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知苦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发帖数: 1
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苦集圣谛
我们上一集有讲到,苦圣谛是由于生、老、病、死苦,还有怨憎会、爱别离、所求
不得苦,还有五阴炽盛苦,总括而来是这个八种苦,就是苦圣谛所说的内涵。生、老、
病、死苦它是属于身苦,怨憎会、爱别离、所求不得苦是属于心苦,而五阴炽盛是总括
身心二苦。这个前面的七苦是过去所感之果,后面的这一个苦总括来说是身心诸苦而说
,也就是说是现在起心造作,是未来得苦的因。因跟果互相牵连、相续不断的,所以痛
苦就没有一个止期了。所以,有智慧的人必须要依止著声闻的解脱道,或是说大乘的佛
菩提道,才有办法解脱这八苦的这样子的一个烦恼。
所以,《中阿含经》里面舍梨子尊者才会这样说:过去时是苦圣谛,未来、现在时
是苦圣谛;这样子的圣谛,它是真谛不虚,不离于如,也不是颠倒的;这个真谛审察确
实,合于这样子的谛,合于这样子的苦圣谛——这个诸谛,圣者之所有,圣者之所知,
圣者之所见,圣者之所了,圣者之所得,圣者所觉悟的;这个是说苦圣谛真正的道理。
所以,过去时的五盛阴是苦圣谛,未来、现在的五盛阴也是苦圣谛,这是真实的道
理,绝不虚妄的。这个苦圣谛并不离于如,什么是如呢?这个“如”字表示,苦谛它不
离于真实而如如不动的...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梵我如一 and 如实知见?
杂阿含258经
时,摩诃拘絺罗语舍利弗言∶
「所谓无明,无明者为何谓耶?谁有此无明?」
舍利弗言∶「不知是无明。」
「不知何等?」
「谓∶色不如实知,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不如实知;受……想……行…
…识,识集、识灭、识味、识患、识离不如实知。摩诃拘絺罗!于此五受阴不如实知、
不如实见、不无间等、若闇、若愚,是名无明。成就此法者,名有无明。」
又问∶「明者云何为明?谁有此明?」
舍利弗言∶「知者是明。」
「为何所知?」
舍利弗言∶
「色如实知,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如实知,如是,受……想……行……
识如实知,识集、识灭、识味、识患、识离如实知。摩诃拘絺罗!于此五受阴如实知、
如实见、明、觉、慧、无间等,是名为明。成就此者,名为有明。」
时,二正士各闻所说,欢喜而去。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258.htm
杂阿含392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波罗[木*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若沙门、婆罗门于苦圣谛不如实知,苦集圣谛不如实知,苦灭圣谛不如实知,苦
灭道迹圣谛不如实知,当知是沙门、婆罗门不得脱苦。
若沙门、婆...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苦-爱用心,用心爱
☆─────────────────────────────────────☆
JeanIris (Iris) 于 (Sun Oct 9 06:13:28 2011, 美东) 提到:
以前经常看见一个问题“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如果佛法所讲人生皆苦,修习佛法的终
极目的是为了解脱,不堕轮回,那我们今生到底有什么样的意义呢?我们单纯是因为业
力的原因不得不在轮回中继续打转麽?
佛法的核心四圣谛,讲得就是苦,集,灭,道。其实就是了知苦,如何灭苦,以及实践
灭苦。佛法的实践就是八正道。
今天早晨我突然觉得,其实正是因为我们在轮回里,我们是人,我们在不停地经历人生
,经历五蕴所构成的一切。这不恰恰是最好的让我们了知苦的机会麽?关键在哪里呢?
在用心,用心活着其实很重要,只有用心才能感知人生的诸多困惑,才能感知生命的不
圆满,才能感知原来无我,无常,才能感知苦。知苦才可以想到要灭苦。当苦的逼迫感
迎面而来挡也挡不住的时候,我们自然很想离苦,于是寻找解脱之道。发自肺腑想要灭
苦,才能认真学习和实践灭苦之道。也就是说,人生其实给我们提供了觉悟的机会和基
础。这样看待轮回和今生就会积极很多,... 阅读全帖
J******s
发帖数: 7538
4
来自主题: LoveNLust版 - 苦-爱用心,用心爱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JeanIris (Iris), 信区: Wisdom
标 题: 苦-爱用心,用心爱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Oct 9 06:13:28 2011, 美东)
以前经常看见一个问题“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如果佛法所讲人生皆苦,修习佛法的终
极目的是为了解脱,不堕轮回,那我们今生到底有什么样的意义呢?我们单纯是因为业
力的原因不得不在轮回中继续打转麽?
佛法的核心四圣谛,讲得就是苦,集,灭,道。其实就是了知苦,如何灭苦,以及实践
灭苦。佛法的实践就是八正道。
今天早晨我突然觉得,其实正是因为我们在轮回里,我们是人,我们在不停地经历人生
,经历五蕴所构成的一切。这不恰恰是最好的让我们了知苦的机会麽?关键在哪里呢?
在用心,用心活着其实很重要,只有用心才能感知人生的诸多困惑,才能感知生命的不
圆满,才能感知原来无我,无常,才能感知苦。知苦才可以想到要灭苦。当苦的逼迫感
迎面而来挡也挡不住的时候,我们自然很想离苦,于是寻找解脱之道。发自肺腑想要灭
苦,才能认真学习和实践灭苦之道。也就是说,人生其实给我们提供了觉悟的机会和... 阅读全帖
J******s
发帖数: 7538
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苦-爱用心,用心爱
以前经常看见一个问题“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如果佛法所讲人生皆苦,修习佛法的终
极目的是为了解脱,不堕轮回,那我们今生到底有什么样的意义呢?我们单纯是因为业
力的原因不得不在轮回中继续打转麽?
佛法的核心四圣谛,讲得就是苦,集,灭,道。其实就是了知苦,如何灭苦,以及实践
灭苦。佛法的实践就是八正道。
今天早晨我突然觉得,其实正是因为我们在轮回里,我们是人,我们在不停地经历人生
,经历五蕴所构成的一切。这不恰恰是最好的让我们了知苦的机会麽?关键在哪里呢?
在用心,用心活着其实很重要,只有用心才能感知人生的诸多困惑,才能感知生命的不
圆满,才能感知原来无我,无常,才能感知苦。知苦才可以想到要灭苦。当苦的逼迫感
迎面而来挡也挡不住的时候,我们自然很想离苦,于是寻找解脱之道。发自肺腑想要灭
苦,才能认真学习和实践灭苦之道。也就是说,人生其实给我们提供了觉悟的机会和基
础。这样看待轮回和今生就会积极很多,因为每一天每一刻每一件事情都是绝好的让我
们体验实践四圣谛的机会。
虽然禅修是最好的实践正见,正思维,正定和正念的方法,但是其实八正道的实践应该
是贯穿整个生命的一切的。为了达到最终灭苦的目的,我...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什么是苦
☆─────────────────────────────────────☆
Yisu (一输就哭) 于 (Fri May 11 13:18:39 2012, 美东) 提到:
身心是苦
轮回是苦
无常是苦
相依是苦
行识是苦
名色是苦
触受是苦
生死是苦
悲伤是苦
快乐是苦
挂碍是苦
执着是苦
行恶是苦
存善是苦
地狱是苦
天堂是苦
昨天是苦
明天是苦
时间是苦
空间是苦
有也是苦
没有也苦
阴阳是苦
相待是苦
什么不苦, 大白兔水果糖不苦。。
☆─────────────────────────────────────☆
waterer (快义恩仇之灌水山寨王) 于 (Fri May 11 13:28:42 2012, 美东) 提到:
丫吃火锅烫坏舌头了吧? 还不快去医院?
