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结集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a*****y
发帖数: 33185
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教历史上的六次经典结集ZZ
http://online-dhamma.net/anicca/books/six_collection.htm

第一次经典结集
佛入灭后的三个月 ,印度马嘎塔(Magadha,古译:摩揭陀) 的国王阿迦答沙都
(Ajatashatru,古译:阿阇世)举办了结集。地点是在 Rajagaha 的Cave of the
Seven Leaves (七叶窟)。领导僧侣为大阿拉汉 马哈咖沙巴尊者(Maha Kassapa,古译
:大迦叶尊者),阿难达尊者(Ananda),和伍巴离尊者(Upali,古译:优波离尊者)
马哈咖沙巴尊者从僧团中选取了五百阿拉汉来重述佛陀所说过的话。由在佛陀身边最
久的阿难达尊者重述经藏 (Sutta),和持戒第一的伍巴离尊者重述律藏 (Vinaya)。
他们完成了重述之后,阿拉汉们便开始检查字义是否有误,然后再一起重述并检查
每个字和每个段落。每一位阿拉汉都如此的念著和检查著,并将每个字记入脑海中。只
有当一段话被所有的阿拉汉检查和验证后,才会被大会采纳。这还包括了每段话佛陀是
在哪里、什么时候、什么情况、和对谁说的等等。
第二次经典结集
佛入灭后的...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教历史上的六次经典结集ZZ
佛教历史上的六次经典结集,前两次是公认的(原始佛法时期,没有部派);后四次是
部派结集,不是大家都承认或参与。
大乘经如果过去结集过(a big if),性质也是部派结集。因为不是僧团公认的。
如果有一天南传承认结集出来的大乘经是佛说,或许可以说这时的大乘结集是僧团公认
的。

等。
b*****d
发帖数: 61690
3
温家宝引用诗文结集出书 《仰望星空》未入选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22日03:50 京华时报
本报记者 邓杭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谈自己的工作态度时说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概括今后工作时说
行百里者半九十
—谈宏观调控绝不能半途而废时说
去问开化的大地,去问解冻的河流
—回答记者﹃什么是快乐﹄问题时说
时进则进,时退则退,动静不失其时
—谈宏观经济政策走向的问题时说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谈到两岸合作问题时说
以上为温总理在历年两会记者会上引用过的诗文。
本报讯 自2003年温家宝就任总理以来,在记者招待会等公开场合,经常引用诗文
来为自己的讲话做注脚。近日,一本结集了温总理在公开场合引用过的诗文的图书——
《温文尔雅》公开出版。该书面市后,引起了读者的极大关注和热议。昨天,记者专
访了该书的主编、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汪龙麟和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办公厅副主
任何长江,对该书进行了全面解读。
《温文尔雅》全书分为“诗”和“文”两大部分,共有103篇,包括31篇诗,72篇
文。该书以温总理在不同场合引用的...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教历史上的六次经典结集ZZ
佛教历史上的六次经典结集,没有大乘经。
大乘经其实应该结集。
S**U
发帖数: 7025
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教历史上的六次经典结集ZZ
智者大师五时说∶《阿含经》十二年,《方等经》八年,《般若经》二十二年,《法华
经》和《涅盘经》共八年。这在历史学上是不重视的,因为根据只有大乘经本身。
佛教历史上的前两次经典结集,是佛教所有部派都承认的,而且除经藏本身,各部派律
藏也有结集的资料。这种对比来源(律与经是不同的比丘集团传诵)、立场不同的「外
部文献」得到一致的历史结论 cross-check,比较可靠。
打个比方,要了解国共内战的历史事实,就不能只采用共方材料,也要对照国方材料。
可靠的第三者材料也要用。

等。
b*****d
发帖数: 61690
6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温家宝引用诗词结集出书
温家宝引用诗词结集出书(图)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21日12:53 新京报
本报讯 (记者姜妍) 2003年在出任国务院总理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在
回答德新社记者提问时,引出林则徐的两句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以表达自己不论福祸、一心报国的工作态度,让人印象深刻。事实上,自就任至今,温
总理在公开场合引用过的诗文已达百余首,日前,温总理引用诗文赏析——《温文尔雅
》一书由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
《温文尔雅》全书分为“诗”和“文”两大部分,详细解读温总理引用的语境和环
境,结合原作和温总理引用时的背景予以文学性和政治性的赏析。本书由首都师范大学
文学院教授汪龙麟、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办公厅副主任何长江主编,以温总理在不同
场合引用的一百多首传统诗文名句为题,以文学赏析的形式详细解读其背景出处,既有
对文本的知识性分析,又有对原文义理的评述与阐发,并且阐释了温总理引用诗词的语
境和内涵。
2003年3月18日,在新一届国务院领导首次召开的中外记者会上,针对台湾中天电
视台记者有关两岸关系的问题,温家宝总理不疾不徐地背诵出... 阅读全帖
f****0
发帖数: 835
7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谈自己的工作态度时说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概括今后工作时说
行百里者半九十
—谈宏观调控绝不能半途而废时说
去问开化的大地,去问解冻的河流
—回答记者“什么是快乐”问题时说
时进则进,时退则退,动静不失其时
—谈宏观经济政策走向的问题时说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谈到两岸合作问题时说
以上为温总理在历年两会记者会上引用过的诗文。
本报讯 自2003年温家宝就任总理以来,在记者招待会等公开场合,经常引用诗文来为
自己的讲话做注脚。近日,一本结集了温总理在公开场合引用过的诗文的图书——《温
文尔雅》公开出版。该书面市后,引起了读者的极大关注和热议。昨天,记者专访了该
书的主编、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汪龙麟和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办公厅副主任何长
江,对该书进行了全面解读。
《温文尔雅》全书分为“诗”和“文”两大部分,共有103篇,包括31篇诗,72篇文。
该书以温总理在不同场合引用的一百多首传统诗文名句为题,详细解读温总理引用的语
境和环境,以文学赏析的形式解读其背景出处,既有对文本的知识性分析,又有对原文
义理的评述与阐发,展现了古... 阅读全帖
p*****n
发帖数: 1415
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教历史上的六次经典结集
佛教历史上的六次经典结集 (2007-12-13 21:59:03)
第一次经典集会
佛入灭后三个月,印度Magadha的国王Ajatashatru举办了集会,地点是在Rajagaha的七
叶窟。领导僧侣为大阿罗汉大迦叶尊者(Maha Kassapa),阿难尊者和优波离尊者(
Upali)。大迦叶尊者从僧团中选取了五百阿罗汉来重述佛陀所说过的话。由在佛陀身
边最久的阿难尊者重述经藏(Suttas),持戒第一的优波离尊者重述律藏(Vinaya)。
他们完成了重述后,阿罗汉们便开始检查字义是否有误,然后再一起重述并检查每个字
和每个段落。每位罗汉都如此念着和检查着,并将每个字记入脑海中。只有当一段话被
所有阿罗汉检查和验证后,才会被大会采纳。这还包括每段话佛是在哪里、什么时候、
什么情况和对谁说的等等。
第二次经典集会
佛入灭后一百年,在印度,由于Vajjian(Vesalian)的比丘不尊守戒律,如向俗人到
寺院修行惭悔时乞求钱财,他们甚至乞求一分钱到一毛钱,而这些都违反比丘纪律的行
为。这些行为被僧团中的Yasa比丘看到,他总共指出十项被违反的纪律:
" 带着盐和装盐的东西并需要时使用
S**U
发帖数: 7025
9
大智度论卷第一百
佛法皆是一种一味,所谓苦尽解脱味。此解脱味有二种∶一者、但自为身;二者、兼为一切众生。虽俱求一解脱门,而有自利、利人之异,是故有大小乘差别。
......
