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kamma
1 (共1页)
l****u
发帖数: 2166
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Classification of Kamma 转
Classification of Kamma
Kamma can be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function, priority of result, time of
taking place of result, and place in which result takes place.
The first division is according to function:
1. Reproductive kamma,
2. Supportive kamma,
3. Obstructive kamma, and
4. Destructive kamma.
Reproductive kamma means kamma which produces results.
Supportive kamma does not produce results but supports the results of
another kamma.
Obstructive kamma is something like supportive kamma - but
Y**u
发帖数: 5466
2
☆─────────────────────────────────────☆
whosewho (whosewho) 于 (Sat Jan 21 22:26:45 2012, 美东) 提到:
俺前几天读某位师兄推荐的《禅修之旅》,感觉很好。不过有一个问题一直不明,就是
南传关于‘业’的解释。不知哪位师兄可以一解俺的疑惑?
多谢!
☆─────────────────────────────────────☆
SeeU (See you) 于 (Sun Jan 22 21:02:05 2012, 美东) 提到:
摘录自南传的《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善心与不善心两者是「业」(kamma)。缘于业成熟而生起的心是果报心。这类心组成有别于前两种的第三种心;它包括善业与不善业的果报(vipàka)。应明白在此所指的业与果报两者皆是纯粹属于精神方面的。业是与善心或不善心相应的「思」;其果报是其他体验成熟之业的
当「思」开始对目标作业时,它也指挥其他相应法执行各自的任务。「思」是造业的最主要因素,因为所采取的行动之善恶即决定于思。
不善果报心∶第一组无因心包含了七种不... 阅读全帖
J******s
发帖数: 7538
3
I found this is better to understand than Chinese version. :-)
-------------
Four Kinds of Kamma (Kamma-catukka)
Buddha Abhidhamma by Dr. Mehm Tin Mon
Though we cannot know the individual kammas in person, we can classify the
kammas into several types as described by Buddha, and predict when, where
and how each type will bear its result.
Introduction
Kamma, Sanskrit karma, literally means volitional action or deed. As a rule
good actions bear good results and bad actions bear bad results. Now ac... 阅读全帖
J******s
发帖数: 7538
4
I found this is better to understand than Chinese version. :-)
-------------
Four Kinds of Kamma (Kamma-catukka)
Buddha Abhidhamma by Dr. Mehm Tin Mon
Though we cannot know the individual kammas in person, we can classify the
kammas into several types as described by Buddha, and predict when, where
and how each type will bear its result.
Introduction
Kamma, Sanskrit karma, literally means volitional action or deed. As a rule
good actions bear good results and bad actions bear bad results. Now ac...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Ajahn Mahã Boowa 的如来藏见解
这是个很好的例子,显示没有无我正见的禅修,是怎么修出如来藏的。
Jotika 禅师对证果的描述,可以用来与此文对比。看看什么样的证果是符合阿含的。
Appendix II
Citta – The Mind’s Essential Knowing Nature.
The following comments about the nature of the citta have been excerpted
from several discourses given by Ãcariya Mahã Boowa.
Of foremost importance is the citta, the mind’s essential knowing nature.
It consists of pure and simple awareness: the citta simply knows. Awareness
of good and evil, and the critical judgements that result, are merely
activities of... 阅读全帖
J******s
发帖数: 7538
6
I found this.
Abhidhammattha Saṅgaha
http://abhidhammattha.blogspot.com/
Disk 2
Track 01, Lecture 16-1: What is Kamma?; Results of Kamma; Classification of
Kamma: by Way of Functions
Track 02, Lecture 16-2: Classification of Kamma: by Way of Functions, by
Order of Ripening, by Time of Ripening
Track 03, Lecture 17-1: Classification of Kamma: by Place of Ripening
Track 04, Lecture 17-2: Classification of Kamma: by Place of Ripening (
continued)
Track 05, Lecture 18-1: Kamma & its Results; D... 阅读全帖
J******s
发帖数: 7538
7
I found this.
Abhidhammattha Saṅgaha
http://abhidhammattha.blogspot.com/
Disk 2
Track 01, Lecture 16-1: What is Kamma?; Results of Kamma; Classification of
Kamma: by Way of Functions
Track 02, Lecture 16-2: Classification of Kamma: by Way of Functions, by
Order of Ripening, by Time of Ripening
Track 03, Lecture 17-1: Classification of Kamma: by Place of Ripening
Track 04, Lecture 17-2: Classification of Kamma: by Place of Ripening (
continued)
Track 05, Lecture 18-1: Kamma & its Results; D...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概念法与究竟真实法-ZZ
【 以下文字转载自 ariya_sacca 俱乐部 】
发信人: JeanIris (Iris), 信区: ariya_sacca
标 题: 概念法与究竟真实法-ZZ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Jan 28 09:27:50 2011, 美东)
概念法与究竟真实法
Concept and Reality
英译中:metta
2010年11月
(This is the appendix B of the book "The Essentials of Insight
Meditation Practice--A Pragmatic Approach to Vipassana" by Ven. Sayadaw
Sujiva 这是舍弃我禅师著《Mahasi毗 婆舍那禅修法要》的附录B)
It is important that the meditator understand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oncept” and “ultimate realities,” because it is the direction
which he...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为何我生如此 (2010校对-zz
原文很明确,业力是潜能,没有存储在哪里
http://www.dhammaweb.net/htmlbook/page.php?page=3&id=2
Kamma belongs to the mental aggregates. There are five aggregates:
materiality, feeling, perception, mental formations, and consciousness.
Volition belongs to the aggregate of formations. The aggregate of formations
is mental, and just as other mental states, it lasts only a very short
moment. It comes into being, stays only a little bit of time, and then
passes away But volition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mental states in t... 阅读全帖
J******s
发帖数: 7538
1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为何我生如此 (2010校对-zz
为何我生如此
业果法则的开示
喜戒禅师
郭姿妤 译
为什麽人有富有贫穷、长寿短命,聪明愚钝的差别?
