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Wisdom版 - 世间禅与出世间禅
相关主题
世间禅与出世间禅——索达吉堪布佛教的利他性——索达吉堪布山东大学演讲
转些正能量《禅悦》 禅修的基本方法(7) (ZT)
我在天天坛有个个人论坛,名字叫行菩萨道 (转载)[转贴]佛法与不二论
想尊请一尊观音佛像在家中佛教禅修/冥想和人意识科学
请教修行(3):如何认识心/自性 (修改文)科学怎样成为幸福的阶梯——索达吉堪布西安交通大学演讲
第2章 曹溪一脉追寻安乐之旅—一个出家人的禅修
坐禅与养生有什么证据能让自己信服宗教呢?
藏传佛教--百度百科宗萨钦哲仁波切 - 皈依与保护 (“诸护法大会供”法会中的开示)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世间话题: 禅修话题: 瑜伽话题: 佛像话题: 印度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p******1
发帖数: 177
1
——堪布“青年佛教学术研讨会”禅修主题演讲
演讲人:索达吉堪布
一. 禅修的重要性
刚才,主持人请我讲《释迦牟尼佛修法仪轨》。关于这个仪轨,你们自己看一下就行。
这里,我只是稍稍补充一点。
首先,我想说的是,信不信佛教是你的自由。我们不会用任何一种方法引诱你进入。即
使有的人想出家,我也没同意。一般来说,我不是很赞叹知识分子来这里出家。我让他
们观察自己的心,这样的决定是不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不然,你初到寂静地,刹那间产生了一种感觉:啊,出家是多么地清净啊!但是,时间
一长,你偶尔萌发的不成熟的发心就渐渐退失了。对你们自愿出家,我都是抱持这样谨
慎的态度,对你们信教更不会强求,会尊重你个人的决择。
在座的同学,有的对佛教有信心,但对佛教的教义又不太了解。带着这样一种信心,跟
着上师或什么人到处跑,既浪费时间,又容易趋入歧途。如果没有缘起,你不会值遇很
好的上师。各种修法是那么多,以后都可以求,这些都不是很重要的。重要的是系统地
学习佛法。
关于“禅修”,我先简略地讲一下禅修对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性。现代社会上很多人,不
论是企业家、领导、还是学校里的老师都心力交瘁。从表面上看,科技发达给人身心带
来诸多便利。但是,科学越发达,社会越发展,人类越贪得无厌。即使拥有再多也是欲
壑难填。在短暂的一生中,一直不断地向前追逐,直至生命终结。
有些人可能是前世习气,或者今生没有修心,他的心非常急躁、任性、无法控制。无论
做什么事,一不顺心就大发脾气,生嗔恨心;或者陷入极大的忧悲和苦恼;有些人分别
念特别重,想象力格外丰富,一点点小事就歇斯底里,无缘无故就大声哭泣,这样的人
非常需要禅修。
基督教、道教和印度瑜伽,在中国各大城市都有他们的冥思道场或瑜伽馆。瑜伽为当今
社会人们的身心,带来了一线清凉和宁静。
因此,在座的各位要了解究竟什么是禅?我去过清华、北大、复旦等大学,它们都有禅
学社;国外著名的大学如耶鲁、哈佛、剑桥等也有禅学社。禅学社应该对禅有比较广泛
的了解吧。
禅修分世间与出世间。要进入真正很深的禅,就要入出世间禅,也就是佛说的波罗蜜多
的境界。当然,在生活中,依靠世间禅就可以舒缓身心。
我觉得,不论是世间还是出世间禅,对你们的未来都非常重要。你们踏入社会后,家庭
、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会不堪重负,每天放松身心,禅坐一个小时,对缓解疲劳和紧张的
情绪,有出乎意料的效果。
如果你有了一定的禅境,就可以把所有事放下,进入到更深的禅修中。这时,你要选择
一个不受干扰的地方,但不一定要去山谷闭关,没有真正的窍诀,即使闭关也不会成功。
二.禅修的条件
佛教的根本教义就是戒定慧三学。其中戒律是三乘佛法的基础。经中说:由戒生定,因
定发慧。所以,首先要持戒。没有戒,一切功德都不会产生。有些人认为,佛教有很多
