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观物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o***s
发帖数: 42149
1
这些古书籍是周承根预测天气的重要依据
周承根在查阅天气资料
本月初,西彭69岁退休老人周承根,成功预测昨日要下雨,而且预测未来40天都会阴雨连绵。而此前他已经成功预测了多次重庆乃至外地的天气,他到底有何神奇之处?今天重庆晚报记者为你揭秘。
挑战央视成功
昨天下午,周承根向记者介绍他的预测经历。周承根早年跟随父母在武汉读书,高中毕业后当过老师,后来到西铝当了一名工人。
2005年7月14日,央视天气预报称重庆15~17日将出现连晴高温。但周承根却根据“田家五行选释”气象书记载的“农历六月初三有雨,一直到立秋多阴雨”,预测到:重庆的七月将是多阴雨天气,结果当月15日的确有雨。
2011年初,他就预测当年湖北大旱。2012年初他预测湖北将暴发大洪水,还把预测意见提交给湖北气象部门,并得到气象部门回信。当年7月湖北部分地方的洪水让周承根获得了“气象神人”的名号。
周承根预测,截至5月底,我国南方地区以阴雨天气为主,不耐湿的农作物将受到灾害。6月之前的阴雨,让他的预测又八九不离十。
周承根自称是“半路出家”,他在1989年买下这本定价1角7分的《田家五行选释》,到了9年后的1998年洪灾前后,他... 阅读全帖
l*****d
发帖数: 7963
2
说到王国维,我找了篇论文,头大:-)
+++++++++++++++++++++++++++++++++++++++++++++++++++++
王国维的意境论与境界说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8-08-25 15:51:00 ] 作者:程相占 编辑:
Studa_hasgo122
【内容提要】
王国维的意境论与境界说不能混为一谈:论述意境的文献是《人间词乙稿序》,而
境界说则出自《人间词话》;意境可以分解为意、境、观三要素,而境界则主要指真情
或心灵境界,无法分解;意境论受西方理论影响的痕迹较明显,而境界说则体现了回归
中国传统诗学的倾向。
【关键词】 意境论;观;心灵境界;境界说
王国维的境界说对于20世纪中国文艺境界论有着重大影响,但一般论著又大都将王
国维的意境论与境界说混同,并过多地用西方美学理论来分析境界说。我们这里希望进
行一些正本清源的工作。
一、意境论
在王国维的有关论著中,出现过“境界”、“意境”、“境”三个近似的概念。其
实,王国维的意境论与境界说区别颇大,《人间词乙稿序》所体现的理论是意境论,而
《人间词话》的观点则是境界... 阅读全帖
p********n
发帖数: 273
3
楼主,你颤抖吧!
代表性的断裂
--再问“什么的平等”?
汪晖
说明:本文以《再问“什么的平等”?》为总题连载于《文化纵横》2011年5-6期。现
将全文合并发表于此。
目录
序言:政治体制与社会形式的脱节
第一章:再问“什么的平等”?
第一节:机会的平等与分配的正义
第二节:能力的平等
第三节:劳动者的位置
第二章:齐物平等与跨体系社会
第一节:齐物平等的概念
第二节:“物”与差异平等
第三节:差异平等的危机—以民族区域为例
第四节:跨国语境中的差异平等
汪 晖
现在的社会,无论从哪一方面看,除了平等的信条外,再没有别的基础。但这并不妨碍
我们认为:不平等仍然占统治地位。--皮埃尔·勒鲁
在现存的资产阶级社会的总体上,商品表现为价格以及商品的流通等等,只是表面的过
程,而在这一过程背后,在深处进行的完全是不同的另一些过程,在这些过程中个人之
间这种表面上的平等和自由就消失了。--马克思
序言:政治体制与社会形式的脱节
过去三十年,围绕民主问题的辩论和分歧从未停止。1989年前后出现的“历史终结论”
将民主作为最后一种政治形式,普遍历史到来的标志。这一民主话语以大众民主与社会
主义运动...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中论的时间观
又和人谈到runsun, 想到了这个---
某帖中, 曾说过时间, runsun 说是一维, 后来又说是
和空间一样是“同一”的2个侧面。。。
然后说佛教对时空的认知差地很远。。。
贴2个以前看过的, 对于“时间”, 中论是这么说的
其实中论中
觀有無
觀縛解
觀業
觀法
觀時
觀因果
觀成壞
很多现象对我们来说似乎很有逻辑, 其实是时间造成的假象, 时间本身也是假象
===========================================================================
中論
觀時品第十九
龍樹菩薩造 梵志青目釋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問曰。應有時以因待故成。因有過去時。則有未來現在時。因現在時。有過去未來時。
因未來時。有過去現在時。上中下一異等法。亦相因待故有。答曰。
 若因過去時  有未來現在
 未來及現在  應在過去時
若因過去時。有未來現在時者。則過去時中。應有未來現在時。何以故。隨所因處有法
成。是處應有是法。如因燈有明成。隨有燈處應有明。如是因過去時。成未... 阅读全帖
l*****a
发帖数: 38403
5
来自主题: Belief版 - 在家中運用基督的教導(ZZ)
还有
修 身
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煅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
一念错,便觉百行皆非,防之当如渡海浮囊,勿容一针之罅漏;万善全,始得一生无愧
。修之当如凌云宝树,须假众木以撑持。
忙处事为,常向闲中先检点,过举自稀。动时念想,预从静里密操持,非心自息。
为善而欲自高胜人,施恩而欲要名结好,修业而欲惊世骇俗,植节而欲标异 见奇,此
皆是善念中戈矛,理路上荆棘,最易夹带,最难拔除者也。须是涤尽渣滓,斩绝萌芽,
才见本来真体。
能轻富贵,不能轻一轻富贵之心;能重名义,又复重一重名义之念。是事境之尘氛未扫
,而心境之芥蒂未忘。此处拔除不净,恐石去而草复生矣。
纷扰固溺志之场,而枯寂亦槁心之地。故学者当栖心元默,以宁吾真体。亦当适志恬愉
,以养吾圆机。
昨日之非不可留,留之则根烬复萌,而尘情终累乎理趣;今日之是不可执,执之则渣滓
未化,而理趣反转为欲根。
无事便思有闲杂念想否。有事便思有粗浮意气否。得意便思有骄矜辞色否。
失意便思有怨望情怀否。时时检点,到得从多入少、从有入无处,才是学问的真消息。
士人有百折不回之真心,才有万变不穷之妙用。立业建功,事事要从实地着脚,若少慕... 阅读全帖
l*******u
发帖数: 2496
6
来自主题: _StoneStory版 - 【《人间词话》】
汇评
朱光潜《诗的隐与显(关于王静安先生的〈人间词话〉的几点意见)》 (《人世间》
第1期,1934年4月)
王先生在这里所指出的分别实在是一个很精微的分别,不过从近代美学观点来看,他所
用的名词有些欠妥。他所谓的“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就是近代美学所谓“
移情作用”。“移情作用”的发生是由于我在凝神观照事物时,霎时间由物我两忘而至
物我同一,于是以我的情趣移注于物。换句话说,移情作用就是“死物的生命化”,或
是“无情事物的有情化”,这种现象在注意力专注到物我两忘时才发生。从此可知王先
生所说的“有我之境”,实在是“无我之境”。他的“无我之境”的实例为“采菊东篱
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都是诗人在冷静中所回味出来的妙
境,都没有经过移情作用,所以其实都是“有我之境”。我以为与其说“有我之境”和
“无我之境”,不如说“超物之境”和“同物之境”。“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徘徊花上月,虚度可怜宵”,“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都是同物之境。“鸢飞戾
天,鱼跃于渊”,“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兴阑啼鸟散,坐久落花多”,都是
超物之境。
