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官制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v*****s
发帖数: 20290
1
通过官制分析历史真相——都柏林的历史地位应该比柏林高。
日月重开.2010.3.21
欧洲有两个城市,一个是德国首都柏林,一个是爱尔兰首都都柏林。这两个城市名称很
现在的行情是德国比都柏林发达得多,据我所知柏林也要比都柏林发达得多。柏林不但
是欧洲最发达国家德国的首都,而且是欧洲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欧洲为数不多电话号
码升8位的城市之一,在国际工业、商贸、教育、文化、旅游、会展等诸多方面扮演着
重要角色。相比之下,都柏林似乎独自空守寂静的空房,没有多少人光顾。然后经过我
的精密分析,我发现了一个被掩埋的,至少是在中国尚鲜为人知的真相:历史上都柏林
的地位很可能比柏林高得多!
首先,最重要的一条线索:名字。
我们分析这两个城市的名称,多一个“都”字。这可不是偶然,这相当重要!!!
小可没有别的爱好,就喜欢研究研究历史,尤其是汉唐宋明,尤其是官制、军制。我想
任何一个熟稔于这方面历史的同好都很清楚,在唐宋等朝官制中“都”字的用法。往往
是在一个职务的前面加上这个字,就表示同类型更高级别的职务。比如指挥使和都指挥
使、巡检使和都巡检使、知事和都知事、元帅和都元帅等等。一般来说一个都指挥使下
n****4
发帖数: 12553
2
我党之腐如果有一万项,官制之腐高居第一。胡鞍钢,清大国情研究院院长,说的那能
叫有文化的人说的话吗?我看全他马的屁话。这厮是怎么搞到这个高阶文人之位的,非
姨所思。他能坐上这个院长,我包能当人民领袖,那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了。
我党最终会被这个腐烂的官制击倒。就象前清,最后危机四伏的时候,满人皇族,没有
一个能当大才的,能当大才的全是汉人。
-----------------------------------------------------------
胡博士的论断惊天动地,具体内容就不多说了。不过,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纳闷,那
个无比惊悚的结论究竟是怎么来的。直到今天我看到了一个视频,才终于明白是怎么回
事。
那是一个访谈片段。它终于让我目睹了胡博士的风采。在采访他的女士提到他那个
著名论断后,胡博士先声夺人:
我去过美国,我了解美国,我认识美国,我研究美国。你以为我就只是一个中国国
情专家啊?……包括网上那篇文章,关于(中国的)综合国力超过美国,这不仅是需要
科学研究,还需要勇气的。
采访者问他那个论断是怎么来的。胡博士答道:不是我首先提出来的,我觉得应该
是毛泽东。毛泽东早就预言... 阅读全帖
z*l
发帖数: 763
3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原文如下 】
发信人: trajan (笨), 信区: History
标 题: 中国历代官制演变之方式 [转]
发信站: The unknown SPACE (Tue Jan 9 09:47:26 2001), 站内信件
中国历代官制演变之方式

陶元珍

史学研究之对象为史实。史实包含过去“事”“制”之全部,至为繁赜,欲一一明
晰之,势不可能,要在知其变而明其所以变而已。今兹所述,不过就国史之一极小
部分略陈浅见,列举之方式固多未尽,对各方式之解释亦非定说。切望读者教之,
当随时补充修正也。

卑官变为高官

汉制尚书令秩千石,尚书仆射及诸曹尚书秩仅六百石,至魏晋则令仆尚书均列三品
,略与汉之二千石相当,地位高於曩昔。萧梁列尚书令於十六班,尚书左右仆射於
十五班,均视二品,令仆品秩复较前
k****u
发帖数: 1686
4
错了,是地官制
C***r
发帖数: 759
5
来自主题: ChineseClassics版 - 关于古代官制
在 smartpanda (陌生熊) 的大作中提到: 】
古代各代官员的身份有多种, 比如唐宋的职散勋爵系列, 算是很成体系的一类.
官衔通常是指包括各种官员身份的统称:
"唐朝<<封氏闻见记>>里头说: 当时选曹补受, 须存资历, 闻奏之时, 先具旧官名品
于前, 次书拟官于后, 使新旧相衔不断, 故曰官衔."
官一般指职事官, 衔多指品级, 散官(文散, 武散), 勋官(一般是武人立功后授),
爵位是比较高级的赐号, 只有公侯爵子男五类, 早在周代分封制初立时已有.
后世一般也是授给贵族子弟, 世袭的. 比如东晋谢灵运, 世袭康乐公;
比如高适, 世袭渤海县子, 因为他是出身渤海高氏名门望族.(唐朝一等贵族是
中原的卢(范阳)王(太原, 比如王勃)崔(清河)李(陇西)郑(XING阳), 关中是裴
杜柳杨, 江南的王谢袁萧以及沈氏等).
勋官出现在南北朝, 原来和散官无所分别, 唐代始分离(唐朝的官制可以说是
集大成, 是古代社会最为成熟的). 唐代勋官分武骑尉到上柱国十二等, 从从七品到
正二品(品级是发薪俸的标准). 明朝加上文勋. 清朝废了.
散官实质上是有名无实的官, 始自汉
m*****i
发帖数: 1205
6
来自主题: _JapanView版 - 日本历史辞典 - 2.2 律令官制
转自"东风舞"
前田芫雪录入整理
日本历史辞典
[日] 竹内理三等编
※原始时代,古代※
  二、古代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2.律令官制
律令国家 大化革新时建立,一直延续到平安时代的日本古代国家,以律令为基
本法典,故称律令国家。律令国家在天皇下设二官八省组成中央行政机构,通过国、
郡、里三级地方机构,把全国人民登记在户籍和税收簿上,进行控制。以征自人民的
租庸调和杂役作为国家财政的基础。关于律令国家处于古代社会何种发展阶段的问
题,说法不一。一股认为,邪马台国或倭王权是古代国家,律令国家是古代国家的完
成形态。相反,有一种说法强调国家形成的基础是“按地区划分人民”,而不是依据
血缘关系划分人民,它根据官僚组织和租税制度的形成过程,认为律令国家是日本最
初的国家。这一说法认为邪马台国是国家的萌芽,倭王权是“总体奴隶制”社会,阶
级社会的形成与国家的形成在时间上并不一致。另一种说法与此相反,认为两者是同
时形成的,倭王权出现在以亚细亚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原始社会末期,律令国家则
c*********d
发帖数: 9770
7
改开40年改革已死 清朝覆亡前两次改革教训
2018-12-30 10:16作者:雷颐
按:在今年“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中共并没有如预期提出新的改革举措。大陆的
知识份子及中共体制内人士都普遍认为“改革已死”,并对中国的前景感到焦虑与悲观
。120年前,清朝开始了两次变法,均告失败,这其中有什么相似之处呢?
