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Wisdom版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释》 索达吉堪布 讲授
相关主题
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无相念佛───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之理论与入门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观音宝典三种合参 - 华严经·观自在菩萨章 (3 of 5)
子元法师往生净土的一些教言
观音宝典三种合参 - 楞严经·观音圆通章 (4 of 5)达真堪布:今生解脱成就之法
佛教的大光明与大安乐2015极乐法会:达真堪布关于《极乐愿文》的开示
念佛最妙开示:《楞严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走进大圆满>你知道吗?“极乐”的含义究竟是什么?
念佛法门之殊胜与禅净圆融[转]首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举要
为什么禅净不二, 楞严经的重要 宣化上人讲述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首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举要(黄念祖老居士著)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念佛话题: 菩萨话题: 大势话题: 圆通话题: 法门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y******i
发帖数: 98
1
恭敬录自 智悲佛网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释》 索达吉堪布 讲授
http://www.zhibeifw.com/cmsc/list.php?fid=716
视频: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sqqFx6U8Yk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释
今天讲《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为什么要讲这部经呢?因为汉地有净土五
经[1]之说,前面我们已经讲了《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还
剩下《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和《普贤行愿品》没有讲,所以这两部经也是我们教学
计划的一部分。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楞严经》的一部分,它的文字非常少,总共只有
两百四十四个字,人们都认为《心经》是所有《般若经》的精髓,这部《大势至菩萨念
佛圆通章》就相当于净土宗的《心经》。自从印光大师以来,净土宗的高僧大德们都非
常重视这部经典。我想,既然前辈高僧大德们如此重视此经,这里面肯定有甚深的缘起
,所以我们有必要学习此经。
但要向大家说明的是,由于藏文《大藏经》中没有《楞严经》[2],所以我没有
《楞严经》的传承,这次讲《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只是和大家共同学习而已。
在《楞严经》中,佛问诸大弟子:你们最初发心悟十八界以何为圆通,以何方
便得入三摩地?随后,二十五位圣者依次向世尊汇报了各自的修道过程,这些圣者包括
小乘的舍利子、目犍连、大迦叶、富楼那、须菩提尊者以及大乘的弥勒、大势至、观世
音菩萨。这二十五位圣者所修之道就是以六尘、六根、六识(合为十八界)和七大为方
便而趣入解脱的法门。虽然这些圣者都提倡各自的法门,比如有的圣者认为观火大最殊
胜,有的圣者认为观水大最殊胜,但实际上殊途同归,每个法门都能让众生获得解脱,
我们不能说某个法门合理、某个法门不合理。虽然有些净土宗大德经常说,在所有的法