佛教的业果法则能够解释人类差异及不平等的问题,
了解业果法则能帮助我们改善、掌握自己的未来。
业解释人生的差异
这一次的主题是业。许多人并非一生下来就是佛教徒,但却为佛教中业的理则所吸引,
因为它解释了为
什麽每个人都会有不同差异,以及明明是个好人为何却在这一生受尽苦难的原因。
我认识一名义大利人,他花了极大的精力去思考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及差异性的问题,
他一直反覆思索
这些问题,也询问过许多人,却一直得不到满意的答桉。有一天,他拿到一本佛书,当
阅读到有关业的法
则时,他非常满意业的解释。于是,他决定更深入地研读佛学,并前往东方剃度出家,
成为佛教僧侣,直
到他八十岁往生为止,都维持着佛教僧人的身分。这一切都是源于他被业的法则所吸引
的关係。
业不是道德轨范,如果认为它是道德轨范,那将令人不禁联想到会有个人坐在那儿审判
人类。其实,没
有任何人会坐在那儿审视人们所做的一切,只有业的法则。业不是道德审判,没有所谓
的赏罚,根据业
的法则,假使你做了一些善行,就会得到好的结果,反之,你做恶...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11
杀阿罗汉是五无间业之一,后果是生无间地狱。
http://www.accesstoinsight.org/lib/authors/hecker/wheel263.html
These were the circumstances of Moggallana's death.
After the death of Nathaputta, the leader of the ascetic Order of the Jains
(Jinas),[10] there arose among his followers bitter contentions about his
teaching, and consequently there was a loss of devoted adherents and of
support. The Jains had also learned what Moggallana reported from his
celestial travels: that virtuous devotees of the Buddha were seen to h... 阅读全帖
J******s
发帖数: 7538
1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三年前自杀事件的真正真相
A standard formula in the Canon describes a stream-winner in terms of four
factors. The first three of these four factors of stream-entry are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cutting of the fetter of uncertainty. The fourth is related
to the cutting of the fetter of grasping at precepts and practices.
"There is the case where the disciple of the noble ones is endowed with
verified confidence in the Awakened One... verified confidence in the Dhamma
... verified confidence in the Sangha... He/she is endowe...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1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第十九章 业是什么

  诸法心先导,心主心造作,若以清净心,或语或行业,是则乐随从,如影不
离形。
——《法句经》

业在巴利语,原意为行为或造作。一切身口意所造作的有意念的活动统统称之为
业。它包罗了“思想、语言和行为”中的方方面面。一般来说,一切善恶活动构造了业
的全部。但是从最高意义上讲。业是所有善恶意念活动的总称,非自觉,无作意,缺意
念的行为,虽也可被称为动作,但不构造成为业,因为,决定业的至关重要因素意念没
有参与其中。
佛说:“诸比丘,我说行(cetana)为业。众生通过意念,由身口意作业。”(1)
除了佛陀和阿罗汉以外,所有众生的一切有意念的行为皆称作为业。佛陀和诸阿
罗汉不列在其中,这是因为他们已从善恶之中得到解脱,根除了业的根源。即无明和贪
欲。《宝积经》说:“被断除的是他们的(再生)种子。自私之欲不再生长”。但这并不
是说佛陀和阿罗汉是消极无为,他们为了一切有情众生的福祉和快乐不知疲倦地积极行
化。他们的行为,在一般众生的眼里被认为完善尽美,但就它们本身而言缺乏再生的功
能。他们如实了知事物的本质,最终砸碎了世俗规律的枷锁,因果的锁...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14
谢谢!!我以为是新浪微博上的
好吧, 阿姜查也算高僧大德, 我说说为何我有以前的想法
1我被断章取义了,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 3部 36章+ 若干序,跋
没有前因, 看着确实有点琼瑶讲故事。为了给自己不去研究找借口。
当一个凡人说自己笨的时候或许是真笨或者矫情
大和尚说自己笨的时候, 为了说道理服务的
前面说自我观照就可以修行, 后面说还是要上寺院闻法
2 翻译的有点问题, 网上找地英文版, 读起来好多了, 第一句
When it comes to the practice, the only things you really need to make a
start are honesty and integrity,
谈到修行,你真正唯一需要的是由诚实与正直开始
英文强调诚实和正直make a start, 而中文读着觉得是强调 唯一
我觉得正常的翻译应该是, 只要有诚实与正直的信念就可以开始修行了
还有 pratice Sila 那一句没翻
So in your practice of sila, just practice as I've explained here. Don...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1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有用的
Jhāyatha, mā pamādattha,
mā pacchā vippaṭisārino ahuvattha!
禪修,甚勿放逸,
免得日後懊悔!
==============================
佛法修行的要素
 
--烏巴慶導師著
 
無常,苦和無我是佛陀教義的三個基本要素。
 
 如果你真正的了解無常,繼而必當了解苦及無我為究竟的真理。要同時明
了這三個要素需要時間。無常這個要素,當然,必須先通過體驗和修行來理解
。僅是閱讀佛書或通過書本得來的佛學知識,是不足以認識真正的無常,因為
缺乏經驗那一面。惟有通過經驗和認識自身體內無窮變化的無常實性,才能明
了佛陀所說的無常真實面目。沒有佛學知識的人,也可以增長對無常的認識,
就如佛陀住世時一樣。
要明了無常,一個人必須嚴格勤奮地奉行八正道,八正道可分為戒,定,
慧三個步驟。
戒或德行是定的基礎,定是控制心令它止於一境。只有當定有成就時,才
可以進一步修慧。因此,戒和定是慧的先決條件。慧的意思,就是透過內觀修
行來認識無常,苦,和無我。
不論佛陀出世與否,戒和定的修行... 阅读全帖
l****u
发帖数: 2166
1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你怎么看无常?
宿命论那是印度教吧,我个人认为是不符合佛陀的缘起法的。
不过我们的free will 也很有限。这个从缘起法里看的很清楚 -
那些是已经决定了 - 这当下一刻的六个感官感受,以及喜厌平和感都是已经决定了的。
什么决定的哪?
