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Wisdom版 - 修出离心的几个窍诀—希阿荣博堪布
相关主题
面朝痛苦,雪散云开《王权论》王权政治的理论基石
如何面对痛苦与幸福 堪布慈诚罗珠 开示《王权论》王权政治的理论基石 (转载)
大 圆 满 见 修 行 果《王权论》王权政治的理论基石 (转载)
如何精进什么是苦
达真堪布:从伤痛中得到成就佛法的要领与修行次第Zz
三辨识 (转)完美主义与出离心
转一篇文章--自戒的技能真正的出离心 (转载)
人性的逻辑起点——趋利避害【转载】寂静之道----第二部 修行纲要之出离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痛苦话题: 修行话题: 佛陀话题: 生活话题: 习惯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l*****a
发帖数: 31
1
人们常说把修行融入生活中,可奇怪的是,尽管我们很努力,修行却仍然与我们
的生活若即若离。当我们打坐、念经、微笑面对他人时,我们觉得自己做得很好,真正
是把佛法运用到生活中了;可是在我们沮丧、愤怒、疼痛、委屈的时候,佛陀的教诲便
开始记不清。除了当时极其鲜明而强烈的屈辱感、挫败感外,其他一切都退到模糊的背
景中去了。也许有人不禁要怀疑上师教给我们的种种方法是否真的有效。
为什么修行不能持续地改变我们的生活?为什么让很多人脱胎换骨、自由觉悟
的佛法到了我这里就总是失效?也许答案就在于我们把生活抓得太紧。不论自觉或不自
觉,生活中的一切对我们来说都太重要,工作、家庭、金钱、声誉、感情,我们希望这
一切都尽在掌握中,四平八稳,安全放心。为此,把全副精力都投入进去还不够,还要
通过修行为生活上保险。然而,生活就像我们手里握着的沙,抓得越紧流失得越快。在
无常面前,以强化生活和自我为目的的  修行变得支离破碎,收效甚微。我们若能放
松下来,不把生活中的每件事都看得至关重要,而是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修行上,生活
并不会因此变得更糟。相反,真正的转变会在这时出现,我们也会因为放松而第一次尝
到自由的滋味。
放松可以说是修行的第一课。生活中人们最惯常的状态是紧张、对抗。对自己
、对别人、对周围的一切都紧张兮兮。我们不喜欢生活在自己的掌控之外,任何一点不
确定都会让我们焦躁不安,所以我们总是神经质地忙碌着,即使身体没动心里也从没停
过,深谋远虑想防微杜渐。一帆风顺时,我们希望这种美妙的状态能一直保持下去,不
想看到任何突发事件打破生活的完整平静。
生活中发生任何一件事,都让我们心头一紧,必须立即判断出它的利弊以采取相
应的行动。对自己有利的要让它锦上添花;对自己不利的要赶紧想办法压下去或推出去
。我们自以为是生活的故障检修员,整日一副严阵以待的模样。身处顺境的时候,饶是
这样不安,陷入逆境会怎样惶恐更可想而知了。我们仿佛每天头顶磨盘走来走去,感觉
要被压垮了,世界缩小到只剩下眼前那一堆困难。诸事不顺,我们越发相信自己是世界
上最倒霉的可怜虫。这种自艾自怜的情绪使我们觉得自己更有理由责怪、刻薄、报复、
折腾。我们乐此不疲,以至于忘记生活原本就是变化无常,喜忧参半,甚至有点混乱的
。哪怕我们耗尽毕生精力,也无法使它更可靠有序些。而修行只是让自己放松下来,不
再对抗,习惯那种不确定性并安住于此。有人也把这称为自在。
记得我十七岁时,在家乡跟随才旺晋美堪布修学佛法,从共同外前行开始。我
紧张而兴奋,每天关在自己的小屋里没日没夜地修行。起初一切都正常,直到观修寿命
无常时问题出现了: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观想,使我的身体过度紧张而僵硬;对无常的
深入观察使我内心充满沮丧、哀伤。我整个人紧绷绷的,生不起清明的觉察,应该达到
的体验也迟迟没有出现,这令我既愧疚又焦急。终于我在本应闭关的白天迷迷糊糊地走
出了小屋。我不知道自己要去哪儿,只想摆脱心里的困窘不安。我的上师才旺晋美堪布
把我叫到他的住处,对我说:“弟子,你应该把窗户打开。看外面的虚空,宁静而广阔
。尽量放松身心,凝视天空,慢慢地把心融入到天空中,安住。”我按照上师的提示去
做,果然很快走出了困境。才旺晋美堪布传授的这个珍贵法门,让我受用一生。放松下
来,让心与外界连接,不刻意追求任何状态或结果,只是安住。这实在是最为重要的修
行。
