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Wisdom版 - 自我教言略解(1)
相关主题
自我教言隐秘自己之功德,隐秘他人之过失,隐秘未来之计划
吸烟之过患索达吉堪布答疑19问之(5)----上师应为弟子传何法
每日教言大圆满龙钦宁提华智仁波切关于皈依之殊胜教言--华智仁波切 著
每日教言《藏密问答录》 索达吉堪布 著(6)(上师应为弟子传何法)
自我教言略解 (2)吃肉之过患
菩提心的修法绕塔之功德
索达吉堪布:不宜说的三种话第三世多智钦.晋美丹贝尼玛仁波切
饮酒之过患《密宗断惑论》信心与成就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功德话题: 修行话题: 华智话题: 菩萨话题: 别人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j*******1
发帖数: 182
1
自我教言略解
华智仁波切 造颂 索达吉堪布 译/讲解
一、释题:《自我教言》是华智仁波切警策自己的教诫。世人尚有自我批评、自我监督
等来观察自己的过失以完善自己,出世间的修行人更应如此。但佛法好像在有些人手里
却变成了单纯调伏他人的工具,这是不应理的。己尚未调伏,何以化他?所以我们应像
华智仁波切一样时时处处向内观察自己的身语意三门。
二、造颂者:华智仁波切是《大圆满前行引导文》的作者,是观音菩萨化身,也是寂天
菩萨的化身,他的传记很丰富。其生平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有一次他以乞丐形象去
炉霍县的多芒寺,在这里见到很多苦行者,他赞叹说:“真正的教法和证法在这个寺院
里还存在!太让人高兴了。”晚上,他到一个叫赤诚达吉喇嘛的屋里说:“我能不能在
您这里过夜?”赤诚达吉看他很寒苦,就收留了他,赤诚达吉问他:“你知不知道华智
仁波切?”“只是听说过。”“我很想拜见华智仁波切,特别敬佩他,一看他的著作就
很生信心,已经去石渠他的寺院里两次了,但都没见到。你看过《大圆满前行》吗?”
“只是听说过,但没看过。”“那你就看看这个法本,确实太好了,你以后最好能好好
照此修持。”“我不太懂,您能不能给我讲一遍?”“可以,大概的意思我讲得来。”
于是,赤诚达吉就讲了前面的一部分。第二天早上,华智仁波切起床较晚,赤诚达吉说
:“作为一个出家人,你怎能睡懒觉呢?应该早一点起床才是。”后来,赤诚达吉听说
华智仁波切去了道孚的玉科地区弘法,就特意赶去拜见。华智仁波切看见他时,说:“
我的上师来了,他是一个很好的喇嘛。”边说边恭敬地下了法座,赤诚达吉这时才明白
那天晚上的乞丐是谁,很难为情地哭了。华智仁波切在果洛、玉树等很多地方都以乞丐
的形象显现,度化弘法。不管他的世出世间的任何教言,都有不可思议的感化力。康区
几乎每一个人都能讲出不少关于他的故事。
三、释论:
1. 切莫遗忘有三种:莫忘恩重善知识,
莫忘大慈大悲佛,莫忘正念与正知。
时时刻刻中无论如何也不能忘记的有三种:一是“莫忘恩重善知识”。对于一个修行人
来说,凡是为自己灌顶、传讲显密教法乃至得一句佛语的上师,都是恩重如山。《大圆
满前行》中有说:“善知识的恩德比佛的恩德还大。”因若上师未开示,我们凡夫很难
凭自力通达教理,更难知上师诸佛之密意。
二是“莫忘大慈大悲佛”,佛陀对每一个众生都具有无比的慈悲心,《楞严经》云:“
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如果佛陀没有出世转法轮,那不知我们还将轮回
到何时?大家最好能每天按《释迦牟尼佛修法仪轨》修一遍,称诵圣号及心咒,依凭这
个殊胜仪轨可以极大地增上我们对佛陀的虔敬之心。外出时也不能离开自己常供的佛像
,尽量地供养。供佛所感功德很大,像历史上阿育王在往昔以捧沙供佛之小小因,即得