门中以大势至菩萨的念佛法门最为殊胜,但我认为这是相应特定根机众生而言的,实际
上每个法门都非常殊胜。由此我也想到一个问题:藏传佛教有各大教派,汉传佛教也有
各大教派,每个教派的行者都认为自宗最殊胜,虽然对于根器相应、信心强烈者来说,
自宗确实是最殊胜的,但千万不要因此而排斥其他法门,否则就是不通达佛法的表现。
在当今时代,由于许多汉藏高僧大德的强调,尤其依靠法王如意宝的加持,很
多人都对净土法门有极大信心。对大多数人来说,净土法门确实是解脱的捷径。看看《
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相信大家都会对往生极乐世界满怀信
心。特别是《观无量寿佛经》,不管学密宗还是学显宗的人,都应该好好学习。前一段
时间我讲了这部经,我个人感觉收获非常大。尤其是讲了九品往生后,我深深地体会到
:只要临终时没有遇到特殊的恶缘,往生极乐世界应该不是很困难的。这不是说大话,
通过反复看经文,我确实有了这种把握。以前我也明白,娑婆世界虽然有些暂时的安乐
,可是这些安乐终究不离痛苦的自性,所以自己很想往生极乐世界,但内心深处总是觉
得往生是一件高不可攀的事。就像一个穷学生虽然想到大城市读书,可是知道自己没有
条件一样。但通过这次的学习,我确信只要自己付出一些努力,不谈上品往生和中品往
生,至少下品往生是可以的。以此因缘,我也郑重发愿:只要自己的生命没有出现无常
,一定要把《观经》译成藏文!为什么呢?因为很多藏地的佛教徒和我以前一样,一方
面对净土法门信心很大,一方面又觉得往生需要较高条件,真正要往生有一定困难,《
观经》恰好可以遣除这种疑虑。这些话本来应该在讲《观经》时说,但因为时间有限,
当时我没来得及讲,所以今天补充一下。
下面开始讲《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这里的文字不是特别难,汉地讲解《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人也很多,所以你们课后可参考其他书,我在这里从字面上
简单讲一讲。
经题:《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在《楞严经》中,二十五位圣者分别汇报了各自的圆通法门,其中大势至菩萨
是第二十四位圣者,他修持的是念佛法门,他是通过念佛而圆满通达证悟的,所以这段
经文便叫做“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对于念佛,以前很多道友认为只是口念佛号,但是通过这几年对净土法门的学
习,大家都认识到,所谓的“念”,有心念和口念,而且二者之中以心念更为重要。从
下文可见,大势至菩萨不一定是口中不停地念“南无阿弥陀佛”,他应该也是以内心忆
念佛为主。
不过,有些人的说法也太过分了。他们说口念没什么用,只要心念就可以了。
这样讲其实也不对。心念和口念是相辅相成的:如果一个人心里能念佛,口中自然会念
佛;如果心中不能念佛,口中自然不会念佛。我自己有这种体验:当我心情比较堪能时
,我对诸佛菩萨会很有信心,口中念什么佛号或者咒语都没问题;如果我的心处于贪嗔
痴的状态,口中就很难念出佛号或者咒语。因此,我们不能因为心念重要就轻视口念。
在我们的道友当中,有些人在这方面很不错——手中经常拿着念珠,只要一有
空就念佛,这种习惯特别好。而有些道友却不是这样,即使有空也不念佛,嘴巴好像一
直不会动,只在某些特殊场合才念一点,但从表情上看还是很不情愿,虽然身体坐在念
诵的场合,可是嘴唇还是难得一动。
y******i
发帖数: 98
2
译者:天竺沙门般剌蜜帝
般剌蜜帝法师是中印度人,他将《楞严经》从印度带到中国,于唐中宗年间在
广州将此经译为汉语,由乌苌国沙门弥伽铄佉译语,居士房融笔受,沙门怀迪证义。
《楞严经》从印度传到中国,这中间有一段感人的故事。据说《楞严经》为古印
度的国宝,印度国王严禁将其携带出境,所以这部经很久以来没有传到中国。隋朝的时
候,天台宗的智者大师根据《法华经》经义发明三止三观学说,当时有一位印度高僧对
大师说,三止三观学说与《楞严经》的意义颇为相似。智者大师听后,在天台山筑了一
座拜经台,日日夜夜向印度方向礼拜,希望《楞严经》早日传到中国。智者大师一直拜
了十八年,直到圆寂也没有见到这部经。到了唐代,般剌蜜帝法师历尽千辛万苦,终于
将此经带到了中国,并将其译成汉文。据说般剌蜜帝法师好几次想将此经带到中国,但
都在边境上被截获,后来他将此经抄写在细绢上,然后用利刃割破胳膊,将细绢藏在胳
膊内,等到伤口长好后才出境。从那以后,《楞严经》便在中国弘扬开来。在汉传佛教