过去的所做所言所愿决定了我们的这一刻。
那些是自由意志哪? 我们对这一刻喜厌平和感的产生反应。反应包括情绪(fetters),
和情绪产生的思维,下的决心和执行的言行。
当我们有了情绪,做了决定,或者有了言行,这就是bhava, becomging. 这个就是新的
kamma 产生了。
如果对当下一刻只有喜厌平和感,而没有产生情绪,这就是pure mind, 即便做了事说
了话,那也没有创造新的kamma. 。
这个就是我们如何避免造业。也是修行要达到的境界。
根据缘起法看,我认为我们的自由意志令我们在娑婆世界周转。并非我们没有自由意愿
,而是它是我们的枷锁。
在这些自由意愿了,有一种叫做chanda, 就是修行的决心和努力,这个是wholesome 的
, 当然它还是创造kamma 的。
S**U
发帖数: 7025
1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什么是善心?
论师从禅观经验,对善心的特性(心所)有详细分析。即使没有禅修的人,也可以参考观察自己。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节五∶十九遍一切美心心所(sobhanasàdhàraõa)
(1) Saddhà, (2) sati, (3) hiri, (4) ottappa§, (5) alobho, (6) adoso, (7) tatramajjhattatà, (8) kàyapassaddhi, (9) citta- passaddhi, (10) kàyalahutà, (11) cittalahutà, (12) kàyamudutà, (13) cittamudutà, (14) kàyakamma¤¤atà, (15) cittakamma¤¤atà, (16) kàyapàgu¤¤atà, (17) cittapàgu¤¤...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1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生活中的缘起》佛使比丘
《生活中的缘起》
前言
佛说“缘起甚深”,正因其深奥,致使大部分的人无法洞悉因缘法则。二千五百多
年前佛陀对阿难的开示,至今依然真实如昔。佛教的核心──缘起,是如此难以理解,
因而成为人们严重误解与扭曲佛法的症结。本书中,佛使尊者将这些误解的根源挖掘出
来,并将其置于严谨的慧光下细察分析。这些根源虽可回溯到原始佛教时代,然而最早
的文献记载,却是在一千五百多年前觉音(Buddhaghosa)的论集中发现的。
许多上座部的正统教说,可说是建立在觉音解说的基础上,且把觉音对缘起的误解
当作标准,因此使真理变得混淆不清。简言之,觉音是从亘贯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的
立场来解说缘起。过去世的无明与行(意志性的活动)引生现在世,在现在世中承受过
去所作所为的果报。这种过程决定了我们现世的烦恼(爱与取),且不断轮回而导致未
来世中的生与苦。佛使尊者仔细检查这种解说,并提出重大疑问:如果佛陀教导无我(
anatta),那么自一世转移到另一世的东西是什么?如果苦的因在某一世,而其果却在
另一世,那么我们要如何践行在此生此世即可获得利益的方法呢?
正确地了解缘起非常重要,它会使我们认识到“我”这个观念,是...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1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当代南传大师及其教法
修禅的真正目的是为心灵带来宁静,
如果一个人无法用初步的方法缓和心境,
就必须用强制的方式驯服它。
换句话说,
依个人智能的熟练度,
来寻找与检查出那些事物让心黏着,
找到一个有效的方法来管制不驯的心,
直到心屈服于智能,
而且看到黏着事物的真相,
然后不再混乱、不安。
进入一个宁静的状态。

(注:戒是 Sila 的翻译,它包括身体与语言的所有动作,依据这些动作引起一个人多
少情感的程度,
而评价为善的或恶的。)
戒就是对身体与语言活动的外放行为(注:外放行为是翻译自泰文的 Kanong,此字通
常翻译为「精
神愉快的」、「丰富的」,不过,此字在本文的用意较特殊,它指的是身、口、意的自
我展现,包含对自我
的幻想,以宣示自己与别人)设限,负责这些活动与其结果的是心(注:本文出现的
heart 都是翻译自泰
文 chai,此字通常翻译为「心」,由于心与思考器官──大脑的关系较近,容易引起
误导,泰文chai 较具
感情,心不是肉体或其中之一部分,甚至不是其功能──虽然与它有关,且两者之间有
很强的影响)。
对正确实践戒律的人而言,戒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要以愉快与自在的心情,清凉地生活
...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20
摘录自南传的《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善心与不善心两者是「业」(kamma)。缘于业成熟而生起的心是果报心。这类心组成有别于前两种的第三种心;它包括善业与不善业的果报(vipàka)。应明白在此所指的业与果报两者皆是纯粹属于精神方面的。业是与善心或不善心相应的「思」;其果报是其他体验成熟之业的心。
当「思」开始对目标作业时,它也指挥其他相应法执行各自的任务。「思」是造业的最主要因素,因为所采取的行动之善恶即决定于思。
不善果报心∶第一组无因心包含了七种不善业的果报心。这些心本身并非不善;在业力方面它们是无记的。「不善」在此是指它们是由不善业产生的果报;所以「不善」一词并非形容这些心本身,而是形容产生它们的业。
当人临命终时,基于其过去业与当时的情况,某个目标即会呈现于他的最后一个心路过程。这目标是以下三种之一∶
一、 业(kamma)∶过去所造的善业或恶业。
二、 业相(kammanimitta)∶是与即将成熟而导致下一世投生至何处的善业或恶业有关的目标或影像,或是造该业的工具。例如∶虔诚的信徒可能会看到比丘或寺院的影像;医生可能会看到病人的影像;而屠夫则可能听到被...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21
摘录自南传的《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善心与不善心两者是「业」(kamma)。缘于业成熟而生起的心是果报心。这类心组成有别于前两种的第三种心;它包括善业与不善业的果报(vipàka)。应明白在此所指的业与果报两者皆是纯粹属于精神方面的。业是与善心或不善心相应的「思」;其果报是其他体验成熟之业的心。
当「思」开始对目标作业时,它也指挥其他相应法执行各自的任务。「思」是造业的最主要因素,因为所采取的行动之善恶即决定于思。
不善果报心∶第一组无因心包含了七种不善业的果报心。这些心本身并非不善;在业力方面它们是无记的。「不善」在此是指它们是由不善业产生的果报;所以「不善」一词并非形容这些心本身,而是形容产生它们的业。
当人临命终时,基于其过去业与当时的情况,某个目标即会呈现于他的最后一个心路过程。这目标是以下三种之一∶
一、 业(kamma)∶过去所造的善业或恶业。
二、 业相(kammanimitta)∶是与即将成熟而导致下一世投生至何处的善业或恶业有关的目标或影像,或是造该业的工具。例如∶虔诚的信徒可能会看到比丘或寺院的影像;医生可能会看到病人的影像;而屠夫则可能听到被... 阅读全帖
l****u
发帖数: 2166
22
证量 - 入流之后, 佛陀非常清楚, 最多七世。这个不退转。
即便是世俗中认为穷凶极恶的人, 也只需要七个轮回消磨kamma - 有可能都是在天界
打坐。
(我一直觉得净土跟这个有些相应...)
