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离苦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发帖数: 1
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离苦得乐
所要讨论的题目是“离苦乐能离烦恼吗”?也就是说,有人问到:我们学佛是要离
苦得乐,可是经典里面又说这苦跟乐都是烦恼;如果苦跟乐都是烦恼,我们又要离苦得
乐,那不就等于是说,我们离开了一个烦恼,又到了另外一个烦恼了吗?
其实我们佛法所说苦乐都是烦恼。这个乐呢,这苦乐都是烦恼的乐,跟离苦得乐的
乐,其实它的内涵是有所不同的。譬如说在小乘里面,在小乘里面所谓的苦跟乐它是对
应的,它是在描述我们的五阴,也就是我们的色身跟我们的内心这个心理,我们的身心
都是有苦有乐的,我们永远都是不离苦跟乐。譬如说世间人都很喜欢“爱”这件事情;
我爱谁,谁来爱我,类似这样子,每个人都喜欢爱。可是我们要知道这个爱呢,它一定
有个相对的叫作恨,也就是说在我们的心法里面,一个人会有爱,表示他心中一定有另
外一个恨;因为当他的爱失去了,他就恨了,或是他的爱不能满足,他就恨了;所以显
然爱跟恨,它是同时两个并存的法。一个人如果没有把爱灭除,他的恨其实也灭除不了
;换言之,如果一个人充满了爱,爱很多,他的喜爱、贪爱非常多,那我们也可以知道
说,其实他的心中可能产生恨的东西也很多,因为这两个是相对的啊!所以苦跟乐都是... 阅读全帖
q*******g
发帖数: 524
2
李洪志标榜法轮功是佛法八万四千法门中的一种,是圆满的大法,是极其珍贵的大法。
他利用信徒对健康、幸福的向往,大肆鼓吹其功法的利益。可是,只要稍微理智一点,
便可发现法轮功中的诸多悖论,其理论体系自圆其说尚且不能,更何来圆满之谈?&#
160;
其一,以佛教理论为基础却又谤佛谤法。李洪志在其著述《转法轮》一书中提到,
“法轮大法是佛家八万四千法门中的一法门,在我们这一次人类文明历史时期从来没有
公开传出过。”那么,既然没有公开传出过,他又是如何得知这个法门的呢?我们还可
以做一个推论:既然佛家的八万四千法门都是释迦牟尼佛传的法,法轮大法是八万四千
法门中的一法门,则法轮大法也是释迦牟尼佛传的法。可是,在其《转法轮》一书中却
说“释迦牟尼晚年的时候已经达到如来的层次了,可他都没有看到宇宙的最终的理、最
终的法是什么。”照此推理,法轮大法也不是宇宙最终的理、最终的法。再者,如果法
轮大法是佛家八万四千法门中的一法门,与佛家其他法门同气连枝,他又为何多次对其
信徒强调不能修习佛法的其他法门?
其二,强调内求法却要信徒向外攀求。李洪志提到“‘修、炼’两个字,人们只重
视那个炼而不重视那个修。修得... 阅读全帖
w******n
发帖数: 4955
3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才是离苦得乐的不二法门

发帖数: 1
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苦海无边之三苦、五苦、八苦
四圣谛法门就是第一个叫作“苦圣谛”,第二个叫作“苦集圣谛”,第三个叫作“苦集
灭圣谛”,第四个叫作“苦集灭道圣谛”,为什么四圣谛要称为“圣谛”呢?这个圣谛
的意思是说,这个谛,它的意思就是说,它是法界里面的“谛实”之理,什么是谛实之
理呢?就是说如果把圣谛的内容,跟法界的事实来验证,可以验证出,这个是法界里面
确实的道理;不管你在东方、西方世界,你去验证这个道理,它都完全成立的;乃至在
十方的世界去验证,它都一样成立,所以叫作谛实之理。为什么它叫作“圣谛”呢?圣
谛的意思就是说,这个谛实之理,它可以让一般的众生,超凡脱俗;可以让一个众生,
让一个凡夫,从凡夫的状况,因为修学四圣谛的道理之后,他就可以成为解脱的贤圣;
因为它可以让一切的众生成为贤圣,所以就叫作圣谛!所以修学四圣谛,就是要让众生
能够超凡脱俗,可以成为解脱道里面的贤圣。
四圣谛里面的道理:第一个苦圣谛是说,我们在法界里面,大家在三界六道中轮转的时
候,要来观察法界里面─在三界六道之中─它是有苦的;而且这种苦,它是里里外外都
是苦;所以在讲苦圣谛的时候,就是要从粗糙的来观察到细微的。所以在苦圣谛里面有
三苦、五苦、八苦,也就... 阅读全帖
w****g
发帖数: 570
5
索达吉堪布
十二、观苦品
上一品遮破了人我的所依——轮回,本品遮破人我的能依——痛苦。
外道及内道的有实宗认为痛苦实有,他们以自作等四边建立痛苦的存在。入宗派者尚且
如此,更何况世间人。世间人时常见到亲友叫苦连天,自己也不断感受身苦和意苦,对
于他们来讲还有什么比痛苦更真实呢?他们说:“你们佛教徒一再说万法皆空,其实这
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你们也空不了,学佛的人也很苦。虽然你们说出了家、学了佛后
一切都很快乐,但我们感觉并不是这样,其实你们心里也很苦,跟我们没什么差别。”
这些被实执束缚的众生很难认同空性。
当然,中观宗并未否认名言中的痛苦,大乘中观的创始人龙猛菩萨在《亲友书》中就宣
说了六道的痛苦。比如地狱寒热的痛苦、饿鬼饥渴的痛苦、旁生被役使的痛苦、天人堕
落的痛苦、阿修罗战争的痛苦、人类生老死病的痛苦。
那龙猛菩萨承不承认痛苦有自性呢?不承认,本品就以理证抉择了痛苦的空性。痛苦本
是空性,只不过众生对痛苦产生了强烈的执著,《般若经》云:“苦以苦而空。”
庚三、(破人我之能依——观苦品)分二:一、以理证广说;二、以教证总结。
辛一、(以理证广说)分二:一、破四边苦;二、以此理类推他...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6
来自主题: Midlife版 - 出离痛苦的实修方法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ibetan_Buddhism 俱乐部 】
发信人: zoun (Konchog Gyamtso), 信区: Tibetan_Buddhism
标 题: 出离痛苦的实修方法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Dec 5 14:55:07 2013, 美东)
葛印卡老师
下文选自「内观的钟声已响起」一书,由内观研究所出版。
问题 :就修行而言,最关键的了悟似乎是体证四圣谛,而这比起佛教对宇宙的一切诠
释都来得重要。
葛印卡老师 :是的,因为这四圣谛是普遍真理。 没有人能否认第一圣谛,苦的实相。
与不想要的人、事物、处境交会(怨憎会),以及不能与想要的人、事物、处境交会
(爱别离)皆带来痛苦。 因此,第一圣谛,苦谛,苦的真理,是普遍适用的。 第二圣
谛,集谛,痛苦的因由,这从内心去体会和从外在看来有所不同。 我感到痛苦,似乎
是因为外在世界发生了一些我不想要发生的事,或发生了一些不符合我期望的事。 然
而,在内心深处,每个人都能体会:「我所感受到的痛苦源自于我所起的贪爱或瞋恨反
应。我喜欢某些东西,并生起贪爱。我不喜欢某些东西,并生起瞋恨。」此第二圣谛对
所...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出离痛苦的实修方法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ibetan_Buddhism 俱乐部 】
发信人: zoun (Konchog Gyamtso), 信区: Tibetan_Buddhism
标 题: 出离痛苦的实修方法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Dec 5 14:55:07 2013, 美东)