政治体制是治理国家的基本制度,当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状况发生根本性变化时,政
治体制也要相应改革,不然就会制约、延缓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然而,由于政治体制改
革是统治者的“自我改革”,尤其涉及统治者的重大利益,所以阻力巨大、困难重重。
面对这种局面,改革者的策略往往是先易后难,想以非根本性的行政体制改革代替根本
性的政治体制改革,多少弥补明显已不合时宜的政治体制之弊。这种思路自有其合理之
处,不过,晚清两次以裁撤无用政府机构与冗员、将功能相近部门合并成几大部门的“
行政改革”,并冀以此代替“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践,结果却是你死我活的政坛恶斗,
先是光绪被囚、康有为逃亡,后是袁世凯几被围殴、慈禧甚至想要跳湖,均以失败告终
。这两段“行政改革史”,实在是引人深思。
第一次行政改革是戊... 阅读全帖
k******k
发帖数: 6800
8
原题:“军机处不议”之智慧
军机处不议,乃至“五不议”的说法,在过去100年一直评价不高,研究者批评者
一致认为这个“五不议”就是清廷政治改革的底线,是保守的象征,也意味着清廷的虚
伪。 其实,各位批评者没有持续关注“五不议”的后续发展。
军机处是清朝政治架构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机构,或称军机房,或称总理处,其实都
是一个意思,就是清廷政治的中枢,是最高指挥机关。军机处成立于雍正年间,最初的
功能是协助皇上处理政务,办理紧急军务,所以名为军机处。
随着军机处的设立,先前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慢慢就成了摆设。再过半个世纪,这个
可有可无的议政王大臣会议自动废止。从此,内阁变成只是办理例行公文的机构,一切
机密大政均归军机处办理。军机处总揽军政大权,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军机大臣无日不
被召见,无日不承命办事,成为皇帝个人的御用班子,甚至只是皇帝的私人秘书班子。
这与清廷先前来自各个山头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有着根本区别,所以历史书上说这是清代
君主专制主义的加强。
政治改革争论的焦点
在君主专制体制下,特别是在君主比较强势比较明白事理的条件下,军机处拥有比
较大的行政处分权并不一定是坏事,这或许有助于效率提... 阅读全帖
B*V
发帖数: 3365
9
来自主题: WorldNews版 - 社会契约论 (不要外穿)
社会契约论
!法"卢梭著
目录!
目录
第一卷
"""""""""""""""""""""!
第一章第一卷的题旨
"""""""""""""#
第二章论原始社会
""""""""""""""#
第三章论最强者的权利
""""""""""""$
第四章论奴隶制
"""""""""""""""%
第五章论总需追溯到一个最初的约定
"""""!!
第六章论社会公约
"""""""""""""!#
第七章论主权者
""""""""""""""!$
第八章论社会状态
"""""""""""""!&
第九章论财产权
""""""""""""""!’
第二卷
""""""""""""""""""""##
第一章论主权是不可转让的
"""""""""##
第二章论主权是不可分割的
"""""""""#(
第三章公意是否可能错误
""""""""""#$
第四章论主权权力的界限
""""""""""#&
第五章论生死权
""""""""""""""(!
第六章论法律
"""""""""""""""((
第七章论立法者
""""""""""""""(&
第八章论人民
"""""""""""""""
)!
... 阅读全帖
G********C
发帖数: 456
10
来自主题: ChinaNews版 - 孫中山 對中國近代化進程的回顧
黃花崗雜誌第三十四期
林家有
中國的近現代化道路該怎樣走?100 多年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為此奮進,為此探索
,為此犧牲。從“中體西用”、“西體中用”到“全盤西化”,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
會主義的各種模式的設計與實驗,雖然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時間和遇到了眾多的坎坷,
可是到了今天,仍然成為全體中國人摸索奮進的動力,當然也是一種沉重的壓力。
近代化不僅是近400 來年世界近代史、人類近代文明史的中心問題,也是中國近代史的
中心問題。近百年來,中國的仁人志士為了“振興中華”,實現中國的獨立、民主、統
一和富強,使中國由一個傳統的農業社會轉變為工商業、科學技術發達的高度文明的近
代社會,從地主階級洋務派,資產階級維新派、革命派,還有清末統治階級推行的“新
政”,都提出或設計過近代化的主張和方案,都起過積極的作用,但也存在明顯的局限。
孫中山是近代中國近代化進程中一個極為重要的人物。他對中國近代化道路的探索,以
及他關於實現中國近代化的思想與實踐,都給我們留下許多極為珍貴的遺產和經驗教訓
。總結孫中山有關中國近代化的思想和實踐,對於我們當今進行的現代化建設有重要的
借鑒作用。
孫中山對洋務派“... 阅读全帖
G********C
发帖数: 456
1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ChinaNews 讨论区 】
发信人: GreaterROC (Greater Republic of China), 信区: ChinaNews
标 题: 孫中山 對中國近代化進程的回顧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Feb 12 10:05:35 2011, 美东)
黃花崗雜誌第三十四期
林家有
中國的近現代化道路該怎樣走?100 多年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為此奮進,為此探索
,為此犧牲。從“中體西用”、“西體中用”到“全盤西化”,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
會主義的各種模式的設計與實驗,雖然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時間和遇到了眾多的坎坷,
可是到了今天,仍然成為全體中國人摸索奮進的動力,當然也是一種沉重的壓力。
近代化不僅是近400 來年世界近代史、人類近代文明史的中心問題,也是中國近代史的
中心問題。近百年來,中國的仁人志士為了“振興中華”,實現中國的獨立、民主、統
一和富強,使中國由一個傳統的農業社會轉變為工商業、科學技術發達的高度文明的近
代社會,從地主階級洋務派,資產階級維新派、革命派,還有清末統治階級推行的“新
政”,都提出或設計過近代化的... 阅读全帖
M******8
发帖数: 10589
12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勿错解“宪法之行
勿错解“宪法之行,利于国利于民,而最不利于官” | 短史记
谌旭彬 短史记 短史记 微信号 tengxun_lishi
功能介绍
腾讯新闻原创栏目《短史记》,疑今察古,鉴往知来。
文 | 谌旭彬
“宪法之行,利于国利于民,而最不利于官。”
这是清末皇族少壮派代表人物载泽的一句“名言”。
这句名言,近年来引用率颇高。清末新政的核心是“立宪”,载泽又是新政核心决策层
里的人物。引用者们大抵是希望借这一名言,来说明晚清最后十年的新政其实很有诚意
——看吧,当年的新政主持者,为了“国”和“民”,是不惜牺牲“官”的利益的。
这实在是完全错解了载泽之言的本意。
载泽口中的“国”,所指者乃是以皇族为主体的爱新觉罗朝廷;他口中的“官”,则是
指那些被朝廷视为眼中钉、被认为权力过大的地方督抚。
1905年,慈禧派载泽、端方、戴鸿慈等五人出洋考察各国政治。
1906年,载泽考察归来,向慈禧进了一道《奏请宣布立宪密折》,这句“名言”,就出
自该密折。为什么“宪法唯独最不利于官”?个中逻辑,载泽在密折里说得非常明白。
载泽说,现在“在外各督抚,在内诸大臣”当中,有不少人以立宪会损害君主大权为由
,不遗余力阻挠... 阅读全帖
g*******0
发帖数: 5
13
西藏历史地位明辨(转载)
拨云现日
关于西藏的历史地位,可谓众说纷纭,然而不基于历代中原王朝对周边民族政权所采取
的羁縻政策来谈西藏乃至其他民族政权的历史地位都是无法说清的。本文从阐述羁縻政
策的层次及由此划分的三种羁縻关系入手,对西藏从元朝至清朝不同时期的历史地位进
行了辨析,同时驳斥了诸多不正确的见解与观点,希望有助于读者对西藏的历史地位建
立实事求是的认识。
前言 吐蕃疆域的变迁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元朝与吐蕃的关系
第三章 明朝与吐蕃的关系
第四章 清朝与前期甘丹颇章政权的关系
第五章 清朝与过渡期甘丹颇章政权的关系
第六章 清朝与中期甘丹颇章政权的关系
结论 吐蕃历史地位简评
附录一 驳《西藏历史地位辨》
附录二 驳《西藏地方与清朝中央政府的属领关系》
附录三 正史对于各朝疆域的记载
附录四 零星驳斥
主要参考文献
前言 吐蕃疆域的变迁
藏区,藏族人称为吐蕃(藏文བོད,Bod,英文Tibet),国际
上称为大藏区,指的是青藏高原上的传... 阅读全帖
i*****s
发帖数: 4596
14
纪念同治变法暨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开创145周年——1867年同文馆风波始末
作者:任复兴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551 更新时间:2011-11-20

提要:躬逢同治变法暨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开创145周年,重温历史,对推动现代化建设
很有现实意义。前几年,曾由山西省政府拨款,在这次变法的智囊、首任总管同文馆事
务大臣(即中国第一所现代高等学校首任校长)徐继畬的家乡举行过“纪念徐继畬暨中
国现代高等教育开创140周年研讨会”。希望如今有更高层次、更多相关学校(如北大
、北师大……)、部门和人士有所表示、行动。
在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启动阶段,同治年间同文馆天文算学馆计划,是“古今一大变局”
之中的变法。1866年12月至1867年8月,变法计划的出台及由此引起的风波,对中国现
代化进程的影响十分深远。海外学者认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事前曾“作出了一个实在
大胆的计划,此计划的激进性质,通常为历史学家所忽略”,是一次受到挫折的变法。
(注:参见费正清编:《剑桥中国晚清史》卷上第582页,中国社科出版社,1985年;刘
广京:《经世思想与新兴企业》页407。)尽管因倭仁... 阅读全帖
M******a
发帖数: 6723
15
原创:谌旭彬 史料搬运工 微信号 shiliaobanyungong
功能介绍
人事终变,天道能还。
文 | 谌旭彬
今天是“双十节”,亦即“辛亥革命纪念日”。纪念辛亥革命,自然就要谈到一个话题
:清廷为什么会灭亡?或者换一种问法:清廷灭亡的真实历史逻辑,究竟是怎样的?