王先生以为“有我之境... 阅读全帖
p******n
发帖数: 2449
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楞伽经》与禅宗思想
发表时间:2014-03-12 | 作者:吴言生
早期禅宗传授,非常重视《楞伽经》。《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4卷
,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收于大正藏第16册。本书所论即主要依据此本。本章随文注括号
内只标卷数不另注出处者,均出此本。 禅宗东土初祖达摩大师以四卷《楞伽经》授与
二祖慧可,并嘱他“我观汉地,唯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慧可依言奉行,并
令弟子们“常赍四卷《楞伽》,以为心要,随说随行。”《续高僧传》卷16《慧可传》
。按同书卷25《法冲传》谓慧可“依南天竺一乘宗”讲四卷《楞伽经》,“其经本是宋
代求那跋陀罗三藏翻,慧观法师笔受,故其文理克谐,行质相贯”。本书所论,即主要
依据四卷本,收于大正藏第16册。 此后数代禅宗祖师,一直都将《楞伽经》作为重要
经典递相传承。直到五祖弘忍传法六祖时,才改用《金刚经》传授。唐代净觉撰于景龙
二年708的《楞伽师资记》又称《楞伽师资血脉记》,收于大正藏第85册。 记述了《楞
伽经》八代相承、付持的经过。可见,《楞伽经》对禅宗初期历史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
响。考察《楞伽经》的基本思想,我们发现,《楞伽经》影响的不仅仅是初期禅宗史,
... 阅读全帖
d*******r
发帖数: 3875
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武当仙踪 (zt)
四、发思:拨雾寻径叩玄门
粗粗翻阅一下武当山道教的历史,即会使我们感到,庞大浩瀚卓异的中国道教文化之光
彩,在它历史的一步步足迹中,都在武当山道教史中得以闪现。
若以广义的“道教”而言,武当山道教应自传说中的玄帝修炼此山始。道教传说黄帝时
,天上北方星宿虚危(二星名)之精降临人寰,脱胎净乐国而为太子,太子十四岁入太和
山修道,经四十二年得道成仙,得玉皇大帝册封为北极玄天上帝,坐镇此山以佑天下。
因玄天上帝乃玄武星神之化身,广具“护道降魔”之道法,所以,太和山“非玄武不足
当之”,因此名曰“武当山”。实则道教常常是以人造神的。如老子李耳被造为“太上
老君”,吕洞宾、韩湘子等被造为“八仙”,陈抟被造为“老祖”……如此之类,便是
明证。由此可见,所谓净乐国太子者,实有可能乃古之一方称为“净乐国”之部落酋长
之子,是真实的人;入武当山修炼气功,功成具有惊人的特异功能也可能是实;然被玉
皇册封为什么大帝实乃宗教为教化手段之需要所给予的神化夸张。由此联系元朝武当道
士刘道明所著《武当福地总真集》云,武当山“乃神仙窟宅,自黄老设教,神仙至人栖
之者众”,算来武当山的道教历史与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几乎是同...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9
佛教最基本及最重要的教义是讲「空」(sunya),并由此派生出许多佛教的重要教义
。佛教所讲的空,绝非如基督教旧约圣经《传道书》所讲的空(传一 2),亦非如一般
人所讲的「没有了」那种「无所有」的空(emptiness)。我们若能彻底了解佛教的「
空」,便可说是已摸到了佛教教义的核心,对于我们向泰半信佛教的中国人传道时,会
有很大帮助的。
对抗婆罗门教的世界观
我们要先从释迦牟尼时代的婆罗门教信仰(BrahmaiSm)说起。婆罗门教相信梵天神(
Brahma)创造世界万物,并进入人的身体,而人成了梵天神的一部分,「梵即我,我即
梵」。人若能苦修并不停念梵语 OM 咒文,最后,人的「自我」(Atman)或人的灵魂
(Manas)便能与梵天神合而为一而得解脱,此称「梵我一如」,这有点像中国人所讲
的「天人合一」说。
婆罗门教信多神多鬼多灵,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多神教。他们信天神(Dyaus)、太阳神
(Surya)、雷神(Indra)、火神(Agni)、酒神(Soma)……,以及许多山川草木及
无数动物等为神。古代印度人拜神时能随心所悦,选择自己所喜欢拜的神。在「宗教学
」上称为「交换神教」(...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10
怎么给删了?? 重贴。:-))
----------------
佛教最基本及最重要的教义是讲「空」(sunya),并由此派生出许多佛教的重要教义
。佛教所讲的空,绝非如基督教旧约圣经《传道书》所讲的空(传一 2),亦非如一般
人所讲的「没有了」那种「无所有」的空(emptiness)。我们若能彻底了解佛教的「
空」,便可说是已摸到了佛教教义的核心,对于我们向泰半信佛教的中国人传道时,会
有很大帮助的。
对抗婆罗门教的世界观
我们要先从释迦牟尼时代的婆罗门教信仰(BrahmaiSm)说起。婆罗门教相信梵天神(
Brahma)创造世界万物,并进入人的身体,而人成了梵天神的一部分,「梵即我,我即
梵」。人若能苦修并不停念梵语 OM 咒文,最后,人的「自我」(Atman)或人的灵魂
(Manas)便能与梵天神合而为一而得解脱,此称「梵我一如」,这有点像中国人所讲
的「天人合一」说。
婆罗门教信多神多鬼多灵,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多神教。他们信天神(Dyaus)、太阳神
(Surya)、雷神(Indra)、火神(Agni)、酒神(Soma)……,以及许多山川草木及
无数动物等为神。古代印度人拜神时能... 阅读全帖
b****0
发帖数: 18
11
来自主题: Salon版 - 上海三日并出的现实意义
[img]http://bolin.freevar.com/drbc.jpg[/img]
12月10日上午,上海上空出现罕见的“三个太阳”奇观,这是天上的“三
个太阳”及其水中倒影构成的六日并见奇观,图片是青岛财政网发表的《上海
出现3个太阳”奇观》中的照片。
本月10日上午,上海天空出现罕见的“三个太阳”奇观天象被多位上海市民
拍下后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各种媒体也跟进报道,这既引发了上海市民的热传
热议,又引发了无数网民对“三个太阳”奇观视频、照片的热传热议,还引发
了全国人民的热传热议,以为这是世界末日的预兆,中新社为安定民心、平息
“世界末日论”,专门发表评论文章《上海现“3个太阳”奇观,专家称与“
末日论”无关》。
其实,在上海天空出现罕见的“三个太阳”天象的当天,苏州、常州、南通、
丹阳等地都出现了“两个太阳”或“3个太阳”奇观,见《江苏多地现“3个
太阳”,专家称无关末日》。
上海为何会出现三日并出奇观?上海市中心气象台首席气象服务官傅易告诉中
新社记者:“3个太阳”的景色其实是日晕和幻日现象,是高空薄云中的冰晶
产生的折射现象。他解释说,因为当天上海上空有一层比较高的高云,...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12
真惊呆了, 这和XXX基础的XXXXX的解释也太像了吧!!!!!!!
虽然俺只是理解些XXX的皮毛, 不过这个真的太牛了。1600多年前啊!!
大家自己看XXX是啥
和我想的一样的, 给5个包子!!!!
贴个原文
+++++++++++++++++++++++++++++++++
夫生死交谢,寒暑迭迁,有物流动,人之常情。余则谓之不然。
何者?《放光》云:“法无去来,无动转者。”寻夫不动之作,岂释动以求静,必求静
于诸动。必求静于诸动,故虽动而常静。不释动以求静,故虽静而不离动。然则动静未
始异,而惑者不同。缘使真言滞于竞辩,宗途屈于好异。所以静躁之极,未易言也。
何者?夫谈真则逆俗,顺俗则违真。违真,则迷信而莫返,逆俗,则言淡而无味。缘使
中人,未分于存亡;下士,抚掌而弗顾。近而不可知者,其唯物性乎。然不能自已,聊
复寄心于动静之际,岂曰必然?
