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Wisdom版 - 转:僧团共立审核佛法的三个标准
相关主题
转:是什么让佛陀感动地直欲入灭?《大智度论》对结集三藏的说法
转:世俗君王的命令始终无法改变正知佛弟子的良知及智慧原始佛法判定佛说的原则
zt现存上座部佛教的介绍对于全部佛经应有的态度
南传佛教-百度百科Re: [转自莲舟论坛]重温一下:麻叔的功能主义 --兼给RAY兄。
叶均:南传上座部佛教源流及其主要文献略讲学佛不可仅敬信一师(转)
ZT 原始佛教与大乘信仰的差异揭开佛教歷史的大骗局(zz 2010年最新版) 跟one,d同学探讨一下 (转载)
转:部派分裂的研究 -- 「五事异法」的论争被神秘化的“密宗”,宣化上人解释什么是真正的“密宗”!(ZZ)
为什么佛教有那么多经典?十事--维基百科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结集话题: 多罗话题: 佛法话题: 佛陀话题: 僧团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i********7
发帖数: 808
1
僧团
共立审核佛法的三个标准,称之为佛语具三相:一、修多罗相应(能得到契经与戒经的
支持)。二、不越毗尼(不逾越律制)。三、不违法性(不违背正法的胜义)。这个标
准实施了数十年,合乎这三个条件就准予认可为佛法。所以《修多罗》可以譬喻为佛法
中的宪法,若国家的刑法、民法等法律违背了最高宪法就不能成立;同样的,僧团中流
传的各种「佛法」若违背《修多罗》便不足采信。
佛陀是人,他在人间生活,面对日常琐事,与各阶层的人作各种对话。自然不是所有的
人都适合直接晓以正法、不是所有的话题都深入正法的核心,在适当的情况,佛陀也会
为未见法的比丘作些道心的鼓舞、警策,或为世人导以世间良善端正之法,甚至曾指导
太过肥胖的国王减肥。这类的言论阿罗汉比丘是不会将它们纳入《契经》之中的,因为
它们并不顺趣涅槃,既非佛陀证悟的珍贵内涵,也无关于真理的发扬,若将因应个人特
殊需要而随机开示​​的法纳入《修多罗》,只会混淆正法的重点。
 
如今看来这个考量是相当正确的,可惜一般人寻求情感寄托的渴切远超过理性的正思惟
。 《修多罗》的正义虽有阿罗汉们苦心维护,但防线还是很快被冲破,佛弟子的宗教
情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发挥了劣币逐良币的排挤效应,世间思惟湮没了正法的思惟!
 
佛弟子在佛陀入灭之后益发怀念佛陀,许多人心中都深深烙印着佛陀带给他们各种不同
的觉省与感动。他们怀念佛陀对他们说过的话、怀念佛陀与自己之间的小故事。那些温
馨小品虽然不入结集,佛弟子却不愿它们就此被遗忘,希望它们也能长久地被传诵下去
,深信它们一样能对人有大助益而不断公开宣扬。
 
日子随着佛灭一天天、一年年的远去,越来越多的法在四处流传、人们越来越愿意接受
只要是佛陀所说就是佛法的观点。这些越来越庞杂的法,包括了佛说、诸大弟子说,也
包括误解、错漏、挟以私见、甚至杜撰!因此,为了推断新传的法是否符合正法,僧团
共立审核佛法的三个标准,称之为佛语具三相:一、修多罗相应(能得到契经与戒经的
支持)。二、不越毗尼(不逾越律制)。三、不违法性(不违背正法的胜义)。这个标
准实施了数十年,合乎这三个条件就准予认可为佛法。所以《修多罗》可以譬喻为佛法
中的宪法,若国家的刑法、民法等法律违背了最高宪法就不能成立;同样的,僧团中流
传的各种「佛法」若违背《修多罗》便不足采信。
i********7
发帖数: 808
2
佛陀入灭将近百年时,发生了一件轰动教界的大事,东西两方的比丘,因对戒律的不同
诠释而引起严重诤执。为了整合僧众的知见,法与律的再整理势在必行,终于酝酿出第
二次结集。
 
第二次结集的地点选定毗舍离城,总共七百位比丘参与其事。引起诤议的戒律问题决议
从严处分(十事非法),并为《戒经》作了详尽的解说及附录僧伽规制的细节。这便是
所谓的《广律》。
 