“民意所趋”、“腐败亡国”之类的说法,自然是扯淡的。没有“力量兑换机制”的民
意,必然是连狗屁都不如;没有“恶政惩罚机制”的腐败,同样也从来不会构成统治机
器的危机。
对帝制政权而言,真正构成致命威胁的因素,只有两类:
(1)外敌入侵,朝廷威望折损乃至趋零。
(2)蛋糕分配机制生变,内部利益集团发生分裂。
清廷在进入20世纪之际,恰恰完全满足了这两点。
1880年代的中法战争,1890年代的中日战争,虽然对清廷造成了不小的伤害,也使部分
体制内要人产生了变革的想法-——中法战争期间,两广总督张树声曾用遗折的方式呼
吁朝廷开设议院,建议一种新的“朝廷内部民主决策机制”,以之取代现有的最高层决
策模式——众人论政于议院,而非一、二人独裁于深宫。戊戌年的改革上书,也大体不
出这个范畴——但总体而言,此一时期,朝廷的威望仍在... 阅读全帖
c*c
发帖数: 2397
16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eisureTime 讨论区 】
发信人: cxc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信区: LeisureTime
标 题: 余英时: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Aug 19 14:29:57 2011, 美东)
http://www.historykingdom.com/read-htm-tid-107849.html
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
——论儒、道、法三家政治思想的分野与汇流
一 引 言
中国的政治传统中一向弥漫着一层反智的气氛;我们如果用“自古已然,于今为烈
”这句成语来形容它,真是再恰当不过了。但是首先我们要说明什么叫做“反智”。
“反智论”是译自英文的anti-intellectualism,也可以译做“反智识主义”。“
反智论”并非一种学说、一套理论,而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在文化的各方面都有痕迹
可寻,并不限于政治的领域。中国虽然没有“反智论”这个名词,但“反智”的现象则
一直是存在的。因为这个现象可以说普遍地存在于一切文化之中,中国自然不是例外。
研究这一现象的学者都感到不易给“反智论”下一个清晰的定义... 阅读全帖
c*c
发帖数: 2397
17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eisureTime 讨论区 】
发信人: cxc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信区: LeisureTime
标 题: 余英时: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Aug 19 14:29:57 2011, 美东)
http://www.historykingdom.com/read-htm-tid-107849.html
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
——论儒、道、法三家政治思想的分野与汇流
一 引 言
中国的政治传统中一向弥漫着一层反智的气氛;我们如果用“自古已然,于今为烈
”这句成语来形容它,真是再恰当不过了。但是首先我们要说明什么叫做“反智”。
“反智论”是译自英文的anti-intellectualism,也可以译做“反智识主义”。“
反智论”并非一种学说、一套理论,而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在文化的各方面都有痕迹
可寻,并不限于政治的领域。中国虽然没有“反智论”这个名词,但“反智”的现象则
一直是存在的。因为这个现象可以说普遍地存在于一切文化之中,中国自然不是例外。
研究这一现象的学者都感到不易给“反智论”下一个清晰的定义... 阅读全帖
S*********k
发帖数: 507
18
http://blog.taiwan.cn/home.php?mod=space&uid=74304&do=blog&id=1
博主好像是台湾史方面的专家——李理博士
钓鱼岛是美国埋在中国与日本之间的一棵炸弹,这一问题的解决将需要海峡两岸共同携
手。但由于两岸现今仍是各说各话,日本才敢如此嚣张!我们的民族,为什么不能团结
一致,为什么我们只能在窝里打斗!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开始在各个领域“脱亚入欧”。对外扩张领土,自是理所当然的一
个步骤。基于萨摩藩对琉球的控制,其自然成为日本的第一个领土目标。而日本政府内
部,早就不满琉球的两属关系,特别是萨摩藩鹿儿岛出身的武士们,不愿意失去对琉球
既有的特权,开始策动结束琉球两属关系的所谓“琉球处分”——断绝琉球与中国的藩
属关系,迫使琉球接受天皇的正朔,使琉球成为日本的一部分。
在明治初年“版籍奉还”后,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等,又秘密研制明治政府的组织及
废藩顺序,将日本推向近代“文明”象征的“郡县制”。1871年7月14日,天皇又敕示
“废藩置县”的诏书,废止了原有的261个藩,设置了3府302个县,县知事由政府来任
命。[1]“废藩置县”推动... 阅读全帖
c*c
发帖数: 2397
19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余英时: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
http://www.historykingdom.com/read-htm-tid-107849.html
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
——论儒、道、法三家政治思想的分野与汇流
一 引 言
中国的政治传统中一向弥漫着一层反智的气氛;我们如果用“自古已然,于今为烈
”这句成语来形容它,真是再恰当不过了。但是首先我们要说明什么叫做“反智”。
“反智论”是译自英文的anti-intellectualism,也可以译做“反智识主义”。“
反智论”并非一种学说、一套理论,而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在文化的各方面都有痕迹
可寻,并不限于政治的领域。中国虽然没有“反智论”这个名词,但“反智”的现象则
一直是存在的。因为这个现象可以说普遍地存在于一切文化之中,中国自然不是例外。
研究这一现象的学者都感到不易给“反智论”下一个清晰的定义,不过一般地说,“反
智论”可以分为两个互相关涉的部分:一是对于“智性”(intellect)本身的憎恨和怀
疑,认为“智性”及由“智性”而来的知识学问对人生皆有害而无益。抱着这种态度的
人我们可以叫他做“反智性论者”(anti-intellectualist)。...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9656
20
http://my.cnd.org/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29660
袁伟时

辛亥百年,初夏时节,独坐书房,心潮翻腾,为什么一个历时267年的大帝国那么经不
起风浪?自问自答,无遮无拦,只求自己信服。录下要点,公诸同好。
(一)黄花岗:损失惨重的孤注一掷
问:百年前的辛亥,够热闹的。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的黄花岗烈士的壮举以后
,前仆后继,终于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帝制,不愧为历史大转折。
袁:胜利者为自己的统治制造合法性,喜欢夸大自己的功绩。国民党及其追随者书写的
历史,水分太多,不足凭信。黄花岗烈士的精神当然值得敬佩;为反对专制制度献身,
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但从历史进程看,辛亥革命,黄花岗起义,作用都被夸大
了。
应该如实把辛亥革命看成是多种因素汇合的产物。1911年11月15日出版的《东方杂志》
发表了该刊主编杜亚泉用高劳的笔名发表的《革命战争记》,对刚刚发生的革命,分析
就比较全面:
“当时下有鼓吹革命之党人,而上复有制造革命之官吏;立宪其名,专制其实;商路则
收归国有;外债则任意大借;代表则递解回籍;内阁则...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21
http://hx.cnd.org/?p=119624
中国的历史,分为两个时期:秦以前的夏商周三代和秦以后的“中华帝国”时期。
秦始皇统一后,在长达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就一直在这个帝制的磨道里转圈儿,一
治一乱,分分合合。用毛泽东的话说,是“千年犹行秦政制”。
这种“模式”是怎样形成的?这个体制,中国是怎么进去的?现在,面临再次转型的中
国,怎样才能走出这一“模式”呢?