复次,佛在世时,无有三藏名,但有持修多罗比丘,持毗尼比丘,持摩多罗迦比丘。
修多罗者,是四阿含中经名,摩诃衍中经名。修多罗有二分∶一者、四阿含中修多罗;
二者、摩诃衍经名为大。修多罗入二分,亦大乘、亦小乘。
http://www.baus-ebs.org/sutra/fan-read/008/1509/100.htm
「摩多罗迦」,瑜珈师地论译为「摩呾理迦」,梵语 mātṛkā,意译为母、本母、论母、行境界。指于诸经论中反覆研核诸法性相,以阐明佛之真正教义者。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一说,诸圣弟子证谛理、阐论诸法性相之论述,称为阿毘达磨藏,亦称摩呾理迦。
大智度论卷二说「修多罗」专指四阿含(这是古说);卷一百则四阿含,大乘经都称为「修多罗」(大乘新说)。大智度论所说,三藏之外另有大乘藏,又沿用古说「修多罗」名称,是以尊重古说的态度提倡大乘。
大智度论对大乘经是否经过结集,并没有明确主张。说「

发帖数: 1
1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大乘经典是后人编造的吗?
大乘经典是后人编造的吗?(一)

在讨论这个主题之前,我们得先从一场学术研讨会开始说起。话说公元2008年5月
31至6月1日,连续两天由某某大学和某某文教基金会,举办了第七届的“人间佛教薪火
相传学术研讨会”。在会中有人质疑某某法师认同大乘非佛说一事时,有位蓝姓教授是
如此回答的:“大乘非佛说在学术界已经是常识了。”意思是说:大乘非佛说已经是学
术界普遍承认的主张。然而真的是这样吗?大乘法真的不是佛所亲说的吗?果真如此的
话,那么请问:出家二众早晚课诵《金刚经》和《心经》,究竟是在诵些什么呢?为了
证实大乘经典确实是佛所亲说,不是后人所杜撰,这个单元,就让我们来为您作完整的
介绍。
有关大乘非佛说的诤论,大约起源于公元一世纪左右,也就是在部派佛教后期,大
乘经典开始流行时,传统的各个佛教部派,不承认这些大乘佛教经典的地位,认为这些
经典,都不是释迦世尊所亲说;对这些大乘经典的权威性,及法义内容有所质疑,于是
就有了大乘非佛说这样的主张出现。因此大乘非佛说的论点,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
史了。虽然大乘非佛说,从古一直延烧到近代,但历代以来,总是有证悟的菩萨据理力
...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11
☆─────────────────────────────────────☆
imper (Imper) 于 (Sat May 7 14:38:15 2011, 美东) 提到:
大迦叶尊者的悲心
释恒强
一、自利利他的头陀行
二、以清净心说法
三、佛陀嘱法大迦叶
四、结集三藏
五、呵责是爱护
六、结语(含注释)
☆─────────────────────────────────────☆
imper (Imper) 于 (Sat May 7 14:39:00 2011, 美东) 提到:
【提 要】 大乘佛教的信奉者一直以来对大迦叶等声闻众存在误解、偏见,说他们自利
独善,贬斥他们为“小乘”,讥毁他们为“痴犬”、“焦芽败种”,这都是不实、不公
的。大迦叶尊者行头陀行也有利他的一面,也常以清净心说法,乃至为正法久住而说法
。尊者人间乞食,随缘教化,也经管精舍,领众共修,利益大众。佛陀常常赞叹尊者、
维护尊者,以便在僧团中树立起尊者的威信,最后将佛法付嘱于他及阿难。佛陀涅槃后
,尊者即发起僧众忠实地结集佛陀的...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1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南传佛教-百度百科
简介
南传佛教是由印度向南传到斯里兰卡并且不断发展形成的佛教派系。在教义上,南
传佛教传承了佛教中上座部佛教的系统,遵照佛陀以及声闻弟子们的言教和行持过修行
生活,因此称为「上座部佛教」(Theravàda)。上座部佛教主要流传于斯里兰卡、缅甸
、泰国、柬埔寨、寮国等南亚和东南亚国家,以及我国云南省的傣族、布朗族、崩龙族
一带地区。上座部佛教使用的经典语言属于巴利语体系,所以也称为「巴利语系佛教」。
上座部佛教流传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现在我们不能够更系统一点地去
了解和上座部佛教同时或者更晚时期盛行过的其它部派佛教(说一切有部除外),因为
他们大多数是在漫长的岁月之中湮灭无闻了,遗留下来的至多是一两部经典论著,甚至
只是片言断语。然而,南传佛教不但非常完整地保存了一套巴利语三藏圣典以及许多重
要文献,而且这些经典是在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相当大的地域中唯一不可争辩的权
威性著作。在南传佛教国家,我们至今依然还能够看到按照佛陀当年所教导的行为规范
一样过着剃除须发、三衣一钵、托钵乞食、半月诵戒、雨季安居等等如法如律生活的比
库[1]僧团,使我们仍然能够亲切地感受到最接近于二千五... 阅读全帖
i***r
发帖数: 292
1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大迦叶尊者的悲心 (Z)
四、结集三藏
(一)为正法久住
佛陀作为佛法的创觉者、觉行圆满的大智者,而成为僧团的当然领导者,引领具
足善根的众生走向解脱的彼岸。但色身无常,佛陀年届八十,也垂垂老矣。而佛陀千劫
难遇,他的涅槃,对无明众生来说,将是怎样沉痛的一件事!诸佛之法虽然是法尔常住
的,但五浊恶世中众生的业力也不可思议,“有五因缘能令如来正法沉没”:当“相似
像法”出现于世间,诸比丘于佛、于法、于律、于随顺教、于诸梵行、于佛所称叹的,
不敬不重,不下意供养而依止住,佛法渐没。因此恶众生出现于世:非法言法,法言非
法,非律言律,律言非律,乃至欲行诸恶,乐行诸恶,成就诸恶。[49]做为一个真正的
佛子,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痛心疾首的呢?