试论之曰:《道行》云:“诸法本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中观》云:“观方知彼
去,去者不至方。”斯皆即动而求静,以知物不迁,明矣。
夫人之所谓动者,以昔物不至今,故曰动而非静;我之所谓静者,亦以昔物不至今,故
曰静而非动。动而非静,以其不来;...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13
真惊呆了, 这和XXX基础的XXXXX的解释也太像了吧!!!!!!!
虽然俺只是理解些XXX的皮毛, 不过这个真的太牛了。1600多年前啊!!
大家自己看XXX是啥
和我想的一样的, 给5个包子!!!!
贴个原文
+++++++++++++++++++++++++++++++++
夫生死交谢,寒暑迭迁,有物流动,人之常情。余则谓之不然。
何者?《放光》云:“法无去来,无动转者。”寻夫不动之作,岂释动以求静,必求静
于诸动。必求静于诸动,故虽动而常静。不释动以求静,故虽静而不离动。然则动静未
始异,而惑者不同。缘使真言滞于竞辩,宗途屈于好异。所以静躁之极,未易言也。
何者?夫谈真则逆俗,顺俗则违真。违真,则迷信而莫返,逆俗,则言淡而无味。缘使
中人,未分于存亡;下士,抚掌而弗顾。近而不可知者,其唯物性乎。然不能自已,聊
复寄心于动静之际,岂曰必然?
试论之曰:《道行》云:“诸法本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中观》云:“观方知彼
去,去者不至方。”斯皆即动而求静,以知物不迁,明矣。
夫人之所谓动者,以昔物不至今,故曰动而非静;我之所谓静者,亦以昔物不至今,故
曰静而非动。动而非静,以其不来;... 阅读全帖
y***i
发帖数: 11639
14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WaiChi (WaiChi),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清海胡编乱造自己的神奇出生,自相矛盾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Oct 28 21:55:19 2009, 美东)
那 “染”, 指想像及执认, 指 "心" 他一遇事时之第一念, 如一个
人, 习惯了依 "心" 之喜好及情绪觉受, 在一遇事时第一念之
本质上, 有了不求实之行, 则可知此人, 他无论修的是正法真
法邪法假法, 努力修对了法门, 皆不会有明心见性之日, 连基
本刹哪定, 都不会达到. 整个修行是未修, 就已先立必败之地.
因为真如性及刹哪定等, 都是共法, 都是需 "观", 观乃是心空, 而如实看被观之物告
诉你什么的, 而当心遇被观之物的第一
念之时, 你心非纯观, 而带有从日常习惯使引发心积习之行为, 心会不空而会起知见或
执, 故那初遇之被观之物, 已是走
了样, 不是原本, 因此你会修 "观" 却无真实的真如性或刹哪
定会被你去观, 连观见的机会都没有, 当然更无可经常持续,
观察到故终至明了理解了被观物之所示了.
此文
n********n
发帖数: 8336
15
世界诸宗教的灵魂观以及对死亡问题之探讨
http://cclw.net/gospel/asking/lyzbhwj/htm/chapter11.html
环顾世界诸宗教,无论是制度性的宗教,或是在被称为原始社会中的宗教,各宗
教的灵魂观以及对死亡的观点,总是与其教义或仪式拥有密切的关系。以下分别介绍这
些不同宗教的灵魂观以及对死亡的观点。
原始宗教
(一)灵魂观点
在传统原始的社会中,灵魂的本质就是力量;在此想法之中,力量、灵魂和生命
是可彼此互换的观念。同时在原始人的想法之中,一个遍在的力量或是生命的法则,不
仅被认为存在于人类自身而已,同时这些力量也被认为存在于其它生物的生命之中。
对一个原始人而言,他认为自己的潜能是不受拘限的;因而他总是想要抓住隐藏
在他身体之内的本质,而其方法就表现在各种类型的巫术上。同时对原始人而言,灵魂
的力量是可以计数的;并且人人所拥有的力量皆不相同;即使是同一个人在生命的不同
阶段,所拥有得灵魂力量也不相同。
原始人的灵魂观,依着情境之不同,而对灵魂有不同之命名。举Fang of Gabon为
例,对灵魂有七种命名形式:(1)eba:位于脑的生命原理,...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16
来自主题: Belief版 - 心与物
学人对宇宙器世间及六道众生存在之种种现象、差别叹为观止的同时,不禁会问:
“三界众生及器世间都是哪里来的?”“难道真的有一个造物主?”依佛教的教理来说
,三界里的一切——器世间及众生,都是由“心”——“识”变现出来的,乃至解脱成
佛也是“心”、“识”的作用,这就是佛教最上也是最根本的教理——“三界唯心”、
“万法唯识”。如佛教根本经典《华严经》(八十卷本)卷十九载,觉林菩萨承佛威力
,遍观十方,而说颂言: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佛教所说之能造三界的“心”、“识”不是一般人所感受到的那个有见闻觉知、能思考
、能作主的心——意识、末那识,而是“本心”“根本识”——不生不灭、能生万法之
第八识阿赖耶识(异熟识)。
本心阿赖耶识能变现出四大极微,复能执持四大极微,使之积聚成宇宙器世间及有
情的色身。有情有了色身,接触外境,根尘相触,阿赖耶识又能生出有情的见闻觉知心
——识蕴的六识,来了知各种境界,故云“三界唯心造”。
一、心
所谓的“心”,是指精神活动的主体。先...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1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心与物
学人对宇宙器世间及六道众生存在之种种现象、差别叹为观止的同时,不禁会问:
“三界众生及器世间都是哪里来的?”“难道真的有一个造物主?”依佛教的教理来说
,三界里的一切——器世间及众生,都是由“心”——“识”变现出来的,乃至解脱成
佛也是“心”、“识”的作用,这就是佛教最上也是最根本的教理——“三界唯心”、
“万法唯识”。如佛教根本经典《华严经》(八十卷本)卷十九载,觉林菩萨承佛威力
,遍观十方,而说颂言: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佛教所说之能造三界的“心”、“识”不是一般人所感受到的那个有见闻觉知、能思考
、能作主的心——意识、末那识,而是“本心”“根本识”——不生不灭、能生万法之
第八识阿赖耶识(异熟识)。
本心阿赖耶识能变现出四大极微,复能执持四大极微,使之积聚成宇宙器世间及有
情的色身。有情有了色身,接触外境,根尘相触,阿赖耶识又能生出有情的见闻觉知心
——识蕴的六识,来了知各种境界,故云“三界唯心造”。
一、心
所谓的“心”,是指精神活动的主体。先哲孟子谓...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1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十日内观开示--第一天[转载]
第一天开示
开始时的障碍~内观禅修的目的~为何以吸呼作为入手处~心的本质~何以会有障碍及
如何克服~应注意事宜
第一天会有很大的障碍而且不舒服,部分原因是不适应整天的静坐禅修,但主要是因为
你们开始学的这种静坐,是要你们觉知呼吸,除了观察呼吸没有别的。
如果在觉知呼吸之外,另外加上不断重复某个字句、念咒、或持诵神佛名号,或是观想
某位神或菩萨的形像,也许会较快较容易集中心念,而不会有这许多的不适。但是,你
必须只观察纯粹自然的呼吸,不去调息,也不加任何持名或观想。
之所以会有以上的限制,是因为内观的最终目的,并不是集中心念。心的专注只是助力
,帮助引导到更高的目标,也就是净化内心,根除内心所有的染污与不净,从痛苦中得
到解脱,得到完全的证悟。
每当心中生起染污不净,譬如生气、憎恨、激情、恐惧等,人就会变得痛苦。不如意的
事发生了,人就绷得紧紧的,内心开始打结。而当所求不遂时,人同样会在心里制造紧
张。人的一生就不断重复这种过程,一直把身心两方面都绑得死死的,难以自拔。而且
人们不会只让自己承受这些痛苦,还会将之转移发泄给周遭接触的人,这当然不是良好
的生活之道。
你们来参加这个禅修课程... 阅读全帖
h***s
发帖数: 1716
19
大念住经
我这么听说:
当时世尊与库汝族人一起,居住在库汝国的城市--卡玛萨达芒。
世尊对僧众说:“僧众啊!”