关于这个“模式”的形成,有过不同的解释。
有人认为是自然环境起了重要作用。中国处在一个封闭而又广袤的地区。说封闭,因为
它的东边是大海,北边是草原,西边是沙漠,西南和南部是高山。说广袤,因为它又有
足够的生存和活动空间供我们折腾。
在这一环境中,产生了我们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种秋收,夏
耘冬藏。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产生了我们务实的文明,让我们不用去关心外面的世界。
多数的时候,我们都是关起门来,自己过日子。一盈一虚,一治一乱。分久必合,合久
必分。这样的生存环境,形成了我们的性格,也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除汉武帝主动
征伐匈奴外,历史上,中国很少出兵国外,最多也就是应属国的要求,去镇压当地的叛...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22
说眉县新出青铜器铭文中的“历人”
眉县新出青铜器《四十三年逨鼎》铭文中有所谓“乃令女官司历人”一语,铜器虽是新
出,但是“历人”一词却是旧有,对其解释也一直是异议颇多,难成定论。有武官说,
有奴隶说,有俘虏说……不一而足。从晚清孙诒让到现、当代马叙伦、杨宽等人主张,
“历人”就是“人历”,亦即“人鬲”。孙诒让在《西周史》中又进一步解释为是指一
种被手铐铐起来、“被监禁者的俘虏和奴隶”。(杨宽《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年)但是,这一说立论的根据是源出《尚书·梓材》中的“肆往奸究杀人历人宥”
一语,必须对“人历”和“人宥”两者进行对应性研究和解释,不能把“人历”看成是
“历人”的不确定用法。即,如果把“人历”看成是“历人”的不确定用法的话,那么
也必须同时把“人宥”看成是“宥人”的不确定用法。因为这二者是同时出现又前后衔
接的两个词。那种把“杀人历、人宥”断句为“杀人、历人宥”的理解更是笔者不敢苟
同的。因此,“历人”和“人历”、“人宥”显然是三个意义各不相干的独立词语。但
在《尚书·梓材》中,“人历”和“人宥”的使用和表现形式应当是一致的。
因此之故,我主张那种把“历人”解释... 阅读全帖
t******z
发帖数: 2929
23
中国采用的是流官制度,选上和选下分立以后,民主就不和流官制度矛盾了,用民主不
会消弱中央集权,反倒会加强中央集权。如果用现有的选上和选下合一制度,必然不能
用流官制度,都是本地选举,本地为官,消弱中央集权,最后是差别巨大的地区分裂和
独立。
新加坡和香港的公务员选拔培训考核制度值得学习,形成中央考试权体系,加上中国的
流官制度和选下就对头了。
司法改革也是从地方法院党委书记的提高级别着手,逐渐向上推进,直到全国最高法院
,渐进。
另外本人还有一个结合法德俄中的大陆法系和英美海洋法系的海岸法系的设想。
容后写出。
c*****c
发帖数: 606
24
来自主题: Talk版 - 李后主:祖国是什么
三、祖国的名字和传国谱系
我们的民族有五千年的历史了,虽然那时并没有民族这个名词,但是却有稳定的统一文
化的部落共同体,如炎黄部落,我们自称炎黄子孙,并不是指血缘关系,而是指我们继
承了源自黄帝时期(或者更早的三皇时期)的道家文化,是这种文化的继承者。
道家文化是我们民族所有文化的源头和最高形态,后世诸子百家的各派学说也都是从道
家文化的不同层次中演化出来的,都表现为对“天道”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不同阐
述。道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如果用一个字来表达,就是——“中”,“中”在我们的文化
里有着深刻的内涵,它包含着“合道”和“得道”的意义,求中就是求道,守中就是“
合道”。道家指出世界万物可分为三种状态,“阴、阳、中”,中就是指“阴阳和合”
的状态,就是不偏不倚的最好的状态,道家的医学理论就是调节阴阳的平衡,使身体达
到“中”的状态,所以这种医学理论就叫“中医”。儒家的理论也是讲“中”,只是它
的重点不在于人体与生命的“守中”之道(道家的修炼层次),而是社会与国家的“中
和”之道(儒家的治世层次),因此,讲“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以“致中
和”为治世平天下的理想追求[1]。“中”标志... 阅读全帖
o**1
发帖数: 6383
25
☆─────────────────────────────────────☆
Mvwd (wht dsnt kill u mks u strong) 于 (Sat Oct 16 23:27:00 2010, 美东) 提到:
发信人: Mvwd (wht dsnt kill u mks u strong),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给老将们的一封信,望复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Oct 5 00:18:56 2010, 美东)
老将们,你们好:
这封信本来是写给那laodaye等给我帖子塞视频变态帖的。后来不少网友说帖子不错,有价值,所以我想把收信人推广到整个老将集体,以图多造福。
你们很多老将骂我,骂我妈,用病毒帖子为难我。很显然,你们很不喜欢我的帖子。这
我理解。很可能,你们是我很不喜欢的那种人。不过,你们也得承认,我从来没有反过来用你们那些恶毒的语言回骂你们,虽然那很容易。冲着这一点,你是不是得给面子回回这信帖?