条条框框,非常麻烦。其实,完全不是如此。戒就是一个人的人格,就是怎么样做人。
世间有的人天天偷盗杀戮,这样的品行,根本谈不上更高的功德和境界。因此,不要把
戒律看作一种特殊的约束、一种控制的手段。在看似一模一样的人中间,有一些人层次
很高。比如佛教中有居士五戒,就是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酗酒,这是做人
的基本道德。社会上有很多人,包括一些共产党员最高的境界也是如此。
如果你做了这些事,你连基本的人格都没有。假如在居士五戒的基础上,能进一步受菩
萨戒、密乘戒或别解脱戒中的出家戒,这样一层一层受持更高的戒,也就是一步步完善
你的人格。
所以,戒定慧中的戒,就是怎样做一个真正的好人。在高尚人格的基础上,你的心才能
清净,才能安静下来。如果心不寂静,不要说出世间的成就,连世间的快乐也不可能得
到。比如你在一个单位上班,心如猿马不能安心,不久就会被老板开除。到了另一个单
位,又会如此。朝三暮四或暴躁的人,到哪里都找不到清净的世界。到处是缺憾、纷争
、仇恨和痛苦。这就是没有“定”的原因。
有了定就能演生出智慧。有些法师、大学生的学习为什么特别好?就是因为:第一他有
善良诚实的品德,在这个基础上,他的心沉静稳定。这样,他的智慧就能慢慢成长。如
果你心不定,即使有智慧也容易退失。我记得佛经中有这样一个比喻:没有禅定人的智
慧就像风中的灯。风中的灯,虽然闪耀美丽,但很快就会被风吹灭。
一个人可能具有智力和天赋,但是,既缺乏人格基础,又不具备禅修的寂静,他的智慧
如无源之水,不会带来真正的利益。
三.禅修的历史
为什么禅宗大德能长寿无病、气色如婴儿一般?为什么印度瑜伽师能在一个月中安住不
动、不吃不喝?在没有氧气的封闭洞穴中坐上六天?而一般人连两小时都坐不住。
现在很多人去印度求瑜伽。其实,佛经中就有瑜伽。“瑜伽”在密法中叫玛哈约嘎、阿
努约嘎、阿底约嘎。其中“约嘎”就是“瑜伽”。藏文叫“那炯”,意思是心入于本来
的状态。
从历史上看,印度瑜伽是相当神奇的。我记得,有关阿底峡尊者的故事中提到:在朗达
玛灭佛后,藏王智光、菩提光为了重振佛教于西藏,前后派了许多智者去印度,最后,
终于请到了阿底峡尊者。
在去西藏的途中,一天,阿底峡尊者一行来到恒河边,看见一位老瑜伽士,把一具年轻
的尸体放在岸边,自己跏趺坐入于定中。一会儿,老瑜伽士颓然倒下,孩子却站了起来
,把瑜伽士的尸体扔进恒河,头也不回地走了。藏地学者心中不解,问阿底峡尊者:“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阿底峡尊者说:“禅修中有一种‘夺舍法’,又叫‘迁识法’,是一种借尸还魂法。瑜
伽士老了,找到一个年轻尸体,就将自己的神识迁移到那个身体里。”藏地也有玛尔巴
之子达玛多德,夺舍婆罗门子尸体的公案。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出自一段可靠的历史。
印度依然保存着古瑜伽的传统。在古瑜伽中,一般会吸收不同宗教的内容,既有佛教,
也有婆罗门教等。迄今为止,印度都不愿开放,这是有其宗教、历史、文化等原因的。
二十年前,我去过印度。发现很多藏人汉人到印度后,一直保持着一种原生的生活状态
。我觉得非常好。
印度人特别重视素食,不像中国天天杀生吃肉。等你们完成学业,挣了很多钱后可以去
印度朝圣。印度航空公司以前只供应素食,听说直到现在,有的公司依然如此。而在我
们的飞机上,要得到一份素食却非常困难。当然印度经济发展不如中国,听说现在,他
们和中国的差距越来越大。但是他们原有的珍贵文化,却保存得相当完好。
印度的每个饭店都吃咖喱,咖喱是非常清净的食品,刚吃时不知是什么味,既不是辣,
也不是咸,是一种很奇怪的味道。但是在离开印度后,有时我会想:“什么时候我还能
再去印度,吃上他们的咖喱呢。”
除了印度瑜伽,中国和日本的禅文化也曾风行一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日本就有
企业家禅令营。那时,中国还没有完全开放,反对气功等一切禅修活动。昨天,一位人