☆─────────────────────────────────────☆
Yisu (一输就哭) 于 (Fri May 11 13:34:25 2012, 美东) 提到:
跟你交流最苦..lol
☆─────────────────────────────────────☆
... 阅读全帖
J******s
发帖数: 7538
7
来自主题: HuNan版 - 苦-爱用心,用心爱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JeanIris (Iris), 信区: Wisdom
标 题: 苦-爱用心,用心爱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Oct 9 06:13:28 2011, 美东)
以前经常看见一个问题“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如果佛法所讲人生皆苦,修习佛法的终
极目的是为了解脱,不堕轮回,那我们今生到底有什么样的意义呢?我们单纯是因为业
力的原因不得不在轮回中继续打转麽?
佛法的核心四圣谛,讲得就是苦,集,灭,道。其实就是了知苦,如何灭苦,以及实践
灭苦。佛法的实践就是八正道。
今天早晨我突然觉得,其实正是因为我们在轮回里,我们是人,我们在不停地经历人生
,经历五蕴所构成的一切。这不恰恰是最好的让我们了知苦的机会麽?关键在哪里呢?
在用心,用心活着其实很重要,只有用心才能感知人生的诸多困惑,才能感知生命的不
圆满,才能感知原来无我,无常,才能感知苦。知苦才可以想到要灭苦。当苦的逼迫感
迎面而来挡也挡不住的时候,我们自然很想离苦,于是寻找解脱之道。发自肺腑想要灭
苦,才能认真学习和实践灭苦之道。也就是说,人生其实给我们提供了觉悟的机会和... 阅读全帖
J******s
发帖数: 7538
8
来自主题: Switzerland版 - 苦-爱用心,用心爱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JeanIris (Iris), 信区: Wisdom
标 题: 苦-爱用心,用心爱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Oct 9 06:13:28 2011, 美东)
以前经常看见一个问题“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如果佛法所讲人生皆苦,修习佛法的终
极目的是为了解脱,不堕轮回,那我们今生到底有什么样的意义呢?我们单纯是因为业
力的原因不得不在轮回中继续打转麽?
佛法的核心四圣谛,讲得就是苦,集,灭,道。其实就是了知苦,如何灭苦,以及实践
灭苦。佛法的实践就是八正道。
今天早晨我突然觉得,其实正是因为我们在轮回里,我们是人,我们在不停地经历人生
,经历五蕴所构成的一切。这不恰恰是最好的让我们了知苦的机会麽?关键在哪里呢?
在用心,用心活着其实很重要,只有用心才能感知人生的诸多困惑,才能感知生命的不
圆满,才能感知原来无我,无常,才能感知苦。知苦才可以想到要灭苦。当苦的逼迫感
迎面而来挡也挡不住的时候,我们自然很想离苦,于是寻找解脱之道。发自肺腑想要灭
苦,才能认真学习和实践灭苦之道。也就是说,人生其实给我们提供了觉悟的机会和... 阅读全帖
d******e
发帖数: 4192
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什么是苦
我有幸在这里听了这个"四圣谛"
这是佛说的,我信佛,我信佛说的四圣谛.
=====================================
缘起’是宇宙人生一切万法生灭变异的定律,佛陀因证悟‘缘起’而成佛,但因缘起深
奥难解,为使尚未起信的众生免于畏怯,所以佛陀在初转法轮时,特以‘四圣谛’来说
明众生生死流转以及解脱之道的缘起道理,进而激发众生厌苦修道的决心。因此,‘缘
起’是佛陀自证成佛的‘自受用’,‘四圣谛’则是‘他受用’之始。
四圣谛就是苦、集、灭、道四种真理。《中论疏》说:‘四谛是迷悟之本,迷之则
六道纷然,悟之则有三乘贤圣。’也就是说,若能如实知见四谛,便是圣者,因此称为
‘四圣谛’。
一、苦谛:以智慧观察世间事物,情与无情悉皆为苦。根据经典的说法,苦有二苦
、三苦、八苦、一百零八苦,乃至无量无边诸苦。形成苦的原因,不外我与物、我与人
、我与身、我与心、我与欲、我与见、我与自然的关系不调和。
二、集谛:以智慧彻悟烦恼与造业是形成生死痛苦的原因。众生由于无明、贪爱、
嗔恚等烦恼的驱使,而积集种种恶业,由此种种恶业而招致种种苦果。
三、灭谛:透过智慧,证得涅槃,究竟解脱生... 阅读全帖
t******h
发帖数: 177
1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苦從哪裡來?
http://agama.buddhason.org/book/as/as026.htm
有一次,佛陀在恆河中游北岸的末羅國遊化,來到一個叫做「優樓頻螺」的村落,住在
附近的樹林裡。
當地的驢姓村長,聽說佛陀來了,想到佛陀常教導人知苦、滅苦,心中有著幾分的
仰慕,也嚮往能親自聽個究竟,就前往拜見請益。
驢姓村長禮見佛陀後,問佛陀說:
「世尊!聽說您能為人解說苦的成因,以及如何滅除,這真是太好了,請世尊慈悲
,也能為我解說。」
「村長!我如果以『過去如何如何』、『將來如何如何』來為你說明苦的成因、
苦的滅除,那麼,你或許會相信,也或許不信而可能徒增你的疑惑。村長!現在我們都
坐在這兒,我就舉眼前周遭會發生的事,來為你說明吧,你要好好聽,仔細思惟了。」
「好的,世尊!」
「村長!你想想看:你會因為你們村裡的哪個人被殺、被捕、被罰款、被譴責而感
到憂心、哀嘆、痛苦、不悅、絕望嗎?」
「會的,世尊!」
「然而,村長!是不是你們村裡的任何一個人被殺、被捕、被罰款、被譴責時,你
都會感到憂心、哀嘆、痛苦、不悅、絕望呢?」
「不會,世尊!」
「村長!同樣是村中的人,為什麼你對某人會,而對其他人就不會... 阅读全帖
A****a
发帖数: 274
1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zz阿含经故事选-苦从哪里来
有一次,佛陀在恒河中游北岸的末罗国游化,来到一个叫做「优楼频螺」的村落,住在
附近的树林里。
当地的驴姓村长,听说佛陀来了,想到佛陀常教导人知苦、灭苦,心中有着几分的仰慕
,也向往能亲自听个究竟,就前往拜见请益。
驴姓村长礼见佛陀后,问佛陀说:
「世尊!听说您能为人解说苦的成因,以及如何灭除,这真是太好了,请世尊慈悲,也
能为我解说。」
「村长!我如果以『过去如何如何』、『将来如何如何』来为你说明苦的成因、苦的
灭除,那幺,你或许会相信,也或许不信而可能徒增你的疑惑。村长!现在我们都坐在
这儿,我就举眼前周遭会发生的事,来为你说明吧,你要好好听,仔细思惟了。」
「好的,世尊!」
「村长!你想想看:你会因为你们村里的哪个人被杀、被捕、被罚款、被谴责而感到忧
心、哀叹、痛苦、不悦、绝望吗?」
「会的,世尊!」
「然而,村长!是不是你们村里的任何一个人被杀、被捕、被罚款、被谴责时,你都会
感到忧心、哀叹、痛苦、不悦、绝望呢?」
「不会,世尊!」
「村长!同样是村中的人,为什幺你对某人会,而对其它人就不会?」
「世尊!会让我感到忧心、哀叹、痛苦、不悦、绝望的那些人,是因为那是我所眷爱、
关切的
n***d
发帖数: 8857
12
不是锄禾怎知苦不苦?
l****u
发帖数: 2166
1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灭苦之道前言
"距佛陀入灭已两千五百年的今日,‘知苦灭苦’唯有从北传《杂阿含》与南传
《相应部》的〈契经〉去探究了?"
runsun, do u know the english name for 《杂阿含》?