我相信你已经看过我那篇关于老将灵魂危机的帖子了。估计已经能背了。那我就不重复
了。
我这封信的目的,是想让你想几个问题。问这些... 阅读全帖
f****o
发帖数: 8105
26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oldMiscNews 俱乐部 】
发信人: fuxeto (富士德), 信区: WoldMiscNews
标 题: 杨继绳:中国官员数量为何成世界之最?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Apr 29 17:52:43 2015, 美东)
官员,也被称为干部。改革前干部由五部分人组成:党政干部;军队干部;社会团体和
群众团体干部;事业单位干部;企业单位干部。改革以后,这支队伍逐渐发生变化。但
变化速度和其他阶层相比,显得缓慢得多,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的交织,群
众中常有怨言。“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骂谁的娘?骂官员的娘。再加上愈
演愈烈的官场腐败,群众骂官的就更多了。因为官员是国家的管理者,承担着重大的社
会责任。一个人一旦走上了领导岗位,他就成了公众人物,他就要受到广泛的批评和指
摘。在社会转轨时期,社会矛盾较多,人们的意见也不一致,官员受批评指摘就会更多
一些。所以说,官员阶层是当今挨骂最多的阶层。
如果有人愿意排“世界之最”的话,中国官员的数量恐怕会列入“世界之最”的。有人
说,在北京西单十字路口,每一瞬间就有三四个地、师级干部、十... 阅读全帖
b*********f
发帖数: 1585
27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ZZ)宋代官爵简介之二
中央官制
宋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基本上消除了造成封建割据和威胁皇权的
种种因素。为了防范文臣、武将、女后、外戚、宗室、宦官等六种人的专权独裁,宋朝
廷制订出一整套集中政权、兵权、财权、司法权等各种制度。所谓中央集权,是指把地
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专制主义则是把权力集中到皇帝手里,君主主宰一切。秦汉时代
,中央集权制就已经确立起来,但专制主义还未至登峰造极的程度。宰相权力的变化就
是一个例子。汉代的宰相,权力相当大,所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到了宋代以
后,宰相的权力就越来越小了,权力越来越集中到皇帝手里。可以说,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的加强是从宋代逐步发展的。
中枢官制是中央集权的轴心,从赵匡胤建立宋王朝开始,就对中央官制作了调整。其特
点是用设官分职、分割各级长官事权的办法来削弱其权力的。这样,有些官只是空名,
所谓“官”,其概念只是拿俸禄而已。这类官有两种情况,第一,在宋太祖、太宗统一
五代十国的过程中,留用了大批各国旧官员,使他们保持官位,领取俸禄,但不使掌握
实权(只对其中认为可靠者安排一些实际职务);第二,对于宗室、外戚、勋旧,也仅
授予高官,优加俸禄,而不
b*********f
发帖数: 1585
28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ZZ)宋代官爵简介之三
地方官制
宋代的地方官制,初期基本上沿袭唐五代旧制。行政机构分州、县两级。宋太宗以后,
又把全国分为若干路,路相当于唐代的道、元代的省。这就变成为路、州、县三级。
县是地方行政机构最低一级,自秦汉以后,历朝相沿不革。宋代的县,设县令、县尉,
作为一县的长官。大县还设有主簿一员。《长编》卷11载,开宝三年(公元 970年)规
定县官的定制:“县千户以上,依旧置令、尉、主簿,凡3员;户不满千,止置令、尉
各1员,县令兼主簿事;不满四百,止置主簿、县尉,以主簿兼知县事;不满二百,止
置主簿,兼县尉事。”神宗熙宁以后,令二万户以上的县增置县丞一员,县丞次于县令
而位在主簿、县尉之上。南宋时则取消县丞。宋制县的长官称县令。但往往看到史志记
载多称为知县,这是宋代地方官制的特点。知县就是知县事的简称。据《长编》卷4载
,宋代为了加强对地方政权的控制,从乾德元年(公元963年)开始“命大理正奚屿知
馆陶县、监察御史王祐知魏县、杨应梦知永济县、屯田员外郎于继徽知临泛县。常参官
知县,自屿等始也。”这是由皇帝直接委派京官带本官去掌管一县之政,即所谓知县事
,也就是一县的主要长官。知县有别于县的本官县令,
t*n
发帖数: 14458
29
姜鸣是个什么玩意儿?哪来的不许养狗?
北洋海軍章程
總理海軍衙門原奏
奏為擬定北洋海軍章程,繕具清冊,恭呈慈覽事:
竊臣等奉命創辦海軍,曾經奏明先辦北洋一枝,著有成效,他省量度經費再行仿照舉
辦。溯自十二年四月間,臣奕譞前赴北洋乘輪出海,自大沽周歷旅順口、威海衛、煙
臺各要隘,簡閱巡查。是時北洋可備戰陣者只定遠、鎮遠、濟遠三鐵艦,超勇、揚威
兩快船,余則僅供練運,規模雖具,尚未成軍。去歲續訂英德之四快船到津,合之舊
有之蚊雷等船,經營裒益,計得大小二十五艘,聲勢已壯;俟庫款稍充,再添數船,
即成勁旅,入可以駐守遼渤,出可以援應他處,輔以各炮臺陸軍駐守,良足拱衛京畿

惟不詳定章程,斷難垂諸永久。臣奕譞等與臣李鴻章往返函商,就現支之經費,劃作
在船官兵、匠役俸餉、薪糧及煤油、修造等款,並擬將管帶、駕駛各員均作為實缺定
額,以專責成。天津水師學生漸有成就,陸續撥入戰艦習練,將來在船員弁遇有缺額
,即可就近取材。謹將船只之等第,官弁、兵丁、匠役之額數,俸餉、雜支之數目,
及如何升擢,如何簡閱,分門別類,督飭臣衙門總辦章京等會同直隸按察使周馥悉心
考核,編輯成帙。計分十四款,列為六冊,進呈慈... 阅读全帖
b****r
发帖数: 2555
30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说说杨度
06年袁世凯受打击很大。
本来袁世凯的预想是改革官制搞责任内阁,推奕劻为总理大臣,自己做副总理大臣,把
瞿大人排挤出去,取消军机处。计划能顺利实现的话,他能独揽大权。
结果瞿大人向慈禧密告,责任内阁会把太后的权力架空。导致官制改革的结果无非是几
个部院裁撤,重新排列顺序而已。而且满人在13名大臣中占了7个,彻底背离的改革的
初衷。
袁世凯个人受的损失是辞去八项兼差,同时交出北洋六镇中的四镇,这对他的打击是极
其沉重的。之后才是丁未政潮,袁世凯将岑瞿二人逐出京城——这其实是袁世凯联合奕
劻的报复行为。
平心而论的话,袁世凯的计划或许还能给满清续上几天的命。毕竟这人有才干,奕劻也
支持他,重演胡林翼官文故事也未可知。所以一般的说法,就是06年官制改革的结果,
给满清的棺材上钉了最后一颗钉子。
z****e
发帖数: 54598
31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日本幕府时期也不多嘛
关于日本源氏和平氏关系
2007年03月24日 星期六 20:21
从镰仓幕府成立到明治维新,武士阶级统治日本长达700年之久。武士政权或武家政权
是日本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政权形态,而且直接与近现代日本相联结,因此在日本社
会和民族性格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1991年日本集英社出版了一套(日本历史)丛书,其
中第7卷(武者之世)写武士阶级形成的历史。著者是日本东北大学教授入间田宣夫。他
在该书结语中评价了武士政权的历史作用。他先引用了1602年利玛窦绘制的《坤舆万国
全图》中对日本的文字说明:“尚强力”、“权常在强臣”,然后评论道:这个评语决
不是褒奖语,其意思是说,日本人好战,武力优胜者即可掌握权力,由于这种野蛮的风
俗,日本不能成为先进的文明国家,这是很可悲的。著者认为:利玛窦是从国际性的或
普遍性的立场出发评价中世纪的日本人的,而国际性普遍性的立场,例如当时的中国人
认为男子应以习文修学为最高目标,而视武人为鹰犬,而日本正相反,“其民多习武,
少习文”。著者认为:这正是武士政权存在的阴暗的一面,而这一中世纪的遗产即轻文
重武的岛国风气,即使到了近代以至现代也未能消除,对此我们难道... 阅读全帖
m********y
发帖数: 21909
32
官制在我看来是最难理解的了,清流官和浊流官,有些没有实权但地位很高,就如同政
协和人大,级别在那里,但实权不大。
我翻过《北周六典》,根本读不懂,其中主要分不清哪些是清流,那些是浊流,那些是
实职,那些是虚职。
你要能把三省六部给通俗一下就好了,比如说相当于现在的什么职位。我在以前听过一
门课,讲的就是过去的政治制度,老师每次用到架床叠屋这个词的时候,都会比拟目前
国内的干部制度,说历代官制都没有目前的干部制度这样职能重叠的。后来到了机关,
多少了解了一些清流和浊流的问题,人大的基本属于清流的,那些真正无权的肯定不是
了。
还有一些实职官员,但挂一些地位比较高的虚职---
总之,官制很难理解。
w****j
发帖数: 5581
33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从城邦到帝国 - 25
上一节我们讲述了Lucius Siccius Dentatus谋杀案。这是Livy给出的叙述,但是慢着
,从Livy的记述来看,这个谋杀案布置得相当拙劣。谋划这事的人难道就不知道一个
primus pilus(首席百夫长)执行任务时被伏击,必然要派援军。谋杀现场要是不布置
岂不立马露馅儿了?但是从事情的经过来看,杀手杀完人,根本就没处理现场。而现场
证据则是直指十人委员会。我们知道,十人委员会可能不招人喜欢,但是这些人不是笨
蛋。在对Sabine人这个方向的指挥官是十人委员会委员Quintus Fabius,前面说过,这
个人也是久经战阵的老手,不是一个无能之辈。在这种对十人委员会十分不利的舆论环
境下,杀局布置得如此惨不忍睹,这难道不令人生疑?