界,历来有“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之说,可见这部《楞严经》多么重要。如果你
看了《楞严经》,就会知道其内容确实非常殊胜。这次虽然我们没时间学习整部《楞严
经》,但是通过学习《圆通章》,也算和此经结上善缘。下面看经典正文。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大势至法王子和他的同伦五十二菩萨从座而起,顶礼佛足并呈白佛说。
大势至菩萨是一切诸佛之子,按照中观的说法,像他这样的大菩萨是诸佛的意子
,所以称为“法王子”。
“同伦”就是志同道合者,此处的“同伦五十二菩萨”就是五十二位志同道合的
菩萨。按照有些大德的说法,“五十二菩萨”也可理解为修道的五十二个阶位——十信
、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如果按照后一种来理解,大势至菩萨的同
伦就不止五十二人了,可以有非常多的菩萨。
这句经文总的意思是,大势至菩萨跟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五十二位菩萨向世尊汇报
自己因地的修行状况。
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
佛教我念佛三昧。
我回忆往昔恒河沙劫以前,有一位名叫无量光的佛出世,那一劫中相继有十二位
如来出世,其中最后一位佛名叫超日月光,这位佛教我念佛三昧。
这段经文还有另一种解释方法:我回忆往昔恒河沙劫以前,有十二位如来在一劫
中相继出世,名号分别为: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炎王光佛、清
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3],这
些如来教我念佛三昧。
如果按照前一种解释,经文中的“彼”是指最后一位如来,如果按照后一种解释
,经文中的“彼”字是指十二位如来。
所谓念佛三昧,有不同的方法:一、实相念佛,利根者安住于远离四边八戏的境
界中,这是念法身佛;二、观想念佛,中根者观想如来的身相;三、持名念佛,下根者
口中持诵佛号,如念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释迦牟尼佛”。每个人可以视自己的
根机采取相应的念佛方法。
念佛三昧很重要,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没有修持念佛三昧,我们就无法与佛相应
,佛的加持也就无法融入自相续。作为佛的追随者,我们心中要经常有佛,否则,虽然
佛的慈悲无量无边,虽然佛的威力无与伦比,我们也不一定能感受到。我原来讲过《释
迦牟尼佛仪轨》,这个仪轨很重要,如果大家每天念诵一遍此仪轨,一定能与释迦牟尼
佛结上殊胜的善缘。
y******i
发帖数: 98
3
下面大势至菩萨以比喻来说明念佛的重要性。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
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
譬如有两个人,有一个人专门忆念第二个人,第二个人总是忘记第一个人,如果
是这种情况,这两个人将来或者相逢或者不相逢、或者相见或者不相见。如果两个人互
相忆念,两人之间的忆念辗转深入,在这种情况下,乃至从此生至他世,这两个人都如
同身体和影子一样不相乖离。
比如一对男女,如果一方天天想着另一方,而另一方却从来不想对方,以这种缘
起他们不一定会相遇,即使相遇也无法发展关系。这种情况在世间经常可以看到,所谓
“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就是如此。相反,如果有些人经常发愿:愿我们
今生今世如何,愿我们生生世世如何。以此因缘,这些人在漫长的生世会形影不离。可
见双方互相思念非常重要,如果不具足双方的因缘,就无法凑合不相分离的缘起。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
远。
十方如来就如同母亲忆念儿子一样怜念众生,如果儿子逃离了母亲,即使母亲忆
念儿子又有什么用呢?如果儿子忆念母亲就像母亲忆念儿子一样,母子多生累世都不会
分离。
佛对任何众生都是恒时思念,他对众生平等关心,无有任何偏袒,不会有“这个