Y**u
发帖数: 5466
14
☆─────────────────────────────────────☆
SeeU (See you) 于 (Wed Oct 17 01:54:14 2012, 美东) 提到:
阿罗汉才断无明,是佛教传统的共识。最近几年,有随佛比丘主张初果就断无明。本文
从南北传相应阿含的修多罗部分,来探讨这个观点是否成立。
杂阿含203经
诸比丘!云何一法断故,乃至不受后有?所谓∶无明离欲;明生,得正智,能自记说∶
『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南传:相应部35相应80经
「大德!而怎样知、怎样见,使比丘的无明被舍断而明生起呢?」
「比丘!这里,比丘听闻∶『一切法都不值得执著。』比丘!当比丘听闻∶『一切
法都不值得执著。』时,他证知一切法;证知一切法后,他遍知一切法;遍知一切法后
,从不同点看见一切相∶从不同点看见眼,色……眼识……眼触……也从不同点看见凡
以这眼触为缘生起的或乐、或苦、或不苦不乐受。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203.htm
『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是对阿罗汉的描述。北传<杂阿
含...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15
四、观行蕴处界我之生起次第
次叙蕴我、处我、界我,及其生起次第,广令佛门四众可以依之实地观行而断我见
。若此界众生能断我见之人数极众者,则此界将可渐转清净,由众生之净业因缘故,可
以渐渐成就人间净土也。若佛门弟子中之多数人已断我见者,则必舍弃世相法上(广建
寺院、追求佛教界第一)之营谋,而开始注重人类心性之改善:以教导众生断除我见为
主要弘法内涵,以教导众生舍离我所(财色名食睡)之贪著为主要内涵,即可令社会清
净而不再有人干犯恶业、作奸犯科,则使国土渐转清净,人寿亦可因而渐次增长,福报
亦可因而日渐转增,从此以后,不再以建造金碧辉煌、一尘不染之寺院而可名为人间净
土也!人间净土之成就,在于心净则土净,而非泥土大地之清净故;心方是真实之土故
,众生心净则国土亦将随之渐渐清净,净业使然故。如是方是真实人间净土之建设者。
甲、五蕴我
五蕴我者,谓色蕴、识蕴、受蕴、想蕴、行蕴。蕴者何义?谓众集义、积聚义。
色蕴者,谓人类色身由四大物质所造成,经由父精母血而成就,经由四大所成之食
物而长养,是故新陈代谢、念念变异、生住异灭,由生而长,由长而变异、而老,由老
而死;有生则必有灭,是由物质...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16
☆─────────────────────────────────────☆
runsun (runsun) 于 (Thu Jul 7 12:32:38 2011, 美东) 提到:
http://bbs.foyuan.net/thread-113372-7-1.html
解悟:
五蕴不=五取蕴你对于它有“取“时,才是“五取蕴”,没有“取“时,才是“五蕴”。
===============================
如觉:
马哈希尊者在这方面和你所说的确实不一样,他说的比你更准确,更清晰,而你是错的
马哈希尊者在书中对五取蕴的定义是
會引生「我見取」或「我所取」的「名、色蘊」,被叫作「取蘊」;不會引起欲取或見
取的,則稱作「蘊」而已,不叫「取蘊」;至於屬於出世間法的名法,即構成「四道、
四果」的受、想、行、識等四名蘊,它們只是「蘊」,不是「取蘊」。
上述一再提及的,屬於世間法的色、受、想、行、識,會激起執著,所以名為「取蘊」
@@@@@@@@@@@@@@@@@@
按照这个定义,通常的名法色法,全部是取蕴,因为它们都可以引发贪爱执取,也是贪
爱执取而造成的结果。同样,贪... 阅读全帖
E*********g
发帖数: 185
17
以下录音资料来自于2006年6月16日,时恒阳庵常住众祈请慈法法师解答有关般舟
行法中的问题,以令大家以正知见来指导行法,并在行法中证实正知见。
(1)行般舟时,会感觉很苦,有人说:“修行就是要吃苦的”,对这种回答应怎么认
识?对于般舟行法中的苦应该怎么认识?
答:
祈祷三宝、诸佛、般舟三昧修法的成就者来加持大家的正知正见,以令我们的问题得到
一个圆满的解决。
一切问题是本无问题的,犹如世尊出世说法,实无一字可说,实无一法可言,但为众生
妄执故,妄执现前知见故,所以生种种法,说种种教,针对种种妄执。种种妄执皆由妄
想而生,妄想实无自性故,所以佛说种种法,令众生回入正知见,见无见见,令出离生
死困惑。那么这是一个学佛正知见,在我们汉地正知见的训练是最薄少的。
为什么要祈祷三宝加持我们呢?因为我们的知见根本守护——觉知守护跟诸佛是没有差
别的,往往我们在这个地方是认不得,就会被现前的妄执蒙蔽。蒙蔽就是把你现前这个
妄想当成一个实有,由此而产生妄业妄缘。
刚才第一个问题说行般舟时,痛苦让人感觉很苦,佛早就说过了,苦谛!他讲的不是你
感觉很苦,眼见苦、实苦、智慧苦、证悟苦、光明也是苦的...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18
“当学观音耳根圆通。反闻自性。当学势至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下面解释是藕益大师的《楞严经文句》)
尔时世尊。普告众中诸大菩萨。及诸漏尽大阿罗汉。汝等菩萨及阿罗汉。生我法中。
得成无学。我今问汝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
垂询圣众。其故有二。一者正显方便多门。二者正显门门各有成验。所谓要知山下路
。须问过来人也。最初发心等者。先开解也。从何方便入三摩地者。依解起行也。二十
五圣。虽未必人人先开圆解。而从解起行。自是修证通途轨式。或见此处有最初字。便
欲拟答最初方便之问。反以第一大科拟答妙奢摩等。误矣。误矣。
(庚)三众圣各说证门五。初观六尘。二观五根。三观六识。四观七大。五观耳根。
(辛)初中六。初陈那观声。(至)六迦叶观法。
(壬)今初。
憍陈那五比丘。卽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在鹿苑。及于鸡园。观见如来最
初成道。于佛音声悟明四谛。佛问比丘。我初称解。如来印我名阿若多。妙音密圆。我
于音声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音声为上。
六尘圆通。色应居首。今先明声尘者。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且与耳根圆通。一
始一终。互相映故。释此二十五种圆通。各为三意。一。... 阅读全帖
d******r
发帖数: 5008
1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揭开佛教历史的大骗局 ZZ
揭开佛教历史的大骗局
   ——关于大乘佛教经典纯属伪造的证据
   古印度佛教的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灭度后,其生前领导的佛
教僧团四分五裂,经过数年后,最终形成两大派系:上座部原始佛教和大众部大乘邪教.前
者忠于教主佛陀的教义教法,继承佛陀亲口讲的原始经典,如法如律修行,而后者大破戒
律,胡说八道,胡作非为,其祖宗就是第一次结集经典时的窟外结集分子。这些不守戒
律搞外道的沙门对智慧第一的舍力弗经常代佛说法及多闻第一的阿难诵出经藏和苦行第
一的大迦叶主持窟内结集大会极其不满和忌妒,甚至不相信舍力弗讲的是佛法及阿难诵
出的是佛经,加上上座部佛教长老比丘们的批评和指责及为自身违戒而寻求袒护以及为
了发展更多的信徒,从而得到更多的财物供养和恭敬,这些大众部大乘邪教徒便伪造了大
量的佛经及咒语,与上座部原始佛教抗衡(初期只为攻击舍力弗和阿难等。这些伪经的
共同特征:这一部经或大乘经最好,大肆吹虚,念经或念咒或念佛如何如何神奇有功徳
,攻击贬低佛教,谩骂佛的大弟子舍力弗阿难等。显而易见,这些伪经是大众部邪教徒
为攻击佛弟子和摧毁佛教有意编造的,... 阅读全帖
a**u
发帖数: 8107
20
☆─────────────────────────────────────☆
advancing (摧邪显正) 于 (Fri Feb 19 17:19:35 2010, 美东) 提到:
南传巴利文经藏 长部 第二十二经
《大念处经》
http://www.dhamma.org.cn/books/ysfj/mahasatipatthana_Sutta_07.htm
E、观四圣谛
(51)又,比丘们!比丘如何就诸法观察诸法呢?比丘们!比丘就诸法观察诸法,亦即就
四圣谛观察诸法。比丘们!比丘如何就诸法观察诸法,亦即如何就四圣谛观察诸法呢?