两千多年前,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睹明星而悟道,他不禁慨叹:所有众生都
有一颗本自具足的菩提心。不论我们曾经多么贪婪、残暴、奸诈、愚昧,都从未令它有
丝毫减损。它一直在那里,从未离开过我们,所以修行不为再去成就什么、证明什么,
而只是引导我们放松下来,慢慢去贴近本心。
我们之所以很难体会到本心,是因为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所作所为大都在牵着我
们朝与本心相反的方向走。很多习惯,尤其是心的习惯,让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陷入
窘境,比如前面说到的紧张对抗,还有趋利避害、推卸责任、自以为是、太在意自己的
方式等等。我们修行便是要以一种温和的方式扭转这些习惯,使自己逐渐摆脱困窘的境
地。
趋利避害大概是所有众生最根深蒂固的一个习惯。趋利避害本身并没有问题,
我们想脱离痛苦、寻求解脱,这就是趋利避害的一种表现。但问题是很多人对趋利避害
上瘾,只要一感觉不舒服马上就另外寻找慰藉,不给自己留一点时间去认知和体验。天
热要开冷气,天冷要烧暖气,风吹日晒很辛苦,出门要坐车。就在这忙不迭找安适的过
程中,我们不但错过体验四季的乐趣,而且还变得越来越脆弱,越来越容易受伤害。
对趋利避害上瘾,也有人称之为“纵欲”。我们一般认为灯红酒绿、纸醉金迷
才是纵欲,不过在较微细的层面上,只要有条件,每个人都愿意纵欲,因为纵欲是人们
逃避不安的习惯性方式。
人们孤独、烦闷或者感觉有压力的时候,会喝酒、暴饮暴食、购物、打电话、
上网,或者窝在沙发里不停地换电视频道。反正就是不想留一点空间给自己去面对那份
孤独、烦闷或压力。用来帮助我们逃避不安的种种活动本身又会带来新的烦恼和问题。
我们的初衷是让自己免于痛苦,得到安适,而实际做的却是用一种痛苦代替另一种痛苦
,如此循环往复,更强化了我们的恐惧。以前的人排遣情绪还能写信、看书或培养某种
陶冶性情的爱好,而现在的人远没有那份耐心,除了对轮回,对什么都很快就厌烦。人
生如朝露,可我们似乎还嫌它过得不够快。现代社会真是一个迷信趋利避害的社会。人
们不能容忍哪怕是一丁点的不舒服、不满足、不方便,所以不停地寻找安慰、便捷,并
且相信能找到。
常听人把烦恼增多、内心空虚归咎于物质的繁荣,其实不尽然。物质会对人心
产生一定影响,但关键还是人心在作怪。烦恼多,是因为物质条件改善后内心执著的东
西更多了。以前你可能只有一块手表舍不下,现在却有房子、车子、存款时刻牵着你的
心。内心空虚也是因为物质丰富后有更多逃避痛苦的选择,你可以更频繁地变换安慰的
方式,结果你便更频繁地感受到不满足和挫败。大家还记得小时候吧,特别是短缺年代
里长大的孩子,一块糖、一件新衣服就能让你高兴很久。当你从父母或其他人手里接过
这样的礼物时,你心里充满了感激。你会说谢谢他们。你会非常珍惜那块糖,并用心去
品尝它的味道;你会懂得欣赏自己的新衣,并且真心赞叹它的美好。可是随着年龄的增
长,你眼里的礼物越来越少,你能得到的越来越多的东西都被认为是理所应得,因为你
聪明、能干、努力。然而,这个世界上聪明的人很多,自闭症患者中不少就是某些领域
的天才;能干的人也多,努力的就更不用说,你看建筑工地上的那些工人,谁不比你辛
苦?但是,并非所有比你更聪明、更能干、更努力的人都过得比你更富足安适。只能说
你比他们幸运,而你却忘记感念自己的福报。
我并不是说人生在世就应该低头承受痛苦。其实不是我们自己选择受不受苦的
问题。佛陀早就告诉过我们:诸受是苦。世上没有一件事物是恒久不变的,所以我们拥
有、经历的一切都会带来不安全感。这恐怕是无人能幸免的一种痛苦。此外还有各种各
样粗大的、细微的、强烈的、温和的痛苦伴随着我们短暂的一生,你也可以把它们称为
压抑、孤独、怨恨、哀愁、恐惧、贫穷等等,这些东西无论我们现在做得好或不好都会
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按理说,我们对痛苦应该很熟悉了,但事实正相反,我们只是熟
悉自己面对痛苦时的那份恐惧和挫败,对痛苦本身却从不敢凑近了仔细看看。
我从小到现在生过四次大病,每一次对痛苦的体会都不同。第一次是十岁左右
出水痘,周围的孩子很多都因为这个病死掉了。我们那儿的人相信水痘出来之前喝水会
危及性命,所以我连续几天喝不了水。我眼巴巴看着别人喝水,心里想:“这个病快点
好吧!好了我就快乐了,我一定要喝很多很多水。”第二次是在十一二岁被火烧伤双腿