让我们从阴谋论的观点来看这件事,看看是否能提出一个和Livy记叙不同的可能性。对
于这种蓄意谋杀的案子,一个侦探应该如何思考呢?首先是如果这个人死了,什么人会
受益。十人委员会会受益,因为这样可以遏制平民的权利。但是前面说过了,如果杀局
不慎重布置的话,结果只能适得其反。另外的受益人是和十人委员会对立的贵族元老。
这些人也对保民官制度相当不满... 阅读全帖
J********a
发帖数: 5208
34
改土归流改的是官制,现在还是流官制,民主了才会变成土官制
C***J
发帖数: 7594
35
《走向共和》塑造的宋教仁,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导演用浓墨重彩再现
民国史上轰动一时的刺宋案,震撼了无数观众的心灵。
在清末民初的中国政坛上,宋教仁却是一颗光彩夺目的巨星。
1904年,他年仅22岁,即与黄兴等在长沙创立革命团体华兴会,任副会长。1905年
,同盟会成立,宋教仁被推为司法部检事长,代黄兴任过庶务长,主持本部工作。他到
过东北,播撒革命火种。在孙中山领导的边省武装起义屡遭失败,同盟会东京本部因内
部分歧几乎无人领导之际,宋教仁提出在“长江流域同时大举,隔断南北,使两方交通
断绝,制政府命脉”的战略思想。1911年7月31日,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成立,宋教仁
任文事干事。中部总会在长江两岸各处设立机关,培元气,养实力,以图大举。宋教仁
以上海《民立报》为喉舌,鼓动革命风雷。两个月后,武昌起义,全国响应,清政府土
崩瓦解。宋教仁的战略设计完全实现,他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民国的开国元勋。
宋教仁的政治理想是建立民主共和国,即以宪法规定国家制度的基本原则、公民的
基本权利和义务等,并且作为制订其它法律的依据。设立民选的议会作为立法机关,与
政府行政机关、法院司法机关三... 阅读全帖
n*********a
发帖数: 1956
36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美国是不稳定的
别打你的马虎眼了,陪审团里面猫腻再多也没有法官制里面的猫腻多,更没有党官制里
面的猫腻多。
对比一下中立陪审团制和法官制,
如果一个法官一生断100个大案的话,
在法官制下,只要搞定这个法官就行,
在中立陪审团制下,要搞定每个案件里完全不同的陪审团,你就得每次重头来,花100
倍的代价。
对比一下法官制和党官制,
法官好歹一般不涉案,只是个裁判员的角色;
党官制下,党官又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就是朱元璋那样剥他们的皮也遏制不住里面
的猫腻,杀贪官不过是割韭菜,割了一茬再来一茬。一个贪官倒下去,千万个贪官站起
来。
l*****7
发帖数: 8463
37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袁项城平叛,痛歼日军(转载)
袁世凯的时代
送交者: 笑今生[♂首辅宰相★★★★★♂] 于 2016-11-23 17:16 已读 1023 次 大字
阅读
(一)袁世凯当年也算维新派  但是在康有为的赌局中,被当作了一个棋子;康有为
当年上书的时候,袁世凯也在上书,但是中国历史只对危言耸听者有记忆力,袁世凯的
变法,稳健可行,但时局中没人听他的,历史也不注意他的变法上书。  康主张变法
从中央开始,首在夺权;袁建议从地方开始,旨在稳推。  康对着荣禄狂言要杀一二
守旧大臣以推动变法,甚至不惜兵变;袁认为守旧大臣未得屏蔽,雍容富贵养起来,以
减少人事上的阻力与秩序上的失控……  袁世凯的告密,顶多是事发后自保性的补告
。简要情况是这样的:9月16日光绪接见袁世凯,给一个候补的兵部侍郎;9月18日谭嗣
同夜访袁世凯,要求袁世凯起兵勤王;9月20日光绪早朝接见袁,袁提醒皇上古今各国
变法不容易,非有内忧,即有外患,请皇上忍耐待时,步步轻进。新进诸臣,固不乏明
达猛勇之士,但阅历太浅,办事太急,易生流弊。况且变法尤在得人,必须有真正明达
时务老成持重如张之洞者,赞能慎密,倘有疏误,累及皇上,关系极重,总求十分留意
... 阅读全帖
c*********d
发帖数: 9770
38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1209/12/22010781_613259096.shtml
2016-12-09 08:25:47栏目:默认栏目
题为《女干部在床上培养》的博文热传。文章透露了云南官场很多内部消息,包括仇和
听从道士点拨“采阴补阳”,疯狂的找女下属睡觉,以及白恩培淫乱污秽的内幕,文章
结论“国内官场真是烂透了”。此前网曝白恩培夫妻二人“各玩各互不干涉”,而仇和
则被视为“五毛之父”。仇和白二人均和周永康关系密切。
网传仇和、白恩培权色交易黑幕
近日,网上流传署名马黑的一篇博客文章《2016回国:女干部在床上培养》。
文章说,在美国看国内有关贪官贪腐新闻报道,有这样一句话说:女干部在床上培养,
就这次回国所见所闻,发现这句话真不假。
文章说,他从一个听了云南省纪委内部传达仇和问题的老朋友处得知,前云南省委副书
记仇和用权力交换下级女干部性服务的问题非常严重。这个老朋友就在昆明市党政系统
工作,曾经是仇的下级。
这个老朋友说,根据省纪委传达,仇在向中纪委交代问题时,亲笔写下他在昆明市委书
记任上,与他睡觉得提拔的23个党政系统女下属的... 阅读全帖
m********y
发帖数: 21909
39
科举是英国文官制度出现之前最先进的选官制,用现在的立场看,是最公平的选官制度
。科举毕竟相对来说是客观的,现在的官制很主观,都是任人唯亲的。
f****o
发帖数: 8105
40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oldMiscNews 俱乐部 】
发信人: fuxeto (富士德), 信区: WoldMiscNews
标 题: 杨继绳:中国官员数量为何成世界之最?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Apr 29 17:52:43 2015, 美东)
官员,也被称为干部。改革前干部由五部分人组成:党政干部;军队干部;社会团体和
群众团体干部;事业单位干部;企业单位干部。改革以后,这支队伍逐渐发生变化。但
变化速度和其他阶层相比,显得缓慢得多,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的交织,群
众中常有怨言。“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骂谁的娘?骂官员的娘。再加上愈
演愈烈的官场腐败,群众骂官的就更多了。因为官员是国家的管理者,承担着重大的社
会责任。一个人一旦走上了领导岗位,他就成了公众人物,他就要受到广泛的批评和指
摘。在社会转轨时期,社会矛盾较多,人们的意见也不一致,官员受批评指摘就会更多
一些。所以说,官员阶层是当今挨骂最多的阶层。