僧众恭敬的回答:“世尊!”
世尊这么宣说:
“僧众啊!这是唯一能净化众生,克服悲伤与哀恸的道路。
能消除痛苦和忧伤,依此是达到正道的途径,依此能证悟涅盘(解
脱生死)。这就是四念住。”
“什么是四念住?”
“僧众啊!僧人在生活中于身处实践观想于身念住,以精
进、正知和正念,弃除世间的贪欲和忧愁。”
“僧人在生活中于受处、心处、法处实践观想于受念住、
心念住、法念住,以精进、正知和正念,弃除世间的贪欲和忧愁。”
==========
身念住观
------
1. 出入息观(anapanasati)
“僧众啊!一名僧人如何在生活中,于身处实践观想于身念住?”
“僧众啊!一名僧人到树林里去,在大树底下,或在空旷
的地方,以双脚盘叠的姿势打坐,将身体挺直,他努力使正念现前。”
“他在吸气时保持正念,他在呼气时保持正念。”
“他深深的吸了一口气,他清楚的知道:‘我深深的吸了一口气’。”
“他长长的、浅浅的、短短的、呼了一口气,他清楚的知道:
‘我长长的、我浅浅的、我短短的呼了一口气’。...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20
☆─────────────────────────────────────☆
heyes (hoooyou) 于 h 提到:
大念住经
我这么听说:
当时世尊与库汝族人一起,居住在库汝国的城市--卡玛萨达芒。
世尊对僧众说:“僧众啊!”
僧众恭敬的回答:“世尊!”
世尊这么宣说:
“僧众啊!这是唯一能净化众生,克服悲伤与哀恸的道路。
能消除痛苦和忧伤,依此是达到正道的途径,依此能证悟涅盘(解
脱生死)。这就是四念住。”
“什么是四念住?”
“僧众啊!僧人在生活中于身处实践观想于身念住,以精
进、正知和正念,弃除世间的贪欲和忧愁。”
“僧人在生活中于受处、心处、法处实践观想于受念住、
心念住、法念住,以精进、正知和正念,弃除世间的贪欲和忧愁。”
==========
身念住观
------
1. 出入息观(anapanasati)
“僧众啊!一名僧人如何在生活中,于身处实践观想于身念住?”
“僧众啊!一名僧人到树林里去,在大树底下,或在空旷
的地方,以双脚盘叠的姿势打坐,将身体挺直,他努力使正念现前。”
“他在吸气时保持正念,他在呼气时保持正念。”
“他深深的吸了一口气,他清...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633
21
观:超越边见,突破无明的开始
越尘居士
常在闲谈中听人讲:破无明要靠智慧,慧由定生。定如何生慧?通过观,所谓观慧
是也。什么是观?佛门用观字的地方甚多,用以处理不同问题。如净土十六观中前几观
主要是为了迅速集累白净业,不净观对治贪,天台空假中三观各有所摄,而密宗中观想
种类之多不胜枚举,非可尽述。但与智慧直接相关的观,用中文讲包括观想与观察,梵
文中有二,毗婆舍那——指以思维分析为重心者和三摩钵提——指以体察等持为重心者
。本文将以简介毗婆舍那为主,稍及三摩钵提。
怎么观,观什么?常听人答曰观心,或曰观如幻,或曰观八不,或曰观真实,或曰
观真如体性等等。都对,只可惜是讲给会家子听的,不会的人听不懂。如今学观要如何
做起,哪些是基本原则?以笔者一管之见,有几点值得事先搞清。第一,观的根本出发
点不在于立而在于破:破除一切错见执着。毗婆舍那以破错见为重心,进而初步契入空
性;三摩钵提以破执着串习(这是细错见)为重心,逐步于空性巩固深入。在深入破除
错见之过程中,行人得以契入空性:并非得到真理,而是真如法尔自显现。如果企图观
得什么,一开始方向就不对更谈何结果。科学发...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2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十日内观开示--第十天[转载]
第十天开示
修行方法回顾
十天过去了,让我们复习一下你们这十天所学的东西。
你们一开始的功课是皈依三宝,也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你们这样做,并不是
从一个宗派转变到另一个宗派。在内观中的转变只是从痛苦到快乐,从无明到智慧,从
束缚到解脱。这整个教法是放诸四海皆准的。你们皈依并不是皈依某个人、皈依什么教
条或教派,而是皈依觉悟的性质。发现了觉悟之道的人就是佛,所发现的觉悟之道是法
,所有依法修行而得证圣果的人是僧。我们受到这些人的感召启发,而皈依佛、法、僧
,以达到内心纯净的相同目标。事实上我们皈依的是觉悟的性质,也就是人人皆能向内
寻求开发的佛性。
同时,任何走上这条道路的人,都会油然生起感恩之心,并发愿要服务众生,不求任何
回报。这两种特质在悉达多.乔答摩,也就是人类历史上的佛陀(释迦摩尼佛)身上,
十分明显。他完全经由自己的努力达到开悟,但他对众生满怀悲悯,因此致力将他所发
现的修行方法教给别人。
所有修习这个修行方法,并将自我的旧习气根除到某种程度的人,都会有相同的特质。
真正的皈依,真正的护佑,是你在自已身上所培养增长的正法,不过随着你对正法的体
验,必然也会生起对释迦摩... 阅读全帖
W**N
发帖数: 1037
2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观儒道佛]求憨山大师书读
憨山大师《般若心经直说》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8f18eb0100nxmw.html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此经题称般若者何?乃梵语也,此云智慧。
称波罗蜜多者何?亦梵语也,此云到彼岸。
谓生死苦趣,犹如大海,而众生情想无涯,无明不觉,识浪奔腾,起惑造业,流转
生死,苦果无穷,不能得度,故云此岸。惟吾佛以大智慧光明,照破情尘,烦恼永断,
诸苦皆尽,二死永亡,直超苦海,高证涅槃,故云彼岸。
所言心者,正是大智慧到彼岸之心,殆非世人肉团妄想之心也。
良由世人不知本有智慧光明之心,但认妄想攀缘影子,而以依附血肉之团者为真心
,所以执此血肉之躯以为我有,故依之造作种种恶业,念念流浪,曾无一念回光返照而
自觉者。日积月累,从生至死,从死至生,无非是业,无非是苦,何由得度?
