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佛性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z*****n
发帖数: 633
1
观:超越边见,突破无明的开始
越尘居士
常在闲谈中听人讲:破无明要靠智慧,慧由定生。定如何生慧?通过观,所谓观慧
是也。什么是观?佛门用观字的地方甚多,用以处理不同问题。如净土十六观中前几观
主要是为了迅速集累白净业,不净观对治贪,天台空假中三观各有所摄,而密宗中观想
种类之多不胜枚举,非可尽述。但与智慧直接相关的观,用中文讲包括观想与观察,梵
文中有二,毗婆舍那——指以思维分析为重心者和三摩钵提——指以体察等持为重心者
。本文将以简介毗婆舍那为主,稍及三摩钵提。
怎么观,观什么?常听人答曰观心,或曰观如幻,或曰观八不,或曰观真实,或曰
观真如体性等等。都对,只可惜是讲给会家子听的,不会的人听不懂。如今学观要如何
做起,哪些是基本原则?以笔者一管之见,有几点值得事先搞清。第一,观的根本出发
点不在于立而在于破:破除一切错见执着。毗婆舍那以破错见为重心,进而初步契入空
性;三摩钵提以破执着串习(这是细错见)为重心,逐步于空性巩固深入。在深入破除
错见之过程中,行人得以契入空性:并非得到真理,而是真如法尔自显现。如果企图观
得什么,一开始方向就不对更谈何结果。科学发... 阅读全帖
w*****r
发帖数: 7106
2
藏传佛教的内涵ZT
教授:格鲁/果硕仁波切
时间:一九九八年七月十一日
地点:白马山菩提讲堂
整理:刘凯玲
转自:大眼观世
一、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正见慧——三圣道为入于密乘修持之根基
金刚乘佛法从印度传至西藏,事实上金刚乘佛法并非独立于大乘佛法之外,和大乘
佛教是一体的;只是修持时藉大乘的波罗密多乘(因乘)和金刚乘(果乘)交互修持,
特别是用金刚乘修持,如果正确修持得到佛果是很快的(即金刚最上乘无上瑜伽密,即
身成佛的法门);所以,我们修持金刚乘的目的||成佛,和一般波罗密多乘及显教根
本目的是一样的,都是要成佛;如果没有显教修持的内容作基础,要证得佛陀果位根本
不可能。
显教修持不只是自己修菩提心,追求解脱轮回的痛苦,更进一步也要让众生修持菩
提心,离开轮回的痛苦,得到佛果位。这样的目的之下,我们要是想成佛果位,若没有
这两样作为根本,说要证佛陀果位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金刚乘要证得佛陀果位,须以
显教为修持内涵,如菩提心、出离心、空性的正见为修行基础。
佛陀非常善巧地根据各种因缘、根器、处境而度化众生。如果众生想求得解脱,在
痛苦轮回中生起出离世间之见,佛陀以小乘的教化来教导这些众...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3
☆─────────────────────────────────────☆
qx02 (sted) 于 (Tue Dec 20 02:49:23 2011, 美东) 提到:
搜狐总裁张朝阳,其弟已出家多年
钟书荣:张朝阳的弟弟果义法师
当代高僧果义大师,是搜狐总裁张朝阳的弟弟,也是我的方外好友。今年暑假期间
,我专程去法门寺看望了他。
从广元坐了一夜的夜行车,7月12日早晨6点到达宝鸡市,从火车站穿城而过,到达
宝鸡汽车南站后,正好有一班开往乾县经过法门寺的班车,我坐上了这趟班车。9点40
分我来到了想往已久的国际佛教圣地法门寺,果义法师已在山门前等候我多时了。一见
面,我们合十问询后,他紧紧地握住我的手,久久不松开,直径把我带到了他住的单间
寮房,用太白山上的雪水煮茶款待。多少回在梦中我看到他纯净的笑容,听到他轻柔的
话语,这一次我们终于又见面了,多少往事浮现在我的眼前……
1.
2000年,我到河北赵县柏林禅寺参加“生活禅”夏令营,在这之前,我曾连续两年
参加了江西云居山真如禅寺的冬季禅七,腿子练得有点功夫。夏令营期间,我和北京... 阅读全帖
w****g
发帖数: 570
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楞伽经》导读 - 谈锡永
佛经多说如来藏。只是由于后世研究佛学的人,每由名相来理解佛法,又
自设重重概念来作限制,因此一提到如来藏,便像部派佛教时代的上座部一
样,每说之为不了义,认为只是释迦的权宜方便说。
实际上,当说如来藏为本体,或空如来藏为本体时,的确是权宜的说法,
但当说之为功能时,则为真实说,这一点应该分别清楚。
为了适应世俗的根器,是故表达如来藏思想亦有一个建立的过程。
对小乘声闻众说法,释迦只提“心极光净”或“心性清净”。在这时期,可以将
清净的心识解释为本体。这样解释时,自然可将之视为不了义,因此上座部
的意见,未尝没有根据
到了大乘经典结集,《华严》可以视为一种见地的提出,再由密乘的文殊
师利菩萨与密乘祖师维摩诘问答,说如来藏,这即是以如来藏空智来说般若。
至于文殊师利的一系列经典,则或示密乘意趣,或说如来藏,则可视为如来藏
思想的初步建立。
其后,在《大般涅槃经》中,正式提出了佛性的问题——
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
佛本说无我,忽然说到“我”,那是为了说明佛性常住。所针对的是小乘行人对
佛涅槃的失落感。依胜义而言,说佛性为常,其实是说佛的功德事业为常
,是... 阅读全帖
E******u
发帖数: 3920
5
我从小学的六祖慧能的偈子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结果最近读到中华书局法海本五十七节版《坛经》(据说是最古老的唐代版本,所以最
为可靠)的偈子版本是: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静;何处有尘埃。
很明显,后世篡改了最初慧能的偈子。对于这样的改动,意思大变,书中(郭朋)的注
释是:
“佛性常清静”,慧能“得法偈”中这最关键的一句,在以后各个版本的《坛经》里,
由惠昕带头(契高本、宗宝本因之),把它篡改成了“本来无一物”。这句偈语的首篡
者先把《般若》“性空”误解为“本无”,再以“本无”来篡改“佛性”。是的,《般
若》,不但讲究“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金刚),而且宣称:“若当有法胜涅槃者,
我说亦复如幻如梦。”(大品幻听品)。“涅槃”,是佛教徒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而在
《般若》论者的心目中,不但“涅槃”是“空”的,“若当有法胜涅槃者,我说亦复如
幻如梦”——也是“空”的。可是,《般若》讲的是“性空”,并不是“本无”。把“
佛性常清静”改为“本来无一物”,不仅有背于“佛性”论,而且也不符合《般若》思
想。《契高》和《宗宝》跟着照改,却露出了马脚——《契... 阅读全帖
s*******1
发帖数: 191
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元 真 九 问--序 (zhuan)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4a4e6a001012k2g.html
坐在这个地方的这个人,你们把他称为老师,可是他,仅仅是“寂灭”在万有当中的一
个“幻相”,通过这个幻相来讲“寂灭法”。但是这个幻相当中,因为累世轮回造就的
因果、习气、业力导致的三界内的性根形成的我“识”,导致表面的这些思维和情感波
动,在寂灭海,是不能承认现有的这个人性是“真理”的。我为什么一直不承认我是你
们的老师呢?不是我在谦虚,修行者的谦虚、谦卑,和骄傲、狂妄是一样的东西,它都
是偏离真实的虚妄。
我讲的都是实话。真理没有老师,谢安朔仅仅是寂灭海投射在万法之内的一个记忆;不
是真实存在的,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业力因果,因缘和合的产物,这个宇宙中没有一
个永恒的主宰,亘古不变的上帝,真的没有,一切都是众生的妄想,需求,业力因缘聚
合,妄念习气的幻想,成就了那些宇宙中所谓的“神灵”,性根消散,识性寂灭,法我
皆空,你们就会知道,一切神灵和宇宙世界,都是因缘和合的妄想成就,
宇宙之中,真理无相,就是通过万法展现,万有轮转彰显空性,不生不灭,不随万法聚