比丘们!比丘如实地清楚了知:「这是苦」;他如实地清楚了知:「这是苦之集」;他
如实地清楚了知:「这是苦之灭」;他如实地清楚了知:「这是导致苦灭之道。」
苦圣谛的解释
(52)又,比丘们!什麽是苦圣谛呢?
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愁、叹、苦、忧、恼是苦,怨憎会是苦,爱别离
是苦,求不得是苦。总括地说,五取蕴就是苦。
(53)又,比丘们!什麽是生?如果有所谓的生,对一切众生而言,在各类的众生中,他
们的受生、形成、出生、显现诸蕴、获得内...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2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瑜伽师地论的四谛现观
瑜伽师地论声闻地的四谛现观次第,大致与俱舍论相同,观四谛十六行相,经暖、顶、
忍、世第一法而证初果乃至阿罗汉。次第配合七种作意。
我注意到瑜伽师地论这一段文主张:
* 果定,与南传相同。
* 定中修观。与南传主张出定修观,看似不同。
* 刹那生灭是用比量推论,不需要现观。这与南传的生灭随观要现观刹那生灭不同。
* 瑜伽师地论在了相作意、胜解作意的阶段以五蕴为所缘观观四谛十六行相,到远离作
意的阶段,只说以心缘心,断粗的我慢现行,而不再以五蕴为所缘。
* 南传说道心缘涅盘,瑜伽师地论说能缘所缘平等无分别。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十四
若乐往趣出世间道。应当依止四圣谛境渐次生起七种作意。所谓最初了相作意。最后加
行究竟果作意。乃至证得阿罗汉果。
修瑜伽师于四圣谛略摽广辩增上教法。听闻受持。或于作意已善修习或得根本静虑
无色。由四种行了苦谛相。谓无常行苦行空行无我行。由四种行了集谛相。谓因行集行
起行缘行。由四种行了灭谛相。谓灭行静行妙行离行。由四种行了道谛相。谓道行如行
行行出行。如是名为了相作意。
由十种行观察苦谛。能随悟入苦谛四行。何等为十。一变异行。二灭坏行。三别离
行。四法性行。五合会行... 阅读全帖
b*****n
发帖数: 662
2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转)心经略说
心经略说
http://bookgb.bfnn.org/books/0095.htm
黄念祖老居士主讲
以一九八七年于美国维州莲华精舍录音为基础
心经两种形式
玄奘大师承受本经的殊胜因缘
经题
经文
《心经》是一切众生出苦慈航
一、心经两种形式
在我国广泛流传家喻户晓的《心经》,是唐代大德玄奘法师的译本。它的格式不同于其
它经典,它前面没有如是我闻这一段证信的序分,结尾也没有大家欢喜,信受奉行,作
礼而去之类的流通分。秦代罗什大师所译也与此相同,但其它多种古译(到清季共有七
种)以及在西藏的藏文心经,则仍和其它经典一样,包括了首尾这两部份,玄奘、罗什
两大师译本的不同,乃由于他们的简化,心经正宗分(即常见的心经)只二百多字,首
尾两部份所占的百分比数过大,为了重点突出,故删除未译。
现在把玄奘大师没有译出的部份,简单介绍于下:
甲、序分(证明分),‘如是我闻。一时婆伽梵在王舍城灵鹫山与大比丘众及大菩萨众
俱,尔时婆伽梵入深明法门三昧,是时复有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观照般若波罗蜜多深妙
之行,照见五蕴皆自性空,尔时寿命具足舍利子承佛威力自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
佛的聚会在王舍城灵鹫山,很多...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2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藕益大师:教观纲宗/释义
教观纲宗 / 释义
教观纲宗
教观纲宗释义
----------------------------------------------------------------------------
----
教观纲宗
(原名一代时教权实纲要图。长幅难看。今添四教各十乘观。改作书册题名)
北天目蕅益沙门智旭重述
佛祖之要。教观而已矣。观非教不正。教非观不传。有教无观则罔。有观无教则殆。
然统论时教。大纲有八。依教设观。数亦略同。八教者。一顿。二渐。三秘密。四不定
。名为化仪四教。如世药方。五三藏。六通。七别。八圆。名为化法四教。如世药味。
当知顿等所用。总不出藏等四味。藏以析空为观。通以体空为观。别以次第为观。圆以
一心为观。四观各用十法成乘。能运行人至涅槃地。藏通二种教观。运至真谛涅槃。别
圆二种教 观运至中谛大般涅槃。藏通别三。皆名为权。唯圆教观。乃名真实。就圆观
中。复有三类。一顿。二渐。三不定也。为实施权。则权含于实。开权显实。则实融于
权。良由众生根性不一。致使如来巧说不同。且约一代。略判五时。一华严时。正说圆
教。兼说别教。约化仪名顿。二阿含时。但说三藏教。约化仪名渐初。...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24
心经略说
2011-08-22 21:23:06 来源: 作者:黄念祖居士 评论:0 点击:98
《心经》是一切众生出苦慈航. 这是先师夏莲老讲《心经》时的一句宝贵开示..... 正
是画龙点晴。修行无论那一宗,都必须以般若为导引,才能直趋觉岸......(以一九八
七年于美国维州莲华精舍录音为基础)
心经两种形式
玄奘大师承受本经的殊胜因缘
经题
经文
《心经》是一切众生出苦慈航
一、心经两种形式
在我国广泛流传家喻户晓的《心经》,是唐代大德玄奘法师的译本。它的格式不同于
其它经典,它前面没有如是我闻这一段证信的序分,结尾也没有大家欢喜,信受奉行,
作礼而去之类的流通分。秦代罗什大师所译也与此相同,但其它多种古译(到清季共有
七种)以及在西藏的藏文心经,则仍和其它经典一样,包括了首尾这两部份,玄奘、罗
什两大师译本的不同,乃由于他们的简化,心经正宗分(即常见的心经)只二百多字,
首尾两部份所占的百分比数过大,为了重点突出,故删除未译。
现在把玄奘大师没有译出的部份,简单介绍于下:
甲、序分(证明分)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梵在王舍城灵鹫山与大比丘众及大菩萨众俱,尔时婆伽... 阅读全帖
t******h
发帖数: 177
2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请教什么是“法”?
http://xmwk.zgfj.cn/e/action/ShowInfo.php?classid=2591&id=26554
法的真义
信息来源:中国佛教网 发布时间:2010-07-07 [法增法师]
法的真义
法增比丘(Bhikkhu Dhammavaro)
敬法偈 Dhamma Vandana
(PALI 原文)
Svākkhāto Bhagavatā Dhammo Sanditthiko Akāliko Ehi-passiko Opanāyiko
Paccattam veditabbo viññuhi ti.