葛印卡老师
下文选自「内观的钟声已响起」一书,由内观研究所出版。
问题 :就修行而言,最关键的了悟似乎是体证四圣谛,而这比起佛教对宇宙的一切诠
释都来得重要。
葛印卡老师 :是的,因为这四圣谛是普遍真理。 没有人能否认第一圣谛,苦的实相。
与不想要的人、事物、处境交会(怨憎会),以及不能与想要的人、事物、处境交会
(爱别离)皆带来痛苦。 因此,第一圣谛,苦谛,苦的真理,是普遍适用的。 第二圣
谛,集谛,痛苦的因由,这从内心去体会和从外在看来有所不同。 我感到痛苦,似乎
是因为外在世界发生了一些我不想要发生的事,或发生了一些不符合我期望的事。 然
而,在内心深处,每个人都能体会:「我所感受到的痛苦源自于我所起的贪爱或瞋恨反
应。我喜欢某些东西,并生起贪爱。我不喜欢某些东西,并生起瞋恨。」此第二圣谛对
所... 阅读全帖
C*******r
发帖数: 10345
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身苦心不苦
“只有在迷惑的时候,无常才带来苦。没有迷惑的人不可能有苦,否则就无法离苦得乐
了。”
把心与色身彻底分开,是不可能的。这好比有两个体,一个是心,一个是身,认为心能
孤立于身。身有痛,而心惑于身,故有苦。若能练到心身相离,即使身是痛的,而心不
苦,就离苦得乐了。这个是做不到的。因为站在没有痛的旁观者角度上,似乎这个很有
道理,当你切身感受到痛,则苦自生,怕是想心身相离而不可得。这个俺下面用个例子
解释。
“其实变化、无常本身并没有什么苦不苦的”
这个俺不同意,因为俺认为无常本身孕育苦。
举个例子,比如大家都开车,车轮胎有一定的寿命,所以可能会爆胎,这个可以理解为
无常,如果是平常爆胎,你我都以此为无常,休养稍微好点的人,都不会太在意,所以
不会觉得有什么特别“苦”处,这个自然。咱们把这个例子再换个环境想一想,假如有
个人,母亲得了绝症,时间不多了,父亲打来电话,叫她去医院见母亲最后一面。她急
忙开车上路,却爆胎了,以致无法见母亲最后一面。这时一个旁观者如果教导其曰,这
只是无常,心不该以此为苦,那么还有最基本的人情吗?所以俺们要是身临其境的旁观
者,非但不该教训痛苦者摆脱迷惑,到要同她一... 阅读全帖
h********7
发帖数: 54
9
出离:出离心 放下 死亡 暇满人身
出离心
有个弟子跟我说不喜欢无常,有轮回就有无常,不喜欢无常就应该努力寻求解脱。
大家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还需要继续从事世间的工作,但不论做什么,都一定要把从
轮回中获得解脱作为人生的最终目标,缺少这份出离心无法脱离痛苦。
希求今生美满、升官发财,来世投生善趣接着享福,以这种求人天福报的心持戒、
修行,无论怎样努力勤奋也不是解脱、究竟证悟的因。
不是每个人生来就有出离心,在一开始就能纯粹地为了解脱而学佛,大多数人的起
点没有这么高。很多人刚入佛门时,是因为遇到了难事,求佛菩萨帮忙,要不就是求福
报,求平安,希望这辈子能少点磨难多点快乐。出离心要一步步地培养。
有多少人真的认为轮回不值得留恋呢?有人或许会想:是呀,轮回很可恶,的确应
该像上师说的那样寻求解脱出离轮回,从此过上幸福生活,这辈子不会再生病,夫妻恩
爱,子女乖巧……一切称心如意,再也没有烦心事。至于下辈子,肯定更好,从一开始
就没完没了地享福,因为摆脱轮回了嘛。如果这就是你追求的“解脱”,恐怕没有比这
更真实的轮回。
人这一辈子,沟沟坎坎是填不完的。快乐不是没有,转瞬即逝。多好的缘分,多好
的人... 阅读全帖
f*******e
发帖数: 5594
1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空不是涅磐,空是苦的同义词
阿含经中数十处提到空与苦的并列,离苦、离空才是涅磐。
参考经文:
第1经 “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
后有。如观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
第104经“多闻圣弟子于此五受阴。观察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
我.非我所。于此五受阴不着.不受.不受故不着。不着故自觉涅盘。”
第335经 “云何为第一义空经。诸比丘。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如是眼不实
而生。生已尽灭。有业报而无作者。此阴灭已。异阴相续。除俗数法。耳.鼻.舌.身
.意亦如是说。除俗数法。俗数法者。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无明缘行。行缘
识。广说乃至纯大苦聚集起。又复。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
识灭。如是广说。乃至纯大苦聚灭。比丘。是名第一义空法经”
第867经 “而于色.受.想.行.识法思惟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
非我。于此等法心生厌离.怖畏.防护。厌离.防护已。于甘露法界以自饶益。此则寂
静。此则胜妙。所谓舍离。一切有余爱尽.无欲.灭尽.涅盘”
Y**u
发帖数: 5466
1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苦-爱用心,用心爱
☆─────────────────────────────────────☆
JeanIris (Iris) 于 (Sun Oct 9 06:13:28 2011, 美东) 提到:
以前经常看见一个问题“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如果佛法所讲人生皆苦,修习佛法的终
极目的是为了解脱,不堕轮回,那我们今生到底有什么样的意义呢?我们单纯是因为业
力的原因不得不在轮回中继续打转麽?
佛法的核心四圣谛,讲得就是苦,集,灭,道。其实就是了知苦,如何灭苦,以及实践
灭苦。佛法的实践就是八正道。
今天早晨我突然觉得,其实正是因为我们在轮回里,我们是人,我们在不停地经历人生
,经历五蕴所构成的一切。这不恰恰是最好的让我们了知苦的机会麽?关键在哪里呢?
在用心,用心活着其实很重要,只有用心才能感知人生的诸多困惑,才能感知生命的不
圆满,才能感知原来无我,无常,才能感知苦。知苦才可以想到要灭苦。当苦的逼迫感
迎面而来挡也挡不住的时候,我们自然很想离苦,于是寻找解脱之道。发自肺腑想要灭
苦,才能认真学习和实践灭苦之道。也就是说,人生其实给我们提供了觉悟的机会和基
础。这样看待轮回和今生就会积极很多,...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12

我听seeU说过,大乘把目标定在”成佛”之后 其理论建构在历史上变过几次
从原来 不证初果,(看起来很逊 比阿罗汉逊多了)
到当世不解脱, (还是逊了点)
到当世解脱,下一世想回来还是可以转世回来
(这样看起来就比阿罗汉厉害了 至少平起平坐
加上发大愿解救众生 看起来就比阿罗汉让人尊敬了)
可能要厘清现在说的是他们哪个时期的理论
这个应该有很大关系
(我不明白
初期大乘修行还讲五蕴如何如何 后来的大乘佛法修行怎么都不讲了? )
如果是初期 当世不解脱 应该稍微简单一点点吧
主要理论难点可能是 既要避免涅盘 但又要能当世离苦?
你说的这些理论 还讲五蕴想离苦,又不解脱涅盘,听起来可能是初期大乘的理论?