。那时也没有条件定期换药,只能听任两条腿反复发炎流脓。公社的兽医偶尔会给我消
炎,每次都疼得喘不上气来。因为我害怕他,才忍着疼不敢吭声,但对其他人,我从不
让他们动我的伤口。两条腿烂了快一年,村里人都说我会成为瘸子,可我一点不在乎,
只是担心自己会错过许多玩的机会。等我稍能站起来,便立即瘸着腿出去玩耍了。第三
次生病是十八岁在佐庆熙日森藏文大学求学时,长期的营养不良和劳累过度令我虚弱不
堪,而这时突发的严重胃病一下把我击倒。卧床半个月,情形越来越糟。那时我倒不担
心自己就要死了。贫病交加,客死他乡,并不可怕。藏地每一个修行人从踏上修行之路
的第一天开始,就想好要远离家乡,去到无人之地,随时准备死在沟壑之中。我唯一遗
憾的是还有那么多珍贵的教法没有学。第四次生病是在1990年,心脏病又一次把我推到
死亡的边缘。虽然那次抢救过来了,但心脏病从此与我结缘,时好时坏,不断给在身边
照顾我的弟子制造惊吓。对于我这个普通修行人而言,病痛给了我观修出离心和菩提心
的大好机会。它让我真切体会到生命的脆弱与无常,往往就在你最意想不到的时刻,死
亡突然降临,说走就走,没有半点通融,再多的牵挂也得放下。由自己的病痛,我体会
到他人的痛苦。那个截肢的小伙子,那头待宰的牦牛,那个在废墟里寻找孩子的母亲…
…他们与我不再疏离,他们的痛苦,我的痛苦,原来是相通的,原本就是一个东西。
我的这四段经历可以代表人们对痛苦的四种态度。有人希望痛苦尽快结束,结
束了就会一直幸福下去。有人在痛苦的同时不忘享乐,痛苦并快乐着。有人虽然不再惧
怕痛苦,但痛苦妨碍了他的修行。有人拥抱痛苦,在痛苦中找到通向自由的路途。
最近一位弟子跟我讲述了她的一次体验。她因为疏忽而被人利用,深受伤害。
如果按照以往的经验,出现这么大的危机,她的生活肯定会变得一团糟,她一定会惊慌
失措,拼命想办法报复和弥补。但是这一次,她决定逆习惯而行,不急于自责或责怪他
人,而是放松下来,让内心保持开放,去深切而清晰地感受那被伤害的痛苦。虽然同样
会惊慌、压抑、懊悔,但她惊奇地发现自己的心里有一个柔软的东西,那竟是对自己、
对伤害她的人、对所有人、所有众生的一份悲悯。全力以赴、苦心营建的生活原来是那
样不可靠、不堪一击。生平第一次,她体悟到了出离心。
一般情况下,当人们遭受痛苦,尤其是受到伤害时,心量会变得狭小。最好整
个人都能缩进一个桃核里,以为有坚硬的外壳保护会安全些,而实际上这只会使内心更
加压抑和僵硬。不如把心打开,让自己暴露在痛苦中,让那种强烈的感受去瓦解心里根
深蒂固的观念和习惯。这时,我们的本心,或者它折射出来的慈悲心、出离心、世俗菩
提心才会有机会显现。
把自己看得太重是我们另一个顽强的习惯。虽然我们都知道佛陀的教诲:我执
乃痛苦的根源,但回到日常生活中,我们依然把什么好的都留给自己、自以为是、特别
在意自己的那一套、遇到问题就责怪别人。
抓取这个动作暗示着内心的恐惧。婴儿初生到这个陌生未知的世界,拳头是抓
得紧紧的。我们紧张、害怕的时候也都不由自主地握紧拳头。因为我们一辈子都在担心
失去,便一辈子都在抓取、囤积,永远缺乏满足感。
佛陀教我们布施,通过给予来消除那种贫乏的感觉。有人需要食物,如果我们
有食物,就给他;有人需要衣服、药品、金钱、安慰、关心,如果我们能做到,就去帮
助。佛陀住世时,曾经有一个小孩来到佛陀面前讨要东西。佛陀说:“你说一句不要,
我就给你。”可是那个小孩害怕一说“不要”就得不到东西,怎么也不肯说。几次三番
讨要后,见佛陀依然坚持,小孩只好勉强说了声“我不要”,结果立刻得到了自己想要
的东西。佛陀对身边弟子说:这个小孩无始以来吝惜成性,别说行动上真的放弃,就连
嘴上说一声“我不要”都从未说过。今天让他说了一声“不要”,便是为日后的解脱种
下了一点善根。
从抓取转向舍弃,仿佛是个重大选择,而实际上我们别无选择。不管愿不愿意
,我们一生都在失去。青春、欢笑、泪水、成功、失败、爱、恨、乃至整个世界,都会
离我们而去。布施的关键不是这样做到底能为他人解决多大的问题,而是我们能藉此学
习放掉自己的执著。外在的行为久而久之会影响心态,习惯布施的人比较容易让事情离
去。以前有一个小偷向法师求解脱的法门。法师问他会做什么。他想了想说:自己什么
也不会,只会偷东西。法师说:很好,你把自己偷光就可以解脱了。
看看现在的自己,仍然活着,仍然能够感受喜悦和美好,尽管几十年的人生已
经遗失,许多自认为舍不掉的东西也都舍弃。我们突然间发现,其实自己从一开始就没
有什么好失去的。
我们自以为经验老到,对什么都了解,而绝大多数时候我们不过是凭概念、靠联
想在理解世界而已。在一般人眼里,白色是纯洁、玫瑰是爱情、海滩是度假、下雨是打
