念后念,不再
?以能止自起,不劳寻求,故名为识流相续,自然起行之境。此法令心住于如是之境,
念起之时,即不止之,亦不为所动。如象触荆棘,默然不觉,因以名焉。
(3) 最后寂静之境
此际称为最后寂静之境,大海宁静,水波不兴,仿佛似之。如是寂静之际,以心臻
静止,虽观念念生灭,不予相应,故谓之动静隔离之境。由此,行者已守一缘。观乎动
静,不异不离。彼能观之慧,于行者体验无误之时,即为妙观察智,或名出世之智。词
藻经云:“所达之地,因如是修法,身心得殊胜调伏故,名为反照穹源之地。
2 修习无生瑜伽,观察动不动性,以证超世识体
(1) 观察动不动性
寂不起照(念念生灭不舆相应),妙观察智之力自生。行者依力观察,心不动时,
不动(或心)之性为何。心如果住于不动,如何由不动而动。动时,是否保持不动之寂
静。保持不动之境时,是否尚有所动。动是否异于不动,动(或念)之自性为何。最后
动如何转成不动。当下便知动非异于不动,而不动亦非于动相异。若如是观察,动与不
动之性,仍未参透,应再观察,能观之慧与动不动性,是一是异。如是观察,行者以自
证分了知空无所有。能观所观,不可分别。以如是不可分别之自性不可知故,所臻之地
,名为心行处灭,或谓之言语道断。胜者主云:“心着正的,纵正亦幻。超心如如,勿
谓正的。能见所见,永不相离。”上师慧示,方悟真谛。关于上乘观法,智者静天曾开
示云:“当尔坚住寂静三昧,纵为刹那,心勿散驰。并复运用妙观察智,于念起落,分
别细审”。迦叶所问经,以火与薪为喻云:“薪摩彼薪,火顿出生。以有此火,二薪为
焚。动静相融,胜智亦起。智既出生,动静泯灭”。如是以胜智反观,名为隐修善观察
三昧。迥异唯智论者之禅观,以彼观察,仅为外在之色尘,或为待乎感觉而起。
(2) 证入超世之体
任何想念暗障之起,勿须舍弃,亦勿为所支配,任其生起,心勿倾侧,于其起也,
观之而已。如是久之,以念未舍弃故,其实相(或空相)自然呈现。依次修法,一切似
为启发心灵之障者,均可善用之以为行道之助,是以此法名为转障之道。唯观于念,了
知能舍(即心)所舍(即念),性不相离,获得解脱。此法为圣道修习心要,或名穹源
三昧。已得解脱,于一切有情犹未明心见性,顿起无限悲悯。行者终其身,致力修观,
身语意回向众生,以依上来修慧教法,已悟色法非实故。如是显为自利之回向,于彼不
足为害,如服密咒加持之毒物,不为所伤也。为审慎修习此法故,祈祷文式,特有规定
。今述其一颂云:“行道所见,余无取舍”。
(3) 无生瑜伽三昧
(a) 观察三时
过现未三时:观察三时,当如下说,过去之念已灭,未来之念犹未生起,自属无体
。当前之念也不能确认其为现在。依是观察,久之自能了悟一切生灭性,不异三时之性
。一切法本无,因心所现故。生灭时之非实:萨拉哈大师于证悟生灭时三者自性皆空时
,有偈云:“生之于色,如空双遮。色若遣离,尚何云生。无始来时,性本无生。荷师
显示,妙谛今证”。禅观之法,应依此颂行之。
(b) 观察心色
观察心色修法如下。心者为成自色法而有乎,抑非成自色法而无乎。如为色法,成
自何色。如为外在境界,是何相状,是何色彩。如为内虑功能,亦如念之刹那生灭乎。
如非色法,如何作种种相,又其如何生成。如是观察其心,如属色法,自可视为实在。
但以胜慧观照,便知所谓心者,了不可得。是以不得谓为成自色法。再以胜慧观察,非
为色法,亦非空无。如是非色亦非非色,不落两边,名为中道。如是堪证之实相,除须
有上师导示外,仅凭演绎与归纳方法,心不能达。譬诸无价之宝,垂手可至,而未自注