到了来世帝王之果。所以,作为一个佛教徒切莫忘记慈悲的佛陀。
三是“莫忘正念与正知”。做一个佛弟子,必须有正知正念,所谓正念即经常忆念修持
善法——我不同于世间人,我的身要行持佛法,口要宣讲佛法,意要如尖而住,把分别
念转为不念有漏法而念三世诸佛所宣讲的大小显密各乘之法。所谓正知即每时每刻观察
自己,身之所作所为是否如法,语之言说是不是自利利他,心之意念是否皆善等等。如
果没有正知正念,就会如《入菩萨行》中所说的“法水不注于漏器”一样,将功德全漏
光了。
2. 恒需忆念有三种:恒念传戒之上师,
恒念示道之佛法,恒念律仪与誓言。
“恒念传戒之上师”,戒包括皈依戒、小乘别解脱戒、大乘菩萨戒及密乘三昧耶戒。凡
对自己传授过其中任何一戒的上师,我们都应恒时忆念。因为,般若是成佛的根本,然
般若智由定生,定由戒生,所以,他们其实已传给了我们佛陀慧命的命根。《佛遗教经
》中世尊趋入涅槃时,阿难垂泪请问“世尊涅槃后以谁为师”,世尊嘱以“以戒为师”
,可见我们佛门弟子当视戒如佛,因此自己的传戒上师对自己恩德浩大,每日至少也要
忆念三次。
“恒念示道之佛法”,即时时忆念开显解脱道之佛法。世尊为度化沉溺轮回的有情,宣
说了八万四千法蕴,如果没有这些甘露妙法,愚痴无明的众生将一直沉溺在轮回中,无
有出期。经论是不会生气的上师,它可以时时刻刻引导我们解脱迷惑之网。佛法的每个
字都贵如珍宝,其意义之深妙难以言说,佛在经中也说过:将来末法时期,我将以文字
形象来度化众生。佛法能断除众生的无明,斩断烦恼、痛苦之根,是故当恒念示道之佛
法,以佛的无穷力量来指导自己、鞭策自己,直至解脱。
“恒念律仪与誓言”,“律仪与誓言”即戒律威仪及誓言,总摄了大小显密诸乘的所有
戒。龙树菩萨说过,律仪是成佛的根本。戒律能规范人的身心行为,使修行人时时与法
相应,保证修道的顺缘。再则,从利他角度讲,身无威仪则不能令相应根基的人对三宝
生起信心,语不如法如律则不能令人对法生起信心,意不如理则容易扰乱他人。故常忆
念律仪誓言是自利利他之真实修行。
3. 恒时应具有三种:身体恒时应有心,
床榻恒时应有身,心中恒时应放松。
这三个修行窍诀特别重要,心应在身里,身应尽量在屋里。“身体恒时应有心”就是我
们修行必须用心专一,不能身心不一,不要人在经堂心在外,浮想联翩。
“床榻恒时应有身”,这就是教我们经常安住在家里,不要东奔西跑互相串寮。我们学
院里有些喇嘛,除上课以外,平时都是在家里学法、打坐,有的喇嘛十多年一直都安住
在学院里,从没出过山门,这种人的修行肯定是不错的。
“心中恒时应放松”,平时修法做事,不要过紧或过松,平稳适中,放松是断除分别执
著的一种境界,有了放松的境界,修什么法都能相应,否则,修行很难有成就。
4. 急须忘掉有三种:急须忘掉生贪友,
急须忘掉生嗔敌,急须忘掉痴睡眠。
这三个急须忘掉的是贪嗔痴在日常生活中最为突出的表现。“急须忘掉生贪友”,对一
个欲界的凡夫来说,贪心特别重,往往因为贪爱一个友人而开始贪著名、食、财等诸多
外境,所以,作为一个修行人急须在最短时间里忘掉自己所贪恋的友人。若对世间有一
分的贪执,说明出离心还不到位,《佛子行》也这么说:“逢遇悦意对境时,视如夏季
之彩虹,虽显美妙然无实,断除贪执佛子行。”我们自身本无常,若因贪执一个无常的
友人,毁灭了自己的厌离心而遮障真实智慧,这样要想脱离轮回有所成就,是不可能的
。往昔的大德也有在修法中遭到这种障碍的,但都对治了。假如我们好好地观一观轮回
痛苦,就会生起一个无比猛烈的出离心,也会断掉自己的贪执,若心安于法喜之上,也
自然会忘掉自己有漏的贪执,所以,我们修行人,应该用适合自己的法要,从自心深处
真实、极快地忘掉能引生诸贪之友人,以免在污染的妄念中虚度自己这难得的人身。
“急须忘掉生嗔敌”,就是在最快的时间里,忘掉自己原来心存嗔恨的怨敌,不要耿耿
于怀。因为《华严经》有“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的教证,《入菩萨行》也说:“