不着出租车。事物所引发的联想远比其本身更受重视,可是用清新、开放的眼光看事物
,亲自去感受、认知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不仅需要勇气,而且还很辛苦。不知是我们
的自以为是助长了我们的懒惰,还是反过来,总之我们现在是又固执又懒惰,并且认为
这正是热爱、肯定生活的表现。
通常情况下,面对任何一件事物,我们的第一反应都是判断。“对的”、“错
的”、“有利的”、“有害的”、“同意”、“不同意”,然后我们根据自己的判断开
始大声、小声、无声地发表议论,像个喋喋不休的评论员。这种急于判断的习惯和固有
的观念让我们没有办法清楚认识事物。
有位弟子给我讲过他亲身经历的一个实验。在高级经理培训课上,老师请学生
看一段几分钟的录像,并请他们注意录像中一共有几个白衣人出现。开始放录像了,画
面上有一群穿黑色衣服的人在跳舞,他们各行其是,旋转穿插,毫无规律。这时一个白
衣人进入画面,扭了几下走开了。接着又有两个、三个以及更多的白衣人进来又出去。
学生们聚精会神看完录像,所有人都能准确无误地告诉老师前后共有几个白衣人出现过
。这时老师微笑着问大家:有没有人看见黑猩猩?什么?除了黑衣人、白衣人,还有一
只猩猩?全班竟然没有一个人发现!大家纷纷猜测那一定是躲在背景或角落里的一个猩
猩图标,或是某个跳舞者佩戴的小装饰,大家太专心数人数,没注意到这些细枝末节。
可是老师说那是一只跟人一样大的猩猩,还跳舞了。这怎么可能!全班几十位才智过人
的“社会精英”居然会缺乏观察力到这种地步?大家谁也不信,坚决要求老师重放一遍
录像。这回,不用数白衣人,也不用数黑衣人,什么都不用做,只是看录像。果然,录
像放到一半时,一个人装扮成一只黑猩猩闯进来,在画面中央手舞足蹈相当长一段时间
后才离开。这回所有人都看得清清楚楚!
这不是一个很有启发性的实验吗?我们自以为明察秋毫,但往往只能看见我们
想看见的东西,听见我们想听见的声音,而不是我们能看见、能听见的东西。
佛陀教我们以开放的心去看去听,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看到和听到。当年他在印
度鹿野苑初转法轮,宣讲的第一则开示便是:此乃痛苦,当知痛苦。身处痛苦中,应该
了知自己在痛苦中;痛苦就是痛苦,不要把它误解成别的。有一些成见和误解比较容易
纠正,我们只需稍稍改变心的习惯就可以,但还有一些错误的假设从古远以来相传至今
,已经成为真理和常识。我们如果想活得更真一点,有时就不得不做个没有常识的人甚
至是叛逆者。想想那些舍弃今生的修行人,他们拒绝谬误,也不想躲在别人的经验里混
日子。他们觉得受够了捉弄,于是坚决远离了这套骗人的把戏,开始真心诚意去认识和
感受万事万物。虽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这样坚决,但至少我们可以承认自己无知、不
再固执己见、不再懒惰地满足于过“二手生活”。每天让自己的心安静片刻只为单纯地
去听去看去感受。
自以为是不仅割离了我们与当下,而且还使我们更容易受侵犯,也更容易侵犯
别人。我们很在意自己的那一套。打开电视,总是看见有人在讲自己的心得,怎么做饭
、怎么化妆、怎么减肥、怎么成功、怎么理财。满大街的人都梳着同样风格乱蓬蓬的发
型,一到公共场合就都对自己的手机产生强烈的兴趣,大家的心都同时随着股市的涨落
而起伏跌宕,可是我们依然认为自己与众不同,很有一套。这种自我欣赏阻止了我们与
别人正确地相处与交流。一些人像是患了某种特殊的“自闭症”,在任何场合都热衷于
自言自语。更多的人呢,不但觉得自己什么都对,而且必须得对,如果别人不能苟同我
们的意见,便感觉很受伤,很不舒坦。面对任何一个人、一件事、一种状态,你都需要
立即得出结论,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否则你就没有价值感、安全感。我们的信念
、理想、价值观什么的往往被利用来强化自我、排斥他人,不信就看看吵架的、冲突的
、战争的各方,没有一个不认为自己有理的。
日常生活中,自以为是有时还表现为自卑。坚持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在任何情
况下都不改变这个观点,这不是自以为是又是什么?自卑与自负一样,遮蔽了我们的当
下,使我们不能清楚地认识自己,同时也阻碍了我们与外界的交流。因为缺乏交流,我
们感觉孤单、孤立。“认为自己是唯一的”会放大我们的感受。比如说参加考试,如果