([大典尊经],六)译文
「彼世尊所善说之法,是现见、即时、来见、诱导,有智者应自知。」
[杂阿含931经]:
佛对释子摩诃男言:「复次。圣弟子念于法事,世尊法、律,现法能离生死炽然,不待
时节,通达现法,缘自觉知。圣弟子如是念法者,不起贪欲、瞋恚、愚痴、乃至念法所
熏,升进涅槃。」这是指随法行能得涅槃。
(崇圣寺[佛教朝暮课诵]法增法师译)
「世尊所善妙及详尽解说之法,须经学习和奉行(现见),亲自体会和自见(即时),是可
奉行,可得成...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2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阿罗汉辟支佛与佛
杂阿含393经(谛相应/杂因诵/修多罗)
相应部56相应3经/善男子经第一(谛相应/大篇/修多罗)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波罗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善男子正信.非家.出家学道。彼一切所应当知四圣谛
法。何等为四。谓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是故。比
丘。于四圣谛未无间等者。当勤方便。修无间等。如此章句。一切四圣谛经。应当具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是知.如是见.如是无间等。悉应当说。又三结尽。得须陀洹。一切当知四圣
谛。何等为四。谓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如是当知
.如是当见无间等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若三结尽。贪.恚.痴薄。得斯陀含。彼一切皆于四圣谛如实知故。何等为四。
谓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如是当知.如是当见.如
是无间等。亦如是说
五下分结尽。生般涅盘阿那含。不还此世。彼一切知四圣谛。何等为四。知苦圣
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如是知.如是见.如是无间等。亦
如是说
若一切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见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2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转】辨識佛法的準則
朱倍賢 講於2015.12.20
關於真正的佛法具有什麼樣的特質,自古以來就有很多的爭論。不同的論師乃至後來「
大乘」結集出來的經典,以不同的標準,判定甚麼是佛法、甚麼不是佛法。層出迭起的
部派論典和「大乘」經典,彼此互判誰才是「了義」、「不了義」。越是後出的經典,
越是有對較早集出的經典有翻案的優勢——已經流傳開了的、較早集出之經典,畢竟無
法對後起的「重新判教」作回應、反駁。
舉例來說,部派佛教發明了「三法印」、「四法印」、「五法印」等等不同的說法,以
此認證「具有佛法特徵的烙印」。「般若系統」的眾多經典,則一舉推翻前說,判定「
無自性空」為「一實相印」——對終極真理的判定。更後來,以「唯識」為宗的《解深
密經》拍板「識外無境」、「三性」等為佛陀最幽深的教義,自稱是比起較早傳出的「
般若」「無自性空」之說更為殊勝,是為「第三轉之法輪」。而大概目前佛教界最普遍
的講法,就是以「緣起性空」作為判定佛法的「法印」。
然而,遍閱原始經典,全然看不到佛陀以上述的那些方法來判定「法」的真實性。佛陀
從來不以某種哲學立場、對宇宙現象本體的某種認知,來界定佛法。佛陀從來不講:如
果你把宇宙的本質形...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2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菩提道函盖解脱道
我们略说了佛法的两大甘露法门,也就是解脱道与佛菩提道,并且从各种不同的层
面,来说明佛法中的这两个主要道之间的差别法相。我们要接续上一个单元的主轴,也
就是要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说明佛菩提道函盖解脱道的道理所在,并且也要详细的来解
说这两个主要道修行的内涵和修学次第。
前面我们说过,二乘法是属于解脱道的修行,也就是经由断除我见和我执以后,烦
恼灭尽了而取证解脱果,从此不再受生于三界之中,因此而得以免除生死轮回之苦;而
大乘菩提的修行,则是从亲证第八识入手,然后依次第进修,圆满菩萨五十二阶位的修
证过程以后,得以成就究竟的佛道。然而在这当中,大乘菩萨同样是要断除烦恼障,要
修证解脱的法门;而二乘菩提的行者,虽然可以断尽烦恼取证解脱了,但是他们却不知
也不证大乘菩萨所亲证的实相心----如来藏,因此而说大乘菩提所修所行函盖解脱道。
也就是说,菩萨在解脱果方面如果无法圆满,当然也就无法成佛了。
接下来,我们想从两个层面来说明“佛菩提道函盖解脱道”的道理所在。第一个层
面,是从“佛菩提道之四圣谛函盖解脱道之四圣谛”这样的角度来作说明。
四圣谛是所有的佛子们所耳熟能详的法道,但是对于四圣谛...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29
☆─────────────────────────────────────☆
rapier (Avanti) 于 (Fri Jul 22 02:19:15 2011, 美东) 提到:
一片乱象:
大,小乘经典都开示了轮回的主体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1178118/
一网友引了《中阿含经》相关原文:
比丘复问曰:『世尊!云何因外有恐怖也?』
世尊答曰:「比丘者,如是见、如是说:『此是神,此是世,此是我。我当后世有。』
这是阿含系列,在大乘法义里,“此”即是第八识,入胎识。 第八识所含种子起现行
,生出五阴及万法,五阴被意识执为“我”(妄我),故会带来恐怖。
可见无论阿含系列还是大乘经典,都开示有一个论回的主体。
==================================================
宣扬这种观点的人居然是中科院宗教博士
☆─────────────────────────────────────☆
SeeU (See you) 于 (Fri Jul 22 11:37:59 2011, 美东...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30
发信人: fivestone (fivestone), 信区: Wisdom
标 题: 五受蕴是利刃(焰摩迦的故事续)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Oct 31 01:24:31 2014, 美东)
话说焰摩迦得法眼净后,舍利弗又对焰摩迦说了一个故事。舍利弗说,我说这个故事作
为一个比喻,有智慧的人听了这个比喻以后,就会了解到背后的含义,进而有机会获得
解脱。
故事是这样的。过去,有一个家族里的长者,是大富之家,有用不完的钱财。为了要保
护好这些钱财,他就广发告示,想要招一些仆从来帮忙看家护院。这时,他的一个仇家
恶人也听到了这个消息,于是心生一计。这个恶人就假装对这个长者非常友好的样子,
前来应聘仆从。果然,他顺利地被长者选中了,成为家里的仆从之一。这个恶人于是就
常常伺候在长者的身边,表现的尽心尽责,晚上很晚才睡觉,第二天又很早地起床,说
话非常谦卑,做事非常谨慎、恭敬。长者对他的表现非常满意,把他当作自己的亲人、
孩子一样看待,对他没有丝毫的戒备与怀疑。这时,这个恶人看到机会来了,于是偷偷
准备好了一把锋利的匕首,藏在身边。一日,乘着长者不注意的时候,迅猛地将利刃刺...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3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转:原始佛法之探究

arahants
left
SeeU法友, 想问你贴的中阿含这经的一些疑问
http://agama.buddhason.org/MA/MA211.htm
无量心解脱、无所有心解脱、空心解脱、无相心解脱
1
这里说的”心解脱”,是安止定的禅定?
2
安止定,一般会说
四无色定(四空定):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
这里 “无量心解脱” 似乎是比空心解脱更先有的禅定,
是对应哪个 ?
3
舍利弗的说法,安止定也是心解脱,
那么在安止定中死去,死后也心解脱吗?
4
舍利弗的说,熄灭贪嗔痴,也有这样的禅定。空、无相、无所有
这个是模拟,而不是说真的熄灭贪嗔痴达到安止定吧???????
从熄灭贪嗔痴来看,这些禅定是同一个意思的不同辞。
那是说,空、无相、无所有,都一样是熄灭贪嗔痴的一些模拟于安止定的说法,
看起来很像模拟。

5
这里贪嗔痴 称为”量”, 无量心解脱,就是模拟于没有贪嗔痴。是这样理解吧?
6
那,对于贪嗔痴的熄灭,达到”空”就可以了,不须达到”无所有”?
中部43经/毘陀罗大经(小双品)(庄春江译)
我听到这样: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3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心解脱与慧解脱
(以下经文选自大正藏及庄春江南北阿含对照网站 http://agama.buddhason.org/SA/index.htm)
依杂阿含392经,心解脱、慧解脱显然不一样。
依杂阿含710、1027经,说的更明白「离贪欲者心解脱;离无明者慧解脱。」
可心解脱,没特定指明,有时指整个十结解脱。
若有上下文,则依上下文中所指来说明心解脱。
如果上下文有谈到”喜贪尽”,”欲贪尽”
那心解脱应该只是指 断贪 而已。
(例如 杂阿含1、2、250、710经)
如果心解脱与慧解脱连用,我认为
心解脱指断欲界贪,有时又指断三界贪,或四果向
而慧解脱则指十结尽断,究竟涅盘。
依杂阿含1经,“喜、贪尽”就可以心解脱,
“喜、贪尽”依字面是断除欲界、色界、无色界之喜爱、贪,(没说 断无明)
如此就可以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也就是四果向,可以自证”我生已尽。…”
甚至,再更退一步,依杂阿含2、250经。”欲贪断者。说心解脱”。
依杂阿含2经,
也就是只要断欲界贪,就可以心解脱,可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
如此说来,三果就可心解脱。
心解脱看来有各种程度,从三果、四...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33
由于缘受生爱,此为十二缘起中的重要环节,随观受以及它们在缘起的影响,在初期佛
教的禅修里占著核心的地位。在修习受念处时需要对任一受是乐受、苦受或不苦不乐受
清晰地觉察。
(廿二)觉乐觉时,便知觉乐觉。觉苦觉时,便知觉苦觉。觉不苦不乐觉时,便知觉不
苦不乐觉。(23)
在将受作基本的三种分类之后,进一步修习将受区分为「世间的」与「出世间的」受。。
(廿三)乐食、苦食、不苦不乐食,乐无食、苦无食、不苦不乐无食。(24)
在上述受念处修习的第一步骤,是要清晰地察觉现在经验的受是乐、苦或不苦不乐受;
到此为止,仅是单纯地感知受本身,而丝毫未对其作反应。
在仅止于单纯地感知受而不去对它作反应时,必须依受的感性色调来观察,对任何现在
所显现的受,例如说「感受到痒」、「感受到兴奋」或其他感受,而不加入个别的本质
与特性。不只不受个人过去的经验内容所影响,而且是将知觉导向苦、乐、不苦不乐的
一般特性。
将受区分为苦、乐、不苦不乐三种类别的主要理由,可以藉由一部《中阿含经》来理解
,此部经指出这三种分类互不重叠。也就是说,当感受到此三种其中之一时,不会感受
到另外两种,此一情境使得修习者不可能将其中之一...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3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如何解决儒家的问题?