惟吾佛圣人,能自觉本真智慧,照破五蕴身心,本来不有,当体全空,故顿超彼岸
,直渡苦海。因愍迷者,而复以此自证法门而开导之,欲使人人皆自觉悟,智慧本有,
妄想元虚,身心皆空,世界如化,不造众恶,远离生死,咸出苦海,至涅槃乐。
故说此经,经即圣人之言教,所谓终古之常法也。
【观自在菩萨... 阅读全帖
s**********e
发帖数: 33562
24
◆◆◆◆◆◆◆◆◆◆◆◆◆◆◆◆◆◆
◆                ◆
◆  华 夏 文 摘 增 刊   ◆
◆  文革博物馆通讯(四六八)  ◆
◆                ◆
◆◆◆◆◆◆◆◆◆◆◆◆◆◆◆◆◆◆
China news digest -- chinese magazine(cnd-cm)
·—·—·中国新闻电脑网络(CND)主办·—·—·
—— 增刊 第六三五期 ——
(二○○八年三月十七日出版)
————————————————————————————————————
本期目录 (zk0803d)
————————————————————————————————————
【史海钩沉】 文革中对爱... 阅读全帖
w*******e
发帖数: 15912
25
http://www.cnd.org/CR/ZK08/cr468.gb.html
【史海钩沉】
文革中对爱因斯坦的批判运动(上)
·胡大年·
〔本文摘自胡大年著《爱因斯坦在中国》(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一书
中的第五章:“爱因斯坦:从批判中重生的偶像”的原定稿。在中国出版时有所删
改——编者〕
文化大革命(1966-1976)对中国来说完全是一场悲剧和灾难。这场
主要由毛泽东个人发动的运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可能是最具毁灭性的影响。〔1
〕由于文化大革命是以摧毁文化机构开始的,中国的科学和科学家都属于最严重的
受害者。文革期间,爱因斯坦和相对论遭到了有组织的批判。该批判运动于196
8年首先发难于北京,1970年代又在上海得以扩张和加强。陈伯达和姚文元支
持了这种批判,并利用它为自己谋取政治利益。在陈、姚这些激进的领导人倒台之
后,大多数政治和哲学上的批判都于1976年停止了。但由这些批判所引发的一
场关于相对论的大争论,却又持续了6个月。直到1979年,中国政府才正式给
... 阅读全帖
x*****3
发帖数: 89
26
西游记完整贯穿了中国人文化根流的整个生态系统,所以跟着西游记走是没错的,能让
你游历一个完整的文明系统.....
第二十五回 镇元仙赶捉取经僧 孙行者大闹五庄观
(1) 越描越黑 (2) 人心念起在何处 (3) 考验密集 三藏吃不消 (4) 神满不思
睡 (5) 一石二鸟的考验 (6)锅底打破,油漏得罄尽 (7)你遇着我就该倒灶
PDF TXT订阅 PDF订阅 mp3播客 mp4播客
(1)越描越黑
自称盖天下有名的贼头、天上地下第一偷的孙大圣,偷人参果的时候,还理直气壮的,
这一当察觉到人家清风明月怀疑自己偷了人家人参果的时候,他反而忽然觉得害羞起来
了:“活羞杀人!这个不过是饮食之类,若说出来,就是我们偷嘴了,只是莫认。”并
且那老猪,你看他馋嘴的时候,心急火燎的撺掇孙猴子去偷果子,这被师父招呼去跟人
家对质的时候,也如同泻了气的皮球:“正是,正是,昧了罢。”
然后他们三个,简直是腿肚子跟灌了铅一样抬不动腿的沉甸甸,又跟要出嫁的大姑娘一
样的羞答答,总之就是不肯离开厨房半步。无奈是师父招呼,躲也不是个事儿,就只好
硬着头皮、扭扭捏捏的蹭了半天才到得大殿之上。
到了大殿,... 阅读全帖
d*******r
发帖数: 3875
2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武当仙踪 (zt)
一、追古:何处所栖是高真
武当山,方圆八百里。《太和山志》所记有名的山峰为七十二,洞为三十六,涧为二十
四。实际上,它的大小山峰有数百,石穴岩洞大大小小难以数清,涧峡也有数百之多。
据考,自唐朝开始在武当山大兴道教宫宇,历宋、元、明、清,道宫佛寺多达二百余处
。元代武当山高道刘道明所著的《武当福地总真集》就曾考证说:“按图经,武当(乃)
神仙窟宅,自黄老设教,神仙至人栖之者众。”
武当山道教,在元、明两代曾有过特别兴旺的历史。据考,在兴旺的高潮期,在庙道人
曾达到三四万人之多。
然而,翻阅各代《太和山志》,所载的名真高道却是寥若晨星。当然,这是说,历史上
他们与在庙道人的总数相比,悬殊太大。
原因何在呢?这一现象其实在元代就已引起世人关注,并进行过深入调查,得出了一些
结论。如《武当福地总真集》在指出这一原因时认为,真正的修道功夫并不一定在庙里
,而主要是在深山密林中完成的。这是为了造成与外界人世隔绝的清静环境。为了绝对
保障这种环境,“夫养生之人多隐其名字,藏其时日,恨山不深、林不密,惟恐闲名落
人耳目。”其实,“是山证道升真者何可胜记!”所谓历代志书搜罗的名真高道人数较
少,在于“... 阅读全帖
w*******w
发帖数: 2051
28
《佛陀的女儿:上座部佛教大修行人的传奇心灵》
作者:艾美.史密特
译者: 周和君
出版社:台湾橡树林初版
在我们的生命中,或许有时会遇到这样一个不凡的人,他们仅仅因為存在於世间,就能
转化我们的生活方式。蒂帕吗就是这样一个人。她身上流露出一股能感动每个见到她的
人的特殊气质,让人们获得最大勇气迈向佛法之路。
蒂帕吗,身為一个女性,一位母亲和一位家庭主妇,她的生命故事成為女性佛教徒的典
范,鼓舞了许多女性,让她们有信心踏上修行之旅。不仅於此,她的故事让我们(不管
男性或女性)相信,佛陀的求道之路及伟大的解脱目标都是在此生可以达到的。
谁是蒂帕吗?她是上座部佛教传统中第一位真正有大成就的女性禪修大师,虽然只到过
西方世界两次,但她对美国佛教界所產生的影响非常深远,当今美国佛教导师,如杰克
?康菲尔德,雪伦?萨尔兹堡,和乔瑟夫?葛斯坦等都是他的学生。如作者所说,在她瞥
见相片中的蒂帕吗,在镜片后面所散发的是她所见过最寧静、最慈爱的眼神,作者知道
自己正注视著一位伟大的老师,而这位女性已经获得了内在的平静与自由。本书就是关
於蒂帕吗的传奇故事。
伟大的灵性导师往往会以许多不同的方式来教导世人,... 阅读全帖
e***e
发帖数: 3872
29
来自主题: _ZST版 - 再读诗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西 湖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读东坡惠崇春江晚景。全诗无对,四句言物,乍看既失比对之齐美,
吟诵更无俊朗之清音。其状物也朴拙,芦芽仅短也罢,春江唯暖而已;
其描形也陋实,河豚还尚欲动,水鸭不过知暖。桃花三两,蒌蒿满地,
无璨放之欣然,乏铺天之壮观。是以读文本,此诗不过尔尔,信言也。
然诗之有别于文者不在辞色之炫彩,不唯假声形以说耳目,更在方寸
之中须蕴意境无穷,必凝气象万千。意境之论,前人述尽矣。静安有
云: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
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无我之境,人唯于静中得之。有我之
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观晚景一诗,不画形
以状其态,物之神情俱在桃竹之间,蒌蒿芦芽之际,无我无物之境象,
不在声色动人,在乎神之可及而形之朴素也。其优美在疏略,在简阔,
在春意自然而发,无人使然也。正若静安之言:问隔与不隔之别,曰:
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矣。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
d*********d
发帖数: 192
30
佛教空性观
——北京大学哲学系演讲
(2010年6月24日上午)
(视频:http://www.zhibeifw.com/cmsc/list.php?fid=79
主持人致辞:
今天非常荣幸能请到索达吉堪布,给我们讲一讲藏传佛教的思想。
堪布这次能来北大,是一个很殊胜的因缘。大家都知道,藏传佛教有许多非常优秀的东
西,也有它的教育思想,可是当今学术界,对此研究得还不充分,在教学上有欠缺。而
且,藏传佛教与藏文化有着深厚的关系,在这方面,我们了解得也不是很多。同时,堪
布的修证境界非常高,若能从另一个层面上介绍佛学,跟我们这些大学老师讲述佛学,
可能完全不一样。
北大历来推崇多元文化兼容并蓄,我们的学生在学术上也有一种包容和热爱,所以今天
真的很荣幸能请到堪布到北大哲学系作一个讲演。这次的活动,很大程度上,是由热心
于藏传佛教研究的一些同学发起的。他们的这种热情,我们一定要悉心爱护,这对我们
老师也是一种鞭策。我们这些老师,基本上都是研究汉传佛教、印度佛教的,所以同学
们的热情,鞭策老师们也要加强这方面的学习。下面,我们师生一起来听堪布的开示,
掌声有请——
缘 起
今天,很高兴来到...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3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十日内观开示--第五天[转载]
第五天开示
四圣谛:苦(苦谛),苦的原因(集谛),苦的寂灭(灭谛),根除苦的方法(道谛)
~缘起
五天过去了,你们还有五天可以用功,要善加利用剩下的这几天,对这修行方法有正确
的了解,努力用功。
你们已经从在限定范围内观察呼吸,进展到观察全身上下的感受。当一个人开始练习内
观,最初通常会有的多半都是粗重、坚硬、强烈的不愉悦感受,像是痛感、压力感等。
你们以前也都有过这些经验,但心的习性是对感受起反应,乐受则迎、苦受则拒,因此
总是激动不安。现在你们开始学着不起反应地观察,客观地观察感受,不把自己和这些
感受划上等号。
痛苦是有的,烦恼是有的,但悲哭啼泣无法帮人脱离苦海。我们要怎样解脱痛苦呢?我
们如何才能面对接受呢?