民大学的学生说,我们的思想处于非常狭隘、封闭的状态。确实如此。那时在藏地,只
要发现山洞中有人坐禅,这个人就会立刻被投入监狱。直到了八十年代以后,气功才在
汉地悄悄地兴起。
有一位美国总统说:二十多年前我来过中国。那时候,每个人都穿一模一样的衣服。但
是现在大家都穿得五颜六色。在座的同学也许还记得他的话。每个人的心态不同、爱好
不同,在外相上必然会有不同的选择。
八十年代后,人们纷纷学习中功等气功,也有人通过气功趋入到真正的禅修中,包括这
里的一些大法师。汉地有些比较著名的法师也练过气功,练到心静时,生起一种不同于
以往分别念的特殊觉受。之后他们皈依佛门,成为当今佛教界的栋梁。
我曾经专门了解过,气功到底讲了什么?为什么会形成一个全国性的气功热?后来发现
,气功借助了一些佛教理论,有关气功的原理,都可以在佛法中得到诠释。现在有些地
方举办企业家禅修之旅、静心营、禅商文化讲座,在短短的几天中放下一切,松弛而坐
,收到了非常良好的效果。
四.什么是世间禅
本来我们生活在压力、恐惧和忧郁中,禅修后身心平和,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所谓瑜
伽的意义,虽然有多种翻译,但“合而为一”可能是最恰当的。“合而为一”就是把心
找回家,让它平静、沉淀,从而发现它的本来面目。
现在世间流行的禅,都属于世间禅。在佛教中叫“凡夫行禅定”。比如,在大学中参禅
,心不执著于任何一法,安住在不执著中。禅定时会出现的三种境界:一种是空,心空
无所有;一种是明,心了了分明;还有一种是无念,心中不起任何念头。又叫:“乐、
明、无念。”
“乐”是轻安、快乐,这种乐受,世间任何一种快乐都不能比拟。城市中一些特别疲惫
的人,一旦参禅,就不想从定中出来,可能就是因为“乐”的缘故吧。
我去五台山的时候,有个和尚对我说:“我现在禅定境界很高。”我问:“怎么高法?
”“我现在出定入定时,什么念头都没有,每天都处于无念中,太舒服了。”还有一种
舒服在里面,但也是无念。本来我们的分别念此起彼伏,若能不起任何念头,也是很清
静的。
汉地寺院常举办禅七夏令营,七天中,每天从早上八点到晚上六点,大家坐在禅堂里观
心。那时会有禅师引导:“现在你什么都不要想,不要分别,心是明明清清的,是空的
……”心本来就是空、明、无念的,这就是世间禅。它有没有作用呢?有。但只是暂时
的作用。
在印度瑜伽中,世间禅有五大派别。其中哈他瑜伽是最广为人知的。它通过身体的姿势
、放松的技巧和呼吸,来达到训练的目的。在一呼一吸时,原来漂泊的心,能找到回家
的路。即使找不回来,也能知道自己的心是多么动荡起伏、一刻不停。经常这样练习,
心会变得非常宁静。
凡夫行禅定,不能根治相续中的贪心、嗔心、痴心等烦恼,但能暂时压制粗大、浮躁的
分别念,甚至将它摧毁。但摧毁的不是本质、不是习气,只有出世间禅才能从根本上彻
底摧毁心中的烦恼暗习。
印度瑜伽中大多数都是世间禅。这一点,各位一定要清楚。你们在参禅时,一定要观修
心的空性,这是世间禅与出世间禅的分水岭。
五. 什么是出世间禅
在佛教中有“凡夫行静虑”、“义分别静虑”和“缘真如静虑”这三种分类。
如果你安住在诸法无自性的心念中,通过心的空性,断除心的无念、明、乐的状态,是
第二步境界,叫义分别静虑。第三步境界就是远离一切空和非空、明和不明的执著,这
就是缘真如禅定。
在禅修过程当中,有人感受到乐、有人住于无念、有人住于空,这三种觉受中,空的感
觉是比较好的。但这种“空”,只是一无所有、豁然空虚的状态,并非是对诸法显现的
当下,没有丝毫实有本性的认识。安住在世间禅中,最高可以达到四禅八定,却不能从
三界中解脱。
要从世间禅进入真正的出世间禅,仅仅“义分别禅定”的“单空”是不够的,还要达到
缘真如本体的禅定,就是远离空与不空,认识心的无缘赤裸的本性。这种境界,在禅宗
中叫明心见性;在密法中,称为认识觉性。
大圆满密法中讲到光的明点,其实,人的心有一种自然的光,这种心的自然智慧的光明
,会呈现在心外。在虚空的映衬下,可以在空中看见这种光。密宗的托嘎修法就是观清
净、透彻的蓝天。以顿超的方式见到了然、明然的心地境界。当然,刚开始时什么也看