杂阿含564经
时,尊者阿难为说法言∶
......
依慢断慢者,云何依慢断慢?谓∶[圣]弟子闻某尊者、某尊者弟子尽诸有漏,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闻已,作是念∶『彼圣弟子尽诸有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我今何故不尽诸有漏?何故不自知不受后有?』
当于尔时,则能断诸有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
姊妹!是名依慢断慢。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search1.php?str=%E4%BE%9D%E6%85
佛教也以「界差别」(dhātu-prabheda)的观察方法,对治「慢行」(mānacarita,我慢行为特质)的修行者。《瑜伽师地论》「若诸慢行(mānacarita)
补特伽罗、于界差别作意思惟;便于身中离一合想(piṇḍasaṁjñāṁ)、得不净想;无复高举、憍慢微薄;于诸慢行、心得清净。是名慢行补特伽罗、由界差别净行所缘。」 。此时,所说的「界」,是指「地、水、火、风、空、识」等六界。... 阅读全帖
f***2
发帖数: 162
35
伊拉克战争——刀兵劫——杀生的因果
佛教界的祈祷(贝诺仁波切、净空法师)
版主注:受一网友的提醒,鉴于眼下正在进行的伊拉克战争,末学搜索了有关战争
(刀兵劫)的前因后果的佛学论述。这篇文章是李炳南老居士讲述的,李老已经于1986
年离我们而去,他的遗著仍然开示着我们。
千百年来碗里羹 冤深似海恨难平
欲知世上刀兵劫 但听屠门夜半声
李炳南老居士讲 林看治居士笔记
戒杀是息刀兵之本
诸位老师,各位佳宾大德,各位同修:学人今晚第一次来谈谈浅近的佛法,与诸位互相
来研究,敬请诸位多多指教。我们人生,生存在这世间,一种苦未了,一种苦又再来,
可以说是八苦交煎,苦不堪言, 真受不了!但是除了八苦以外,还有许多未定的苦,
如刀兵灾祸,真是一言难尽。
甲、刀兵来源
我们大家要明白,这些痛苦是从何处来的?凡事不离因果,过去造了八苦的因,现在就
要受八苦的果,了知因果的关系,就知道刀兵劫也是一种果报。可是有一部份人,不相
信万法皆有因果之说,因为他没有研究佛法,所以就不相信因果的道理!既然不信因果
,那么刀兵劫是什么原因,且请你说说看!好,我们就来追求到底,看看刀兵劫的原因
是什么?
一、凡智知...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36
☆─────────────────────────────────────☆
GWZW (GWZW) 于 (Tue Mar 29 14:33:47 2011, 美东) 提到:
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 :
《大乘密严经》卷3:
「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
恶慧不能知:藏即赖耶识。
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
如金与指环,展转无差别。」
经文语译:
【佛陀所开示的如来藏,就是阿赖耶识;佛门内外许多的的知识们,都不能知道.「如
来藏就是阿赖耶识」如此甚深的义理。十方诸佛所证如来无垢识,其实就是由因地时的
阿赖耶识辗转所修成的。由因地的阿赖耶识修成三大阿僧祈劫以后的如来无垢识的过程
,就显示出阿赖耶识心体就是如来无垢识心体,是没有差别的;就如同将黄金打造成金
指环的过程,金指环是由金体辗转打造而成,金指环还是原来的金体,所以金体与金指
环体是没有差别的。】
行者在因地时证得阿赖耶识,虽然能观见阿赖耶识体如同黄金一样的清净无染,但却是
函藏著无明贪爱等业种、函藏著七识心所相应的不净种、所知障随眠…等,所以透过福
慧双修、定慧等持而努力修行三大阿僧祈劫,把阿赖耶识体中的所有不净种子修除净...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37
主张初果断无明的一大问题,是相应阿含没有任何经文如此说。
相应修多罗对初果的描述,有∶
远尘、离垢
得法眼净
见法、得法,
知法、入法,
于正法中得无所畏
度诸狐疑,不由他知,不因他度
见法是见四圣谛。那么为什么经文不说断无明呢?或者在「明」的定义中,包括「见法
」?主张初果断无明的,应该思考这个问题。
见法这个词,也用于证阿罗汉的经文。可见见四圣谛通于证阿罗汉果。
有意思的是,大家熟悉的「断三结,谓∶身见、戒取、疑」说法,我在修多罗部分看到
的北传经文,南传不是没有对应经,就是对应经属于相应部之外的三部。
杂阿含390经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若诸沙门、婆罗门于此苦圣谛不如实知,此苦集圣谛不如实知,此苦灭圣谛不如
实知,此苦灭道迹圣谛不如实知,此非沙门之沙门,非婆罗门之婆罗门,彼亦不于沙门
义、婆罗门义见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若沙门、婆罗门于此苦圣谛如实知,此苦集圣谛如实知,此苦灭圣谛如实知,此苦
灭道迹圣谛如实知,当知是沙门、婆罗门,沙门之沙门,婆罗门之婆罗门,于沙门义、
婆罗门义见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心境相連故,能知如鼠毒
意识之“证自证分”,一切俗人已能认知、确定其有,谓一切人于意识(含无念灵
知心)现起时,皆能于六尘境界之中了知自己所处六尘境界故;由了知自己正处于六尘
境界故,心中生起顺违之受,故有苦乐忧喜舍受等,已证实意识心确有“自证分”;由
有此“自证分”故,意识觉知心复又具有了知自己“是否正处于顺违之境中”,能观察
证实之,此已证实意识心确有“证自证分”。若如今时台湾诸应成派中观师于被余严辞
评论其无知时,正起种种瞋恨怨恼,却如植物人不能了知自己此时正处于起瞋恨怨恼之
违心境界,方得名为无“证自证分”也。是故,意识觉知心于六尘境界中,皆能了知自
身是否处于顺违之境,皆有“证自证分”也,非如应成派诸中观师之妄谓意识觉知心无
“证自证分”也。
如是,一切俗人尚能证知意识灵知心之具有“证自证分”功能,而彼等自认最有修
行、最有证量、最有智慧之应成派诸中观师,竟然不能觉知意识自己有“证自证分”,
真可谓指鹿为马、颠倒黑白之人也。一切应成派中观师,其实皆早已证知意识自己之“
证自证分”,只缘于欲维护其应成派中观之歪理,而故意颠倒其说罢了。
佛如是于第三法轮诸经中说第八识心无“证自证分”,复说意识心...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3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掌中之叶·清净道论实修手册
第三章 老师与学生
[掌中之叶·清净道论实修手册]  加入时间:2010-7-9 16:04:03  点击:152
第三章老师与学生
良师的特质
给予业处的善友(良师)是:亲切认真可敬者,讲说温和言语者,能做深奥谈论者,不
会无因催促者。(《增支部.七法集.第36经》)具备如此等特质、真心要利益人、侧
重于进展的人称为「善友」。《清净道论.第三章.第61段》许多修行者经常会问这样
的问题:「我应该跟随多位老师或者跟随一位老师学习?」答案是:「就第一级修行者
而言,最好是跟随一位很好的老师。从这位老师学到所有止禅与观禅的精要之后,你可
以再去跟随多位老师学习。」为何如此呢?因为对于同一件事,不同的老师有时会有不
同的方法与途径。有时他们所讲的话听起来似乎彼此矛盾,但是事实上他们所谈的道理
是一致的,只不过从完全相反的途径去契入它而已。因此,为了避免混淆,刚开始最好
跟随一位很好的老师学习。当你的基础稳固之后,你可以跟随多位老师学习。那时你可
以学到通向涅槃的多种途径。然后你就能成为真正善巧的老师,能够针对不同根性的人
,给予不同的修行方法,就有点像佛陀那样。
好的禅修导师就像好的医生...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40
四大菩萨
(无上的智慧—文殊菩萨)
文珠法师讲述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廿五日于香港九龙政府文化中心
一、智慧的意义
二、智慧的类别
三、智慧的证得
四、智慧的代表—文殊菩萨的本迹
四、智慧的代表—文殊菩萨的功德
五、智慧的重要
无上的智慧—文殊菩萨
各位法师、居士、听众,今晚本人又出席宝莲寺主办的佛学讲座,非常高兴。特别是今
晚是举世狂欢的圣诞之夜,各位竟然放弃物质的享受,谢绝一切人事的应酬,出席本人
主讲的佛学讲座,共同讨论佛法,争取高级的精神食粮,更加令本人倍感兴奋外,不得
不佩服各人善根深厚,且独具慧眼。因为今晚此刻,即八时零六分此刻,世界各地,很
多人都在举行圣诞舞会,或共进圣诞大餐;可谓锦衣玉食,享尽人间富贵荣华。但世界
各地,同时在此一刻,即八时零七分此刻,不知多少人在饥寒交逼中,无法度此寒夜;
不知多少人衣不蔽体,食不裹腹,瑟缩街头,受尽寒风严雪的折磨。甚至有人在战争祸
乱中,受尽战火洗礼,备受生命威胁。香港人,非常有福气,由于积福向善所致,往往
逢凶化吉,遇祸成群。但在平安享乐中的我们,可曾想及他们的凄苦,而寄予同情,或
思以拯救?