治病的医生,得要知道病人生的是什么病,病因又是什么。只要有原因,就有解脱之道
,就是去除这原因。只要除去病因,病就自然痊愈。因此要从根除病因着手。
首先我们得接受苦的事实。苦无所不在,这是普世皆然的事实。但当我们开始不起盲目
反应地观察,这就成为圣谛,因为任何这样依道而行的人,都将成为高贵贤圣的人。
当我们开始观察第一圣谛,也就是苦谛时,苦的原因很快就会清楚浮现,我们也开...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32
2 禅定:佛教心理学自我的研究
方法
如果说西方心理学受制于实证研究方法而无
法深入到自我的深层, 那么佛教对于自我根源的系
统分析则得益于内证的方法—— 禅定。
禅定一词是梵汉合璧, 由梵语禅那(Dhyana)的
音“禅”与三摩地(Samadhi)的意译“定”合成, 意思是
寂静中的审虑, 智慧生于静定。禅定就是一种通过
意识的自主控制达到知自心的训练技术。佛教以禅
为立教之本, 禅定是佛学所有思想的基础, 其他宗
教自称受神启示, 佛学理论则是释迦牟尼在禅定中
所证悟的主观体验的总结。故禅定是佛教心理学最
重要、最具特色的研究方法。有学者提出中国文化
中的传统心理学所运用的方法不是实证的方法, 而
是体证的方法—— 就是通过意识自觉的方式, 直
接体验到自身的心理, 并直接构筑了自身的心理,
它不仅仅是关于对象的认知、理解, 也包含关于对
象的感受, 包含关于对象的意向。体证有两个重要
的特点, 即意识的自我觉知和意识的自我构筑(葛
鲁嘉, 2008)。那么代表着佛教体系典型特征的禅定,
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学研究方法究竟具有什么特
点, 它又是如何能实现“如实知自心”, 达到对自我... 阅读全帖
p****y
发帖数: 23737
3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达摩大师四行观
达摩大师四行观
达摩祖师著
弟子昙琳序
法师者,西域南天竺国人,是婆罗门国王第三之子也。神慧疏朗,闻皆晓悟;志存
摩诃衍道,故舍素随缁,绍隆圣种;冥心虚寂,通鉴世事,内外俱明,德超世表。悲悔
边隅正教陵替,遂能远涉山海,游化汉魏。亡心之士,莫不归信;存见之流,乃生讥谤
。于时唯有道育惠可,此二沙门年虽后生,俊志高远。幸逢法师,事之数载,虔恭咨启
,善蒙师意。法师感其精诚,诲以真道,令如是安心,如是发行,如是顺物,如是方便
,此是大乘安心之法,令无错谬。如是安心者:壁观。如是发行者:四行。如是顺物者
:防护讥嫌。如是方便者:遣其不著。此略序所由云尔。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理入者:谓藉教悟宗,
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
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之理
入。行入谓四行,其余诸行悉入此中。何等四耶?一报冤行,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
四称法行。
云何报冤行?谓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我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
浪...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34
2010年6月24日
思考题
1、学习空性有什么必要?请引用中观五大因来说明,佛教中怎样抉择万法皆空?你对
此能生起定解吗?
2、为什么说现代物理学的发现,比前一代物理学家更接近空性?它又有哪些不足?这
种观点与佛教有何相似之处?这对你的认识有什么帮助?
3、为什么说佛教跟其他宗教相比,有不共的超胜之处?请从大悲、智慧两方面进行分
析。
4、如果说究竟实相中一切皆空,那我们的起心动念、佛陀的功德庄严又从何而起?怎
样才能通达这种境界?
5、学习这节课后,你的价值观、人生观有什么变化?