不到;但慢慢地就可以看见一些佛像。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我们的心与佛陀无二无
别。
除了利根者以外,三言两语是不会明白的。利根者依靠《六祖坛经》、《金刚经》、大
圆满直指心性等任何一法,都能幡然开悟。从此,他的言行举止会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种现象自古以来就是存在的,是不可否认的。
但是说实话,你们离这些窍诀还相差很远。这样的修法,要在学习佛法十几年并完成加
行后才可以传。像主持人刚才说的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在没有弄懂它的义理和窍诀前
,自己不能盲修瞎练,否则不仅无功而返,还可能出现一些不良症状。
在藏传佛教中,禅修分了五个阶段:刚开始时心如飞瀑,一刹那都不能安住;而后就像
山谷中湍急的流水,流速已经减缓。这时心安住的时间很短;之后就像江河一样,只有
到了岸边,才发现它川流不息。此时的心已经比较稳固,但还有一些分别念;第四阶段
犹如大海,远看风平浪静,近看还有细微的动摇;最后如须弥山王不为狂风所动。这时
心不管专注何方,都能随心所欲。
对大学生来讲,修世间道教的禅,基督教或其他宗教的禅或世间一般明、乐、无念的禅
都可以,但是,要进入真正的禅,就要修出世间禅。这时,发心是最重要的。
比如声闻乘希望从三界轮回中解脱。发心后安住下来,按照四念处,观修身体、感受,
意识和法。贪心严重就修白骨观;嗔恨心严重修慈悲观;《阿含经》中宣说以五种所缘
的方式来修。最后证悟人无我,获得声闻果位。如果是大乘禅修,目的不是为了身体健
康,消灭烦恼,获得解脱,而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
在座的人如果要参禅,你的意乐和发心是什么?是想自己快乐呢?还是让天边无际的众
生快乐?如果是后者,先皈依、发心,再参禅。
大乘三十七道品的一些修法,与声闻乘一些内容相同。不同的是,前者以法无我摄持,
后者以人无我摄持。以空性摄持的禅定,叫止观双运。止,是寂止的止;观,是观修的
观,是对诸法本体空性的证悟。禅定不仅仅是心安住下来,还有证悟空性的境界,而后
在这样的境界中安住。
宗喀巴大师《菩提道次第广论》的后部分,讲的就是止观。因为非常深奥,宗大师写着
写着,心想:“即使写下去,也不会有人懂的,还是不写吧。”他搁笔后,文殊菩萨亲
自现身,对宗大师说:“你还是写下去吧,肯定会有人懂的。”很多大德在传法时,看
到众生根基低劣,与深法不相应,所以不愿传深法,只讲一些粗浅的法门。
今天,我放一尊释迦牟尼佛像在面前。《菩提道次第广论》中也说,观修时,要以观佛
像为主。如果你们有时间,最好看一下《白莲花论》最后释迦牟尼佛修法,还有《华严
经》、《大集经》的公案。
我经常放一尊释迦牟尼佛像在前面,如果心实在静不下来,就睁开眼看看佛陀,而后,
闭上眼睛。此时,佛的影像自然在心前浮现。心在这样的状态中安住,不会出现任何违
缘。要让这样的境界稳固和明显,就要持续修行。
如果你的心因此安住,当然非常好;如果不能,一直看着佛像,也能在相续中种下善根
。不论你信佛与否,这样观对你百分之百有利,不会有任何危害。
所以,我想送每个人一尊佛像。(掌声)这尊像是我特意订做的,装藏非常珍贵、圆满
。你们要找一两个上师吹气可能很困难,但这尊佛像,请所有僧众开过光,它的加持是
更大的。
发心人员不要伤心,也许以后,我能送你们一个。不管到哪里,我都会携带一尊佛像。
这尊像小小的,你们出差或到什么地方时,随身携带会很方便。虽然它不是古董,但一
般来讲,要做得这么精美、这么庄严,是很不容易的。希望你们一辈子都能好好珍惜,
经常观想。(掌声)
今天,就讲到这里。
文章来源:http://www.zhibeifw.com/ssks/kq_qa.php?page=1
M*******A
发帖数: 14451
2
给佛开光?
~~这个真是牛大发了,谁有资格给佛开光
z**n
发帖数: 22303
3
你这有点胡搅了吧,文中明明说给佛像开光。