在入流之前, 所要的怔量不可估计。
不是‘好事’做的多就容易入流, 而是谁能看蓦然回首, 看破凡尘。所以很多南传僧
选择solitude, hermitage.
贪嗔痴的根被挖掘, 不是指意口身完全脱离kamma, 某些attachments 会被根除, 某
些还会主导意口身, 不过不会被继续增加动力 - 就像飞机不再续油, 把现有的力道
消耗掉, 就会自由落体。落体的时刻, 有两种可能, 证果或者消耗满7个轮回。
入流之后, 从头开始修四念处, 然后入二果, 三果, 涅磐。因为没有了对path 的
疑惑, 没有了个人主义,
以前的很多困难不存在了, 但是新的困难会出现。
这些都是我对南传的看法, 大乘有很多修菠萝蜜菩萨道的经文, 对怔量有不同的说法
, 所以你可以理解那些一下, 然后自己体会自己更倾向于那个传承。
w*******w
发帖数: 2051
23
今天听 IMC Gil Fronsdal的Not Self 系列讲座, 很有收获。http://www.audiodharma.org/series/1/talk/1741/
巴利文Annata 翻译成无我 /No self 通常让人困惑。 Gil 先从selfing 谈起,讲生活
中人有意无意我执 (1 my possession, 2 conceit (我的身体,容貌,智商etc) , 3
my opinion/view)产生的行为和相应的苦与压力.
然后在第四段讲座直接讲not self instead of no self. 他说佛经里唯一一次有人直
接问佛陀 “Is there no self?” 佛陀不予回答,也就是无记。 佛经里从来没说
there's self, 也从没说there's no self. 但是讲了很多xxx not self (body,
mind, emotion, consciousness ... not self). Gil 说"no self" 是个philosophy
maze , 而not self 只是描述一些事物的属性(th... 阅读全帖
l****u
发帖数: 2166
24
佛陀对kamma的解释是过去的行为,伴随着现在的行为, 一起决定我们的的经验感觉。
所以出路是以当下作为改变业的机会。
比如说我们害怕因为过去被教育,指导很多动物传播疾病, 对某种小动物很反感, 拿
老鼠举例子。
这个过去的因,令我们每次见到老鼠或者听到老鼠的报道, 都心生厌恶。
这个是过去的因决定了现在的果。
佛陀的教导是,通过修行,听闻佛法,当下把对老鼠的反感消除掉。那么以后见到老鼠
,就不会再有负面情绪。
这个就是purify 自己的kamma 了。

发帖数: 1
25
苏大郎,开发了违法通信软件, ISIS恐怖分子特别喜欢用。 ISIS害死了很多人, 苏
大郎也因此造下了很多 业障/kamma, 但他并不自知。
有个台湾国/福建诈骗犯 席绢, 用了苏大郎设计的软件,在中国搞诈骗, 骗了 延壮
壮/马蓉蓉 一家几万块钱。
马蓉蓉临产, 疼痛难耐, 想到家里没钱(被台湾国人电信诈骗了), 悲从心来, 纵
身一跳。
马蓉蓉死后, 他的阴魂执念太深, 化成了恶鬼。 在头七那天, 找到了苏大郎。 苏
大郎当时被老婆 翟欣欣 逼得焦头烂额,精神错乱, 马蓉蓉的阴魂, 轻易附到他身上
。 然后纵身一跳。
苏大郎死后,老婆也把钱卷走了。 伤心欲绝的父母, 按当地风俗, 从西北地区买了
一具女尸,配成冥婚。 正是马蓉蓉的尸身。 马蓉蓉婆家太强, 把女尸卖掉,多少回
收点钱。
席绢因为间接害死了两条人命, 差点被雷神劈死
m******5
发帖数: 95
26
这个月Discover账单的Fico Score 从733降到699,非常不理解,有什么方法可以查询,
补救?。
这个月装修,去outlets帮家里多买了点东西,刷信用卡刷的比较多。
我非常注意,在消费后几天,账单出来之前及时还掉,所以本月账单是负数(有退款)
。难道消费多,也会降信用分数吗?(我的信用历史不不到两年,可能影响因子比较大)
Credit Kamma Transunion 715分,不知道是否准确。
最近打算贷款买房子,分数下降影响很大。很痛心啊,感觉信用卡用的很坑,为了点积
分不值得啊。
谢谢!
i******r
发帖数: 1175
27
来自主题: Stock版 - 钱荒背后
Sounds familiar to Lehman moment? Should China let banks go down?
Kamma from over-investment.