主持人致辞:
今天非常荣幸能请到索达吉堪布,给我们讲一讲藏传佛教的思想。
堪布这次能来北大,是一个很殊胜的因缘。大家都知道,藏传佛教有许多非常优秀的东
西,也有它的教育思想,可是当今学术界,对此研究得还不充分,在教学上有欠缺。而
且,藏传佛教与藏文化有着深厚的关系,在这方面,我们了解得也不是很多。同时,堪
布的修证境界非常高,若能从另一个层面上介绍佛学,跟我们这些大学老师讲述佛学,
可能完全不一样。
北大历来推崇多元文化兼容并蓄,我们的学生在学术上也有一种包容和热爱,所以今天
真的很荣幸能请到堪布到北大哲... 阅读全帖
l*******u
发帖数: 2496
35
来自主题: _StoneStory版 - 【《人间词话》】
准备慢慢把原文加一点注释慢慢贴出来.个把月应该贴完了
【《人间词话》】王国维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
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1]」「可堪孤馆闭
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2]」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3]」「寒波
澹澹起,白鸟悠悠下。[4]」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
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注释】:
[1] 冯延巳【鹊踏枝】:「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
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去。」
[2] 秦观【踏沙行】:「雾失楼台,月迷津度,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
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郴山,为谁流下... 阅读全帖
f*******y
发帖数: 8358
36
来自主题: _Poems版 - 《人间词话》 王国维
词以境界为最上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独
绝者在此。
造境与写境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
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①,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②,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③,“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④,无我之境也。有我之
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⑤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
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
此在豪杰之土能自树立耳。
【注】
①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
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
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干去。(本词别作冯延巳《鹊踏枝》)
②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
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

发帖数: 1
37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毛泽东的印度观 分享到
毛泽东的印度观
分享到:
时间:2017-12-28 17:00
•来源: 察网
•作者: 李佑新
•浏览:228
评论: 0
字号: 大 中 小
毛泽东对印度的认识,对中印关系影响深远。青年毛泽东在关注世界形势的过程中认识
、了解印度;在抗日战争中,毛泽东充分肯定了印度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帮助、两国之间
形成的深厚友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毛泽东认为印度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毛泽东的印度观,是毛泽东对印度的总体性认知,是毛泽东处理两国关系的方式表现
,是毛泽东高超的外交艺术、战略智慧的展现。从毛泽东的印度观中波取智慧,对维护
两国友好关系有重要价值。
“洞朗对峙”事件之后,中印边界问题进入更多人的视野。中国和印度应如何发展两国
关系?如何解决横亘在两国之间的边界难题?中国和印度作为亚洲大国,如何妥善地解决
好两国之间的纠纷,以更好地维护和发展人民的利益?要很好地回答这些问题,有必要
了解毛泽东的印度观,从中汲取经验和智慧。
一、对印度的初步认识
学生时代的毛泽东,广泛涉猎中西学说,积极探索宇宙的大本大源... 阅读全帖
q*****k
发帖数: 586
38
来自主题: WaterWorld版 - 中国嘴巴精英的错误矛盾观
尊老爱幼,尊师重教,尊重和关心他人,是中华文明的最基本准则,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观,是我们的祖辈们,总结几千年生存之道后留给我们的遗产,是中华民族能长盛不衰之法宝,能几千年不衰亡之秘诀。
尊老爱幼,尊师重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先辈们,留给我们的谆谆教诲。为何我们的祖先们把尊老和尊师放在前,而不放在后呢?是有深刻涵义和道理的,是他们长期实践和经验的总结,也是符合科学哲理的。
从生命繁延和基因血缘的角度来说,子女是父母之骨肉和希望,后辈是前辈基因血缘的传承者,故长者对后代的爱,不管是人类还是动植物,甚至低等的原始生命,都有天生的本能;故老者爱幼是不存在问题的(除了脑子有问题,或自身生存受到威胁),故这才有了父母心,骨肉情,虎毒不吃子之说法。
而年幼年少者,因其先天知商未成熟,而后天实践经验又缺少,故需长者的调教和引导,才能正常而健康的成长。但是,要小者接受长者的调教和引导,小者首先就必需具备对长者之尊重和爱,否则调教和引导就无法进行,故尊老尊师必需在先;家庭是这样,学校也是这样。
现在,我们的社会和家庭往往强调爱幼,强调尊重后辈们的情感和权益,而谈化尊老和尊师,这是非常错误和可悲的,... 阅读全帖
g*****p
发帖数: 790
39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中国嘴巴精英的错误矛盾观
尊老爱幼,尊师重教,尊重和关心他人,是中华文明的最基本准则,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观,是我们的祖辈们,总结几千年生存之道后留给我们的遗产,是中华民族能长盛不衰之法宝,能几千年不衰亡之秘诀。
尊老爱幼,尊师重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先辈们,留给我们的谆谆教诲。为何我们的祖先们把尊老和尊师放在前,而不放在后呢?是有深刻涵义和道理的,是他们长期实践和经验的总结,也是符合科学哲理的。
从生命繁延和基因血缘的角度来说,子女是父母之骨肉和希望,后辈是前辈基因血缘的传承者,故长者对后代的爱,不管是人类还是动植物,甚至低等的原始生命,都有天生的本能;故老者爱幼是不存在问题的(除了脑子有问题,或自身生存受到威胁),故这才有了父母心,骨肉情,虎毒不吃子之说法。
而年幼年少者,因其先天知商未成熟,而后天实践经验又缺少,故需长者的调教和引导,才能正常而健康的成长。但是,要小者接受长者的调教和引导,小者首先就必需具备对长者之尊重和爱,否则调教和引导就无法进行,故尊老尊师必需在先;家庭是这样,学校也是这样。
现在,我们的社会和家庭往往强调爱幼,强调尊重后辈们的情感和权益,而谈化尊老和尊师,这是非常错误和可悲的,...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4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十日内观开示--第九天[转载]
第九天开示
将内观应用于日常生活~十波罗蜜(parami)
九天过去了,现在该来讨论一下如何将内观修行方法用于日常生活中,这是最为重要的
。正法是生活的艺术,如果你无法将之用于日常生活中,那么来参加课程就比举行宗教
仪式或典礼好不到哪去。
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要面对不如意。每当不如意的事发生,我们的心就失去平衡,开
始产生负面情绪。而每当心中生起负面情绪,我们就变得痛苦。我们如何才能不产生负
面情绪,不自寻烦恼?我们如何才能保持安详和谐?
向内探究心物实相的智者,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不管心中为何生起负面情绪
,都把注意力转移到别处去。例如,我们可以站起身来,喝口水,开始数数字,或是开
始持诵我们信仰的某尊神明或圣者的名号。借着转移注意力,我们就会摆脱负面情绪。
这办法行得通;但其它探究内在真理的修行者,深入到实相的最深层次,直到究竟的真
理。这些开悟的人了解到,转移注意力只是在意识表层感到安详和谐,但并没有将生起
的负面情绪铲除,而只是将之压抑下来。在潜意识的层次,负面情绪继续在造作累积,
增生加强。迟早这负面情绪的休火山会爆发出来,打败主宰了你的心。只要负面情绪仍
然存在,即... 阅读全帖
j*******1
发帖数: 182
41
一、学习空性的必要性
大家都清楚,人类在如今的21世纪,物质文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尤其在20世纪末
、21世纪初,不管是科技、经济都发展得极为快速。可是在这背后,人们的伦理道德却
不断下滑。就传统文化而言,孔孟思想曾是汉地的主流思想,对道德规范起到了不可忽
视的作用,然而,六七十年代的一场“文革”,却让它受到了历史性的毁灭,现在虽有
许多有识之士想把它恢复过来,但就像奄奄一息的病患无法马上痊愈一样,仅仅靠几个
人的努力,很难真正力挽狂澜。
因此,大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非常重要,而且,这些美德不仅要在理论上精通,更要贯
彻到实际行动中去。否则,你连基本的人格都没有,为人处世、接人待物也不过关,那
即使学问再高、智慧再尖锐,到了社会上也会举步维艰。
如今在这个物质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内心越来越空虚,精神压力越来越大,烦恼痛苦
也越来越多。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很多人没学过空性法门,对世俗中的东西有强烈实
执。因此,人们要想获得快乐、安逸,就一定要对空性法门有所了解,不然的话,始终
随着欲望而奔波,一辈子会成为欲望的奴隶。
而若要了解空性法门,最好是系统地闻思藏传佛教,因为它完整地保留了25... 阅读全帖
H******9
发帖数: 2766
42
下面作了个假定 - 佛法要给大多数人都能修的?
普传而已,并不代表佛法中的境界大多数人都能修到~~
佛经说七天四念处就能怎么怎么样,也没有见几个人可以七天怎么怎么样~~
观察多世名色,需要具足神通
没有的时候,能把轮回的概念安慰成是念头的生灭,
进而安慰成"观察念头轮回,的确比观察多世轮回重要"
这种自我安慰,是种病哦
能观察多世怎么说也应该是修行路上的一个进阶,识得来处去处,重看今世怎么说也应
该是一种心境的洗练
怎么说呢,如果到地步了,你应该就能观察到多世名色了
没到功夫,又何必安慰自己观察多世名色并不重要呢
经典是说过没有神通也可以作阿罗汉,但大多数人修行的境界到了就自然起神通;
不起神通,这不应该用来自我安慰我没有怎么怎么样但是应该也有机会成就什么什么果
吧~~
况且,对有的人来说,观察纷飞的心念还不如观察外物容易得定,观我、观物、观天下
、观什么都是观,观一坨屎能入得了境也是一种所缘,先贤各种法门都可以依着进阶的
,但进入不了观境其实也就是机械的意识观察,啥用估计都没有~~
p*****n
发帖数: 1415
4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轮回和心的相续


我想 不管哪个派别 都会同意这种看法
从对心、物巨观的观察 可以观察到一般的无常
从对心、物微观的观察 可以观察到震撼性无常
人在认知事物时 时间是序列式的
也就是一次一个”心识”(暂时称为”心识”)生起 许多心识快速串联(骨牌效应)造
成”认知”
这个心识串联造成的”认知” 是随时加入主观 (e.g.白色、塔,甚至于”美”、”
感人”)造成的

可 没有主观 会没有对立感吗?