虽然,站在因果定律方面说,人生的痛苦与快... 阅读全帖
j******g
发帖数: 2689
41
佛教經典中神通故事的作用及其語言特色
http://www.chibs.edu.tw/ch_html/LunCong/098/098a-02.htm
佛教經典中神通故事的作用及其語言特色
丁 敏
(政治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提要
本論文嘗試從佛教經典中神通故事的作用與語言特色兩個面向,來分析神通故
事何以一再活躍於佛教發展史上的各個時期,乃至在今日社會中仍有其魅力。由於佛教
神通故事是依循佛教神通理論的發展而有所不同。因此本文分為原始佛典、介於小乘至
大乘間的佛典、大乘佛典三個階段來看佛教神通故事隨其神通觀念的變化而顯示出的不
同作用。其次,分析神通故事在宗教與文學兩方面的語言特色,以了解神通故事的語言
特色,也是它引人入勝的所在。最後本文試圖指出佛經神通故事對整個佛教宗教性格的
影響為何;並概括指出佛教神通故事在中國社會中由古至今的若干作用。
案:本論文所引用的佛經,均引用自《大正新脩大藏經》,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在台
影印版。而在論文的附註中,均簡稱《大正藏》。又在論文行文中,引用佛經原文或轉
述佛經故事,常在文後即註明出處,例如〔2-11a~15b﹞,表示在《大... 阅读全帖
l*****d
发帖数: 7963
42
【 以下文字转载自 Poetry 讨论区 】
发信人: ladyred (旺红), 信区: Poetry
标 题: 最接近原著,红迷必读:癸酉本红楼梦--(102-108)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Oct 6 12:29:02 2013, 美东)
第102回 冷惜春甘伴青灯佛 洁妙玉泥陷瓜洲渡
诗云:林噪蝉鸣渐静息,隐者不问鸾鹤心。虎落平地龙潜池,风过梵铃尽悲音。
话说薛蟠被处斩过后,薛姨妈不觉病倒,成日躺在炕上啼哭,思念儿子。宝钗也曾多次
劝慰,陪着淌了不少泪。贾蓉、贾蔷几次来山庄找宝钗谈论分割贾府房地的事。宝钗道
:“荣宁两府外加大观园竟占了大半条街,若是每人分得一处,也空旷的很。再说如今
世道刚刚安宁,城里生意还是冷淡的很,分的这么多房子,开门面也没有人光顾。我先
不去住着,你们带兄弟们随意住去吧,我怕宝兄弟回去又勾起伤心事,等再过几年他忘
了旧事再搬回去不迟,那么大的地方谁住着都怕。”贾蓉道:“那我就带了弟兄们先住
进去,把大观园都留给你和宝叔了。”宝钗道:“正是如此。”于是蓉、蔷带王仁、倪
二、柳湘莲、卜世仁及众弟兄搬了进去。外头有赁屋的也都打了钱住进来,... 阅读全帖
q****n
发帖数: 4574
4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一篇无名氏的心经注解
正在学习心经。看到一篇注解(无名氏所做),感觉非常好, 推荐一下。
摘自 http://www.hudong.com/wiki/%E5%BF%83%E7%BB%8F
顺便一句,前面有人对“色受想行识”中“行”的意思,有疑问。这里也是解释为“行
为”,宣化上人也是解释为“行为,去做”等等意思。
******************************************************************
心经 - 概述
心经
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1], 梵文Prajnaparamitahrdayasutra
。 略称《般若心经》或《心经》。 全经只有一卷, 260字.属于《大品般若经》中600
卷中的一节。 被认为是般若经类的提要。该经曾有过七种汉译本。 较为有名的是后秦
鸠摩罗什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和唐朝玄奘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经》共有八部: 《放光般若》、《光明般若》、《道行般若》、《
胜天般若》、《胜天王般若》、《文殊问般若》、《金刚般若》、《大品般若》、《小
品般若》。
... 阅读全帖
i********7
发帖数: 808
44
杂阿含647:
指出对四圣谛如实知见是成就慧根:
“何等為慧根?若比丘苦聖諦如實知,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是
名慧根。」”
慧根成就了,还没有断无明吗?