钱荒背后资金空转游戏大行其道 央行陷两难境地
2013-12-23 08:54上海证券报
头顶百万亿M2,市场却一而再闹“钱荒”。“钱荒”绝非真的流动性供应短缺,而
是扭曲的银行资金结构、亟待转型的经济结构使然。也就是,并非经济运行缺少资金,
而是经济运行缺乏合理的资金规划。解决“钱荒”,已非央行一己之力可及。实体经济
结构调整、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国企和地方改革等组合政策,才是解决“钱荒”
的根本举措。
“滴不尽基金血泪抛短债,借不进隔夜七天资金来。HOLD不住回购利率九天外,耐
不住季末Shibor登瑶台。”
都说交易员打油诗的数量跟债市走势、流动性成反相关,那经历了六月“钱荒”和
正在进行中的流动性紧张,2013年交易员们绝对是打油诗领域最活跃的力量。
虽为调侃,但是这首打油诗形象地反映了资金面的风云。12月20日,7天回购全天
加权平均利率一路飙至8.21%,创下半年来的新高,这不禁令人回... 阅读全帖
c******1
发帖数: 191
28
反基最好去修下新约旧约课,不然类似这样的弱智攻击挺丢人的。圣经一般人能看出的
漏洞,基本上被补上了——补的措施两个:1.给出当时的语境,这种情况一般是所谓漏
洞并非漏洞,而是攻击者不理解几千年前的犹太文化背景,或者对基督教不够了解,比
方你这边的例子;2.即使真的有漏洞,因为圣经的叙事跳跃非常大,是一种非常概括性
的叙事,给出很多解释空间,基督徒这几年前一起用力,在这个叙事的空隙插入“合理
”解释,基本也补得差不多了。
没补上,或者补地没有说服力的也有。不过不是你这种菜鸟能发现的。我的新约课的老
师就给课堂说过几个例子,底下有不少同学试图修补,不过没补上。
我一个基督教相关课程全部拿A或A+的人,稍微给你指点一下。看附件截图,我们课程
指定阅读教材之一,290页,The Historical Jesus in Context.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6. Print.
黄色高亮的是犹太教法典Bava Kamma有关侮辱他人的章节部分,用手心打人(一般落在
左脸)罚200犹太币;而用手背打人(一般落在右脸上),罚40... 阅读全帖
z********o
发帖数: 18304
29
本帖后面的回复暴露了好几个人的低智商。
马太福音 5:39 只是我告诉你们,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
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
各位同学,绝大多数人打别人的脸的时候,都是先打左脸的。所以,正确的说法应该是
:“有人打你的左脸,连右脸也转过来由他打。”
由此可见,耶稣同学智力水平比较低。
上面是我的旧帖。这个帖子法出来以后,有个弱智牛逼烘烘地发帖反驳。牛逼烘烘的部
分我就不摘录了。现摘录相关部分:
------------ 摘录------------------
黄色高亮的是犹太教法典Bava Kamma有关侮辱他人的章节部分,用手心打人(一般落在
左脸)罚200犹太币;而用手背打人(一般落在右脸上),罚400犹太币。为什么用手背
打人会双倍罚钱呢?因为在犹太文化里,用手背打人(右手从身体左侧挥出,落在对方
右脸上),这是一种双重侮辱,所以需要双倍罚钱。
-----------结束摘录----------------
剖析:
1)这个弱智拿出来的犹太法典证明了打右脸是“双重污辱”。这并不能证明当时大多
数人打脸是打右脸。因此这个弱智拿出来的东西显然不能... 阅读全帖
z********o
发帖数: 18304
30
来自主题: WaterWorld版 - 一句话暴露了耶稣的弱智(新版)
马太福音 5:39 只是我告诉你们,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
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
各位同学,绝大多数人打别人的脸的时候,都是先打左脸的。所以,正确的说法应该是
:“有人打你的左脸,连右脸也转过来由他打。”
由此可见,耶稣同学智力水平比较低。
上面是我的旧帖。这个帖子法出来以后,有个弱智牛逼烘烘地发帖反驳。牛逼烘烘的部
分我就不摘录了。现摘录相关部分:
------------ 摘录------------------
黄色高亮的是犹太教法典Bava Kamma有关侮辱他人的章节部分,用手心打人(一般落在
左脸)罚200犹太币;而用手背打人(一般落在右脸上),罚400犹太币。为什么用手背
打人会双倍罚钱呢?因为在犹太文化里,用手背打人(右手从身体左侧挥出,落在对方
右脸上),这是一种双重侮辱,所以需要双倍罚钱。
-----------结束摘录----------------
剖析:
1)这个弱智拿出来的犹太法典证明了打右脸是“双重污辱”。这并不能证明当时大多
数人打脸是打右脸。因此这个弱智拿出来的东西显然不能反驳我原先的逻辑。
2)即使按照这个弱智...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7927
31
来自主题: Whisper版 - 工作禅 (ZT)
【 以下文字转载自 ariya_sacca 俱乐部 】
发信人: SeeU (See you), 信区: ariya_sacca
标 题: 工作禅 (ZT)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Feb 13 20:15:25 2011, 美东)
工作(kamma, kicca)时有禅,简单的工作保持念念分明即可;若复杂的工作,则需有更
多禅要,这里提供九种正念以供参考。
1.必须明了任务。掌握因缘及要达成的目标。把四圣谛(知苦.集.灭.道)融入工作。
2.必须认真工作。有责任、有担当。
3.工作时要坚忍不拔。不计寒暑,朝夕勤作。
4.必须知时。适时工作,不偷懒;勿在不适当时间工作,不过劳。
5.工作时,专注,不散乱,不急躁。
6.顺从七种醒觉∶
一) 念的醒觉∶分别工作的是非、对错、善恶。六根触境时,要念念明白,用眼看到,
用身触到,用心见到。
二) 分辨的醒觉∶有说明、分析、比较的能力。
三) 精进的醒觉∶刻苦耐劳地工作。
四)喜的醒觉∶工作如法进行或完成而喜悦。
五) 轻安的醒觉∶保持身心轻安、稳定。
六) 定的醒觉∶专注,心不散乱。
七) 平衡的醒觉∶保持内心柔顺,不懈怠,... 阅读全帖
k****s
发帖数: 1209
32
来自主题: TrustInJesus版 - Jewish persecution of Christians

因为牧师们这样说的。
Harold Wallace Rosenthal: "We are amazed by the Christians' stupidity in
receiving our teachings and propagating them as their own."