有一半人通过而你是其中之一,你会很高兴,但如果只有你一个人通过,你就不仅是高
兴,简直是欣喜若狂;同样,如果有一半人被淘汰,而你是其中之一,你会很沮丧,但
如果只有你一个人被淘汰,你就不仅是沮丧,而会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冤、最不幸的人
。当你处于情绪的低谷而又孤立、封闭时,你很容易就会认为自己比所有人都更悲惨、
更不开心。
事实上,你的情况肯定比你想象的要好。现在很多人因为承受不了痛苦而自杀,
每次我听到这样的消息都难过极了。死亡对他们来说是多么巨大的未知,而未知有多大
恐惧就有多大。死亡的过程中四大分离,那种痛苦根本不是活着的人所能想象。尽管如
此,他们仍然选择死亡,可见他们生前感受的痛苦的确是到了无法承受的程度。前面我
们讲到痛苦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经历,而是众生的经历,所以不要相信有个叫“命运”
的家伙在专门与你作对、故意要整垮你。你的感受只是众生普遍的感受,所以你没有被
遗弃。如果你能放松下来,单纯地去感知那份痛苦,并且放掉对自己的担心、怜悯、评
断,不再只是在“我对我错、我行我不行”的圈子里打转,而去与外界沟通,愿意欣赏
一下花草和晨风,痛苦也许依然强烈,却不会再让你窒息、让你绝望到走投无路,因为
此时你的心打开了。
也许有人会觉得放掉这个、放掉那个,说起来容易,而实际做起来,委屈、无
奈、懊悔、愧疚、惶恐、挫败的感受是那样强烈而真实,不是自己不想摆脱而实在是无
力摆脱。如果是这样,也就不必急于放掉什么,不要再为难自己,你已经很不开心了。
有那么多烦忧伤痛要放在心里,你该需要一颗多么大的心呐!那么就给自己一分钟,闭
上眼睛,想象一下自己的心在慢慢扩大,它很柔软、很有弹性,慢慢地,它把这个伤痕
累累的自己包容进它的温柔之中,它扩大到整个房间、外面的院子、街道、行人、桥梁
、城市、江海、山峰、天空、日月、星辰……专注在那种可以无限延伸的开阔感中。当
你再次睁开眼睛,你会感觉好一点。
我们拒绝与他人沟通,通常是因为我们觉得那些人不会理解我们。我们排斥他
人什么,实际上正反映出我们排斥自己什么。如果你觉得别人不会理解你,说明你也根
本不想去理解别人。如果你讨厌别人贫穷,说明你害怕自己贫穷。如果你排斥别人的浅
薄、狭隘、冷漠,说明你不想面对自己身上的这些东西。所以,我们只有不排斥别人才
能接受自己。一些修行人为了训练这种开放能力,故意要与难打交道的人相处。印度的
阿底峡尊者来西藏前,担心西藏人太和善温良,自己找不到修心的对境,故而特意把一
个脾气怪戾、总爱挑他毛病的侍者带在身边。
虽然我们都把自己看得很重,都想对自己好,可令人难堪的是,习惯让我们看
上去像个傻瓜,所作所为全都在让自己更困惑、更痛苦。
现在就开始改变这些习惯吧,这就是出离。
比如下次遇上堵车,看看自己会有什么习惯性的反应:惶惶不安?牢骚满腹?
神经质地不停看表?掏出手机开始跟朋友抱怨?批评前面的车、前面的司机、路上的警
察、失灵的红绿灯?或是打开广播、唱机,让自己更加心烦意乱?就这么看着自己,不
去评断也不刻意纠正。遇到情况不立即被情绪淹没,而是看看自己的反应,这就是改变
。下次再遇上堵车,再看看自己是怎么发牢骚、看表、打电话、一刻不停地折腾。第三
次、第四次及以后遇上堵车,仍然是这么观察自己的反应,终于有一天你会觉得自己可
笑:发牢骚、看表、打电话、折腾,怎么每次都一样,不能有点创意吗?所以,下次再
遇到同样情况时,你会做点不同的事情:真正去听一听广播里的人在谈什么、欣赏一首
歌、体会旁边那个司机的焦虑、想想因为堵车有哪些安排需要调整……总之,你不再跟
自己较劲了。
轮回是一种惯性,不断改变习惯能让那股巨大的惯性慢慢地停下来。
传统上,我们把出离心解释为厌离轮回痛苦、追求解脱安乐的心。痛苦由执著
而来,所以我们实际要远离的是执著。而什么是执著呢?什么都可以是执著。这就使出
离成为一件不得不心无旁骛、精进不懈去做的事,因为事事处处、时时刻刻都是陷阱。
一位修行人曾经去拜见上师蒋阳钦哲旺波。路上他把自己的东西全部布施了,
只留下一个木碗,那是他心爱之物。来到上师住处,看见满眼的金碧辉煌,他不禁想:
“人们不是都说夏扎(一无所有的)蒋阳钦哲旺波吗?怎么住在这样奢华的宫殿里?”
这时,蒋阳钦哲旺波指着他笑骂道:“你们这些寻思者,我对这满屋金银珠宝的执著远
不如你对那个木碗的执著!”说完抢过他的木碗砸掉了。
出离就是这样。不看表象,只看内心。
N*******n
发帖数: 348
2
说得真好。