合流转改变的“无自性”真如;...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7
☆─────────────────────────────────────☆
bluedaddy (你好好) 于 (Tue Aug 14 12:59:23 2012, 美东) 提到:
先请大家放下自己佛教和基督教的身份,心平气和的讨论一下各自宗教的特点。
或许应该说自己信仰的特点。无论是佛教基督教都是想让世界更美好,人类更和谐。
我自己生长在北京,21岁来美国前也没接受过基督教。
但是佛教的经文和语句,我觉得很有智慧,、耐人寻味。
也时不时拜拜。希望祝福和慈悲能存在我身上。
首先我要说,从某种角度说有信仰的人是有福的。不论你信的是什么,你都承认了人的
渺小
谦卑下来,知道有个神。这比无神论者进步了很多。人如果认为空气,阳光,春夏秋冬
这些都是
大爆炸而来的,那么就太,,,
其次,我们怎么知道我们各自信的神就是那位神呢,那位能救我们的神,我们怎么能知
道,
他给我们的道就是正确的道,是救我们脱离苦海的道呢?这个问题只能从感受讲,不能
证明。
神的道路高过我们的道路,神的意念高过我们的意念。我们不能证明有神,就像蚂蚁证
明不了
人类有计算机一样。
我具体来讲一下我个人所认知的基...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8
四大菩萨
(无边的愿行—普贤菩萨)
文珠法师讲述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廿六日于香港九龙政府文化中心
一、普通众生的愿行
二、出家修行的愿行
三、普贤菩萨的愿行—普贤菩萨的故事
三、普贤菩萨的愿行—普贤行愿的德目
三、普贤菩萨的愿行—普贤行愿的功德
无边的愿行—普贤菩萨
今天讲的题目,是无边的愿行。愿是愿望,志愿;行是行为,作为。由个人的志愿,策
动个人的行为;由个人行为造作的实践,去完成个人的愿望,名之为愿行。
没有实践的愿望,类于空谈,没有理解的实践,变为盲从。盲从与空谈,皆是偏差,无
法获得学佛的真实利益。因此,昨晚劝导各位勤求佛的智慧,目的在理解佛所说的真理
;今晚讲无边的愿行,是希望各位,由愿行的实践,亲证佛所说的真理。如是以智慧的
理解力,策动愿行的实践;以愿行的实践,亲证智慧的理解。以智导行,以行证智,解
行并进,始可完成学佛的志愿,达到成佛的愿望。否则,说甚么即生成佛,一生解脱,
皆是欺世妄语,魔鬼技俩,除了急功好利愚痴的人,盲从附和外,智者诚应审察谛观,
洞悉真伪,免堕魔眷。现在,将一般人的愿行,出家人的愿行,及普贤菩萨的愿行分三
点说明。同时介绍普贤菩萨的故事及其功德。
... 阅读全帖
p******1
发帖数: 177
9
唯识见与中观见
问(15):汉传佛教的天台、华严等宗派,都是以般若中观的性空见作为大乘佛教的基
础思想,而以《涅槃经》中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的思想作为大乘佛教的
圆满教法。可是在藏传佛教中,似乎是以中观般若见为最高正见。而按照汉传佛教来看
,般若的性空见和一切众生皆能成佛是两个不同层面上的知见。我想知道的是,藏传佛
教在中观见的指导下,是如何将两种不同层面的内涵统一在般若中观的性空见中?
答:藏传佛教的所有教派一致公认,显宗中的最高正见为中观见,若以为汉传佛教的最
高正见为唯识宗的见解,只有藏传佛教才将中观见当成最高见解,这实在是不懂佛教教
义的表现。唯识宗的见地与中观正见孰高孰低的判断,并不以汉地、藏地的地域之分而
见分晓,判定二者谁最究竟的唯一依据只能是佛经经论。正是在教证、理证的推导下,
藏传佛教界才将中观见奉为显宗的最高正见。而藏地的中观传承皆禀自善解佛陀密意的
龙树菩萨,龙树菩萨是释迦牟尼佛亲自授记过的当在自己涅槃后完全通达佛法奥义并能
弘扬圣教的大菩萨。世尊曾亲口在《楞伽经》中授记说:“... 阅读全帖
p******1
发帖数: 177
10
唯识见与中观见
问(15):汉传佛教的天台、华严等宗派,都是以般若中观的性空见作为大乘佛教的基
础思想,而以《涅槃经》中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的思想作为大乘佛教的
圆满教法。可是在藏传佛教中,似乎是以中观般若见为最高正见。而按照汉传佛教来看
,般若的性空见和一切众生皆能成佛是两个不同层面上的知见。我想知道的是,藏传佛
教在中观见的指导下,是如何将两种不同层面的内涵统一在般若中观的性空见中?
答:藏传佛教的所有教派一致公认,显宗中的最高正见为中观见,若以为汉传佛教的最
高正见为唯识宗的见解,只有藏传佛教才将中观见当成最高见解,这实在是不懂佛教教
义的表现。唯识宗的见地与中观正见孰高孰低的判断,并不以汉地、藏地的地域之分而
见分晓,判定二者谁最究竟的唯一依据只能是佛经经论。正是在教证、理证的推导下,
藏传佛教界才将中观见奉为显宗的最高正见。而藏地的中观传承皆禀自善解佛陀密意的
龙树菩萨,龙树菩萨是释迦牟尼佛亲自授记过的当在自己涅槃后完全通达佛法奥义并能
弘扬圣教的大菩萨。世尊曾亲口在《楞伽经》中授记说:“南方... 阅读全帖
i****n
发帖数: 5
1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怎样了生死
《怎样了生死》
学佛的目的是什么?学佛的目的是出轮回,了生死,这是我们的大目的。怎么样可
以了生死,出轮回呢?发神通能出轮回吗?不行!外道都有五神通——天眼、天 耳、
他心、神足、宿命,但他们不能了生死。因为他们不识自己的本性是什么,执著外境追
求,有所取著,生死不能了。所以要了生死、出轮回,必须心空荡荡的, 一切不住。
知道一切变化都是我自己佛性的功能所显现,无所追求,无所取著,潇洒自在的,才是
大成就,大自在,大神通。假使有所追逐,有所祈求,心里还是烦 恼依旧,纵然五通
齐发也不是成就。所以我们学佛是学个潇洒自在,在这个社会上一切随缘,尽己之能,
为群众服务,能上能下,无所追求,无所取著。真正潇洒自 在了,才是大乘佛教的真
义,才算是成就。我们生时果能做到一切境都不粘著,毫无爱嗔取舍之心,等到腊月三
十到来,也自然不著境,而逍遥自在地无生死可了 了。
我们现在执著有生死,就是我们取境。今天我们有色身,有肉体,就是父母同房
时我们自己动心了,自己跑进去的。假使你不著境,你不去,那就没有这个肉体,就
很潇洒自在,可以到处飘游。现在有个肉体就累赘了,动不得了,这是我们咎... 阅读全帖
G****t
发帖数: 1799
12
析“嗡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之真义
——驳所谓“六字真言‘考释’”的荒唐言论
多识仁波切
藏文“六字真言”是梵文的转写……全文的意思是:“具足佛身,佛智的观世音观
照!”……“六字真言”除了整体含义而外每个字还有每个字代表的意思。在《嘛呢教
言》中列举了36组含义。如六字代表度脱六道众生,破除六种烦恼,修六般若行,获得
六种佛身,生出六种智慧等等。
作者在“考释”这篇文章中施展其想象臆测、虚构捏造、弄虚作假的本领,根据自
己的无知偏见,道听途说,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图采取增添词汇和语法成分、颠倒词序、
歪曲词意等手段对藏族人民家喻户晓的观音大明咒──“六字真言”,进行了面目全非
的“加工”、“改造”。
1992年第3期《西藏研究》(汉文版)刊登了一篇作者署名赵橹的所谓《藏传佛教六
字真言“考释”》的文章。所谓“考释”,顾名思义应该是对考释对象以实事求是的态
度,经过深入细致的考查、考证所做出的一种准确的合乎逻辑的解释,而绝不应该是毫
无根据地联系和不负责任的乱说。但这篇名为“考释”的文章,就连稍微懂点藏文和藏
传佛教常识的人都不难看出其荒诞无稽,仿佛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呓语似的毫无根据的瞎
说。... 阅读全帖
x*********o
发帖数: 208
13
索达吉堪布
问(15):汉传佛教的天台、华严等宗派,都是以般若中观的性空见作为大乘佛教的基
础思想,而以《涅槃经》中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的思想作为大乘佛教的
圆满教法。可是在藏传佛教中,似乎是以中观般若见为最高正见。而按照汉传佛教来看
,般若的性空见和一切众生皆能成佛是两个不同层面上的知见。我想知道的是,藏传佛
教在中观见的指导下,是如何将两种不同层面的内涵统一在般若中观的性空见中?