【在 M*******A 的大作中提到】
: 给佛开光?
: ~~这个真是牛大发了,谁有资格给佛开光

M*******A
发帖数: 14451
4
好啊,那你来说说谁有资格给佛像开光
你看到佛像的时候,想的是谁
你在给谁开光
z**n
发帖数: 22303
5
济群法师:为什么要给佛像开光
问:佛教为什么要给佛菩萨像开光
济群法师答:供养佛菩萨,主要是为了增长佛教信众对三宝的信心,在恭敬中约束身心
,培植善根福德因缘。这就涉及一个关键问题:当佛教信众请到一尊佛像时,是否对这
尊佛像有足够的认同,觉得这就是佛菩萨?如果佛教信众是从商店请来佛像,往往会将
其当做一件工艺品,内心缺乏认同。
这就需要通过开光仪式,赋予其宗教内涵,让佛教信众感到此像就代表着佛菩萨。如果
佛教信众本身的信心坚固,觉得不开光也不妨碍他们自己的恭敬心,是否开光就不在特
别重要了。
从我个人来讲,虽然自认信心坚固,可是请回的佛像能经由自己放心依止的大德善知识
开光加持只会更加增长恭敬心,因为大德善知识是佛法僧三宝在世间的具体显现。

【在 M*******A 的大作中提到】
: 好啊,那你来说说谁有资格给佛像开光
: 你看到佛像的时候,想的是谁
: 你在给谁开光

M*******A
发帖数: 14451
6
恭敬心从开光来,也不会长久
你对上师的恭敬心,可是因为你上师被开光过?
佛法最重实质,不重形式。追求开光,都是拿回去显摆用的。即使没有佛像、没有开光
,也不能动摇你上师跟你说过的每一句话,是不是。

【在 z**n 的大作中提到】
: 济群法师:为什么要给佛像开光
: 问:佛教为什么要给佛菩萨像开光
: 济群法师答:供养佛菩萨,主要是为了增长佛教信众对三宝的信心,在恭敬中约束身心
: ,培植善根福德因缘。这就涉及一个关键问题:当佛教信众请到一尊佛像时,是否对这
: 尊佛像有足够的认同,觉得这就是佛菩萨?如果佛教信众是从商店请来佛像,往往会将
: 其当做一件工艺品,内心缺乏认同。
: 这就需要通过开光仪式,赋予其宗教内涵,让佛教信众感到此像就代表着佛菩萨。如果
: 佛教信众本身的信心坚固,觉得不开光也不妨碍他们自己的恭敬心,是否开光就不在特
: 别重要了。
: 从我个人来讲,虽然自认信心坚固,可是请回的佛像能经由自己放心依止的大德善知识

z**n
发帖数: 22303
7
我的开光可以帮助稳固增长恭敬心到你那里就变成恭敬心从开光来了。
佛法最重实质,不重形式不假。可是我们这些俗人不从形式入手抓实质,大嘴一张就是俺
们重的是实质形式都是狗屁其实到头来只会是水中花镜中月。

【在 M*******A 的大作中提到】
: 恭敬心从开光来,也不会长久
: 你对上师的恭敬心,可是因为你上师被开光过?
: 佛法最重实质,不重形式。追求开光,都是拿回去显摆用的。即使没有佛像、没有开光
: ,也不能动摇你上师跟你说过的每一句话,是不是。

M*******A
发帖数: 14451
8
你如果有恭敬心,对你上师100%相信,何需开光这个仪式
如果还是需要开光,你对上师的恭敬心到底从哪里来
形式是什么?旅游景点卖东西的噱头?