因何昔造业,于今受他害?一切既依业,凭何嗔于彼?”世间尚有“君子不迁怒”之说
,这些都说明一方面是因果业报不能嗔恨于别人,另一方面生嗔将断除一切善法,从世
间法讲,亦使自己失去有修养、有德行的形象,所以,修行人要修忍辱度,把生嗔之怨
敌速速忘掉。
急须忘掉痴睡眠”,无垢光尊者以及古今诸多大德都曾教诫过,过多的睡眠有增长愚痴
、生各种疾病、智慧日减、虚度人生等等过失,俗语也有“人越睡越懒”之说。睡眠其
实是可以人为控制的,有规律的起居使人能很好地劳逸结合。我们学院每天有规律地上
课,既促使大家不懒惰少睡眠,又使大家增长闻思修的功德,这也是忘掉痴睡眠的方便
。故寂天菩萨劝曰:“依此人身筏,能渡大苦海,此筏难复得,愚者勿贪眠。”
总之,贪嗔痴是修行者的三大敌人,也是众生轮回的根本,是我们应当急须忘掉的,是
否真消除是对我们修证好坏的一个切实的检验。若欲知自己修证如何,勿须问别人,用
这三个忘掉来对照自己,自然会得出结论。
5. 恒需谨慎有三种:众中出言当谨慎,
独处行为当谨慎,平常观心当谨慎。
这三个谨慎是教诫我们,在平时的修行中身语意三业要如理作为,如能这样做将会给自
己修行带来众多顺缘。“众中出言当谨慎”,在很多人面前说话一定要谨小慎微,不能
信口开河,否则,将给自己带来很多的麻烦。每当在众人中说话时,首先要考虑对众生
是有利还是有害,是暂时有利还是究竟有利,如果无利或没必要的最好不要说,否则,
说出的话像泼出去的水是收不回来的,故《格言宝藏论》中也教我们“愚者少说极为佳
”。我们因为还不是圣者,不高兴时,出口易伤人,高兴时出口易失信,所以,日常中
在很有必要说话时,一定要谨慎。
“独处行为当谨慎”,独处时,不能放任自己,经常要检点自己的行为,因为一个人独
处时很容易犯有些根本戒或支分戒。从前有一个喇嘛,他在四周无人时正准备偷施主家
的大茶,当手伸进口袋时,他突然想起自己是出家人,如此做不应理,便大喊“捉贼”
,施主来时,他说:“你们看我的手不听话在偷你们的茶叶。”他能在发心作恶之时检
点自己的行为并立即对治,也是很了不起的,我们也要恒时注意自己的行为。
“平常观心当谨慎”,菩萨与凡夫的其中一个区别就在于:菩萨观自心而凡夫不观自心
。修行人观心很重要,无垢光尊者在《三十忠告论》中也教诫我们:“调伏自心即是吾
忠告。”我们应该时时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是恶则断之,是善则令其增长,这个教言
十分重要,应该背诵下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用来衡量检点自己。
6. 恒需隐秘有三种:隐秘自己之功德,
隐秘他人之过失,隐秘未来之计划。
我们时时刻刻中应该保密的有三种:
“隐秘自己之功德”,若按佛教的教规,自己即便具足很多功德,如严持净戒、具足智
慧、具足禅定等诸多不可思议的功德,也都不能在别人面前宣说,必须保密。若自己宣
说自己功德,多半是五毒中我慢的显现,且别人不一定对你生信心,反而会有各种各样
的想法。在未登不退地前,真正具有的一些功德也会因宣扬而减灭,所以,有智慧的人
不会宣说自己的功德。但现在末法时代的人们往往喜欢吹嘘自己已证悟了、已具足了功
德、自己有神通、自己是活佛等,借以实现自己的贪欲。不过法王如意宝也这样讲过:
有些真正的高僧大德为了摄受弟子,断除弟子的某些邪见,偶尔会说一些自己的功德,
如我的内证境界是什么什么等。但智者更多的是常常观察自己的过失。正如《格言宝藏
论》所说:“圣士观察自过失,劣者观察他过失,孔雀观察自身体,鸱鸮给人起恶兆。

“隐秘他人之过失”,我们平时不要说别人的过失,因为我们是凡夫,自相续具有不清
净的显现,很多时候看别人不顺眼,总是觉得自己好,就如同藏人有句俗语说:“经常
看到别人脸上的虱子而看不到自己脸上的牦牛”,这只能说明自己修行不好。很多大德