但就是在佛陀涅槃之时,出现了这样的苗头。如经中说:
时,彼众中有释种子,字拔难陀,止诸比丘言:“汝等勿忧,世尊灭度,我得自在
。彼者常言,当应行是,不应行是。自今已后,随我所为。”迦叶闻已,怅然不悦。[
50]
这位闻佛涅槃觉得庆幸的释种比丘,《四分律》与《五分律》中也说是拔(跋)难陀
,《摩诃僧祗律》中说是摩诃罗,《善见律毗婆沙》中说是须跋陀罗摩诃罗,《十诵律
》则说是一个“顽愚... 阅读全帖
f*******8
发帖数: 3612
1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教真面目 节选
这是冯达庵的著作中的一段,给出佛教发展大概的轮廓。
------------------------------
第三节  小乘发展期
释尊在世,三乘一乘虽无所不谈,总以小乘摄机至众。当时学风一若小乘为
无上正法;习大乘者甚属希有。五种法藏,亦以小乘部之经律论三藏最为需要。
实践此中教法,全仗导师之力。佛将涅盘,诸比丘相率哀求留寿,职是之故。
然佛则付嘱摩诃迦叶继承领导之位,以其洞达佛教真面目;且"头陀"第一为
大众素所景仰,足资矜式也。
佛示灭时,诸比丘再三请佛住世,佛言:"汝等不应作如是语。我今所有无上
正法,悉以付嘱摩诃迦叶。是迦叶者当为汝等作大依止。"此《涅盘经》卷二之言
也。头陀者,抖擞之义;谓振刷精神与烦恼奋斗也。必自刻苦始:衣粪扫衣;食
不过午;住在冢间,长坐不卧;以此为基,日常不觉其苦,庶能不被烦恼制伏云
尔。
佛教以一乘为正宗;三乘为预科。与一乘宗旨真实相应,即达佛教真面目。
习之精熟,能接十方如来法流转加持一切众生,使三乘学人皆得实证果位;否则
不足为三界导师。是故小乘领导之人,亦须先自明宗,乃有实力。灵山会上佛对
百万人天证明迦叶默...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15
http://agama.buddhason.org/book/bb/bb09.htm
第一次结集出来的内容,依各种可靠的文献显示,是「法」与「律」。法的部分,由担
任佛陀侍者最久,被认为是闻法第一的阿难尊者,负责搜集诵出,内容并不限于佛陀的
教说,也包含了有成就佛弟子的教说,以及佛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律的部分,则由被认
为持律第一的优波离尊者,负责搜集诵出。当时集出的内容,包括律与法,都称为「修
多罗」,意译为「经」[12],这就是佛教最早的经典与律典的集出。第一次结集出来的
原始内容,今天我们已经很难还其原貌了,但也不是真的完全消失不见了,因为,在现
存的经律典籍中,还包含有这一部分。律的部分,大约是相当于现存各种律典中的〈五
波罗提木叉〉(戒经)。法的部分,大约是含在现存《杂阿含经》(《相应部》)的〈
修多罗相应〉中。汉译的《杂阿含经》,经近代学者的努力整编,已经大致恢复了其原
有的编辑顺序[13],这对第一次结集内容的了解,有很大的贡献。整编后的《杂阿含经
》,其〈相应修多罗〉的内容,包含有∶阴、入、因缘、谛、界、受、念处、正勤、如
意足、根、力、觉支、圣道分、安那般那念、学、不...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16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arthury (非正常人类研究中心主任), 信区: Wisdom
标 题: 叶均:南传上座部佛教源流及其主要文献略讲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Feb 8 00:01:50 2011, 美东)
叶均:南传上座部佛教源流及其主要文献略讲
[ 作者: 叶均 来自:西园论坛 已阅:1716 时间:2008-11-19 录入:
zhangjingzhen
2008年11月19日 佛学研究网
南传(一称南方)上座部,是指现在盛行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
及我国云南省傣族地区等的佛教。它是部派佛教中的一个派系。南传,是从其源流及地
理而说,因为这个派系是由印度南传到斯里兰卡而后发展起来的。这一系的佛学,近代
发展比较快,世界上已有许多国家的佛学者用各种文字翻译
和研究他们的典籍。
近代佛学者,为了研究整个佛教学说的方便,按照语文分为三大系,即汉语系、藏
语系、巴利语系。南传上座部属于巴利语系,因为他们的三藏典籍和许多重要的著作...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17
叶均:南传上座部佛教源流及其主要文献略讲
[ 作者: 叶均 来自:西园论坛 已阅:1716 时间:2008-11-19 录入:
zhangjingzhen
2008年11月19日 佛学研究网
南传(一称南方)上座部,是指现在盛行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
及我国云南省傣族地区等的佛教。它是部派佛教中的一个派系。南传,是从其源流及地
理而说,因为这个派系是由印度南传到斯里兰卡而后发展起来的。这一系的佛学,近代
发展比较快,世界上已有许多国家的佛学者用各种文字翻译
和研究他们的典籍。
近代佛学者,为了研究整个佛教学说的方便,按照语文分为三大系,即汉语系、藏
语系、巴利语系。南传上座部属于巴利语系,因为他们的三藏典籍和许多重要的著作,
都是用巴利语写的。除了巴利语系有一完整的三藏典籍和各种论著之外,其他北传佛教
的经籍,绝大部分都保存在我国的汉文和藏文的藏经里。

另外一种分法,是所谓大乘和小乘。称汉语系和藏语系中的大乘理论为大乘,称巴
利语系的佛教及其他类似的佛教为小乘。但巴利语系的...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1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转:原始佛法之探究
☆─────────────────────────────────────☆
insight007 (insight007) 于 (Thu Sep 13 15:05:09 2012, 美东) 提到:
「原始佛法」一词,是传统佛教所无有的语词与
概念,此为近代佛教史学界的用语,最初提出此一用
语与概念的,是英国的学界。
早在十八、九世纪,当
西方列强向亚洲各地进行殖民侵略时,发现要在亚洲
进行殖民侵略,并不像非洲及南、北美洲般的容易。
因为亚洲不仅已有高度的文明及统一的国家,也有发
展久远的伟大宗教信仰,特别是佛教信仰早已深入亚
洲各国人民的心灵。
当时西方的殖民侵略,多半紧随
于宗教信仰之后,而将西方信仰传入当地,往往是文
化及殖民入侵的先驱。因此,打击亚洲的佛教信仰,
特别是东南亚各国及中国,为后续的传教、经济、殖
民作准备,即成为当时西方列强的手段。
因此,英国
对当时在其统治下的印度,针对佛教的历史、文献、
史迹进行全面性的考古及研究,原本的目的,是要透
过现代科学的求证方式,证明佛教信仰中的 释迦牟尼
佛,只是出自印度民族的神话传说、虚构人物,而不
是真实的历史人... 阅读全帖
G****t
发帖数: 1799
19
来自主题: ChineseClassics版 - 我所认为的“明心见性”
大乘非佛说论的由来
作者:伊藤义贤
对于大乘非佛说论,若无专门知识的人,恐怕像丈二和尚摸不着头吧!所以特先解说如
下:
盖释尊一代五十年间的教法,若把人天教摄入小乘教,就可大别为:小乘教与大乘教。
就中,人天教是于迷界教人怎样生于人问或天界的法门,故以转迷开悟为目的的释尊本
怀来说,当然这是一种方便教了。
小乘教就是小人所乘的教法之意。即为:只怀小志的声闻、缘觉(又称辟支佛或独觉)
者所乘的教法。这通常称为二乘人。当然其所证的果报亦不过是小涅槃的灰身灭智而已
。因为他,并没有大志,堪忍于永劫的修行以济度众生,而期证佛果大涅槃,只一心一
意想着早一天出离三界六道的轮回,速证阿罗汉果罢了。
大乘教就是大人所乘的教法之意。这与声闻、缘觉者不同,乃矢志累积永劫的修行,渐
进菩萨的五十二阶位,至于成佛而证入大涅槃的大志者所乘的教法。如上述,释尊宛若