众生对我好,那个众生对我不好”的分别。因此,如果众生天天念佛、观想佛,一方面
佛恒时忆念众生,一方面众生忆念佛,众生就会得到佛的加持。
佛对众生的慈悲心是非常深切的。《菩萨念佛三昧经》中说:“慈心观众生,如
母念一子。”《大般涅槃经》中说:“佛见众生烦恼患,心苦如母念病子,常思离病诸
方便。”就像这些教证所说一样,佛对众生就像母亲对独子一样,当看到众生罹患烦恼
疾病时,佛就像关心病子的母亲一样苦恼,他经常思考如何让众生远离疾病。可是,虽
然佛如此慈悲众生,如果众生从来不忆念佛,那也不可能得到佛的加持。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如果众生心能忆佛念佛,则现前当来必定能见到佛,这种人离佛不远,不需要借
助其他方便,自然就能心开悟解。
这一段文字很重要,《念佛圆通章》的核心就在此。大家不仅要在理论上掌握它
,还要在修行中经常运用。如果我们经常忆念佛,不要说来世能在净土见到佛,即生中
也会不同程度地见到佛,有些利根者能在清净的境界中见到佛,根机差者也能在梦中见
到佛。
作为佛教徒,忆念佛很重要。《华严经》中说:“一切威仪中,常念佛功德,昼
夜无暂断,如是业应作。”所以,大家应该于行住坐卧等一切威仪中恒常忆念佛的功德
,最好是昼夜六时都不间断,这就是佛教徒应该做到的。
汉传佛教一直强调念佛,通过学习这几部净土经典,大家要认识到,所谓的念佛
,跟内心的忆念是密切相关的。《阿弥陀经》中说“一心不乱”,《无量寿经》中说“
一向专意,乃至十念”,《观经》中说“一心系念谛观彼佛”,这些“念”都是从心上
安立的。因此,如果我们要念佛,最好安住在与阿弥陀佛的智慧无二无别的境界中,如
果不能这样,就应该按照《观经》所说的阿弥陀佛身相来观想。内心这样安住或者观想
的同时,身体也要经常礼佛,口中也要念诵佛号。对于初学者来说,身口的这些行为可
以提醒内心安住于佛念。当然,对于有境界的人来说就不一定需要如此了,他们身口虽
然行持世间法,可是内心依然在念佛。
清朝的时候,杭州某寺院有一个和尚,因为他喜欢吃冬瓜,所以人们都叫他冬瓜
和尚。冬瓜和尚平时行为不太如法,他整天在街巷和市场上转来转去。有一天,冬瓜和
尚对邻寺的慧照法师说:“来年正月初六我要离开世间,到时候你要来送我。”慧照不
太相信,但还是答应了。到了正月初六,慧照来找冬瓜和尚。冬瓜和尚问:“你来干什
么?”慧照笑着说:“你难道忘记了吗,我是来送你的呀?”冬瓜和尚说:“要不是你
提醒,我差点忘记了这件事。”于是他沐浴礼佛,之后口述一偈:“终日走街坊,心中
念佛忙,世人都不识,别有一天堂。”说罢就怡然而终。从表面上看,冬瓜和尚整天在
外面闲逛,别人都觉得他怪怪的,可是人的相续很不好说,实际上他是一位真正的成就
者。所以,观清净心确实很重要。
以前法王带我们朝拜五台山时教诫说:“文殊菩萨经常示现各种形象,甚至示现
残疾人、疯狂者、乞丐、妓女等不如法的相,你们要小心。”法王说后我特别小心,每
次看到特殊的人就提醒自己:说不定这就是文殊菩萨!当时有个精神不正常的人坐在去
菩萨顶的路上说胡话,后来很多藏人都说他是文殊菩萨,纷纷对他作供养,结果他挣的
钱特别多。
言归正传,相比外在的行为,内心忆念佛是最重要的。汉地古德说:“念佛不在
嘴,参禅不在腿”。这句话说得很对。不过,现在很多人关心的只是外在形象:参禅的
人往往重视能不能双盘,其实,如果内心不能参禅,腿盘得再好也没有用;念佛的人往
往重视念了多少佛号,其实,如果内心不能忆念佛,那就成了憨山大师所呵斥的“口念
弥陀心散乱,喉咙喊破也徒然。”[4]大家应该避免这些过失。
这段经文和密宗的“上师相应法”是相通的。密宗认为,上师与诸佛菩萨恒时垂
念一切众生,如果我们经常观想上师,上师的加持就会融入自己,自己的心就会与上师
的慈悲和智慧相应,自己最终就能开悟。净土法门其实就是“阿弥陀佛相应法”,阿弥
陀佛像慈母一样恒时垂念众生,如同《百业经》所说的那样——“即便波浪离开大海,
佛陀对众生的大悲心刹那也不会离开”,因此,只要我们能忆念阿弥陀佛,就能与阿弥
陀佛相应,最终就能心开悟解。
有些人口中经常念佛,手里也经常拿着念珠,从外在行为可以看出,他们的心与
佛是相应的。对这种人来说,佛并不遥远,佛就在眼前。而有些人却相反,虽然佛的加
持无处不在,但因为自己不精进念佛,所以始终无法与佛相应。这不怪佛没有加持,也
不怪法不灵验,只能怪自己业障深重。有些刚强难化的人离开善知识和佛教的团体后,
经常说:我灌了什么顶,修了什么法,可是没有任何加持。其实,他们从来不想想:自
己有什么业障?自己到底修了多少法?