答:藏传佛教的所有教派一致公认,显宗中的最高正见为中观见,若以为汉传佛教的最
高正见为唯识宗的见解,只有藏传佛教才将中观见当成最高见解,这实在是不懂佛教教
义的表现。唯识宗的见地与中观正见孰高孰低的判断,并不以汉地、藏地的地域之分而
见分晓,判定二者谁最究竟的唯一依据只能是佛经经论。正是在教证、理证的推导下,
藏传佛教界才将中观见奉为显宗的最高正见。而藏地的中观传承皆禀自善解佛陀密意的
龙树菩萨,龙树菩萨是释迦牟尼佛亲自授记过的当在自己涅槃后完全通达佛法奥义并能
弘扬圣教的大菩萨。世尊曾亲口在《楞伽经》中授记说:“南方碑达国,有吉祥比丘,
其名呼曰龙,能破有无边,于世弘我教,善说无上乘,证得欢...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1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生死轮回是没有“主体”的
無我的輪迴─ ─佛教的生死觀
郭朝順
華梵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元培學報
第五期 (1998.12)
一、印度傳統的輪迴思想
生死問題是一切宗教的大問題,更是人生的大問題。吾人因何有生?為何有死?在生之
前,在死之後,吾人存在嗎?還是並不存在?這些問題並不是只有宗教家或者宗教信徒
才會追問的,而是只要知道這世上存在死亡現象之人,在他內心的深處,都會不由自主
地興起種種關於生死的諸般疑問。相傳釋迦牟尼佛出家的因緣之一,便是當其為悉達多
太子時出遊,親眼目睹老病死的現象而引發[1]。
悉達多第一次看到死亡與葬禮,死亡的現象大大地震動了他的心靈,因為「死亡」就是
離開人世,就是無論父母、親人都無法再見到死者,而死者也無法再見父母、親人、愛
人。讓我們想像一下躺在墓地的死者,孤零零地一個人處在他的棺木之中,至親至愛的
親人,在喪禮結束之後,就算再留戀,遲早也會離去,所有的生者都要去過他們人世間
的生活,有陽光,有活力,有喜,有悲的生活﹔只有那棺中之人,一個人被留在墓穴的
棺木之中,身上布滿細菌,爬滿蟲蟻,流出膿汁,化為枯骨。印度以火葬為主,火葬雖
沒土葬那般令人對於地底幽冥產生想像與畏懼,但喪禮...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1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如來藏思想不是佛教ZT
如來藏思想不是佛教
松本史朗 著 呂凱文 譯
法光雜誌 v.101 (1998.02 )
法光雜誌編輯委員會
前言
如­­同題目[1]所示,我認為「如來藏思想不是佛教」。以下將說明其理由。
為了論證如來藏思想不是佛教,首先將說明如來藏思想是什麼、佛教是什麼,然後再辨
明兩者不同。總之嚴格說來,我想考察如來藏思想是什麼、佛教是什麼。
佛教是什麼?
首先,關於佛教是什麼?我先說自己的意見。就結論而言,我認為佛教是主張無我
說、緣起說。然而,這裡所謂的「緣起說」並不是指重重無盡的法界緣起或是相依相待
的、同時的、空間的緣起。我所謂的緣起主要是指十二支緣起;依據《律藏》〈大品〉
所載,我相信釋尊是順逆地觀察十二支緣起而證悟。
然而一旦有這種言論,馬上就會招來所謂學術批判的聲音。這些聲音包括:釋尊的證
悟與緣起無關,或十二支緣起乃後代成立,或更極端的是認為釋尊的證悟與奧義書或原
始耆那教哲學之間在本質上不相違背。礙於篇幅所限,本文並不容許我就原始佛教(初
期佛教)的種種解釋深入問題討論[2],可是基於兩個前題考量下,我敢主張釋尊是證
悟十二支緣起。第一... 阅读全帖
S***n
发帖数: 1281
1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如來藏思想不是佛教ZT
这文章写得挺有启发的。。
但在带来“打破”的启发效果的同时,却强化了概念的清晰边界,形成了鲜明的对立,
这恰是我想要纠正一下的。。
因为,破,不是为了立的。。
概念,本就是缘起,本就是可以借用的。。但也恰恰是最终要抛弃的。。并且,就因为
是缘起,所以也应该是与时俱进的。。
我这个论断,也同样会面临着这个命运。。
由此,也就能看出修佛的“无奈”---那就是:不立,就无法破。。立了,破了,却太
容易立得过牢了。。以后还要去破。。
但从这个“无奈”之中,却能明白修佛的方法论。。。

的、同時的、空間的緣起。我所謂的緣起主要是指十二支緣起;依據《律藏》〈大品〉
所載,我相信釋尊是順逆地觀察十二支緣起而證悟。
然而一旦有這種言論,馬上就會招來所謂學術批判的聲音。這些聲音包括:釋尊的證
悟與緣起無關,或十二支緣起乃後代成立,或更極端的是認為釋尊的證悟與奧義書或原
始耆那教哲學之間在本質上不相違背。礙於篇幅所限,本文並不容許我就原始佛教(初
期佛教)的種種解釋深入問題討論[2],可是基於兩個前題考量下,我敢主張釋尊是證
悟十二支緣起。第一是為了要對抗客觀主義的學術,亦即視學術為客觀的想法,以及對
抗...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17
大乘佛教的产生与奥义书的关系 
   在印度的哲学思想中,最大正统为吠檀多,最大异端是佛教,二者的相互关
系影响了印度思想史。大多数印度思想史家认为,佛教的基本世界观乃是从吠檀多奥义
书思想发展而来,实际上佛陀本人的确受到奥义书思想重大的影响,比如业力,因果,
三世轮回,苦,解脱,四禅八定,六道众生,诸天等等。但是前者的核心部分乃是在宣
扬形而上的本体论,籍禅修,苦行等方式,期待小我(本具自性)与本有的真常大我(
如来藏)合二为一而脱离三世轮回之苦,回归清净的本性。而后者的核心思想乃是利用
诸法缘起的理论,倡导无常,苦,无我等思想,通过正见断除错误的思想观念,认清事
实真相,再通过修习八正道断除贪嗔等习气,而得解脱。 
佛灭数百年后,奥义书的思想日益深入的渗透到佛教中,使佛教的思想逐渐的产生演变
。从部派佛教的三世实有说,到大乘佛教绝对唯一的真如法性,最后于公元五世纪后产
生的如来藏佛教描述一切众生本具清净自性,真常唯心的内容,使原始的佛教成为了佛
梵杂糅的产物,逐渐被奥义书的思想所同化。 
大乘佛教是公元前二世纪在古印度出现的新思想,... 阅读全帖
G****t
发帖数: 1799
1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金刚经谁讲得好啊?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金刚经》的精彩开示 ZT
2003年9月 台湾,台北
英文誊稿:Jack Sonnabaum, 2004年12月
英文审稿:John Castlebury,2008年12月
誊稿汉译: 苏卡, 2008年12月
中文审稿:马君美;周熙玲,2009年2月

我非常高兴能够稍微讨论一下这部深奥的经典。许多人牺牲了周末,你们大概有很
多比一大早跑到这里来更好的事情可做,但是,你们付出了这样的牺牲。我相信,如果
以正确的发心这么做,一定可以累积很多的功德。
有些人来这里,也许只是好奇;有些人来这里,也许是因为朋友的强迫或影响。这
样也很好,这会给我一些压力,我想这大概是我必须还的业债吧。
也许有些人来这里,是认为可以得到许多问题的答案;也许你认为,这部深奥的经
典,能带来大家都在寻找的通向快乐的钥匙。不过,我得提醒你,期望不要太高。
也许有些人来这里,只是想得到加持,主要不是我的加持,而是佛陀亲口提过好多
次,来自这部经本身的加持。人们相信,如果和佛法有缘,《金刚经》能带... 阅读全帖
G****t
发帖数: 1799
1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金刚经谁讲得好啊?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金刚经》的精彩开示 ZT
2003年9月 台湾,台北
英文誊稿:Jack Sonnabaum, 2004年12月
英文审稿:John Castlebury,2008年12月
誊稿汉译: 苏卡, 2008年12月
中文审稿:马君美;周熙玲,2009年2月

我非常高兴能够稍微讨论一下这部深奥的经典。许多人牺牲了周末,你们大概有很
多比一大早跑到这里来更好的事情可做,但是,你们付出了这样的牺牲。我相信,如果
以正确的发心这么做,一定可以累积很多的功德。
有些人来这里,也许只是好奇;有些人来这里,也许是因为朋友的强迫或影响。这
样也很好,这会给我一些压力,我想这大概是我必须还的业债吧。
也许有些人来这里,是认为可以得到许多问题的答案;也许你认为,这部深奥的经
典,能带来大家都在寻找的通向快乐的钥匙。不过,我得提醒你,期望不要太高。
也许有些人来这里,只是想得到加持,主要不是我的加持,而是佛陀亲口提过好多
次,来自这部经本身的加持。人们相信,如果和佛法有缘,《金刚经》能带... 阅读全帖
k***y
发帖数: 62
20
清海师父伟大弟子变得比当年的释迦牟尼、达摩、几祖、苏格拉底、穆罕默德五界最智
慧明师伟大在哪里?