若分不清自己与白塔的对立 白塔的存在感可能会消失
因此 是加入主观的”认知” 造成了存在感吗??
更可能是串联式认知 造成了连续感(即永恒的错觉)
也就是 一段时间内都这样认知 为了生存上方便做决定 脑袋会假设所有时间永恒这
样认知
是这样吗?
可能是因为骨牌式连续的存在感与连续感 造成”我”的错觉
不过 像量子力学说的更近一步 更震撼 更主客不分
你的主观 改变被观物的特性
你想观察 被观察物的“粒子”特性 被观察物就呈现”粒子”
你想观察 被观察物的“波”特性 被观察物就呈现”波”
这要如何与佛法对应?
a*****y
发帖数: 33185
4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十日内观开示--第六天[转载]
第六天开示
培养对感受的觉知及平等心的重要性~四大(四元素)及其与感受的关系~物质生起的
四种原因~五盖(五种障碍):贪爱、瞋恨、心理和生理上的怠惰(昏沈)、焦躁不安
(掉悔)、怀疑
六天过去了;你们剩下四天可以用功。四天里,你们可以根除一些心理上的染污不净,
并且领会这个修行方法的要诀,以终身受用。假如你以正确的了解来修行,并学着将之
运用在日常生活上,这修行方法会对你有莫大益处。所以,要正确了解这个修行方法。
这并非一条悲观的道路。法教我们接受「苦」的不幸事实,但也教我们如何解脱痛苦。
因此,这是一条乐观的道路,同时更是实在和可行的-每一个人都必须努力修行以解脱
自己。
用几个字就可以解释整条道路:
「所有的行(savkhara)都是无常的」(诸行无常)
当一个人经由真知洞见而体会到这层道理,
他就脱离超越了痛苦;
这是一条净化的道路。
「行」(savkhara)在此不仅指心理反应,也包括了这些反应的后果。每个心理反应都
是一粒种子,会带来结果;而我们一生所经历的,都是自己行为反应的结果,也就是自
己在过去及现在行为反应(savkhara)的结果。因此,意思是「凡是生起的,因缘和合... 阅读全帖
p****y
发帖数: 23737
45
作为儒家基本经典之一的《大学》,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曾子所作,近
代许多学者认为是秦汉之际的儒家作品。《大学》全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
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南宋朱熹把它与《论语》、《孟子》、《中庸》合
称为“四书”;程颐认为“入德之门,无如《大学》”。
《大学》尽管文辞简约,但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两千年来无数仁人志士由此登堂
入室以窥儒家之门。从为政的实用主义角度来看,《大学》对历代步入仕途者如何做人
、做事、立业均有良好的借鉴作用和深刻的启迪意义。
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在作“三民主义之民族主义”的第六专题曾经提到;“我们现
在要能够齐家、治国,不受外国的压迫,根本上便要从修身起,把中国固有知识一贯的
道理先恢复起来,然后我们民族的精神和民族的地位才都可以恢复。”
如果仅仅从内容上来看,《大学》被古代学者界定为“初学入德之门也”。开宗明
义,就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继而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
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
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自天子以至于...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4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瑜伽师地论的四谛现观
瑜伽师地论声闻地的四谛现观次第,大致与俱舍论相同,观四谛十六行相,经暖、顶、
忍、世第一法而证初果乃至阿罗汉。次第配合七种作意。
我注意到瑜伽师地论这一段文主张:
* 果定,与南传相同。
* 定中修观。与南传主张出定修观,看似不同。
* 刹那生灭是用比量推论,不需要现观。这与南传的生灭随观要现观刹那生灭不同。
* 瑜伽师地论在了相作意、胜解作意的阶段以五蕴为所缘观观四谛十六行相,到远离作
意的阶段,只说以心缘心,断粗的我慢现行,而不再以五蕴为所缘。
* 南传说道心缘涅盘,瑜伽师地论说能缘所缘平等无分别。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十四
若乐往趣出世间道。应当依止四圣谛境渐次生起七种作意。所谓最初了相作意。最后加
行究竟果作意。乃至证得阿罗汉果。
修瑜伽师于四圣谛略摽广辩增上教法。听闻受持。或于作意已善修习或得根本静虑
无色。由四种行了苦谛相。谓无常行苦行空行无我行。由四种行了集谛相。谓因行集行
起行缘行。由四种行了灭谛相。谓灭行静行妙行离行。由四种行了道谛相。谓道行如行
行行出行。如是名为了相作意。
由十种行观察苦谛。能随悟入苦谛四行。何等为十。一变异行。二灭坏行。三别离
行。四法性行。五合会行... 阅读全帖
w*********g
发帖数: 30882
47
美国的独特性﹑文化政治与美国人的中国观
《凤凰周刊》副主编 玛雅
说起世界上其它国家﹐我们第一个想到的可能是美国。美国梦﹑美国精神﹑美国价值观
﹑美国模式……是我们很多人熟悉的字眼。而美国对内自由民主﹑公正平等﹐对外穷兵
黩武﹑实行霸权﹔对中国今天巧言令色﹐声称“战略伙伴”﹐明天又挥舞拳头﹐大叫“
中国威胁”﹐又让我们看到它的多面性。是什么造就了今天的美国﹐一个“美丽的”帝
国主义国家﹖我以为﹐认识美国﹐首先要了解美国的独特性(the uniqueness of the
United States)以及由此而生的文化政治。
美国人的基本价值观
美国不同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它是一个具有种族多样性(ethnic
diversity)的移民国家。除了本土的印第安人﹐所有的美国人都来自世界其它国家 —
欧洲国家﹑非洲国家﹑亚洲国家﹑拉美国家。这么多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人信仰什
么﹖有什么样的主流价值观﹖什么样的行为方式﹖什么原因造成了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
方式﹖答案就在美国的独特性。
美国的种族多样性是从17世纪开始逐渐形成的。从17世纪到1776年宣布独立﹐美国的移
民主要来... 阅读全帖
l*******l
发帖数: 13923
48
佛教与科学-----爱因斯坦只是验证了佛学的时间和空间观
两千多年前出来的佛法告诉大家,天道和我们人道的时间、空间都不一样。佛
陀(释迦牟尼)以神通去到天道(这次去的是忉利天,也就是三十三天,其天主是帝释
天,也就是西方人所信仰的上帝。由于处于六道中的天道,也没有脱离轮回)为他往生
到天道的母亲摩耶夫人及众天人说法。他先将身体高度增加到一由旬(忉利天天人的标
准身高,相当于我们的19.5公里高。当然,质量肯定也增加了许多),为专心说法不被
弟子们打扰,还以神通力隐藏身行,使人间有天眼神通的人也找不到他。
接着,佛陀坐在石座上,母亲摩耶夫人领着许多天女们来礼见佛陀,释提桓因(也
就是帝释天)与许多三十三天的天众,也都来礼见佛陀,围坐在佛陀的四周,准备听闻
佛陀说法。佛陀的说法,先让他们生起欢喜心,接着说布施、持戒等人天善行,再说欲
贪是大祸患,是不清净的,应当舍离。待他们能接受这些道理,有了听闻佛法的基础后
,便开始宣讲苦、集、灭、道等佛法核心的四圣谛。说完四圣谛后,在座的天众们,有
许多即证得了初果。
说法完毕后,帝释天请问佛陀:
“世尊!我应当... 阅读全帖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