医师的应病与药,对小乘人即教以小乘教法,对大乘人即授以大乘教法。把这些教法笔
录成书的,即所谓的三藏经典了。这又叫做一切经、大藏经。 其卷数据「开元释教录
卷第十」的记载,至唐开元十八年,共译出了五千四十八卷。 其后更陆绩地从印度传
译了许多经本到中... 阅读全帖
i*******e
发帖数: 50
20
大乘是佛说 - 经论中的论证
一、大乘是佛说
《成唯识论》中,圣慈氏以七种因。证大乘经真是佛说。
一、先不记故。若大乘经。佛灭度后有余为坏正法故说。何故世尊非如当起诸可怖事先
预记别。
二、本俱行故。大小乘教本来俱行。宁知大乘独非佛说。
三、非余境故。大乘所说广大甚深。非外道等思量境界。彼经论中曾所未说。设为彼说
亦不信受。故大乘经非非佛说。
四、应极成故。若谓大乘是余佛说。非今佛语。则大乘教是佛所说。其理极成。
五、有无有故。若有大乘。即应信此诸大乘教是佛所说。离此大乘不可得故。若无大乘
。声闻乘教亦应非有。以离大乘决定无有得成佛义。谁出于世说声闻乘。故声闻乘是佛
所说。非大乘教不应正理。
六、能对治故。依大乘经勤修行者皆能引得无分别智。能正对治一切烦恼。故应信此是
佛所说。
七、义异文故。大乘所说意趣甚深。不可随文而取其义便生诽谤谓非佛语。是故大乘真
是佛说。
二、小乘经典,也承认大乘是佛说
《大正藏》第02册No. 0125增壹阿含经
契经一藏律二藏, 阿毗昙经为三藏;
方等大乘义玄邃, 及诸契经为杂藏。
安处佛语终不异, 因缘本末皆随顺;
弥勒诸天皆称善, 释迦文经得久存。
弥...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21
来自主题: Belief版 - 佛经写成史的伪造ZT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neohorizon (horizon), 信区: Wisdom
标 题: 佛经写成史的伪造ZT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Dec 23 13:56:26 2015, 美东)
佛教史上的伪造──佛经写成史的伪造
陈义宪
相信读过佛教史的人都知道,在佛教的历史中,自释迦牟尼涅槃,到公元前后大略有四
次的结集,这四次的结集,按照佛教史都说前面的三次结集,都是当场由主讲人,把所
知道的佛所说经诵出,再由当时参加的人加以质疑提出讨论纠正,就结束了。直到第四
次的结集时,才笔之于书。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读的佛经,这是包括经藏和律藏。
从一般现有的佛书上,所看到的都是这样说,给人的感受是:这些说法都是真实的,都
是正史,因为不管是大作家或小作家都这么说;甚至连大法师、小法师也都这么说,而
且也都说得差不多,因此让许多没有读过佛经的人,不得不相信他们所说的话是真实的
;以为他们的这种说法就是佛教的正史。当笔者在研究佛书时,竟然发现所有的佛教史
都这么说。他们的说法竟然都是在为佛教伪造历史!在众口铄金的情况下,上上下下的
作者都是你说...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22
来自主题: Belief版 - 佛经写成史的伪造ZT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neohorizon (horizon), 信区: Wisdom
标 题: 佛经写成史的伪造ZT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Dec 23 13:56:26 2015, 美东)
佛教史上的伪造──佛经写成史的伪造
陈义宪
相信读过佛教史的人都知道,在佛教的历史中,自释迦牟尼涅槃,到公元前后大略有四
次的结集,这四次的结集,按照佛教史都说前面的三次结集,都是当场由主讲人,把所
知道的佛所说经诵出,再由当时参加的人加以质疑提出讨论纠正,就结束了。直到第四
次的结集时,才笔之于书。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读的佛经,这是包括经藏和律藏。
从一般现有的佛书上,所看到的都是这样说,给人的感受是:这些说法都是真实的,都
是正史,因为不管是大作家或小作家都这么说;甚至连大法师、小法师也都这么说,而
且也都说得差不多,因此让许多没有读过佛经的人,不得不相信他们所说的话是真实的
;以为他们的这种说法就是佛教的正史。当笔者在研究佛书时,竟然发现所有的佛教史
都这么说。他们的说法竟然都是在为佛教伪造历史!在众口铄金的情况下,上上下下的
作者都是你说... 阅读全帖
a*******2
发帖数: 465
23
担负弘法利生的使命
——达真堪布宣讲于第十一届万盏法会(8月9日)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给大家讲讲弘法利生。
现在我们所投生的是贤劫。贤劫中会出现一千尊佛陀,在印度菩提树下示现成佛。
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是第四尊佛,经历了三大阿僧祇劫的苦修,最后在印度菩提树下
示现成佛。
太子悉达多有一次出巡的时候,看到了很多生老病死的情景,于是生起了强烈的出
离心,在二十九岁的时候出家。他诞生的时候,看相大师告诉净饭王,这个孩子若是在
家,可以成为转轮王;若是出家,会成为佛陀。他没有继承王位,而是选择了出家,当
时只有二十九岁。出家后,他修习了六年的世间禅定,但是没有成就。最后,他来到了
菩提树下,在地上铺了一层吉祥草,在其上打坐入定。打坐前,他立下誓言:“乃至未
得无漏果,期间不解跏趺坐,此垫我身纵干枯,聚合皮骨纵分散,未得数劫难得果,身
于此垫不动摇”。
“乃至未得无漏果”:他求的是“无漏”的果位。“有漏皆苦”,都是痛苦的。他
求的是“无漏果”,是没有痛苦的解脱果位。
“期间不解跏趺坐”:在这座期间,我一定要获得...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2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经写成史的伪造ZT
佛教史上的伪造──佛经写成史的伪造
陈义宪
相信读过佛教史的人都知道,在佛教的历史中,自释迦牟尼涅槃,到公元前后大略有四
次的结集,这四次的结集,按照佛教史都说前面的三次结集,都是当场由主讲人,把所
知道的佛所说经诵出,再由当时参加的人加以质疑提出讨论纠正,就结束了。直到第四
次的结集时,才笔之于书。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读的佛经,这是包括经藏和律藏。
从一般现有的佛书上,所看到的都是这样说,给人的感受是:这些说法都是真实的,都
是正史,因为不管是大作家或小作家都这么说;甚至连大法师、小法师也都这么说,而
且也都说得差不多,因此让许多没有读过佛经的人,不得不相信他们所说的话是真实的
;以为他们的这种说法就是佛教的正史。当笔者在研究佛书时,竟然发现所有的佛教史
都这么说。他们的说法竟然都是在为佛教伪造历史!在众口铄金的情况下,上上下下的
作者都是你说我抄,大小法师这么抄,居士们也这么抄,甚至连教授和佛学大师也这么
说,就这样的,你说我说,竟然就把佛经的史实改变了,让大家都深信这种说法是真的
。为使有心的读者可以继续研究,笔者从书架上找到了二十个有关早期佛经结集的记载
,胪列于后。(注一)
以下... 阅读全帖
i********7
发帖数: 808
25
佛陀说法教授四十五年,未曾留下任何著作,因此要了解佛陀的知见,唯有经过声闻弟
子的转述,他们接受佛陀完整的指导,特别是阿罗汉弟子。凡夫与有学比丘听闻佛陀的
教示,尚有误解、错漏,但阿罗汉却是正法活生生的示现。
 
阿罗汉证得与佛陀同等的五分法身,正法的实践在阿罗汉比丘身上全然体现,佛陀与诸
阿罗汉弟子所知、所见的法没有任何差异或丝毫出入。比丘们尊称佛陀「阿罗汉」,因
为佛陀具备阿罗汉的功德。所有的阿罗汉在正法的体证上是完全平等的。
 
虽然佛陀未曾留下任何著作,但还有阿罗汉。关怀生命的爱智者应当关心阿罗汉为世人
留下什么?