共32条
2016.10.19
清海师父在“师父教堂”中说:“我来,是为了使你们变得伟大……一位伟大的明师或
一位伟大的老师,并不是能将他自己变得伟大,而是能将其它人变得伟大”
清海师父使教堂变得比当年的释迦牟尼、达摩、几祖、苏格拉底、穆罕默德五界最智慧
明师伟大在哪里?
教堂佛比当年五界最智慧明师伟大在1:
教堂佛成佛后曾开过师父的教堂博客空间,18个师父群、态度决定一切空间(上面拥有
十万篇正能量文章,拥有七十万张正能量图片),当下教堂佛还拥有128个教堂佛博客
空间,拥有120万篇以上正能量文章,2个深沉打坐群;
教堂佛成佛后通过天父恩赐的7000个同门邮箱及各个网络空间,公开免费分享清海师父
公开发表所有教理1300多篇,将清海师父公开发表的所有视频、音讯5000多盘公开免费
分享给所有需要的真修者;
教堂佛成佛后通过天父恩赐的7000个同门邮箱及各个网络空间,公开免费分享教堂佛探
讨、研习清海师父教理文章数万篇《成功完成了自己的经》;
仅2011年12月24日到2013年2月22... 阅读全帖
k***y
发帖数: 62
21
清海师父伟大弟子变得比当年的释迦牟尼、达摩、几祖、苏格拉底、穆罕默德五界最智
慧明师伟大在哪里?
共32条
2016.10.19
清海师父在“师父教堂”中说:“我来,是为了使你们变得伟大……一位伟大的明师或
一位伟大的老师,并不是能将他自己变得伟大,而是能将其它人变得伟大”
清海师父使教堂变得比当年的释迦牟尼、达摩、几祖、苏格拉底、穆罕默德五界最智慧
明师伟大在哪里?
教堂佛比当年五界最智慧明师伟大在1:
教堂佛成佛后曾开过师父的教堂博客空间,18个师父群、态度决定一切空间(上面拥有
十万篇正能量文章,拥有七十万张正能量图片),当下教堂佛还拥有128个教堂佛博客
空间,拥有120万篇以上正能量文章,2个深沉打坐群;
教堂佛成佛后通过天父恩赐的7000个同门邮箱及各个网络空间,公开免费分享清海师父
公开发表所有教理1300多篇,将清海师父公开发表的所有视频、音讯5000多盘公开免费
分享给所有需要的真修者;
教堂佛成佛后通过天父恩赐的7000个同门邮箱及各个网络空间,公开免费分享教堂佛探
讨、研习清海师父教理文章数万篇《成功完成了自己的经》;
仅2011年12月24日到2013年2月22...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2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怎么样去理解跟解释“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呢?

凭藉著中国文化旧有的文化,往往大家都会用一个方式去理解它,也就是把“住”
这个字,把“住”这个字把它解释成执著的意思。这里面最具体的例子就是,所谓的“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那这句话形容的是说,当我们非常喜欢,比方说一段音乐
的时候,我们可能连续三天,这个音乐都不断的好像在耳朵里面都不断的在播放一样,
用这种状况来形容所谓执著的感觉。也就是,当我们的感官机制接触到外面环境的时候
,那里面一旦接触的时候,会产生种种的反应,面对著这个的反应,如果我们的反应是
把它牢牢的抓住,就好像我们刚才讲的余音绕梁三日都不绝于耳,心里面一直把这个音
乐连续放了三天都停不下来,这个我们就把它想像成《金刚经》里面的住的意思,也就
是执著。
当然在这个样子讲之下,这样子理解之下,我们对于《金刚经》里面所谓的“应无
所住而生其心”,我们自然而然会把它解释成说,心里面碰到了外面的环境的时候,哪
怕有种种的反应,但心中不会受到影响,不牵不挂犹如虚空,不会留下任何的痕迹,也
没有任何的罣碍,当然因为没有罣碍,自然也就没有烦恼,这个就是依照著“不执著”
这...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2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何谓“我”与“无我”?

这一帖是论证什么是佛法的“我”与“无我”.
以辩证 "恒常性,主宰性和独立性的本体性存在,这和佛陀最根本的无我(无本体)理
论矛盾".
“我”与“无我”是佛法里面一个很重要的题目,因为佛法在在处处都在讲无我。
可是无我是不是究竟法呢?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也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课题,但是大
部分的人是很难把它弄清楚的,这不是只有末法时代的今天才这样,而是自古以来就已
经是这样了。
然而什么是“我”呢?一般人所常说的“我”和佛所开示的“我”,究竟是一样
还是不一样?佛法中又常教导众生要“无我”,这个“无我”又是指什么呢?相信您一
定很想要知道这其中的道理所在,现在我们就先简单地为大家略说一下。“我”可以分
成两部分:一个是佛所破斥的“我”,另一个是佛所说“真实的我”。“无我”也可以
分成两部分:一个是佛所说的“真实的无我”,另一个则是“众生假我的无我”。
接下来我们将先为大家介绍,一般人所熟知的“我”与“无我”之后,再继续说
明佛所说真实的“我”与“无我”。希望藉由这个单元的阐述,能够厘清您长时以来的
疑惑,建立正确的佛法知见;若能因此而了知“我”与“无我”的真正意涵,相信对您
今生... 阅读全帖
q****u
发帖数: 1421
24
来自主题: _PathOfQingWu版 - 如何契入念佛法门(上)
如何契入念佛法门(上)
萧平实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念佛是三根普被、利钝兼收的修行法门。尤其适合繁忙紧张生活的现代人。
念佛法门简单易学,八十老翁念得,三岁孩儿也念得;大学教授念得,贩夫走卒
及不识一字的阿公阿婆也念得。但能信心具足,皆可依其根机而获得或多或少的
利益和感应;若能深入佛法、细意思惟,乃至能因念佛法门而明心见性。有极少
数人因为自视为利根人,不屑於念佛,而丧失修行上的大利益,颇令人惋惜感慨。
念佛虽然人人念得,却因根器及知见之不同而有不同之层次。兹将持名念佛
法门所修之境界,由浅至深,简略分述於后:
一、随兴持名:此种人刚开始学习念佛法门,还不明白为什么要念佛!甚至
不知道「念」佛与「念」佛之不同。只是听说念佛好,便跟著别人学念佛,从持
念佛名开始。口中虽在念佛号,心中却老是在打妄想。贪衬嗔痴慢疑,样样皆不
离。偶尔参加念佛共修,遇到刮风下雨或心情不佳,便不参加共修。平常心中默
持佛号,也只是随兴默念,大约是打妄想的时候多。
二、念佛不辍:此种人因为过去生所种善根福德为因,今生复有善侣提携接
引为缘,常与念佛人伴党;渐渐知悉为什么要念佛,以及念佛有何好处,已能相
续执持佛号... 阅读全帖
q****u
发帖数: 1421
25
来自主题: _PathOfQingWu版 - 达摩大师悟性论
达磨祖师著
渝州华严寺沙门释宗镜校刻
夫道者;以寂灭为体。修者;以离相为宗。故经云: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佛
者觉也;人有觉心,得菩提道,故名为佛。经云: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是知有相
,是无相之相。不可以眼见,唯可以智知。若闻此法者,生一念信心,此人以发大乘
超三界。三界者:贪嗔痴是。返贪嗔痴为戒定慧,即名超三界。然贪嗔痴亦无实性,
但据众生而言矣。若能返照,了了见贪嗔痴性即是佛性,贪嗔痴外更无别有佛性。经
云:诸佛从本来,常处于三毒,长养于白法,而成于世尊。三毒者:贪嗔痴也。言大
乘最上乘者,皆是菩萨所行之处,无所不乘,亦无所乘,终日乘未尝乘,此为佛乘。
经云:无乘为佛乘也。若人知六根不实,五蕴假名,遍体求之,必无定处,当此人解
佛语。经云:五蕴窟宅名禅院。内照开解即大乘门,可不明哉。不忆一切法,乃名为
禅定。若了此言者,行住坐卧皆禅定。知心是空,名为见佛。何以故?十方诸佛皆以
无心,不见于心,名为见佛。舍身不吝,名大布施。离诸动定,名大坐禅。何以故?