Henry Ford: "The Christian cannot read his Bible except through Jewish
spectacles, and, therefore, reads it wrong."
http://www.rense.com/general66/rosen.htm
Will Newman asserts:
The Talmud can never be a source of historic and homiletic keys to
understanding our Messiah because this is what the Talmud says about Christ
and non-Jews:
"Jesus is in hell, b... 阅读全帖
c******1
发帖数: 191
33
反基最好去修下新约旧约课,不然类似这样的弱智攻击挺丢人的。圣经一般人能看出的
漏洞,基本上被补上了——补的措施两个:1.给出当时的语境,这种情况一般是所谓漏
洞并非漏洞,而是攻击者不理解几千年前的犹太文化背景,或者对基督教不够了解,比
方你这边的例子;2.即使真的有漏洞,因为圣经的叙事跳跃非常大,是一种非常概括性
的叙事,给出很多解释空间,基督徒这几年前一起用力,在这个叙事的空隙插入“合理
”解释,基本也补得差不多了。
没补上,或者补地没有说服力的也有。不过不是你这种菜鸟能发现的。我的新约课的老
师就给课堂说过几个例子,底下有不少同学试图修补,不过没补上。
我一个基督教相关课程全部拿A或A+的人,稍微给你指点一下。看附件截图,我们课程
指定阅读教材之一,290页,The Historical Jesus in Context.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6. Print.
黄色高亮的是犹太教法典Bava Kamma有关侮辱他人的章节部分,用手心打人(一般落在
左脸)罚200犹太币;而用手背打人(一般落在右脸上),罚40... 阅读全帖
z********o
发帖数: 18304
34
来自主题: TrustInJesus版 - 一句话暴露了耶稣的弱智(新版)
马太福音 5:39 只是我告诉你们,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
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
各位同学,绝大多数人打别人的脸的时候,都是先打左脸的。所以,正确的说法应该是
:“有人打你的左脸,连右脸也转过来由他打。”
由此可见,耶稣同学智力水平比较低。
上面是我的旧帖。这个帖子法出来以后,有个弱智牛逼烘烘地发帖反驳。牛逼烘烘的部
分我就不摘录了。现摘录相关部分:
------------ 摘录------------------
黄色高亮的是犹太教法典Bava Kamma有关侮辱他人的章节部分,用手心打人(一般落在
左脸)罚200犹太币;而用手背打人(一般落在右脸上),罚400犹太币。为什么用手背
打人会双倍罚钱呢?因为在犹太文化里,用手背打人(右手从身体左侧挥出,落在对方
右脸上),这是一种双重侮辱,所以需要双倍罚钱。
-----------结束摘录----------------
剖析:
1)这个弱智拿出来的犹太法典证明了打右脸是“双重污辱”。这并不能证明当时大多
数人打脸是打右脸。因此这个弱智拿出来的东西显然不能反驳我原先的逻辑。
2)即使按照这个弱智... 阅读全帖
l*******e
发帖数: 121
35
觉得广超法师的讲的很精彩,真的很值得一看。
在我们看许多经典之前,
能先了解一下佛学基础知识有利于日后更好地理解经论的涵义。
只要能了解佛法的基本涵义,相信眼睛会更明亮,
对于内外道的区别能更清楚,不会再走弯路.
《佛学基础知识》
【广超法师主讲,果逸居士笔录】
业力与轮回
十二因缘
三法印
四圣谛
烦恼
三皈五戒
五蕴
四禅八定
声闻果与佛果
四念处
六波罗蜜
业力与轮回
一、业的定义
古印度语称为竭摩,梵语(Karma),巴利文(Kamma),中文翻
译为“业”。
业有三种含义:一者、造作;二者、行动;三者、做事。在佛陀未出
世之前的古
印度,人们对业的解释为“做事情”。他们认为因为有欲,故有种种
的欲向与欲
望,我们的意念就有意志与方向,因为有欲向就会造业,有业故有果
报。佛教用
语中的“业”特别有“造作”之意。我们起心动念,对于外境与烦恼
,起种种心
去做种种行为。行为可分为身,口,意:用身体去做,用口去讲或心
里在想,这
些都是行动,称为造作,也称为业。这样的一个造作过程,就会招感
到将来的果
报,从果报来看它的原因,就有所谓业的因;从业的因到业的果报,
就有所为的
r****n
发帖数: 8253
3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发菩提心的人好惨
缅甸Sujiva禅师在这方面说得很清楚。"要渡尽所有众生等等菩萨誓愿的人,将不会在
此佛法住世(指释迦)时期跨渡苦海,而进入无余涅槃。这是由于他们的誓愿所需要的
条件阻止脱离苦海的道心。如禅者期望达致最少须陀洹圣道,那么他需放弃这种誓愿。
=================
另一种冲突是慈悲与智慧的选择。有些人,害怕修内观智慧禅,他们认为,万一修内观
智慧禅而证得圣道,他们就再也不能修菩萨道以成为正偏觉者。其实,这是杞人忧天的
,因为,若习禅者曾有誓成菩萨的愿力,那么禅者是不可能在修禅时证涅槃的,然而,
在修持的路途中,禅者若有放弃成菩萨的愿望,他仍然可选择成为阿罗汉。这两种都是
非常高尚的圣道,一者是理想的,另一者却是实际的。
=========================================
任何不善心的行动对修道会起某种程度的阻碍作用,并且一些重业(Weighty Kamma)的
障碍,在这一世是无法摆脱的。
可除去的主要阻碍为:(一)冒犯一位圣者,尤其是阿罗汉,但这阻碍可除。如犯者恳
求圣者原谅。(二)破戒可改正,如再重新受戒(例如:表白等)另一点要记的是禅者
S**U
发帖数: 7025
3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岁次庚寅,时序小雪
Dukkha muccantu
May all being be free from suffering
Yattha-laddha-sampattito mavigacchantu
May whatever they have gained not be lost
Kammassaka
All beings are owners of their own Kamma
众生是自己业的主人
这一句话触动过我
http://www.buddhanet.net/chant-metta.htm
o****h
发帖数: 721
3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岁次庚寅,时序小雪
我很喜欢这个metta chant的。确实,要相信自己能够超越自己的Kamma。
不过,巴利文这么简洁的几个字母,英文怎么翻译的那么罗嗦。
b**d
发帖数: 7644
39
有分、睡、死、定、转生、与涅盘的分析
有分、睡、死、定、转生、与涅盘的分析