【在 z**n 的大作中提到】
: 我的开光可以帮助稳固增长恭敬心到你那里就变成恭敬心从开光来了。
: 佛法最重实质,不重形式不假。可是我们这些俗人不从形式入手抓实质,大嘴一张就是俺
: 们重的是实质形式都是狗屁其实到头来只会是水中花镜中月。

z**n
发帖数: 22303
9
恭敬心在你的世界里可以量化,可在我这里不行,因为心的能力没有止境。
开光是锦上添花,不是非要不可。
如果眼中是佛像心里也只是佛像而已那的确和旅游景点卖东西的噱头没啥两样,开不开
光也没什么差别。可是能常借此忆念三宝端正发心和造作的话那就不仅仅是形式,而是
解脱之道。

【在 M*******A 的大作中提到】
: 你如果有恭敬心,对你上师100%相信,何需开光这个仪式
: 如果还是需要开光,你对上师的恭敬心到底从哪里来
: 形式是什么?旅游景点卖东西的噱头?

M*******A
发帖数: 14451
10
恭敬心是你量化的,不是我。回去看你自己说的话。
在我来看,恭敬心,有或者无,没有“更加”。

【在 z**n 的大作中提到】
: 恭敬心在你的世界里可以量化,可在我这里不行,因为心的能力没有止境。
: 开光是锦上添花,不是非要不可。
: 如果眼中是佛像心里也只是佛像而已那的确和旅游景点卖东西的噱头没啥两样,开不开
: 光也没什么差别。可是能常借此忆念三宝端正发心和造作的话那就不仅仅是形式,而是
: 解脱之道。

c***h
发帖数: 2262
11

发信人: putixin1 (菩提心1), 信区: Wisdom
标 题: 世间禅与出世间禅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Jun 28 06:58:25 2013, 美东)
咖哩味道很好,是美食,应该很多人会念念不忘, 至少我就很喜欢
咖哩有各种口味,里面调味的东西不一样,但主要成分都是姜黄。大抵是姜黄的味道占
主要。
咖哩的好,主要是咖哩里面有姜黄,姜黄素对身体很好,能消炎,对内脏发炎及很多疾
病都很好
一般会说姜黄素对肝很好,主要是能抑止肝发炎吧?? 反正有许多奇特功能
中国人一般肝都不太好,有肝炎的很多。
另外,听说有防止多种癌症的效果,这有待证实。
我想能阻止内脏发炎,应该多少能阻止一些癌症。
后来,我就直接吃姜黄素,
怕死,吃了再说。
不吃咖哩了,因为看到现在的咖哩制作程序里,总是加奶油还是什么油之类,糊糊的。
不吃了。

这里说要 观”空性”
这与以涅盘为所缘有何差别????
涅盘为所缘在初果之前应该可以做到。
但是在佛陀原来教法里,以涅盘为所缘,看起来没那么重要,很少说,
重要的是其它方法。
我所知,如果一直以涅盘为所缘,应该会停在初果之前无法进到上升喔!!!!!

这里又说到观佛像,之前看到其它文章,观某个”本尊”
藏传密宗很喜欢观 佛像、本尊、或”空性”
这应该是一大特色。
可能是认为 观了以后,就会像那样????
这应该是念佛法门,就是忆念佛陀美好的品行,希望我们也能和佛陀一样。
一两个上师吹气
开光
…….这里的人都不太迷信,在这里说,应该会被很多人批评。
不过,也没关系,放轻松点,是风土民情,一种文化,一种祝福而已。
大家不用想成是僧侣故意要骗人的什么什么之类。