凡夫一向动,小乘一向定,谓出过凡夫小乘之坐禅。若作此会者,一切诸相不求自解
,一切诸病不治自差,此皆大禅定力。凡将心求法者... 阅读全帖
w********2
发帖数: 632
26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钻研吹捧马克思主义的都是傻帽
牟宗三的康德學及中國哲學之前瞻
----格義、融通、轉化與創造
林安梧
台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所 教授
論文提要:本論文著重於牟宗三所著《現象與物自身》、《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
心體與性體》、《中國哲學十九講》等書為核心,展開相關之思索。首先,宏觀審視康
德哲學的中文譯介,指出牟先生是當代中國哲學之融釋、傳述康德哲學最有創見者,從
而概述當代新儒學派諸多康德學的傳述實況。再者,指出牟先生之經由華人文化傳統儒
、道、佛三教的修養工夫論,以確立「智的直覺」,解決康德哲學中人之「有限性」的
問題。進一步,對比的指出康德哲學有其西方哲學、文化意識及社會契約論的傳統為背
景,牟先生則對此多所忽略。 再者,我們發現「智的直覺」與「物自身」在牟先生的
體系裡已做了相當大的轉折與創造,早已不是康德哲學體系中的意義。牟先生更將原先
康德學的「窮智以見德」的脈絡轉成「以德攝智」,然而太強調道德主體,亦因此窄化
了儒學多元的發展向度。最後,我們檢討了中國哲學中有關從「逆格義」到「融通」、
「淘汰」,「轉化」、「創造」的歷程,並從而指出牟先生哲學與康德學之對話、重鑄
與限制。
關鍵字詞:智的直學、物自身、... 阅读全帖
w********2
发帖数: 632
27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钻研吹捧马克思主义的都是傻帽
牟宗三的康德學及中國哲學之前瞻
----格義、融通、轉化與創造
林安梧
台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所 教授
論文提要:本論文著重於牟宗三所著《現象與物自身》、《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
心體與性體》、《中國哲學十九講》等書為核心,展開相關之思索。首先,宏觀審視康
德哲學的中文譯介,指出牟先生是當代中國哲學之融釋、傳述康德哲學最有創見者,從
而概述當代新儒學派諸多康德學的傳述實況。再者,指出牟先生之經由華人文化傳統儒
、道、佛三教的修養工夫論,以確立「智的直覺」,解決康德哲學中人之「有限性」的
問題。進一步,對比的指出康德哲學有其西方哲學、文化意識及社會契約論的傳統為背
景,牟先生則對此多所忽略。 再者,我們發現「智的直覺」與「物自身」在牟先生的
體系裡已做了相當大的轉折與創造,早已不是康德哲學體系中的意義。牟先生更將原先
康德學的「窮智以見德」的脈絡轉成「以德攝智」,然而太強調道德主體,亦因此窄化
了儒學多元的發展向度。最後,我們檢討了中國哲學中有關從「逆格義」到「融通」、
「淘汰」,「轉化」、「創造」的歷程,並從而指出牟先生哲學與康德學之對話、重鑄
與限制。
關鍵字詞:智的直學、物自身、...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28
禅是什么?(圣严法师)
正确地回答:什么都不是,什么也都是。
因为,凡是有形的、存在的,不管是物质的、精神的,还是生理的、心理的,只要
是可以看到的、可以追求的、可以依靠的、可以想像的,都不是禅的本身。所以禅宗主
张“不立文字”、“不可思议”。任何可以用语言、文字、符号来表达、说明的,都仅
是一种现象,而非禅的内容。禅,既非物质现象,亦非心理活动,仅可勉为其难地说它
是一种心法、一种普遍的事实。
一、既非如此亦非若彼的智慧功能
禅,起源于印度,原系一种定的修行与修行经验。传到中国,演化成为一个代号,
代表着能在生活中活用的,既非如此的,亦非若彼的智慧功能。可以称它是“无”,亦
可名其为“空”。既然是“无”,既然是“空”,就不该是通过见、闻、觉、知来接触
感受的现象了。
中国禅的功能,在其能使人于修行之后,达到“开悟见性”的目的。佛说一切众生
皆具佛性,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因此,许多人都希望悟佛知见,见到佛性。何谓“佛
性”?就是空相、空性。相,指一切有形的,可用思维或五官接触到的现象,包括我们
的生理、心理,以及身心以外的世间所包含的一切物理现象...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29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禅是什么?(圣严法师)
禅是什么?
正确地回答:什么都不是,什么也都是。
因为,凡是有形的、存在的,不管是物质的、精神的,还是生理的、心理的,只要
是可以看到的、可以追求的、可以依靠的、可以想像的,都不是禅的本身。所以禅宗主
张“不立文字”、“不可思议”。任何可以用语言、文字、符号来表达、说明的,都仅
是一种现象,而非禅的内容。禅,既非物质现象,亦非心理活动,仅可勉为其难地说它
是一种心法、一种普遍的事实。
一、既非如此亦非若彼的智慧功能
禅,起源于印度,原系一种定的修行与修行经验。传到中国,演化成为一个代号,
代表着能在生活中活用的,既非如此的,亦非若彼的智慧功能。可以称它是“无”,亦
可名其为“空”。既然是“无”,既然是“空”,就不该是通过见、闻、觉、知来接触
感受的现象了。
中国禅的功能,在其能使人于修行之后,达到“开悟见性”的目的。佛说一切众生
皆具佛性,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因此,许多人都希望悟佛知见,见到佛性。何谓“佛
性”?就是空相、空性。相,指一切有形的,可用思维或五官接触到的现象,包括我们
的生理、心理,以及身心以外的世间所包含的一切物理现象;性,则是不... 阅读全帖
x*********o
发帖数: 208
30
索达吉堪布
问(11):在早期婆罗门教经典《奥义书》中,建立了一个恒常不变的“我”,以此作
为恒常的本源和解脱的依据,并提出“梵我一如”的思想。而佛教则提倡“无我”,并
以“无我”作为佛教的重要特色。可是在一些大乘经典中,又提出“如来藏”和“佛性
”的思想,并以此为“我”,于是学术界便认为“如来藏”和“佛性”的思想是受到《
奥义书》的影响。而藏传佛教的“即身成佛”之说,也是建立在“如来藏”和“佛性”
的思想基础上。我想知道的是,关于这个问题,堪布是怎样看待学界的意见?
答:无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在不同根基的所化众生前,示现了三转法轮的弘法历程:第一
转法轮的受众主要是小乘根基的众生,佛陀为他们重点宣说了四谛法门;第二转及第三
转法轮的对象主要是大乘种姓的利根者。佛陀在二转法轮的过程中,重点宣说了般若空
性。龙树菩萨依据佛的密意作了《中观六论》,显发阐扬了佛陀万法为空的理念;月称
菩萨等后继者又以《入中论》等论典对之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至于如来藏的观点则是佛
陀在第三次转法轮时所着重宣讲的内容,释迦牟尼佛面对最利根的众生,向其广讲了有
关清净显现方面的法门,而龙树菩萨的《赞法界论》以及弥勒菩萨... 阅读全帖
x*********o
发帖数: 208
31
索达吉堪布
问(11):在早期婆罗门教经典《奥义书》中,建立了一个恒常不变的“我”,以此作
为恒常的本源和解脱的依据,并提出“梵我一如”的思想。而佛教则提倡“无我”,并
以“无我”作为佛教的重要特色。可是在一些大乘经典中,又提出“如来藏”和“佛性
”的思想,并以此为“我”,于是学术界便认为“如来藏”和“佛性”的思想是受到《
奥义书》的影响。而藏传佛教的“即身成佛”之说,也是建立在“如来藏”和“佛性”
的思想基础上。我想知道的是,关于这个问题,堪布是怎样看待学界的意见?
答:无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在不同根基的所化众生前,示现了三转法轮的弘法历程:第一
转法轮的受众主要是小乘根基的众生,佛陀为他们重点宣说了四谛法门;第二转及第三
转法轮的对象主要是大乘种姓的利根者。佛陀在二转法轮的过程中,重点宣说了般若空
性。龙树菩萨依据佛的密意作了《中观六论》,显发阐扬了佛陀万法为空的理念;月称
菩萨等后继者又以《入中论》等论典对之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至于如来藏的观点则是佛
陀在第三次转法轮时所着重宣讲的内容,释迦牟尼佛面对最利根的众生,向其广讲了有
关清净显现方面的法门,而龙树菩萨的《赞法界论》以及弥勒菩萨... 阅读全帖
p****y
发帖数: 23737
3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达摩大师破相论
达摩大师破相论
达摩祖师著
渝州华岩寺沙门释宗镜校刻
问曰:若复有人志求佛道者,当修何法最为省要?
答曰:唯观心一法,总摄诸法,最为省要。
问曰:何一法能摄诸法?