【在 l*****a 的大作中提到】
: 人们常说把修行融入生活中,可奇怪的是,尽管我们很努力,修行却仍然与我们
: 的生活若即若离。当我们打坐、念经、微笑面对他人时,我们觉得自己做得很好,真正
: 是把佛法运用到生活中了;可是在我们沮丧、愤怒、疼痛、委屈的时候,佛陀的教诲便
: 开始记不清。除了当时极其鲜明而强烈的屈辱感、挫败感外,其他一切都退到模糊的背
: 景中去了。也许有人不禁要怀疑上师教给我们的种种方法是否真的有效。
: 为什么修行不能持续地改变我们的生活?为什么让很多人脱胎换骨、自由觉悟
: 的佛法到了我这里就总是失效?也许答案就在于我们把生活抓得太紧。不论自觉或不自
: 觉,生活中的一切对我们来说都太重要,工作、家庭、金钱、声誉、感情,我们希望这
: 一切都尽在掌握中,四平八稳,安全放心。为此,把全副精力都投入进去还不够,还要
: 通过修行为生活上保险。然而,生活就像我们手里握着的沙,抓得越紧流失得越快。在

S**U
发帖数: 7025
3
好帖。
佳节在即,美食当前,亲友欢聚,正好修出离心。

【在 l*****a 的大作中提到】
: 人们常说把修行融入生活中,可奇怪的是,尽管我们很努力,修行却仍然与我们
: 的生活若即若离。当我们打坐、念经、微笑面对他人时,我们觉得自己做得很好,真正
: 是把佛法运用到生活中了;可是在我们沮丧、愤怒、疼痛、委屈的时候,佛陀的教诲便
: 开始记不清。除了当时极其鲜明而强烈的屈辱感、挫败感外,其他一切都退到模糊的背
: 景中去了。也许有人不禁要怀疑上师教给我们的种种方法是否真的有效。
: 为什么修行不能持续地改变我们的生活?为什么让很多人脱胎换骨、自由觉悟
: 的佛法到了我这里就总是失效?也许答案就在于我们把生活抓得太紧。不论自觉或不自
: 觉,生活中的一切对我们来说都太重要,工作、家庭、金钱、声誉、感情,我们希望这
: 一切都尽在掌握中,四平八稳,安全放心。为此,把全副精力都投入进去还不够,还要
: 通过修行为生活上保险。然而,生活就像我们手里握着的沙,抓得越紧流失得越快。在