至于怎么自圆其说 倒无所谓
我只是想了解历史演进 又不想论战打败他们(也没能力)
我是先把他们的目标抓住,论述的难点抓住,这样就好
这样 更细的理论一听就知道他们想干嘛 就不用听下去了
(其实也是因为更细的理论常常很奥妙难懂…我头脑简单,没办法了解太奥妙的东西)
像你说的大乘理论
我直觉上会猜测初期大乘会在 空、幻 的意义上... 阅读全帖
q****n
发帖数: 4574
1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民国高僧-离欲上人
昌臻法师:百岁高僧无私奉献 千年古刹历劫重光
-- 纪念先师离欲上人圆寂一周年 (注:本文作于1993年)
一代僧离欲上人,圆寂已经一周年。上人一生精进修行,安贫乐道,广施化度,普
济有缘。其思想品格,嘉言懿行,值得崇敬,值得学习。
离家修行大彻大悟
离欲上人(1885-1992),四川省合川县泥溪乡人,俗名侯喻君。秉性刚
毅,智慧过人。家世经商,师年十五,家道衰落。一日在姑母家,偶阅《金刚经》,顿
有所悟,从此看破名利,离家访道。民国十一年(1922)在射洪东山寺,依本空、
思摩二位老禅师披剃,法名觉空,字离欲。修头陀行,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寒暑不辍
。历十三载,忽然大悟。
思摩禅师,不知处何人,据传为清乾隆时进士,俗名李君莲,年约二百岁。行事神
异、言语颠倒,射洪一带皆呼为“疯师爷”、而极受崇敬。师当时立志出家,但因无人
作保,寺院皆不接收。而思摩禅师一见,知为法门龙象,亲自击鼓并高呼:“迎接大和
尚!”此后,为接引其“升堂入室”,常痛下钳锤,有时棒打脚踢交加;而师道心愈加
坚定,愈加深切忏悔,虔诚顶礼,虚心受教,终蒙授心印。
师继于新都宝光寺方丈... 阅读全帖
b*******s
发帖数: 1919
14
别的不提,从这个“爱别离”你就看出来,在这上头,佛纯粹是在放屁
不说现代人两地分居的基本没多少,不说拿起话筒就可以通话,就说现在飞机、高铁这
么发达,买张票去会个面,也就几个小时。
现在还有更厉害的,你用iphone打个视频电话,分分钟可以见面,即使两地
还有这个求不得,放不下,你说它是苦也可以,但未必不是乐在其中。乐趣就在求的过
程里,在这个过程里你体会到多种乐趣,包括自身的进步、不断提高自己。。。而不仅
仅是结果;乐趣就在拿得起,放得下还玩个屁。
什么你都放下,尼玛这整一厌世,什么乐趣也无。有人肯定不服气,拿出世修行者、苦
修者的例子来驳斥——我靠,还有比他们更放不下苦、乐这些东西的吗?既然放不下,
这些人生生世世、永永远远谈何乐趣呢(照佛的说法)?光这个“放不下”苦(佛所谓
八苦之一)是不是就够他们受的了?
还有,你说佛本人是不是什么都放下了?狗屁,他能不能自己先把个普度众生、解脱大
众、帮助所有人离苦得乐放下?——求你了,麻痹的!!你以为你是谁?上帝??
。。。
至于怨憎会,这同样也可以是乐趣。佛是真不懂还是装蒜?你下棋下输了,是不是老想
着找原对手再较量几盘?见不着你肯定不乐... 阅读全帖
b*******s
发帖数: 1919
15
你无非就是在说:
1. 你现在吃苦,是为了离苦得乐,为了以后不吃苦、永乐
2. 你现在越苦,对于修习佛法就越有利,就越会早一天进入没有苦的境界
先不谈第1,就说第2——难道你酷暑时呆在有空调的屋里就不会好好学习、包括佛教佛
法吗?还是说这样学习,比在酷热难耐的屋子里学习更有效率、学得更快更好?
这还只是一般的苦,又比如生死之苦——现代人的寿命比古人要长很多,你说这样对修
习佛学佛法更有利,还是短命时?
J******s
发帖数: 7538
16
来自主题: LoveNLust版 - 苦-爱用心,用心爱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JeanIris (Iris), 信区: Wisdom
标 题: 苦-爱用心,用心爱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Oct 9 06:13:28 2011, 美东)
以前经常看见一个问题“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如果佛法所讲人生皆苦,修习佛法的终
极目的是为了解脱,不堕轮回,那我们今生到底有什么样的意义呢?我们单纯是因为业
力的原因不得不在轮回中继续打转麽?
佛法的核心四圣谛,讲得就是苦,集,灭,道。其实就是了知苦,如何灭苦,以及实践
灭苦。佛法的实践就是八正道。
今天早晨我突然觉得,其实正是因为我们在轮回里,我们是人,我们在不停地经历人生
,经历五蕴所构成的一切。这不恰恰是最好的让我们了知苦的机会麽?关键在哪里呢?
在用心,用心活着其实很重要,只有用心才能感知人生的诸多困惑,才能感知生命的不
圆满,才能感知原来无我,无常,才能感知苦。知苦才可以想到要灭苦。当苦的逼迫感
迎面而来挡也挡不住的时候,我们自然很想离苦,于是寻找解脱之道。发自肺腑想要灭
苦,才能认真学习和实践灭苦之道。也就是说,人生其实给我们提供了觉悟的机会和... 阅读全帖
J******s
发帖数: 7538
1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苦-爱用心,用心爱
以前经常看见一个问题“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如果佛法所讲人生皆苦,修习佛法的终
极目的是为了解脱,不堕轮回,那我们今生到底有什么样的意义呢?我们单纯是因为业
力的原因不得不在轮回中继续打转麽?
佛法的核心四圣谛,讲得就是苦,集,灭,道。其实就是了知苦,如何灭苦,以及实践
灭苦。佛法的实践就是八正道。
今天早晨我突然觉得,其实正是因为我们在轮回里,我们是人,我们在不停地经历人生
,经历五蕴所构成的一切。这不恰恰是最好的让我们了知苦的机会麽?关键在哪里呢?
在用心,用心活着其实很重要,只有用心才能感知人生的诸多困惑,才能感知生命的不
圆满,才能感知原来无我,无常,才能感知苦。知苦才可以想到要灭苦。当苦的逼迫感
迎面而来挡也挡不住的时候,我们自然很想离苦,于是寻找解脱之道。发自肺腑想要灭
苦,才能认真学习和实践灭苦之道。也就是说,人生其实给我们提供了觉悟的机会和基
础。这样看待轮回和今生就会积极很多,因为每一天每一刻每一件事情都是绝好的让我
们体验实践四圣谛的机会。
虽然禅修是最好的实践正见,正思维,正定和正念的方法,但是其实八正道的实践应该
是贯穿整个生命的一切的。为了达到最终灭苦的目的,我... 阅读全帖
J******s
发帖数: 7538
18
来自主题: HuNan版 - 苦-爱用心,用心爱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JeanIris (Iris), 信区: Wisdom
标 题: 苦-爱用心,用心爱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Oct 9 06:13:28 2011, 美东)
以前经常看见一个问题“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如果佛法所讲人生皆苦,修习佛法的终
极目的是为了解脱,不堕轮回,那我们今生到底有什么样的意义呢?我们单纯是因为业
力的原因不得不在轮回中继续打转麽?
佛法的核心四圣谛,讲得就是苦,集,灭,道。其实就是了知苦,如何灭苦,以及实践
灭苦。佛法的实践就是八正道。
今天早晨我突然觉得,其实正是因为我们在轮回里,我们是人,我们在不停地经历人生
,经历五蕴所构成的一切。这不恰恰是最好的让我们了知苦的机会麽?关键在哪里呢?
在用心,用心活着其实很重要,只有用心才能感知人生的诸多困惑,才能感知生命的不
圆满,才能感知原来无我,无常,才能感知苦。知苦才可以想到要灭苦。当苦的逼迫感
迎面而来挡也挡不住的时候,我们自然很想离苦,于是寻找解脱之道。发自肺腑想要灭
苦,才能认真学习和实践灭苦之道。也就是说,人生其实给我们提供了觉悟的机会和... 阅读全帖
J******s
发帖数: 7538
19
来自主题: Switzerland版 - 苦-爱用心,用心爱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JeanIris (Iris), 信区: Wisdom
标 题: 苦-爱用心,用心爱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Oct 9 06:13:28 2011, 美东)
以前经常看见一个问题“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如果佛法所讲人生皆苦,修习佛法的终
极目的是为了解脱,不堕轮回,那我们今生到底有什么样的意义呢?我们单纯是因为业
力的原因不得不在轮回中继续打转麽?