法的方面,由于被认可而流传的佛法,在数量上已远远超过当初阿罗汉们结集的《契经
》,是以法的整编同样不容忽视。在毗舍离结集中,佛法从原来的《契经》大幅扩编为
《四阿含》:属于究竟义的《杂阿含》﹝南传称为相应部﹞、重于论议的《中阿含》
﹝中部﹞、解说世间法的《长阿含》﹝长部﹞、及依法数列增的《增一阿含》﹝增支部
﹞。 〈契经〉则与〈偈诵〉〈记说〉这两类佛灭初期便流传于僧团中的佛法,共同辑
入《杂阿含》﹝相应部﹞中。
 
所谓阿含,义为辗转传来。以佛灭已近百年,佛陀的亲传弟子皆不复在人世,不再有人
亲承佛陀教授、教诫,甚至也鲜有人仍是直接受教于诸大声闻圣众了,比丘们所闻所学
的佛法,皆由一代一代的僧众辗转传诵而来,故结集时将所集的法称为阿含,取其义为
辗转传来的圣典。 《阿含》与《广律》虽也收录了法与律的《修多罗》,但由于结集
的意趣已不同于佛陀初入灭时急于贯串四散的法,是以所结集的结果也不再以《修多罗
》为名目。 《广律》与《四阿含》便是毗舍离结集的成果,也是当时整体僧团共同认
可的律、法。虽然如此,僧众的知见并没有就此整合,也未能就此遏止新法不断流出之
势。
 
很快地,完整的僧团分裂成见解不同的部派。新的法仍继续从各处传出,《四部阿含》
以外的法通通辑入《杂藏》﹝小部﹞。原本,佛弟子遵奉的教义仅止于法(音译为达磨
)与律(毗奈耶),但渐渐地,佛教徒大量著作论典诠释佛法,这些论典也是法,为了
分别起见,所有号称「佛说」的法便一律称为佛经(修多罗),至于佛教徒诠释法的著
作则统称为论(阿毗达磨)。从此,经、律、论合称《三藏》,成为佛弟子的必修科目。
 
几个世纪过去了,佛教徒早已不受「佛语具三相」的标准所制限,随着社会思潮的演进
、因应民众信仰的需求及历代大宗师的全新体验、诠释等,「佛经」被毫无节制地大量
编造。由于格局的限制,先是数量过多的《方等经》从《杂藏》中独立出来,接下来为
数更加庞大的《大乘经》又从《方等经》中独立出来。它们全都称为修多罗,它们以多
取胜,它们包含了一切世间善法,它们属于世间,它们易为世人了解、接受,它们不再
口口相传而改以文字抄录大量流通,它们取代了阿罗汉结集的《相应修多罗》。
 
如今佛法多得有如大林中的树叶,但它们非义饶益、非法饶益、非梵行饶益、非明、慧
、正觉、不向涅槃。而佛陀手中那把义饶益、法饶益、梵行饶益、明、慧、正觉、正向
涅槃的正法之叶,却在人类的世间思惟中湮没了!
 