意。上师之导示,即使之注意也。是以如是导示,亦名大法。古德云:“上师导示,深
印心田。宝藏不远,藉此可见”。
(c) 观察一多
心者为一为多。如一,现见有种种相,如何是一。若多,则一切法本性无二无别,
如何是多。如是观察,使知心者非多,既离于一多两端,名为不住于完全寂静或终灭之
大手印境。行者如是证得寂静三昧,胜妙观察智独自显现。是以大手印(或为实相)名
为无分别三昧。
(4) 证入实相
由于上来修法,一切信为实在之迷执已自心涤除,眼见者尽为幻妄,如灯幻形。是
以经云:“前后观瞻,遍及十方,目所能及,如如而已”。上师加被,妄执已除。自是
而后,于人无求。
(二) 非常修法
1 转不可分离之色与心为一体之瑜伽
(1) 藉睡梦之喻了悟色即是心
梦中所见,不离于心。是以觉醒时一切色法,仅为无明迷梦境界,离心也无自性,
以心幻成故。任何念起,或幻想之起,以轻安之心,任运观照。自悟一切外在色法与一
已之心,及其内在色法,一一不能分离,立即转成一真实性。瑜伽之主密热日巴尊者云
:“昨日所梦,色心不异。梦为导师,尔等知否”。古德亦云:“三界转变,成大悲心
。无有少分,不随转变”。
(2) 藉水冰之喻了悟万象本体无二无别
现起万象(或万象所呈相状)以无自性故,可谓为自本体流出,虽非实相,而宛然
有相。如是万象本体,永久融合,同属一性,犹水之与冰,一体而两相也。依此修法,
便知安乐之与真空,光明之与真空,智慧之与真空,三者虽各为两相,实皆相合之一性
,是以名为一切心行融合一体之现证。经云:“如人了悟,一切如如。如如之外,不见
一切。念诵记忆,无非如如。即所观想,亦为如如”。
(3) 藉水波之喻了悟一切法为融合一行之境
以波生自水故,一切法之如何由以空为自性之心出生,可以知矣。萨拉哈大师云:
“森罗万象,唯心造故,以是知心,无异上师”。此法名为周遍法界之一法,又为一中
现多。行者于成就后,一切心行,皆证为空,盖智慧之果相也。
2 一切法藉俱生无垢心(或大手印)之力,得以转成法身之无禅瑜伽
应灭无明,既已消散,能灭亦止。所谓修道,已告成就,如旅行之业已完成也。旅
行既终,则终点之外,别无可诣之处。行者于是获得大手印之殊胜利乐,证入无余涅槃
之境。
(三) 教言提要
大本生死变易法中,那洛巴尊者援引其享有盛名上师谛洛巴尊者之语如下:“美哉
斯慧,妙悟自性,言诠不及,非心所缘,余于此外,复何宣说。藉尔心印,了悟自性。
令心安住,本性之境。慎勿作意,思量观察。须禅观,亦勿反省”。如是颂言,为上来
一切教法之心要。
本文教言竟。
三 结述
(一) 了悟大手印并与之相应
了悟大手印并与之相应者,层次有四:达于寂静之境;修时体验应善用之;种种体
验与暖等四加行,以及道上所践之各分位,应一一区别之;证得如是造诣之果相智应保
持之。如是四层次为成就瑜伽之要素。
(二) 践道时观察障碍与三误四迷
践道之时,观察障碍与迷误修法如下:色法为障,心之为扰,了悟心色不二,障碍
自消;念起为障,了悟念与法身不二,障碍为消;本体起障,了悟本体色法非二,障碍
消除。于禅定所生冥寂之相起执着故,至有三误。防止之法,行者之心灵进展应指向体
验之超世正见境界。行者于修道时,易于迷入歧途者有四:迷于空,应观空如大悲心,
以对治之;迷于故步自封(即令心不进证实相),应证知一切法之自性以治之;迷于能
止(试止念之起),应证悟能止所止,一体非二,以对治之;迷于所行之道,应了悟俱
生大手印,并获得解脱,以对治之。
(三) 体验与实修所生之知异于理论或因名显义之知