佛法的核心四圣谛,讲得就是苦,集,灭,道。其实就是了知苦,如何灭苦,以及实践
灭苦。佛法的实践就是八正道。
今天早晨我突然觉得,其实正是因为我们在轮回里,我们是人,我们在不停地经历人生
,经历五蕴所构成的一切。这不恰恰是最好的让我们了知苦的机会麽?关键在哪里呢?
在用心,用心活着其实很重要,只有用心才能感知人生的诸多困惑,才能感知生命的不
圆满,才能感知原来无我,无常,才能感知苦。知苦才可以想到要灭苦。当苦的逼迫感
迎面而来挡也挡不住的时候,我们自然很想离苦,于是寻找解脱之道。发自肺腑想要灭
苦,才能认真学习和实践灭苦之道。也就是说,人生其实给我们提供了觉悟的机会和... 阅读全帖
f*******8
发帖数: 3612
2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身苦心不苦
我不是说舍利佛说的不对,而是说这篇文章的作者在细节的解释上没太注意。
--------------
不过,刚又仔细看了后面的舍利佛的话,似乎他也没有区分色身的苦-痛和心的苦。
这让我想起长久来的一个问题(也不是疑问,只是一直意识到一个问题,就是
经典翻译的问题)。
感觉很多翻译南传或阿含等等经典的人,似乎没有区分苦、痛,
所以好像很多把变化和无常直接就翻译成苦。
而我理解,其实变化、无常本身并没有什么苦不苦的,
有些人自称观察无常,直接就看到苦,这里我看确实是漏掉了一些细微的心理过程。
直接把无常等同于苦,我看是不合适的,我觉得这种理解上的偏差很可能是翻译界的问
题。
只有在迷惑的时候,无常才带来苦。
没有迷惑的人不可能有苦,否则就无法离苦得乐了。
Y**u
发帖数: 5466
21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读书 - 苦才是人生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waving (如果没有如果), 信区: Wisdom
标 题: 读书 - 苦才是人生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Jan 25 10:11:32 2013, 美东)
- 索达吉堪布
自序:认识人生之苦,才能找到幸福
第一章 人怎么活才能不痛苦
“苦难,到底是财富还是屈辱?当你战胜了苦难,它就是你的财富;当苦难战胜了
你,它就是你的屈辱。”
1.伟大和渺小只有一念之隔
2.追求错了,当然痛苦
3.乐观、悲观,一念之间
4.苦乐皆由心造
5.别人的肩膀靠不住
6.“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
7.不能战胜苦难,它就是你的屈辱
8.“若欲长久利己者,暂时利他乃窍诀”
9.安忍的智慧
10.做人别学“一根筋”
11.易嗔之人,就连亲人都厌恶他
12.欲除痛苦,多念观音心咒
13.消除痛苦的六大法
14.藏地幸福密码
15.离苦得乐的幸福咒语
第二章 佛是这样为人处事的
不责备别人的小错,不揭发别人的隐私,不惦念以前的嫌隙,这三者不仅可以培养
德行,还能让自己远离祸害。
1.有一种感动叫守口如瓶
2.不求以... 阅读全帖
x******i
发帖数: 14369
22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读书 - 苦才是人生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waving (如果没有如果), 信区: Wisdom
标 题: 读书 - 苦才是人生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Jan 25 10:11:32 2013, 美东)
- 索达吉堪布
自序:认识人生之苦,才能找到幸福
第一章 人怎么活才能不痛苦
“苦难,到底是财富还是屈辱?当你战胜了苦难,它就是你的财富;当苦难战胜了
你,它就是你的屈辱。”
1.伟大和渺小只有一念之隔
2.追求错了,当然痛苦
3.乐观、悲观,一念之间
4.苦乐皆由心造
5.别人的肩膀靠不住
6.“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
7.不能战胜苦难,它就是你的屈辱
8.“若欲长久利己者,暂时利他乃窍诀”
9.安忍的智慧
10.做人别学“一根筋”
11.易嗔之人,就连亲人都厌恶他
12.欲除痛苦,多念观音心咒
13.消除痛苦的六大法
14.藏地幸福密码
15.离苦得乐的幸福咒语
第二章 佛是这样为人处事的
不责备别人的小错,不揭发别人的隐私,不惦念以前的嫌隙,这三者不仅可以培养
德行,还能让自己远离祸害。
1.有一种感动叫守口如瓶
2.不求以... 阅读全帖
d**********l
发帖数: 647
23
◎◎4种智慧:
聪明智慧般若菩提(自私自利/自利不损他/自利利他/舍己为
人)
Cleverness, wisdom, panna, bodhi.
(1)聪明:自私自利,处处为自己,不理他人瓦上霜
(2)智慧:自利不损他,自利利他,智者无恶行
(3)般若:舍己为人的无我慧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要放下自我才能透视事情的真相.
◎放下自我,心无挂碍,智慧触境即发.
(4)菩提:从无我智而逐步看透事情的真相,证悟宇宙人生的真理.
◎◎我苦够了,我不要再苦了!
◎我不要再用我主观的知识,让我继续苦下去了!
◎我要用佛陀离苦得乐的智慧,来改变我的日常生活,让我生活得愉愉快快,健健康康,生
活得很有意义◎昨天的我已经死了,今天的我是大地初生的婴儿,一切从新开始.
◎我一定要以坚定不移的态度,时时弃恶向善,自我提升,自我改善,逐步走上成佛之路,
不再永远作个凡夫.
w****g
发帖数: 570
2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读书 - 苦才是人生
- 索达吉堪布
自序:认识人生之苦,才能找到幸福
第一章 人怎么活才能不痛苦
“苦难,到底是财富还是屈辱?当你战胜了苦难,它就是你的财富;当苦难战胜了
你,它就是你的屈辱。”
1.伟大和渺小只有一念之隔
2.追求错了,当然痛苦
3.乐观、悲观,一念之间
4.苦乐皆由心造
5.别人的肩膀靠不住
6.“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
7.不能战胜苦难,它就是你的屈辱
8.“若欲长久利己者,暂时利他乃窍诀”
9.安忍的智慧
10.做人别学“一根筋”
11.易嗔之人,就连亲人都厌恶他
12.欲除痛苦,多念观音心咒
13.消除痛苦的六大法
14.藏地幸福密码
15.离苦得乐的幸福咒语
第二章 佛是这样为人处事的
不责备别人的小错,不揭发别人的隐私,不惦念以前的嫌隙,这三者不仅可以培养
德行,还能让自己远离祸害。
1.有一种感动叫守口如瓶
2.不求以心换心,但求将心比心
3.对朋友要知恩、念恩、报恩
4.见别人短处,请勿轻易揭露
5.为别人着想,是最大的利己
6.千万不要忘记给你戴高帽子的人
7.学会敷衍不讲理的人
8.不远离小人,你就可能变成小人
9.说人过失,本身就是一种过失
1... 阅读全帖
l****u
发帖数: 2166
25
修道是为了离苦,不生苦念。 这个忍着的境界,难道不是二重苦
也许我修南传的有误解 - 不过阿姜查似乎很重视这个:有苦念的时候要作为所缘,观
察理解溶解之。
l****u
发帖数: 2166
26
修道是为了离苦,不生苦念。 这个忍着的境界,难道不是二重苦
也许我修南传的有误解 - 不过阿姜查似乎很重视这个:有苦念的时候要作为所缘,观
察理解溶解之。
f*******8
发帖数: 3612
2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苦-爱用心,用心爱
其实《The power of Now》的核心很简单,