都这么说过:佛所见全是佛,菩萨所见者全是菩萨,凡夫所见者全是凡夫。我们学院有
一位堪布,他不管看到别人做什么坏事,总是说:“不要说不要说,这可能是有密意的
,我们不要看他的过失。”因为有时候我们并不太了解别人,一件事情也只知其一不知
其二。说别人过失对自己无利,在比丘戒与菩萨戒上都有详细的戒相,在《佛子行三十
七颂》中也这么说:“以惑谈他菩萨过,则将毁坏自功德,故于大乘诸士夫,不说过失
佛子行。”我们修行人不要像世间人一样,总喜欢把自己吹得很高,把别人贬低得一无
是处,很多大德往往在未开始弘法前总是做最低下的事情,默默无闻地潜修,所以,一
般凡夫人从表面上根本看不出别人的内证和功德。常赞自己之功德,别人是不会对你恭
敬的。你所诽谤的是不是诸佛菩萨的化现很难说,因为,很多菩萨是以贱女、妓女、猎
人的形象来度化众生的,所以我们平时应观清净心。世间有一句名言:说别人的过失,
本身就是一种过失。所以,无论从自身或利他任何一方面来说,隐秘别人的过失都是很
必要的。
“隐秘未来之计划”,对自己未来的计划想法一定要保密,不要把未来的计划,有时甚
至是一个妄想,什么建寺院、收徒弟、传法等去随便跟别人说,常言道:天机不让人识
破,识破不值半文钱。一般来说,真的计划在还没实现之前,说出来会产生违缘,故不
宜泄露。而且我们修行人,对修法有个计划还可以,对世间法不能过多计划,因为世间
的一切本体都是无常,计划赶不上变化。我们的上师法王如意宝也是这样,凡做事情没
有百分之八、九十的把握时,是不说的。所以,我们应该学习大德先贤们的所作所为,
隐秘未来之计划。
7. 不可宣说有三种:不宣偶尔出离心,
不宣自己狡诈行,不宣自己之善行。
这里讲了不应宣说的有三种。“不宣偶尔出离心”,因为一个人的出离心若不是建立在
正知正见上,那就只是一个凡夫刹那易变的心念。尤其在平时遇到逆境违缘时所生的出
离心,是非常不稳固的。有时刚见到一位上师,马上激动得眼泪都流出来了,想要出家
,但还没过几天就又后悔了——凡夫的心就是这样。大成就者根登群佩在印度时,曾跑
到外道经堂的天尊像前,祈祷加持自己发起出离心,慢慢地看着外道天尊像时眼泪就流
出来了,所以根登群佩说凡夫人的心太不可靠了。以前的藏地大德也这么讲过:偶尔的
出离心如晨曦之露珠。
“不宣自己狡诈行”有两种解释:一是在别人面前要以诚实忠厚来对人对事,不能像世
间人那样狡诈,整天以欺骗维生,然后还洋洋自得,四处夸扬自己的丑事,以狡诈为自
豪;另一种是自己本来是个老实人,但把偶尔的一些错事跟别人老老实实地说了,但这
类事情往往说不清楚,别人也会据此断定你很不可靠,这样,引起别人的误解,对自己
没有利益。
“不宣自己之善行”,不要对别人宣说自己的善行:拜了多少部经,在哪个静处修行了
多久,念了多少咒等等。这样很容易毁灭这些善根的功德。毁灭善根的功德有四种:一
为宣说自己的善行;二为以邪愿回向;三为未回向菩提;四为事后生悔心。但有些大德
为了弟子们更加精进,在适当的时候也要宣说自己的一些善行,这是一种摄受的方便,
菩萨唯利他人之善巧,不属此类所遮。
8. 不可去处有三种:怨仇争处不可去,
众人聚处不可去,玩乐之处不可去。
凡修学佛法者,身必须处于适宜的环境中,不能去那些对自己修行不利的地方,否则,
将影响自己修行,有损于自己的功德。那么,哪些地方不可去呢?总括说来有三种,是
怨仇争处、众人聚处和玩乐之处。
“怨仇争处不可去”,对于怨仇争斗的地方不得去围观,因为我们初学佛者未生起利他
之功德,没有调解的能力,围观时不但会生起嗔心,而且还会被牵连进去,对自他都没
益处,所以看到这类场面后,在内心中祈祷上师三宝,但愿他们化解怨仇,而不要去参
与。平时生活中,对自己有误解或不好看法的人尽量敬而远之,以免彼此增加不必要的
误解和矛盾。
“众人聚处不可去”,这里的众人聚处是指没有正知正见愦闹的人群、大都市等,并非