【在 p******1 的大作中提到】
: ——堪布“青年佛教学术研讨会”禅修主题演讲
: 演讲人:索达吉堪布
: 一. 禅修的重要性
: 刚才,主持人请我讲《释迦牟尼佛修法仪轨》。关于这个仪轨,你们自己看一下就行。
: 这里,我只是稍稍补充一点。
: 首先,我想说的是,信不信佛教是你的自由。我们不会用任何一种方法引诱你进入。即
: 使有的人想出家,我也没同意。一般来说,我不是很赞叹知识分子来这里出家。我让他
: 们观察自己的心,这样的决定是不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 不然,你初到寂静地,刹那间产生了一种感觉:啊,出家是多么地清净啊!但是,时间
: 一长,你偶尔萌发的不成熟的发心就渐渐退失了。对你们自愿出家,我都是抱持这样谨

z**n
发帖数: 22303
12
关于心的本性,藏传的禅修你真有兴趣可以看看噶千仁波切的这篇开示:
http://www.mitbbs.com/clubarticle_t/Tibetan_Buddhism/64283.html
噶千仁波切的禅修境界非我等凡夫所能思量,更难得的是他的开示都尽量用最浅显直白
的语言,极少使用复杂深奥的名相。

【在 c***h 的大作中提到】
:
: 发信人: putixin1 (菩提心1), 信区: Wisdom
: 标 题: 世间禅与出世间禅
: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Jun 28 06:58:25 2013, 美东)
: 咖哩味道很好,是美食,应该很多人会念念不忘, 至少我就很喜欢
: 咖哩有各种口味,里面调味的东西不一样,但主要成分都是姜黄。大抵是姜黄的味道占
: 主要。
: 咖哩的好,主要是咖哩里面有姜黄,姜黄素对身体很好,能消炎,对内脏发炎及很多疾
: 病都很好
: 一般会说姜黄素对肝很好,主要是能抑止肝发炎吧?? 反正有许多奇特功能

c***h
发帖数: 2262
13

很冒昧纠正一下,
这里说的”无我”,并非佛陀说的”无我”
可能是这位法师方便之说? 或一时口语失误?
这里的”无我”,改成’忘我”较合适。
因为众所周知,佛陀说的”无我”与无念,没有关系。
从下文,我相信法师知道,但法师这么说,会引起误会。
这个观念应该是扩大解释了,
是否是佛陀的观念,有争议,有待商榷。
也可能法师这里的”宇宙”也是方便之说
如果把”宇宙”改成”生命”,更好。
good
很认同
我所理解,这里的”空性”是 因缘所生,因缘所灭,
就是佛陀说的涅盘。
涅盘的三个特色 : 空 无相 无所有
good
如果是说”生命现象”,我接受。
Good
每一次当执着的想法生起时,常思维这世界是因缘所生 因缘所灭,思惟无常。
这是正思维。
修行过程中间是有一段无分别现象,
但是否需要用这方法一直思维”自” ”他”如一,倒不一定,要在不同时机运用不同
方法。
佛陀提了其它重要方法。
这位法师说了ㄧ件重要的事,
“当执着于「我」或「他人」,我们就会生起种种二元对立(二取) -- 苦和乐等--
的想
法,我们要明白,如果跟随生起的烦恼转,继而作种种业,果报一定会来临,例如如果
我们生某人的气,我们会与他或她争辩打斗,就会作业,结果是积累变成习气,毫无疑
问将来一定会有果报。如此一来从无始以来在轮回中,我们不断积聚贪执和 恚等烦恼
业障,如果我们问:「苦受从那里来?」答案是苦受由烦恼垢障而来,当我们生他人的
气,我们就应该记忆起这个道理,因为不是他人引发我的忿怒,而是因为自心生起的烦
恼垢障所引发的,当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就不应将注意力放在「他人」身上,认为「他
人」是引发自我忿怒的对象,相反地我们应该专注于自心的烦恼垢障。我们应该忆念,
「自我」和「他人」心的本性、佛性,都是一样这个道理,如是观修,我们就能够减少
恚的念头。”
可见,法师也是强调”过程”的,而把”空性”,”自” “他”如一, 当成最后结
果的正思维。
“烦恼升起过程”很重要,一定要观察到,没观察到神仙也救不了, 观什么,思惟什
么都没用
也许是一般听众宣扬时,忽略了”观察过程”的重要,而只是直接说结果 观”空性”。
我所知,苦不是”自” ,不是”他”,所造
也不是 自他 所造
从后世可能有许多巧善方法对治不同情况的角度看,
思惟 ”自” “他”如一,打破二元性 可以试试。
但是否正确,我没把握。
“自” “他”,
佛陀说过 内观,外观,内外观
把”他”看成外观,”自” “他”互动,看成内外观,也许也是可以。
但这是粗浅的的对应。
如果说佛陀原来教法中有什么可以对应”观空性”的,
我想想比较像是”正思惟”了, 应该不是我之前提的”以涅盘为所缘”
”以涅盘为所缘”到没有什么意思,不见得进步多快。
”正思惟” 就重要多了 从初学者到解脱者,全都要正思维。 是根本大法。
正思维 无比重要,只有思维正见(正思惟),才能加强正见。
正思维除了初学者一般的逻辑上理解 法、义、法次法 之外
另外更重要的是,禅定中正思维,
也就是静虑、静静思维。
正见就是”慧”了,有人称为观智、智。 ”慧”再也没有别的。
烦恼将起,若正见能立刻升起,则邪见(指不正确的见解)立刻消失,势不两立。
有这种现象,称为智、正智。
终极正见就是除掉”无明”, 也就是八正道中,正见具足了。
正见具足,则烦恼连升起的影子都没有。
这种强大的正见(也就是慧、明), 必须靠 定(清净)+正思维 来培养。
我所知,佛陀所讲的佛法里,这是解脱唯一的路,也是究竟之路。
没其它方法了。
这么说,
我觉得佛陀的方法是 观察明白”过程” +正思维
但可能藏传佛教宣扬时,强调”结果”,观”空性”。(我认为应该是正思维”空”)
让人以为只要观”空”就好了。
“不去跟随心中生起的念头转,这样无论有多少念头生起,我们都不会生起执着,亦不
受任何影
响,亦不会继而作业,”
的确,就是这样。
为何突然提起 “保持觉察的心与那些生起的念头” 后面没有提及这些
不解
其实这些就是五蕴的 “识” 与 “行”
可为何要提这些?
这些并没什么重要吧? 都会观察到。
如果
如果把”保持觉察的心”(其实是 识) 当成是自心 或者 自性
“那些生起的念头”(其实是 行) 说成 惑 ….乱七八糟的东西
虽然名词上的意义 不对劲
但基于整个来看 不管 行 识 都会观察到
只是把 行 识 之间的互动 做详细的解释
我不计较名词。 算ok
且初修者定力不够,心念变化有太快,
初学者应该不适合观察这些??
应该由粗到细,由慢到快。循序渐进。
虽有些不同意见,
我觉得 大抵上 整个修习过程,藏传佛教并不算脱离佛陀在阿含的教导。
当然,可能我见识浅,也许这是对藏传佛教不敬之词 (另ㄧ些人则认为我太恭维藏传佛
教),
-- 目前我所看到,没有特别之处。