就是离苦。然后他发现苦的一个来源,就是,mind,thought等。
然后继续观察、巩固、实践此一发现。
这正是破想蕴的做法。而他此书的大部分(我还没看完)重点,
就是在观察(并教人观察)想蕴怎么产生,人为什么摆脱不了,
或者说为什么那么难以摆脱,习惯和习惯带来的恐惧具体怎么产生的。
不过读此书的人的差别在于,每个读者理解和实行的深浅不同。
更不是说读了此书或别的什么书就真的解决问题了。
这和仅仅靠“读”佛经不解决问题一样。

你应该多实践,慢慢就知道我懂了。

发帖数: 1
28
四、观行蕴处界我之生起次第
次叙蕴我、处我、界我,及其生起次第,广令佛门四众可以依之实地观行而断我见
。若此界众生能断我见之人数极众者,则此界将可渐转清净,由众生之净业因缘故,可
以渐渐成就人间净土也。若佛门弟子中之多数人已断我见者,则必舍弃世相法上(广建
寺院、追求佛教界第一)之营谋,而开始注重人类心性之改善:以教导众生断除我见为
主要弘法内涵,以教导众生舍离我所(财色名食睡)之贪著为主要内涵,即可令社会清
净而不再有人干犯恶业、作奸犯科,则使国土渐转清净,人寿亦可因而渐次增长,福报
亦可因而日渐转增,从此以后,不再以建造金碧辉煌、一尘不染之寺院而可名为人间净
土也!人间净土之成就,在于心净则土净,而非泥土大地之清净故;心方是真实之土故
,众生心净则国土亦将随之渐渐清净,净业使然故。如是方是真实人间净土之建设者。
甲、五蕴我
五蕴我者,谓色蕴、识蕴、受蕴、想蕴、行蕴。蕴者何义?谓众集义、积聚义。
色蕴者,谓人类色身由四大物质所造成,经由父精母血而成就,经由四大所成之食
物而长养,是故新陈代谢、念念变异、生住异灭,由生而长,由长而变异、而老,由老
而死;有生则必有灭,是由物质...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2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生活中的缘起》佛使比丘
《生活中的缘起》
前言
佛说“缘起甚深”,正因其深奥,致使大部分的人无法洞悉因缘法则。二千五百多
年前佛陀对阿难的开示,至今依然真实如昔。佛教的核心──缘起,是如此难以理解,
因而成为人们严重误解与扭曲佛法的症结。本书中,佛使尊者将这些误解的根源挖掘出
来,并将其置于严谨的慧光下细察分析。这些根源虽可回溯到原始佛教时代,然而最早
的文献记载,却是在一千五百多年前觉音(Buddhaghosa)的论集中发现的。
许多上座部的正统教说,可说是建立在觉音解说的基础上,且把觉音对缘起的误解
当作标准,因此使真理变得混淆不清。简言之,觉音是从亘贯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的
立场来解说缘起。过去世的无明与行(意志性的活动)引生现在世,在现在世中承受过
去所作所为的果报。这种过程决定了我们现世的烦恼(爱与取),且不断轮回而导致未
来世中的生与苦。佛使尊者仔细检查这种解说,并提出重大疑问:如果佛陀教导无我(
anatta),那么自一世转移到另一世的东西是什么?如果苦的因在某一世,而其果却在
另一世,那么我们要如何践行在此生此世即可获得利益的方法呢?
正确地了解缘起非常重要,它会使我们认识到“我”这个观念,是...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3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论开悟——贾题韬
论开悟
贾题韬
第一讲 开场白
我作了一首打油诗,作为这次讲演的开场白:
昔缘未了论开悟,今又葛藤试解环;
此事当人须直取,吃瓜莫受卖瓜谩!
因为过去我曾讲了论开悟这个题目,但没有讲完,所以说是“昔缘未了”,我现在还同
大家一起象理葛藤一样地来继续讨论这个问题。“葛藤”是禅宗习用的语言,是指说话
太多象蔓草那样纠缠不休,这里用来比喻人说话不完,或者讲的不尽恰当。但是,要真
正懂得这个道理,需要你自己去亲证,单听别人讲是不行的,必须闻而思,思而行,行
而亲证,这是你自己的事。比如吃瓜,瓜是苦是甜还必须由你亲口去尝一尝,不要光听
卖瓜的说长道短,佛法究竟如何,也是需要你自己去直接体验的!
关于“开悟”,我们大家都是学佛的,都知道开悟的重要性。佛教是无神论,大家必须
把这一点认识清楚。学佛完全靠自己来解脱自己,这就是佛教的特色。其它宗教主要依
靠外力,只有佛教是靠自己解放自己。因此,开悟在其它宗教里并不算什么重要问题,
而在佛教里却是最最重要的问题。开悟是要你自己开悟。只有开悟才能明确宇宙人生是
怎么一口事,你自己也才能有个下落。如果不开悟,在佛教里来说,是没有什么力量能
来代替你解脱的。...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31
“当学观音耳根圆通。反闻自性。当学势至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下面解释是藕益大师的《楞严经文句》)
尔时世尊。普告众中诸大菩萨。及诸漏尽大阿罗汉。汝等菩萨及阿罗汉。生我法中。
得成无学。我今问汝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
垂询圣众。其故有二。一者正显方便多门。二者正显门门各有成验。所谓要知山下路
。须问过来人也。最初发心等者。先开解也。从何方便入三摩地者。依解起行也。二十
五圣。虽未必人人先开圆解。而从解起行。自是修证通途轨式。或见此处有最初字。便
欲拟答最初方便之问。反以第一大科拟答妙奢摩等。误矣。误矣。
(庚)三众圣各说证门五。初观六尘。二观五根。三观六识。四观七大。五观耳根。
(辛)初中六。初陈那观声。(至)六迦叶观法。
(壬)今初。
憍陈那五比丘。卽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在鹿苑。及于鸡园。观见如来最
初成道。于佛音声悟明四谛。佛问比丘。我初称解。如来印我名阿若多。妙音密圆。我
于音声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音声为上。
六尘圆通。色应居首。今先明声尘者。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且与耳根圆通。一
始一终。互相映故。释此二十五种圆通。各为三意。一。...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32
五、节孝延寿 先曾祖妣毛母李太夫人,世居湖北通城之马港,虔奉观音菩萨。先曾祖
端元公积学早逝,先高祖盛周公,高祖妣张太夫人,金太夫人均在堂,时甫三十二岁,
守节抚孤,以母兼父,孝养翁姑,以媳代子,周旋于两姑之间,曲尽孝道。且豪侠好义
,有丈夫气,急人之难,抚人之儿,亦劳怨不辞。清末洪杨之乱,湘军屡战于此,某日
闻寇警,急奉翁姑奔于前,襁负三子随于后,仓皇逃避,见侄被弃哀号,即禀翁姑:‘
媳有三子,弃一可也,兄惟此子,忍令绝嗣耶?’乃弃长子于途,携侄同逃。子追不及
,寇至欲兵之,询知其情,义而舍之,寇退,仍获团聚焉。迄翁姑先后弃养,家虽中落
,皆葬祭尽礼。而哀毁过甚,及次子先逝,孙曾多夭,积忧愁而生乳癌,溃痛甚剧,医
谓无救。吾祖躬率吾父祷于观音菩萨座前,忽梦大士教以青丝瓜捣敷而痊愈,延寿两纪
。四代同堂,晚景欢娱,精神矍铄,无疾而终,享寿八十有五。沔阳夏少平钟武先生为
立节孝传,刊入家谱。
六、孝延双寿 余岳父郑公文成老先生,岳母吴太夫人,世居湖北通城南区郑家岭,迁
何婆桥之何家垄。佛神并信,尤敬奉观音菩萨。父早死,事母极孝,定省必敬,葬祭尽
礼。性均仁慈,无所矜饰,好善乐施,不使... 阅读全帖
w****g
发帖数: 570
33
宗喀巴大师 造颂
谭影 译颂
堪布索达吉 讲述
----------------------------------------------------------------------
《三主要道颂》

敬礼诸至尊上师!