体验与实修所生之知,异于理论所起之知,修法如下:依于闻思,而明了心真实境
者,仅为理论所起之知。了知一法异名即心真实境者,为体验之知。如实通达真心,直
了无生者,方为信证。唯圆证之名,须俟与圆智相应,庶不相违。
造文因缘
以下为本文之来源。藏喀国王,名赞芬藏波者,发愿将大手印法要,与那洛巴尊者
六法,编成标准经文,以价值九千六百卢比之红花,供奉编者(即王之上师白莲花祖师
)。编者以本文显有甚多擅改篇段,混充录自各经论者,经于编时尽行删除,以大都难
以征信故。惨淡经营,方成此书。以之流传,播利未来有情。编时,编者方闭关虔修心
要于喀珠南山中,地名圆觉之心。
愿斯流出利乐吉祥。
z**n
发帖数: 22303
2
得闻佛法而又能够生起虔信心,这说明我们是如何福缘具足。佛法的精要是两种菩提心
,世俗谛的菩提心是利他的心,而胜义谛菩提心是空性--观照自心。
如果我们观照自心感到困难,这是由于自心为自我的烦恼无明引起的种种盖障所遮
蔽,唯有佛法超越的般若智慧可以驱除这些烦恼无明,而这些智慧源自上师的加持力,
要得到上师的加持,我们需要如太阳般的虔信心,而由这虔信心我们的慈悲心自会悠然
生起,由对上师的虔信力所引发的一滴眼泪,足以清净或驱除如一座大山般的盖障。
一般而言,佛于众生就像一条河流,佛陀了悟自性无疑无碍,了知轮迥的一切如梦
如幻,佛的自心住于如如空性中,就像一条不会结冰的河流,而相反地众生的心因受种
种由因缘引发的烦恼盖障遮蔽,不能认知本性,这就像河水遇冷结冰,由此而成的冰河
竟如岩石般坚硬难碎。
如果我们的慈悲心及虔信力将这个结了冰的心溶化,我们就能了知我们与佛确实是
没有分别,因此加持力的唯一而又最重要的来源,是我们对上师的虔信心,这好像百河
汇流于一条桥梁之下。
在我们生起虔信心的当下观照自心,所引发的觉悟是我们得到究竟解脱证悟的因,
我们如是对自心本性的透彻了明的观照,它悠然溶入空性--主体与客体,修行初阶者或
许疑惑不信,但如是的溶化就是佛果。因此帝洛巴祖师曾经开示说:“观觉空无,是为
无上觉。”它不会持久,因此观照的时间应保持短暂,但于每节的禅修要保持不断的觐
照,如是修持可以将障碍驱除而觉受增长。
虔信心是修行唯一精要,当行者修持虔信心,应观想行者的上师如实安住于行者的
前面虚空,上师的本心就是佛,如是当行者至诚祈请,行者定能得到上师的加持,使行
者与上师的心为永不分离。
-噶千仁波切于一九九五年八月在青海囊谦县噶尔寺为占士比达所作的精要开示。
1 (共1页)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双身法藏传佛教简介——噶举派
《普賢行願品講記》顯示眾行利益:五種果:離繫果 ─ 益西彭措第十七世大宝法王噶玛巴2013年贺岁祝福
唯有佛法不可思议这个版有无比较倾向于禅宗的
种子是怎样流注而有作用 ?大手印 (转载)
成就山法精华--大圆满修持精要转贴:禅净密三者关系的主要不同观点
如何成为金刚乘行者又是生意人 - 摘录一切境界。惟业所感。
宁玛祖师莲花生大师直接认为如来藏就是梵一切境界。惟业所感。
藏传佛教噶举派转载: 试论中国古代天文历法是儒家之学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如是话题: 之境话题: 行者话题: 观察话题: 大手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