【在 z**n 的大作中提到】
: 关于心的本性,藏传的禅修你真有兴趣可以看看噶千仁波切的这篇开示:
: http://www.mitbbs.com/clubarticle_t/Tibetan_Buddhism/64283.html
: 噶千仁波切的禅修境界非我等凡夫所能思量,更难得的是他的开示都尽量用最浅显直白
: 的语言,极少使用复杂深奥的名相。

f********4
发帖数: 253
14
涅盘为所缘在初果之前应该可以做到。
但是在佛陀原来教法里,以涅盘为所缘,看起来没那么重要,很少说,
重要的是其它方法。
我所知,如果一直以涅盘为所缘,应该会停在初果之前无法进到上升喔!!!!!
……你怎么会这么想……涅槃可是佛法的根本目标啊……法流都没入的人要如何去体验
五蕴的彻底熄灭……
1 (共1页)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宗萨钦哲仁波切 - 皈依与保护 (“诸护法大会供”法会中的开示)请教修行(3):如何认识心/自性 (修改文)
从小我到无我(圣严法师) (转载)第2章 曹溪一脉
《自由的迷思》坐禅与养生
转帖:《金刚禅直说---配图版》【6.参禅是上乘法,却并不是一种对机面很宽的法门】藏传佛教--百度百科
世间禅与出世间禅——索达吉堪布佛教的利他性——索达吉堪布山东大学演讲
转些正能量《禅悦》 禅修的基本方法(7) (ZT)
我在天天坛有个个人论坛,名字叫行菩萨道 (转载)[转贴]佛法与不二论
想尊请一尊观音佛像在家中佛教禅修/冥想和人意识科学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世间话题: 禅修话题: 瑜伽话题: 佛像话题: 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