佛陀至言心要义,是诸菩萨所赞道,
欲求解脱之大道,我今随力而宣说。
于三有乐不贪著,为暇满义而精进,
志依佛陀所喜道,具法缘者净意听。
无出离心无息灭,希求有海乐方法,
由欲有乐缚众生,故先寻求出离心。
暇满难得寿无常,修习能除此生欲,
业果不虚轮回苦,思维能除后世欲。
修已于轮回盛事,不生刹那之希望,
昼夜唯求解脱心,起时是生出离心。
出离若无菩提心,所持则亦不能成,
无上菩提乐因故,智者应发菩提心。
常被四瀑流所冲,难止业绳紧密系,
投入我执铁网孔,无明大暗所蒙蔽。
无边有海生又生,常被三苦所迫害,
已成如此诸母等,情状思已发大心。
不具通达实际慧,虽修出离善菩提,
不能断除有根故,应勤通达缘起法。
见世出世一切法,从因生果皆不虚,
所执之境本无者,彼入佛陀所喜道。
现相缘起不虚妄,性空离许之见二,
何时见为相违者,尚未通达佛密意。
...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34
观音灵感录续编
菩萨戒弟子惕园毛凌云敬述
第一章 绪言
第二章 救刀兵劫
第三章 救灾祸难
第四章 救疾病苦
第五章 救产婴苦
第六章 善恶劝惩
第七章 示现接引
第八章 结劝流通
第九章 礼念方法
第一章 绪言
第一节 略叙圣迹
观世音菩萨是古佛再来,在无量劫前早已成佛,号正法明如来,故称观音古佛。但以度
生念切,救苦心殷,不离寂光,倒驾慈航,为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之左辅,又为娑婆
世界释迦世尊之良弼,遍十方微尘国土,度二乘六道众生,共生极乐。应以何身得度者
,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虽常现佛身,而复普现菩萨、缘觉、声闻、及人、天、修罗、畜
生、饿鬼、地狱等九法界身;即山河道路,桥梁船筏,药草树木,楼台房舍,墙壁村落
等,亦随机化现,以施无畏,而垂济度。世人据迹而论,只云菩萨或大士而已。尤对我
等娑婆世界,因缘甚深,昼夜六时,常以大悲眼,观照世间一切众生,求救苦难、或求
赐福利、而称名之音声,即施护祐,拔苦与乐,故名观世音,简称观音。又名观自在,
谓自利利人皆能得大自在也。菩萨、简称也,音译具名为菩提萨埵;义译旧为大道心众
生,新译曰觉有情,又译大士。释为:菩者、觉也、度也,萨者、有情... 阅读全帖
d******r
发帖数: 5008
3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揭开佛教历史的大骗局 ZZ
揭开佛教历史的大骗局
   ——关于大乘佛教经典纯属伪造的证据
   古印度佛教的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灭度后,其生前领导的佛
教僧团四分五裂,经过数年后,最终形成两大派系:上座部原始佛教和大众部大乘邪教.前
者忠于教主佛陀的教义教法,继承佛陀亲口讲的原始经典,如法如律修行,而后者大破戒
律,胡说八道,胡作非为,其祖宗就是第一次结集经典时的窟外结集分子。这些不守戒
律搞外道的沙门对智慧第一的舍力弗经常代佛说法及多闻第一的阿难诵出经藏和苦行第
一的大迦叶主持窟内结集大会极其不满和忌妒,甚至不相信舍力弗讲的是佛法及阿难诵
出的是佛经,加上上座部佛教长老比丘们的批评和指责及为自身违戒而寻求袒护以及为
了发展更多的信徒,从而得到更多的财物供养和恭敬,这些大众部大乘邪教徒便伪造了大
量的佛经及咒语,与上座部原始佛教抗衡(初期只为攻击舍力弗和阿难等。这些伪经的
共同特征:这一部经或大乘经最好,大肆吹虚,念经或念咒或念佛如何如何神奇有功徳
,攻击贬低佛教,谩骂佛的大弟子舍力弗阿难等。显而易见,这些伪经是大众部邪教徒
为攻击佛弟子和摧毁佛教有意编造的,... 阅读全帖
i*******e
发帖数: 50
36
本解序文
大乘无量寿经解 第一卷
壹、前言
贰、概要
一、教起因缘
二、本经体性
三、一经宗趣
四、方便力用
五、所被根器
六、藏教所摄
七、部类差别
八、译会校释
九、总释名题
叁、正释经义
(壹)序分(第一至第三品)
法会圣众第一
德遵普贤第二
大教缘起第三
大乘无量寿经解 第二卷
(贰)正宗分(第四至第四十二品)
法藏因地第四
至心精进第五
发大誓愿第六
必成正觉第七
积功累德第八
圆满成就第九
皆愿作佛第十
大乘无量寿经解 第三卷
国界严净第十一
光明遍照第十二
寿众无量第十三
宝树遍国第十四
菩提道场第十五
堂舍楼观第十六
泉池功德第十七
超世希有第十八
受用具足第十九
德风华雨第二十
宝莲佛光第二十一
决证极果第二十二
十方佛赞第二十三
三辈往生第二十四
往生正因第二十五
礼供听法第二十六
歌叹佛德第二十七
大士神光第二十八
愿力宏深第二十九
大乘无量寿经解 第四卷
菩萨修持第三十
真实功德第三十一
寿乐无极第三十二
劝谕策进第三十三
心得开明第三十四
浊世恶苦第三十五
重重诲勉第三十六
如贫得宝第三十七
礼佛现光第三十八
慈氏述见第三十九
边地疑城第四十
惑尽见佛第四十一...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身根细滑触所生之乐受
六识论之应成派中观师月称、莲花戒、阿底峡、宗喀巴等人,指鹿为马而说意识
即是无分别智之智体,而以攀缘佛菩萨解说意识于止观中之心相为手段,使人信以为是
诸佛与菩萨之圣意,使其男女双身修邪淫之意识境界法合理化,乃是极端不诚实的不善
行为。为正解“无分别影像”之真实义,显示与宗喀巴所说截然不同,先举示弥勒菩萨
于《瑜伽师地论》所说,以昭公信:
云何所缘?谓有四种所缘境事。何等为四?一者、遍满所缘境事,二者、净行所缘
境事,三者、善巧所缘境事,四者、净惑所缘境事。
云何遍满所缘境事?谓复四种:一、有分别影像,二、无分别影像,三、事边际性
,四、所作成办。云何有分别影像?谓如有一,或听闻正法,或教授教诫为所依止,或
见,
或闻,或分别故,于所知事同分影像,由三摩呬多地毘鉢舍那行,观察简择、极简择、
遍寻思、遍伺察。所知事者,谓或不净,或慈愍,或缘性缘起,或界差别,或阿那波那
念,或蕴善巧,或界善巧,或处善巧,或缘起善巧,或处非处善巧,或下地麁性上地静
性,或苦谛、集谛、灭谛、道谛,是名所知事。此所知事,或依教授教诫,或听闻正法
为所依止,令三摩呬多地作意现前,即于彼法而起胜解,即于彼所...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8
第十四点、意识与五别境心所有法相应,是生灭法。意识现行时,必定与了别六尘境
的五别境心所有法相应。今以离开语言文字一念不生而了了灵知的离念灵知心为例,譬
如意识心喜欢长时住于离念灵知定境中,于所乐之境,有希望冀求为性,这是五别境心
所有法中的“欲”心所。又住于离念灵知定境中,能了知此是离念灵知定境,于所决定
之境,能够印定执持为性,正是五别境心所有法中的“胜解”心所。意识觉知心以前曾
经住于离念灵知定境中,今复进入此定中而能了知是以前所曾经历过的同一种定境,这
就是于所曾习境明记不忘为性,正是五别境心所有法中的“念”心所。意识觉知心又能
在此离念灵知境界中长时制心一处而安住,即是“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为性”,正是五别
境心所有法中的“定”心所。又在此离念灵知意识心所住的定境中,可以不起语言文字
而作分别:此是父亲、母亲,此是兄弟姐妹,此是风声、雨声,此是原有定境、此是比
以前更增益微细之定境……等等,即是于所观境能够拣择为性,正是五别境心所有法中
的“慧”心所。由此可知,离念灵知意识心现起时,一定会与五别境心所法相应,更何
况有念灵知心的散乱意识心,当然更会与五别境心所法具足相应的了:... 阅读全帖
b*****n
发帖数: 662
39
来自主题: Family版 - 转:放生感应奇迹记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Belief 讨论区 】
发信人: baofoen (喜悦), 信区: Belief
标 题: 转:放生感应奇迹记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May 20 01:26:40 2013, 美东)
原文在:
http://bookgb.bfnn.org/books2/1266.htm
---
放生感应奇迹记
莲子居士编述
前言
念佛放生,舍报安详
放生感应二则
不杀为诸戒之首,而放生为众善之先也
放生—放慈悲心生,放自己重生
孝心·诚心·佛心
常行放生,众难解脱
杀生果报,如影随形
心路拾掇
历劫重生忆观音
至仁所感,惠及群生
悲心济物,自感业消