答曰:心者万法之根本,一切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则万法俱备;犹如大树,
所有枝条及诸花果,皆悉依根。栽树者,存根而始生子;伐树者,去根而必死。若了心
修道,则少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费功而无益。故知一切善恶皆由自心。心外别求,
终无是处。
问曰:云何观心称之为了?
答曰: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了四大五阴本空无我;了见自心起用,
有二种差别。云何为二?一者净心,二者染心。此二种心法,亦自然本来俱有;虽假缘
合,互相因待。净心恒乐善因,染体常思恶业。若不受所染,则称之为圣。遂能远离诸
苦,证涅槃乐。若堕染心,造业受其缠覆,则名之为凡,沉沦三界,受种种苦。何以故
?由彼染心,障真如体故。十地经云:‘众生身中有金刚佛性,犹如日轮,体明圆满,
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重云所覆,如瓶内灯光,不能显现。又涅槃经云:一切众生悉有佛
性,无明覆故,不得解脱。佛性者,...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3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xiuxin2转载文集
=====================================================================
为版面简洁考虑,先建立xiuxin2 (修心修行)转载文集,合并全部先前所转贴。
xiuxin2如果有异议,可以向版主提出。
作者所转帖子仅代表作者个人意见,与版面无关,提请读者充分运用理智,自行辨别。
=====================================================================
发信人: xiuxin2 (修心修行), 信区: Wisdom
标 题: 转:佛性的妙用 - 摘录卢军宏台长讲述于东方台观音堂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Dec 23 12:19:38 2010, 美东)
佛性的妙用,佛性的妙用就是佛菩萨真正来救度众生的一些方法,一些理念,一些行为
。师父现在的妙法是观世音菩萨传授的,是救度众生,师父现在就是用这个妙法在救人
,利用广播,利用电脑网络传播应用妙法,听到,看到的人以接触就开始学了,就开始
念经了,一念经就灵了。救人要有方法,要有妙法。师父给你们讲一... 阅读全帖
w*****r
发帖数: 7106
34
揭开佛教历史的大骗局
沙门佛觉
古印度佛教的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灭度后,其生前领导的佛教僧团四分
五裂,经过数年后,最终形成两大派系:上座部原始佛教和大众部大乘邪教.前者忠于教主
佛陀的教义教法,继承佛陀亲口讲的原始经典,如法如律修行,而后者大破戒律--由于上
座部佛教长老比丘们的批评和指责,加上为自身违戒而寻求袒护,以及为了发展更多的
信徒,从而得到更多的财物供养和恭敬,这些大众部大乘邪教徒便伪造了大量的佛经及咒
语,与上座部原始佛教抗衡,并将其贬称为小乘.
目前,上座部原始佛教主要分布于斯里兰卡,缅甸和泰国(包括中国傣族在内)等地区,而
大众部大乘邪教主要分布于中国,日本,尼泊尔,朝鲜半岛和蒙古等地区.这些大乘邪教徒
以伪经(大乘经典)和雕像(阿弥陀佛像和药师佛像等)为工具,利用世间病人治病心切,女
人怕死和老人求长寿的心态及偶像崇拜的弱点,不择手段地骗取广大信徒的财物和恭敬,
对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然而,时代在不断进步,人类的智慧
在不断提高.随着社会科技和教育的突飞猛进,人们辨别和认识能力的不断发展,掩盖大
乘邪教表面的面纱会逐渐被揭开.
...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144
3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中观精要》 五
根登曲佩著 白玛旺杰译
所有宗派,包括佛教与非佛教,都在极力地寻求一种与世不同的思想。但是,
被认为宗派最高形式的中观应成派,其思想就怎么会接近世间一般的思潮呢?所谓「绝
对,从绝对意义上是真实的;而相对,在相对意义上是真实的」,这句话的真实含义即
是:「石坚硬,水潮湿」。但是,根据「坚硬」与「潮湿」彼此相融不违的观点,石头
在水中,可以保持干燥;水在石头上面,也经常可以保持潮湿。此即「相互不违」之原
则。但是,如果我们按照这种原则的话,充斥于我们思想中的「愚昧无知」,与人所具
有的佛性智慧,平等无二,永远在一起的了。而中观应成派的基本逻辑,则认为眼睛所
看到的事物之外形,与耳朵所听到的声音,是两个不同的现象;鼻子所嗅到的气,与舌
头所尝到的味儿,也是两个不同的现象;最后,连我们心中的每一个想法,也是前后自
相矛盾。在所有意识之外,似乎另外有一条通向解脱的道路。但是,只因为在眼耳,以
及其它意识活动之间,没有相互的影响,就把概念知识奉为衡量真理之标准的话。我们
就没有必要分辨虱子、耗子,猫、狗,以及人类之间的思想区别。因为,他们的感受与
思想,从各自相对的意义来讲,都... 阅读全帖
d*********d
发帖数: 192
36
佛教空性观
——北京大学哲学系演讲
(2010年6月24日上午)
(视频:http://www.zhibeifw.com/cmsc/list.php?fid=79
主持人致辞:
今天非常荣幸能请到索达吉堪布,给我们讲一讲藏传佛教的思想。
堪布这次能来北大,是一个很殊胜的因缘。大家都知道,藏传佛教有许多非常优秀的东
西,也有它的教育思想,可是当今学术界,对此研究得还不充分,在教学上有欠缺。而
且,藏传佛教与藏文化有着深厚的关系,在这方面,我们了解得也不是很多。同时,堪
布的修证境界非常高,若能从另一个层面上介绍佛学,跟我们这些大学老师讲述佛学,
可能完全不一样。
北大历来推崇多元文化兼容并蓄,我们的学生在学术上也有一种包容和热爱,所以今天
真的很荣幸能请到堪布到北大哲学系作一个讲演。这次的活动,很大程度上,是由热心
于藏传佛教研究的一些同学发起的。他们的这种热情,我们一定要悉心爱护,这对我们
老师也是一种鞭策。我们这些老师,基本上都是研究汉传佛教、印度佛教的,所以同学
们的热情,鞭策老师们也要加强这方面的学习。下面,我们师生一起来听堪布的开示,
掌声有请——
缘 起
今天,很高兴来到... 阅读全帖
w****g
发帖数: 570
3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宗门往事 ZZ
第十六章 驻京代表
唐朝第十一位皇帝,名叫唐宪宗。在唐朝中后期皇帝当中,他在位时间比较长(15
年),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被称为“元和中兴”,他本人则有一个雅号,叫“小太
宗”。
唐宪宗及其父亲唐顺宗对禅门祖师十分尊崇,召见过惟宽、怀晖、如满和鹅湖大义
禅师,也在宫廷举行座谈会,特别是怀恽和惟宽两位大师长驻首都长安,将马祖禅法发
扬到唐王朝的心脏地区。
公元820年,唐宪宗去世,败家子唐穆宗登基,这小子昏庸奢侈,使得他老爸辛苦
创立的元和中兴局面完全丧失,标志着唐朝进入晚期。
01.入驻章敬寺
怀恽是福建同安人,756年出生。同安过去属于泉州,现在则属于厦门。
公元785年,而立之年的怀恽到江西参拜马祖。开悟以后,他以传播南宗禅法为己
任,北上游历江苏徐州、山东兖州、山东济南、河北定县,绕了小半个中国,最后在山
西与陕西交界的中条山一带落脚传法。
公元808年,怀晖按照唐宪宗的通知精神,入驻首都章敬寺。他在皇宫麟德殿斋会
这样国家级盛大招待宴会上,被“推居上座”,足见他老人家深孚众望,威名赫赫。
章敬寺是太监鱼朝恩给唐代宗妈妈... 阅读全帖
w****g
发帖数: 570
3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宗门往事 ZZ
第十六章 驻京代表
唐朝第十一位皇帝,名叫唐宪宗。在唐朝中后期皇帝当中,他在位时间比较长(15
年),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被称为“元和中兴”,他本人则有一个雅号,叫“小太
宗”。
唐宪宗及其父亲唐顺宗对禅门祖师十分尊崇,召见过惟宽、怀晖、如满和鹅湖大义
禅师,也在宫廷举行座谈会,特别是怀恽和惟宽两位大师长驻首都长安,将马祖禅法发
扬到唐王朝的心脏地区。
公元820年,唐宪宗去世,败家子唐穆宗登基,这小子昏庸奢侈,使得他老爸辛苦
创立的元和中兴局面完全丧失,标志着唐朝进入晚期。
01.入驻章敬寺
怀恽是福建同安人,756年出生。同安过去属于泉州,现在则属于厦门。
公元785年,而立之年的怀恽到江西参拜马祖。开悟以后,他以传播南宗禅法为己
任,北上游历江苏徐州、山东兖州、山东济南、河北定县,绕了小半个中国,最后在山
西与陕西交界的中条山一带落脚传法。
公元808年,怀晖按照唐宪宗的通知精神,入驻首都章敬寺。他在皇宫麟德殿斋会
这样国家级盛大招待宴会上,被“推居上座”,足见他老人家深孚众望,威名赫赫。
章敬寺是太监鱼朝恩给唐代宗妈妈...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3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宗门往事 ZZ
第十八章 即心即佛
禅宗被称为“佛心宗”。
“即心即佛”,作为宗门顿法的基本理念由来已久,到了马祖时期更为广泛地流传起来。
马祖所谓“即心即佛”,其实就是“传佛心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宗门精髓的
高度概括。
遇人即途中授与,不遇即世谛流布。所有言说,无非应病与药。后来,马祖看到学人
执着“即心即佛”,就说“非心非佛”。如果学人再执着“非心非佛”,马祖又该说什
么好呢?实在大难!