佛陀八十岁那年结夏安居之后,带同尊者阿难等一行比丘离开毗舍离城,以老病之躯来
到拘尸那罗,接着便在双树之间入灭了。另外在王舍城安居的迦叶比丘一行,则于佛陀
入灭七日之后才赶到。将佛陀的遗体火化之后,迦叶比丘为正法的存续作了长远的打算
:决定将佛陀一生的教授、教诫结集起来。
尊者迦叶游历恒河两岸,邀约各国阿罗汉比丘,共同参与正法、律的结集审订。次年的
结夏安居,便在阿闍世王的全力护持下,于王舍城召开长达三个月的结集大会。为了取
得与​&... 阅读全帖
i***r
发帖数: 292
26
四阿含不算是公认经典。结论出自下面文章中的句子:
“这次结集各派的律中都有记载,尽管记载有出入,基本部分是相同的”
“从各部所传的律中看出有一个原始的共同的东西,或即为最初结集时所产生的。最初
结集的经典是否就是阿含呢?似乎不是。”
“所以很有可能首先结集的经典是九分教形式,后来方重新编辑为阿含。”
吕澄:《印度佛学源流略讲》P16:
传说佛灭不久,在王舍城外的七叶窟,有一次五百人的结集。这次结集各派的律中都有
记载,尽管记载有出入,基本部分是相同的。参加的是佛的大弟子,主持人是迦叶,方
式是会诵,即指定一人背诵佛说,大家审定后,公认是佛说的就把它固定下来。这一方
式是以后几次结集一直采用的。结集的内容,传说有经、有律,甚至还有阿毗达磨。有
经律是可能的,有阿毗达磨,就根本不可信。佛灭后是否马上就有结集,也很难说,按
理则应有这样一次举动。特别是佛说的戒,必须有一致承认的条文。从各部所传的律中
看出有一个原始的共同的东西,或即为最初结集时所产生的。最初结集的经典是否就是
阿含呢?似乎不是。因为在阿含中提到佛说法是九分的形式((1)经──散文,简短的
;(2)应颂──重颂,重复散文;(3...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27
释印顺在《佛法概论》中说:“大乘经与小乘论,是佛教分化中产生的教典。”1
然大乘经与小乘论都是依于佛说而流传的典籍,佛从初转法轮到入涅槃,所说之法从无
矛盾之处,更不会把佛教分化,不论是教义或教派。对于三藏经论不能正确理解,无法
融会贯通者,才会说大乘经与小乘论是佛教分化中“产生”的教典。孔子于儒家之世间
道的说法都可以一以贯之了,何况是同为佛陀所说的三乘佛法竟然说会使佛教分化?释
印顺所说的有没有道理?值得我们来探讨。
注1 释印顺著,《佛法概论》,正闻(新竹),2003.4 新版2 刷,页35
对佛法若不能通达,不要说是大乘、小乘,即使是同样的大乘法也会认为有冲突;
不是还有人说参禅不能与念佛同时修吗?他们说:参禅是空,念佛是有,禅与净土不同
路,不能合修;还说:参禅的人念了佛号就要漱口三日,听见佛号耳朵也要去洗一洗。
您若相信这种说法,那就只能站到一边去,那一边叫作佛门外道;以为说那是佛法,其
实是外道邪见。譬如经典说“一切诸法有生有灭有相有为”,这个大家容易信受;但到
了二转法轮,讲般若时,佛就说“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无相无为”,像达赖喇嘛这类不懂
佛法的人,就会说佛陀说...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2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ZT: 信仰大乘15年后的认识
http://hi.baidu.com/youlinshan/blog/item/ecf2864632b3d51d6b63e5
愿将此文献给在我心灵深处留下错误知见的印光、宣化、广钦、虚云、净空等「菩萨教」中诸位大德。
数万千百年来的人们,绝大多数人都有机会亲眼看到自己身边人们的出生、衰老、得病、和死亡,但是绝大多数人只限于暂时的沉思一会儿,因为受制于自己的知识
、智慧、毅力与能力等诸多元素的束缚,很快又重新投入世间的生活和娱乐中。如同今天的人们沉醉于流行歌曲、麻将、扑克、舞蹈等之中一样,只是身心在这种专注操作地
过程中,让自己暂时忘记了面对的严酷的事实。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内心世界中对真实的,必将到来的老、病、死的恐惧、慌张和无奈!
永远是只有非常少的一部分人,去思索生存的意义和去尝试彻底解决生、老、病、死的解脱道路。这些人,哪怕是终生无法完成自己的解脱目标和理想,仅仅是从其
勇敢地去思索,而不是回避、转移、随波逐流和得过且过的起点看,他们已经是人类社会中伟大的探索者。
我对人类社会历史中的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具有独立思考精神和诚实勇气... 阅读全帖
l*****a
发帖数: 38403
2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印度佛教简史
这个,有什么地方不一样的?
原始佛教
釋尊悟道的那一刻,就是佛法的起源。當時釋尊的年齡為三十五歲(大約是西元前528
年),他體悟到世間的一切都是虛幻的,他的覺醒就像是從睡夢中醒來般,了解到娑婆
世界的所有眾生,因為無明,導致必須在永無止盡的六道輪迴裡,承受不必要的痛苦。
於是,釋尊決定「逆著時代潮流」,向受苦的眾生,宣說覺醒的解脫之道,也就是教導
佛法。
有四十五年的時間,釋尊在印度中部的恆河平原來回行腳、佈道,傳遞他深廣、超凡的
覺悟。有時他直截了當地開示,有時則詳盡闡述,而逐漸形成了一個綜合精神、心靈與
實效層次的教理體系。釋尊的證道和覺悟的法教,透過無數未曾中斷的宗派導師傳承下
來,並擴展到許多國家。其中還有不少宗派,至今依然十分興盛。
西元前483年,釋尊入滅,佛法正盛行於中印度。當時已有許多在家護法居士;然而,
佛教團體的重心還是在出家眾,包括眾多的阿羅漢(即「應供」,此生成就涅槃者)。
此外,數不清的佛教寺院,一座座矗立在當時的各大城市,如:王舍城、舍衛國和吠舍
離。
佛陀教法的結集
根據傳統說法,首先繼承佛陀衣缽的大弟子是摩訶迦葉尊者,他負責統整佛陀的教法。
在佛陀圓寂...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3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印度佛教简史(修订版)
现存的佛教有三个主要的传统∶南传佛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以东南亚为腹地发展的南传佛教,三藏是以巴利文记载,教理强调四圣谛与缘起,修行包括四念处、内观禅法等;汉传佛教则包括禅宗、净土宗、唯识宗、天台宗、华严宗等,三藏是以汉文记载,教理强调般若与佛性;在西藏、蒙古等地流行的的藏传佛教,三藏是以藏文记载。上述这些传统目前都在西方国家蓬勃发展。虽然,这些教派各自有不同的经典和修行方法(例如参公案),导师所扮演的角色也有所不同,但它们都与佛陀的核心教导有关。
原始佛教时期
释尊在菩提树下悟入四圣谛的那一刻,就是世间佛法的起源。当时释尊的年龄为三十五岁(大约是西元前528年),他体悟到世间的一切都是不圆满、不安稳的,所有众生因为不如实知见四圣谛,导致必须在永无止尽的六道轮回里,承受不必要的痛苦。虽然佛法甚深微妙,但是还是有善根成熟的众生能够了解,所以释尊决定向受苦的众生,宣说灭苦的解脱之道,也就是八正道。佛陀第一次说法,就是在波罗奈国鹿野苑中对五比丘讲《转法轮经》,开示四圣谛。
释尊在印度中部的恒河平原来回行脚、布道四十五年,传递他深广、超凡的觉悟。有时他直截了当地开示,有时则详尽阐述,教导如何... 阅读全帖
j******n
发帖数: 21641
31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教授的情调(转载)
我也曾经是“文青”
──动模范。比如发表在《诗刊》的这首── 谁不知道他打草打得最多,谁不知道他
下夜下得最勤,他放牧的是全队最好的马群。 但,即便是只能表现“革命的主题”,
也总还是希望能写得文学一点,不要“太不像诗”。比如发表在《新疆文艺》的这首─
─ 停了,天上云;藏了,林中鸦。兔子冻硬了耳朵,狐狸冻掉了尾巴。就连天地间仅
存的一点水气哟,也变成霜花朵朵,挂满枝枝丫丫。 这跟当时通篇标语口号的“文革
作品”比,也还是有点味道。也许,正是因为这点“味道”,我的作品很是被一些编辑
欣赏,比如《新疆文艺》的郑兴富。郑兴富先生是新疆大多数青年诗人的恩师。许多人
,比如杨牧,比如章德益,比如我,都是他发现、指导、栽培、推出的。那时,我们大
多在社会的最底层,比如在兵团的农场当农工(体面的说法叫“军垦战士”)。我们的
领导,有班长、排长、连长、指导员、营长、教导员等等,谁都能管你。能见到团长、
政委,就算通了天。跟自治区党报党刊的编辑交往?想都不要想! 然而我们这些“文
青”,却几乎人人都在郑兴富先生家吃过住过,受到过他们夫妇最盛情的款待。他们那
不大的家,简直就是文青们的“联络站”和“接待...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3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印度佛教简史
现今的佛教分支派别大致可以分成三个主要的传统∶以东南亚为腹地发展的南传佛教,修行包括四念处、内观禅法等;大乘佛教则指禅宗、净土宗、唯识宗、天台
宗、华严宗等;以及在西藏的金刚乘佛教。上述这些传统目前都在西方国家蓬勃发展。虽然,这些教派各自有不同的强调重点和修行方法(如∶公案的运用),导师所扮演的角色也有所不同,但无论如何,它们全部都与佛陀的核心教旨有关。
原始佛教
释尊悟入四圣谛的那一刻,就是世间佛法的起源。当时释尊的年龄为三十五岁(大约是西元前528年),他体悟到世间的一切都是不圆满、不安稳的,他的觉醒,了解到娑婆世界的所有众生,因为不明了四圣谛,导致必须在永无止尽的六道轮回里,承受不必要的痛苦。于是,释尊决定「逆著时代潮流」,向受苦的众生,宣说灭苦的解脱之道,也就是八正道。
有四十五年的时间,释尊在印度中部的恒河平原来回行脚、布道,传递他深广、超凡的觉悟。有时他直截了当地开示,有时则详尽阐述,而逐渐形成了一个与修行现见四圣谛密切结合的教理体系。这个修行与教理的体系,被称为原始佛教。释尊觉悟与开示的教法,后来透过许\\\多宗派传承下来,并扩展到许\\\多国家。其中还有不少宗派,至今依...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3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跑日也搞双重标准阿
认为大乘经有经过结集有如下的问题∶
* 部分法义违反原始结集的阿含,这是违反结集原则的,不可能入结集。
* 大乘本身的传说,如龙树入龙宫取得般若经,就说明这些经文不是经过结集传诵而来。
* 没有可靠的文献记载时,地,人。传说的几个月结集大乘经,对比原始结集出的阿含
经,大乘经文字至少比阿含经多出两个数量级,如何可能结集大乘经时,效率提高两个
数量级?