背觉合尘,悯众生八苦交煎,放生得度
梦境成真
火焰化红莲
一根小蜡烛,点燃家人法身慧命
落尽繁华忏前愆
挨两刀,免震灾
起心动念皆是业
婚嫁不宜杀生
呒通钓鱼,钓鱼会破病(台语)
只将此心,推及物类
放生而后重生
闻访嘉义
夫妻本是同林鸟,病苦来时相扶持
视仇如亲系于心
久病,非片刻之法药能愈
放生,真的很好
蠢动含灵,皆具佛性
观音慈,普贤行
佛为大医王,放生念佛治绝症
家,就是修行道场
慈心所致,广被有情
... 阅读全帖
b*****n
发帖数: 662
40
来自主题: Belief版 - 转:放生感应奇迹记
原文在:
http://bookgb.bfnn.org/books2/1266.htm
---
放生感应奇迹记
莲子居士编述
前言
念佛放生,舍报安详
放生感应二则
不杀为诸戒之首,而放生为众善之先也
放生—放慈悲心生,放自己重生
孝心·诚心·佛心
常行放生,众难解脱
杀生果报,如影随形
心路拾掇
历劫重生忆观音
至仁所感,惠及群生
悲心济物,自感业消
背觉合尘,悯众生八苦交煎,放生得度
梦境成真
火焰化红莲
一根小蜡烛,点燃家人法身慧命
落尽繁华忏前愆
挨两刀,免震灾
起心动念皆是业
婚嫁不宜杀生
呒通钓鱼,钓鱼会破病(台语)
只将此心,推及物类
放生而后重生
闻访嘉义
夫妻本是同林鸟,病苦来时相扶持
视仇如亲系于心
久病,非片刻之法药能愈
放生,真的很好
蠢动含灵,皆具佛性
观音慈,普贤行
佛为大医王,放生念佛治绝症
家,就是修行道场
慈心所致,广被有情
我所见的真感应
弥陀接引、陀罗尼被现金莲花
灵蛇报恩
放生行善,众教奉行
业报难逃偿宿债
随缘,欢喜放生
今能念佛,又能放生,九品莲台高步无疑
大龟报恩
人间行者
存心愈大,植德弥深
浩瀚师恩,无以为报
十年放生有感
后记
放生十... 阅读全帖
b*****n
发帖数: 662
4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转:放生感应奇迹记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Belief 讨论区 】
发信人: baofoen (喜悦), 信区: Belief
标 题: 转:放生感应奇迹记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May 20 01:26:40 2013, 美东)
原文在:
http://bookgb.bfnn.org/books2/1266.htm
---
放生感应奇迹记
莲子居士编述
前言
念佛放生,舍报安详
放生感应二则
不杀为诸戒之首,而放生为众善之先也
放生—放慈悲心生,放自己重生
孝心·诚心·佛心
常行放生,众难解脱
杀生果报,如影随形
心路拾掇
历劫重生忆观音
至仁所感,惠及群生
悲心济物,自感业消
背觉合尘,悯众生八苦交煎,放生得度
梦境成真
火焰化红莲
一根小蜡烛,点燃家人法身慧命
落尽繁华忏前愆
挨两刀,免震灾
起心动念皆是业
婚嫁不宜杀生
呒通钓鱼,钓鱼会破病(台语)
只将此心,推及物类
放生而后重生
闻访嘉义
夫妻本是同林鸟,病苦来时相扶持
视仇如亲系于心
久病,非片刻之法药能愈
放生,真的很好
蠢动含灵,皆具佛性
观音慈,普贤行
佛为大医王,放生念佛治绝症
家,就是修行道场
慈心所致,广被有情
...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42
四大菩萨
(无限的慈悲—观世音菩萨)
文珠法师讲述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廿七日于香港九龙政府文化中心
一、慈悲的意义
二、慈悲的类别
三、慈悲的重要
四、慈悲的代表—观音菩萨的圣号
四、慈悲的代表—观音菩萨的性别
四、慈悲的代表—观音菩萨的本迹
四、慈悲的代表—观音菩萨的道场
四、慈悲的代表—观音菩萨的圣像
四、慈悲的代表—称念观音的功德
无限的慈悲—观世音菩萨
各位,勤求无上智慧,是上求佛道,实践无边愿行,是下化众生。但当我们开始上求下
化时,首先必须具备无限度的慈悲,然后始可展开弘法工作,建立利生事业,以完成佛
子应尽的责任与义务,达到学佛、成佛之目的。因此,今晚要与各位讨论的题目,是‘
无限的慈悲’。可分慈悲的意义,慈悲的类别,慈悲的需要,以及慈悲的代表四点来说
明。
一、慈悲的意义
何谓慈悲?慈悲,是佛教的专有名词,亦是佛教的基本精神。佛教的大乘教义及利他的
行为,皆本自慈悲。而慈悲又本自人性的平等。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凡有
生命的动物,无论贫富贵贱,无论冤与亲,人与畜,皆有佛性,都有成佛的可能。因此
,诸佛菩萨,从一切众生,佛性平等,无二无别的观念中,自然对一切众生流露...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43
观音宝典三种合参
2011-09-04 08:49:58 来源:净宗学会 作者:夏莲居居士 评论:0 点击:162
净宗学会课诵本之四
观音宝典三种合参序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观自在菩萨章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观音圆通章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偈
观音宝典三种合参序
大藏教典,若显若密,言观音者,凡百数十部,法华,楞严,华严,三大部中,皆有观
音章,唯法华普门品流通最广,楞严圆通章,虽有别行之本,而持诵已少希矣。又于华
严观音章,则未见有别行刊印之本。良由华严经海,卷帙浩博,前后三译,遍读非易。
东晋义熙十四年,佛度跋陀罗初译六十卷,与唐证圣天册间,实叉难陀重译八十卷,均
非全部,迨贞元间,三藏般若所译四十卷出,始为灿然大备。东晋与唐初译本,观音章
均在入法界品中,仅有长行而无偈颂。贞元所译四十卷,统名曰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
行愿品,观音章即在其内。考诸唐代贞元十一年十一月,南天竺乌荼国,进奉梵夹,次
年六月,奉诏于长安崇福寺开译,十四年二月译毕。参加译事者,罽宾国三藏般若外,
如宣梵译语,笔受迥缀,润文校勘,证义证禅诸职,俱为一...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4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观音宝典三种合参
2011-09-04 08:49:58 来源:净宗学会 作者:夏莲居居士 评论:0 点击:413
净宗学会课诵本之四
观音宝典三种合参序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观自在菩萨章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观音圆通章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偈
观音宝典三种合参序
大藏教典,若显若密,言观音者,凡百数十部,法华,楞严,华严,三大部中,皆有观
音章,唯法华普门品流通最广,楞严圆通章,虽有别行之本,而持诵已少希矣。又于华
严观音章,则未见有别行刊印之本。良由华严经海,卷帙浩博,前后三译,遍读非易。
东晋义熙十四年,佛度跋陀罗初译六十卷,与唐证圣天册间,实叉难陀重译八十卷,均
非全部,迨贞元间,三藏般若所译四十卷出,始为灿然大备。东晋与唐初译本,观音章
均在入法界品中,仅有长行而无偈颂。贞元所译四十卷,统名曰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
行愿品,观音章即在其内。考诸唐代贞元十一年十一月,南天竺乌荼国,进奉梵夹,次
年六月,奉诏于长安崇福寺开译,十四年二月译毕。参加译事者,罽宾国三藏般若外,
如宣梵译语,笔受迥缀,润文校勘,证义证禅诸职,俱为一...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4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法中“空”的含义
发信人: freeman08 (心树),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佛法中“空”的含义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Dec 30 11:17:53 2016, 美东)