遗憾的是,那些有智慧理解正法、有毅力追求解脱的善男子、善女人,从此迷失在浩瀚
如汪洋的三藏十二部经中,再难回归佛陀辛苦体证、宣说的古仙人道了!
i********7
发帖数: 808
3
什么是法,什么是非法,传承佛陀教法的僧团如何判定的?
这些都是有根有据的判定,不是自由心证,不是在讲话的时候,套上一句我从佛听到就
可以的
基督教还说圣经是神说的呢
i********7
发帖数: 808
4
显然这种判别原则早就被众生所遗忘。。。
S**U
发帖数: 7025
5
http://agama.buddhason.org/book/bb/bb09.htm
第一次结集出来的内容,依各种可靠的文献显示,是「法」与「律」。法的部分,由担
任佛陀侍者最久,被认为是闻法第一的阿难尊者,负责搜集诵出,内容并不限于佛陀的
教说,也包含了有成就佛弟子的教说,以及佛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律的部分,则由被认
为持律第一的优波离尊者,负责搜集诵出。当时集出的内容,包括律与法,都称为「修
多罗」,意译为「经」[12],这就是佛教最早的经典与律典的集出。第一次结集出来的
原始内容,今天我们已经很难还其原貌了,但也不是真的完全消失不见了,因为,在现
存的经律典籍中,还包含有这一部分。律的部分,大约是相当于现存各种律典中的〈五
波罗提木叉〉(戒经)。法的部分,大约是含在现存《杂阿含经》(《相应部》)的〈
修多罗相应〉中。汉译的《杂阿含经》,经近代学者的努力整编,已经大致恢复了其原
有的编辑顺序[13],这对第一次结集内容的了解,有很大的贡献。整编后的《杂阿含经
》,其〈相应修多罗〉的内容,包含有∶阴、入、因缘、谛、界、受、念处、正勤、如
意足、根、力、觉支、圣道分、安那般那念、学、不坏净等十六相应。南传巴利语本的
《相应部》,与汉译的《杂阿含经》相当,其〈相应修多罗〉的部分,除了〈学相应〉
编入《增支部》外,其它的十五相应名称,都与《杂阿含经》相同,但组成各相应的经
,则不完全相同。至于《杂阿含经》的其它两个部分∶〈只夜〉与〈记说〉,是继〈修
多罗〉后编出的,但是不是在同一个结集会议的会期中集出,则难以断定。
不断的结集
第一次五百位阿罗汉尊者的结集,是不是将佛陀四十五年来,对每一位佛弟子的教
导,都没有遗漏地搜集完整了呢?从当时印度的交通情况,与资讯传递的客观现实判断
,以及证诸往后历史的发展,恐怕答案是否定的。律的部分,因为是僧团成员,都必须
遵守的团体公约,似乎应该不会有所遗漏,也不会有争议才对,然而,事实上也没有这
么理想。例如,在结集审查的会议中,阿难尊者诵出的佛陀临终遗言∶「小小戒可舍」
,就没有被采纳。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佛陀当时病重,只有阿难尊者在佛陀身旁服侍
,所以也只能交代阿难尊者了,其它参与结集会议的尊者,都不知道这件事。阿难尊者
当时考量佛陀重病在身,也没有继续向佛陀问清楚,哪些是小小戒,以致被认同的程度
不高,再加上大迦叶尊者与阿难尊者间,个性与学风的不同,以及过往几次事件摩擦的
嫌隙[14],结果就被否决了,使得结集出来的戒律,不分轻重,成为「若佛所不制,不
应妄制;若已制,不得有违」[15]的刚性规定。这样的风格,好处是,可以保持最初结
集的律制内容,使后代的佛弟子可以看到原貌。坏处是,对一些时过境迁的生活规定,
失去调整适应的机制,往往造成后代佛弟子遵循的困扰。另外一个例子是,第一次结集
终了时,才率领五百位比丘赶来的富楼那尊者,就当面向大迦叶尊者表示∶「您们所结
集的法与律,当然很好,但是,有一些关于饮食方面的规定,是佛陀曾经允许\我们的
(也许\与他们所住地方的环境有关),与您们结集的结果不同,我们不会接受。」[16
]律的结集情形,是这样子的,由于刚性的性质已经确定,所以,往后律典不断传出的
,多以新的诠释、解说、传说为主。
法的结集情形,就不一样了。第一次结集时,只要是合于佛法的,是佛说的也好,
佛弟子间的相互讨论也好,乃至于佛弟子对佛陀身、语、意展现的理解也好,都被接受
是佛法,而记录下来。这样的广为搜集,成为往后法的结集模式。相对于律的强制性,
法是比较有弹性适应的,依著佛弟子个别不同的修学风格,展现出法结集的多样化,而
且,离开佛陀入灭的时间越久,来自于佛弟子理解与体验的多样化,也可能会愈多,所
以就有不断传出的法。僧团没有分化前,有共同的结集与审定,僧团分化后,只能有部
派各自的结集。大乘思想兴起以后,由于还没有大乘僧团的组织,所以,大乘经典,是
不可能依循集会审定的结集传统,而可能是依个人或多人的编辑与组织来完成的。