* 大师及弟子,同句、同味、同义。如何会在结集时,出现声闻与大乘两种不同法义,
不同体裁?
杂阿含556经
奇哉!尊者阿难!大师及弟子,同句、同味、同义,所谓第一句义。今诸比丘尼诣世尊
所,以如是句、如是味、如是义问世尊,世尊亦以如是句、如是味、如是义为我等说,
如尊者阿难所说不异。是故奇特!大师及弟子,同句、同味、同义。
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38/yinshun38-17.html
i***r
发帖数: 292
3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大迦叶尊者的悲心 (Z)
五、呵责是爱护
大迦叶尊者修行严谨,对己对人都严格要求。他若是看到僧侣有不如法的言行,通
常会向佛陀举罪。但他对当事人少有呵斥,甚至对自己屡屡兴谤、中伤的偷罗难陀比丘
尼,最多也只是说“恶女,我不责汝,我责阿难”。[84]而唯独对阿难,动辄声色俱厉
地呵责,甚至毫不留情。虽然如此,我们从经律的记载中,却能看出大迦叶并不是与阿
难过不去,故意找茬,其实每一次都有因有缘,有错才呵责。
如大迦叶目睹阿难与目揵连两人的弟子“共诤多闻”、以分胜负后,便向佛陀揭
举,由于阿难在一旁护短,大迦叶当着佛陀面呵斥他:“汝且默然,莫令我于僧中问汝
事”。[85]佛陀在世时,阿难同众多比丘在摩竭提“人间游行”时,他所带的六十名年
少弟子,竟然都要舍戒还俗。大迦叶知道了,就呵责他“年少不知足”,[86]而此时的
阿难已过中年,头上都出现白发了。在佛陀涅槃后不久,同样的事又发生了。阿难带着
一群年少比丘“人间游行”至南天竺时,有三十个弟子舍戒还俗。这一次大迦竟呵责阿
难是“童子”,“不知筹量”。[87]又在结集三藏时,大迦叶因为阿难尚在学地,毫不
留情地将他赶出去,甚至骂他“疥瘙野干”,如经:
有比丘言:“诸长...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3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ZT 原始佛教与大乘信仰的差异
一、佛陀住世说法
正法元年(BC528,世尊35岁)
1.乔达摩.悉达多沙门于印度菩陀伽耶证知「四圣谛」而成佛,正法被发现。
2.佛陀于鹿野苑为憍陈如等五比丘说法,正法轮开始运转。
正法6年(BC523,世尊40岁)
1. 摩诃波阇波提(佛陀的姨母)三次恳求出家均被佛陀拒绝,于是自行落发穿
上袈裟,一路追随佛陀到毘舍离。当时阿难尊者又再三恳请佛陀准许\\摩诃波阇波
提出家, 仍被佛陀三度拒绝。后来,阿难尊者乃以「女众出家亦能得到果证」为由,
勉强佛陀准许\\女众出家。佛陀因此制定「八敬法」作为女众出家的基本约束。
2.南北传经、律一致记载,由于女众出家加入僧团的缘故,佛陀明确地告诉阿难∶「今
正法唯住五百年!」
3.记载「正法唯住500年」的经律
(1) 南传巴利律藏小品第十比丘尼犍度(比丘尼八敬法)。
(2) 北传弥沙塞部和酰五分律卷二十九
(3) 北传四分律卷第四十八(比丘尼犍度第十七)
(4) 北传中阿含经卷第二十八(中阿含林品瞿昙弥经第十)
(5) 北传佛说瞿昙弥记果经(宋三藏法师慧简译)
正法12年(BC517,世尊46岁)
须提那迦... 阅读全帖
i********7
发帖数: 808
36
佛陀入灭将近百年时,发生了一件轰动教界的大事,东西两方的比丘,因对戒律的不同
诠释而引起严重诤执。为了整合僧众的知见,法与律的再整理势在必行,终于酝酿出第
二次结集。
 
第二次结集的地点选定毗舍离城,总共七百位比丘参与其事。引起诤议的戒律问题决议
从严处分(十事非法),并为《戒经》作了详尽的解说及附录僧伽规制的细节。这便是
所谓的《广律》。
 
法的方面,由于被认可而流传的佛法,在数量上已远远超过当初阿罗汉们结集的《契经
》,是以法的整编同样不容忽视。在毗舍离结集中,佛法从原来的《契经》大幅扩编为
《四阿含》:属于究竟义的《杂阿含》﹝南传称为相应部﹞、重于论议的《中阿含》
﹝中部﹞、解说世间法的《长阿含》﹝长部﹞、及依法数列增的《增一阿含》﹝增支部
﹞。 〈契经〉则与〈偈诵〉〈记说〉这两类佛灭初期便流传于僧团中的佛法,共同辑
入《杂阿含》﹝相应部﹞中。
 
所谓阿含,义为辗转传来。以佛灭已近百年,佛陀的亲传弟子皆不复在人世,不再有人
亲承佛陀教授、教诫,甚至也鲜有人仍是直接受教于诸大声闻圣众了,比丘们所闻所学
的佛法,皆由一代一代的僧众辗转传诵而来,故结...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3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经是怎么出现的?
摄大乘论说佛陀教法是「最清净法界等流」. 属于圆成实性中的「生此境清净」.