J******s
发帖数: 7538
4
这篇文章真好,大赞!!!
赞出离心
赞不把自己看得太重
赞少做评价
赞善根
赞悲悯

【在 l*****a 的大作中提到】
: 人们常说把修行融入生活中,可奇怪的是,尽管我们很努力,修行却仍然与我们
: 的生活若即若离。当我们打坐、念经、微笑面对他人时,我们觉得自己做得很好,真正
: 是把佛法运用到生活中了;可是在我们沮丧、愤怒、疼痛、委屈的时候,佛陀的教诲便
: 开始记不清。除了当时极其鲜明而强烈的屈辱感、挫败感外,其他一切都退到模糊的背
: 景中去了。也许有人不禁要怀疑上师教给我们的种种方法是否真的有效。
: 为什么修行不能持续地改变我们的生活?为什么让很多人脱胎换骨、自由觉悟
: 的佛法到了我这里就总是失效?也许答案就在于我们把生活抓得太紧。不论自觉或不自
: 觉,生活中的一切对我们来说都太重要,工作、家庭、金钱、声誉、感情,我们希望这
: 一切都尽在掌握中,四平八稳,安全放心。为此,把全副精力都投入进去还不够,还要
: 通过修行为生活上保险。然而,生活就像我们手里握着的沙,抓得越紧流失得越快。在

T*******y
发帖数: 6523
5
Zan! Good to read for all, not just Buddhists.

【在 l*****a 的大作中提到】
: 人们常说把修行融入生活中,可奇怪的是,尽管我们很努力,修行却仍然与我们
: 的生活若即若离。当我们打坐、念经、微笑面对他人时,我们觉得自己做得很好,真正
: 是把佛法运用到生活中了;可是在我们沮丧、愤怒、疼痛、委屈的时候,佛陀的教诲便
: 开始记不清。除了当时极其鲜明而强烈的屈辱感、挫败感外,其他一切都退到模糊的背
: 景中去了。也许有人不禁要怀疑上师教给我们的种种方法是否真的有效。
: 为什么修行不能持续地改变我们的生活?为什么让很多人脱胎换骨、自由觉悟
: 的佛法到了我这里就总是失效?也许答案就在于我们把生活抓得太紧。不论自觉或不自
: 觉,生活中的一切对我们来说都太重要,工作、家庭、金钱、声誉、感情,我们希望这
: 一切都尽在掌握中,四平八稳,安全放心。为此,把全副精力都投入进去还不够,还要
: 通过修行为生活上保险。然而,生活就像我们手里握着的沙,抓得越紧流失得越快。在

L**********s
发帖数: 12988
6
真巧,刚从La Jolla回来,就看到这篇文章。写得好

【在 l*****a 的大作中提到】
: 人们常说把修行融入生活中,可奇怪的是,尽管我们很努力,修行却仍然与我们
: 的生活若即若离。当我们打坐、念经、微笑面对他人时,我们觉得自己做得很好,真正
: 是把佛法运用到生活中了;可是在我们沮丧、愤怒、疼痛、委屈的时候,佛陀的教诲便
: 开始记不清。除了当时极其鲜明而强烈的屈辱感、挫败感外,其他一切都退到模糊的背
: 景中去了。也许有人不禁要怀疑上师教给我们的种种方法是否真的有效。
: 为什么修行不能持续地改变我们的生活?为什么让很多人脱胎换骨、自由觉悟
: 的佛法到了我这里就总是失效?也许答案就在于我们把生活抓得太紧。不论自觉或不自
: 觉,生活中的一切对我们来说都太重要,工作、家庭、金钱、声誉、感情,我们希望这
: 一切都尽在掌握中,四平八稳,安全放心。为此,把全副精力都投入进去还不够,还要
: 通过修行为生活上保险。然而,生活就像我们手里握着的沙,抓得越紧流失得越快。在