判断佛法的准绳
法的结集,自始就是这样不断地传出的。对不断传诵出来的内容,如何判断是不是
佛法,要不要接受他呢?这个问题,在第一次结集以后,就受到佛弟子的关注,而提出
了「四大教法」(或作「四大广演之义」、「四大广说」、「四大处」)的判断原则了
。所谓的「四大教法」,就是说,不论到了什么地方,听到了什么法,不论传诵的来源
是∶一、传诵者自称是他亲自从佛陀那儿学来的,二、从僧团、长老那儿学来的,三、
从众多有修行的比丘那儿学来的,四、从一位有修行的比丘那儿学来的,大家都不应该
轻信,也不可以随意的诽毁,而是要「依律、依法究其本末」∶如果所传诵的,符合第
一次结集的内容,或者合于其义理(究其本末),就接受这是佛法[17]。而所谓的「四
大广演之义」,就是以「契经、律、阿毘昙、戒」等四个标准,来评判是否为佛法。这
里所说的契经与律,就是指第一次结集,集出法与律的「修多罗」;阿毘昙,经文中也
作「分别法」、「义说」,是指解说经、律中的义理的。这是说,一、如果与契经、律
、阿毘昙都不相合,传诵者所展现的行为,也不合于戒律,那就要明确地拒绝他所传诵
的。二、如果有人传诵的文句,与修多罗不完全相同,但含义是一样的,则应当不要拘
泥于文句,而采取它的义理,认定这是合于佛法的。三、如果无法确定是否合于契经、
律与阿毘昙,那么,应当观察传诵者所展现出来的行为,如果合于佛法的戒行,那还是
可以接受他所传诵的。四、如果契经、律、阿毘昙、戒等四个标准都符合,那当然毫无
疑虑地是佛法了[18]。
根据以上「四大教法」与「四大广演之义」的经义,后代的论师,将之整理成为三
点,即∶一、修多罗相应,二、不越毘尼,三、不违法性,称之为「佛语有三相」[19]
。这三个条件,不仅用来作为佛法的判断标准,同时,也在勉励学佛的人,应当以经为
量,以波罗提木叉为大师,以佛法三法印的义理,来作为自己修学的验证。
[17]「佛告诸比丘∶当与汝等四大教法……若有比丘作如是言∶诸贤!我于彼村、彼城
、彼国躬从佛闻,躬受是教,从其闻者,不应不信,亦不应毁,当于诸经推其虚实,依
律依法究其本末。若其所言非经、非律、非法者,当语彼言∶佛不说此,汝谬受耶?…
…此为第一大教法也。……和合众僧、多闻耆旧……此为第二大教法也。……众多比丘
持法、持律、持律仪者……是为第三大教法也。……一比丘持法、持律、持律仪者……
是为第四大教法也。」《长阿含第二游行经》
[18]「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今有四大广演之义……我今说契经、律、阿毘昙都不与相
应,以不相应,当问戒行。设不与戒行相应者,当语彼人∶此非如来之藏也,即当发遣
使去,此名初演大义之本。……尔时,当取彼义,勿受经本。所以然者?义者解经之源
,是谓第二演大义之本。……正使说契经、律、阿毘昙时,解味不解义,虽闻彼比丘所
说,亦不足誉善,亦不足言恶,复以戒行而问之……是谓第三演义也。……此真是如来
所说,义不错乱,尽与契经、律、阿毘昙、戒共相应,当以法供养待彼比丘。」《增一
阿含二八品第五经》
[19]「是法不入修多罗、不入毘尼,又复违逆诸法相义,是则非法、非善、非佛所教。
」《十住毘婆沙论》(大正二六·五三下)
「佛语有三相∶一者入修多罗,二者显示毗尼,三者不违法空。」《大乘庄严经论》
(大正三一·五九一下)
「若义入修多罗,不违法相,随顺比尼,是义应取。」《成实论》(大正三二·二八
一下)
i********7
发帖数: 808
6
谢谢法友~
1 (共1页)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十事--维基百科叶均:南传上座部佛教源流及其主要文献略讲
婆罗门教 和佛教的差异 (百度问答)ZT 原始佛教与大乘信仰的差异
你未经历过的出家生活(38) -- 入世出世转:部派分裂的研究 -- 「五事异法」的论争
你未经历过的出家生活(43)-- 于内觉观为什么佛教有那么多经典?
转:是什么让佛陀感动地直欲入灭?《大智度论》对结集三藏的说法
转:世俗君王的命令始终无法改变正知佛弟子的良知及智慧原始佛法判定佛说的原则
zt现存上座部佛教的介绍对于全部佛经应有的态度
南传佛教-百度百科Re: [转自莲舟论坛]重温一下:麻叔的功能主义 --兼给RAY兄。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结集话题: 多罗话题: 佛法话题: 佛陀话题: 僧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