01.梅子熟也
法常752年出生,湖北襄阳人,幼年出家。
他初次参见马祖,就单刀直入:“如何是佛?”马祖也不拐弯抹角,你问四个字,我
答四个字:“即心是佛。”这家伙实在根器太利了,一言之下,就这么干脆利索地悟去。
当然,您不能看到这里就自艾自叹、自暴自弃,说咱们不是那块料儿,死了这条心吧
。这就是倒果为因,用错心思了。
天上不会凭空掉下馅饼。据载,小法常出家后,“凡百经书,一览必暗诵,更无遗忘
”。这说明法常也是无量劫来积攒福慧资粮,才有今天言下大悟的成果。
您如果抱怨今生业障深重,根机迟钝,知难而退,不再努力,那就会被魔摄取去,被
业力挟持去;您如果敢与业力撕捱,勇与命运抗争,他时后日自有出头之日,纵然今... 阅读全帖
p******1
发帖数: 177
40
如来藏与外道思想之关系
问(11):在早期婆罗门教经典《奥义书》中,建立了一个恒常不变的“我”,以此作
为恒常的本源和解脱的依据,并提出“梵我一如”的思想。而佛教则提倡“无我”,并
以“无我”作为佛教的重要特色。可是在一些大乘经典中,又提出“如来藏”和“佛性
”的思想,并以此为“我”,于是学术界便认为“如来藏”和“佛性”的思想是受到《
奥义书》的影响。而藏传佛教的“即身成佛”之说,也是建立在“如来藏”和“佛性”
的思想基础上。我想知道的是,关于这个问题,堪布是怎样看待学界的意见?
答:无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在不同根基的所化众生前,示现了三转法轮的弘法历程:第一
转法轮的受众主要是小乘根基的众生,佛陀为他们重点宣说了四谛法门;第二转及第三
转法轮的对象主要是大乘种姓的利根者。佛陀在二转法轮的过程中,重点宣说了般若空
性。龙树菩萨依据佛的密意作了《中观六论》,显发阐扬了佛陀万法为空的理念;月称
菩萨等后继者又以《入中论》等论典对之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至于如来藏的观点则是佛
陀在第三次转法轮时所着重宣讲的内容,释迦牟尼佛面对最利根的众生,向其广讲了有
关清净显现方面的法门,而龙树菩萨的《赞法界论》... 阅读全帖
z*******a
发帖数: 57
4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智海浪花 - 我的佛教科学观
索达吉堪布 著
我的佛教科学观
今天我坐在一个山清水秀的寂静神山的山谷中,详详细细地记录下田博士的学佛经历。
放眼望四周,我们藏地的这些清净山河虽没有现代化城市的高速公路、摩天大楼之类的
跨越时空的设备,但我们在这一片湛蓝的天空下却可以处处得闻三宝的法音。看看蓝天
下的金色庙宇,这种和谐的景观带给人们多少在现代化的城市生活中所很难感受到的宁
静啊。
在静谧的氛围中写下这段文字,不知在浑浊的大城市里读到它的读者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说到田博士,我还是比较了解的。他的法名叫慧贤,出生于一九六八年。后考入南京大
学,并先后于该校获得理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现为某高校信息工程专业副教授。
我们曾多次交换过各自对佛法、科学的理解。每次与他交谈过后,我都在想,这么一个
非常有头脑的人研究佛法,可能许多没有头脑的人要感到大惑不解了吧。而对许多根本
不懂佛法却经常要装模作样地大肆妄加评论的人们,我只想劝他们比照一下田博士的学
佛经历,然后约束一下自己那张滔滔不绝的谤法的嘴!
坐在青青草地上,我用智慧的笔在大悲心铺就的白纸上,描画出了田博士的形象。
对我而言,佛教最打动我的一点便是对“缘起性空”这一宇...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42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ibetan_Buddhism 俱乐部 】
发信人: zoun (Konchog Gyamtso), 信区: Tibetan_Buddhism
标 题: 什么是佛法 什么不是 - 宗萨钦哲仁波切 开示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Jun 7 21:07:43 2014, 美东)
今天晚上主办单位要求我做的开示主要是为了新的佛教徒所讲的。不过我看到好多比
我还老的(比我时间还长)这种佛教徒在座。
也许,我们自己该想一想,有哪些地方使佛教很不同很特殊。因为,偶尔我们会碰
到有人问我们说佛教到底有什么特别的。当然,也有人这样想(或讲)所有的宗教都是一
样的,虽然路不同,但最后的目标都是相同的,但是也有人认为佛教一定有他特别的地
方。
也许为了回答上面的问题这个目的,可以听听今晚我要怎么说。
对于已经做了很久的佛教徒而言,如果你对今晚我所讲的有很坚固的了解呢,也能
够让你在未来漫长艰苦的修道的过程中更加坚固。
很多人认为佛教等于是不信神的,没有神的宗教,这个讲法我们要好好的分析一下:
我们知道佛教徒确定佛教不是个信神... 阅读全帖
i*******e
发帖数: 50
43
大乘是佛说 - 经论中的论证
一、大乘是佛说
《成唯识论》中,圣慈氏以七种因。证大乘经真是佛说。
一、先不记故。若大乘经。佛灭度后有余为坏正法故说。何故世尊非如当起诸可怖事先
预记别。
二、本俱行故。大小乘教本来俱行。宁知大乘独非佛说。
三、非余境故。大乘所说广大甚深。非外道等思量境界。彼经论中曾所未说。设为彼说
亦不信受。故大乘经非非佛说。
四、应极成故。若谓大乘是余佛说。非今佛语。则大乘教是佛所说。其理极成。
五、有无有故。若有大乘。即应信此诸大乘教是佛所说。离此大乘不可得故。若无大乘
。声闻乘教亦应非有。以离大乘决定无有得成佛义。谁出于世说声闻乘。故声闻乘是佛
所说。非大乘教不应正理。
六、能对治故。依大乘经勤修行者皆能引得无分别智。能正对治一切烦恼。故应信此是
佛所说。
七、义异文故。大乘所说意趣甚深。不可随文而取其义便生诽谤谓非佛语。是故大乘真
是佛说。
二、小乘经典,也承认大乘是佛说
《大正藏》第02册No. 0125增壹阿含经
契经一藏律二藏, 阿毗昙经为三藏;
方等大乘义玄邃, 及诸契经为杂藏。
安处佛语终不异, 因缘本末皆随顺;
弥勒诸天皆称善, 释迦文经得久存。
弥... 阅读全帖
i*******e
发帖数: 50
4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圣谛第一义
佛教中有“真谛”、“俗谛”的义理,“谛”就是真理的意思。真谛明空,俗谛明有,
真俗不二是圣谛第一义。这是教家穷玄极妙处。教家在精研教理时,把教分为五类。一
是小乘,二是大乘。大乘又分始、终、顿、圆四教,合共五教。小乘为有义,有法可修
,有道可成,有涅槃可证;大乘始教,从有入空,为大乘渐次教之开始,明一切皆空,
但未显一切众生悉具佛性之义;大乘终教为渐次教之终了,说真如缘起之理,倡一切皆
成佛者,明非空非有之义;大乘顿教,以顿彻理性,当下明心为教,乃即空即有义;大
乘圆教俱赅一切,圆融具德,乃非空而非有,非有而非空义,即“说有之时,纤毫不立
,说空之时,周遍法界”也。教家持论教义,先讲真谛、俗谛,就是先明空、有之义。
最后才讲第一义谛,那是最高的——空亦不可得,有亦不可得,非空非有,即空即有的
上乘义理。因此是教家最高原则。这是公案中梁武帝问达摩大师的问话,集结者就拿它
作为本公案的题目。
达摩祖师到中国来,第一个就是去看梁武帝。梁武帝是我们中国信佛的第一个皇帝
,他是萧何的第二十五世孙(萧何是汉高祖刘邦的丞相),名字叫萧衍,他度很多人出
家为僧,建塔、造寺、塑像装金,自己还披袈裟上座讲... 阅读全帖
x*********o
发帖数: 208
45
索达吉堪布
问(11):在早期婆罗门教经典《奥义书》中,建立了一个恒常不变的“我”,以此作
为恒常的本源和解脱的依据,并提出“梵我一如”的思想。而佛教则提倡“无我”,并
以“无我”作为佛教的重要特色。可是在一些大乘经典中,又提出“如来藏”和“佛性
”的思想,并以此为“我”,于是学术界便认为“如来藏”和“佛性”的思想是受到《
奥义书》的影响。而藏传佛教的“即身成佛”之说,也是建立在“如来藏”和“佛性”
的思想基础上。我想知道的是,关于这个问题,堪布是怎样看待学界的意见?