L**********s
发帖数: 12988
7
这一段,好让我感动啊,感触很深,又醍醐灌顶了一下。

佛陀教我们布施,通过给予来消除那种贫乏的感觉。有人需要食物,如果我们
有食物,就给他;有人需要衣服、药品、金钱、安慰、关心,如果我们能做到,就去帮
助。佛陀住世时,曾经有一个小孩来到佛陀面前讨要东西。佛陀说:“你说一句不要,
我就给你。”可是那个小孩害怕一说“不要”就得不到东西,怎么也不肯说。几次三番
讨要后,见佛陀依然坚持,小孩只好勉强说了声“我不要”,结果立刻得到了自己想要
的东西。佛陀对身边弟子说:这个小孩无始以来吝惜成性,别说行动上真的放弃,就连
嘴上说一声“我不要”都从未说过。今天让他说了一声“不要”,便是为日后的解脱种
下了一点善根。
从抓取转向舍弃,仿佛是个重大选择,而实际上我们别无选择。不管愿不愿意
,我们一生都在失去。青春、欢笑、泪水、成功、失败、爱、恨、乃至整个世界,都会
离我们而去。布施的关键不是这样做到底能为他人解决多大的问题,而是我们能藉此学
习放掉自己的执著。外在的行为久而久之会影响心态,习惯布施的人比较容易让事情离
去。以前有一个小偷向法师求解脱的法门。法师问他会做什么。他想了想说:自己什么
也不会,只会偷东西。法师说:很好,你把自己偷光就可以解脱了。
看看现在的自己,仍然活着,仍然能够感受喜悦和美好,尽管几十年的人生已
经遗失,许多自认为舍不掉的东西也都舍弃。我们突然间发现,其实自己从一开始就没
有什么好失去的。

【在 l*****a 的大作中提到】
: 人们常说把修行融入生活中,可奇怪的是,尽管我们很努力,修行却仍然与我们
: 的生活若即若离。当我们打坐、念经、微笑面对他人时,我们觉得自己做得很好,真正
: 是把佛法运用到生活中了;可是在我们沮丧、愤怒、疼痛、委屈的时候,佛陀的教诲便
: 开始记不清。除了当时极其鲜明而强烈的屈辱感、挫败感外,其他一切都退到模糊的背
: 景中去了。也许有人不禁要怀疑上师教给我们的种种方法是否真的有效。
: 为什么修行不能持续地改变我们的生活?为什么让很多人脱胎换骨、自由觉悟
: 的佛法到了我这里就总是失效?也许答案就在于我们把生活抓得太紧。不论自觉或不自
: 觉,生活中的一切对我们来说都太重要,工作、家庭、金钱、声誉、感情,我们希望这
: 一切都尽在掌握中,四平八稳,安全放心。为此,把全副精力都投入进去还不够,还要
: 通过修行为生活上保险。然而,生活就像我们手里握着的沙,抓得越紧流失得越快。在

l****i
发帖数: 617
8
mark...useful, encouraging, etc, etc...
well, too long. :) highlights are enough for me.

【在 l*****a 的大作中提到】
: 人们常说把修行融入生活中,可奇怪的是,尽管我们很努力,修行却仍然与我们
: 的生活若即若离。当我们打坐、念经、微笑面对他人时,我们觉得自己做得很好,真正
: 是把佛法运用到生活中了;可是在我们沮丧、愤怒、疼痛、委屈的时候,佛陀的教诲便
: 开始记不清。除了当时极其鲜明而强烈的屈辱感、挫败感外,其他一切都退到模糊的背
: 景中去了。也许有人不禁要怀疑上师教给我们的种种方法是否真的有效。
: 为什么修行不能持续地改变我们的生活?为什么让很多人脱胎换骨、自由觉悟
: 的佛法到了我这里就总是失效?也许答案就在于我们把生活抓得太紧。不论自觉或不自
: 觉,生活中的一切对我们来说都太重要,工作、家庭、金钱、声誉、感情,我们希望这
: 一切都尽在掌握中,四平八稳,安全放心。为此,把全副精力都投入进去还不够,还要
: 通过修行为生活上保险。然而,生活就像我们手里握着的沙,抓得越紧流失得越快。在

1 (共1页)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寂静之道----第二部 修行纲要之出离达真堪布:从伤痛中得到成就
人临终的时候,如何把握自己?三辨识 (转)
[俱乐部]也说痛苦 (转载)转一篇文章--自戒的技能
怎样面对痛苦——索达吉堪布香港理工大学演讲人性的逻辑起点——趋利避害【转载】
面朝痛苦,雪散云开《王权论》王权政治的理论基石
如何面对痛苦与幸福 堪布慈诚罗珠 开示《王权论》王权政治的理论基石 (转载)
大 圆 满 见 修 行 果《王权论》王权政治的理论基石 (转载)
如何精进什么是苦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痛苦话题: 修行话题: 佛陀话题: 生活话题: 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