如果有人愿意排“世界之最”的话,中国官员的数量恐怕会列入“世界之最”的。有人
说,在北京西单十字路口,每一瞬间就有三四个地、师级干部、十... 阅读全帖
r*********t
发帖数: 4911
41
先秦的人才大多是世卿世禄,战国后期才开始有些军功授爵。所以当然不作数。乱世出
武夫,本就是我一开始就同意的。如果你觉得数目不够,那我再找找。几个小时候给你
答案。
歌者那个,的确是我的疏忽,多谢指正。但是伊斯兰学者可都是算得上号的。和你的文
人类大致可以相抵。伊斯兰社会对学者十分看重,这是他们对下层人士提升到上层这方
面优于中华的。你如果觉得学者都算不上号,那我只能说,不能同意你。
伊斯兰其实也是有下层上升的制度的,比如奴官制。其实就类似中国的察举制,但是又
有所提升。下面是我摘录的
在伊斯兰的历史上,奥斯曼帝国强大的军事力量曾称雄世界达4 世纪之久。这支力量的
核心是“近卫军团”。该军团曾以忠诚、能干及勇敢善战而令其敌人闻风丧胆。但这支
帝国精锐部队的将士,却并非出自奥图曼族,而全来自一批经过严格训练的奴隶,他们
便是“奴官制”的产物。所谓“奴官制”,是指这样一种人才选拔制度:即通过“人贡
制”,帝国从欧洲征服地优秀少年中挑选出来一批人,作为进贡给苏丹的“战利品”,
这些作为奴隶的少年年龄都在10~15 岁上下,来到帝国本土后都被安排在亚德里安诺
堡、伊斯但布尔的新旧皇官等四个侍从少... 阅读全帖
j***j
发帖数: 9831
42
来自主题: WebRadio版 - 将军名号乱考
早期的官制,网上提到的记载有《尚书大传》,《礼记》,《周礼》之类,一致之处是
以“三公”为首。所谓的三公六卿,或者三公九卿,顺着这个参照系往下捋,如有位列
三公之上的出现,比如大将军大嘟嘟们,是破例插队或者临时串门的。这个公卿系列在
从夏至汉的漫长年代里都可见其形;从汉末魏晋开始,逐步被尚书台,中书省,门下省
以及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取代。
周朝的三公叫做太傅、太师、太保。这仨的官员品秩是极品。有的书里,三公又叫做三
司:司马(太尉)、司徒、司空。三公起先都是分工掌管朝政的实缺,逐渐被其他官制
替换后,就被拿去当做虚衔包子打发了。
三公接下来是六卿。六卿称谓不一,比如太宰、太宗、太史、太祝、太士、太卜,或者
叫做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甚至称为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
、冬官,这六个凑一起好像要开场唱戏了。此外还有三公九卿的说法,比如“天子有三
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三公调阴阳,九卿通寒暑”- 瞧这一打儿,
又像是在看病开方子了。
至秦,以丞相总领朝政,再加上御史督办,太尉分管军务。这几个是秦的三公职位,并
被沿用到汉。
两汉时期比秦长得多,公卿官制自然少不... 阅读全帖
y*****n
发帖数: 11251
43
来自主题: paladin版 - 伐清 正文 第三十三节 试探
一年多以前,皇太极的遗孀、悍然侵犯了大明皇帝朱由榔的权力,向全天下人宣布
邓名为大明近亲宗室——承认某人为大明宗室,这已经是永历天子手中为数不多的权力
了。
要不是依旧住在缅甸的那些被释放的禁卫军伙同暹罗这个大明的铁杆盟友,夜以继
日地琢磨从莽白身上咬下一块肉来,永历天子现在连午餐吃什么的选择权可能都不会有
。当然,现在朱由榔可以向缅甸护卫人员讨要他想要的食物,但却失去了吃还是不吃午
饭的自由——在邓名扶持莽鲁之前,瓦城并不太关心朱由榔的死活,所以很长时间朱由
榔赖以果腹的食物都是附近寺庙的僧侣施舍的。不过在莽鲁分裂集团出现后,莽白政府
突然对大明天子一家的健康关注起来。
现在平均每两个月,缅北的大明禁卫军和杨在大学士就要炮制一次谣言,称天子驾
崩或是杨在的老岳父马首辅被折磨至死,然后就声泪俱下地宣布要讨伐瓦城;暹罗察觉
到晋王和保国公都忙于对付眼前的敌人,无意邀请他们参与讨伐缅甸后,就和杨大学士
取得了联系,暹罗同样乐此不疲地制造朱由榔受到莽白虐待而亡故的假消息,他们不是
两个月一次,而是一个月两次!
莽白为了澄清事实,只能不停地请朱由榔写信,每个月给...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44
来自主题: Mod_CHN_Hist版 - 洋务运动史--13
第十三章近代海军的筹建
一、水师的历史溯源
近代海军海防建设,是与以求富为目的办近代工矿企业同时提出的,同
是由于日本侵略台湾“海防议起”而于1875年提到实践日程的。显然是与鸦
片战前清王朝设水师的目的不同。这里首先叙述清政府设水师的历史渊源。
清代自康乾以还,在沿海和长江北起东三省,南至两广,西至两湖等十
二个省区没有水师,这些水师,“仅为防守海口、缉捕海盗之用”①。它不仅
“官制同于内地”,军事技术水平也与陆军一样,当然够不上海军的称号,
而且很多地方的水师还有时建时废的现象。1839年英国进犯广东,先进的炮
火船舰教训了清政府统治者们,“始有购舰外洋以辅水军之议”①。敢于面对
现实勇于接受新鲜事物的林则徐,积极筹办海防。他认识到军火技术与洋人
的差距,认识到“剿夷而不谋船炮水军是自取败”的真理。乃谋赶造西洋先
进的船炮,因制造时间来不及“且不如法”,于是只好“先雇船”和“先购
买夷炮”以应急需。他在所谓“获咎之后”犹念念不忘此事说:“要之船炮
水军断非可已之务。即使逆夷逃归海外,此事亦不可不亟为筹画,以为海疆
久远之谋。”②这表明林则徐充分认识到建设先进的海军的重要性。在他的倡... 阅读全帖
J*******l
发帖数: 133
45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JohnSMill (John S Mill), 信区: History
标 题: 中國國民黨大陸時期的農地政策與實踐述要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Aug 3 13:53:54 2012, 美东)
黃花崗雜誌第四十期
http://www.huanghuagang.org/hhgMagazine/issue40/hhg40_Page004_N
http://www.huanghuagang.org/hhgMagazine/index-magazine.html
晋 燃
編者按:對於當前大陸“黨賣國土、民無私田”的罪惡情景而言,這篇文章可謂“苦心
孤詣”。更重要的是,它為我們研究如何在即將來臨的民主變革中,將“土地還家”,
提供了一份歷史的經驗和明鑒。
謝謝作者來稿。
摘 要
在西方普通有一個印象,即好以土地改革者之清新形象形容1949年之前的中國共產黨,
這應是受二戰期間至麥卡錫勢力崛起前,遭左傾勢力把持的美國政府渲染所致。當時美
國政府從不視中共為真正意義上的共產黨,只視其為「迪托」,故以種種壓力強迫國民
... 阅读全帖
i***s
发帖数: 39120
46
说起太监,大家就会想起电视剧中翘兰花指、白脸皮、说话阴柔的“公公”形象。在大家的印象里,太监似乎都是男人阉割后净身而来,那么你是否知道历史上还有“女太监”的存在呢?