法增比丘(Bhikkhu Dhammavaro)
在每一个人生命的过程之中,它有几个极为特别的课题值得我们去探讨;那即是有分的
状况;有分,睡与死的差别;有分、定、灭尽定、与死的差别;死与结生,如何转生于
三界、及如何到达涅盘。
认识这些将有助于我们了解佛陀的教法,生起正见,证取道果。
有分
有分(Bhavanga)是生命之流或生命的成分,或生命相续流 。有,bhava生命,分,成分
。这里的‘有分’是指多数,平常用的是单数。‘有分’有二种:一是诸心识剎那相续
的有分,二是十九种有分(作用)心。
当外境的色声香味触法等触撞到六个根门时,五门转向心还未生起,有分心仍在生灭,
第一个被触撞的有分心是‘过去有分心’(Atitabhavanga),第二个是‘有分波动’(
Bhanvangacalana),第三个是‘有分断’(Bhavangupaccheda),接下来是路心(
vithicitta)的生起。路心里有五门转向,五识,领受,推度,确定,七个速行心,二
彼所缘,然后又再进入有分心。意门的路心里有意门转向,七个速... 阅读全帖
b*p
发帖数: 242
4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关于轮回的另一个thought
我对于消业的理解是不再产生业、消除业,不管是善业还是恶业。
用英文表达应该是free of kamma-formation

题。
J******s
发帖数: 7538
41
here
The cause is not in the effect, in the cause there is no effect. It is not
one in another. The two are not the same. If u think the result is in the
cause or the cause is in the result, u are taking the two as together. They
are not together, they are seperate.
One is devoid of the other, this is not that. That is not this, they are
devoid of each other.
But without the cause there is no effect. It is a very beautiful verse, it
is like quiz, very deep and meaningful.
Because of the kamma th...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4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业与果报心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ariya_sacca 俱乐部 】
发信人: SeeU (See you), 信区: ariya_sacca
标 题: 业与果报心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Feb 1 18:09:14 2011, 美东)
昨天读《阿毗达摩概要精解》,了解到如何造强大的欲界善业∶
* 自动,非被动
* 欢喜
* 相信业报
依其本性,心可分为四类∶善、不善、果报、唯作。不善心(akusalacitta)是与不善因──痴;或贪与痴;或瞠与痴──相应的心。这类心称为不善是因为它们在精神上不健全,在道德上应受指责,以及会带来痛苦的果报。善心(kusala-citta)则是与善因──无贪、无瞠;或无贪、无瞠、无痴(慧)──相应的心。这类心在精神上是健全的,在道德上是无可指责的,以及会带来愉悦的果报。
善心与不善心两者是「业」(kamma)。缘于业成熟而生起的心是果报心。这类心组成有别于前两种的第三种心;它包括善业与不善业的果报(vipaka)。应明白在此所指的业与果报两者皆是纯粹属于精神方面的。业是与善心或不善心相应的「思」;其果报是其他体验成熟之业的心。
八欲界果报心
9...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43
我倒是在里面提到的法雨杂志看到这个工作禅,有点意思
工作禪
工作(kamma, kicca)時有禪,簡單的工作保持念念分明即可;若複雜的工作,則需有更
多禪要,這裡提供九種正念以供參考。
1.必須明了任務。掌握因緣及要達成的目標。把四聖諦(知苦.集.滅.道)融入工作。
2.必須認真工作。有責任、有擔當。
3.工作時要堅忍不拔。不計寒暑,朝夕勤作。
4.必須知時。適時工作,不偷懶;勿在不適當時間工作,不過勞。
5.工作時,專注,不散亂,不急躁。
6.順從七種醒覺:
一) 念的醒覺:分別工作的是非、對錯、善惡。六根觸境時,要念念明白,用眼看到,
用身觸到,用心見到。
二) 分辨的醒覺:有說明、分析、比較的能力。
三) 精進的醒覺:刻苦耐勞地工作。
四)喜的醒覺:工作如法進行或完成而喜悅。
五) 輕安的醒覺:保持身心輕安、穩定。
六) 定的醒覺:專注,心不散亂。
七) 平衡的醒覺:保持內心柔順,不懈怠,不浮躁。
7.工作時必須敬業;解決問題要用心、用智慧;與他人一起工作,易相處、易溝通。
8.疲倦或痛苦時,停工,休息。
9.無特殊事故,中途勿停工。
(本文參考《清淨道論》第20章,vism....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4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工作禅--转载
工作(kamma, kicca)時有禪,簡單的工作保持念念分明即可;若複雜的工作,則需有更
多禪要,這裡提供九種正念以供參考。
1.必須明了任務。掌握因緣及要達成的目標。把四聖諦(知苦.集.滅.道)融入工作。
2.必須認真工作。有責任、有擔當。
3.工作時要堅忍不拔。不計寒暑,朝夕勤作。
4.必須知時。適時工作,不偷懶;勿在不適當時間工作,不過勞。
5.工作時,專注,不散亂,不急躁。
6.順從七種醒覺:
一) 念的醒覺:分別工作的是非、對錯、善惡。六根觸境時,要念念明白,用眼看到,
用身觸到,用心見到。
二) 分辨的醒覺:有說明、分析、比較的能力。
三) 精進的醒覺:刻苦耐勞地工作。
四)喜的醒覺:工作如法進行或完成而喜悅。
五) 輕安的醒覺:保持身心輕安、穩定。
六) 定的醒覺:專注,心不散亂。
七) 平衡的醒覺:保持內心柔順,不懈怠,不浮躁。
7.工作時必須敬業;解決問題要用心、用智慧;與他人一起工作,易相處、易溝通。
8.疲倦或痛苦時,停工,休息。
9.無特殊事故,中途勿停工。
(本文參考《清淨道論》第20章,vism. p.613,由修觀禪的銳利諸根九法,引用到工作
上,但並不...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4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菩提比丘:善根栽培
善根栽培
菩提比丘著 何蕙仪译