答:无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在不同根基的所化众生前,示现了三转法轮的弘法历程:第一
转法轮的受众主要是小乘根基的众生,佛陀为他们重点宣说了四谛法门;第二转及第三
转法轮的对象主要是大乘种姓的利根者。佛陀在二转法轮的过程中,重点宣说了般若空
性。龙树菩萨依据佛的密意作了《中观六论》,显发阐扬了佛陀万法为空的理念;月称
菩萨等后继者又以《入中论》等论典对之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至于如来藏的观点则是佛
陀在第三次转法轮时所着重宣讲的内容,释迦牟尼佛面对最利根的众生,向其广讲了有
关清净显现方面的法门,而龙树菩萨的《赞法界论》以及弥勒菩萨... 阅读全帖
k***y
发帖数: 62
46
Re: 念佛诵经持斋持戒 是见性开悟的最基本的基础
与网友探讨;
念佛诵经持斋持戒没有错,是修行起步的手段。
但应知学佛的目的是什么?
菩提达摩说:佛不度佛,将心觅佛不识佛。但是外觅佛者,尽是不识自心是佛。亦不得
将佛礼佛,不得将心念佛。佛不诵经,佛不持戒,佛不犯戒,佛无持犯,亦不造善恶。
若欲觅佛,须是见性。性即是佛,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益处。念佛
得因果,诵经得聪明,持戒得生天,布施得福报,觅佛终不得也。——《菩提达摩大师
血脉论》
已经开悟成佛的达摩祖师说过;念佛得因果,诵经得聪明,持戒得生天,布施得福报,
觅佛终不得也。
也就是说念佛诵经持斋持戒最多得三界内福报,解脱不了三界。
如果你学佛的目的就是为了人天福报,那够了;
可学佛是为了成佛,佛出世不是为了要让人崇拜,佛曾说佛出世是为了让众生了解佛心
。众生要了解佛心,必须先成佛,先知道自己是佛。 释迦牟尼佛说:「佛在心l 。佛
在心中的哪里呢?
佛果位有不同层面,有初地佛,也有更高等级能为别人解释开悟当人的佛。
菩提达摩大师说: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益处。----若要觅佛,直须见性。
性即是佛,佛即是自... 阅读全帖
k***y
发帖数: 62
47
Re: 念佛诵经持斋持戒 是见性开悟的最基本的基础
与网友探讨;
念佛诵经持斋持戒没有错,是修行起步的手段。
但应知学佛的目的是什么?
菩提达摩说:佛不度佛,将心觅佛不识佛。但是外觅佛者,尽是不识自心是佛。亦不得
将佛礼佛,不得将心念佛。佛不诵经,佛不持戒,佛不犯戒,佛无持犯,亦不造善恶。
若欲觅佛,须是见性。性即是佛,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益处。念佛
得因果,诵经得聪明,持戒得生天,布施得福报,觅佛终不得也。——《菩提达摩大师
血脉论》
已经开悟成佛的达摩祖师说过;念佛得因果,诵经得聪明,持戒得生天,布施得福报,
觅佛终不得也。
也就是说念佛诵经持斋持戒最多得三界内福报,解脱不了三界。
如果你学佛的目的就是为了人天福报,那够了;
可学佛是为了成佛,佛出世不是为了要让人崇拜,佛曾说佛出世是为了让众生了解佛心
。众生要了解佛心,必须先成佛,先知道自己是佛。 释迦牟尼佛说:「佛在心l 。佛
在心中的哪里呢?
佛果位有不同层面,有初地佛,也有更高等级能为别人解释开悟当人的佛。
菩提达摩大师说: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益处。----若要觅佛,直须见性。
性即是佛,佛即是自...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二乘菩提依如来藏而建立
二乘菩提指的就是声闻、缘觉所证解脱道,他们的最后果证,也就是我们在前面
单元中为大家解说的有余涅槃与无余涅槃。然而,二乘解脱道修证的过程,以及最后果
证的有余涅槃与无余涅槃,却是依不为二乘人所知、不在二乘解脱道修证范围内的第八
识如来藏而建立的。我们不妨就以声闻解脱道的修证来加以说明。
声闻解脱道的修证就是四向四果,其中初果须陀洹所要修证的是断三缚结——我见
、疑见、戒禁取见,而断我见就是要不认见闻觉知六识心以及处处作主的第七识意根为
真实不坏我。四大部阿含中处处记载了,佛陀开示眼耳鼻舌身意六识都是根与尘为缘所
生。
例如在《杂阿含经》卷九中:【佛告比丘:“眼因缘色,眼识生。所以者何?若眼
识生,一切眼色因缘故。耳声因缘、鼻香因缘、舌味因缘、意法因缘意识生,所以者何
?诸所有意识,彼一切皆意、法因缘生故。是名比丘!眼识因缘生,乃至意识因缘生。
”】(《杂阿含经》卷九)
也就是说,六识的见闻觉知性,要有六根、六尘为缘才能够出生运作,所以觉知心
虚妄,当然不可能是真实的自我。但这样断我见,只是三缚结中的我见的一部分。接著
还要了解觉知心所依的六尘是如何生起,六尘也是要依六根才能生...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9
再说《观经》中关于诸法实相的证得,从第八观佛菩萨像观开始,就渐次宣说理
入的部分,建立学人正确的知见,如《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卷1:【诸佛如来是法界身
,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1十方如来都是法界身,法界身即是诸佛法界藏身,行者于
此观进行时,要有正知见,了知法身虽然无形无相,但此法身却能变现蕴处界等一切法
,普遍涉入一切众生心想中而与众生同在;所以行者透过观想佛时,观想诸佛三十二相
八十种随形好同时,能够随应此智慧正理而不著于色相来想佛,故经中才说“应当要一
心系念谛观阿弥陀佛”,这里就是在建立理行的正知见与行门要领。接下来,若是利根
的人,于《观经》中的第九观遍观一切色想时,即可悟入诸法实相如来藏,譬如说:
但当忆想令心明见,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作是
观者,名观一切佛身,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2
“见十方一切诸佛”并不是见十方一切诸佛的身相,因为单是一佛的身相就已广大
无边,又如何能见十方一切诸佛的身相?这里指的是“亦见佛心”,即是见佛的法身,
不是见佛的应身与报身。法身即是诸法实相——如来藏,如《佛说不增不减经》卷1说
:【如来藏者即是法身。】3...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50
四、观行蕴处界我之生起次第
次叙蕴我、处我、界我,及其生起次第,广令佛门四众可以依之实地观行而断我见
。若此界众生能断我见之人数极众者,则此界将可渐转清净,由众生之净业因缘故,可
以渐渐成就人间净土也。若佛门弟子中之多数人已断我见者,则必舍弃世相法上(广建
寺院、追求佛教界第一)之营谋,而开始注重人类心性之改善:以教导众生断除我见为
主要弘法内涵,以教导众生舍离我所(财色名食睡)之贪著为主要内涵,即可令社会清
净而不再有人干犯恶业、作奸犯科,则使国土渐转清净,人寿亦可因而渐次增长,福报
亦可因而日渐转增,从此以后,不再以建造金碧辉煌、一尘不染之寺院而可名为人间净
土也!人间净土之成就,在于心净则土净,而非泥土大地之清净故;心方是真实之土故
,众生心净则国土亦将随之渐渐清净,净业使然故。如是方是真实人间净土之建设者。
甲、五蕴我
五蕴我者,谓色蕴、识蕴、受蕴、想蕴、行蕴。蕴者何义?谓众集义、积聚义。
色蕴者,谓人类色身由四大物质所造成,经由父精母血而成就,经由四大所成之食
物而长养,是故新陈代谢、念念变异、生住异灭,由生而长,由长而变异、而老,由老
而死;有生则必有灭,是由物质...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