相应部48.9:
"比丘們!什麼是慧根?比丘們!這裡,聖弟子是有慧者,具備導向生起與滅沒之慧;
聖、洞察,導向苦的完全滅盡[之慧]。比丘們!這被稱為慧根"
相应部48.10
"他如實了知『這是苦』,如實了知『這是苦集』,如實了知『這是苦滅』,如實了知
『這是導向苦滅道跡』。比丘們!這被稱為慧根。"
这些经文全部指向四圣谛的第一转,而且非常斩钉截铁地说成就慧根,而不是说成就一
点慧根
有余慧根,这样的类说法
附杂阿含845经
指出初果对四圣谛如实知见:
“如實知見賢聖正道,彼聖弟子能自記說:『地獄、畜生、餓鬼惡趣已盡,得須陀洹,
不墮惡趣法,決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 ”
“何等名為聖道如實知見?謂:此苦聖諦如實知,此苦集聖諦、此苦滅聖諦、此苦滅道
跡聖諦如實知,是名聖道如實知見。 ”

发帖数: 1
45
佛教依于众生皆有第八识如来藏,因此可以平等地成就佛道而说“一切众生平等”
,才是真正没有种姓阶级制度而超越世间种姓的真沙门。除此之外,假沙门必然依于众
生五阴的不平等,建立种种世间种姓差别而增加世间的痛苦。然而,佛教之外的假沙门
,不但经常制造世间种姓阶级制度,乃至建立不可跨越的宗教种姓制度,增加世间的众
苦。例如,基督宗教在宗教上建立上帝、人类、动物三者间永远不可跨越的宗教种姓阶
级。《旧约全书》〈创世记〉1:26:
“上帝说,我们要照著我们的形像,按著我们的样式造人,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
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
基督宗教认为没有生死轮回存在,人类是上帝所造的,上帝永远是上帝,因为上帝
可以永远不死;人类不论作什么,永远是人类,因为人类有生必死,死后由上帝审判升
天受乐或下地狱受苦,但仍然永远是人类,永远是上帝的奴仆而附属于上帝;动物不论
经过多久,永远是动物而附属于人类,因为动物没有情感灵魂,上帝让人类永远管理动
物。因此,动物永远必须被人类任意地宰制,没有任何权利可言;人类也永远必须服从
上帝,因为上帝创造一切、审判一切,具...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46
来自主题: ChineseClassics版 - 关于佛法的一个问题
心經講義 ZT
达赖尊者 2002年于台湾
經典曾說藉由聽聞的力量才能分辨什麼是法?什麼是非法?什麼是暫時利益?什麼是究
竟利益?什麼是所取或什麼是所斷?這不是天生所能了解的,必須藉由聽聞學習才能了
知。
由聽聞的力量了解應取應捨,了解是非,斷十惡業、行十善業,進而去守戒,包括別解
脫戒、居士五戒、沙彌戒和比丘戒。
也藉由聽聞的力量斷除散亂心、昏沈掉舉,培養正知正念而成辦專一、凝靜的不動三摩
地。
進一步,由聽聞所生慧、思所成慧直到修所成慧,緣空性的止觀雙運,現證空性而得到
涅槃。以上是經典提到聽聞的種種功德。(註:源自聽聞集「由聞之諸法,由聞遮諸惡
,由聞斷無義,由聞得涅槃」。)
無論是世間或是出世間,「聽聞」均扮演重要的角色。世界各國對教育及知識的提升非
常重視,台灣的知識教育水準很高,我很隨喜,但是我們所學的教育大多是在追求外在
的物質,我們以為快樂是由來自於物質的滿足,但事實上我們雖然學了那麼多,卻沒有
想像中的快樂。那是因為所學的知識與追求的快樂目標不符合而導致的。真正快樂的知
識,應該建立在心靈上,我們應從內心提升,來追求心靈的喜悅,才能得到究竟的快樂。
許多宗教因而發展了...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47
来自主题: ChineseClassics版 - 关于佛法的一个问题
心經講義 ZT
达赖尊者 2002年于台湾
經典曾說藉由聽聞的力量才能分辨什麼是法?什麼是非法?什麼是暫時利益?什麼是究
竟利益?什麼是所取或什麼是所斷?這不是天生所能了解的,必須藉由聽聞學習才能了
知。
由聽聞的力量了解應取應捨,了解是非,斷十惡業、行十善業,進而去守戒,包括別解
脫戒、居士五戒、沙彌戒和比丘戒。
也藉由聽聞的力量斷除散亂心、昏沈掉舉,培養正知正念而成辦專一、凝靜的不動三摩
地。
進一步,由聽聞所生慧、思所成慧直到修所成慧,緣空性的止觀雙運,現證空性而得到
涅槃。以上是經典提到聽聞的種種功德。(註:源自聽聞集「由聞之諸法,由聞遮諸惡
,由聞斷無義,由聞得涅槃」。)
無論是世間或是出世間,「聽聞」均扮演重要的角色。世界各國對教育及知識的提升非
常重視,台灣的知識教育水準很高,我很隨喜,但是我們所學的教育大多是在追求外在
的物質,我們以為快樂是由來自於物質的滿足,但事實上我們雖然學了那麼多,卻沒有
想像中的快樂。那是因為所學的知識與追求的快樂目標不符合而導致的。真正快樂的知
識,應該建立在心靈上,我們應從內心提升,來追求心靈的喜悅,才能得到究竟的快樂。
許多宗教因而發展了...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4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心經講義 ZT (转载)
經典曾說藉由聽聞的力量才能分辨什麼是法?什麼是非法?什麼是暫時利益?什麼是究
竟利益?什麼是所取或什麼是所斷?這不是天生所能了解的,必須藉由聽聞學習才能了
知。
由聽聞的力量了解應取應捨,了解是非,斷十惡業、行十善業,進而去守戒,包括別解
脫戒、居士五戒、沙彌戒和比丘戒。
也藉由聽聞的力量斷除散亂心、昏沈掉舉,培養正知正念而成辦專一、凝靜的不動三摩
地。
進一步,由聽聞所生慧、思所成慧直到修所成慧,緣空性的止觀雙運,現證空性而得到
涅槃。以上是經典提到聽聞的種種功德。(註:源自聽聞集「由聞之諸法,由聞遮諸惡
,由聞斷無義,由聞得涅槃」。)
無論是世間或是出世間,「聽聞」均扮演重要的角色。世界各國對教育及知識的提升非
常重視,台灣的知識教育水準很高,我很隨喜,但是我們所學的教育大多是在追求外在
的物質,我們以為快樂是由來自於物質的滿足,但事實上我們雖然學了那麼多,卻沒有
想像中的快樂。那是因為所學的知識與追求的快樂目標不符合而導致的。真正快樂的知
識,應該建立在心靈上,我們應從內心提升,來追求心靈的喜悅,才能得到究竟的快樂。
許多宗教因而發展了許多心靈提升的方法,希望人們能從心靈提升上尋...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49

SeeU法友,你贴的经文里,有关阿罗汉还有五受阴的部分,
与以下经文不符合,
259经说到阿罗汉的部份,当属后世人传颂时之误传。
杂阿含 75经说,五受阴灭,叫阿罗汉。
相应部22相应58经/遍正觉者经 也说
对五蕴不执取,也就是五取蕴灭,叫阿罗汉。
杂阿含 13、14经说,佛陀自己是离五受阴,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杂阿含 41经说,何谓离五受阴,就是断除对五受阴的贪爱。
杂阿含 46经说,五受阴灭,解脱、涅盘,自知不受后有。也就是证阿罗汉果。
辅以增ㄧ阿含有一样的经文,但却说阿罗汉不用这样观五受阴,是前三果要观。
虽然增ㄧ阿含较不可靠,
但259经说到阿罗汉的部份,与众多杂阿含经文相违背,错误极为明显。
辅以增ㄧ阿含相同经文,当更可说明259经说到阿罗汉的部份是错误的。
以下附经文
杂阿含75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何等为五。谓色受阴。比丘于色厌.离欲.灭
.不起.解脱。是名如来.应.等正觉。如是受.想.行.识。厌.离欲.灭.不起
.解脱。是名如来.应.等正觉。比丘亦于色厌.离欲.灭。名阿罗汉慧解脱。如是
受.想.行.识。厌....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50
佛教依于众生皆有第八识如来藏,因此可以平等地成就佛道而说“一切众生平等”
,才是真正没有种姓阶级制度而超越世间种姓的真沙门。除此之外,假沙门必然依于众
生五阴的不平等,建立种种世间种姓差别而增加世间的痛苦。然而,佛教之外的假沙门
,不但经常制造世间种姓阶级制度,乃至建立不可跨越的宗教种姓制度,增加世间的众
苦。例如,基督宗教在宗教上建立上帝、人类、动物三者间永远不可跨越的宗教种姓阶
级。《旧约全书》〈创世记〉1:26:
“上帝说,我们要照著我们的形像,按著我们的样式造人,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
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
基督宗教认为没有生死轮回存在,人类是上帝所造的,上帝永远是上帝,因为上帝
可以永远不死;人类不论作什么,永远是人类,因为人类有生必死,死后由上帝审判升
天受乐或下地狱受苦,但仍然永远是人类,永远是上帝的奴仆而附属于上帝;动物不论
经过多久,永远是动物而附属于人类,因为动物没有情感灵魂,上帝让人类永远管理动
物。因此,动物永远必须被人类任意地宰制,没有任何权利可言;人类也永远必须服从
上帝,因为上帝创造一切、审判一切,具... 阅读全帖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