众多道友一起精进闻思修行的地方。对于一个修行者来说应该处在适合的环境,通过闻
思得到正见,再到无有愦闹的寂静处稳固自己的见解,及依见解而修持,《月灯经》、《
弥勒请问经》多赞叹寂静处有诸多功德。龙猛菩萨在《亲友书》中所讲的六种过失,其
中的赌博、喧杂境就是众人聚处。平时也不要经常去大城市等繁华之地,以免自己生起
和增长贪心、嗔心、痴心,所以,除了成就后去弘法利生外,应尽量避免去众人聚集的
地方。
“玩乐之处不可去”,玩乐之处是指诸如去打麻将、下棋、跳舞、看录像等游玩的地方
,这些地方只会助长贪嗔痴,不会增上智慧,即使世间那些稍有修养的人也不会去的。
以前米拉日巴尊者背着他仅有的一袋荨麻与一口土锅赶路,途中土锅打破了,正巧被几
个去参加集会的姑娘看见,她们说:“我们今天开法会时,应发愿生生世世不要像他那
样可怜。”同时,米拉日巴尊者也默默发愿:“愿我生生世世不要像几位姑娘那样可怜
,没有正知正见。”没有正知正见的愚痴众生都执持颠倒之见,把无聊地消磨时光作为
一种快乐。少数修行人以前世间习气重,因此现在应该好好地观察自己的不良习气,顿
时舍掉。这些教言看似容易,做起来却难,故我们应当努力。
9. 不宜宣说有三种:无信者前不说法,
未问不说自经历,不说不符实际语。
“不宜宣说”,全知麦彭仁波切曾在《君规教言论法·语言品》中讲:说话时必须要有
因时间、地点、人物的不同而有该说不该说的界限,否则,不该说而说成了疯子一样,
该说而不说成了哑巴一样,如果这样,要么事情办不成,要么生很多过失。这里明确地
阐述了说话必须适度。在此华智仁波切说不宜宣说有三种。“无信者前不说法”,就是
对没有信心的人不宣讲佛法。因为若具信心,则上师所讲之法乃至一字一句,犹如食盐
溶于清水一样,闻者能很好地受用,像灵丹妙药一样,会调伏自相续中的很多烦恼,定
获世出世间不可思议功德!尤其当对法和对传法上师具足信心时,即便是一个表面上非
常浅显的经典或修法都会觉得内外密意极深。“信为道源功德母”,如果一个人对佛法
常常具足信心,他就会具足精进、忍辱、闻思等等很多功德,而五道十地的一切成就都
来源于信心,这在《净土五经》、《净土教言》中都有详细的说明。反之,对无信者前
说法会有很多相反的作用,如对密宗没信心的人前宣说密法,对大乘没信心的人前宣说
大乘法等等,对方会因接受不了而生邪见或退失信心,在《华严经》中有类似的公案,
菩萨戒中在这方面也有戒条。所以,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讲“佛法大海,唯信能
入”,《白莲花经》中说“没信心的人像焦芽败种”等等。若上师对弟子传法,弟子没
有信心,即使听了法,法也入不了心;法不入心,如病不服药,永远不能断除无明烦恼
痛苦。在《百业经》中也可以看出无论是世尊还是罗汉调化众生时都是先观察因缘是否
成熟,所调对象能否生信,这就自然而然显露出了这条规律。
“未问不说自经历”,别人没问你的经历时,你不要主动自我介绍,以防自吹自擂之讥
嫌。尤其是密宗弟子,对别人偏要炫耀自己灌了什么什么顶,有什么什么甚深的见解,
亲近过多少位上师等学佛的经历,一边讲一边自以为了不起的,殊不知这样密乘戒已经
犯了。
“不说不符实际语”,就是说话要老老实实,不要夸大,也不要缩小。说话之前要对自
己的语言作一观察:这样说会不会骗上师?会不会骗众生?是否符合实际?否则,稍微
有辨别能力的人,见你说的没有可靠性,失去了信任感,之后即使你再把三藏十二部的
精华都说出来,他也再不会相信你了,你自己就谈不上去度化别人了。
总而言之,我们应该学会善巧地使用语言,接引初学佛者。除了选择对象,应机而发,
谛实而言外,我们还应在交流引导中学会《华严经》中所说的“恒顺众生”,比如先从
对方的爱好一点点谈,再引导他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体悟出因果不虚、轮回痛苦等一些
道理,这样他就容易对佛法产生出深切的信心。