云何应知圆成实自性?应知宣说四清净法。何等名为四清净法?一者、自性清净,谓真如空、实际、无相、胜义、法界。二者、离垢清净,谓即此离一切障垢。三者、得此道清净,谓一切菩提分法波罗蜜多等。四者、生此境清净,谓诸大乘妙正法教。由此法教,清净缘故,非遍计所执自性;最清净法界等流性故,非依他起自性。如是四法,总摄一切清净法尽。
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15/yinshun15-13.html
从历史上来说,佛经是圣弟子结集而来。王舍城七叶窟的第一次结集,结集为四阿含,是佛教界的共识。王舍城七叶窟今日犹在,法友去印度朝圣时有拍照。第二次结集也是佛教界的共识。
大乘经有没有结集,佛教界没有共识,传说的成分大于历史。从龙树入龙宫得华严等大乘经的传说来看,至少部分大乘经没有经过结集。大乘经不断传出,也没有听说在哪、由谁结集而来新的大乘经。大乘经的传出没有经过结集,应当是符合历史的。这也造成大乘说法的纷乱,不如阿含经是彼此一致的。
p*****2
发帖数: 15
38
如是我闻。
我是这样听佛说的。
《大悲经》中记载,当年佛陀接近涅槃时,向众弟子宣说了最后的教言,阿难
等弟子特别伤心,心就像要裂开一样。后来佛陀告诉阿难:“如果你敬爱我,就要做我
喜爱的事,我把多生累劫修习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付嘱给你,希望你将来好好护持
它,莫令中断。以后你和大迦叶结集佛经时,前面可以加‘如是我闻’,中间可以加‘
佛曰、弟子白佛’,最后可以加‘佛说此经已,一切人天大众皆大欢喜,顶戴奉行。’
”一般佛经有三种:佛陀亲自说的,佛陀加持说的,开许而结集的,“如是我闻”就属
于第三种。
“如是我闻”意为我是这样听佛说的,这说明下面所讲的内容是真实的,因为
以前结集佛经的人都具有不忘陀罗尼,所以凡是听到的内容都记得清清楚楚。这里的“
我”是结集者,佛经有不同结集者,有些佛经是阿难结集的,有些是迦叶结集的,有些
大乘经典是文殊菩萨、弥勒菩萨等结集的。每部佛经前面都有“如是我闻”几个字,这
可以证明经典内容的真实可靠。
S**U
发帖数: 7025
39
佛经是由佛弟子共同结集而来,这是各部派共传的。
原始佛教的集结,是各部派共同的说法,学术界也承认。第一次结集,就是五百阿罗汉
参加的共同结集。集结的结果,有「摄诵」包括所有的经名,以防遗忘失传。这
有目录的弁遄C现存的阿含经还保存了「摄诵」。
龙树从龙宫取得的大乘经,算结集而来的吗?什么时候结集的?谁参加了结集?
如果采用另有大乘结集的说法,如<大智度论>所说,问题又来了∶没有「摄诵
」式的目录,凭什么证明大乘的结集包括了<楞严经>?从<大智度论>的引用,我们
可以知道龙树见过般若经,净名经等,但<大智度论>可从来没引用楞严经。
所有印度论师都没有引用过<楞严经>,甚至提到它,那么<楞严经>有没有在印度流
传过,都成疑问。
简单的说∶
* 原始佛教经典的集结,是各部派共传共信,属于人类历史的一部分。
* 大乘佛教经典如果有集结,不是共传共信。大乘佛教经典如果不是由集结而来,性
质与神教的天启相同(e.g. Joseph Smith 从上帝得到 The Book of Mormon),不适用
人类研究历史的方法,用宗教信仰的角度看待更恰当。
p******1
发帖数: 177
4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金刚经》开示录 (1)
索达吉堪布 传讲
第一节课
《金刚经》又名《般若三百颂》,此经在汉地影响极广,自鸠摩罗什法师翻译出来后,
修行人依靠它明心见性的公案不胜枚举,普通人依靠它消灾免难的感应也比比皆是。不
仅如此,在藏传佛教中,它的地位也举足轻重,根本不同于其他般若法门。很多地方有
这样一种传统:人死之后,若能在七七四十九天内,为亡人念满100遍《金刚经》和
1000遍《解脱经》,此人便可得到解脱。而且,在一些长寿祈福的仪式上,人们也经常
念诵此经。有关此经的缮写,拉萨大昭寺及内蒙古的古代文库中,收藏了大量用黄金、
白银抄写的版本。
《金刚经》的讲义,藏地以前没有,印度只有一本,而在汉地,学习报告、注疏等各种
讲义数不胜数,这一点,凡对《金刚经》有兴趣的人,应该是非常清楚的。
由于没有藏文讲义可作参考,所以这一次的传讲,我只有凭借自己的能力,依靠对藏文
经文的理解给大家讲述。同时,希望你们好好参考汉地的相关讲义,通过两个月左右的
学习,真正明白《金... 阅读全帖
p******1
发帖数: 177
4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金刚经》开示录 (8)
索达吉堪布 传讲
第一节课
《金刚经》又名《般若三百颂》,此经在汉地影响极广,自鸠摩罗什法师翻译出来后,
修行人依靠它明心见性的公案不胜枚举,普通人依靠它消灾免难的感应也比比皆是。不
仅如此,在藏传佛教中,它的地位也举足轻重,根本不同于其他般若法门。很多地方有
这样一种传统:人死之后,若能在七七四十九天内,为亡人念满100遍《金刚经》和
1000遍《解脱经》,此人便可得到解脱。而且,在一些长寿祈福的仪式上,人们也经常
念诵此经。有关此经的缮写,拉萨大昭寺及内蒙古的古代文库中,收藏了大量用黄金、
白银抄写的版本。
《金刚经》的讲义,藏地以前没有,印度只有一本,而在汉地,学习报告、注疏等各种
讲义数不胜数,这一点,凡对《金刚经》有兴趣的人,应该是非常清楚的。
由于没有藏文讲义可作参考,所以这一次的传讲,我只有凭借自己的能力,依靠对藏文
经文的理解给大家讲述。同时,希望你们好好参考汉地的相关讲义,通过两个月左右的
学习,真正明白《金刚经》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经典。
以前有种现象:某人学藏传佛教回来,就开始诽谤《金刚经》,说这部经如何如何不好
。这种情况非常可怕。所以这次我传讲,一方面是让你们知...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4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判断佛法的标准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ariya_sacca 俱乐部 】
发信人: SeeU (See you), 信区: ariya_sacca
标 题: 判断佛法的标准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Aug 17 00:03:58 2014, 美东)
如何判断什么是佛法?