y******i
发帖数: 98
4
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如同染香人的身体有香气,这就叫做香光庄严。
汉地大德经常将净土法门称为“香光庄严”,这是比喻念佛的人既能庄严自身又
能利乐有情,这种说法非常恰当。
首先,如果一个人身上有香气,这对自己会带来快乐;心中有佛的人也是如此,
他们经常处于快乐中,不会像其他世间人一样整天处于忧愁、焦虑或者恐惧中。尤其是
认识到心佛无别的修行人,遇到任何违缘都无所谓,不会胆战心惊。这种人过得就像米
拉日巴一样自在,晚上睡觉也特别安心,不会因为房梁上有一只老鼠在跑就起来“打仗
”。
其次,如果一个人身上有香气,不管到哪里都能给别人带来快乐;同样,不管大
法师还是普通修行人,只要心中有佛,到哪里都能利益众生,甚至说一句话都能利益众
生。我们看高僧大德的传记,由于内心有修行的境界,他们不仅即生中弘法利生事业非
常成功,甚至离开世间后,他们的精神依然像阳光一样普照世界。相反,如果一个人内
心污秽不堪,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名闻利养,以前世的福报或者今生的因缘,暂时他们可
能有一些财富名声地位,但是“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这种人最终会落到非常可
怜的境地。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
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我在因地以念佛心入于无生法忍,如今在此世界摄受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何法
最为圆通,我没有其他选择。收摄六根不散于外境,令念佛的清净心念相继不断,如是
获得三摩地,在所有法门中,这就是第一。
其实我们很有必要好好学一遍《楞严经》,这部经中讲了许多殊胜的法门。众生
的根机不完全相同,不一定所有人都是念佛的根机,有些人对念佛信心特别大,而有些
人则对其他窍诀有信心。所以,每一个法门都是不可缺少的。在《楞严经》中,二十五
位圣者修的法各不相同:有些以六尘入无生法忍,有些以六根入无生法忍,有些以六识
入无生法忍,有些以七大入无生法忍。不仅在《楞严经》中,在禅宗和大圆满的历史上
,很多高僧大德开悟的因缘都不同。由此也可看出,佛教是一种非常开放的思想。因此
,对于净土宗来说,大势至菩萨的念佛法门是第一,如果是禅宗等其他宗派的修行人,
也可以认为别的圣者的法门是第一。
再次提醒诸位,此处所谓的念佛,不只是口中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更重要的
是内心的忆念和观想。当然,如果从下品往生来讲,尤其对不太了解佛法的老年人和没
有闻思基础的人来说,将念佛解释为口念非常好。但我们应该清楚,从念佛的本意来说
,除了口念佛号,还包括内心忆念,而且后者力量更大。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篇幅这么短,为什么印光大师将其列入“净土五经”呢
?就是因为它非常重要,其中宣说了成就净业的殊胜窍诀——“都摄六根,净念相续,
得三摩地”。如果我们的六根一直散乱于色声香味触法,这是很难成就净业的,因此大
家应该收摄六根,以清净心不断地忆念佛,这样很容易获得三摩地,有了三摩地,获得
成就就不难了。诚如《诸法集要经》中云:“若人心寂静,诸根不散乱,决定趣菩提。”
在这堂课上,我们学习了大势至菩萨的窍诀,希望大家今后依照这些窍诀好好念
佛。
思考题
1.简述大势至菩萨宣说的忆念佛陀之比喻。
2.大势至菩萨的修行窍诀是什么?你对此有何理解?
3.有些净土宗的法师认为,在《楞严经》所说的法门中,唯有大势至菩萨的法门最为
第一。你是如何看待这种观点的。
[1]以前汉地只有净土三经的说法,分别为:《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
寿佛经》。清朝的时候,有一位叫做魏默深的居士将《普贤行愿品》加在净土三经之后
,理由是《无量寿经》开篇就说“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他的这种做法得到后来高
僧大德们的认可,于是便形成了净土四经。到了民国年间,印光大师又将《大势至菩萨
念佛圆通章》加在净土四经之后,形成了现在的净土五经。
[2]虽然《楞严经》曾被译为藏文,但一直没有被收录进《大藏经》。
[3]这十二位佛的名号分别为阿弥陀佛的十二个名号。
[4]大师的意思并非口中念佛没有任何功德,身口所作的任何善法都是有功德的,但如
果念佛时内心散乱,这个功德就不大了。
M*******A
发帖数: 14451
5
看印度现状,就知道吝法的结果
1 (共1页)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首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举要(黄念祖老居士著)佛教的大光明与大安乐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出自楞严经)念佛最妙开示:《楞严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
哪位大侠进来看一下念佛法门之殊胜与禅净圆融
[合集]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出自楞严经)为什么禅净不二, 楞严经的重要 宣化上人讲述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无相念佛───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之理论与入门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观音宝典三种合参 - 华严经·观自在菩萨章 (3 of 5)
子元法师往生净土的一些教言
观音宝典三种合参 - 楞严经·观音圆通章 (4 of 5)达真堪布:今生解脱成就之法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念佛话题: 菩萨话题: 大势话题: 圆通话题: 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