华智仁波切的这个教言是自利利他的甚深窍诀,如果能铭记于心中,用于行动,将对自
他利益无量。
10. 不该之事有三种:友前不该有喜怒,
承诺不该有变动,行事不该有表里。
这是华智仁波切教我们修行人,在日常生活中身语意所不应该做的,也是有关人格方面
的教言。“友前不该有喜怒”,友包括亲戚朋友与修行道友,在他们的面前不能喜怒无
常,要有一个稳定的情绪。对于在座的人来说,前世我们已经结了不同程度的善缘,才
能有今生的相聚,并能共同闻思修法;今生又共同发了无上的菩提心,共同发愿往生极
乐刹土,来世我们肯定还是很密切的道友。当我们大家在短暂的人生旅途中相遇,应该
以欢喜心珍惜我们之间的法缘。对待金刚道友,自己的心不要像夏天的天气,说变就变
,一会儿是晴空万里,一会儿是乌云密布,这样,彼此在一起相处或做事情就很不方便
。作为一个修行者,为人处事不能像一般的世间人一样,而要有一个稳定温和的态度。
应如《格言宝藏论》中所说:“不因赞称而高兴,不因辱骂而忧伤,善持自之功德者,
此乃正士之法相。”不过,对上师的喜怒我们应该明白是调伏弟子所显现的方便。另外
,对于病人,尤其是心脏病者的喜怒哀乐我们要给予足够的宽容与谅解。
“承诺不应有变动”,就是已经应承许诺别人的事情,无论遇到再大的困难和违缘,也
不应该改变。龙树菩萨曾说过:“智者的承诺,纵遇命难也不变。”智者的话如刻在石
头上的字,任凭风吹雨打,它都不会轻易变动的。智者的承诺也不是信口答应,而是在
此之前进行仔细的观察,一旦答应了,怎么也不会改变。以前的圣贤们是这样做的,也
是以这个标准来观察一个人是否可信。
“行事不该有表里”,就是我们做什么事情不应该表面一套背后一套,要表里如一。修
行人不要像社会上人一样狡猾,领导在时讨好,领导不在做很多不如法的行为。修行人
要老老实实的,不管别人知不知道,自己所作的一切善恶要深信在因果上是不虚的,只
要自己人前人后都一样尽力去做了,久而久之,别人自然会知道自己是真实为人做事,
不管对众生也好,对道友也好,对上师也好,都要以诚相待,表里一致。
以后的弘法者,应该十分重视这三点,弘法要具足福德智慧多方面因缘,并不只是有一
点证悟就足够了。必须要有一个很好的人格,给人一种稳重、坦诚、实在的可靠感,别
人信服后,再宣讲佛法,别人才会相信。历代传承上师也都认为人格是修习佛法的根本
,这在《二规教言论》、《格言宝藏论》及上师如意宝的教言中也有诸多宣讲。我们应
平时多翻阅,用言教时时来衡量和观察自己,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
以上三方面若每个人都尽量自我要求去做,那么,每个人都会成为一个合格的修行人,
僧团也自然会清净和合。希望具有这些功德者能令其增长,未具有者则令尽力生起。
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ziwojylj/ziwojylj1.php
1 (共1页)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密宗断惑论》信心与成就自我教言略解 (2)
《藏密问答录》上师应为弟子传何法菩提心的修法
修行之苦索达吉堪布:不宜说的三种话
你要把未来的解脱成就寄托于谁?饮酒之过患
自我教言隐秘自己之功德,隐秘他人之过失,隐秘未来之计划
吸烟之过患索达吉堪布答疑19问之(5)----上师应为弟子传何法
每日教言大圆满龙钦宁提华智仁波切关于皈依之殊胜教言--华智仁波切 著
每日教言《藏密问答录》 索达吉堪布 著(6)(上师应为弟子传何法)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功德话题: 修行话题: 华智话题: 菩萨话题: 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