北传佛教熟悉的一个说法,是用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以及涅盘寂静-来判断。
从佛教历史看,最早判断是否佛法并非用三法印。
在长阿含经中,对于某人宣称这是佛法,提出了检验的方法-「从其闻者,不应不信,
亦不应毁,当于诸经推其虚实,依法、依律究其本末。」(北传长阿含2经,南传长部
16经)其中「依经、依律」,指与原始集出的经与律相应,而「依法」就是不违法性。
这个「依经,依法,依律」检验的方法,在律藏中也保留了同样的说法,如四分律卷第
五十四,萨婆多部毘尼摩得勒伽卷第六等处说。这些经典分别来自有部与分别说部,可
见这至少是上座部的共同说法。
佛教经典的结集,是由僧团进行集会,由上座比丘主持,诵出教法,大众共同审定是否
佛法。
佛法有检验的方法(依经,依法,依律),有检验的机制(结集),在佛教早期保持了
佛法的一致性。一直...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43
结集的性质是公开的,不是地下党秘密集会。
第一次结集时佛法是一味和合的,不可能同时另有大乘佛法的结集。否则部派分裂时间
就提前到佛灭了。
大乘佛法结集的传说,出现时间很晚,比第一次结集、第二次结集的文献记载晚得多。
佛灭数百年才出现的大乘佛法结集的传说,从历史眼光看,不能认为是信史。这不过是
印度文化而已。
个人爱信什么,那是个人自由。
i***r
发帖数: 292
4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大迦叶尊者的悲心 (Z)
结 语
头陀行并非大迦叶尊者个人的自创或特行,而是如同八正道一样同为佛陀的教法。
虽然佛陀本人没有行持所有头陀支,也没有制戒规定出家弟子一定要修头陀行,但头陀
行却常为佛陀所称道。又头陀行比丘并非纯为自利,也有令法久住、利益众生的利他一
面,甚至成为佛法住世的标志。
大迦叶尊者也常以清净心说法,游行人间,随缘教化。有时之所以不愿说法,而
是因为少数人对尊者不敬不信,对善法无有恭敬,甚至对尊者辱骂、诬谤、讥毁。为了
调伏他们,尊者自己不说法而请佛陀说法。尊者也参与僧务管理,经管五大精舍,领众
共修,利益大众。
因为当时六群比丘、比丘尼等对尊者的种种辱骂、诬谤、讥毁乃至人身伤害,佛
陀每每予以维护,常常赞叹尊者,不曾呵责尊者,甚至让以半座,不以师自居。佛陀这
些不同寻常的举动,一方面是因为大迦叶的证量几乎与佛无异,另一方面是佛陀始终站
在令法久住的高度,欲树立起尊者在僧团中的威信,以便将佛法付嘱于他。正是这个原
因,佛陀劝尊者为大众说法,依众而住,更多地参与僧务。
大迦叶尊者发起结集佛法时,在前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派人去外地召请
诸大德长老。为了忠实而尽量完满地结集,尊者从大众僧中选... 阅读全帖
i********7
发帖数: 808
45
锡兰传说当时为了淘汰外道、整顿僧团,阿育王
迎请优禅尼僧团的目犍连子帝须 Moggaliputta Tissa
长老,召集一千名比丘,在华氏城的无忧园举行「第
三次结集」,历时 9 个月,结集出律、经、论三藏。
当中最主要的是依分别说部的义解为主,编纂了《论
事》(Kathāvatthu),破 斥 分 别 说 部(Vibhajjavādin)以外的 252 个他部的
见解,宣扬
「分别说」为佛教正统。
除此以外,这次的结集大会
作出决定,派出九个宣法团到印度及周边各地传播教
法,建立分别说部的声势及主导地位。
由于北方阿难系僧众与南方分别说部的「第三次
结集」,都只见于自部的传诵,在其他部派则见不到
同等的记载,可见两部主张的「第三次结集」,都不
是佛教僧团的共识,这应当是阿难系僧众与分别说部
的自部结集而已!在部派分化的证据上,自部结集就
是部派成立的证明。
如此可知,佛灭后百年,因为东方毗舍离僧团擅
行「十事非律」,为了净化僧律,而团结一致的阿难
系僧团与优波离系西方的阿盘提 Avanti(近优禅
尼)、达 嚫 那 婆 多 Dakṣiṇāpatha(简 称 ...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4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判断佛法的标准 (转载)
“早期”“依法、依经、依律”的结集,是由有修行的大德集体来判断法义,不是个人
依法义判断。部派的分裂,是在结集时僧团对于法义的见解无法达成一致,之后的结集
就是部派的。如现在南传有六次结集,后面的结集都是部派的。所以这个历史上曾经存
在的标准无法继续成为佛教界共识。
杂阿含的「修多罗」部分,法义以四圣谛为主。这一点从汉传杂阿含经的组织-以苦谛
、集谛、道谛编排来看,十分明确。"依经"从法义说,就是依四圣谛。
部派的分裂,标帜著各部派信奉的经典不再有共同的标准。从三法印到大乘的一实相印
,可以看成曾经采用过的法义标准。
如果从法义看,楞严经的七处征心,见性常在,与杂阿含经的主张相违。阿难是七处征
心的当事人,第一次结集时怎么会不把这件他印象深刻的事诵出,结集入阿含经?

定义,而是以“历史真实”来定义。这种标准,对俺来说,有点儿绕,有点儿不符合佛
教的精神。S兄主贴用了“早期”“依法、依经、依律”,不知道是现在已经变了,还
是一直延续了传统的
判断标准?不知道这个标准是历史上唯一的标准,还是只是历史上曾经存在的标准?关
键之处不能马虎,请S兄谅解俺吹毛求疵。
H******3
发帖数: 169
47
"如是我闻”这个开头可是来头不小哦!---索达吉堪布
“如是我闻”,所有佛经的开头,都是这句话。翻译成白话,即:我是这样听到的。这
是佛入灭前,在回答阿难的问题时立下的规矩:在将佛的开示结集成文字经典的时候,
必须加上这句话。其目的,是为了提醒结集者,必须以客观的立场来记录经典,而不能
按照自己的意思擅自改动,同时也是为了让后人生信。
其中的“如是”,表示法圆满。即释迦牟尼佛当时在场,加持观世音菩萨宣说了《般若
波罗蜜多心经》的内容,本经所述的从“五蕴皆空”一直到结尾“揭谛揭谛,波罗揭谛
……菩提萨婆诃”之间的所有内容,全部是佛的语言,佛陀怎样宣说,我就如理如实、
完整无缺地记录,既没有增也没有减。
“我”并不是指释迦牟尼佛,也不是指当时的阿难或目犍连尊者,而是指结集者金刚手
菩萨。大家都知道,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转了第二次无相法轮,后来由文殊菩萨、弥勒
菩萨等十万菩萨结集成经文。其中的《般若经》,主要是由金刚手菩萨结集的。就像世
间人作会议纪要时,会写明:我参会时听到的情况是如何如何,然后是与会人员的签字
确认等等一样,“如是我闻”是结集者金刚手菩萨所说的话。
“闻”有两种解释。有些论...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4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跑日也搞双重标准阿
第三次结集就已经大家意见不同了,以后的结集都是部派结集而非佛弟子公认。
第一次结集的阿罗汉彼此意见倒是相同,是大家公认。阿含经文南北共传的部分属于第
一次结集可能性高些。
随佛比丘认为现存阿含经有被窜改,我不同意。结集是增新不去古的,传诵中的变化,
不应该说成有意窜改。
a*****y
发帖数: 33185
4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南传佛教-百度百科
维基主题:佛教
上座部佛教(巴利语:theravāda,梵文:sthaviravāda)又称作南传佛教、巴利语
佛教,与大乘佛教并列现存佛教最基本的两大派别。属上座部分别说系大寺派传承,流
行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地。
目录 [隐藏]
1 起源
2 锡兰时期
3 对外发展
4 基本教义
5 主要经典
6 南传菩萨道
7 僧俗关系
8 关于“小乘”称呼
9 注释
10 引用
11 相关条目
12 外部链接
[编辑]起源
佛教发展于印度,后来向外传播发展,分成两大系统:向北方流传的,经过中亚转到中
国汉地及西藏,再传到韩国、日本、越南、蒙古等地,属于北传佛教;向南方流传的,
传到斯里兰卡,然后再传到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及中国云南傣族等地
区,属于南传佛教。
在佛陀灭度之后百年,印度西部摩偷罗国的上座耶舍比丘,往东方毗舍离城,见当地的
跋耆族比丘,在布萨日向民众求施金钱。耶舍比丘认为此举非法,遂向民众宣说此为非
法,却令当地比丘大怒而赶他出城。耶舍比丘回西方动员其他大德比丘前往东方,跋耆
族比丘也动员,与西方比丘辩论戒律。结果有七百人集会,会中做出决议,认为东部... 阅读全帖
b*****l
发帖数: 3821
5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世亲菩萨谤大乘法之前后
逻辑混乱,这样的话听听一笑就好,别当真,一较真就漏洞百出。
阿难又不是大乘经结集时才知道有变异生死,
依大乘经,佛在讲很多大乘经时阿难都在场,
阿难一早就知道变异生死了。
即使阿难是在参加大乘经结集才听到自己还有变异生死,
结集是结集佛在世时的言行,不是结集结集时的反应。
质疑"不记载阿难的反应" 是典型的场景错乱的质疑。
至于阿罗汉们的反应,大乘经里记载多的是,诸如法华经,
只是有人或者孤陋寡闻,或者眼一斜就装看不见而已。
另外有现代人认为自己知道什么行为符合、什么不符合阿难的性格,一笑就好。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