法。
”)
很同意你说的,可行性上不会由较难的”无我”或”非我”入手,而是由简单的先入手
简单的,这个非,那个非
但我的体会又稍有不同,是这样的
(我说的不一定对,仅能当参考)
在阿含中,佛陀所教的佛法的修行次第由两个角度看
1 依当事人意愿与现有能力,由当事人认为简单的事项入手破解,一层一层上攻
如果比丘本身是外道,又高深禅定,那是一种入手法。
如果比丘是一张白纸,那有另外入手方法
如果比丘本身是外道,观念又错了,那又是另一种教法,需要先改正观念,其他再说
如果是一般在家众,想学佛法,那又是另一种教法,只教更简易的,稍深的几乎不太
说。
就像给孤独长者,佛陀几乎不对他说稍深的佛法。或者另一个例子:有钱公子耶舍,
佛陀开始只教他布施,不谈佛法,看他能接受多少就教到哪里,最后他成为阿罗汉
如果是一般在家众,那又是另一种教法 : 就是好好赚钱,孝顺父母家庭和乐,过好
世...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苦海无边
四圣谛法门就是第一个叫作“苦圣谛”,第二个叫作“苦集圣谛”,第三个叫作“
苦集灭圣谛”,第四个叫作“苦集灭道圣谛”,为什么四圣谛要称为“圣谛”呢?这个
圣谛的意思是说,这个谛,它的意思就是说,它是法界里面的“谛实”之理,什么是谛
实之理呢?就是说如果把圣谛的内容,跟法界的事实来验证,可以验证出,这个是法界
里面确实的道理;不管你在东方、西方世界,你去验证这个道理,它都完全成立的;乃
至在十方的世界去验证,它都一样成立,所以叫作谛实之理。为什么它叫作“圣谛”呢
?圣谛的意思就是说,这个谛实之理,它可以让一般的众生,超凡脱俗;可以让一个众
生,让一个凡夫,从凡夫的状况,因为修学四圣谛的道理之后,他就可以成为解脱的贤
圣;因为它可以让一切的众生成为贤圣,所以就叫作圣谛!所以修学四圣谛,就是要让
众生能够超凡脱俗,可以成为解脱道里面的贤圣。
四圣谛里面的道理:第一个苦圣谛是说,我们在法界里面,大家在三界六道中轮转
的时候,要来观察法界里面─在三界六道之中─它是有苦的;而且这种苦,它是里里外
外都是苦;所以在讲苦圣谛的时候,就是要从粗糙的来观察到细微的。所以在苦圣谛里
面有三苦、... 阅读全帖
g*********n
发帖数: 808
47
〓佛经经典名句356句
读诵名句 开启智慧
觉悟无常 生厌离心
了知无我 洞达人生
万缘放下 死尽偷心
老实念佛 求生净土

佛经经典名句300句
1.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2.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3.知幻即离,不假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4.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
为罪薮。
5.我观是南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罪。
6.复次地藏,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所种善根,或布施供养,
或修补塔寺,或装理经典,乃至一毛一尘、一沙一渧。如是善事,但能回向法界,是人
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乐。如但回向自家眷属,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乐
,舍一得万报。是故地藏,布施因缘,其事如是。
7.复次地藏,若未来世,有诸国王,至婆罗门等,遇先佛塔庙,或至经像,毁坏破
落,乃能发心修补。是国王等,或自营办,或劝他人,乃至百千人等布施结缘。是国王
等,百千生中,常为转轮王身。如是他人同布施者,百千生中,常为小国王身。更能于
塔庙前,发回向心,如是国王,乃及诸人,尽成佛道。以此果报,无...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48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ibetan_Buddhism 俱乐部 】
发信人: zoun (Konchog Gyamtso), 信区: Tibetan_Buddhism
标 题: 《生死之轮》六道轮回图释义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Feb 23 23:41:12 2014, 美东)
大藏寺 祈竹仁波切 开示
生死之轮图的起源
衲由今晚开始一连数天,应求为大家讲述有关西藏佛寺中常见的生死之轮绘画的种种。
为了能得到最大的闻法利益,听者应在听法前思维:「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我必须成佛
;为了成佛,我必须学习成佛之道;故此,我现在要好好地听受佛法!」生死之轮,藏
文中称为「轮回之轮」(Sipay korlo,梵语Bhava-chakra),但西方人称它为「生死之
轮」或「生命之轮」(The wheel of life, the wheel of life and death )等(注
:汉传佛教中称其为「五趣生死轮」、「五道轮」、「生死轮」及「十二缘起图」)。
这种图画,我们常常会在西藏寺院的外墙上见到。对佛法不理解的人,只会以好奇的目
光欣赏它,却不知道这幅画其实蕴藏着描述众生...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49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ibetan_Buddhism 俱乐部 】
发信人: zoun (Konchog Gyamtso), 信区: Tibetan_Buddhism
标 题: 《生死之轮》六道轮回图释义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Feb 23 23:41:12 2014, 美东)
大藏寺 祈竹仁波切 开示
生死之轮图的起源
衲由今晚开始一连数天,应求为大家讲述有关西藏佛寺中常见的生死之轮绘画的种种。
为了能得到最大的闻法利益,听者应在听法前思维:「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我必须成佛
;为了成佛,我必须学习成佛之道;故此,我现在要好好地听受佛法!」生死之轮,藏
文中称为「轮回之轮」(Sipay korlo,梵语Bhava-chakra),但西方人称它为「生死之
轮」或「生命之轮」(The wheel of life, the wheel of life and death )等(注
:汉传佛教中称其为「五趣生死轮」、「五道轮」、「生死轮」及「十二缘起图」)。
这种图画,我们常常会在西藏寺院的外墙上见到。对佛法不理解的人,只会以好奇的目
光欣赏它,却不知道这幅画其实蕴藏着描述众生...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50
四大菩萨
(无尽的孝道—地藏菩萨)
文珠法师讲述
一、孝道的意义
二、孝道的代表—地藏菩萨的圣号
二、孝道的代表—地藏菩萨的本迹
二、孝道的代表—地藏菩萨的道场
二、孝道的代表—地藏菩萨的孝道
二、孝道的代表—地藏菩萨的功德
三、孝道的重要
无尽的孝道—地藏菩萨
一、孝道的意义
何谓孝道?孝是孝敬、孝顺、孝养;道是必然、或必经之道。合言之:孝道,是为人子
女,或为人弟子,对于父母师长,必须恭敬顺从,供养侍奉的正道。或问,时间巨轮,
将进入廿一世纪,科学早已征服太空,还在谈论孝道,是否适宜?有无需要?我的答案
是:绝对适宜,十分需要。因为,科学虽然已经征服太空,而美国太空总署,亦已正式
宣布永久太空站的计划,并决定斥资二百多亿万美元,开始进行建设永久太空站。但科
学始终无法征服人类,特别是人类内在的理性,灵性、和感性。
人的理性,或可转移倾向于科学的研究,但人的灵性,无法脱离宗教信仰,人的感性,
更无法忘怀父母师长养育教导的恩情。人以感恩图报之心,尊重恭敬父母师长的意见,
服从执行父母师长的命令,供给父母师长生活上物质所需,给予父母师长精神上的慰藉
,使父母师长生有所养,老有所终,便是孝... 阅读全帖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