渐进式的修炼分三个阶段∶善性的培养、定力的修习、智慧的增长。只要行为品德与戒律相应,便能锻链心灵,在善德根性扎稳之后,大道的不同阶段,便自然会按著心灵提升的法则渐次出现,直至最后达到安然自在的解脱。
佛陀所教的精神修炼,是个自我转化与自我超越的双重过程,而这个过程的效果,则是全面性的解脱。自我转化是要铲除所有不健全的想法或恶念,再以自他兼利的无染之心取而代之。至于自我超越,则是集中于慧力的培养,使得我们能够直接洞见身心皆无实性,因而放下一切与「我」或「我所」相应的自我中心意识。当这个双重的锻链过程达到最高层次时,苦恼自会灭除,因为当智慧苏醒之后,在贪欲背后支撑的无明─苦恼的根源─将一去不复返。
渐进的修炼
我们对恶念的倾向和私心的执著,全都发自心底潜藏的种子。为了拔除这些苦恼的根源,并滋长对实相的洞视彻见,佛陀以渐进的锻链模式开显他的教化。佛教的实践在于渐进的潜修和次第的成就,并非一蹴即成。它更像一棵树或任何一类生物,有机地循序成长,每一阶段都必然要依著前一阶段作为基石,继而顺应引生随之而来的下一个阶段。
渐进式的修炼主要分三个阶段∶戒或善性(s... 阅读全帖
r*******c
发帖数: 1060
4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菩提比丘:善根栽培
渐进式的修炼主要分三个阶段∶戒或善性(sīla)的培养、定力(samādhi)的修习
、智慧(paññā)的增长。如果继续以树的生长来比喻佛法的修行,那
么,信念(saddha)应该就是树的种子,因为信心不单只是引发我们实践修行的先决条
件,同时也是每个修行阶段发展的滋养剂。戒是心的根,正如树根能成为一棵树的地基
,戒德是巩固我们心灵生活上修炼的根柢;定力则是树干,坚稳不屈的象征;而智慧就
如同树枝,因为它会绽放觉悟的花朵,并结出解脱的果实。
---------------善!
意向或思心所(cetanā)是使尸罗的两个层面相接,让外在的行为与内在的清净互通
的媒介桥梁。意向是一种精神因素,泛存于每一个体验和下意识的行为之中。这种因素
令我们的经历变得目的化(即朝向某目标而前进),因为它的特有功\能会带领其他相
关的因素,去达到某特定的目标。佛陀说,其实所有的业(kamma)本质上就是意向,
终究来说,行为本身都只是意向通过身体、语言、心念三个渠道所显现出来的表象。
----------意向是 intention 吗?
J******s
发帖数: 7538
47
What I adapted from wiki. :-)
Karma (Sanskrit, also karman, Pāli: Kamma) means "action" or "doing";
whatever one does, says, or thinks is a karma. In Buddhism, the term karma
is used specifically for those actions which spring from the intention (
Sanskrit: cetanā, Pali: cetana) of an unenlightened being.
These bring about a fruit (Sanskrit, Pali: phala) or result (S., P.: vipāka
; the two are often used together as vipākaphala), either within the
present life, or in the context of a future rebi...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48
☆─────────────────────────────────────☆
TrueStory (不是幸福的坑不挖) 于 (Wed Nov 23 14:09:26 2011, 美东) 提到:
Carl Jung published a lot after this NDE, and this was one of his two major "creative" illnesses he experienced (suffered or blessed). The other one was the deep depression he experienced after his break-up with Freud (several of Freud's former disci
committed suicide after such break-ups.)
Update: I found a link with the same content, but perhaps it's easier to read than the pure text below:
h... 阅读全帖
x******i
发帖数: 14369
49
这是随佛法师以前在马来西亚的一篇开示,摘抄其中两段:
这就像三个人抬一张桌子,每个人都在出力,其中任何的一个人抬的高、低与快、慢,
都会影响另外二个人。同样的,任何一个人抬的高、低与快、慢,也是受其他二个人的
影响。诸位听得懂吗?在三个人抬一张桌子下,当中任何一人既影响其他二个人,也受
其他二个人的影响。高或低、快或慢,或是出力的大小、轻重,既影响其他二个人,也
受其他二个人的影响。所以,眼前的一切是在「过去」、「现前的个人(身、口、意作
为)」、「现前外在的环境」等三方面的相互影响中呈现着。
如果是「过去」、「现前的个人(身、口、意作为)」、「现前外在的环境」,三方面
的影响,才形成的现在的状况。请问现在的状况是「自生」,还是「缘生」?是缘生!
所以称为「缘生法」。请问「缘生」的现在状况是固定呢?还是变动?是不定、转变!
这就称为「无常」。因为是因缘性,因缘性的 Kamma(业)则无常(不定)。没有确定
性!
——————————————————————————————————
了解了因缘业报:缘生,无常的真相后就可以知道,定力是可以转的,没有宿命论这种说
法,所以要通过修行:转念,... 阅读全帖
f********4
发帖数: 253
5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转:原始佛法之探究
“有”(存在)(bhava)有两种:业有(kamma-bhava)与生有(upapattibhava)。
“业有”是指二十九种善与不善思,或一切能够产生新的“有”(存在)之善与不善业。
“生有”是指三十二种果报心、它们的相应心所及业生色。
基本上就是指存在或者说生存的状态。
另外涅槃应该确实可以当生体验,而且是名色灭尽的那种。我不熟悉经文,要我找出支
持我观点的经文没办法……你是不是认为因为在世时色身不能灭所以无法体验名色灭尽
的涅槃?runsun说过这个问题……http://board.bbs.foyuan.net/thread-68109-1-1.html
另外我读过的证果者对证果经验的描述我记得都有涅槃的经验,有的则清楚指出是没有
任何物质精神现象的。南传应该也认为必须体验涅槃才能证果。难道他们证的涅槃都是
假的……
1 (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