“太监”一职产生的本意是为了帮助皇帝管理后宫,但实际上有许多大太监弄乱后宫的事情发生。为了让自己头上少一点“绿色”,操碎了心的帝王们想出了用女人管理后宫的方法,所以就有了“女太监”的产生。
说起“女太监”大家可能不太了解,但说起汉代才女班昭、北齐女侍中陆令萱、唐代女校书薛涛、宋代女进士林妙玉、明朝女能人万贵儿,大家应该还是很熟悉吧。她们,都曾当过女太监。
“女太监”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女官”一职的民间俗称。女官存在的历史其实很长,最早有关女官的记载始于《周礼》。《周礼·天宫》中《女史》一节里说:“女史,掌王后之礼职。掌内治之贰,以诏后治内政,逆内宫,书内令”。汉晋时期,《隋书》也有对女官的叙述:“采汉、晋旧仪”。
到了北魏孝文帝之时,女官开始另立系统,与妃嫔区别开来。隋文帝时期,女官设置六尚、六司、六典,相互协调管制,掌管后宫各项事务。隋炀帝对此加以改制,设置了六尚局管二十四司。唐代继续沿用了隋朝的女官管理制度,设置六尚二... 阅读全帖
R*****d
发帖数: 1148
47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合集] 努米底亚事务略 - 41
☆─────────────────────────────────────☆
whctmj (马甲) 于 (Thu Apr 7 04:01:26 2011, 美东) 提到:
昨天真是倒霉啊,写到一半突然死机,没来得及存,于是就杯具了... :(
非洲对凯撒来说是次要战略方向,他进入罗马后首先是要夺取和稳定全意大利,其次是解
决背后来自两西班牙的威胁,那里有庞培的7个军团,都是老兵组成,富有经验,只是
缺乏坚强有力的统帅的统一指挥,这是要首先解决的,同时,盛产谷物的Sardinia和航
运的要地Sicily也是必需的,解决这些之后就可以面对在希腊和小亚细亚的Pompey了。
北非虽然比起这些地方来,重要性没那么大,但一样要警惕,不可以给Pompey党在那里
征集起一支大军的时间和便利。在非洲方向对付Pompey党人的任务最后就落到了Curio
的头上。我认为这里面的政治考虑如下:1. Curio发起过没收Numidia王国的法案,他
本人对北非事务是熟悉的。2. Juba I和Caesar本来就有旧仇,所以在北非要是想有作
为的话,必须彻底军事解决Numidia,在这个战略... 阅读全帖
s****7
发帖数: 2507
48
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央集权的需要,是选士制发展的结果。
隋朝统一中国以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
一系列的改革,而首先着手的就是官制和与官制密切相关的选士制度的改革。因为:第
一,要加强中央集权,必须把选用人才的大权集中在中央政府手里;第二,要巩固统治
,必须最大限度地网罗和笼络知识分子,为他们提供参政的机会;第三,全国统一,封
建官僚机器日益完备,必须选拔大量的适应封建统治需要的人才来充任各级吏员。这样
,被地方官员操纵的察举制和被士族所操纵的九品中正制显然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隋
文帝正式废“九品中正制”。至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始置进士科,一般认为,进
士科的设置,标志着科举制的创立。到唐代,科举逐渐成为定制,宋、元、明、清,历
代相袭,在中国历史上推行1300年之久。
(二)科举的科目
科举与以往的选士制度有承袭关系,但又有重大区别。最突出的区别是,以往的察举和
九品中正制都是以主管官员的推荐作为选士的关键,所以又统称荐举;而科举则是以统
一考试的成绩作为选士的基本依据,所以考试是科举的核心。
唐代科举分为常科和制举两类。常科是固定时间举行的... 阅读全帖
t******o
发帖数: 2792
49
北周六典只看过前言,知道大致说的是北周官制。不过虽说隋代北周,但隋唐官制继承北周的却不多。陈寅恪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里说隋唐制度(礼乐典章刑政之类)有三个来源,依照所占比重排序,第一是北魏、北齐,第二是梁、陈,第三才是西魏、北周。苏绰复周改的那些官名之类,杨坚上位就废得差不多了。略论稿里好像没怎么提三省,六部是提了,大意就是六部和周六官有些形似,有些渊源罢了。
至于三省六部相当今天的什么职位,我对今天的红朝运作机制就很不了解,而且多数也很难对应,所以真不好说。
勉强说个文革的例子讲讲三省。好比太祖是皇帝,具体的讲话,发言稿之类会由秘书起草,身边的秘书参与机要自然就地位提高,好象陈伯达的角色。太祖要夺外朝的权,秘书的权力会越来越重,夺权后,秘书还有其他亲信会形成中央决策圈子,这就是中央文革小组了,相当中书省,当然是汉魏的中书,不是唐朝的。是内朝,不是外朝。如果太祖去世,太子即位,文革小组依旧存在,继续掌权,那势必就会独立性增强,成为外朝的一部分了,那就好比唐代的中书省。
汪东兴长期担任中央办公厅主任和中央警卫局局长,在我看就差不多是汉魏时代的门下侍中了——宫中之事,事无大小,都由他负责。... 阅读全帖
f**********4
发帖数: 2617
50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从城邦到帝国 - 19
因为在写晚期帝制时代的罗马官制,连带着也抱佛脚学学共和时期的官制。关于“
tribune”一职俺有些基本的理解想要提出来请您老斧正。
基本上共和国时期俺见识到的含有“tribune”字眼的官职有三个:Plebian Tribune,
Military Tribune,以及Consular Tribune。爱好者如我一开始接触到最多的是第一个
官职Plebian Tribune。因为此职位的设立体现了罗马平民阶层的崛起,所以一般中文
史书上也会特别强调。此职的重要性导致有时人们就直接使用单独的Tribune 一词指代
它。因此Tribune的对应中文翻译就是“保民官”。
但是后来随着理解的深入,发现其实第二个职位Miliary Tribune出现的更早,仅指军
事长官,贵族平民都可担任。而“Tribune”一词来自“tribus”(部落),本身并不
包含阶层划分。所以将 Tribune直接翻译为”保民官“其实是把”Plebian“中的平民
含义植入了进去。这造成了一个麻烦就是在翻译”Miliary Tribune“的时候,我经常
看到”军事保民官“这样不伦不类的用法。这其实是把比较为人所... 阅读全帖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